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游大林寺的行踪】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白居易游大林寺的行踪】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白居易游大林寺的行踪】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白居易游大林寺的行踪】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

翻译赏析

导读:这是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山大林寺时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几乎是他写《琵琶行》同时。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因口号⑧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

历:经过。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⑥聚落:村落,村庄。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

⑧口号:随口吟诗。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⑩长恨:常恨。

(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13)曾:还。(14)迨:至,到。(15)垂:将近。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答案】9.B(2分)

【解析】此句意思为: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匡(kuāng)庐的意思为: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里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应选B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华( ) (2)造( )

【答案】1 0.(1)开花(1分) (2)到(或“往”)(1分)

【解析】(1)华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常见哟,《淮南子·时则训》的“桃李始华”肯定想不到,但想到一个成语:华而不实了吗?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

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2)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此中“造”译文为:到,往。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答案】1 1.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解析】环:环绕,围绕,这应是一个得分点,句意也是一分吧。清、苍、短、瘦用组词法去组词,同现代汉语没有太大的区别,瘦要注意翻译。

12.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答案】12.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2分)

【解析】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将此句翻译一遍就可以了。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

13.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答案】1 3.(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2分)

【解析】此题不难,失分的原因就是有的考生只写了一点,此次中考文言文总体不难,去做一下延伸习题吧,这是一期杂志上的,我把它

挑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参考译文】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赏析】

这是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山大林寺时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几乎是他写《琵琶行》同时。作品以游踪为线索,重点描绘了大林寺独特的景致:

粗笔勾勒“清流苍石,短松瘦竹”,细笔刻画“山桃始华,涧草犹短”;用“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写出其总体特征;用“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突出其地域特色。接下来的一首七绝,作者以奇妙之笔抒写情致,把诗人游赏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你看,在平地桃花已凋落的季节,山寺的桃花却开得异常繁盛。看到花落,我常常怨恨春天归去没处寻找,谁知它竟然转到这人林寺中来了!欣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文章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感叹:如此胜境,又临近人路,竟然人迹罕至,可见世人是多么热衷于追名逐利而无暇欣赏美景啊!读到此处,人们才知本文旨意。

沪教版 小学古诗汇总+译文

小学古诗词汇总 (一~五年级上) 一年级 画 宋〃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象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悯农》两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悯农》两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翻译(通用)

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 原文: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 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 译文: 我和河南人元集虚、范阳人张允中……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与西林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休息后,又登上香炉峰,后在大林寺住宿。大林寺路远又荒凉,(所以)人们很少到这里。寺院的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青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寺中仅有木板屋与木器,寺僧都是海东人。 因山高地深,所以节气来得很迟。当时已是初夏四月,(而这里)还像正月、二月的天气,山上的桃树刚开花,涧中水草还很短小;人物风俗气候与平地村落都不相同。刚来十分惊讶,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随口赋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

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然后遍览寺壁,看到郎中萧存、魏弘简,补阙李渤三人的姓名与文句。于是对元集虚等感叹道:此地的风景实在是庐山第一境。由驿路到山门,也不到半天的路程,但是自从萧存、魏弘简、李渤游览后,到今天将近二十年,寂寞得竟无人问津。唉!可见名利诱惑人到了何等程度啊!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内蒙古赤峰市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新开地总校2012届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 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友情提醒:亲爱的同学,如果这份试卷是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如果这试卷是一片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奔驰的骏马。拿起你的笔,自信的答题吧!请认真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本卷共1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根据原文默写:(任意选做六题,都做只判前六题,多做不加分,每空1分,计6分)(1)、今夜偏知春气暖,。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3)、了却君王天下事,。 (4)、马作的卢飞快,。 (5)、牺牲玉帛,,必以信。 (6)、,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7)、,君子好逑。 (8)、今当远离,,不知所言。 2、根据提示默写:(任意选做四题,都做只判前四题,多做不加分,每题2分,计8分)(1)、《沁园春雪》中表现雪后初晴山河壮美之景象的句子是“,,。”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因功业未成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3)、《隆中对》一文提及刘备三顾茅庐问计诸葛的内容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此事的表述是:“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5)、温庭筠《商山早行》一诗中描写远行清早动身于异乡路上所感受到的最寂静最凄清的景物的句子是: “,”。 (6)“,西北望,射天狼,”之句表达了苏轼渴望为国家驱除前来侵扰的西夏军队的雄心壮志。 3、整篇整首默写:(1、2题必做,每题3分;3、4题任选一题5分。要求写好题目和作者)(1)《望江南》温庭筠 (2)《关雎》 (3)《曹刿论战》中“公与之乘,……望其旗靡,故逐之。”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Assignment(旅游文本的翻译)

Assignment: 1.河道、瓦房和石桥组合成了位于上海西侧的周庄,这是淀山湖畔一个风景如画的水乡小 镇。 Zhouzhuang is a small canal town located on the west of Shanghai. The combinations of waterways, tiled houses and stone bridges make up a picturesque view for the shore of Dianshan Lake. A web of waterways, tiled houses and stone bridges holds together Zhouzhuang, a small canal town located on the picturesque shores of the Dianshan Lake, west of shanghai 2.西湖周围有公园、茶馆、旅店,还有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致、宁静的气氛、绿树成荫 的街道和拱形的石桥,构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中国风景”。 Around West Lake, there are parks, teahouses and hotels. With the fresh air, the inviting views, the pleasant shade and the arched bridges, the elegant environment make it a Chinese Scenery in everyone’s mind. Around the west lake, the air is clear, the landscape green and tranquil, and the avenues of willows and arched stone bridges conform to everyone’s idea of what Chinese scenery should look like. 3.绍兴的鉴湖,湖水清澈,风景秀丽,故又名镜湖。 Because of its clear water and inviting views, the Jianhu in Shaoxing is also known as Mirror Lake. The Jianhu Lake in Shaoxing is also known as Mirror Lake for its crystal clear water and picturesque landscape around. 4.这里不仅民族风情浓郁,同时还是一片具有生命灵气的宝地,草原辽阔,山水环绕。梅 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屹立于迪庆西北,海拔6740米,是迪庆的最高点,也是云南第一峰,终年雪冠冰氅,云缠雾罩。 Having a strong flavor of local ethnic color, the prefecture boasts a scenic landscape with surrounding mountains and winding rivers and streams. As the dominant peak of Meili Mountain, the Kagebo Peak is outstanding at the northwest of Diqing with the height of 6740 meters above the sea level . Being covered by snow and surrounded by mist all year, it is known as the first peak of Y unnan province, Radiating with the local ethnic colors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Prefecture boasts a scenic landscapes with surrounding mountains and winding rivers and streams. The Kagebo Peak---the dominant peak of the Meili Mountain range in the northwest of Diqing---stands aloft 6740 meters above the sea level, the highest peak in Diqing and in Yunnan province as well, was covered by snow and shrouded by mist all the year round.

古诗岁暮和张常侍翻译赏析

古诗岁暮和张常侍翻译赏析 《岁暮和张常侍》作者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前言】 《岁暮和张常侍》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侍以双关的笔法,从岁暮着笔,将市朝的变化、风云的严厉,同岁暮的凄冷、暮年的悲伤融为一处,使全诗笼罩着浓重的悲凉感伤的气氛。全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穷困愁苦、憔悴悲慨的“深怀”,而且深刻地寄托着对行将易代的忧虑与悲愤。 【注释】 ⑴岁暮:指除夕。常侍:是常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官职。东汉末有个十常侍之乱,那些人都是宦官,到魏晋的时候,中常侍和散骑(皇

帝的骑从)合称散骑常侍,这时候是正式的官职了,不再是宦官担任,它的主要职责是顾问、讽谏一类。张常侍:王叔岷本说是张野,袁行霈、龚斌、魏正申等认为是张诠。 ⑵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指朝廷官府。《华阳国志》:“京师,天下之市朝也。”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凄:悲。旧人:有双关意,一指亡故之人,一指仕晋僚臣。 ⑶骤骥:疾奔的千里马,这里指迅速运行的太阳。悲泉:日落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这句是说人生易逝,光阴迅速。 ⑷旦:早晨。 ⑸何言:有什么话好说。 ⑹紊颜:谓脸色苍白。敛光润:收敛起光泽,指面容憔悴,没有光泽。 ⑺一:语助词、无义。繁:多。 ⑻“阔哉”二句:反用《尚书》典故。阔:迂阔。秦穆:即秦穆公,秦国的国君。旅:同“膂(ǚ)”,脊梁骨。旅力,即体力。愆:丧失。《尚书·秦誓》记秦穆公说:“番番(pópó)良士,旅力既惩,我尚有之。”(番番:同“皤皤”,白发貌)是说头发花白的将士,已经丧失了体力,而我尚有力。这里反用其意,是说年老衰弱,体力怎能不丧失呢?所以说秦穆之谈为迂阔。 ⑼向夕:将近傍晚。长风:犹“强风”。

《人生必背古诗大全》注释译文赏析版

《人生必背古诗大全》注释译文赏析版《人生必背古诗大全》注释译文赏析版晓泓婕伊 《人生必背古诗大全》注释译文赏析版 草(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放言(白居易) 官仓鼠(曹邺) 七步诗(曹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暮秋山行(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陈子昂) 春夕(崔涂) 江南曲(储光羲) 春夜喜雨(杜甫) 春望(杜甫) 登高(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绝句(杜甫) 旅夜抒怀(杜甫) 前出塞(杜甫) 望岳(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赠花卿(杜甫)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江南春(杜牧) 清明(杜牧)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 别董大(高适) 怀良人(葛鸦儿) 己亥杂诗(龚自珍) 己亥杂诗(龚自珍) 回乡偶书(贺知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咏柳(贺知章) 清平乐(黄庭坚) 剑客(贾岛) 题李凝幽居(贾岛) 长歌行(乐府诗集)

寻隐者不遇(贾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将进酒(李白) 静夜思(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望天门山(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赠汪伦(李白) 马诗(李贺) 马诗(李贺) 梦天(李贺) 南山田中行(李贺) 南园(李贺) 秋来(李贺) 雁门太守行(李贺) 风(李峤) 如梦令(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 夏日绝句(李清照) 醉花阴(李清照) 安定城楼(李商隐)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乐游原(李商隐) 锦瑟(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 悯农(李绅) 重过圣女祠(李商隐) 相见欢(李煜) 虞美人(李煜) 观祈雨(李约) 少年行(令狐楚) 浪淘沙(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 乌衣巷(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竹枝词(刘禹锡) 蝶恋花(柳永) 江雪(柳宗元) 钗头凤(陆游)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鉴赏: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原文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

白居易岁暮赏析翻译

岁暮 唐代 惨澹岁云暮,穷阴动经旬。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 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 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 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

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游大林寺翻译及赏析

游大林寺翻译及赏析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历:经过。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⑥聚落:村落,村庄。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⑧口号:随口吟诗。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⑩长恨:常恨。(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

山,故有此说。(13)曾:还。(14)迨:至,到。(15)垂:将近。【参考译文】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赏析】 这是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山大林寺时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几乎是他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翻译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翻译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

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旅游翻译文本的研究

第三章旅游文本翻译研究 1. 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旅游文本主要指旅游景区的面对旅游者提示或警示的文字信息。其涉及面广,意义重大,是旅游文化和景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旅游文本由于目的明确,其语言特点也非常鲜明,通过对常见旅游文本的汇总和比较,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1)短小精悍 由于旅游文本的特殊性,其构成过程中通常追求最简洁的语言效果,因此除了表达核心含义的字词外,其余部分尽可能的都会被省去。这样短小精悍,却表意完整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禁止吸烟、非请勿进、小心路滑、游客止步(Passengers Only )、危险(Danger )、免票入场(Admission Free )等。这些短小的文字一方面满足了宣传介绍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符合张贴这些宣传语言的地方的体积要求。 (2)实用性强 旅游文本不同于其他文本,其文学价值较低,使用价值较强,具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和使用目的。同时,旅游文本也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简短活泼,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跨学科性质明显 旅游文本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多元性,广泛性,关联性,是一种天然的跨学科性质文本,它的内涵包括自然、人文、科学、社会等方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旅游文本的研究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思想高度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反映在语言上,旅游文本中涉及的词汇量也是非常惊人的,许多在其他领域上并不常见的词汇,在旅游文本的创作和使用上得到了应用。 (4)语言生动具体 国家旅游局征集文明旅游提醒用语时曾经对旅游文本提出了要求,该局提出的要求为:简洁明了、通俗易记,语言生动活泼、亦庄亦谐。因此不难看出,旅游文本总是运用活泼而风趣的语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从而激发游览者对景物的兴趣和好奇。 例如如下的例子:落泉别墅体现了动与静,变幻与永恒,强劲与易逝的对立,使人生处于矛盾之中:兴致勃勃的进取与忧虑不安。 Falling water is a study in opposites-motion and stability, change and permanence,

白居易《寒闺怨》赏析

白居易《寒闺怨》赏析 白居易《寒闺怨》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问题: 1,诗中闺中女子心有何“怨”?请结合原诗简要概括。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2分)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3分) 2,从表达技巧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感觉冷了。(2)诗人于此不直接写主人公的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了女子的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后两句写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示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戌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所以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翻译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 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 译文: 我和河南人元集虚、范阳人张允中……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与西林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休息后,又登上香炉峰,后在大林寺住宿。大林寺路远又荒凉,(所以)人们很少到这里。寺院的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青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寺中仅有木板屋与木器,寺僧都是海东人。 因山高地深,所以节气来得很迟。当时已是初夏四月,(而这里)还像正月、二月的天气,山上的桃树刚开花,涧中水草还很短小;人物风俗气候与平地村落都不相同。刚来十

分惊讶,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随口赋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然后遍览寺壁,看到郎中萧存、魏弘简,补阙李渤三人的姓名与文句。于是对元集虚等感叹道:此地的风景实在是庐山第一境。由驿路到山门,也不到半天的路程,但是自从萧存、魏弘简、李渤游览后,到今天将近二十年,寂寞得竟无人问津。唉!可见名利诱惑人到了何等程度啊!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及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 (注释、译文) 第1课古诗三首(第2-3页)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译文: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日积月累(第14页)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译文 游大林寺 白居易 (唐) [原文]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 (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 范阳张允中??凡十 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 寺。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 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⑤, 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因口 号⑧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 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 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 历:经过。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⑤华:同“花”,此作动词, 开花。⑥聚落:村落,村庄。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⑧口号:随口吟诗。 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⑩长恨:常恨。(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 李补阙渤: 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 户部郎中魏弘简、 右补阙李渤三人。 李渤, 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 隐居庐山,故有此说。(13)曾:还。(14)迨:至,到。(15)垂:将近。 9.对下面句子 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 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古诗岁暮·殷忧不能寐翻译赏析

古诗岁暮·殷忧不能寐翻译赏析 《岁暮·殷忧不能寐》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谢灵运。其全文如下: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前言】 《岁暮》是东晋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诗的前两句叙事,诗人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三四两句写景,描写难以入睡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末两句抒情,诗人指出世上没有永久的事物,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将终的心恐和无奈之情。全诗读来,别有一番寂冷苍凉的韵味。 【注释】 岁暮:年底。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 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朔风:北风;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翻译】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赏析】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

三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一)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创作背景 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二)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

“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三)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庆全庵桃花翻译】《庆全庵桃花》《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及解析对比

【庆全庵桃花翻译】《庆全庵桃花》《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及解析对比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隐居数年,屡拒元朝征召。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这两首诗都写“桃花”,但“桃花”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试结合两首诗的内容,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谢诗中的“桃花”意象,作用在于引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进而表达诗人谢世拒仕的坚决态度,“怕有渔郎”逐着流水落花来“问津”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白诗中“桃花”的

意象,作用在于象征春光,进而表达诗人的欣喜愉悦之情,从“长恨”“无觅处”和“转入此中来”即可以看出来。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看似浅显实则意蕴很深的诗。谢诗表面上是说,昔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人们避秦的好去处,现在,桃花见红,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了。今年再不要让飘落的桃花随着溪水流出境外,免得又有哪个渔郎寻着落花流水找进桃花源中来了。后两句似乎是玩笑之言,然而它却正是诗人的由衷之语,正是他忠于宋朝拒斥元朝、不愿出仕为官的真实心态的表现。白居易的诗,初看起来,似乎只是说明了“人间”(平原地带)与“山寺”(山林之中)物候的不同,细品才能感觉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人间四月芳菲尽”,颇有遗憾之感;“山寺桃花始盛开”,即有柳暗花明、无限欣喜之情。诗人应该不是长居大林寺,从“山间”到“山寺”,行踪应该是游动的,见闻和感受都在比较中不断变化。三、四两句是即事抒发感慨:人们经常埋怨春光早早就逝去了,竟不知无限的春光却转移到这里来了;怎么能够怨春呢,该怨的倒应该是我们自己缺乏远足,缺少发现啊。 本题从“桃花”意象切入命题,既关涉两诗,又抓住了各诗的内容和情感,命题颇见功力。解答时虽然要紧扣“桃花”意象的作用作答,但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却是前提。唯有深入解读,才能准确答题,如果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就会不得要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