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三省吾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论语集注》注释。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二、感悟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参。历史上关于曾子的故事我还记得两个,一个是曾子杀猪;另一个是曾子杀人。我有一个观点,说“儒家之伪,自曾子始”,当然我说的曾子还包括曾参的父亲曾皙。之所以这麽说,并不是说曾子是个伪善的人,而是说其过于严苛谨慎的遵守儒家法度,以至于给后人留下一个难于企及的“自守”标准,导致很多后学者不得不走向“伪”的路子。比如曾子杀猪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多数人说起来这是“守信”,但这事儿真要落到您自己身上,您会这么做吗?我断定99%的人不会,就为老婆一句教育孩子的善意的谎言,就把家里重要的财产杀掉(猪在曾子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绝对是重要的财产),在我看来是“信”的有些苛刻了,几近不合人性。举个例子,如果您老婆对哭闹的孩子说“再哭就把你送给要饭的去”,如果孩子不听继续哭,您会不会跟曾子学习,为了“守信”,把孩子从老婆手里抢过来,真去送给要饭的?您要真这么做了,我无比的佩服您,但我相信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有时我觉得曾子杀猪的故事跟刘备摔阿斗的故事一样的性质,也许当事人曾子、刘备是真心实意的,但如果要求后人都跟他们学,以这种行为标准为榜样,只能走向伪善以及道德伪装下没人性,鲁迅先生批评传统文化“吃人”,在我看来尽管有些偏激,但就某些方面而言,也并没说错。回归正题,尽管我说“儒家之伪自曾子始”,但纵观论语,我不得不承认,曾子本身不是个“伪者”,他所做的一切均是出自内心,只不过他自己的行为标杆太高,后人难以做到,才把很多后学者引入了歧途,这只能怪后学者自身修为、智慧不够,怪不得曾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是为人做事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为所在的公司工作,帮自己的朋友办事。朱子说“尽己之谓忠”,就是说当你为自己的公司工作、为自己的朋友

帮忙要尽心尽力,而不要工作前先算计公司给我多少报酬,为朋友帮忙前自己要先打个小九九。“为人谋而忠”应该应该是企业管理者很喜欢的,因为能教导员工全心全意为公司付出。现在很多流行的书籍,比如《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强调的就是员工不问理由、不问回报的为企业无私奉献。这里还要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强调“尽己”而为,那么“尽己”的对象该如何?如果中国的企业不能像传统日本企业对员工那样提供终身保障以及按资历提升待遇的发展道路,而是整天强调“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依靠“危机感”而不是“保障感”来激励员工为企业付出,那么企业管理者有资格要求员工毫无私心的为企业贡献全部心力吗?我看没似无必要。当然,作为员工,必须首先要积极付出,工作中不要斤斤计较于得失,因为工作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建设人脉的主要途径,而这三者是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偷奸耍滑,最终亏的是自己。而作为企业管理者,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企业机制能不能为勤勤恳恳付出的员工提供合理的、可预测的保障和发展空间?如果不能,企业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员工“没有任何借口”?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朱子说“以实之谓信”,也就是与朋友交往,也实实在在的,不要耍心眼。因为一旦和一个人成为朋友,就是准备长期交往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耍心眼,坑人利己,朋友关系是维持不住的。另外,想结交朋友,也要靠实在,因为我们都愿意交为人实在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可以信赖,共同做事的脑力和财力成本也要低很多。中国社会为什么运行成本高?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少,所以就要花大笔的钱和脑力建立多重的防失信体系,结果抬高了做事的成本,降低了做事的效率。
“传不习乎?",”传,谓受之于师”,也就是跟老师学的学问。当然现代社会可以把概念扩展一下,不光是从老师那里学的学问,还有从书本、媒体、朋友那里学到的知识。“习,谓熟之于己”,就是对于学到的学问要“熟”,按我的理解,一是在脑子里记住,最好是消化掉,变成自己随时可以调动并运用的知识;二是用于实践。但是,学到的知识一定要用于实践吗?或者说只有用于实践的才是有用的知识吗?我看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也太功利主义了,或者说对于“知识”这件事情的态度太浮躁了,知识除了能为我们带来物质、人力等现实的东西,难道不能带给我们心灵的满足感和快乐吗?难道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都用于实践了吗?我们人生中积淀的知识,那些没有用于

实践的,就一定是“垃圾知识”吗?这也是我始终不同意有人将“学而时习之”的“习”字单纯理解为“实践”的原因。扯远了,不多谈。
集注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这是我极其佩服曾子的地方。以前总听别人说要培养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在睡觉前盘点自己当天的思、言、行,看看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明天或以后改进。我曾经想做到这一点,但发现事实上根本办不到,别说每天一反省,就是像基督徒那样每周一反省都做不到,因为生活是平凡的,一是没有那么多大道理可以去反省;二是如果每天的平凡小事都要分析、自责一番,确实受不了;三是也许自己确实够懒,不是成大气的料,比如蒋介石先生是写日记的,写日记的过程中就反省了,所以他能继承孙中山衣钵;但又一想,毛主席好像不记日记的,是吧?再说有的人心思慎密,谨言慎行,较为敏感,这样的人也许真能每天自我反省,但像我这样做事有些粗枝大叶的家伙,对每天反省就不可能做到。所以“日省日新”“每天都有所进步”这类的标语,往往只是人们的愿望而已,真要出来这么个人,每天都进步,那恐怕是五百年不遇的天才,甚至想像起来都有些可怕,一个人居然能做到每天有进步?他想干什么啊?甚至我想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本身就比较敏感自卑的人,你让他每天反省,会不会导致更加自卑敏感,做事畏首畏尾?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人要追求进步,要反省,但每日反省,那恐怕是曾子这样的圣徒的事情,我这样的凡人是做不到的,只能做到每天读点书,学点习,偶尔反省一下下而已。
“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这话是说,在做反省这门功课时,首先要反省在为人处世上的得失,因为中国古语有云“做事先做人”。这一点,单讲诚信,其实不但中国,其他很多国家也一样,甚至看的更严重,比如当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性骚扰案,国会要弹劾他,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对秘书性骚扰,而是他在这一问题上撒谎,企图蒙混过关,不诚实不是好品德,平凡人不诚实可能害了周围的人,而一个总统不诚实则可能祸国殃民。在诚实这件事情上,中国人以往喜欢依靠教导,美国人喜欢依靠制约,现在我们也逐步向美国人学了,不光教导,你要不诚信,我想办法惩罚你。又扯远了。如果我们要培养反省的习惯(当然不一定要做到每日反省,能每周、每月反省一次也不错),反省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而不是在利益和权势上的得失、在阴谋诡计上的

领悟、在歪门邪道上的经验教训,如此才能保证“省”而有益。
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刚才说了,曾子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至少是我难以企及)的行为标杆,而“动必求诸身。”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后世人很难每地、每时都做到,于是导致部分人趋向于“伪”。与其去模仿一个难以企及的行为标准,还不如老老实实干脆承认无法完全做到,从实际出发的好。能做到多少算多少,不要强求,不要伪装,这样就很好了。
三、社会意义
我觉得这段话的社会意义是,如果我们确实需要树立一个榜样、先进,最好老实一点,不要给他按上种种凡人无法做到的“圣绩”,不要贴金,不要伪装,老老实实反映他的事迹,不要追求一定要光芒四射(好像不光芒四射就不是先进一样)这样才能让榜样可信、可学,不然会导致全民皆伪装,榜样无人信。社会就真没诚信可言了,先进人物的引领作用也就被民众的怀疑和不屑消解了。
四、个人指导
1、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报刊宣传上总见到伟大之极的社会典型榜样,这个社会基本就是个不怎么诚信的社会。别信。
2、诚信为人,诚信处世,诚信做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3、定期反省一下也是很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