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简介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简介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中国于50年代初创建核工业,1954年9月18日通过铀矿普查探明中国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可为核工业提供基本原料。
1957年10月,中国、前苏联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前苏联同意在核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但1959年6月,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了专家,于是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
1960年初,从全国各有关部门调集百余名高中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
在对“枪法”和“内爆法”进行分析比较后,以“596”作为代号[1]的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确定采用较先进的“内爆法”。
到1962年底,基本掌握了以高浓铀为主要核装料的原子弹的物理规律,完成了物理设计和爆轰物理、核弹飞行弹道、引爆控制系统台架等三大关键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核装置重1550千克,试验在102米高的铁塔上进行。
1965年5月14日又成功地进行一颗核炸弹空投爆炸试验,威力为3.5万吨TNT当量。
当时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一批科学家在张爱萍将军率领下跋涉在戈壁沙漠,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终于以中华民族的骨气研制出原子弹。
山呼海啸的巨响震撼大地,云蒸霞蔚的蘑菇云升起在大漠上。
从此,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核武器的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
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试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
这是中国核武器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2、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 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力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力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 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分析以下语录,思考: 分析以下语录,思考: 铁人精神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哪些? 铁人精神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哪些?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1.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 1.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 为祖国分忧 2.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 2.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 忘我拼搏精神 平洋里去;宁可少活二十年, 平洋里去;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 ——忘我拼搏精神 要拿下大油田。 要拿下大油田。 3.有条件要上 有条件要上, 3.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 ——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 要上。 要上。 4.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 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 4.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 ——精益求精的精神 精益求精的精神 得起子孙万代检查。 得起子孙万代检查。 ——科学求实的精神 科学求实的精神 5.练一身硬工夫 真本事。 练一身硬工夫, 5.练一身硬工夫,真本事。 6.不计名利 不计报酬,埋头苦干。 不计名利, 6.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 老黄牛精神 ——老黄牛精神
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体现 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廉洁奉公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 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 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 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
两弹一星大事记
•20世纪50、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毅然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并确定"两弹一星"的研制,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1956年,研制原子弹和导弹列入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国务院先后成立了研制导弹和原子弹的专门机构,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伟大事业中。
1957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签署。
此后,苏联在导弹和原子弹方面提供的不同程度的技术援助,对中国原子弹、导弹研制的起步曾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1959年6月起,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下令撤走专家。
有人曾因此断言,中国核工业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苏联单方面毁约后,我国原子弹、导弹研制进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阶段。
1959年7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并将第一颗原子弹以苏联毁约的年月"596"作为代号。
1962年11月1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专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原子能事业的决定,正式成立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以周恩来为主任,以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陆定一、罗瑞卿七位副总理和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七位部长为成员组成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歌走上科学之路。
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
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
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
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着,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两弹一星》课件
《两弹一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一子目“两弹一星”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自主研发原子弹、氢弹,并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历史事件。
具体内容包括: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识“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3. 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难点: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取得的成就背后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学习卡、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随后提问:“你们听说过‘两弹一星’吗?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教师提供学习卡,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重点阐述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以及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意义。
4. 互动环节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付出的艰辛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的品质。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6月17日 1970年4月24日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两弹一星
中国共产党建党大事件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是我国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同日,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公元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整,伴随着一声惊雷,在古老东方的丝绸之路上,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上空〔新疆罗布泊试验基地),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起。
这是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蘑菇云。
1.爆炸原理:原子弹的爆炸原理是重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一些重元素(如235U、239U)的原子核在一个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质量相近的新核(也称核碎片),并放出2~3个中子和200MeV能量过程,称为重核裂变反应。
每个重核裂变时释放出的2~3个中子,若有一个中子再轰击另一重核引起分裂,分裂后又发生这样的反应;如此能使重核裂变反应自动连续地进行,称为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必须在一定质量的体积中才能进行。
能持续重核裂变链式反应持续进行的裂变物质的最小质量,叫做临界量,与临界面质量相对应的体积,叫做临界体积。
2.基本构造:原子弹主要由核装料(235U或239Pu)、引爆装置、中子源、中子反射层和核装料弹壳等组成。
3.起爆过程:当引爆装置点火后,引起各炸药块同时爆炸,产生巨大压力向中心挤压,使分装的、每块小于临界质量的核装料,骤然合拢成一个球体,达到超临界状态。
在中子源发射的中子轰击下,引起按等比级数发展的越来越激烈的重核裂变链式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一定的量的重核裂变,释放巨大能量,形成猛烈的核爆炸。
1kg235U或239PU,只需百万分之几秒,经200代就可以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kt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
在新时期将“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中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
原子弹试验发出的春雷般巨响和卫星传回地面的《东方红》乐曲,庄严地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在制造出“争气弹”、“争气星”的同时,也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研制“两弹一星”是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上世纪50、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
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集思广益、运筹帷幄,以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奋斗,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人以超人的胆识和智慧,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的壮举。
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如何诞生的?1.1 原子弹的诞生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备受考验。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急需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因此,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开始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两个比较加之一项差别”的口号,其中一项差别就是要发展核武器。
同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展开了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195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是中国军事科技史上的一大事件,也是中国两弹一星的第一步。
1.2 氢弹的诞生在研制出原子弹后,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了氢弹的研发工作。
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数百倍。
因此,中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支持来完成氢弹的研发。
196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氢弹,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第五个国家。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人造地球卫星的诞生除了核武器,航天事业也是中国的重要领域。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目标,这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的航天能力的国家。
这一事件让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两弹一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1 国防实力的提升中国的两弹一星的诞生,让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国家。
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简介.doc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中国于50年代初创建核工业,1954年9月18日通过铀矿普查探明中国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可为核工业提供基本原料。
1957年10月,中国、前苏联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前苏联同意在核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但1959年6月,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了专家,于是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
1960年初,从全国各有关部门调集百余名高中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
在对“枪法”和“内爆法”进行分析比较后,以“596”作为代号的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确定采用较先进的“内爆法”。
到1962年底,基本掌握了以高浓铀为主要核装料的原子弹的物理规律,完成了物理设计和爆轰物理、核弹飞行弹道、引爆控制系统台架等三大关键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核装置重1550千克,试验在102米高的铁塔上进行。
1965年5月14日又成功地进行一颗核炸弹空投爆炸试验,威力为3.5万吨TNT当量。
当时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一批科学家在张爱萍将军率领下跋涉在戈壁沙漠,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终于以中华民族的骨气研制出原子弹。
山呼海啸的巨响震撼大地,云蒸霞蔚的蘑菇云升起在大漠上。
从此,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为核武器的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
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试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
这是中国核武器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两弹一星的资料与故事250
两弹一星的资料与故事250[摘要]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两弹一星”事业的正式启动。
中国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研制的第二、三代原子弹,是我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形成自力更生的国防力量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而“两弹一星”,就是指用中国人自己掌握研制和生产技术制造大型飞机、坦克、装甲车、军用飞机和洲际导弹。
作为一项浩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包括科技在内的多个方面。
在这一年,我们有了一个总体设计方案及若干个初步技术方案,并先后经过了5次大型论证会,最终确定在1961年6月进行第一次工程设计活动。
从1964年开始到1964年试验结束历时4年左右。
它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领导,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组织实施,以全国各科研单位为主组建起来一个由众多专家组成的系统工程。
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下午,北京西郊罗布泊东南方向,黄沙漫天。
下午15时许,一声巨响震动着山谷——震得大地震动!蘑菇云升起在空中,“轰”的一声巨响,轰!地动山摇,蘑菇云腾空而起!这是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这是一种完全以人类智慧和勇气制造出来的第一次爆炸武器!中国制造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子弹爆炸成功!1、爆炸过程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关键时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国研制出了这枚威力巨大的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在北京西郊罗布泊西北方向的沙漠中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沙漠中爆炸的核武器。
10月16日,这个神秘的蘑菇云直冲云霄。
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从一米高处向下飘动,向地面形成了直径2公里多的巨大火球。
这是在距地面2.5公里高度,由核弹的弹头、核装置组成的火球。
2、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从原子弹的设计到原子弹技术的突破,一直是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这也是我国成为核武器大国的关键。
从原理上讲,原子弹爆炸原理主要分为原子弹空爆原理、氢弹爆炸原理、中子弹反应式爆炸原理和非核反应式爆炸原理六大类。
两弹一星1ppt课件
(二)“八项方针”的提出
5、为了迅速发展核武器,我们必须集中人力、 物力和财力,为了发展核武器,其它任何国 家建设计划都应放在第二位。 6、现在是科学和科学家为党的政策服务,而不 是党的政策为科学和科学家服务的时候了。 因此,必须维护党对这一(核武器)计划的 绝对领导。 7、培养(核武器计划)接班人的任务同制造核 武器同样重要。 8、我们必须单独制定一套安全制度,以保证绝 对安全。
(一)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 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1958年,毛泽东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 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 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 全可能。”
(三)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1、十五人专门委员会 1962年11月17日,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 为主任委员,七名副总理和七名部长组成的中央 15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 主任委员 周恩来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委 员 贺 龙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李富春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三)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4、“绝育手术” 就在中国的核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原子弹试验步伐的同时,美国的科 罗纳间谍卫星也发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的核定地点。美国确实一直试图 阻止中国的核爆炸,欲对中国核设施实 行“绝育手术”。
(三)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5、“投篮”行动 1964年10月,正当全国人民喜庆建国 15周年的时候,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对首 次核试验作出了周密部署,一个代号为 “投篮”的重大行动在最高等级的绝密 状态下进入了倒计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沪教版
邓稼先在研制“两弹”的过程中,始终站在第一线,亲自参 与各种实验和测试。他不仅在技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 是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 了自己的全部。
无私无畏不畏艰险在源自制“两弹”的过程中,邓稼先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他从不畏惧,始 终坚持实验,甚至亲自参与核试验,为祖国的核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 件大纲
目录
• 邓稼先简介 • “两弹一星”的背景 • 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 结语
01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的生平
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
1941年考入西南联 大物理系。
1935年考入志成中 学。
邓稼先的生平
1948年赴美留学,从事原子核物理研 究。
国际地位和安全保障能力。
邓稼先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他的科学成 就,更在于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他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终身,成为
后人敬仰的楷模。
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邓稼先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 斗。
邓稼先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事 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在原子核理论、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 贡献。
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期间,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我国 的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02
“两弹一星”的背景
国际形势
冷战时期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 级大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核 武器成为重要的战略武器。
03
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精神
《党史博采》│2021第08《党史博采》│2021第08期一、“两弹一星”精神的产生背景中国的“惊世两弹”“冲霄一星”,激励和鼓舞着几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60多年来,我国自主研制了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正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快速发展。
(一)“两弹一星”的涵义和意义“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合称核弹。
而今的“两弹一星”通常是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自主创新的辉煌成果,是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已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步入世界前列。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从“东亚病夫”到站立起来的具体体现,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重要标志,显示了我国攻克尖端科技难关的伟大创造力量。
它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建设,激发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孕育和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奉献的科技骨干,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为我国高新科技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靠着“两弹一星”的战略保障和强力支撑,我国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机遇,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威功之fit是如何揭开的文I胡新民《党史博釆》-221第4期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
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那时,距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经30多年了。
但由于各种原因,那些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聂荣臻之女聂力中将感到此时应当将这段历史公布于众,于是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领导人反映。
史林折植与此同时,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发表了长文<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一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响。
党中央经过研究,于1999年9月18日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不久,一大批反映"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史料陆续问世。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揭秘”的史料,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了解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从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履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们为什么纷纷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21位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不同,因而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
两弹一星 功勋人物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 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把这个问题列 入研究课题。当所有人都质疑研究不会有结果的时候, 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他们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于 新型号的火箭上,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同时还 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遇到了英国、 德国的冶金专家。他们问他: 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 人待遇而回中国去,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 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 来。
留学英国期间,姚桐斌日夜关注国内局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姚桐斌和在英国的留学生 们都激动万分! 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 他在英国各地奔走,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他吃最差的食 物,住最差的地方,他省下每一个便士,去更多的地方宣传 新中国。
桐斌高调的爱国活动,迅速成为被“关照”的对象!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要“请”他去谈话, 谈话的内容是: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邀请 姚桐斌去德国,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仅仅三个月, 他就以惊人的天赋,熟练掌握了德语。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年9月18 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 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23位为研制“两弹 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授勋前过世(7人)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 钱三强、郭永怀 授勋后过世(13人) :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 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程开甲、于敏 现在仍在世(3人):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一星”还有很多很多科研人,他们深藏功与名,默默奉献出自 己的青春,健康,甚至生命 少年强则国家强,相信未来,祖国会出现无数的“功勋人物”。
两弹一星介绍.docx
两弹一星介绍简介:两弹一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对我国有巨大意义?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1
(四)氢弹的研制
1967年6月16日晚,聂荣臻来到现场指 挥部,在同专家和有关领导人商量后,将 试验零时定为6月17日上午8时,并立即报 告周恩来,并得到批准。 6月17日,广阔的戈壁滩上空万里无云。 7时40分,聂荣臻下达了试验的命令,8时 整进行氢弹空爆试验。
(四)氢弹的研制
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随着指挥员清亮 而庄重的报时令:“5、4、3、2、1,起 爆!”只听一声巨响,闪出一道炽热的白 光,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 来滚滚的雷鸣声……红色烟尘向空中急剧 翻卷,愈来愈大,火球也愈来愈红,火球 上方渐渐形成了草帽状云雾,与地面卷起 的尘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云。
(一)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 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1958年,毛泽东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 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 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 全可能。”
(三)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原子弹爆炸后,坐落在金银滩221基地 的不少单位和职工,并不知道原子弹在该基 地研制、总装出厂的。王菁珩回忆说,中央 派来核武器试验基地的“春雷文工团”,给 文化匮乏的基地带来了喜庆和欢乐。文工团 与221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每天两场节 目,话剧和歌舞轮换演出,持续了一个多星 期。文工团的成员还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创作了一批反映221基地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攻克难关的歌舞节目。当职工看到反映 自己科研、生产、生活的节目搬上舞台时, 感到格外亲切。
(三)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三)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毛泽东得知原子弹确实成功爆炸后, 兴奋之至,欣然说道:“原子弹说爆就爆, 其乐无穷!”并幽默说:“应该给赫鲁晓 夫发个一吨重的大勋章。喜讯传到北京,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已经在人民大会 堂拉开了序幕……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成功地爆炸了一 颗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全体参 试人员激动地呼喊着,跳跃着,流着泪拥 抱在一起,把帽子抛向天空,高呼:“共 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大家沉浸在胜 利的欢乐中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两弹一星》课件
《两弹一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两弹一星》的相关内容。
该部分内容位于教材第6章“探索科技发展的足迹”第3节“两弹一星”,详细介绍了我国在核武器、导弹技术和人造卫星领域的重要突破和伟大成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弹一星”的概念、背景及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2. 掌握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主要历程、成果及意义。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成果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弹一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a. 介绍“两弹一星”的概念、背景及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b. 讲解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主要历程。
c. 分析我国在核武器、导弹技术和人造卫星领域的重要突破和成果。
3. 实践情景引入:a. 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艰辛和辉煌。
b.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弹一星”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意义。
4. 例题讲解:a.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两弹一星”相关知识点。
b. 分析解答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a. 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两弹一星”知识的掌握。
b. 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b. 强调“两弹一星”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核心内容:两弹一星概念、背景研制历程成果及意义2. 补充内容:核武器:原子弹、氢弹导弹技术:近程、中程、远程导弹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嫦娥一号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
b. 请分析“两弹一星”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意义。
2. 答案:a. 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1950年代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实现了核武器的小型化;同时,成功研制出近程、中程、远程导弹,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导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代,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