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病机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植物免疫学》课件

未来植物抗病毒病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新技术应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和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05
植物抗虫性
植物抗虫性的类型与特点
抗虫性类型
根据植物对昆虫的抗性程度,可分为 抗生性、耐害性和避害性。
抗虫性特点
植物抗虫性具有多样性、持久性和协 同性等特点,能够抵御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昆虫侵害。
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技术
基因克隆
通资源。
表达分析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芯片等,检测抗病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情况,了 解其在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揭示抗病 的分子机制。
。
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应用与实践
抗虫品种选育
通过植物抗虫性研究,选育具有优良抗虫性能的 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植物抗虫性原理,开发生物防治技术,减少 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实践
将植物抗虫性研究应用于生态农业实践中,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6
植物免疫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总结词
阐述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信号转导 、防御基因表达和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
详细描述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 过程,当植物受到病原体侵染时,会触发一 系列信号转导反应,诱导防御基因的表达和 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这些物质包括抗菌蛋 白、酶类、植物激素等,它们在抵御病原体 侵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THANK YOU
生物信息学
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大规模基因组和蛋白 质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 质。
05
植物抗虫性
植物抗虫性的类型与特点
抗虫性类型
根据植物对昆虫的抗性程度,可分为 抗生性、耐害性和避害性。
抗虫性特点
植物抗虫性具有多样性、持久性和协 同性等特点,能够抵御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昆虫侵害。
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技术
基因克隆
通资源。
表达分析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芯片等,检测抗病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情况,了 解其在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揭示抗病 的分子机制。
。
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应用与实践
抗虫品种选育
通过植物抗虫性研究,选育具有优良抗虫性能的 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植物抗虫性原理,开发生物防治技术,减少 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实践
将植物抗虫性研究应用于生态农业实践中,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6
植物免疫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总结词
阐述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信号转导 、防御基因表达和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
详细描述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 过程,当植物受到病原体侵染时,会触发一 系列信号转导反应,诱导防御基因的表达和 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这些物质包括抗菌蛋 白、酶类、植物激素等,它们在抵御病原体 侵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THANK YOU
生物信息学
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大规模基因组和蛋白 质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 质。
《植物的抗生》课件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制定合理 的抗生技术应用方案,提高其在农业 生产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解释这些植物如何通过自身的特性或产生的物质来抵抗盐碱环境的侵害。
抗盐碱植物的培育
介绍如何通过育种、基因工程等方法培育抗盐碱植物。
抗盐碱植物的应用前景
探讨抗盐碱植物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优势。
CHAPTER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加强植物抗生机制的研究
深入研究植物抗生的分子机制, 包括抗生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以及抗生蛋白的合成与功能等。
VS
原理详解
在盐碱环境中,植物会通过离子吸附来降 低土壤中盐分对根系的伤害。它们还会通 过调节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渗透压来维持 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一些植物还能产 生特殊的代谢物来抵抗盐碱环境的胁迫。 这些适应性机制使得植物能够在盐碱环境 中生长繁衍。
CHAPTER
04
植物抗生在农业上的应用
抗虫植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介绍具有抗病性的植物种类,如某些 农作物、果树、林木等。
抗病机制
解释这些植物如何通过自身的特性或 产生的物质来抵抗病原体的侵害。
抗病植物的培育
介绍如何通过育种、基因工程等方法 培育抗病植物。
抗病植物的应用前景
探讨抗病植物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和 潜在优势。
抗旱植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抗旱植物的种类
介绍具有抗旱性的植物种类,如某些农作物 、果树、林木等。
抗旱植物的特性
通常具有节水性、耐旱性和适 应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利用 有限的水资源。
常见的抗旱植物
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抗旱植物的应用
在干旱地区,可以利用抗旱植 物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地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
植物的抗病性-PPT文档资料

小麦丛矮病
水稻恶苗病
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 (一)加强氧化酶活性 •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作物体时,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 强,以抵抗病原微生物。凡是叶片呼吸旺盛、氧化酶活性 高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大;凡是过氧化物酶、 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高的甘蓝品种,对真菌病害的抵抗力 也较强。这就是说,作物呼吸作用与抗病能力呈正相关。 呼吸加强为什么能减轻病害呢?原因是: • 1.分解毒素 病原菌侵入作物体后,会产生毒素(如黄萎 病产生多酚类物质,枯萎病产生镰刀菌酸),把细胞毒死。 旺盛的呼吸作用就能把这些毒素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或转化为无毒物质。 • 2.促进伤口愈合 有的病菌侵入作物体后,植株表面可能 出现伤口。呼吸有促进伤口附近形成木栓层的作用,伤口 愈合快,把健康组织和受害部分隔开,不让伤口发展。 • 3.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 病原菌靠本身水解酶的作用, 把寄主的有机物分解,供它本身生活之需。寄主呼吸旺盛, 就抑制病原菌的水解酶活性,因而防止寄主体内有机物分 解,病原菌得不到充分养料,病情扩展就受限制。
植物的抗病性
•亚麻立枯病病苗
亚麻假黑斑病叶尖变褐枯死
大豆猝倒病
大豆立枯病
•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resistance)。抗病性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环 境条件影响下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基因和病原物的 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长期的进化过程 所形成。植物的抗病性是相对的。在寄主和病原 物相互作用中抗病性表现的程度有阶梯性差异, 可以表现为轻度抗病、中度抗病、高度抗病或完 全免疫。一种植物或一个植物品种的抗病性,一 般都由综合性状构成,每一性状由基因控制。在 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前和整个侵染过程中,植物 以多种因素、多种方式、多道防线来抵抗病原物 的侵染和为害。不同植物、不同品种对相应病原 物的抗病机制各有不同。
抗病育种PPT课件

生理小种不是遗传单位,只是特定基因 的表现型。
生理小种从形态上很难区别,一般是用 一套抗病能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或叫甄别 品种)来区别。
一个生理小种的消长,取决于感染这一 小种的品种,即所谓“哺育品种”在生 产上的消长情况。
(二)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一种遗传属性,也可经常发 生变异,变异的途径有:有性杂交、无性重组 (如异核现象、准性生殖)、突变和适应。变异 会产生新的致病类型,适应是病原物与寄主协 同发展的结果。
(一)抗病性的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寄主对病原物及其有毒产物
的抵抗性,不感受性或少感受性。
从广义上讲,某一作物不感染或不发生某一病 害,或虽然发生但程度相对较轻,或产量损失 较小,都可以叫做抗病。从狭义上讲,只有当 作物遭到病害侵袭后,能够产生抗扩展、抗侵 入、或抗再侵染作用的才能叫做抗病。植物的 抗病性可以划分为以下等级:
(3)连锁 在对高级寄生生物的抗病性中,由 于抗性基因较多,连锁现象比较常见,如亚麻 抗锈病基因N和P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其遗传 距离大约为26个交换单位。
2.水平抗病性的遗传 水平抗病性属数量性状 遗传。
在兼性寄生物所致的病害中,抗性遗传多以微 效基因遗传为主。
3.细胞质遗传
第三节 抗病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4)结构蛋白,这种蛋白质在凝胶和侵填体的形成过程 以及并置到细胞壁上的物质的结合过程中也可能是相 当重要的。与结构蛋白一起形成的木质素复合物和与 碳水化合物一起形成的木质素复合物相比,对酸解有 很好的抵抗作用。
(5)木质素(lignin)和酚酸化合物,木质素是一种主要由 羟基肉桂酸醇游离基团的凝聚作用所形成的酚类聚合 物。木质素和肉桂酸引起了可以抵御疾病的细胞壁变 态。如抗病品种局部损伤和其周围以及在线虫旁边形 成的坏死细胞刺激了细胞壁的木质化作用,而感病品 种则没有这种功能。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PPT课件

.
2019/12/31
6
.
2019/12/31
7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19-24. [2]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40-343. [3]张艳秋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12): 113~117.
(1)植物防御素(phytoalexin) (2)木质素 (3)抗病蛋白 (4)激发子
.
2019/12/31
3
三、植物抗病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plants)
(1) R 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
病原菌侵染植物后, 在R 基因作用下, 植物发生超敏感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 在病原菌感染区域以及周围组织发生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 这就使得病原菌被杀死从而不会扩散到其它 健康组织。HR 是植物局部抗病的表现, 这种局部抗性继而又引发整株植物对 病原的广谱抗性, 即系统获得性抗性( systemic aquire resistances SAR) 。发 生在远离感染区域的新生组织, 序列相同或相似的病原菌不能感染这些组织。
.
2019/12/31
8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20
9
.
2019/12/31
10
叶绿体被破坏,叶绿素含量减少。
④生长的改变
如小麦的丛矮病和水稻的恶苗病都与赤霉素有关。
.
2019/12/31
2
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植物的抗病机制ppt课件

❖ 植物诱发抗病性具有其特点。表现为:具 有一定迟滞期,即在诱发接种后需等2~ 7d或2~3周不等特定时间方能检测出来; 只能在一定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表达,系统 诱发抗病性更为敏感;保持作用具有一定 的持久性;为非专化性抗病性且不能遗传, 即诱发因子与所抵抗病原之间无选择性; 诱发接种强度愈高,诱导抗性表达愈快、 愈强。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机制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划分,无外乎包括形态 结构或物理的抗病性因素(physical defense) 和生理生化或化学的抗病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这些因素依其表达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固有或 被动的抗病性因素和诱发或主动的抗病性因 素。 •这些机制贯穿病程各个阶段,抗病性表现形 式不同,其机制也各异。
❖ 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 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 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保卫素种类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 类异黄酮主要由豆科植物产生,如豌豆素、菜 豆素、基维酮、大豆素等;类萜化合物主要由 茄科植物产生,如日齐素、块茎防疫素、甜椒 素、甘薯黑疤酮、棉毒素等。以豆科、茄科、 锦葵科、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最多。多数 对真菌的毒性较强。诱导因子包括真菌、细菌、 病毒、线虫等生物因素以及金属粒子、叠氮化 钠、放线菌酮等化学物质和机械刺激等非生物 因子,另外还发现真菌高分子量细胞壁成分如 葡聚糖、壳聚糖、糖蛋白、多糖等,甚至菌丝 细胞壁片断等也可激发产生。大部分诱导因子 是非专化的。
5.避病(disease escape)机制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
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称为避病。避病现象受到植物、 病原物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许多因素以及相互配合的 影响。依机制不同分为: ❖ 时间避病:植物因时间错开或缩短而躲避或减少了 与病原物的接触。一种情பைடு நூலகம்是植物易受侵染的生育 阶段与病原物有效接种体大量散布时期错开。这主 要对于流行性气传病害,如早熟小麦品种常能逃避 叶锈和秆锈;在华北地区,马铃薯早熟品种可逃避 晚疫病菌的为害,因七、八月雨季来临时,已接近 成熟。另一种情况是植物易受侵染的生育阶段与病 原菌的侵入适期接触时间缩短。这主要对于只能在 幼芽和幼苗期侵入的病害,如小麦腥黑穗、高梁丝 黑穗等常常种子发芽势强,出苗快,出苗早,病害 轻。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

杂交育种
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将抗病性基因组合到同 一植株上。
系统育种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类和 选择育种。
分子育种方法
01
02
0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 和选择抗病性基因。
转录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 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关键 基因。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抗病性相关的蛋 白质表达和功能。
3
转录因子调控
利用转录因子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增强抗病性 。
05
植物抗病性的应用与 前景
抗病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生物农药的开发
利用具有抗病性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保护生态 环境。
信号转导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产生信号分子,如水杨酸、乙烯等,传递信息,启动 防御反应。
防御基因表达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表达某些防御基因,合成抗病蛋白、酶等,增强自身 的抗病能力。
0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 础
基因型与抗病性的关系
抗病基因型
植物中存在抗病基因型,这些基因型能够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保护植物不受病害影响。
VS
抗菌物质的提取
从具有抗病性的植物中提取抗菌物质,用 于防治植物病害,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植物的抗病性状,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新品种。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植物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基础,为抗病性育种提 供理论支持。
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将抗病性基因组合到同 一植株上。
系统育种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类和 选择育种。
分子育种方法
01
02
0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 和选择抗病性基因。
转录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 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关键 基因。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抗病性相关的蛋 白质表达和功能。
3
转录因子调控
利用转录因子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增强抗病性 。
05
植物抗病性的应用与 前景
抗病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生物农药的开发
利用具有抗病性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保护生态 环境。
信号转导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产生信号分子,如水杨酸、乙烯等,传递信息,启动 防御反应。
防御基因表达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表达某些防御基因,合成抗病蛋白、酶等,增强自身 的抗病能力。
0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 础
基因型与抗病性的关系
抗病基因型
植物中存在抗病基因型,这些基因型能够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保护植物不受病害影响。
VS
抗菌物质的提取
从具有抗病性的植物中提取抗菌物质,用 于防治植物病害,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植物的抗病性状,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新品种。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植物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基础,为抗病性育种提 供理论支持。
10 寄主植物抗病性ppt课件

10211固有的组织结构抗病性10211固有的组织结构抗病性1010212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保卫反应植物胼胝质愈伤葡聚糖纤维素等的产生乳突papillae形成抗入侵穿孔反应抗扩展植物愈伤组织反应伴随生化发应木拴化木质化组织形成抗扩展植物维管束内形成侵填体抗扩展伴随维管内多糖类凝胶物质产生11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乳突papillae形成papillae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形成木拴层corklayer13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形成木拴层corklayer14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形成离层abscissionlayer穿孔1510221固有的生物化学抗病性植物体表分泌物以酚类物质为主的抗生物质
;.
12
10.2.1 植物组织结构性抗病机制 ————————————————————
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形成木拴层( cork layer)
;.
13
10.2.1 植物组织结构性抗病机制 ———————————————————— 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形成木拴层( cork layer)
;.
14
⑵水解酶类:如,几丁质酶、ß-(1,3)葡聚糖酶——降解真菌细胞壁!
;.
17
10.2.2 植物生物化学抗病性机制 ————————————————————
10.2.2.1 固有的生物化学抗病性
2. 植物体内抗病性物质
⑶糖苷类:如,葡糖苷、∝-番茄素苷等。
⑷生物碱:如,单宁等。
生物碱、糖苷类都属抗生物质,能对病菌酶 产生抑制作用。如,单宁含量与杨树品种对溃 疡病抗性正相关(景耀等,1985)。
↑
2. 植物愈伤组织反应(伴随生化发应)→ →木拴化、木质化组织形成——抗扩展
3. 植物维管束内形成侵填体——抗扩展 (伴随维管内多糖类凝胶物质产生)
;.
12
10.2.1 植物组织结构性抗病机制 ————————————————————
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形成木拴层( cork layer)
;.
13
10.2.1 植物组织结构性抗病机制 ———————————————————— 主动组织结构抗病性——形成木拴层( cork layer)
;.
14
⑵水解酶类:如,几丁质酶、ß-(1,3)葡聚糖酶——降解真菌细胞壁!
;.
17
10.2.2 植物生物化学抗病性机制 ————————————————————
10.2.2.1 固有的生物化学抗病性
2. 植物体内抗病性物质
⑶糖苷类:如,葡糖苷、∝-番茄素苷等。
⑷生物碱:如,单宁等。
生物碱、糖苷类都属抗生物质,能对病菌酶 产生抑制作用。如,单宁含量与杨树品种对溃 疡病抗性正相关(景耀等,1985)。
↑
2. 植物愈伤组织反应(伴随生化发应)→ →木拴化、木质化组织形成——抗扩展
3. 植物维管束内形成侵填体——抗扩展 (伴随维管内多糖类凝胶物质产生)
《植物抗病性终》PPT课件

• 类异黄酮植物保卫素主要由豆科植物产生,例如豌豆的豌 豆素(pisatin)、菜豆的菜豆素(phaseollin)、基维酮 (kievitone),大豆、苜蓿和三叶草等产生的大豆素 (glyceollin)等。类萜植物保卫素主要由茄科植物产生,例 如马铃薯块茎产生的日齐素(rishitin)、块茎防疫素 (phytuberin),甜椒产生的甜椒醇(capsidiol)等。
一、呼吸作用增强: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
二、光合作用降低: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 常光合作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改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核酸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病原真菌侵染 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变大,RNA总量增加,侵染的中后期细胞核和核仁变小, RNA总量下降。
• 它们可以是多糖、糖肽或多肽一类化合物或者是杂环类有机化合 物等。
• 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 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用,这些物质就不能称为毒素。
精选ppt课件
8
毒素的作用机理很复杂,但一般涉及四个方面:
• 一是毒素与寄主植物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产生相互识别作用;
• 二是影响寄主细胞膜的透性,导致寄主细胞内电解质的渗漏;
抗菌肽 合成抗菌的植物保卫素 降解各类细胞壁物质释放寡糖 激发子
抑制病菌的蛋白酶
功能未知蛋白质
虽然目前功能未知,但其被病菌高
烟草PR-1
水平诱导和系统性诱导说明其在
烟草PR-2
防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马铃薯Wun-1和Wun-2
马铃薯Win-1和Win-2
豌豆DRR-49,DRR-206和DRR30
一、呼吸作用增强: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
二、光合作用降低: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 常光合作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改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核酸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病原真菌侵染 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变大,RNA总量增加,侵染的中后期细胞核和核仁变小, RNA总量下降。
• 它们可以是多糖、糖肽或多肽一类化合物或者是杂环类有机化合 物等。
• 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 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用,这些物质就不能称为毒素。
精选ppt课件
8
毒素的作用机理很复杂,但一般涉及四个方面:
• 一是毒素与寄主植物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产生相互识别作用;
• 二是影响寄主细胞膜的透性,导致寄主细胞内电解质的渗漏;
抗菌肽 合成抗菌的植物保卫素 降解各类细胞壁物质释放寡糖 激发子
抑制病菌的蛋白酶
功能未知蛋白质
虽然目前功能未知,但其被病菌高
烟草PR-1
水平诱导和系统性诱导说明其在
烟草PR-2
防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马铃薯Wun-1和Wun-2
马铃薯Win-1和Win-2
豌豆DRR-49,DRR-206和DRR30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件第十二章 植物的抗病性

5.抗病性来源:先天遗传抗病性, 获得抗病性 6.抗病性的遗传机制:
单基因抗性、寡基因抗性、主效基因抗性或质量遗传抗病性 多基因抗性、微突变基因抗性,数量遗传抗性
7.生理小种专化性划分;
小种专化抗性,专化抗性 非小种专化抗性,非专化抗性或一般抗性
8.以病原物与寄主在病害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分
垂直抗性
2.主动抗病机制
(1)诱发的结构抗性
木栓化的形成:受侵染的薄壁细胞组织 、木栓化,形成木栓 层,阻碍病原物进一步侵入。
愈伤葡聚糖的早期沉积,阻塞了胞间连丝,因而阻碍病毒的传 播,这也是抗病毒的一个重要原因。
侵埴体的形成:在维管束病害中,由于病原菌对维管束系统的 侵染,诱发导管产生侵填体,封闭导管,防止病原扩展。
在病害流行学上,主要表现阻止病菌在寄主内的定殖和扩展使潜 育期延长,孢子堆少,孢子堆小,减少再次侵染菌量,推迟流行, 达到减轻病害的产量的损失。
二、植物的抗病机制
1.被动抗病性机制
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前业已形成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生理生化学的因素:
(1)形态、说
弗洛尔(flor)在研究亚麻品种抗亚麻锈病的试 验中得出的这一概念,即针对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 定抗病的基因,相对应地病原物群体中也存在着一 个决定致病性的毒性基因。在寄主––––寄生物系统 中,任何一方面的每一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 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角质层和蜡质层的厚度:孢子萌发、侵入受阻 表皮结构:气孔有角质脊,开口狭窄,水滴不易进入(细菌); 表皮硅化细胞的程度增加(稻瘟病)。 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小麦开花后残留花药少(赤霉病)
1.被动抗病性机制
(2)生理机能抗性(固有化学抗性)
植物抗病性PPT课件

避病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 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 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
的现象。
耐病
病原物侵染后,植物 虽然表现明显或严重 的症状,但仍然可以 获得较高的产量。
诱导抗病性
6
垂直抗性 小种专化抗性
• 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具有特 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某 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这种抗性称 为小种专化抗性,这种抗性往往由个别 主效基因 (major gene)和寡基因 (oligogene)控制,一般呈质量性状。
结构抗性 物理抗性
细胞壁加 固和修复
乳突
化学抗性
过敏性反应 植物保卫素 水解酶 病程相关蛋白 9
Examples of resistance
factors:Stomata pore
中国柑橘
葡萄柚
10
木质化作用 Lignification 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不同 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的过程。
18
天然形成的防卫因子
首例发现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的侵染与洋葱合成的两种酚类化
合物有关
COOH
O H OH
儿茶酚
OH OH
慢锈性
堆或病斑较小,产孢量较低,
慢粉性
而且无论在植株个体上还是在
慢瘟性
作物群体中,病害发展速率较 慢,最终对产量的影响较小。
8
抗病机制
被动抗性
固有抗性 组成抗性
主动抗性 诱导抗性
结构抗性 物理抗性
角质层 蜡质层 气孔的结 构、数量 和开闭习 性
化学抗性
抗菌化合物 酚类物质、 皂角苷、不 饱和内酯、 有机硫化合 物等等
thickened ce(lhl wtatllp://www.mpiz-koeln.mpg.de/~c1e6 m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与病原物有效接种体大量散布时期错开。这主
要对于流行性气传病害,如早熟小麦品种常能逃避
叶锈和秆锈;在华北地区,马铃薯早熟品种可逃避
晚疫病菌的为害,因七、八月雨季来临时,已接近
成熟。另一种情况是植物易受侵染的生育阶段与病
原菌的侵入适期接触时间缩短。这主要对于只能在
幼芽和幼苗期侵入的病害,如小麦腥黑穗、高梁丝
植物的抗病机制
1
植物的抗病机制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划分,无外乎包括形态 结构或物理的抗病性因素(physical defense) 和生理生化或化学的抗病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这些因素依其表达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固有或 被动的抗病性因素和诱发或主动的抗病性因 素。 •这些机制贯穿病程各个阶段,抗病性表现形 式不同,其机制也各异。
7
❖ 解毒作用:植物组织能够代谢病原菌产生的 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物质。它可 降低病菌的毒素,抑制病原菌在植物组织中 的定殖和症状表达,是重要的抗病机制之一。
❖ 其他:有些寄主受病原物侵染后,还能将原 有组分如一些糖苷类化合物转化为抗菌物质; 有些还能增加合成一些抗菌物质,包括酚类 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些形成与病程相关蛋 白即PR蛋白,如对病原菌细胞壁有水解作 用的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溶菌酶等;有些 形成与细胞壁修饰有关的组分,如糖蛋白、 木质素和胼胝质等。
2
1.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物理的被动抗病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
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 原物的侵入和扩展。主要有: •植物体表形态结构: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镁和硅化作用,表皮的气孔、水孔、 皮孔和蜜腺等自然孔口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等。 •木栓化组织:组织中充满木栓质,主要分布于植物的根、 茎、支干和块茎的表皮,愈伤组织周围以及根部内皮层的凯 氏带,在防止病菌侵染中起屏障作用。 •木质化组织:组织中充满木质素,遍布于根、茎皮层内部, 通过阻隔作用干扰病菌的生长、扩展和致病。 •其他:细胞壁中的结构成分纤维素,组织中的树脂、胶质、 单宁类似物的产生和沉积,导管组织结构,花器结构及isease escape)机制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 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称为避病。避病现象受到植物、 病原物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许多因素以及相互配合的 影响。依机制不同分为:
❖ 时间避病:植物因时间错开或缩短而躲避或减少了
与病原物的接触。一种情况是植物易受侵染的生育
3
2.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普遍具有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主要包括天
然抗菌物质、病原菌酶的抑制物质或缺乏病原物寄
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主要有:
•天然抗菌或抑菌物质:指存在植物体内或分泌于体
表物的可以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物物质,包括酚类
物质、皂角苷(如燕麦素)、不饱和内酯、糖苷、
有机硫化物(如芥子油、大蒜油)、水解酶类(如几
6
❖ 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 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 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保卫素种类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 类异黄酮主要由豆科植物产生,如豌豆素、菜 豆素、基维酮、大豆素等;类萜化合物主要由 茄科植物产生,如日齐素、块茎防疫素、甜椒 素、甘薯黑疤酮、棉毒素等。以豆科、茄科、 锦葵科、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最多。多数 对真菌的毒性较强。诱导因子包括真菌、细菌、 病毒、线虫等生物因素以及金属粒子、叠氮化 钠、放线菌酮等化学物质和机械刺激等非生物 因子,另外还发现真菌高分子量细胞壁成分如 葡聚糖、壳聚糖、糖蛋白、多糖等,甚至菌丝 细胞壁片断等也可激发产生。大部分诱导因子 是非专化的。
丁质酶、葡聚糖酶)、有机酸、氰化物、植物凝集素
及单宁、胶质、树脂。
•酶的抑制物质:酚类、单宁、蛋白质等可以抑制病
原物的水解酶。
•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及一些营养元素等,影响病
原物的寄生和致病。
4
3.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
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
黑穗等常常种子发芽势强,出苗快,出苗早,病害
轻。
9
❖ 空间避病:植物因空间隔离或形态结构特点而躲 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一种是植物的空间 形态结构避病。如叶片狭窄上举的品种比叶片宽 大平伸的品种叶面着落的病原真菌孢子较少,又 不易结露,叶部病害发生轻;闭花授粉习性强的 大麦品种在田间感染散黑穗就少,因病菌时花器 侵入的,必须落入花器内部才能侵入。另一种是 植物的空间分布避病。如植物生长在不利病原物 生长繁殖的地区和环境中,因没有病原物而达到 避病目的;不同种类、高矮的植物在空间分布格 局上混生或分散分布,阻隔病原物的传播,病原 接触寄主的机会减少。
主动抗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以将病原物的侵
染局限在细胞壁、单个细胞或局部组织中。主要有:
•细胞壁的变化:细胞壁发生木质化和木栓化作用及
酚类物质、钙离子和其他多价阳离子的沉积,使细
胞壁抗菌强度增大。胼胝质、纤维素等在细胞壁的
内、外侧表面沉积而产生细胞壁类似物,使细胞壁
增厚或形成乳凸。
•愈伤组织的形成:细胞恢复分裂增生,细胞壁加厚
并木质化和木栓化,形成木栓层、离层。
•维管束结构的变化:在维管组织中形成胶质、侵填
体,阻止病菌及其酶和毒素的扩展,导致抗菌物质
积累。
5
4.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
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素的降解作用等。 主要有: ❖ 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n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受侵部位的组织细胞迅速坏死,使病原物被限制 在死亡组织中而不能扩展。是植物对专性寄生的 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病原物的非亲和性小 种的一种抗性反应和防御机制,常表现为出现小 型坏死斑。具有特异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一般发 生于一定的品种-小种组合中,受遗传基因控制, 正常环境情况下能表现出具有一定抗性特征的反 应型,因而,便于在抗病育种中利用。其原因可 能由于营养争夺、抑菌物质及双方代谢系统的综 合作用,导致抑菌或溶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