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

2013年年初,中国档案杂志社承办了国家档案局第二届“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共征集案例183件。由于某种原因,评选活动中途停止了,我们觉得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其中,有不少案例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可推广、可复制性,为了不使它们明珠投暗,我们决定通过微信的方式将其推送出来,供大家参考。

案例名称:解放军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

创新理念

着眼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和利用服务手段,全面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现代化、利用网络化,和封存档案原件、多套异质异地安全备份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馆藏档案数字化进度缓慢的“瓶颈”问题,采取超常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全面展开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完成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深入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牵引档案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创新内容

一、创新工作模式,集团会战,高速推进,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面对历经八十多年积累的数量庞大的馆藏纸质档案,面对小规模数字化作业“零敲牛皮糖”速度缓慢的困境,解放军档案馆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数字化拉动战略”决策部署,创新突破,采取工程化作业、规模化生产、集团会战等超常方式加速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调整工作安排,从本馆各岗位抽调干部战士和实习学员,加之外聘专业人员共80多人,组建了数字化攻坚团队;腾退工作用房,改造电

源线路,辟出500多平米数字化专用场地;添置硬件设备,研发升级软件,搭建起由100多台(套)计算机、扫描仪等设备构成的数字化转换网络平台;规划时间节点,细化生产进度,量化每日产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了一场“歼灭战”,20个月完成常规方式20年才能完成的数字化任务,彻底解决了档案数字化滞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瓶颈”性难题。

二、创新管理方式,全程控制,系统防范,确保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把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作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生命线,多法并举,多管齐下,构筑人防技防相结合、制度措施相呼应的安全防护体系。一是制度上环环相扣。针对参与人员多、工作环节多、档案流转多、信息数据多和安全风险大的实际,制定了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20多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涵盖了全部要素,工作职责细化到各类人员,确保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二是人员上“硬性”管理。参加数字化转换的人员实行“裸进裸出”,手机、相机、U盘、光盘等电子设备一律不准带入现场。门前设有安检门,两名干部负责进出人员的审查,现场实行双门双锁,分别由两人保管门禁钥匙,做到一人无法进入数字化现场。三是流程上跟踪监管。成立安全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由领导干部和骨干担任安全管理监督员,配置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既全程参与数字化工作,又全程实施监督管理。四是技术上不留空隙。请军队权威技检部门对所有进场设备逐个进行检测;为每台计算机加装军队专用安全管理系统,物理隔断光驱和USB接口;所有计算机加装军队配发的电磁信号干扰器,实施电磁屏蔽;实行每台计算机专人专用,设置密钥保护,防止相互随意登陆,确保万无一失。

三、创新技术体系,研发软件,量化标准,强化提高数字化质量效益。着眼提升效率、扩大效益、确保质量,努力改革完善技术措施。一是研发技术软件。针对数字化建设的业务流程、技术环节、指标要求等特点和需求,研发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管理平台”系统软件,设有档案前处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质量检查和数据后处理等模块,实现了档案著录标引、扫描图像自主命名、自动纠偏去边、数据检查核对、批量挂接刻录等功能;研发了“批量数据检查验收软件”,可对目录数据和图像数据的批量挂接进行精确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化效率。二是优化技术路线。在档案前处理环节加入整理内容,逐卷、逐件档案进行再检查和再加工,修改存在问题,完善目录信息,修裱破损档案;在数据挂接环节加入注录工作,依据技术标准逐项检查、完善注录项目,目录数据进一步完整、准确;在后处理环节,加入保护技术,用无酸纸袋对档案原件进行封存,达到动用一次档案获得多重效益的目的。三是细化技术标准。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出台了档案整理(前后处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光盘刻录等10多项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把数字化质量参数分解到每个工作环节、细化到每个操作步骤,实现了质量标准的全程管控,确保了数字化质量要求。

四、创新发展思路,长远规划,持久推进,保证数字化建设永续发展。大规模纸质档案数字化任务完成后,针对后续馆藏增长带来新的数字化需求,保留常态化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小规模数字化生产平台,适时对新近接收和征集进馆档案进行数字化,做到不留存、不积压。针对钢丝带、开盘带和老旧唱片等录音录像档案难于数字化的实际,广泛收集老式播放设备,建成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中心,率先展开特殊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抢救转换工作,在已数字化馆藏50%

声像档案的基础上,两年内完成全部声像档案数字化,届时彻底实现全部馆藏永久档案数字化建设。整合数字化档案信息,分门别类建立起重大战役战斗、重大军事行动和著名军事人物等专题数据库,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向深度发展。

效果及影响

一是率先实现馆藏纸质档案全部数字化。解放军档案馆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馆藏XXXX万页的纸质档案数字化任务,闯出了档案数字化“军馆模式”,开创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先河,对全国档案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杨冬权局(馆)长强调指出:“解放军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作率先走在了全国档案系统的前列,为各级各类档案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任务树立了榜样、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动力,为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带了好头。”2010年以来,先后有50多个军地档案馆到解放军档案馆学习取经,纷纷表示,解放军档案馆思想观念创新、措施手段完善、管理水平一流、建设成果丰硕,十分值得学习借鉴。

二是提升了馆藏档案资源管理的科学水平。档案数字化既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工程,也是一项档案安全工程。馆藏纸质档案转化为数据形态,实现了计算机检索和查询档案信息,用数字化产品代替原件提供利用,选取可靠的封护技术对纸质档案原件加以封存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档案原件,延长了其自然寿命。同时,通过档案数据磁盘阵列存储、光盘存储、异地存放等手段,实现档案“多套异质异地”安全备份,全面提高了档案的管理层次和档案馆的容灾抗灾能力,全面提高档案容灾抗灾能力,符合了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战略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