人教版必修二3.1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学案

合集下载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1.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程度。大部分学生能够列举出一些农业区位因素,但可能对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认识不深。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
3.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有效沟通,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农业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好奇心,教师可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要求:报告内容包括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特点、自然区位因素、社会区位因素和经济区位因素等,字数不少于800字。
2.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地区,分析其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要求:分析深入,观点明确,建议具有可行性,字数不少于1000字。
3.利用GIS软件,绘制我国某农业区域的空间分布图,并分析其区位因素。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教学过程: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分类介绍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区位因素,并通过实例解释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规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组织课堂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当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问题导向学习: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条件限制?”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在探讨问题中深入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
4.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市场需求、政策调整等,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GIS)、据分析等方法,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了解科研实际。
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时也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本案例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尊重劳动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觉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理解各因素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市场需求、政策调整等,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学案例(第二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学案例(第二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4.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为例,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通过展示东北地区的图片、数据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地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等)如何影响玉米的生产。接着,我引入农业技术条件,以转基因技术为例,让学生探讨技术进步如何改变农业区位因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数据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分享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体会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强调重点:指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识记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区。

2.指图说出我国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主要分布,理解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及解决措施。

3.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的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其发展方向,明确因地
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一、农业概述
1.农业结构: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1.种植业
(1)分布:
(2)南北差异
(3)主要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2.其他农业部门
(1)畜牧业。

①牧区畜牧业:②农耕区畜牧业:
(2)林业:
(3)水产业: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
1.存在的问题
2.发展对策:
3.发展前景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
游南部沿海

西南地区青藏区西北
优势劣势课内探究
1.结合新疆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东南沿海发展水产养殖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青藏地区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自然区位条件有哪些?
4.黑龙江已经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的措施,今后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5.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6.为什么说节约用水是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然而,对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具体领域,学生可能存在以下特点与需求:
1.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加强理解和掌握。
2.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
3.教师针对练习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练习等环节的收获和体会。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提醒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动态,培养国情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演变趋势的预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农业发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和视频,如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农业会在这些地区发展得如此迅速?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在讨论中,学生们提出了水分、光照、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撰写一篇短文。这样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关注,增强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责任感。
2.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产业布局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其地域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使学生能够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了解其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点。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农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
2.提出讨论问题:“请大家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知识,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解农业区位因素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布局的调控作用。具体包括: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如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7.教学评价多元化:结合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区位因素变化。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3-1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1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核心知识:1.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教学策略设计1.运用实例,展开问题探究,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运用农业区位的原理分析教材和生活中的农业案例,学以致用,树立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导入教师:民以食为天,我国物产丰富,饮食文化浓厚,美食中的食材基本都是农产品,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究学习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精讲◆任务一农业区位因素◆活动1:农业及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景观图,结合教材P54-55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2 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1.上述两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哪种类型?还有哪些类型?2.上述两幅景观图体现该生产活动的什么特点?该生产活动还有哪些特点?3.造成两地农业生产活动差异的因素有哪些?教师总结: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这是广义的农业。

狭义的农业指的是种植业。

水稻插秧、收割的时间不一样,因此农业生产还有季节性的特点,正所谓“夏至稻花香”。

造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农业差异的这些因素,我们称之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农业的概念、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1.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孵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活动。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优秀教学案例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展示真实的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案例,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设计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和农业发展的问题。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内涵,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各个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2.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各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
3.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农业区位因素进行研究。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提问:“你们认为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讨论和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和农业发展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农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案例亮点
1.实地考察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本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使学生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等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农业区位信息。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针对练习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如:为什么我国南方适合种植水稻,而北方适合种植小麦?
3.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科普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收集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新闻报道或政策文件,分析其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关注时事的能力。
5.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关注不足。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分类和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学生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
2.运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区位因素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结合GIS技术,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4.要求学生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动态,选取一个农业发展热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的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农田、农作物等,思考农业区位因素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制作一份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科普宣传海报。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
其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成熟的阶段,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农业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可能缺乏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撰写一份考察报告。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方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变化趋势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对农业区位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以及如何运用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难点。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从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外,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农业发展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分析方法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1课时)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征;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结合地理材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的影响;5.综合农业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实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高原夏菜》师:请大家观看视频,视频中都提到甘肃省榆中县哪些地理条件呢?生:甘肃省榆中县的地理条件,如:高寒、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不足等。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些地理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出示图片“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师:看图,思考: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生: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注意: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师点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1.农业生产活动 1.1 概念师:下图中展示的是南方水稻生产、东北小麦生产、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能否调换?为什么?生:不能。

它们的地理环境不同。

师: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征呢?生:地域性。

师: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板书)1.2 农业生产特征 1.2.1地域性师:我们再来看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的农事安排,看看农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生:季节性和周期性。

(板书)1.2.2 季节性 1.2.3 周期性师:我国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如:“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天里种荞麦”等,都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2课时)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理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2.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对区域农业的影响;3.根据地理环境特征,合理布局农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特别是时空变化导致农业区位主导因素或限制因素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如花卉种植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海水稻》师: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青岛盐碱滩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生: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研发了适宜盐碱地生长的海水稻。

师:由此可见,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是如何变化并影响农业生产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二、农业区位因因素的变化【知识回顾】农业区位因素师: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其中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产品的价格及政府的鼓励或抑制措施等,都会影响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1.市场的变化【多媒体展示】“供需关系和价格关系图”,思考:玉米供需平衡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以学校所在地某个时间段某种水果供需平衡和价格波动为例说明。

)生: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反之,当市场上某种产品供过于求时,这种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缩小。

师: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的。

【多媒体展示】“德国某地温室大棚”和“山东省邹平县平移式节水喷灌机”图片, 思考:推动温室大棚和节水喷灌机实施的动力因素。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同时,运用人性化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2.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本案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情景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真实情境,创设具体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应用能力。
1.以我国东北地区为背景,创设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地图、图片等,展示不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设计具体的案例情境,如某个村庄的农业生产布局调整,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和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
(二)问题导向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及限制性因素的方法。

4.结合区域,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要点1.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区位因素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素,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人文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水源临近_______,或有_____________,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

③地形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_____________;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适宜发展_______________。

④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____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2)人文因素①市场市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②交通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政策农业生产还受到政策法规的影响。

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例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等,掌握这些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农业布局。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室展示等方式,培养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理解农业与环境的干系,培养环保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理解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各类农业生产的图片或视频,以便在教室上进行案例分析。

2.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小组讨论。

3. 准备黑板、粉笔、地图等教学工具。

4. 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

高中地理课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1. 展示一些闻名的农业区位,如荷兰的郁金香农场、美国的棉花带、中国的江南水乡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 引导学生回顾农业区位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 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举例说明有利和不利影响。

* 结合实际案例,如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别,讨论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科技水平、政策法规等。

* 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举例说明有利和不利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三、农业区位变化分析1. 气候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如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 政策法规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如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扶持或限制,以及法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本节课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例,通过展示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实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problem-solving ability。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各小组的观点。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重点知识点。
3.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的重点章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这些都是由农业区位因素所决定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区位因素,了解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农业技术进步等。
4.运用实例阐述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分析案例,总结本小组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昌乐一中北大公学高中2019级
高一地理课时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2020 年 月 日 编号: 第1页
第2页
训练展示学案
学生笔记合作探究
先独立完
成训练展
示题,然
后小组讨
论。

【探究1】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为“奇异果”(乙图)。

奇异果在生长过程中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中。

新西兰的奇异
果高度集中种植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
世界第一。

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甲图为新西兰北岛地形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植
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与新西兰相比,评价我国生产的
奇异果产品的市场优势。

【探究2】
山东省寿光市是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

海南是全国的蔬菜基地。

图1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市蔬菜供应地寿光及海南的运输路线图,图2是山东半岛的地形及交
通分布图;图3为冬季暖式大棚模式图,据此回答问题。

(1)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2)与山东寿光相比,海南岛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是如何克服这
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当堂检测学生笔记
山东省鱼台县东临南四湖,河流众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水稻种植面积少,产量低。

1964年鱼台县遭受特大水灾,农业几乎绝产。

当时的县委县府决定在治水的同时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目前排灌设施齐全,水稻种植业发展良好,所产“鱼台大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据此完成下面1-3题。

1.鱼台县发展水稻种植的基础条件是()
A.光热充足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2.在1964年之前,制约鱼台县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旱涝灾害频繁
B.种植经验缺乏
C.劳动力
D.机械化水平低
3.在1964年之后,鱼台县水稻种植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河湖众多②政策引导③兴修水利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慕尼黑(德国南部城市)郊区农业被认为是创意农业的经典,其主要内容为文化休闲、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被称为“绿腰带”。

绿腰带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农业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种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符的农作物,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适宜的休闲场所。

据此完成4-5题。

4.发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
A.高度发达的交通网
B.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C.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D.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
5.与一般郊区农业相比,绿腰带农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
A.种类多
B.成本低
C.新鲜度高
D.品质佳
海水稻其实并不是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它生长在海边海水短期浸泡过的盐碱地中,所以被称为海水稻。

海水稻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很少会患普通稻的病虫害。

据此完成6-7题。

6.即使生长在盐碱地中,海水稻仍然获得高产,其主要原因是()
A.水源充足
B.科技水平高
C.劳动力丰富
D.土壤改良
7.推广海水稻种植可以使我国()
A.大量出口稻米
B.农业结构优化
C.人口素质提高
D.人口容量增加
娃娃菜为半耐寒性蔬菜,生长周期约为55天,有肥大的肉质直根和发达的侧根,生长适宜温度为10 ℃~22 ℃。

兰州市郊(海拔2 000~2 800 m)是优质娃娃菜的主产区。

下图示意兰州市区(海拔1 520 m)气候统计图。

据此完成8-9题。

8.该主产区娃娃菜品质优良的原因有( )
①水源充足②气候冷凉
③土质疏松④空气潮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为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该主产区最
适宜种植娃娃菜的时段是( )
A.2~5月
B.5~8月
C.6~9月
D.9~12月先独立完成训练展示题,然后小组讨论。

第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