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
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
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人们对高温对健康的关注。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气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并提供相关建议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一、高温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1. 高温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在高温下,人体容易出现过度出汗和脱水。
这种情况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并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引发或恶化心血管疾病。
2. 高温影响血压调节:高温使得人体毛细血管扩张,以促进体表散热。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从而引起低血压和心脏搏动加快。
二、高温与冠心病的关系:1. 高温增加冠心病发作风险:研究表明,在极端高温天气中,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高温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动脉狭窄部位发生血栓形成。
2. 高温影响心肌缺血的处理能力: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之一。
高温会影响人体对缺氧状态下心肌损伤的应对能力,进而导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恶化。
三、高温与中风的关系:1. 高温与脑卒中发作有关: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这些因素可以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并导致脑部出血或栓塞风险增加。
2. 高温暴露时间和中风相关性:一些研究发现,在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中风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高温诱发的体内炎性反应和全身应激反应有关。
四、减少高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建议:1. 保持适度的室内温度:在高温天气中,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户外高温环境中。
在室内,使用空调或电扇来降低体温。
2. 补充足够的水分:饮用足够的水来防止脱水,并保持良好的体液平衡。
特别是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应该注意增加饮水量。
3. 规律锻炼:适度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
但在高温天气下锻炼时,确保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时间,并随时补充水分。
4. 注意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如果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或抗凝剂等药物,请咨询医生关于如何调整剂量或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心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中风等多种疾病。
它们是造成世界各地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心血管病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气温、湿度、气压和风速等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心血管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探讨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及预防策略。
气温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气温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温天气下,人体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情况,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而在寒冷天气下,人体会出现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等情况,也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气温极端的天气条件下,尤其需要注意保持室内外温度的适合,避免体温过热或过低,以保护心血管健康。
气压也与心血管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压的变化会影响人体内外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从而影响血压的稳定。
气压下降时,人体会感觉到心悸、头晕、气短等症状,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更容易受到影响,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事件。
在气压下降的天气条件下,心血管病患者需要尤为重视自身症状的变化,及时就医处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湿度和风速对心血管健康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湿度的天气条件下,人体的散热功能会减弱,增加心脏的负荷,容易引发心律失常等情况。
而强风天气下,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增加,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刺激,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在高湿度或强风天气条件下,心血管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在户外活动过度,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干燥。
针对气象条件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
了解气象预报,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时间,避免在气温极端、气压下降、湿度过高或风速过大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过度运动或剧烈活动。
合理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霜降时节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霜降时节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寒,昼夜温差变化增大。
在这个时节,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有潜在心血管风险的人群来说,预防疾病的发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霜降时节心血管疾病容易高发。
霜降后,气温下降明显,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同时,血液黏稠度也会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这就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那么,在霜降时节,我们该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呢?饮食方面是关键的一环。
要多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热粥、热汤等。
增加富含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的食物摄入,比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维生素C 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维生素E 则有抗氧化的作用,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还要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豆类、蔬菜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会导致血脂升高,加重血管负担;高盐食物容易引起血压升高;高糖食物则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影响血管健康。
饮水也不能忽视。
每天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但要注意,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应该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好习惯。
运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样重要。
但在霜降时节,运动要注意适度和保暖。
可以选择在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进行运动,如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之间。
适合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上保暖的衣物,防止着凉。
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
霜降时节,天气渐冷,景色也逐渐变得萧瑟,容易让人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而长期的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情。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近年来,高温天气频频袭击各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高温天气不仅让人感到闷热难耐,还对人体健康产生了重大威胁。
本文将就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脱水高温天气下人体极易出汗,导致大量水分流失,从而引发脱水现象。
脱水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口渴、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并且极易引发中暑等危险情况。
2.心血管疾病高温天气下,人体血管会扩张,血压下降,心脏负荷增加。
这对于本就存在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或锻炼,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等严重情况。
3.中暑热射病高温天气下,人体很容易因为体温调节不及时而发生中暑热射病。
中暑热射病分为疲劳性中暑和晕厥热射病,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
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4.呼吸系统疾病高温天气下,空气中湿度降低,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
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会因为炎症加重而呼吸困难。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高温下呼吸道的刺激也会导致咳嗽、喉咙疼痛等不适症状。
二、应对措施1.合理饮水高温天气下,人体会大量流汗,因此合理补水非常重要。
建议每天饮水量要在2000-3000毫升左右,多喝水、多吃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水分,预防脱水。
2.避免暴晒在高温天气下,外出时应尽量避免暴晒。
如果需要外出,应选择早上和傍晚时段,避免在烈日下暴晒。
同时,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涂抹防晒霜等。
3.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高温天气下,中午时段是气温最高的时候,此时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或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可以将体力活动放在清晨或晚上,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以减少对身体的额外负担。
4.保持室内通风在高温天气下,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
可以利用电风扇或空调来降低室内温度,保持空气流通。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去人流不密集、有空调设备的商场或者图书馆等地方活动。
高温环境与心血管健康
高温环境与心血管健康夏季的高温天气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其中之一便是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
这对于本来就存在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尤为危险,也提醒我们要重视高温环境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首先,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内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这是人体机制的一种自我调节,通过血管扩张帮助散发体表的热量,以维持体温平衡。
然而,长时间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收缩,以保证血液能够顺利地流动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样一来,心脏的负担就加重了,尤其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更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其次,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流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
出汗是人体降温的重要途径,但是过度的出汗会导致体液中电解质的丧失,特别是钠和钾的丢失较为明显。
这些电解质是人体维持正常心脏功能所必需的。
一旦缺乏这些电解质,就可能导致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不畅,进而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压力。
因此,在高温环境中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和食物,以维持血液中电解质的平衡。
另外,高温环境下人体蒸发散热的速率加快,这会导致体温的升高。
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包括心脏在内。
心脏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器官,需要不断地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一旦体温升高,心脏的供血会受到限制,从而使得心脏的工作能力下降。
因此,在高温环境中要及时降低体温,避免过度的体温上升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此外,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新陈代谢速率也会增加,这意味着心脏要为更多的废热和代谢产物进行运输和排泄。
这对于心脏功能正常的人而言可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对于心脏负担本就较重的人群而言,却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因此,在高温环境中,心脏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以减轻心脏负担。
综上所述,高温环境对心血管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
天气变凉心血管病人注意影响及应对变化办法
天气变凉心血管病人注意影响及应对变化办法对心血管影响血压不稳。
换季时击中心脏病患者的一大元凶就是冷。
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一些高血压的患者由于基础血压高,加之调节能力欠佳,会发现和平时吃一模一样的降压药,也可能会出现血压不太听话的情况。
心脏更累。
如突然遇到寒冷刺激,还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提高身体代谢速率,产生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等适应性变化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加重。
更易形成血栓。
寒冷还可使血小板更易于凝聚,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液浓缩,形成血栓,这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之一。
呼吸道感染。
在气温变化时,很多抵抗力欠佳的老年人会出现呼吸道感染,轻至感冒,重至肺炎,对老人心功能都是一次挑战。
口味变重。
进入秋冬后,食盐、糖分摄入量也随之增加,并且秋冬季节社会交往比夏天多,烟酒重新找上门来,这些为心脏病的发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应对天气变化方法重视身体变化。
一但出现胸闷、胸痛,血压居高不下,或是头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隐患。
坚持规律服药。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药物调整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更不能任性停药。
定时监测心率、血压。
建议大家养成定时测量心率、血压的习惯,定期复诊,为心血管健康提供最佳的护航方案。
坚持适度运动。
在天气条件适合时候,多进行慢跑、体操等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要避开清晨这一高危时刻,最佳运动时间应选在上午9时—下午4时之间。
合理安排饮食。
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健康食品,如清淡烹饪的蔬菜、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
及时增减衣物。
心血管病人尤其需要注意面部保暖,因为面部皮肤的血管对寒冷特别的敏感,当碰到寒冷的空气,面部血管会突然收缩,引起连锁反应,造成血压波动,影响心脏,可能会诱发心绞痛。
少去人员密集区。
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防止感染后心功能恶化。
保持平和心态。
心理状态对心脏健康的影响相信大家都已熟知,快乐、爱心,是最廉价的心血管良药。
二年级下册简答题说说你了解的天气和疾病的关系
二年级下册简答题说说你了解的天气和疾病的关系
答:
我所知道的天气和疾病的关系有:
1. 呼吸道感染: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往往会待在室内,这种集中的环境很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例如感冒和流感。
2. 心血管疾病:寒冷的气温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严寒的天气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等问题。
3. 呼吸系统疾病:高温和湿度的环境可能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肠胃疾病:高温和潮湿的天气有助于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容易导致食物中毒、腹泻等肠胃疾病。
5. 皮肤疾病:炎热和潮湿的天气对一些皮肤病,如湿疹、皮炎和痤疮等有一定的影响。
湿热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导致皮肤感染。
虽然天气和疾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疾病都直接由天气引起。
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气候、环境、个人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等。
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风险。
预防秋冬季节的心血管疾病
预防秋冬季节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秋冬季节对人体健康带来的挑战也逐渐增加。
心血管疾病作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寒冷的秋冬季节中更容易出现。
预防秋冬季节的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下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合理饮食在秋冬季节,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适应寒冷的天气。
因此,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增加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摄入,如鱼、瘦肉、豆类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还可以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
此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辣椒等,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二、适度运动秋冬季节的寒冷天气会让人们很容易变得懒散,但是适度运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机能,增强全身的血液循环。
适当的运动可以包括散步、慢跑、游泳等,持续时间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能力来进行合理的安排。
但是在进行运动之前,一定要注意热身和保持身体的温暖,避免在寒冷的天气中引起不适。
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秋冬季节,由于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容易积累大量的污染物和细菌,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之一。
可以通过定期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式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四、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在秋冬季节,由于天气寒冷,人们更容易感到疲劳和情绪低落。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此外,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情绪对心血管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与亲朋好友交流、参加有趣的活动等方式来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坚持定期体检预防胜于治疗,定期体检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我们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西安市心脑血管疾病与天气状况关系分析
西安市心脑血管疾病与天气状况关系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增强,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密度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变化最快、最显著的因子是气象要素,在为了人类提供必要生存条件的同时,其在变化的过程中会引发多种疾病。
在众多的疾病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排在诸多老年人疾病首位,也是导致老年人残废、死亡的主要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健康。
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等都属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的出现或复发都要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气候条件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找出气象因子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进而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相关的气象参考依据。
1、研究资料1.1医疗资料本文主要利用西安市人民医院病案室2010~2014年的心脑血管病人的病例235例。
其中脑血管病例共100例,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冠心病例共95例,包含心肌梗塞等,高血压病例共40例。
而高干病房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50例。
1.2气象资料主要是对应同期医疗资料西安市的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日平均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资料。
2、西安市心脑血管疾病与天气状况关系2.1心脑血管发病条件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均要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但不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天气状况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
在西安市被调查的150名高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114名患者认为心脑血管疾的复发和加重同气象状况相关,占76%,其中认为两者之间关系较为显著的人群有75人,占65.8%;认为两者之间关系一般的病患则有39人,占34.2%;剩余36人认为的心脑血管疾病同气象状况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同患者的情绪、劳累状况的关系密切。
2.2心脑血管带病期与天气状况的关系除了个体差异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天气影响确认度外,还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病期时间的长短的关系极为密切(表1),心脑血管疾病带病期的时间越长,对天气状况的反应就越发显著,且两者之间关系显著患者的平均带病期时间要比感觉不显著患者平均带病期时间要长。
夏季高温天气谨防心血管意外
夏季高温天气谨防心血管以外
夏季心梗高发的原因是,天气炎热,容易出汗,如果饮水少会造成血黏度升高,使周围血管扩张,内脏血管血液再分配减少、心脏负荷增加,合并冠脉血管病变,由此导致心梗发生。
有些患者贪凉,从外面回来马上闯入很冷的空调房,或者冲冷水澡、猛灌冰饮料,都会诱发冠状动脉反射性痉挛,血管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导致心梗。
夏天不要随意停药,真正需要调整药量的患者不足10%。
夏天心血管意外高发,一方面是天气的原因,还有些患者纯粹是被网上的“谣言”害的。
网上特别是朋友圈来历不明的“健康提醒”很多,其中和当下有关的一条是:三伏天,心血病患者不用吃相关药物。
谣言的依据是“夏天血管热胀冷缩”,所以血压会自然下降,再吃降压药,就变成低血压了。
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研究,虽然夏天天热,但是高血压患者夏天和冬天的血压没有明显差异,患者不要想当然停药。
如果要调整药量,也要在医生的评估下逐渐调整。
如果一下子停药,血压可能会再飚上去。
从门诊实际情况来看,夏天需要减少药量的患者,不足10%,绝大部分不需调整药量。
如果患者监测血压,发现服药后有“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可以每天早晚两次记录测量血压,测量一周以后把记录带到门诊,请医生评估后再调整药物。
擅自停药的后果很严重,有媒体报道,某医院上周急诊科一晚上接诊了三位心肌梗死患者,都因为擅自停药导致突发病症,最后不幸去世。
高温天反而要多备药物。
平时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不要在中午前后外出活动,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及时补充水份,如有不适,立即半卧休息。
情况严重的话,立即呼叫120救护车。
卫生所宣
2018.07.30。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心血管病是指由于心脑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等。
气象条件是指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等因素,它们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心血管病与气象条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面将详细介绍。
气温对心血管病的影响较为明显。
高温天气可以导致人体体温升高,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加重心血管病的症状,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为明显。
而寒冷的气温则会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的负担,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在气温较高或较低的环境下,心血管病的患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湿度对心血管病的影响较为重要。
高湿度的环境下,人体散热不畅,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液流动性变差,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高湿度的气候还容易使人感到粘腻不适,造成不良情绪,进一步引发心血管病的发作。
在潮湿的环境中,心血管病患者需要尽量避免高强度的户外活动,保持室内干燥通风。
气压的变化也会对心血管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化或气压的突然下降,可使心血管系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尤其对于已经存在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更容易发生心脏病急性发作。
气压的变化是心血管病患者需要警惕的一个因素,患者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提前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减轻症状。
气流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风速较大的环境中,气流对人体的散热作用更明显,有助于降低体温,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但是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风速过大可能会引起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从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出门时应注意适当增加衣物厚度,保暖防风。
心血管病与气象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气温、湿度、气压和气流等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症状的严重程度,需要注意适应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立秋后如何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
立秋后如何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这种气候变化对于心血管系统来说是一个挑战。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在这个季节容易出现波动或加重。
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立秋后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那些事儿。
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为啥立秋后心血管系统容易出问题。
一方面,气温的变化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的调节出现紊乱。
就好比一根橡皮筋,忽冷忽热地折腾,它就容易失去弹性。
血管也是这样,一收缩一舒张的不稳定,血压就容易波动,给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
另一方面,秋季干燥,人体容易缺水。
血液变得黏稠,流动就不那么顺畅,这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那怎么预防呢?饮食调整是个关键。
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这是老生常谈,但真的很重要。
盐吃多了,血压容易升高;油脂多了,血管里容易堆积“垃圾”;糖过量了,对身体的代谢也是个负担。
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
比如芹菜,能帮助降低血压;苹果富含果胶,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还有粗粮,像玉米、燕麦等,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脂肪吸收。
喝水可不能马虎。
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一般来说,至少 1500毫升到 2000 毫升。
别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那时候身体可能已经缺水了。
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晚上睡前也可以适量喝一点,避免夜间血液过于黏稠。
适量的运动也必不可少。
但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方式。
早晨气温较低,而且血管还处于相对收缩的状态,不太适合剧烈运动。
可以选择在下午或者傍晚,天气相对暖和的时候进行。
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运动前记得做好热身,运动后要做放松活动。
睡眠质量也得重视。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 7 到 8 小时为宜。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让心血管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可能会受到影响。
气象条件可以影响许多生理和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大气压和风速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一些研究表明,高温和高湿度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性增加。
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更容易受到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已经受到氧化应激和炎症等因素的损害,这使得他们的血管更容易收缩和扩张。
同时,大气压的变化和风速的增加也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造成负面影响。
欧洲一项研究表明,大气压的降低可能对中风患者的病情恶化有影响。
风速增加可能会对心脏和肺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例如,阴雨天气可能会降低人们的运动意愿,导致缺乏身体锻炼,这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温度较高的天气可能会导致人们呆在室内,这可能加重室内污染和空气质量不良等环境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高风险人群,应该尽量避免气象条件不利的环境。
例如,在炎热的天气中减少户外活动和长时间暴露在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中。
同时,应该关注天气预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
例如,在大气压变化剧烈的天气中,应该尽量保持身体放松和正常呼吸,避免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总之,气象条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了解这种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心血管健康,通过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张大辉;高霞【摘要】目的: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方法:根据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病例资料以及保定市气象资料,利用决策树技术,分析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气象因子.结果:保定市心脑血管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两季为高发病季节,3月与12月为发病集中月份.天气过程、短期气候变化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日之间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寒冷刺激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夏季闷热、潮湿的天气或明显降温对冠心病人极为不利.大雾天气形势对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对60岁以上老人影响最大.结论:秋冬季节以明显降温天气、大雾天气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日,夏季暑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极大不利影响.%Objec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versity case data and Baoding city meteorological data, using decision tree technology analysis of high impact o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 analysis. Result; Hear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ave all year round in Baoding city, esp. Winter and spring, March and December for the onset of concentration in. Weather, climate chang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ave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cold stimulation induced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other summer hot, humid weather or significant cooling o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xtremely adverse. Fog weather situation on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especially for the elderly over the age of 60 the greatestimpact. Conclusion; Autumn winter season with significant cooling weather, fog weather for the high incidence of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summer and hot weather o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ve great adverse effect.【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2(018)002【总页数】3页(P161-163)【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气象条件;天气形势【作者】张大辉;高霞【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局, 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普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冬季高于其他季节,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冬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夏季,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1]。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
心血管病是指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等引起的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和中风等。
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温度和气压等因素。
1.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高温天气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和加重心血管疾病。
高温天气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血管收缩、心肌氧供不足,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心率不齐等症状。
而且,高温天气还会引起体内液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从而加重心血管疾病。
气压变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气压降低可能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脏的负荷。
此外,气压降低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使血脂含量增加,从而引起心脏疾病。
气压升高也可能对心血管疾病产生影响。
气压升高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减慢、血液黏稠度降低等,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减轻和心脏缺氧等症状。
风速也可能对心血管疾病产生影响。
风速低的天气可能导致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而高风速的天气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因为风速高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和心率加快等症状。
总之,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温、低温、气压降低和湿度高等气象条件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需要注意防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自身健康。
石家庄高温、热浪和闷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石家庄高温、热浪和闷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石家庄高温、热浪和闷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夏季高温、热浪和闷热天气给居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除了对人们的身体和心情产生影响外,高温也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全球范围内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而高温天气加重了这一状况。
本文将从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机制、高温天气的时空特征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直接影响,即高温直接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高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对人体产生影响。
首先,高温直接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诱发人体体温异常升高。
当人体遭受炙烤时,体内散热机制会被抑制,导致体温升高。
而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中暑或热衰竭等症状,而对于那些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体质较弱的人来说,高温天气可能会加重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高温天气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率,进而导致更多的死亡。
其次,高温天气对环境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
一方面,高温天气会导致致密的大气层,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环境热量的积累。
这样的热量积累会直接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
另一方面,高温天气还会引发局地的大规模尘暴、干旱等天气灾害,使得大气悬浮物、有毒气体等污染物质浓度升高,进一步加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关于高温天气的时空特征,石家庄市的气象变化呈现出炎热干燥的特点。
每年的6月至9月是石家庄的夏季,在这个时期内,高温、热浪和闷热强度都较大。
尤其是7月和8月是高温和热浪最为严重的时间段,气温常常超过40摄氏度,人们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加严重。
为了降低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
心血管病气象条件的关系心血管疾病是指涉及心脏和血管的一类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气象条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
以下将重点介绍心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
温度是气象条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低温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尤其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更为明显。
当气温过低时,人体的血管会突然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而高温天气则可能导致体内液体丢失,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增加血管阻力,进而加重心脏负担,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
湿度也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湿度过高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增加,人体主要依靠排汗来调节温度,这会增加体内液体丢失,血液浓缩,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湿度还会增加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如雾霾天气,大气污染物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加重心脏疾病的发作。
气压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气压的变化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
当气压下降时,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减低;而气压增加时,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
这种气压变化可能会引起血压异常,导致心血管疾病发作。
天气变化也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
在气温骤变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需要更换衣物而增加活动量,或者在气候恶劣的日子里减少户外活动。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预防。
心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户外活动,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湿度,合理调整生活习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应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患者的健康。
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知识
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知识
秋冬季节对心脑血管健康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
1.气温变化: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寒冷的气候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寒冷的天气还可能引起体温下降,增加血液黏稠度,进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节:一些研究表明,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
这可能与寒冷的天气、气压的变化、呼吸道感染的增加以及人们在寒冷季节更容易过度用力等因素有关。
3.心脏负担:在寒冷的天气中,心脏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维持体温和供应足够的氧气。
对于已经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可能增加额外的负担。
4.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节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例如流感和感冒。
这些感染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风险的人群而言。
5.保持体温:在寒冷的天气中,保持身体的温暖对于心脑血管健康很重要。
穿着适当的保暖衣物,特别是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有助于减少体温的流失。
6.适度运动:尽管天气寒冷,但适度的运动对心脑血管健康仍然至关重要。
室内运动、散步和温和的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7.保持充足的水分:冬季天气干燥,加上室内取暖可能导致身体水分流失。
保持充足的水分有助于维持血液的流动性,减少血液黏稠度。
8.健康饮食:采用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助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在秋冬季节,特别是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高风险的人群,更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健康管理。
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最好咨询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高温天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升高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温有着明显的关系。
高温高湿天气,人们容易烦躁、紧张、抑郁,夏夜天气燥热,往往睡眠不好,大量出汗导致人体水分丧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当气温超过35℃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着加快,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明显增加,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着增多,同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加快,大大增加心脏的工作量,为了应对高负荷的工作,心肌对冠状动脉的供血要求也相应提高。
冠心病人的冠状动脉本来就存在基础病变,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之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上升。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
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著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气象因素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摘要:气象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使得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综述了季节变化、气温、气压、风速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发病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成果。
气温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有个阈值,热的地区高于冷的地区。
此外,不同地区气候不同,气象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不同种疾病致病因子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对不同种疾病应分类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季节做出模型,进行预报,以便人们做好防病措施,使健康气象发挥更好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关注环境和身体健康,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膳食结构改变等不良现象,一些严重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发生。
呼吸道疾病以其高患病率,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死亡率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跃居首位[1]。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200万人,接近总死亡人数的1/4。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数约260万[2]。
随着人们对预防疾病和保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倍受关注,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3~6]。
因此研究气象因素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季节性变化呼吸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 不同地区其结论有所差异。
普遍认为我国总死亡率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冬季高于其他季节。
据赵嘉俊统计,心脏病死亡率的52.2 %发生在12月~2月之间。
1996年,陈天锡[7]对河南地区进行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冬半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夏半年,对于北京地区[8]和哈尔滨地区[9]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998年,杨贤为[10]发现北京地区脑卒中发病率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分别在1月和7月,2003年,叶殿秀等[11]研究京、沪两地脑卒中发病率时同样发现两地的发病高峰均出现在1月,低谷北京出现在7月,上海7月发病率偏低但不显突出。
由于各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季节变化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同一系统性疾病在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不同。
如刘熙明等[12]对南昌地区199 6~1999年的疾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呼吸道疾病多发于3、4月,脑血管疾病在秋末和冬季易发,冠心病则在春季多发。
李青春等[13]发现北京地区1月、12月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峰期,8月为次高峰期。
高少华[14]在研究陕西地区2000年1月~2001年12月两年间的呼吸道疾病发病资料时也有类似的结果,发现其发病人数冬季远高于其他季节。
蔡世同[15]对广西地区进行研究时发现高血压疾病的患病多发生在春秋两季。
王玲等[16]对呼和浩特市2000年~2002年3年的高血压与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全年以冬季发病率最高。
同一系统不同种疾病的季节分布也存在差异,有的甚至相反, 如陈正洪等[17]发现,武汉市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夏季,下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冬季。
而脑溢血在冬季发病最多,脑梗塞却在夏季多发。
另一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脑卒中疾病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为春秋季高发,夏季低发;而缺血性脑卒中夏季高,秋季低。
但1995年,郭秋敏等[18]研究包头地区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气象因子关系时发现脑中风发病与季节无关。
1999年,刘世玲[19]的研究表明山东烟台脑血管病发病数季节差异不显著。
2000年,陈正洪等[20]在研究武汉市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季月旬分布特征时同样发现,脑血管系统疾病几乎无季节差异,2000年,郭琳芳等[21] 研究广西南宁市心脑血管疾病时发现各季节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
可能是因为四季气候存在异常变化,同一系统不同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季节变化,但就整个系统性疾病而言四季没有太大差别。
如,出血性脑卒中为春秋季高发,夏季低发,而缺血性脑卒中夏季高,秋季低,使得总体的脑卒中疾病发病率四季变化不是很显著。
二气象因素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影响2.1气温温度是气候的主要要素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温度过高、过低或其变化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将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刘学恩等[22],对武汉市1991~1998年(除去199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与气候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该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与夏季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很多研究表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升高,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之上升;低于最适温度,随着温度下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同样是上升。
但不同地区最适温度不同,北京地区[23]最适温度在19~22℃之间,台湾为26~29℃,而在相对较寒冷的荷兰[24]为16.5℃。
Curriero [25]和Keatinge [26],得出类似的结论居住在热的地区的人对冷比较敏感,而居住在冷的地区的人对热比较敏感。
可能是因为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不同地区所处纬度不同,其气候冷暖不同,热的地区人们对热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冷的地区人们对冷的适应能力较强,结果导致最适温度热的地区要高于冷的地区。
气温不仅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关,还与发病情况有关。
郭国际[27]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高温环境下发病率高。
可能是天气炎热,人体为了调节体温恒定大量排汗散热,造成体液丢失,血液变得相对浓缩,粘稠度增加,血压偏低,此外全身小血管处于舒张状态等原因,从而诱发脑血栓形成。
顾品强等[28],利用上海市奉贤中心医院200 0 年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逐日发病(住院病例)资料,与同期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数与温度基本呈反相的变化关系,其慢性支气管炎月发病数与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7366,达到了信度0.01的极显著水平,王艳萍等[29]对辽宁省进行研究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由此表明环境温度低时,人体血管收缩,人体纤毛运动受到抑制,反应延迟,从而削弱了气道防御能力,气道反应性增高,容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而温度较高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降低。
范惠洁等[30],研究得出冠心病的发病与气温呈线性负相关,这与气温过低时,人体内肾上腺素释放过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关。
仉学淬[31]通过对气象条件与发病关系的研究,得出气温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诱因。
本人认为在气温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方面,研究者分析的是大气温度与人们患病及死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大气气温与人的体感温度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不同的人体质不同,对气温的感觉不同,或环境不同,人们对同样的气温适应性也有所不同,所以相同的温度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影响是不相同的,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具体到人的体感温度与患病者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研究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2.2 气压气压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04年,沙依然等[3 2],对阿勒泰地区死亡病例与气象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脑血管疾病受气压的影响较大,呈正相关。
各级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增多与气压高、气温低有关,一般认为这是冬季冷空气刺激人体交互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增高所致。
陈观进[33]也发现湛江市脑血管病死亡率与月平均气压呈正相关,当月平均气压为1014~1030kPa时,可引起脑血管死亡率的升高。
陈和[34]研究福州市流脑发病情况时发现流脑发病与气压关系密切,发病高峰处于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点的1月份,气压在1013pa左右,5月份气压降到1002pa以下,流脑发病进入低值。
范惠洁等[30],对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993~1997年五年内住院的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疾病病例与同期该区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得出冠心病的发病与气压呈正相关;日增压幅度大于5 mmHg时, 心肌梗塞的发病危险性增加,日降压幅度大于5 mmHg时,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增加;脑血栓发病与气压呈双向变化, 低气压和高气压天气均易引起脑血栓发病危险因素。
王尚桐等[35]也发现乌鲁木齐头屯河区急性心肌梗塞以高压低温,低压高温两型天气下发病数最多。
马玉霞等[36]发现银川市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人数与日平均气压呈显著正相关即气压越高,发病人数越多;气压越低,发病人数越少。
王玲等[16]发现高血压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与气压变化呈正相关,气温越低,气压越高,高血压发病率越高,反之,高血压发病率降低。
王慧伶等[37]杭州地区高血压性脑出血与气温、气压关系密切,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发病率越高(P<0.01),与气湿的关系不明显。
2.3 风速风速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有研究,但结果有所不同,郭琳芳[20]在分析广西省南宁市1995年~1998年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时未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李相猛等[38]对广东省黄石市脑卒中疾病进行研究时也发现风速与脑卒中发病相关性不明显,徐芳等[39]通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相关性分析得到呼吸系统疾病月死亡人数与月最大日较差(R=0.379165)相关性较小,与月平均风速(R=0. 18036)的相关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