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归类简析

合集下载

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题目回放】(70 分)展望,是指早先推断。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展望,有的人则不认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思虑。

要求:( 1)自拟题目;(2)许多于 800 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 (63 ~70 分)整体标准:能正确理解资料,角度适合,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分,感情诚挚,构造慎重。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 (68 ~70 分)切合整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资猜中引起深刻的道理并富裕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资猜中引起深刻的道理并富裕说服力,语言朴素无华而有必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想、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虑角度独到且富裕说服力的。

一类中 (65 ~67 分)基本切合整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资猜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构造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虑角度、构造、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构造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 (63 ~64 分)切合整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存心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到,但在构造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 (52 ~62 分)整体标准:理解资料基本正确,角度较适合,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分,感情真切,构造完好语言通畅。

三类卷 (40 ~51 分)整体标准:尚能理解资料,角度尚适合,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分,感情尚真切,构造基本完好,语言基本通畅,偶有语病。

四类卷 (21 —39 分)整体标准:偏离资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构造不够完好,语言欠通畅,语病许多。

五类卷 (0 ~ 20 分)整体标准:切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离开资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 字。

【一类文上( 69 分)】:展望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觉犯难的/是挣扎的自由”——赵雷《成都》2016 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地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展望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历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评析 他们

历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评析 他们

历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评析他们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道命题。

“他们”这一命题,与20xx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和20xx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相比,命题的理念都集中表达在引导考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并且学会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对自己的影响,要求“我手写我口”,从作文中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体验。

因此,从审题的角度来看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不会跑题。

但是,如何选材,从怎样的视角去感悟生活,提炼感点,且做到别具一格,富有个性,这是需要下工夫的。

只有对题材选择、主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具备了自己的亲身感悟与理解,才能从全方位反映出考生的能力和智慧。

?“他们”与“我们”都是两个集体代名词。

“我们”和“他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只不过各自的身份、职业、地位,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况等方面的不同罢了。

因此,“他们”与“我们”彼此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谁也离不开谁。

说到底只不过是社会的分工不一样。

而“他们”与“我们”在共同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总免不了因为各种利益和矛盾既相互团结又相互摩擦,由此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所以,此命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作为生活在大上海的考生,既可以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建立大军、公安干警、农民工子弟、退休职工、街道社区的管理人员、出租车司机、普通市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写独生子女自己,甚至于将目光投向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区人民,反映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迹和精神风貌。

?当然,从思维的空间来说,我们还可以虚实结合,让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我们的笔下,“他们”可以是当今的城里人、乡下人,也可以是历史记载中的古代百姓、文人骚客;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些原型的刻画描写,也可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语)的艺术虚构(注意在符合生活真实的根底上,到达艺术真实的目的)。

2024年上海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讲评分析

2024年上海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讲评分析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一、真题呈现二、评析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难度看似不大,要写好不容易,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好就好在它的现实性、深刻性、思辨性和丰富性,以及它背后的潜台词。

需要考生去琢磨,去思考,然后考虑如何表达。

这个题目,与其说它是说要求谈一个社会问题,不如说谈一个社会心理问题,一个哲学问题——认识论的问题。

它考查你对思维问题的思考,考查你的思想的开放度,考查你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比如从“认可度”的角度谈当今社会遇到的新问题。

每个人每天都在对周围环境——人和事有判断。

或肯定,或赞赏,或讨厌,或反对,或不置可否。

即所谓“认可度”。

“认可度”可分几种情况:一是上对下的认可度,一是下对上的认可度,还有一种对外界人和事的认可度,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度。

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今天的认识必然是在原先所受教育的基础上去分析判断的,换言之,必然受以前的认识的影响,认可或者不认可,这个“认可度”尤其是受这个好恶情绪的影响。

如今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盖出于此。

所以,“认可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对事物的了解是否全面。

为此必须尽可能收集多的信息,无论正反,都不要拒绝,以便使你的认知建立在“全面”和“真相”上。

防止片面,防止被错误言论误导。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 是否带有主观情绪。

胡适先生经常引《礼记》中一句十分精辟的话:“爱之知其恶,恶之知其美。

”一旦带有情绪,就会蒙蔽了你的眼睛。

严重影响你的“认可度”。

3. 看你是否“谦恭”,对自己是否有批判精神,反省意识。

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要盲从,不能人云亦云。

要克服从众心理,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对的,但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所以,我们还要有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在批判别人的同时,也要反省自己。

4. 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思考与己不同的思想认识。

不要不假思索地完全拒绝自己原先不认同的东西,经过分析判断,然后再决定是否“认可”,以及认可的“程度”。

2009-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及范文

2009-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及范文

2009-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作文解析及范文2009年二写作70分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考点】作文题目要仔细思考的,尤其感觉最后一句话,想了一分钟其实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独一无二,不可无一=双重否定=独一不可有二=无二,所以说主题还是创新结合政治中提到的扬弃的概念,取百家之长,成一派风格。

所以作文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要创新,更要有创新的基础,没有临摹众家,没有画竹技巧,何来板桥体。

要给空谈创新的人以警示。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作文题太难了,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更没有创新的经历。

其实,这个题目应该并不难,其中心意思:做任何事情,不仅需要专业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创新。

【优秀习作】贵在独创我从小喜欢集邮。

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

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

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

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

上海历年语文高考模式题型总结分析详解

上海历年语文高考模式题型总结分析详解

一,总结命题规律笔者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几个命题规律:●命题模式: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交替出现99年-01年连续三年命题模式为材料作文02年—04年连续三年命题模式为话题作文05年材料作文忽然再次出现06年—08年连续三年命题模式为话题作文09年材料作文文化型(板桥)笔者观点:从历年的命题趋势中可以看出,去年笔者给出预测“09年处于‘稳中求变’的‘变’的三年关口,故笔者个人认为,今年考材料作文的概率较高”,09年也的确出到了文化型材料作文.2010年,处在一个关口,情况较2009年复杂,笔者认为有两个可能性:第一,延续09年的材料作文,并且文化型方向材料作文概率较大;第二,回归话题作文,但2010年的话题作文,对于单个抽象词语的变相解读型命题,出现概率较高,具体笔者会在后面分解。

故各位考生在复习时,应给予以上2种问题较多关注。

● 命题特性:材料和话题文化性的加强从广受好评的01年作文题“传统文化”,到05年作文题“流行文化",都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命题材料和话题的文化性正在逐步加强。

笔者观点:提高应试文章的文化底蕴。

虽说作者文化性是日积月累的积淀,但也有一些短期提升的技巧:1,利用名人、名事、名句等元素进行排列组合组句,组段;2,古诗词排比处理;3,文化意象组段.例如04年的《忙》就有考生处理为“忙是问号/忙是省略号/忙是惊叹号”的标点符号分段文化意象立意,获得了高分。

常用的高分文化意象还有山水,季节,花鸟鱼虫等。

使用以上这些文化底蕴提升方法,会有效提高作文的文化性,得到较好分数.另外,特别要注意对于热点问题的文化性剖析。

(三,应对要点分析会有重点示范,注意阅读)● 命题倾向:散文化的语质倾向,逻辑思辨化+语言散文化从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到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语质要求散文化倾向非常明显。

“语质”作为官方评卷高频用词,一直是评卷一个核心标准,所谓“语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文采”或者说是“语言质量”.近年的命题显现出“语质”散文化的要求,以往高考作文核心判断标准是议论文的思辨性,而现在加入的散文化要求非常相似于中考。

上海高考卷作文题目汇总

上海高考卷作文题目汇总

上海高考卷作文题目汇总篇一《被需要》上海高考作文有时候的题目还挺有意思的,就说这个“被需要”吧。

我就想起我在小区里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我们小区打算集资弄个小花园。

刚开始只是几个大爷大妈在那商量,根本没多少人在意。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事儿成不了,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儿,谁有闲心管这个呀。

可是呢,里头有个王大妈,她可热情了。

她挨家挨户地敲门,首先就敲到我家。

一进门就拉着我爸妈说:“咱小区没个像样的地方给老人们坐,孩子也没个地儿玩啊,咱们得弄个小花园。

”我爸妈当时就有点犹豫,但是王大妈又接着说了好多好处,比如说美化环境啦,增加邻里交流啦。

她眼睛里闪着那种希望的光,特别诚恳。

后来不知道为啥,越来越多的人被王大妈这种行为感染了,大家好像突然觉得自己被小区需要了,这个小花园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有人出点子,有人联系花草商,我呢就跟着帮忙搬搬花盆啥的。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人这一旦感觉到被需要,那潜力就像泉水一样往外涌。

王大妈觉得小区需要她来牵头这件事,那她就尽全力去做。

我们这些居民觉得小区小花园需要我们出份力,大家也都积极动起来了。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其实在生活中到处都有。

就像我们班每次有集体活动,那些平时看着挺普通的同学,一旦让他们感觉被班级活动需要了,马上就能闪亮起来,奋勇当先的。

所以说啊,这种“被需要”的力量可不小,能把大家召集起来办大事呢。

篇二《预测》咱们再看看上海高考出过的这个“预测”的作文题目。

这可让我想起我那爱买彩票的舅舅。

我舅舅这人啊,啥都好,就是对彩票痴迷得不行。

每次他去买彩票的时候都像是去做一件超级重大的事情。

他不是单纯地乱买,他有自己的一套预测方法。

他那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各样的数字,什么哪个区哪个号出的频率高啊,哪个时间段容易出大奖啊。

他每天晚上坐在灯下,戴着他那副老花镜,一边看彩票走势的网页,一边皱着眉头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

我就问他:“舅舅,你这预测能准吗?”他还特自信地跟我说:“小娃子,你不懂,这都是有规律的,我这研究好一阵子了,按我这预测方式肯定能中。

2023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含范文

2023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含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先睹为快思辨与时代共舞,担当共青春一色,依然是大语文趋势!2022年上海卷从“小时候”与“长大后”的比较切入,2023年上海卷从主动探索陌生世界、从好奇心谈起。

乍看题目,这是一元思辨角度,但是仍是问句开启,限定词给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其实是在追问我们对世界主动探索的动力是什么。

好奇心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所有,这其中可以有勇敢精神,有征服的吸引,有尝鲜的欲望,有求知的期许,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等等。

真题鲜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直击考题过去几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几乎一直在问:关于某个问题,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说,你觉得呢?两种观点看上去是矛盾对立关系,其实往往并不是,其中暗含着辩证统一。

稳中求变,注重思辨、注重关联、虚实结合,一直是上海卷作文的特色。

今年作文题改变了两种观点的呈现,但仍是思辨性较强的考法,探索陌生世界是人类自古以来不变的人生命题,到底是什么动力驱动人们对未知的探究,而且是“乐意去”也就是主动积极去“探索陌生世界”,确实值得反复思索。

深度把握材料,通过对“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关键信息的认知,可以全面探讨把握原因的挖掘思辨。

如何总结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源头就是写作的重点。

作为时代青年,你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因为你有好奇心,可以因为你有勇敢精神,可以因为你有肩头心怀的责任,可以因为你的使命和担当,可以因为你的理想和信念,可以因为你想征服这个世界,可以因为你想“品尝”新鲜的光景,可以因为你想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可以因为你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可以因为你想更好地成长,可以因为你想展现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可以因为你要传承传播优秀的文化,等等。

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代表着我们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多元需求,都说明驱动我们的是我们心甘情愿甘之如饴去做的原因。

近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近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近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10年
现代文一:《笔墨的超越》
现代文二:《天目山》
诗词鉴赏:[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文言文一《欧阳公讳晔》
文言文二《九疑山图记》
作文:丹麦人钓鱼
11年
现代文一:《家园城市》
现代文二:《又见鹭鸶》
诗词鉴赏:明月何皎皎
文言文一《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
文言文二《稼说送张琥》
作文:过去不过去
12年
现代文一:《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现代文二:《冬阳·童年·骆驼队》
诗词鉴赏:春江晚景
文言文一《卜式传》
文言文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作文:心灵的微光
13年
现代文一:《舒卷的粉墙》
现代文二:《惠特曼访问记》
诗词鉴赏:《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王维
文言文一《史弼传》
文言文二《许氏吴兴溪亭记》
作文:重要更重要
14年
现代文一:《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现代文二:《宁静》
诗词鉴赏:《镜湖女》陆游
文言文一《刘晏初为转运使》
文言文二《治学》
作文:自由不自由
15年
现代文一:《地图与理论模型》
现代文二:《雪天》
诗词鉴赏:《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
文言文一《梁彦光》
文言文二《静者居记》
作文:坚硬和柔软。

上海市高考作文真题详细解析及优秀佳作展示点评

上海市高考作文真题详细解析及优秀佳作展示点评

【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审题】延续着2009年秋季高考材料作文的思路,但有所不同,为材料+写作指向的形式。

“其中的道理”指示考生需要理解材料所蕴含的道理。

那么,道理是什么?这就需要对材料有整体把握。

同时,也就意味着材料具有核心思想。

这与2009年,任选一个角度,很大的不同。

任选一个角度,是同中择异;而规定写作指向,是异中有同,以同立意。

这个核心思想是由两则素材组合在一起表达的。

这与每一则材料独立存在有什么不同吗?我以为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如果只有“丹麦人钓鱼”的故事,你完全可以从“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句话入手谈做事严谨,讲规矩,但是放在这里就不行了,老师会说你断章取义。

这与任何一种形式的作品产生的原理是一样的,两则素材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互动一定会产生新的意义,如同一块红布,加上五颗五角星,就成了国旗,而不再是一块布、几颗星星。

当然,断章取义也有“义”,盲人摸象也是“象”,只是离核心意义和整体表达有了或近或远的距离罢了。

换句话说,想取得一类卷的分数就困难了,因为一类卷的评分标准是“准确理解材料”。

那么,两则素材甚至多则素材组合的材料应该如何把握其核心思想呢?这就好比对偶中的上下联,在内容上,两则素材可能会是相反、相同、相承三种关系,第一步要分析出来。

今年高考的两则素材指向是相同的,这种类型的关系,我们在把握其意义时,要抓住其中表述相同的地方,即“放生小鱼,从而有望获得更多的大鱼”。

所以,核心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当然,“鱼”可以是自然资源的借代,也可以是一切资源的借喻。

往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

往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

往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往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在高考作文中,中心思想与例证、语言表达、思考角度、篇章结构及情感表达都是已经往年考题中考查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分别对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附上真题与范文。

一、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高考作文中的中心思想往往是对于主题的简明概括,考生应该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以一句话表达主旨。

中心思想的清晰明确可以帮助读者读懂文章,并且在阅卷时作为一个平衡点来衡量文章是否贴题。

例如,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为《把自卫反击战进行到底》,范文中的中心思想为:“发扬民族自尊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要把自卫反击战进行到底。

”这一句话抓住了主题,表达了对于民族自尊心与凝聚力的讴歌。

又如,2011年作文题目为《我们面对的是挑战还是机遇》,范文中的中心思想为:“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的态度是维护自信,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和信心。

”这一句话阐述了面对时代潮流,应该表现出的信心和决心。

二、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高考作文中的例证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选取适当的例证来支撑中心思想。

例证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件历史事件、一段流行的社会现象,最好是和主题有关的实例。

通过利用某些例证去突出中心思想,加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如,2013年作文题为《旅游,让人快乐与迷惘》,范文中引用了“言者无足,行者无疆”这个成语,表达了旅游带给人的挑战与收获。

再如,2015年作文题为《习惯决定命运》,范文中引用了肯尼迪的一句名言:“我们创造我们自己的命运”,说明了习惯的至关重要性。

三、流畅的语言表达毫无疑问,语言表达是高考作文中的重中之重。

流畅的语言可以让读者事半功倍地理解文章;反之,拙劣的语言反而会破坏文章内容和阅读感受,且可能拉低文章的得分。

语言表达的好坏可以通过句型多样性、句子长度、语法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

语句推敲并思考文章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例如,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为《大写的爱》,范文中指出“爱是手中的火苗,是心中的花朵,是生命中的灵魂。

上海市三年(2020-2022)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目解析及例文精选汇集

上海市三年(2020-2022)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目解析及例文精选汇集

上海市三年(2020-2022)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目解析及例文精选汇集2020年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析】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联想思考自由。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24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例文

2024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例文

2024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例文一、作文题目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得少于800字。

二、作文例文审慎接收自己来拿俗语说:公道在人心,是非自有公论,公众是最好的评判员。

然而,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到:“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的确如此,无数史实证明,公众的认可度,既可以成为正义的化身,也可以成为愚蠢的代言人。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看到公众认可度的价值,也要对此保持警惕心,不能被公众的认可度裹挟而丧失自我的判断力。

《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王羲之吴道子,他们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获得了最高的认可度,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屈原,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张自忠,他们的爱国情怀、忠义之举,获得了人们最高的认可度,浩然之气与天地长存。

民众的眼睛为我们中华文化筛选留存了最为美丽灿烂的诗篇。

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布鲁诺被烈火焚烧时围观者的兴奋的眼睛,谭嗣同赴法场时被扔菜叶烂鸡蛋的群情激奋,网络人肉搜索个人隐私并不断发酵升级的声势浩大……在这些卑劣残忍无知冷酷的言行背后,也拥有一个群众高度的认可度。

群情会启发你,群情也会淹没你。

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发达、信息流通一泻千里的今天,我们更要对认可度保持审慎辩证的态度。

作为一个年轻人,初出茅庐,阅历尚浅,当然应该广泛接收各种观点,了解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对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普遍看法。

在这种普遍认识里,蕴含了群众的智慧,也代表了我们当下的生存环境,去把握、利用、珍惜并获得滋养,一定会有助于一个年轻人拓宽视野,成熟心智,走向辉煌。

但别人的看法既可以是镜子,也可以是绳索,许多压倒一切的观点,往往带着汹汹的恶意,偏激、狭隘、傲慢,甚至包含了许多见不得阳光的利益捆绑。

“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上海历年语文高考模式题型总结分析详解

上海历年语文高考模式题型总结分析详解

一,总结命题规律笔者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几个命题规律:●命题模式: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交替出现99年—01年连续三年命题模式为材料作文02年—04年连续三年命题模式为话题作文05年材料作文忽然再次出现06年—08年连续三年命题模式为话题作文09年材料作文文化型(板桥)笔者观点:从历年的命题趋势中可以看出,去年笔者给出预测“09年处于‘稳中求变’的‘变’的三年关口,故笔者个人认为,今年考材料作文的概率较高”,09年也的确出到了文化型材料作文。

2010年,处在一个关口,情况较2009年复杂,笔者认为有两个可能性:第一,延续09年的材料作文,并且文化型方向材料作文概率较大;第二,回归话题作文,但2010年的话题作文,对于单个抽象词语的变相解读型命题,出现概率较高,具体笔者会在后面分解。

故各位考生在复习时,应给予以上2种问题较多关注。

● 命题特性:材料和话题文化性的加强从广受好评的01年作文题“传统文化”,到05年作文题“流行文化”,都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命题材料和话题的文化性正在逐步加强。

笔者观点:提高应试文章的文化底蕴。

虽说作者文化性是日积月累的积淀,但也有一些短期提升的技巧:1,利用名人、名事、名句等元素进行排列组合组句,组段;2,古诗词排比处理;3,文化意象组段。

例如04年的《忙》就有考生处理为“忙是问号/忙是省略号/忙是惊叹号”的标点符号分段文化意象立意,获得了高分。

常用的高分文化意象还有山水,季节,花鸟鱼虫等。

使用以上这些文化底蕴提升方法,会有效提高作文的文化性,得到较好分数。

另外,特别要注意对于热点问题的文化性剖析。

(三,应对要点分析会有重点示范,注意阅读)● 命题倾向:散文化的语质倾向,逻辑思辨化+语言散文化从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到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语质要求散文化倾向非常明显。

“语质”作为官方评卷高频用词,一直是评卷一个核心标准,所谓“语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文采”或者说是“语言质量”。

上海高三作文题简析

上海高三作文题简析

1、黄浦区作文:以‚超越与回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题解:这样的题目是有些蛮不讲理的,因为两个概念很抽象。

或者前面有一段材料作为提示语,都可以便于学生进入思考。

但是既然没有提示,考生也不是没有办法。

一般来说,还是需要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从感性入手,即在生活体验中寻找两者的可能关系。

比如,春晚有一个环节是“致敬30年”,这自然是老节目的回归,但是,随着老节目回归的还有那种纯净与质朴,这又何尝不是对当下浮躁的流行文化的一种超越?于是就可以得出一种认识:回归也是一种超越。

这样就可以打开思路了,逆向去想:“超越何尝不是一种回归”?总体上把握了两者的关系,再对这种关系做细致的辨析——把“为什么”讲清楚——就可以写出很深刻的文章了。

2、杨浦区袁隆平大学毕业将去农村,他妈妈对他说,孩子,你要准备吃苦啊。

袁隆平说我不怕,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请以‚生活需要有把‘小提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要透露个人信息题解:命题前有一段提示语,让我们知道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农村“吃苦”的生活。

当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我们还可以完全不去理睬提示语中的材料及材料里的情境。

这样,“生活”就可以有至少两层内涵:一是特指枯燥、单调的,缺乏精神活动的农村生活;一是世俗的,每个人都深陷其中的日常生活。

“生活”内涵确定了,与之相应的“需要有把‘小提琴’”的“小提琴”的内涵也就确定了:什么样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小提琴”。

如果取“生活”的第一层含义,“小提琴”可以是文学艺术、业余爱好等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取第二层含义,“小提琴”可以是高尚的追求,高远的理想等。

确定了内涵后,再思考“为什么需要”就可以了。

3、长宁区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水从高原顺流而下,渤海口一条鱼逆流而上。

它游技精湛,冲破重重险阻,甚至奇迹般地越过了壶口瀑布,游上了高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归类简析
2017春:有人说:“我走过许多地方,有寒冷的,有温暖的,有崎岖的,有平坦的…但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材料作文⑦隐含观点型---每一片土地都值得我关注
③比喻象征型
⑧名言类
同类:2018春考---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⑦隐含观点型---世界自有其原则。

⑤现象类
2019春考---“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这句意蕴丰富的
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⑦隐含观点型---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③比喻象征型⑧名言类
2016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①话题词---评价他人的生活
⑤现象类(时评)---分析原因,写出对策
同类:2017年----预测,是指事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2018年---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13年: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