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开发区大对比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长三角打造新平台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战略部署。随着杭州经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逐步形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造新平台
激发集聚效应
结构水平优化
内资外资并重
保持稳步增长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战略部署。?随着杭州经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去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大陆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逐步形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造新平台。
杭州开发区重视特色优势产业的培植和发展,通过建立新药港产业基地、机电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专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并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两港五区一号工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家用电器、生物医药、食品饮料、防止化纤等主导产业,投产工业企业179家。
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微电子、移动通信、光电产品、笔记本电脑等产业基础。引进了摩托罗拉、三菱、东芝、台湾富士康、华宇电子、士兰集成电路、立昂电子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形成了年产手机3000万台、年产笔记本电脑240万台的生产能力。
医药工业已形成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及制剂、医疗器械为重点的产业基础,引进九源基因、美国眼力健、中肽、澳亚、康乐莱特、等一批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
汽车零部件及专用产业引进了精工、爱知专用车、中策橡胶、横滨轮胎、矢崎配件、仪表机电、世宝方向器等一批骨干企业。
家用电器工业引进了伊莱克斯、松下电器、等知名企业。轻工食品形成了食品饮料、纺织化纤、化妆品为主体的产业基础,
引进了娃哈哈、中萃食品、康师傅食品饮料、等全国著名企业。
电子通信行业、医药行业塑料橡胶行业及化学制品行业增长迅速,占全区总产值比重较大,推动全区工业结构水平逐步提升。电子通信行业持续高速增长,支柱地位凸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2.06亿元,同比增长57.6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96%,实现出口交货值68.45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全区出口交货值的69.76%。塑料橡胶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48.07亿元、24.08亿元、11.78亿元,其合计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5.42%。这些行业和电子通信行业一起,推动工业结构水平的优化。
技术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及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推进技术结构逐步升级,开发区现有的22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态势迅猛,完成工业总产值140.95亿元,产值比重为42.69%。如在2003年新投产的工业项目中,企业规模最大的东芝信息机器(杭州)有限公司,2003年产值达到34.0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0.31%,并且带动东芝家电技术电子有限公司、东芝(杭州)有限公司等配套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笔记本电脑为中心的产业链。
引进外资取得新突破。2003年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3
个,增资项目23个。总投资8.33亿美元,同比增长7.28%。合同外资总额4.02以美元,同比增长71.6%。实际利用外资1.94亿美元,同比增长88.1%。引进外资项目中,独自项目达41个,占项目总数的65.1%。新批项目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有32家,同比增加11家,历年累计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到110家,总投资额为30.89亿美元,占历年投资总额的81.8%。知名企业数量逐年增加。据美国财富杂志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统计,20家世界500强企业到开发区投资,投资项目达到31个。随着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已成为世界各大知名企业投资的主战场。
开发区在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同时,不断推出优惠措施,吸引内地企业到开发区投资置业。内资工业项目注册资本5.8亿元,同比增长18.33%,内资工业大项目有浙江精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天安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浙江飞亚电子有限公司,投资额均在亿元以上。————————————————————————————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在更高层次上成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突出招商引智
推动资源整合
大力提升功能
强化管理创新
江苏开发区是面积仅占江苏土地面积0.8%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对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支撑经济增长。2003年,开发区创造了全省1/4的GDP、1/5的财政收入和56.3%的外贸出口额。带动经济结构优化。以开发区为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平台,发展化工、冶金、机电、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等产业,形成了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基础产业带等,全省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开发区建设依托母城、反哺
母城,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经过十年左右的建设发展,将原市区建成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促进富民。开发区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至2003年底全省开发区进区企业从业人数达211.38万人,区内职工、居民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吴江等开发区的民营企业通过与外资配套协作,得到迅速发展,拓展了富民的新路径。开发区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而深刻的示范、辐射作用。
20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开发区建设放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第一,抢抓发展机遇。抓住80年代中后期扩大沿海地区开放的机遇,率先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布局了一批开发区,积累了宝贵经验。1986年,昆山开发区率先在国内自费开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昆山之路”。抓住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在苏南等地兴办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态、点轴分布合理的开发区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抓住“入世”及国际资本和产业向长三角转移的机遇,呼应沿江开发,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第二,促进产业集聚。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立足长远,对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实行滚动开发、集约开发、主题开发和功能性开发,凸显园区特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第三,强化集约开发。以土地利用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