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对交易费用的理解

对交易费用的理解

对交易费用的理解
交易费用是指在完成一笔交易时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搜索信息、谈判、签订合同、监督执行等各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从广义上来说,交易费用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在市场经济中,交易费用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市场交易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买家和卖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进行谈判、确定交易价格和条件等。

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资源,从而增加了交易的成本。

其次,交易费用会影响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频率。

较高的交易费用会降低交易者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导致市场交易量减少,从而影响市场的效率和活力。

此外,交易费用还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交易费用较高的情况下,资源可能无法有效地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因此,降低交易费用对于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这可以通过改善信息流通、优化交易流程、加强法制建设等方式来实现。

降低交易费用有助于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S引言新制度经济学发轫于罗纳德·科斯的两篇宏文,《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

前者成为后来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开端。

后者将外部性问题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并开创了产权经济学,与企业理论相结合后又有了企业的所有权治理结构理论。

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与这一系列理论联系不甚密切的是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斯·托马斯。

本文拟就新制度经济学的早期经典文献做一梳理。

试图厘清新制度经济学早期关注的问题的探索过程及其脉络。

、交易费用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概念就是交易费用。

通过它,新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学从完美的经典物理的世界带回了有摩擦力的现实世界。

新制度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不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理论,产权理论,还是宪政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都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

这一概念如此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交易费用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经济学家根据他研究的主题,以便于说明问题,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定义。

科斯的在《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先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他指的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成本,也即发现价格的成本,具体包括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

肯尼思·阿罗(1969)给交易成本下的定义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巴泽尔则认为是“产权换手的成本”。

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1983)中对科斯的交易费用做了极大地拓展,他认为发现价格的成本包括了信息费用,考核费用,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而且交易成本并不等于发现价格的成本,除此之外,他将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也纳入了交易成本范畴。

在文章的结尾处,张五常这样写道:“沿着科斯的思路贯穿着这些转变,我强调了发现价格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考核费用和谈判费用。

但这些费用发生变化时,不同的契约就产生了。

我并不主张价格决定就是关系到契约或组织形式的所有选择的那种唯一的交易费用。

综述开题报告

综述开题报告

综述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来三篇开题报告的范文,希望大家有所帮助!综述开题报告篇一: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内容要求: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

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要求: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

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开题报告写作要点第一、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一、交易成本的含义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这一代价就是交易成本。

在1960 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指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订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等等。

这些工作通常是要花费成本的"。

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

价格是不确定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进行市场交易的当事人必须付出代价.(2)谈判和签约的成本。

因为交易人之间常会发生纠纷、冲突,这就需要讨价还价,签订和履行合约。

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3)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例如签订长期契约时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以后解决交易细节问题时需要花费的成本。

在科斯之后,众多学者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肯尼斯•阿罗最先使用“交易成本"这一术语,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和排他性成本;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成本。

奥利佛•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

他认为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威廉姆森将合同方法作为分析交易最基本的方法,把交易成本划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交易成本。

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而做出双边努力,由此而引起讨价还价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带来的成本;确保各种承诺得以实施的保证成本。

同时威廉姆森还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种因素。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

2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学者对其定义不同。

对于特定产业中各种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一般称之为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王缉慈,2001),亦或区域集群。

而在意大利称之为新产业区,中国浙江省称之为特色工业园区,广东省称之为专业镇。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M•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ter,1998),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与协会(Poter,2002)。

然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产业集群的概念拓展至国家层面,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

结合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本文给出如下定义: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专业化分工性质的同类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为了完成某类产品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联系的创新链机制。

2.2 产业集群理论的国外研究状况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 Smith,1776)就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

近几十年来,经济地理学、竞争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集群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和关注, 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阐述。

(1)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理论也称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胡佛等。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1890)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概念,并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

韦伯(Weber,1909)进一步将外部规模经济分为本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一、概念理论建构于概念之上。

对于交易费用为何,学界众说纷纭。

交易成本为英文“transaction cost”汉译,亦有学者将之译为“交易费用”。

一般认为,交易成本这一概念首先由科斯于《企业的性质》中提出。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企业何以存在”这一核心议题。

科斯[①]认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有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共同决定。

前者主要为“使用价格价值的成本”。

在这篇文章中,科斯并未对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作出清晰界定,而是采用列举法,认为交易费用包含了“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由于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所导致的成本等”。

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科斯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引起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交易成本的内涵得到拓展,其外延也进一步被细化。

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分为合同签订前和合同签订后,前者而包括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谈判和确保合同履行所付出的成本;后者则包括了不适应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建立及运转成本和保证成本等。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客观原因则包括了交易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和资产专用性条件[②][③]。

张五常在《新玻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制度与交易费用”条目中将交易费用定义为“那些在鲁宾逊·克鲁梭(一人世界的) 经济中不能想象的一切成本, 在一人世界里,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没有任何形式的经济组织”。

从数学角度,汪丁丁[④]将交易费用定义为给定的不完备的知识集合上对可供选择的制度做选择的机会成本。

综合来看,交易费用有别于生产费用。

生产费用可以认为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必然要支付消耗的生产资料并支付劳工的劳动报酬的总。

交易费用则是交换过程中的讨价还价、签订合约、监督合约履行产生的费用。

二、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围绕核心概念“交易成本”展开。

交易成本理论以交易为分析单位,是研究经济组织的比较制度理论。

并购理论分析

并购理论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对并购实质、并购作用、并购发生的十种理论进行综述,接着对国内外并购研究现状进行评价,涉及并购绩效、并购方式、并购成功标准、并购可能性、目标企业价值,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并购成功标准和合作博弈在并购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并购;目标企业;动机;效应一、并购理论1。

企业性质与并购。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其发展方式有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

并购(M&A,是兼并与收购的合称)是资本运作的高级形式,是企业的外部发展战略,是企业的一种外部投资,是资本在某一产业中实施或进或退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关于企业性质有各种假设:①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原子"式的“经济人”,企业掌握充分信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利用市场机制无代价,但与现实不符;②西蒙(1955)的“有限理性"及满意原则,企业追求满意的利润;③鲍莫尔(1959)的“最大销售收入"模型认为,现代企业股东的所有权和企业经理掌握的经营权相分离,经理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而追求企业规模;④马里斯(1963)的“最大增长率”模型,企业追求比其过去和比其他企业发展得更快;⑤威廉姆森(1963)的“经理效用最大化”理论,认为职业经理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效应;⑥科斯等的节约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采用哪种方式取决于谁的交易成本更低;⑦近年来形成的与单边的股东至上主义不同的股东、经理、员工、政府、银行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等。

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并购动机,其对应的动机理论也不同。

企业并购的实质是夺取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为取得投资收益的参股不是并购.股权转让后受让方不是企业的第一大股东,但若具有重大事项决策权,也是并购。

但一般情况下,股份(股权)最多的股东掌握企业的控制权,绝大多数并购是为夺取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控股有绝对控股(50%)和相对控股(50%),而并购以获得相对控股者居多,因为相对于绝对控股,它可减少并购方的并购资金支出而又能达到并购目的,缺点是对企业的控制力弱。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交易费用理论,这一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由罗纳德·科斯提出以来,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探讨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交易双方需要支付的额外费用,这些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寻找交易伙伴、谈判、签约、执行和监督等。

本文将回顾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探讨该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分析交易费用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对交易费用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二、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交易费用理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框架,由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后经奥利弗·威廉姆森等学者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易费用”,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交换而必须支付的各种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搜寻信息、议价、签订和执行合同、监督执行以及可能发生的违约赔偿等。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涵在于,它强调了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即通过内部化市场交易来减少因为市场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等因素造成的交易困难。

换句话说,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其边界取决于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的比较。

威廉姆森进一步拓展了交易费用理论,他提出了交易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

这些维度共同决定了交易的性质和所需的治理结构。

资产专用性指的是资产在特定用途上的价值高于其他用途的价值,这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和“套牢”问题;交易不确定性指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风险;交易频率则是指交易的重复程度,它影响着建立和维护交易关系的成本。

根据这些维度,威廉姆森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交易,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结构选择。

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综述

( 见表2 )
( 二) 交 易费用 微观 定义 的演 化概述
( 见表3 ) 现在普遍接受的是把交易费用按 照发生时问顺序分成两类 :

是事 前 费 用 , 发生 于 契 约 签 订之 前 , 包括 生 产 信 息 、 交换 信 息 、 用 的思 想 , 却并没有使用 交易费用一词 , 正 式 提 出 并使 用 交 易 费 讨 价还 价 费 用 ; 二是 事 后 费 用 , 发生 于 签订 契约 之 后 执 行 契约 的成 用 一 词 的人 是 阿 罗 , 阿罗 籽 交 易 费用 定 义 为 市场 机 制 运 行 的 费用 , 本, 包 括 监督 、惩 罚 、 奖励 、怠 工 等行 为 造 成 的费 用 。
位 要 求和 特 点 , 进 行 相 应 的 开 发培 训 , 让 员工 看 到 自己 的提 升 点 。 二是要提高培 训的档次 , 增 加 培 训 的资 金 投 入 , 使 培 训 内容 多 元
出版 社 , 2 0 0 2.
互信任和理解, 努力塑造先进的团队精神。四
【 4 】 徐巍, 邱 亚玲 , 高飞. 浅谈 经 济 发展 中人 力资源 管理 的 重要 化, 员 工 可 以 各取 所 需 。 三 是 要重 视 对 企业 培 训 的 评 价 , 对 员 工 的 性 与人 才 培 养 使 用 创 新 [ J 】 . 科 技 创 新 与应 用 , 2 0 1 5 ( 2 7 ) . 培 训成 效 进 行 评 价和 考 核 , 使 员工 获 得 所 需要 的培 训 效果 , 提 升 员 【 5 】 马力 . 我 企业 业人 力资 源 管理 的现 状 及 对 策研 究[ J 】 . 经 济 工 的人 力 资 本 , 从 而 增 加 员工 对 企 业 的忠 诚 度 , 提 高 工作 积 极 性 。 师, 2 0 O 0 ( 1 2 ) .

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将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被认为是推动技术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机制。

在我国,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来自合作主体,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实力也可能来自合作过程,如合作模式的选择、利益分配机制、信息沟通渠道等。

外部环境如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文化差异等也会对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产生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明确研究框架。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不同合作模式下的创新效率。

基于实证结果,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优化合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对于丰富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体系,指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开展合作,以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往往有限,产学研合作成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旨在探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而对于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将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出发,探讨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丰富了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理论成果。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合作伙伴、优化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果,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于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文献综述姓名:***学号:************学院:管理科学学院课程:企业理论指导老师:***日期:2014年5月25摘要:人类的成长来源于对宇宙的思索,之所以发展,也离不开探索。

而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在当今世界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企业的存在也并非是偶然的,从企业理论的角度来讲,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因此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这一思想,最早源自于1937年科斯发表在《经济学》上的《企业的性质》,作为交易成本理论的开山鼻祖,科斯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向我们详细的解释了企业存在之原因,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将其表述为“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交易所执行一笔交易所花费的成本”。

关键词: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科斯,交易成本测量一、关于交易成本内涵的研究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

正如生产活动存在着生产成本,交易活动也必然存在着交易成本。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周内经济组织的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

通过这一定义,交易成本被看做是一系列的制度成本,如:信息成本、契约的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等。

交易成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来的,并且它的这一理论为新古典经济学原有的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做了修正和改进,使得经济学理论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是以交易成本为零作为前提假设条件的,这一假设确实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同时它本身也存在着问题,例如:它无法解释市场中为什么存在不同的交易形式,物物交换和借贷于货币的交换,拍卖形式以及双边讨价还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又比如:既然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中进行合作最有效的形式,为什么还会有企业存在?再比如:在企业中进行分工合作的人,为什么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进行合作?而科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旨在修正和补充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中对于交易成本假设这一不够完善的理论。

产学研综述

产学研综述

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产业界)、大专院校(学术界)、科研机构(研发机构)所组成的联合体,各方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合作各方基于各自的战略目标相互提供资源,以实现产、学、研"三赢"的结果。

文献中,也有"产学合作"、"研学合作"、"政产学合作"或者是"政产学研合作"等概念,其差别仅在于不同概念所强调的主体不同、涉及的程度不同,其实际运作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经济一体与国际竞争的加剧,大大加快了产学研合作的速度,以大量科技园区的兴办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标志,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日益多元化发展,在国家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产学研实践起步较晚,基本与市场经济转轨同步,其蓬勃兴起则是近10 年间的事情。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论1.2.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1)理论根源①创新理论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和核心,并定义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

【1】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动” 指的是在新的体系中引进的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由创新理论发展而来的技术创新理论就以“组合”与“过程”为核心,从而充分体现出经济的动态发展特征。

产学研合作完全秉承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思想,是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实际运用,即让学研方的技术通过扩散和转移转变为企业的市场功能,实现经济价值。

创新理论另外一个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英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在1987年出版的著作《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明确指出,创新系统是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产学研合作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作者:沈满洪张兵兵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 交易费用概念由科斯创立并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交易费用的内涵有交易分工说、交易合约说、交易维度说、制度成本论、交易行为说等典型观点。

交易费用的构成主要包括搜寻信息、达成合同、签订合同、监督合同履行和违约后寻求赔偿的费用。

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交易费用测度结果表明,降低交易费用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研究课题。

因而,交易费用理论在国家理论、产业理论和企业理论中均得到广泛运用。

交易费用的测度、交易费用理论对转型国家的解释以及用交易费用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可能获得创新性成果。

[关键词] 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研究展望A Review of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Shen Manhong Zhang Bingbing(College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ransaction cost introduced by Ronald Coas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t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economic theory, but also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practical economic phenomenon,in the transition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CT)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econom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review on TCT will contribute to its further development.The ideas of ″transaction″ by Aristotle and Commons,and ″transaction incurred costs″ by Gounod and Marx are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concept of ″transaction cost.″ The proposal term of ″transaction cos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neoclassical econ omics that treats the enterprise asa ″black box.″ Today,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is widely used to expla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behaviors and it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s in both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policymaking.Various broad defini tions of the phrase ″transaction cost″ are used in literature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m as transaction division, transaction contract, transaction dimension, institutional cost and transaction behavior. A comparison and summary of these viewpoints outlines an overall pic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enh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CT. Transaction costs consist of five major components: searching cost, negotiating cost, contracting cost, monitoring cost and enforcement cost. In addition, we distinguish the concept ofthe ″transaction cost″ from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circulation cost.″The measurement of transaction cost is critical at the empirical level. Arguably, there is no consistent approach to measure the exact value. For most macro analysis, transaction cost is overestimated and this bias shows increasing trend over time. The assessment for transaction cost at a microlevel mainly focuses on some specific sectors/firms. The evaluation on public sector is relatively rare. However, most studies exhibit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transaction cost in total costs, which call for the importance to cut the transaction cost.TC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theory, industr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firms. Also it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these theories. As the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CT is expected to yield innovative outcome in multidisciplines, such as the technique development of the measurement of transaction cost, the application of TCT on transition countries, the policy implication and guidance for Chinas reform and so on.In a word, the development of TCT is worthwhile and requires further indepth inputs.Key words: transaction cost;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prospect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种挑战,它为分析经济理论及经济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国企混改后的公司治理探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2500字》

《国企混改后的公司治理探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2500字》

国企混改后的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目录1.1 理论基础 (1)1.1.1 产权理论 (1)1.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1)1.1.3 委托代理理论 (2)1.2 文献综述 (2)1.2.1 混改的内涵研究 (2)1.2.2 混改的动因研究 (2)1.2.3 混改的方式和路径研究 (3)1.2.4 混改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4)参考文献 (4)1.1理论基础1.1.1产权理论Coase于一九三七年提出产权理论,他明确了“产权”和“交易费用”的概念,指出差异化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差异化。

交易费用是评价诸类体制的标准,所以科斯定理本质上指出了交易费用让产权的划定越发关键。

现代产权理论指出达成外部性内在化的产权体制是效率化的产权模式。

构建现代化的科学明晰健全产权体系机制是混改的宗旨,本文基于该理论探究东航物流的产权结构变动对公司治理造成的深远作用。

1.1.2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追溯至一九八四年Freeman的提出,该理论是指企业管理层为全面均衡各个利益有关方而进行的统筹管理。

其认为企业的初创发展壮大各阶段需要各利益有关方面的加入,公司的目标是利益有关方面的全体利益,企业本质属于包括参与生产经营的所有相关者。

因此混改中引入战投方和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是契合该理论的。

1.1.3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处理两权(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的一系列代理问题,基于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当前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成果。

委托代理理论由Berle和Means于一九三二年率先提出,核心观点为处于信息不对称与利益摩擦的境况下,两权分离而导致的的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在公司治理中突出表现为股东与经理层管理层间所产生的代理两难。

因此,本文将研究国企如何通过混改完善公司治理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1.2文献综述1.2.1混改的内涵研究唐现杰和李新宇(2017)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指出混改的阶段性目标是基于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国企资源配置效率,终极目标是健全国企公司治理体系,提升国企治理现代化能力。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相关推荐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

由于这种原因,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茵等、詹森和麦克林、利兰和派尔、罗斯、张无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哈特和莫尔、阿根亚和博尔腾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

最新的模型是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的。

这一派理论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

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

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为间接定价理论,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间接定价”理论在间接定价理论的标题下,对科斯、张无常及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论点加以概述是合适的。

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

科斯“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有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两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张五常“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张无常关于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观点是深刻的。

它意味着,企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主义从商品市场带到了要素市场上来。

基于科斯和张无常的原旨,借助消费者---生产者、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方面因素,杨小凯和黄有光(93、94)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作者:周全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01期
亚里士多德是较早使用“交易”概念并对它的功能及其类型加以分析的人。

他认为“交易”又可以分为三种:商业交易,金融货币交易和劳动力交易。

尽管他的“交易”概念与现代经济学使用的“交易”的概念有一定差距,但是,他事实上已经指出了“交易”的社会属性,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

康芒斯将“交易”建立在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范畴之上并对之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

因此,他认为“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

科斯是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认识交易本身的内涵,并以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及其运行的。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康芒斯的继承。

然而,在科斯的“交易”中是指较狭义的市场交换或市场交易,与康芒斯的广义的交易有较大的不同。

总的说来,尽管其交易概念不够一般化,但是却为深入研究介于市场交易和一体化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类型、为契约关系规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必要的理论视角。

威廉姆森从交易的维度尝试探讨了交易的特性,对“交易”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一般化,使交易的经济分析更具操作性。

他认为交易是由它的维度来限定的,交易相异的主要维度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程度和交易频率,在现实世界中,三者会独立地或者相互结合地影响交易行为。

总之,他将“交易”进行了一般细化,摆脱了前人在经济分析上的笼统性和艰巨性,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各学派主要论点
第一,科斯的观点。

科斯在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将交易费用的概念进行了一般化和具体化地阐述。

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交易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科斯定理”。

科斯的核心思想是阐述了零交易费用的局限性;以存在交易成本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经济组织的理论假设与现实相互关联,所有可行组织形式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因此他主张通过进行制度分析的深入比较来说明可行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替代性等。

科斯的这些观点,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逐步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过渡,从而能够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有着强有力的解释。

但是,科斯并没有将“交易费用”的可操作性现实化,并且交易费用大小和交易方式的选择是由哪些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也没有说明。

第二,威廉姆森的观点。

威廉姆森从契约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了节约交易费用的问题。

他认为,交易费用可以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类,事前交易费用即达成合同的成本,而事后交易费用契约签订之后的成本。

在此基础上,他还较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即交易因素和人的因素。

它们的存在都会使交易费用一定程度上的产生或增加,进而使得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管理机制因交易费用过高而失效。

这相对于对科斯而言,是一种实质性的进步。

第三,达尔曼的观点。

以达尔曼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也从契约过程来阐述了交易费用。

他将交易费用进行了与科斯相一致的分类,认为交易过程有着三个相异的的连续阶段,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交易费用的三种相异类型:寻求信息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监督和执行费用。

但他对交易费用提出了简化主义研究的观点,这在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是不合理的。

第四,阿罗和张五常的观点。

阿罗是第一个在此领域中使用“交易成本”这个术语的经济学家。

他从广义的角度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具体而言,交易费用包括制度的确立和制定成本、制度的运转或实施成本、制度的监督或维护成本。

简单地说,产权制度的成本就是度量、界定、维护和交换产权的成本。

张五常也认为,交易费用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制度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而言之,在任何可想到的成本里剥除与物质生产和运输过程直接相关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

并且,张五常进一步分析认为,交易成本是衡量和明确交易单位特征和实施契约的成本。

交易理论目前进展
一是,将交易成本进行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交易成本是指人们通过谈判、履行合同和获得信息等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而狭义的交易成本则是指仅仅履行契约合同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从零交易费用到正交易费用的过渡,为经济学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解释力。

三是,把交易成本区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类。

事前交易费用即达成合同的成本,而事后交易费用既契约签订之后的成本。

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威廉姆森身上。

四是,进一步强调交易成本是人们发生普遍社会交换关系中发生的费用,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运行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是由于产权界定困难引起的制度摩擦所导致一般结果。

五是,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新古典研究模式的新范式,为人们研究不同制度安排下的情形提供了基础,并为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简单的评述及问题,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缺陷
交易费用理论带来的贡献显然是巨大的,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从而使交易费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其理论功能不能得到完全发挥。

第一,交易费用项目难以界定。

在各种各样的经济交易活动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交易费用项目,然而我们对哪些项目应该属于交易费用项目却难以界定,产权经济学家及有关的研究学者也没有对此下一个准确的定论,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在经济交易活动的“列举交易费用项目的具体清单”上,难免会遗漏某些尚未察觉的和定论的新项目,因此这就使得“交易费用”的概念显得飘忽不定,甚至难以测量,其理论功能就必然受到影响。

第二,交易费用难以测量。

交易费用的测量是交易费用理论研究进展中的关键和难点,交易成本费用中包含了某些难以测量的成本,如获取信息的时间、活动中耗费的精力,以及由不完全监督和实施所导致的损失。

这些难以测量的成本使得对交易费用的总量的准确评价显得更加困难。

这里不是说每一项都不能测量,而是指的在一个交易总体里面,如果其中一项的不能够测量便会影响到整个总量的计量。

第三,产生原因的分析不彻底科斯尽管提出了“交易”的稀缺性,为研究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打下了基础,但是他并没有看到交易费用产生的的根本原因就是交易的稀缺性。

威廉姆森尽管较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但是他也并没有明确地将它们与稀缺性联系起来,也没有推广到其他交易类型中去。

交易费用理论的意义“交易费用”理论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的核心的范畴,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

发展至今,交易费用理论还存在这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和一些明显的缺陷,但交易费用理论这一伟大思想的提出,让制度经济学的面目焕然一新,给经济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充满了无限活力,使其更贴近生活和实际,摆脱枯燥的理论概念,从而让经济活动中的人们更好的去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交易费用问题。

同时,交易费用理论给了人们新的研究导向和奋斗目标,冲破了原先建立在虚假假设之上的完美经济学体系,在一个新的经济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许,目前该理论还显得和实际有许多相悖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对经济理论的巨大创新意义。

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A. 如何对交易费用的外延及项目进行更好地界定,以更好地去实现其理论功能。

B. 如何对交易费用进行更好的科学核算和测量,以更好地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科学管理。

C. 在许多人看来,交易费用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其进一步量化和市场化。

尽管交易费用理论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经济学家及众多学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