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机器人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工业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掌握机器人拟建模和仿真技术,提高机器人的控制和运动性能,人们对机器人控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一、机器人建模技术机器人建模是指建立机器人的几何、动力学、电气和传感器等方面的模型,便于对机器人进行控制和规划运动轨迹。
机器人建模技术通常分为几何建模和运动学建模两个方面。
几何建模主要是指机器人身体结构的模拟,包括机器人的各个关节、零件的几何形状和空间位置关系等,通俗的理解就是把机器人的外形画出来。
几何建模技术在机器人仿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运动学建模是指在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对机器人的动态特性进行模拟,包括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和转动角速度等,以便更好地掌握机器人的控制和运动特性。
因此,在机器人的建模中,几何建模和运动学建模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两者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机器人的作用。
二、机器人仿真技术机器人仿真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机器人进行模拟,以便对机器人的行为和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
机器人仿真技术是机器人控制领域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机器人实验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并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稳定性。
机器人仿真技术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机器人的控制器仿真、环境仿真、物体仿真和传感器仿真。
在机器人的仿真过程中,控制器仿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准确地模拟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和控制器的运行状态,评估机器人的控制和动态性能。
而传感器仿真则是模拟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感知和识别目标的能力,也是机器人模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机器人建模和仿真技术的应用机器人建模和仿真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视觉和机器人导航等。
此外,机器人建模和仿真技术在机器人制造业和机器人控制自动化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仿真已经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步骤和手段,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行为表现和性能,减少成本和风险,并推进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在机器人技术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力学建模是指根据机器人的结构、驱动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参数,建立数学模型描述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仿真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以验证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预测机器人行为以及优化机器人控制策略。
一、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动力学建模是机器人控制的关键一环。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主要涉及到力学、运动学以及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力学分析确定机器人的运动方程。
运动学方程是描述机器人关节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方程。
其次,利用牛顿-欧拉公式可以推导出机器人动力学方程,描述机器人关节力和外部力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动力学方程可以得到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用于预测机器人的运动行为和仿真模拟。
二、动力学建模的主要方法1.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它通过定义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机器人的运动方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机器人结构,包括串联机构、并联机构以及柔性机器人等。
2. 链式法链式法是一种基于约束条件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它将机器人的运动约束通过链式法进行求解,得到机器人的约束方程。
然后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机器人的运动方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关节机器人,能够准确描述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三、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是验证和评估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仿真,可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过程,观察机器人的行为以及优化机器人控制策略。
为了进行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我们需要将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机器人的运动过程。
常用的机器人动力学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ADAMS等。
四、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应用1. 机器人控制策略优化通过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可以评估不同的机器人控制策略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效果,从而优化机器人的控制策略。
机器人机构建模及运动仿真技术研究
机器人机构建模及运动仿真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生产制造到服务保障都离不开机器人的帮助。
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面,建模和仿真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从机器人机构建模和运动仿真两个方面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机器人机构建模机器人的机构建模是指将机器人的结构和几何参数进行数学建模,以便于对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
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是机器人控制的基础,因此机器人机构建模是机器人技术研究的重要环节。
在机器人机构建模方面,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基于代数求解的方法和基于几何分析的方法。
代数求解方法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方法,它依靠数学运算来建立机器人的模型,可以用来解决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几何分析方法则偏重于对机器人的空间形态和运动方式进行分析,该方法常用于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运动模拟。
二、机器人运动仿真机器人的运动仿真是指将机器人的机构模型转化为计算机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进行运动模拟,以便于对机器人的运动性能进行检验和优化。
机器人运动仿真是机器人技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可以减少机器人的实现成本。
机器人运动仿真的主要应用包括路径规划、轨迹跟踪和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移动控制等方面。
当前运动仿真的主流方法包括欧拉法、龙格-库塔法和蒙特卡洛法等,这些方法在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机器人机构建模和运动仿真在实践中的应用机器人机构建模和运动仿真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可以用于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和测试,也可以用于机器人的教学、培训和演示。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
1.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测试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领域之一,机器人的控制和运动仿真在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测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机器人的机构建模和运动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持。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技术作为机器人开发的重要一环,能够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机器人系统。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机器人建模机器人建模是指将机器人系统的物理特性、动力学等信息抽象成数学或逻辑模型的过程。
机器人建模可以分为几何建模和动力学建模两方面。
几何建模是指对机器人的形状、结构和位置进行描述和建模的过程。
通过几何建模可以确定机器人的坐标系、连杆长度、关节角度等信息。
常见的几何建模方法包括DH法、变换矩阵法和齐次变换法等。
动力学建模是指研究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运动学描述了机器人系统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而动力学则研究了机器人系统的力、力矩和质量分布等因素对机器人系统运动的影响。
常用的动力学建模方法有拉格朗日动力学和牛顿-欧拉动力学等。
二、机器人仿真机器人仿真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和行为的过程。
通过仿真,工程师可以在不进行实际硬件搭建的情况下,对机器人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机器人仿真可以分为离线仿真和在线仿真两种形式。
离线仿真是在计算机上对机器人系统进行仿真和测试的过程。
通过离线仿真,可以预测机器人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包括运动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等。
离线仿真往往利用高级编程语言和建模工具进行,如MATLAB、Simulink和SolidWorks等。
在线仿真是指将仿真过程与实际硬件连接起来,实时监控机器人系统的状态并进行控制的过程。
在线仿真操作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和网络通信等。
在线仿真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机器人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三、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的应用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技术在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控制和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机器人建模与仿真在几个典型应用领域中的应用示例:1.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上的重复性任务,如焊接、喷涂和装配等。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迅猛,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实现高效、稳定的机器人行为控制,建立准确的控制系统模型和进行仿真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常用的建模方法,并分析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1. 几何模型法几何模型法是一种常用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建模方法。
该方法通过描述机器人的几何形状、关节结构和运动轨迹,建立机器人系统的几何模型。
常用的几何模型包括DH法、SDH法和Bishop法等。
其中,DH法是最经典的一种方法,通过参数化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用于描述关节变量和坐标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
2. 动力学模型法动力学模型法是一种更加复杂而全面的机器人建模方法。
该方法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原理,综合考虑机器人的质量、惯性、关节力矩和外力等因素,建立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模型法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机器人的运动和力学特性,对于复杂的机器人控制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3. 状态空间模型法状态空间模型法是一种抽象程度较高、数学表达简洁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建模方法。
该方法通过描述机器人系统的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转移规律,以矩阵的形式进行表示。
状态空间模型法适用于系统动态特性较强、多输入多输出的机器人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控制器设计和系统分析。
二、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仿真方法1. MATLAB/Simulink仿真MATLAB/Simulink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的工具。
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模块库和仿真环境,可以方便地构建机器人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系统的可视化、实时仿真和参数调整。
通过Simulink,我们可以对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并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优化机器人的控制性能。
2. 三维虚拟仿真三维虚拟仿真是一种直观、真实的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方法。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1. 介绍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是现代机器人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模拟机器人的行为和性能,可以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对机器人进行评估和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2. 机器人建模2.1 机器人建模概述在进行仿真之前,首先需要对机器人进行建模。
机器人建模是将实际物理系统转化为数学或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
常见的方法包括几何、动力学、力学、控制等方面的建模。
2.2 几何建模几何建模是将实际物体转化为几何形状的过程。
在机器人领域中,常用的几何表示方法包括点云、CAD等。
点云是通过激光雷达等传感技术获取到物体表面上一系列点的坐标信息,并通过算法处理得到物体表面形状。
2.3 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是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
在机器人领域中,常见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包括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牛顿-欧拉方法等。
通过动力学建模,可以准确描述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行为。
2.4 力学建模力学建模主要研究机器人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变。
通过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理论,可以对机器人进行强度和刚度等方面的分析。
在机器人设计中,合理的力学建模可以提高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5 控制建模控制建模是描述机器人系统控制过程中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描述。
常见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状态空间法等。
通过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可以设计出合适的控制策略来实现期望的运动和行为。
3. 仿真技术3.1 仿真技术概述仿真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实际物理系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以验证、评估和优化设计方案。
在机器人领域中,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算法验证、行为规划、路径规划等方面。
3.2 基于物理引擎的仿真基于物理引擎的仿真是通过模拟物理规律来模拟机器人的行为。
常见的物理引擎包括ODE、Bullet、PhysX等。
通过物理引擎,可以模拟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运动、碰撞等行为,为机器人设计和控制提供仿真环境。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算法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算法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的许多领域。
在工业自动化、医疗服务、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机器人的身影。
机器人的建模与仿真算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机器人进行建模和仿真,可以有效地优化设计并提高性能。
在的研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
在建模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比如几何建模、物理建模、控制系统建模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几何建模主要关注机器人的外部几何形状和结构,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机器人的外观和尺寸。
物理建模则更加关注机器人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机器人的运动和响应。
除了建模方法的选择,仿真算法的设计也是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仿真算法可以帮助工程师验证设计方案、优化参数,并在实际制造之前进行预测和测试。
常用的仿真算法包括有限元分析、多体动力学仿真、控制系统仿真等。
这些算法可以模拟机器人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行为、力学特性和控制效果,为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另外,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算法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特殊性。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在结构、控制方式、应用场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具体机器人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建模和仿真方法。
比如,工业机器人通常需要考虑到高精度、高速度的运动控制,而服务机器人则更注重与人类的交互和智能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机器人,需要设计不同的建模与仿真算法,以满足其具体需求。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机器人的感知与认知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感知和认知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等装置,机器人可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通过感知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些感知数据可以帮助机器人更准确地理解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在认知能力方面,机器人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不断优化自身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算法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算法引言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是现代机器人技术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借助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动力学、运动控制、感知系统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验证,从而为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开始,介绍常用的机器人建模方法和仿真算法,并讨论目前该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机器人建模方法1. 几何建模法几何建模法是机器人建模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对机器人的几何结构进行建模,来描述机器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姿态等信息。
常用的几何建模方法有欧拉角表示法、四元数表示法和转移矩阵表示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应用于描述机器人的位姿和运动学关系。
2. 动力学建模法动力学建模法是机器人建模中的另一重要方法。
该方法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方程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和力学行为。
机器人的运动学可以通过关节坐标和连接关系来描述,而动力学则进一步研究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和运动学关系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动力学建模方法有拉格朗日方程法、牛顿-欧拉方程法等。
3. 变分原理建模法变分原理建模法是机器人建模中较为复杂的方法之一,也是研究机器人动力学的重要手段。
该方法利用变分原理,将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转化为能量最小化的问题,从而求解出机器人的轨迹和运动规律。
常用的变分原理建模方法有哈密顿原理、哈密顿-雅可比原理等。
二、机器人仿真算法1. 刚体仿真算法刚体仿真算法是机器人建模与仿真中常用的算法之一。
该算法基于刚体动力学理论,通过对机器人的质量、转动惯量等物理特性进行建模,模拟机器人在力和力矩作用下的运动行为。
常用的刚体仿真算法有欧拉方法、中点法、龙格-库塔方法等。
2. 运动学仿真算法运动学仿真算法是机器人建模与仿真中的另一重要算法。
该算法基于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模拟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关节角度等运动特性。
常用的运动学仿真算法有正向运动学算法、逆向运动学算法等。
3. 动力学仿真算法动力学仿真算法是机器人建模与仿真中复杂但重要的算法之一。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机器人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智能系统应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机械工程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在生产制造、服务业、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作为机器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机器人的性能、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人建模是指通过建立机器人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控制模型,描述机器人的结构、运动规律、感知能力、决策逻辑等方面的特性。
通过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优化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策略,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建模还可以帮助工程师们预测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指导机器人的开发和调试工作。
机器人仿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机器人进行虚拟实验和测试,模拟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运动轨迹、感知行为、决策过程等。
通过仿真可以快速评估机器人的设计方案,优化机器人的控制算法,验证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机器人的试错成本和风险。
同时,仿真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机器人的潜在能力,开拓机器人在未来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机器人建模与仿真领域,研究人员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器人的结构建模,包括机器人的物理结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部件的建模;二是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研究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姿态变化和路径规划等问题;三是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分析机器人的力学特性、惯性特性和控制特性;四是机器人的感知建模,研究机器人的环境感知、目标识别和路径规划等问题;五是机器人的决策建模,探讨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规划执行和协作交互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建模与仿真领域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例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器人仿真平台可以实现真实环境下的虚拟实验和测试,提高机器人的设计和测试效率;基于机器学习的机器人建模方法可以实现自动化建模和优化,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自适应能力;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机器人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多机器人系统的协同仿真和分布式优化,拓展机器人在多领域的应用领域。
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在生产、服务、医疗等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其中的关键技术——机器人控制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是机器人应用的重要保障,其中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技术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一技术的应用。
一、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的概念及其应用动力学建模是指用数学方法描述机器人系统运动规律、力学等基础行为的过程。
通常将机器人的行为建模为刚体运动学模型和刚体动力学模型两部分。
其中,刚体运动学模型描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刚体动力学模型则描述机器人在运动中的重力、摩擦、碰撞、相互作用等动力学行为。
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制造业、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
在制造业中,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可以帮助分析机器人的稳定性、动态响应和特定工艺条件下的效率。
在军事领域,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则可以用于训练机器人的行为和响应能力。
在航空航天领域,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则可以用于控制飞行器的姿态,并保证机器人的运动稳定。
而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则可以应用于手术机器人的控制与操作中。
二、机器人动力学仿真的原理和实现机器人动力学仿真是指将动力学模型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机器人行为的过程。
动力学仿真可以帮助分析机器人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规律、稳定性及效率,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重要工具之一。
机器人动力学仿真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并结合相关物理学知识来模拟机器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
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神经网络、传递函数法、有限元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特性,还可以考虑到环境因素、机器人结构等各种因素对机器人行为的影响。
三、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工业控制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进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轨迹跟踪控制,平滑机器人运动路线,提高机器人运动精度和效率;2. 通过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进行机器人运动控制,实现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操作和自主运动;3. 通过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进行机器人逆运动学计算,实现机器人姿态控制和精确定位;4. 通过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进行机器人动态控制,解决机器人在悬空、运动中的稳定性问题;5. 通过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进行机器人动态性能评估及优化设计,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等。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机器人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许多领域,机器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助手,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
而作为研究机器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机器人建模与仿真领域,研究者们借助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对机器人的结构、运动规律、控制系统等进行建模和仿真。
通过模拟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与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行为特性,为机器人的设计优化和控制算法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在机器人建模方面,研究者们常常采用多体动力学模型、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机器人的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和分析。
通过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为设计者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研究者可以模拟不同工作场景下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工作效果,评估机器人性能并进行系统优化。
在机器人仿真方面,研究者们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运动和交互过程,以验证机器人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通过仿真实验,可以重复模拟机器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找出潜在问题并加以改进。
同时,仿真技术还可以用来培训操作人员,提高其对机器人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熟练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建模与仿真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通过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机器人建模和仿真中,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学习和智能优化,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智能水平。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为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使仿真结果更加真实可信。
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的研究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通过建立精确的机器人模型,可以预测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性能表现,指导工程师进行合理设计和控制策略的制定。
仿真技术还可以在机器人生产制造过程中应用,优化生产线布局和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保障。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机器人正在逐渐替代人类参与到生产、服务和研究等领域中,从而加速着工业智能化的步伐。
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机器人的控制问题,从而使机器人的性能更优、操作更稳定、可靠性更高。
本文将从机器人控制系统建模和仿真两个方面出发,介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机器人控制系统建模建模是掌握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
机器人控制系统建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机械建模和动力学建模。
1、机械建模机械建模是机器人建模中的基础。
机器人的各个部分、轴、关节、执行器等都需要建立模型,从而进一步进行机器人整体的建模。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建模:(1)运动学建模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是机器人控制系统建模中较为基础的部分。
运动学建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机器人各个关节之间的运动学关系。
其中,关节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这三个参数都是极其重要的。
(2)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主要是针对每个关节和执行器进行的,用于确定机器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运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机器人进行动作时,机械设备的惯性、摩擦、以及与外界的作用力和转矩都会对机器人的动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动力学建模必须要引入动力学参数,如惯性矩阵、摩擦系数、质量等。
2、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是机器人建模的难点。
标准的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是包括机器人轨迹规划、控制机器人姿态、控制机器人关节位置和逐个关节控制等步骤。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包括以下两个步骤:(1)利用运动学公式对机械臂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关节角度、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2)使用动力学公式,计算机器人在保持各个关节不动时所受到的重力、摩擦、非线性力等外力和力矩,从而得到每个关节处所需的力矩以及机械臂的期望轨迹。
二、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测试具有重要作用。
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仿真技术
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从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装配线到医疗领域的微创手术机器人,从太空探索中的火星车到家庭服务中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仿真技术作为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基础,对于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和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机器人运动学主要研究机器人各个关节的运动与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位姿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机器人的运动规律,为机器人的控制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学建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正向运动学和逆向运动学。
正向运动学是已知机器人各个关节的角度或位移,求解末端执行器的位姿。
这就好比我们知道了人的各个关节的弯曲程度,就能推测出手指能够到达的位置。
对于一个具有 n 个关节的机器人,其正向运动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齐次变换矩阵来表示。
这些矩阵描述了从机器人的基座坐标系到末端执行器坐标系的变换过程。
通过依次相乘这些矩阵,就可以得到末端执行器在基座坐标系下的位姿。
逆向运动学则是已知末端执行器的位姿,求解各个关节的角度或位移。
这就像是给定了手指要到达的位置,反推人的各个关节应该如何弯曲。
逆向运动学的求解通常要比正向运动学复杂,因为可能存在多解或者无解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根据具体的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解。
在建立了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之后,就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模拟和分析。
仿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制造和运行机器人之前,对机器人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机器人运动学仿真通常包括几何建模、物理建模和运动控制建模三个方面。
几何建模是构建机器人的三维几何形状,使其在虚拟环境中具有逼真的外观。
物理建模则考虑机器人的质量、惯性、摩擦力等物理特性,使仿真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运动控制建模则是根据建立的运动学模型,编写控制算法,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制。
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教程
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教程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是机器人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工作。
通过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运动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和仿真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程,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一技术。
一、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基础1. 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区别在开始讲解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区别。
机器人的运动学研究的是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坐标变换、轨迹规划和逆运动学等内容。
而机器人的动力学研究的是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包括机器人的质量、惯性、摩擦等,以及机器人在外部作用力下的运动规律。
2. 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是进行动力学建模的基础,它包括机器人的质量、惯性矩阵、重心位置、摩擦系数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或者机器人模型的物理特性来确定。
在进行动力学建模时,准确获取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对于模型的精确性至关重要。
3. 机器人的运动方程机器人的运动方程描述了机器人在不同外部作用力下的运动规律。
运动方程可以通过牛顿-欧拉原理或拉格朗日方程来描述。
牛顿-欧拉原理是基于牛顿定律和欧拉公式建立的,通过描述机器人底盘和关节的力矩平衡关系来推导机器人的运动方程。
拉格朗日方程则是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在机器人坐标系下描述机器人的运动方程。
二、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工具1. MATLABMATLAB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可以用于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和仿真。
MATLAB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例如Robotics System Toolbox和Simscape Multibody,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搭建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2. ROS(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是一种基于开源的机器人软件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库,用于机器人的开发、控制和仿真。
通过ROS,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和仿真。
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应用于生产制造、医疗健康、服务行业等多个领域。
机器人能够完成人类无法执行或不愿意执行的任务,其高效率和精准度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而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系统则是实现机器人高效运行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首先,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建模是指将机器人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以理论方法描述和分析机器人的运动、感知和决策过程。
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由多个组件构成,包括感知模块、决策模块和执行模块。
感知模块用于采集环境信息,决策模块用于分析信息并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指令并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物理属性、动力学特性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其次,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建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建模方法。
通过数学方程组描述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并考虑到外部力、摩擦、惯性等因素对机器人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机器人进行建模。
状态空间模型将机器人的状态、输入和输出用状态向量、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表示,从而描述机器人系统的时变特性。
另外,还可以使用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方法来建模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系统。
然后,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可以用于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性能。
仿真可以模拟机器人在不同环境和任务下的运动和行为。
通过仿真可以分析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中的表现,并根据仿真结果对机器人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同时,仿真还可以预测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动轨迹和控制策略,为机器人的实际部署提供参考。
最后,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机器人系统复杂多样,建模过程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
其次,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专业知识。
另外,仿真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于机器人的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模与仿真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汇集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的发展,机器人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令人瞩目的一种技术。
作为一种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和自治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介绍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应用。
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概述机器人控制系统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
感知系统负责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如测距、测量、视觉等;决策系统负责对感知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确定机器人下一步的行动,如路径规划、动作设计等;执行系统负责将决策系统的输出转化为机器人的实际动作,如运动控制、力控制、位置控制等。
可见,机器人控制系统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需要掌握多种技术和方法。
二、机器人控制系统建模的方法建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模型是进行仿真和控制设计的必要步骤。
常用的建模方法有以下几种:1. 传递函数法:该方法通过建立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适用于线性系统和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传递函数法常用于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
2. 状态空间法:该方法通过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描述系统的状态变化,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状态空间法常用于控制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分析。
3. 仿真建模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获得系统的性能和特性,适用于实验研究和设计优化。
仿真建模法常用于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动力学模拟和碰撞检测。
三、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的应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仿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器人运动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在运动中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仿真建模,可以预测机器人的运动情况和轨迹,优化机器人的运动路径和速度,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效率。
2. 机器人控制策略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策略是指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力、位置和速度等参数,实现机器人对工作环境的自适应和智能化。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Introduction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技术,主要用于了解机器人的结构、性能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研发、测试和应用环节,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设计、生产和维护效率。
本文将从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研究。
Principle of Robo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机器人建模是通过将机器人的结构、参数和运动约束等信息转换为计算机模型,实现对机器人外观和动作的可视化表达。
基于仿真技术对机器人进行分析,可实现机器人在各种场景下的运动、决策和结果。
因此,机器人建模是进行仿真技术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机器人应用场景中的必要步骤。
机器人的建模与仿真的核心是机器人建模和仿真软件及相关算法技术。
Robot Modeling Techniques机器人建模分为几何建模和基于物理学的建模两个方面。
其中几何建模技术是利用三维计算机图形学知识,实现对机器人的截面、视角、线条和纹理等几何特征的描述,以呈现出一系列的图像或动画。
基于物理学的建模则是根据机器人的结构、物性和动力学特征等数据,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计算,并通过数值解方法或实验方法模拟机器人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现有的机器人建模技术中常用的软件模拟工具有3DES、SolidWorks、Matlab、ADAMS等等。
Robot Simulation Techniques机器人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机器人在现实情境下的运动、决策和结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模拟,需要将机器人的关节、动力学参数、气压、重心、传感器和控制器等信息与对应的物理式子相结合运用。
机器人仿真的核心是仿真算法,包括静态和动态仿真和多体动力学仿真等不同的技术方法。
在仿真过程中,还需要设计不同的实验环境,以观察机器人的不同特性及其应用表现。
现有的机器人仿真技术中常用的仿真软件有Arena、SimMechanics、Simulink、V-Rep等等。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是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模和仿真,可以模拟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和行为,从而为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验证。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是指将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机器人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和力学特性。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刚体动力学和关节动力学。
1. 刚体动力学刚体动力学是指对机器人整体进行物体运动学和物体动力学的描述。
其中,物体的运动学描述了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运动信息,物体的动力学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力矩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常用的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有牛顿-欧拉方法、拉格朗日方法和Hamilton方法等。
2. 关节动力学关节动力学是指对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建模。
机器人的关节通常由电机和传动装置组成,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和位置,可以实现机器人的关节运动。
关节动力学建模的主要目标是描述机器人的关节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关键特性。
关节动力学的建模方法主要有拉格朗日方法和牛顿-欧拉方法等。
二、机器人动力学仿真的基本方法机器人动力学仿真是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仿真,可以预测机器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行为,并评估设计和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机器人动力学仿真方法。
1. 正向动力学仿真正向动力学仿真是通过给定机器人的输入力和初始状态,计算机模拟机器人在一定时间内的运动轨迹和动态响应。
这种仿真方法可以用于评估机器人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为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提供参考。
2. 反向动力学仿真反向动力学仿真是指根据机器人期望的轨迹和运动行为,逆向计算出机器人关节所需要的输入力或驱动方式。
这种仿真方法常用于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可以帮助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能耗。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机器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医疗、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机器人的行为和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地控制机器人,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建模和仿真。
机器人控制系统建模是指根据机器人的物理特性和控制需求,将机器人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精确地描述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传感器和执行器等方面的特性。
建模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结构、环境以及控制策略等因素。
在建模过程中,机器人的运动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运动学描述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通过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我们可以得到机器人的位姿和相关运动参数。
运动学模型可以是解析的,也可以是数字化的,具体使用哪种形式取决于机器人系统的特点和应用需求。
另一方面,机器人的动力学也是建模的重要内容之一。
动力学描述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包括质量、惯性、摩擦等因素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
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机器人在不同动作下的受力情况,从而优化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策略。
建模完成后,进行仿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仿真,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机器人的行为和性能。
仿真可以检验建立的模型是否准确,也可以用于探索不同的控制算法和策略。
在进行仿真时,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输入条件和环境参数,观察机器人的响应和行为。
如果仿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一致,我们就可以更有信心地将建模和控制算法应用到实际的机器人系统中。
除了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需要考虑。
例如,机器人系统中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也需要被建模和仿真。
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获取环境信息,执行器则用于执行机器人的动作。
对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建模和仿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从而提高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
总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步骤之一。
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逼真的仿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人的动作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机器人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曾建潮1, 薛颂东1、2(1.太原科技大学系统仿真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太原 030024;2.兰州理工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兰州 730050)摘要:围绕群机器人学的起源与发展,针对群机器人系统与其他多机器人系统的区分准则及系统级功能特征,讨论个体机器人的交互、通信、协调控制机制和自组织、模式形成等群机器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洞悉群机器人的研究概貌和既有研究成果,明确其研究方向。
通过回顾概括群机器人系统的主要建模与仿真方法,以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局部交互机制为前提,使感知能力有限的个体机器人在协调控制算法作用下涌现群体智能完成规定的复杂任务,突出群机器人规模可伸缩的系统特征。
关键词:群机器人;群体智能;有限感知;局部交互;协调控制;建模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pproaches to Swarm Robotic SystemsZeng Jian-chao1,Xue Song-dong1,2(1.Division of System Simulation & Computer Application,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2.College of Electrical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Abstract:Concentrating on the desirable properties of swarm robotic systems, some key problems in swarm robotics such as limited sense, loc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mong individuals and with environment, cooperation control and self-organization as well as pattern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for the sake of getting an insight into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swarm robotics and understanding the criteria used to distinguish swarm robotics research from other multi-robot studies. To discern the research emphasis on swarm robotics, we describe the disciplinary profile and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Then, the 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methods of swarm robotics are summarized. Finally, this survey shows that large numbers of relatively simple robots with limited sense capabilities and local interaction mechanism may emerge swarm intelligence to handle those prescribed complex tasks in scalable manner.Key words:swarm robotics; swarm intelligence; limited sense; local interaction; cooperative control; modeling引言群机器人是特殊的多机器人系统,由许多同构的自主机器人组成,具有典型的分布式系统特征。
与集中式控制系统相比,完成同样任务的群体系统的成员结构,可设计得相对简单。
因此,群系统个体具有模块化、适合大规模生产、具有互换性等特点[1]。
群机器人学是研究能力有限的个体机器人如何在局部交互机制和协调控制算法作用下涌现群体智能以合作完成相对复杂的规定任务。
因为群一般是高度冗余的,群体系统就比标准控制系统具有更强的抗扰动能力;由于存在冗余性,群就具备了动态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也便有可能执行远超出结构复杂的单体机器人能力的任务。
群机器人的研究源于生物学启发,是群体智能在多机器人系统的应用[2]。
可以认为,群机器人研究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机器人收稿日期:2008-xx-xx 修回日期:xxxx-xx-xx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674104)作者简介:曾建潮(1963-), 男, 陕西大荔人, 汉, 博士,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计算、群体智能行为仿真、群机器人;薛颂东(1968-), 男, 河南孟州人, 汉, 博士生,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群体智能行为仿真、群机器人协调控制。
系统被赋予群体智能属性后的新兴研究领域[3],其系统建模和仿真体现出有别于通常意义下多机器人系统的特点。
明晰其系统特征和所涉问题方可能进行建模并仿真。
1 系统界定约20年前,学界在研究元胞自动机时用元胞机器人构造如下系统:一组(group)简单机器人像机体细胞那样按照某种模式自组织成复杂结构[4]。
后来用术语swarm取代group使之形象化。
群机器人与分布式自主机器人等术语并非单元数量的标识,协调背后隐藏的有限感知和局部交互原则才是根本。
与群对应的控制结构的规模可变,单元数量从数个到成千上万个甚至数以百万计。
事实上,绝大多数群机器人文献提及的仅是规模很小的群,这是因为个体数量庞大使得系统造价昂贵[1]。
1.1 系统特征研究显示,社会性昆虫协调控制的背后并不存在中心协调机制,然而从系统级层面看却是鲁棒、柔性、规模可伸缩的。
这样的特征为群机器人系统所梦寐以求[5]:(1)鲁棒性要求群机器人在系统性能较低时也不失控,即便个体机器人发生功能障碍或整个群受到环境干扰时亦然。
这种鲁棒性可归结为以下因素:第一,系统冗余。
个体的功能缺失可由其他的个体补充,即个体相对于群体而言是非必需的;第二,分散协调。
破坏系统的某一部分并不能阻止系统的控制。
协调是整个系统涌现的特性;第三,个体的简单性。
与一个结构复杂功能繁多、能够完成同样任务的单体机器人相比,群中的个体结构要相对简单,而简单意味着发生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小;第四,感知的多样性。
大量分布的个体感知能增加整个系统的总信噪比。
(2)柔性要求群机器人系统能针对不同任务进行灵活配置。
这可从蚁群中几类性质相差甚远的任务如觅食、围猎、编队等加以理解。
在觅食任务中,蚂蚁在环境中独立搜索食物,其搜索行为通过排放在环境中的信息素加以协调[6];围猎任务则要求蚂蚁产生比单个个体大得多的力量将猎物拖到洞中。
每只蚂蚁都用颚钳牢猎物,向不同的方向拖拉。
看似随机的拖拉行为通过某种协调形成合力施加在猎物上;而编队任务中,蚂蚁用身体作为通信媒介获得协调形成一个类似链条的物理结构,它们用自己的颚夹持着伙伴的腿,顺序相拖施加很大的力量。
群机器人也应有这样的柔性,针对环境变化利用不同的协调策略提供解决不同任务的方法。
(3)系统规模的可伸缩性要求群机器人系统应在群的规模发生很大变化时也能自如控制。
也就是说,控制群体的协调机制应保证不受群体规模变化的影响。
1.2 判别准则群机器人强调物理实现、实体之间及实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等,即关注如何设计物理上相对简单的agent,以便从agent之间和agent与环境的局部交互中涌现期望的集体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群机器人与群体智能的涵盖面一样广。
诚然,群机器人是多机器人的一种,但从功能层面看与其他的多机器人系统又有明显区别[5]。
(1)机器人的自主性。
无疑,组成群机器人系统的个体机器人是自主的,即个体机器人应是能够与环境交互的物理实体。
由分布式感知元件组成的传感器网络由于不具备运动能力,不应视为群机器人系统。
然而有理由相信,对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群机器人高度相关[7]。
变形机器人系统中的单元通过彼此连接或脱开而运动,只要不存在中央规划和控制中心,这类系统则可被界定为群机器人范畴。
(2)机器人的数量。
群机器人的研究涉及个体的协调。
因此,仅仅对数量很少的机器人的控制可行,但不考虑系统规模的伸缩性则不属于群机器人的范畴。
尽管明确给出个体数量的下限尚不可行,但不少人认为群的规模应至少维持在10-20个个体的水平[5];另外,尽管可能把个体机器人的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但用大量的机器人组成一个群体系统,其试验维护费用依旧是制约研究的主要障碍。
因此,我们秉持这样的观点,可以开展较小规模群机器人的研究,如Balch 只用了1-8个[8],但是必须考虑规模的伸缩性。
(3)机器人的同构性[8]。
群中的个体数量应该很多,角色分工却不宜多。
也就是说,用角色分工过细的群机器人进行的研究,无论群有多大,都应认为群的系统特征较不显著。
例如,对机器人足球队的研究通常不属于群机器人的范畴,因为每个机器人都被一个凌驾于队伍控制的外部agent 赋予了不同角色,他们的角色是高度异构的[9]。
针对群机器人的同构性程度的判断,Balch提出了按群熵分级的衡量标准[10]。
(4)个体机器人的能力应相对低下。
与规定的任务相比,个体机器人的能力相对较小。
也就是说,或者个体机器人自己完成这些任务有困难,需要一组机器人合作完成;或者使用一组机器人可改善系统性能。
对于第一种情形,蚂蚁围猎就是一个例子,因为单只蚂蚁要猎获很大的猎物是不可能的。
蚂蚁觅食时排放到地面上的信息素则是间接通信的例子,据信这可提高觅食的效率。
Sugawara的研究[11]显示,用一组简单的移动机器人搜索在环境中呈非均匀分布的目标,能使群体系统性能提高的程度超过线性。
请注意,该准则并非限制机器人的软硬件系统的复杂性。
有限的个体能力不应绝对化,这是与任务的复杂性相对而言的。
(5)机器人应仅具有局部感知和通信能力。
该约束保证了机器人间的协调是分布式的。
实际上,群机器人中使用全局通信很可能导致规模不可伸缩并因而违反第二条准则。
当然,作为一种手段,下载通用控制程序到每个机器人或外部统一发出指令使所有机器人终止工作,这样的全局通信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将其用于机器人间的协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