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用方法常识(文书借鉴)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文书借鉴)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文书借鉴)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专题讲座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见出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以免出汗、泻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在使用峻烈的药物以及有毒性的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或伤及人体正气。

(三)服药的方法

汤剂一般是一天1剂,即将两次或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但对急症重证,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也可一天数次服用、或煎汤代茶多次服用,以使药力持续,甚至一天可连服两剂以加强疗效。

对于服汤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小量而多次饮用的方法。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也可用鼻饲法给药。

(四)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次数。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

中药炮制学考试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 1.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 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 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4. 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5. 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次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 6. 缪希雍的《炮制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学专著。总结了雷 公炮制十七法。 7. 张仲言所著《修事指南》是我国第三部炮制学专著。 8. 中医用药特色:依法炮制、复方配伍。 9. 传统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杀为制、相恶为 制。具体方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10. 醋炙入肝经,酒炙升提,盐炙入肾,蜜炙入脾经。 11. 炮制的目的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 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 向;改变药物作用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便于调剂和制剂;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利于服用。 12. 炮制的分类: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五类分类 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药典附录制剂通则净制,切制,炮炙。 13. 炮制品质量要求:净度,片型及破碎度,色泽,气味,水 分,灰分,浸出物,有效成分,有毒成分,有害物质,卫生学检查,包装检查。 14. 中药炮制品贮藏最严重的变异现象:霉变虫蛀。

15. 泛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适度的 情况下。造成优质外溢、质地反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6. 一般炮制品绝对含水量7%~13%。贮藏温度15℃~20℃,相对 湿度60%~70%。 17. 净选加工的目的:分离药用部位,进行分档,除去非药用部 位,除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18. 饮片是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 物。 19. 饮片切制的目的:便于有效成分剪出,利于炮炙,利于调配 和制剂,便与鉴别,利与贮存。 20. 常用的水处理软化法:淋法(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 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流湿的药材);淘洗法(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泡法(质地坚硬,水分难以渗入的药材);漂法(毒性药材,盐腌制过的及具有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润法(包括浸 润,伏润。吸潮回润)。 21. 一般药材干燥温度不超过80℃,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干燥温 度不超过50℃.干燥后含水量7%~13%。 22. 清炒法的目的: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缓和药性,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保证疗效,利与贮存。 23. 炒焦的目的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的刺激 性。 24. 炒炭能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炒炭要求存性。炒炭存 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持药物的固有气味。 25. 麸炒的目的;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矫臭矫味。 26. 米炒的目的;增强健脾止泻的作用,降低毒性,矫正不良气

中药的服法

中药的服法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 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 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 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 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中药在煎煮的时候和服用的时候都有一些注意事项,我们平时要注意,否则可能达不到服用中药的效果,甚至还有害健康。 一、特殊煎法: 1、要求先煎的药物,应当先煎20-3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同煎; 2、后下的药物,应当待其它的药物煎沸后再加入同煎15分钟; 3、要求烊化的药物,应当先加少许水蒸化后,再兑入药汁同服; 4、冲服的药物,应当将药物粉末分次加入药汁同服。 二、服用中药饮食禁忌: 1、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性多温热,易耗气动火、伤阴动血。如葱姜、蒜、胡椒、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食品,如若食用,会抵消药效,甚至促发炎症。 2、忌生冷食品:生冷食品容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取,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腥膻食品:很多中药均含有芳香物质,并赖以发挥治疗作用,尤以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为甚,而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宜。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4、忌饮浓茶:由于茶叶中含有单宁酸,浓茶里含的更多,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取或破坏某些药效成分,药效会大大减低。 5、忌食萝卜:服用中药时不宜生吃萝卜(服理气化痰的药除外),

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人参的补益作用,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6、忌食油腻食品:油腻食品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三、中药的服用方法: 1、药液温度:一般汤剂应当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应当冷服,而寒性病者应当热服。 2、服药次数: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两次或三次服用。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使药效持续;呕吐的患者或小儿宜小量频服。 3、服药时间:一般药物宜于饭后服用,滋补药宜饭前煎服,驱虫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眠药宜睡前服,抗疟药宜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 四、中药汤剂保存:为了保证药品使用安全,密封真空包装的中药汤剂常温下保存期为7天,冰箱冷藏保存期为14天.若发现药液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现象则属于变质,不宜服用。 五、中药煎熬的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

食品的中药知识

食品的中药知识 中医药知识:葱 俗话说"无葱不炒菜",生活中,这个葱虽然是调味品,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还真是不能小看。按中医的说法,葱能够发汗解表,所以在民间有这样的方法,就是用大葱加姜和红糖煮汤喝可以治疗早期的感冒;再有这个葱还具有健胃的功效,经常吃葱可以提高食欲,促进消化;再有,大葱还是杀菌的能手,尤其是大葱中所含有的葱素可以杀灭口腔和呼吸道中的细菌,从而能够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这个大葱还能保护血管,减少血栓的发生,所以说,体力活动较少,大脑过度疲劳,再就是容易患心血管病的这些脑力工作者平时应该多吃一些大葱。 中医药知识:莴笋 提起莴笋,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种好吃的蔬菜又脆又爽口,其实莴笋的药用价值也是很高。中医认为,莴笋能够利五脏、通血脉;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当年李时珍就有用莴笋加酒,煎水服用来治疗产后乳汁不通。现代医学表明,莴笋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能够促进人体的肠壁蠕动,可以治疗便秘;另外,莴笋中还含有铁、钙,如果儿童经常吃莴笋的话,对换牙、长牙是很有好处的。还有在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在吃莴笋的时候,千万不要扔掉莴笋叶,因为莴笋叶子里的维生素含量要比莴笋茎高出5到6倍,而其中维生素C 的含量更是高出15倍之多。 中药知识:黄瓜 说起黄瓜,很多人都喜欢吃,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黄瓜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黄瓜具有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的功效,所以常吃可以生津止渴,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等病症。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以抗衰老,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女性朋友都喜欢用黄瓜汁擦在皮肤上,或者把黄瓜切成片贴在脸上,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就是润肤和舒展皱纹的功效。再有,就是黄瓜中含有维生素B1,对改善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黄瓜还具有安神和辅助治疗失眠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维质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出和降低胆固醇也很有好处,所以常吃黄瓜还可以减肥。 中医药知识:甘草 中草药在古代被人们称做是"本草",而甘草则是本草王国中的"国老"。下面就说一说甘草。早在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含有甘草的处方就有154个。直到现在,甘草仍然是中医的常用药。中医认为,甘草味甘,性平,主要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还有缓和药性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的甘草甜素、有机酸等一些成分,具有解毒、利尿、抗炎症、抗过敏的作用。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甘草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如果长期大量使用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解析版)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 一、名词解释 1.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2.反制:纠正药物的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3.抢水洗:对药材进行快速洗涤,缩短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 4.下色: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现象。 5.毒性:是指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 6.上水:是指药物蒸制时间过长,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的现象。 7.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8.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9.扣锅煅法:是指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10.圆气:是指药物在蒸制过程中,由于火力较大,使水分大量蒸发,而在蒸器周围出现大量蒸汽的现象。 二、填空题 1.中药材必须进行炮制才能入药。 2.干燥后的饮片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为宜。 3.山楂经炒制后破坏了部分有机酸,减弱酸味,又增加苦味_,对胃的刺激性降低,增加其消食导滞的功能。 4.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砂烫,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 5.麻黄生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作用增强。 6.酒是一种常用辅料,一般炙药多用药酒,浸泡药多用白酒。 7.含鞣质类的药物在炮制时不能用铁器工具进行处理。 8.人工干燥的温度,一般药物以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60℃ 为宜。 9.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有淋法、淘洗法、泡法、漂法、润法等 10.剁刀式切药机适宜于全草、根茎类药材的切制,不适宜于团块、颗粒状药材的切制。

11.饮片切制一般药材的质地不同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切制原则。 12.药材软化的要“软硬湿度、药透水尽、避免伤水”。 13.全草类药材宜切成段。14.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15.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全草类的药物,须喷淋适量清水以免引起燃烧。 三、简答题 1.中药炮制的目的 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疗效;③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⑧矫嗅矫味,利于服用。 2.一般中药饮片贮藏保管方法有哪些? ①充分干燥,防止虫卵繁殖;②控制温度、湿度,防止发霉变质;③选择密闭容器,防止氧化变色;④避免高温,克服走油现象;⑤相生相克,对抗同贮。 3.麻黄可分离成哪些药用部位?各部位功效有何不同? 麻黄可分离成根、茎分别入药,麻黄茎发汗解表功能,麻黄根能止汗作用。 4.叙述王不留行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称取王不留行: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置于预热好的炒制容器,用小火加热迅速翻炒,炒至大多数爆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王不留行炒爆后质松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药性偏温,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5.斑蝥为什么用米炒为宜? ①能使斑蝥受热均匀,使部分斑蝥素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其毒性减弱;②斑蝥呈乌黑色,单炒难以判断火候,而米炒既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又能准确指示炮

中药颗粒剂服用方法

中药颗粒剂服用方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药颗粒剂服用方法: 1.取一适当大小容器,将“一日量”的所有药包都撕开并把颗粒倒入同一杯中,用约 300毫升“沸水”冲化,搅拌调匀后加盖密封3分钟,再二等分早、晚服用。如医师无特殊制定服用方式,一般为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热服用一次。 2.若经沸水冲后颗粒还未完全溶化,可用小火煮片刻至其完全溶化。而颗粒剂经小 火煮片刻后,药物之间发生反应,产生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3.部分贵重中药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打粉入药,故不易冲化溶解。可以像服用散 剂般,连同汤药一并服下,疗效颇佳,切不要将未溶解的药物当作杂质丢弃。4.若小儿嫌药味太苦不愿服药,可在冲药时加入少量白糖,以改变药味利于服用; 也可适当减少冲药的水量,提高药物浓度;或少量多次服用,同样可达到治疗效果。 ●提示: 1.装药容器宜用搪瓷、玻璃、陶器或不锈钢等材质。不宜用铜、铁或铝等材质,否则影响疗效。 2.多数药宜用“沸水”冲服,否则药不容易溶化。不宜用自来水、矿泉水、茶、咖啡等冲服。 3.少数药宜用“温开水”冲服,如紫河车、乳香、没药等,如用沸水冲服,其腥臭味特别重,许多人会感到恶心欲吐;若用温开水冲,腥臭味则会大减。 中药颗粒剂服用方法: 5.取一适当大小容器,将“一日量”的所有药包都撕开并把颗粒倒入同一杯中,用约 300毫升“沸水”冲化,搅拌调匀后加盖密封3分钟,再二等分早、晚服用。如医师无特殊制定服用方式,一般为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热服用一次。

6.若经沸水冲后颗粒还未完全溶化,可用小火煮片刻至其完全溶化。而颗粒剂经小 火煮片刻后,药物之间发生反应,产生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7.部分贵重中药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打粉入药,故不易冲化溶解。可以像服用散 剂般,连同汤药一并服下,疗效颇佳,切不要将未溶解的药物当作杂质丢弃。8.若小儿嫌药味太苦不愿服药,可在冲药时加入少量白糖,以改变药味利于服用; 也可适当减少冲药的水量,提高药物浓度;或少量多次服用,同样可达到治疗效果。 ●提示: 1.装药容器宜用搪瓷、玻璃、陶器或不锈钢等材质。不宜用铜、铁或铝等材质,否则影响疗效。 2.多数药宜用“沸水”冲服,否则药不容易溶化。不宜用自来水、矿泉水、茶、咖啡等冲服。 3.少数药宜用“温开水”冲服,如紫河车、乳香、没药等,如用沸水冲服,其腥臭味特别重,许多人会感到恶心欲吐;若用温开水冲,腥臭味则会大减。

(整理)中药炮制学笔记整理.

中药炮制学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论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 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 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药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同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3、“”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因 此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4、《黄帝内经》中有“治半夏”、“角发”、“角发”“燔治”----最早的炭药,血 余炭。 5、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6、明代,缪希雍《炮制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7、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 8、反制:制约,缓和; 从制:协同,加强 eg:生黄连酒黄连(反),姜黄连(反),吴黄连(反),胆黄连(从)9、心、肝、脾、肺、肾盐入肾经,醋入肝经,蜜入肺脾经,土入脾经,酒 不归经。 10、苍耳子有毒,通过炮制降低毒性。 11、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可以进一步干燥,或杀死虫卵(蒸桑螵蛸),有利于贮藏 保管。 有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等,经过加热处理,能促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从而避免苷类成分在贮藏过程中被酶解而使疗效降低。 经常用烘、晒、炒法及燀法、蒸法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如炒白芥子,燀苦杏仁,蒸黄芩。 12、为了便于服用,常用酒制(蕲蛇等蛇类),蜜制(马兜铃),醋制(乳香,五 灵脂),水漂,麸炒(僵蚕),炒黄(水蛭,地龙),能起到矫味、矫臭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服用。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煎中药方法大全:一元一教你如何煎中药煎中药最好用 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者要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后下”者要在药煎好以前5~10分钟放入。“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煎。“溶化”者则置于煎好的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冲服”的药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煎头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1~2横指,浸泡半小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滤渣备用。煎二煎药时水量要少些,沸后再煎15~20分钟。药品质地坚实者要多煎5~10分钟。滋补药可煎煮40~60分钟。清热解表药应少煎5~10分钟。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一茶杯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中药汤剂,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具有制备简单,容易吸收等特点,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拿到一包包的中药,很多人还是会问:中药怎样煎煮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对一般中药来说,煎煮中药无非就是通过加热煎煮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里去,然后通过喝药汤达到用药的目的。 只是,整个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煎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最好能浸泡1~3小时,令药材变软,细胞膨胀,使煎药时更易煮出其有效成分。 二煎药的器具最好是选用砂锅。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因为铁、铜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中药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三煎药的水量加水太少,可导致药物煎煮浸出不透或容易煮干;加水太多,又会导致药液太多,服用不方便。因中药质地数量的不同,不可能规定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加水量,只能说做到加水适量。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下面的加水方法: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4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宜。 四煎煮的次数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一般药物最好能煎两次。煎好第一次以后,倒出药液,其药渣加水再煎一次,然后把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合起来。 五煎药的火候一般在未沸腾前采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

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转载) 发表者:郑彩霞1929人已读 1 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或不锈钢、玻璃、搪瓷器皿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砂锅等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可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 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为宜,浸泡20-60分钟方可煎煮(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 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 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 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ml。 6 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 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 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专题讲座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

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见出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以免出汗、泻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在使用峻烈的药物以及有毒性的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或伤及人体正气。 (三)服药的方法 汤剂一般是一天1剂,即将两次或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但对急症重证,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也可一天数次服用、或煎汤代茶多次服用,以使药力持续,甚至一天可连服两剂以加强疗效。 对于服汤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小量而多次饮用的方法。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也可用鼻饲法给药。 (四)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次数。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

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苏新田 中医对中药的煎、服方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服方法不同,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就不一样,一种病即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所以,在中医辨证正确的情况下,中药该如何正确煎服则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了。下面仅就煎、服中药的正确操作规程和注意细节简单介绍如下: 一、中药的煎煮器具: 选用不锈钢锅、搪瓷锅、陶瓷锅、砂锅最好,铝合金锅、电锅也可以,一定不要用铁锅。 医院多采用中药煎煮机,它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同时,由于使用真空包装,药液不易霉变。便于携带。目前我院采用煎药机是国内先进的多功能自动两煎煎药机,它优点是自动完成一煎、二煎的全过程:有储药箱用以储存一煎的药液,并用流量计控制二煎加水,实现了自动两煎煎药,更加符合传统煎药方式,与家庭自煎相比提高药效30%。煎药内胆采用经过特殊处理化学性质稳定的不锈钢材质,即便在高温下也不与药物发生反应,煎出的药液质量可靠。是服用中药病人的理想选择。

二、煎药前一定要用凉水浸泡但不要冲洗。 煎药前的浸泡,不管是传统煎煮还是机煎,要求是一样的。 1.中药煎煮前应预先浸泡湿润。沸水煎煮不如凉水浸泡,因为中药多为植物或动物的干燥组织,其有效成分及治疗成分分布于干枯萎缩的细胞内。用沸水煎煮会促使动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成分产生凝固、韧化,水分不易渗入和溶出,造成有效成分不能释出,药效降低。而在煎煮前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可使中药材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材组织中,在组织中产生渗透压,有效成分容易析出。“标准”熬药方法是:煎煮前可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材变软,膨胀。煎煮时随着水温增高,组织内高浓度的溶液就会向组织外扩散,保证了有效成分全部溶解在水中。 2.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对药、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复方药剂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泡药桶加了定时器,已确保浸泡时间不低于30分钟。 3.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1)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会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3)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

中药炮制 知识点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机理i,改进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2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喉改变药性。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为制炮制时可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3炮制对性味的影响: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过偏之性使药物的性味增强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4中药炮制降低药物毒性的主要途径: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使毒性成分减少如巴豆,马钱子。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白矾制天南星。5如何提高方剂疗效:增强方中药物的作用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赠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6如何消减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疗效:清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调整辅料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7中药炮制的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 位的作用便于调剂和制剂洁净药物利于 贮藏保管利于服用8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 物的影响q净选加工的影响清除杂质,除 去非要用部位,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w水 制影响:可是小分子生物碱季铵碱流失, 有效成分易溶少泡多浸药透水浸;有毒成 分易溶控制水制程度达到去毒(乌头)e加 热制:使生物碱分解结构变化或转化成新 成分;有效成分易煎出,避免加热生用为 宜;有毒成分易煎出尽量加热减毒r药物酒 制后能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从而提高药 物的疗效t生物碱的醋酸盐易被水溶出,曾 强水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疗效。9 中药炮制品贮藏中的变异现象:发霉虫蛀 变色变味风化潮解粘连挥发腐烂 冲烧泛油。泛油又称走油:是指含挥发油, 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 造成油质外溢,质地反软,发粘颜色变深, 并发出油败味的现象。10重要炮制品变异 的原因:一基原因素;成分不稳定含害虫 可食成分微生物营养代谢成分。二环境因 素:光空气温度湿度。三生物因素。四 时间因素。11饮片切制的目的:便于有效 成分剪除利于炮炙利于调剂和制剂便 于鉴别利于贮存提高煎药质量12败片: 在中药切制过程中所有不符合切制规格, 片型标准的饮片,都称为败片13翘片:饮 片边缘卷曲而不平整。14伤水:系药材软 化时,内部含水分太过所致。15清炒法的 目的及举例:曾强疗效(王不留行,紫苏 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降低毒 性或副作用(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 白果)缓和药性(牵牛子,栀子,苍术) 曾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地榆,荆芥,牡丹 皮)保证疗效利于贮存(槐米,苦杏仁)注 意事项:药物必须大小分档,选择适当大 小。搅拌均匀,出锅要迅速。炒前锅要预 热。出锅后及时摊晾。16槐花:具有止血 凉血,清肝泻火的作用。生品以清肝泻火, 清热凉血见长。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由 杀菌保苷的作用,槐花炭的清热凉血作用 极弱,涩性曾强以凉血止血力胜。17芥子: 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 生芥子辛散之力强多外用善于通络止痛, 芥子炒后可缓和辛散走串之性,可避免耗 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炮制后利于粉碎 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18莱 菔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能,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莱菔子炒后 变升为降,改变了涌吐风痰的副作用,即 缓和了药 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19酸枣仁: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功能。尤其是其养心安神作用很好,炒后易于粉碎和煎出,同时炒制能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0槟榔:不能晒干原因:饮片直接暴晒小分子生物碱随水蒸气挥发掉;槟榔中的鞣质由结合状态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鞣酐,致使饮片变红,生物碱破坏,稳定性降低。炮制方法:槟榔除去杂质,用水浸泡3-5天,阴干,烘干。炮制作用:具有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的功能,炒后可缓和药性,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21炒炭的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清减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药性,扩大用药范围;使某些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发生改变。22炒炭存性: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碳化部分应保留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23荆芥:具有解表散风的功能,一般多用于感冒头痛疮疡初起。炒荆芥具有祛风止血的作用。炒炭后辛一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24苍术: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麸炒后辛味减弱,燥 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 25斑蝥:生品多外用,毒性大,攻毒蚀疮 为主。米炒后,毒性降低,气味矫正,可 内服,以通经破散结为主,用于肝癌胃癌。 26白术:生品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 用于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土炒白 术补脾止泻力胜,麸炒白术缓和燥性,增 强健脾消胀得作用。27烫法分为砂炒蛤粉 炒和滑石粉炒。目的:一增强疗效,便于 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二降低毒性, 如马钱子;三便于洁净药物,如骨碎补; 四矫臭矫味,如鸡内金;五降低部分药物 滋腻之性,如鹿角胶;六蛤粉烫可增强药 物润肺止咳作用,如阿胶。28鳖甲:砂烫 酒淬,炮制作用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退热除蒸的功能。鳖甲质地坚硬,有腥臭 味。养阴清热、潜阳熄风之力较强。砂炒 醋淬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 成分,并能矫臭矫味醋制还能增强药物入 肝消积,软件散结的作用。29龟甲:具阴 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的功能。砂炒 醋淬后质地变酥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 分,并能矫臭矫味,补肾健骨,滋阴止血 力胜。30穿山甲:具有通经下乳,消肿排 脓,搜风通络的功能。砂炒醋淬后质变酥 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矫臭矫味。 炮山甲善于消肿排脓,搜风通络,醋淬后 通经下乳力胜,用于经闭不通,乳汁不下。 31骨碎补: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 能。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 片,便于调剂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以补骨强骨续伤止痛。32狗脊:具有补肝 肾,强腰膝,祛风湿的功能,以祛风湿, 利关节为主,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屈伸不利。33阿胶:炮制作用,补血滋阴, 炒制后降低滋腻之性,也矫正了不良之气 味。34酒炙法的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打黄黄连黄柏)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 归)矫臭去腥(乌梢蛇紫河车)增强温补 肝肾作用(地黄黄精女贞子)使某些药 物便于粉碎35黄连:炮制方法,黄连,酒 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方法事关疗效 中药汤剂是中医最常使用的一种剂型,因为它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便于加减应用,所以能全面、灵活地适应各种病证。而中药的煎服方法对疗效有很大影响,为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需要正确地煎熬和服用。由于中药品种繁多,性味功能各不相同,加之患者病情和用药目的也不一样,所以煎服中药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病、因药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汤剂又称煎剂,系用生药或炮制后的药加水直接煎熬而成。方法简便、吸收良好、作用较快,是中医最常用的一种剂型。一般煎药用的容器应采用砂锅或搪瓷锅,切忌用带油垢的锅、铁锅。因为油垢中可能含有致癌物----3、4苯并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铁器可以和汤药中的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甙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服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药锅应根据药量选择大小,若过大,则底部受热面积大,容易煎干;若过小,则会因药物压缩过紧,不能添加适量的

水而使其有效成分难以充分煎出,同时,煮沸后药液还容易溢出。 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煎药前最好将中草药用冷水浸泡一下,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指为宜,第二煎时,水稍高出药物表面即可。 煎药时一般先用武火(急火)煎至沸腾,定时搅动,再用文火(慢火)徐徐煎煮约半小时许(第二煎可20分钟),然后将药液倒出。两次煎取的药液混在一起,分两次服用。有人主张剂量大和滋补类药物应煎三次,兑在一起后分两次服。 上述是一般的煎药法,但许多不同的药物尚需采取不同的煎熬方法。例如发汗解表、理气、质地轻清和具有芳香挥发的中草药,如苏叶、荆芥、金银花、菊花等,应用武火速煎,水沸后10~15分钟即可,以防减损有效成分、降低药效。而质地粘腻、有滋补作用的药,如人参、黄精、当归、熟地等,应用文火久煎,待沸腾后再煎30分钟至1小时或更久,以尽量煎出其有效成分。第二煎的时间可比第一煎缩短1/3或1/2左右。

中药炮制学习题1

第一章绪论 1 .“秫米汤”中的治半夏是经修治过的半夏 ( ) 2 .清代是在 1645 年至 1915 年 () 3 .《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当今的血余炭 ( ) 4 .用五倍子制备百药煎的方最早记载在《本草纲目》 ( ) 5 .学习研究中药炮制,应牢记“继承是手段,发扬是目的”和“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 ) 6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 ) 7 .“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经集注》 ( ) 8 .《炮炙大法》是我国古代第三部炮制专著 ( ) 9 .古代炮制十七法就是雷公炮炙十七法 ( ) 10 .汉代五药之有毒者是指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 ( 磁 ) 石 ( ) 1 .√ 2 .X 应改为:清代是在1645 年至1911 年。 3 .√ 4 .X 应改为:.用五倍子制备百药煎的方最早记载在《本草蒙筌》。 5 .√ 6 ,√ 7 .X 应改为:“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蒙筌》。 8 .X 应改为:《炮炙大法》是我国古代第二部炮制专著。 9 .√10 .√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改错题 1 .用某种辅料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相恶为制 ( ) 2 .味辛甘的药物属阳,作用升浮 ( ) 3 .生地经制成熟地后,性由温转寒,功能由补转清 ( ) 4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还与气味厚薄有关 ( ) 5 .“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逆方者殃”是《神农本草经》记载 ( ) ' 6 .“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是《雷公炮炙论》记载 ( ) 7 .“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为《修事指南》记载 ( ) 8 .《炮炙大法》是张仲岩所撰 ( ) 9 .将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是《修事指南》 ( ) 10 .“痛泻要方”中的白术用焦白术更符合立方宗旨 ( ) 1 . X 应改为:用某种辅料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相畏为制。 2 .√ 3 . X 应改为:生地经制成熟地后,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转补。 4 .√ 5 . X 应改为:“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逆方者殃”此话出自张仲景。 6 . X 应改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是《修事指南》记载。 7 . X 应改为:“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为《医学源流论》记载。 8 . X 应改为:《炮炙大法》是缪希雍所撰。 9 . X 应改为:将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是徐灵胎归纳的。 10 . X 应改为:“痛泻要方”中的白术用土炒白术更符合立方宗旨。 第七章净选加工 三、改错题 1 .“芦头”一般是指药物的根茎、叶基等部位 ( ) 2 .风选是根据药物和杂质体积大小不同,借风力将杂质除去 ( ) 3 .中药去毛主要是因为其生长的绒毛能刺激人的咽喉引起咳嗽或其他有害作用 ( ) 4 .朱砂衣的作用是为了使药物表面美观 ( ) 5 .漂的主要目的是使中药材吸附一定量的水分,便于切制 ( ) 6 .动物或昆虫类药物去头尾足翅的主要目的是分离不同的人药部位 ( ) 7 .药用茎或根茎部分的药物一般要除去主根、支根、须根等非药用部位 ( ) 8 .石斛、荆芥、马齿苋、龙胆、威灵仙和秦艽均需去残茎 ( )

中药汤剂煎煮和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一、一般煎煮方法 1.煎药器具宜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忌用铁、铝、铜等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容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水量头煎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应高出饮片 1.5-3cm, 二、三煎水面没过药材即可。 3.煎前浸泡一般药物宜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以种子、果实为主者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夏季气温高,适当缩短浸泡时间以免药液变质。 4.煎煮火候一般宜用武火使药液迅速沸腾,然后改用文火使药液保持沸腾。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介壳类药物及补虚药,一般宜文火久煎1小时左右,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解表药及其他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沸腾10分钟左右即可。 5.及时滤汁将药煎好后趁热滤取药液,防止药液温度降低后有效成分反渗入药渣内。取汁时宜绞榨药渣,充分利用药物有效成分减少浪费。 6.煎煮次数一剂药一般煎煮2~3次,将煎好的药液混合后分次服用,急性病则一煎一服。 注: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适量开水,并适当搅拌,防止溢锅、糊锅。糊锅的药禁止饮用 二、特殊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全方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药材理化特性及临床用途不同,需要特殊处理: 1.先煎----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药,与不宜久煎的药同入汤剂时,前者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后者同煎。如龙骨牡蛎(粉碎后无需先煎)、磁石、紫石英、等。久煎可使其毒性降低的药也必须先煎。如川乌、附子等。 2.后下----一般在药熬好前5-10分钟入锅共煮。 3.包煎----入汤剂时应当用纱布包裹入煎。 4.单煎----人参、西洋参等名贵药材与其他药同用,入煎剂时宜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物的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的药渣吸附,造成名贵药材的浪费。 5.烊化----胶类药物放入开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用黄酒蒸化与药同服效果更佳。 6.冲服----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与蜂蜜等液体类药,以及羚羊角粉、熊胆粉等药,不需入煎剂,直接用开水水或药汁冲服。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和服用对药效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服用和煎煮的方法不正确,所服用的中药就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或疗效大打折扣。煎煮中药时有十点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1.注意药材冲洗:大多数中药材都有灰尘和杂物,为此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冲洗,以除去灰尘杂物。如药材中有花、叶、果及肉类药材的,需要将其淘洗。小包装饮片可以不冲洗。 2.注意煎煮前浸泡:清洗后可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而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可浸泡时间长些;夏天气温高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3.注意煎煮容器的选用:首选用砂锅、砂罐来煎煮中药,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铅等金属容器。 4.注意煎煮的用水量:煎煮药材时加水量一般以淹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的如何首乌、白芍等加水量可多些,质地疏松的药材如蒲公英、藿香等加水量只须淹没药材即可。 5.注意煎煮火力与时间:一般药物未沸前用大火煎煮,沸后用小火使药物保持微沸。如果是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等及芳香性药物如藿香、佩兰等,一般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15分钟。如果是骨角类药如龙骨、贝壳类如牡蛎及补益药人参、白术等,一般用文火久煎。

6.注意煎煮的先后次序: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可以同时入煎,但有时需要特殊处理;如标有“先煎”的药材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药、贝壳类药物则应先放入锅中煎约3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标有“后下”的药物应在其他药物煎煮得差不多时投入,只需煎沸几分钟即可;标有“包煎”的药材需用纱布包裹后煎煮。 7.注意服用方法:如果药方中有人参时,应当将其另外单独煎煮,再同服,以免造成浪费;阿胶之类的含胶质类的药材另加清水熬融,再与其他药汁兑服;如方中标有“冲服”的,可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即可。 8.注意服用技巧:为了疗效,一剂中药建议您煎煮2次,一日两次服用。如果有恶心、呕吐时应少量频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不致药入即吐。 9.注意服用时间:于饭前或饭后服1小时服用汤药,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药效的发挥。煎好的中药汤剂一般应温服,但如果是寒症时宜热服,热症时应凉服。 10.注意忌口:服中药时最好忌食生冷、辛热、油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