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

合集下载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重要篇章。

闽南传统建筑以建筑形式多变、构造精细、彩绘精美著称,而台湾传统建筑则以独门独院、飞檐翘角、斗拱花纹、雕刻做工精细为特点。

这两个地区的传统建筑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风格。

本文将从文化视角下探讨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建筑特点1、建筑风格闽台传统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的“气势恢宏、雄浑厚重”为基础,融合了各种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精巧、华丽、瑰丽的特点。

其传统建筑结构包括斗拱、榫卯、雕刻等细节特点,给人一种复杂又有序的美感。

2、建筑构造传统闽南建筑以“横拉竖拱”为主结构,中间有“天井”或“天井院”,房间内部呈“厅”、“堂”、“轩”、“阁”等多种各具特色的布局形式,外观形式更多的是飞檐翘角的形制,雕刻层次繁复的花鸟、人物、神兽等造型使建筑精致、华丽,极具艺术价值。

台湾传统建筑则以中庭为核心,周围为正房、偏房、厢房、堂口,构建了完整的空间结构,为建筑增加了立体感。

建筑采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木质结构、花岗石、卵石等,也有茅草、竹箩、夯土等传统材料。

3、色彩绘画传统的闽南建筑固然精美绚烂,但色彩匀称和谐,浅色系居多,没有太多鲜艳的色彩。

台湾传统建筑则以鲜艳的色彩作为突出,火车站、丰原、南投、日月潭等地的传统建筑色彩鲜明,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文化意义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建筑文化的代表作,更是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性和精髓的深刻表现。

首先,闽南传统建筑表达了闽南人民对生活、自然、人情、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闽南人民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才华。

同时,它也彰显了闽南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其独有的艺术风格。

台湾传统建筑则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的缩影。

其次,闽台传统建筑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们所表达的文化、历史、艺术和服饰等为依据,承载着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回忆,印证了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传统建筑更是别具特色。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出发,浅谈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历史渊源以及文化价值。

闽台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和台湾地区,这些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建筑风格上,闽台传统建筑秉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兼收并蓄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闽台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呈“四合五天井”或“两进四合院”式样。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还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和风水的影响,体现了古代建筑理论的精髓。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使建筑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还能够形成天然的通风采光系统,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闽台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瓦。

木结构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而砖瓦的运用则给建筑增添了一分稳重和庄重。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固耐久,还能够有效防火抗震。

木结构的灵活性也为建筑赋予了动态美感,使得建筑更加具有韵味。

闽台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特色之一。

建筑的斗拱、雕花、画栋、翘角等装饰元素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这些装饰元素既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又能够传达民族文化的信息,是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传统建筑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闽台传统建筑都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以及佛教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这些符号和象征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古代智慧和美德的赞颂,凝聚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从历史渊源上看,闽台传统建筑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与闽台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建筑的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把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1. 引言1.1 闽台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闽台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南方文化的发展。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受到福建省南部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主要特点是山水相依、依山傍水。

闽南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四合五糖”的建筑结构,即中间为四合院,四周围绕着厅堂、耳房、鱼池等,形成一个整体。

而闽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加庄重、厚重。

台湾传统建筑则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和客家建筑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居住和工作场所,更是文化、历史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

通过对闽台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1.2 文化视角下的建筑特征文化视角下的建筑特征主要体现在闽台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装饰特色和功能用途上。

在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房屋多为横向纵深的独立式或成组的庭院式建筑,屋顶多为重檐歇山顶或悬山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的外墙常用灰白色的石灰漆涂装,窗棂和门楣则常常精雕细琢,雕刻精美。

而闽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则更多地采用青砖和木材结合的形式,屋顶多为歇山顶,庭院以四合院或三合院居多。

台湾传统建筑则在闽南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客家文化和原住民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宗教元素常常体现在建筑布局和装饰上,如庙宇、祠堂等建筑。

民俗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闽台传统建筑在文化视角下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闽南传统建筑风格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受到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在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常常采用红砖青瓦的建筑材料,整体外观呈现出简洁、精致的风格。

建筑物常常以庭院为中心,形成围合式的布局,保护住户的隐私同时营造出宁静的生活氛围。

闽台文化: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

闽台文化: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

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传统时期,台湾的典型民居,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白石红砖双翘脊加燕尾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居住建筑(参见“台湾典型传统民居鸟瞰图”),而为人们所熟识。

其实,无论是从建筑风格或样式、布局或构成的形式上看,或者是从建筑观念思想、风俗意识等的内涵上论,都是源于邻近的海峡对岸的大陆闽南,迄今的两岸民居建筑遗存,尚可找到这一脉络的传承关系。

或者简言之,台湾传统民居,就是传承于闽南传统民居的。

一、建筑形式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人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予认识。

一方面是自前而后、从总体平面布局上着眼,看其各部分构成空间的情况和特征;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从立面造型样式和构造上观察,分析其各个组成构件的形态和风格。

然后,来与闽南的传统民居作比较,人们或许会有惊讶的发现--难道这是一种巧合?1、平面布局由于台湾大部地区,地处约北纬22度—25.3度、东经120度-122度之间,刚好是躺在北回归线上而重心稍北,故其传统民居多取南北朝向而坐南朝北;民居总体通常呈南北稍长的矩形的院式建筑构成平面,有明确的纵中轴线,且基地的建筑总体规划也重心在北,以前(南)埕、后(北)厝为基本构成平面形式,先入前埕、再入后厝,后厝的入口大门朝前埕,这便构成为“前埕后厝”的总体基本联系。

“前埕”,一般也为矩形,由于前埕通常所占面积比例(与后厝面积之比)较小,故而其矩形却是东西稍长、南北稍短。

也一般是铺砌地产的长条凿平白石板的埕面,所铺石板有规则地纵横交错,与主体建筑呼应地也分成三个区,以中区的纵中轴线为对称的左右相同或相似的铺砌而成;然后围以周垣,留下中轴线两侧对称的左右入口,或在南墙两侧,或分置东西墙,而南墙中轴线上的稍高的部分为“照壁”。

这便构成了一个围合的院式“埕”,也为整座民居建筑的前奏部分。

“后厝”,在前埕之北,一般与埕的东西向同宽,其包括纵中轴线上的“主厝”和通常是对称的东西两侧的“护厝”两部分。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其传统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对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并且体会到传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一、历史渊源闽台传统建筑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中国古代史书《左传》中,就有关于闽台地区古文化的记载。

福建、台湾地区属于闽南文化圈,该文化圈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文风蓬勃、风俗淳朴而闻名。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闽台传统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建筑风格闽台传统建筑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它的建筑形式和设计风格上。

首先是建筑形式,闽台传统建筑多采用“四合五天井”的布局方式,即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厢房组成,中间为天井,形成一种独特的院落建筑形式。

其次是设计风格,闽台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都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建筑构件上,多采用剪影、雕刻、装饰等手法,突出了闽南风格的独特韵味。

三、文化内涵闽台传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符号闽台传统建筑中随处可见的龙、凤、麒麟等传统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

这些符号常常出现在建筑的柱雕、门楣上,不仅为建筑增添了艺术气息,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宗教传统,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各种宗教都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闽台传统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生活闽台传统建筑是当地居民生活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传统建筑中,可以看到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构件和装饰,如天井、神龛、挂墙等,这些构件和装饰都是当地居民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四、传承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破坏。

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作者:卓阳萍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闽台自古一家亲,闽台传统建筑作为闽台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它所遗留下的文化痕迹,展示着闽台两岸之间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闽台传统建筑承载着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脉情,同时也汇聚着两岸不可分割的深厚情谊。

【关键词】闽台建筑;传统;文化渊源【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一、闽台传统建筑分析闽台传统建筑发展历史悠久,艺术底蕴非常深厚,闽台建筑与文化在发展中历久弥新。

通过浏览历史画卷,可以清晰地看到闽台传统建筑发展脉络与闽台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脉情缘。

闽台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两岸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更表现出闽台传统文化艺术的大成。

下面主要通过分析几种传统闽台建筑风格,以论述说明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

(一)反映“民间信仰”建筑模式——以关帝庙为代表关帝信仰自古以来便一直都是中华传统民间信仰当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帝信仰不像传统宗教信仰当中必须具有明确的传承人、严格的宗教教义、严密的组织机构等,也不需要信徒进行自我修行,而是一种自发、自由、自在的思想表现。

关羽是忠义忠诚的代表人物,对主对友都尽忠尽义。

关帝信仰始于宋朝,主要在明清时期广泛传播。

到光绪时期更是被崇尚为武庙,且关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够与成圣的孔子一起祭祀的人。

关帝信仰是通过闽南移民流入台湾的,因此,在台湾民众的心目当中,关帝爷是一位来自于故乡的神明,他可以时时刻刻保护民众的平安,并成为了台湾民众心目中的文化象征。

由此可以发现,台湾民众关帝信仰之深厚表现出了其对于大陆故土的思念,通过思念凝聚而成的关帝信仰在台湾岛上经久不衰。

闽台两地的人民所共有的关帝信仰,都以其“忠勇仁义”作为主要的内涵文化特征所体现,并且两地人民都将关帝当做是“统一之神”,也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了闽台两地同胞之间共同的精神寄托所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把握。

关帝信仰的作用不仅仅是引领闽台人民的行为举止以及正能量风向标,同时也在中华民族统一的过程当中起到了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作用,关帝信仰有效地将闽台两地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共同的文化遗产,其建筑风格和特色反映了两地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

在文化视角下,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风水。

风水在华人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布局和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传统建筑中的居室、庭院、天井等都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以保证居住者的福祉和家庭的繁荣。

闽南传统建筑中的门厅和门楣采用了大量的祥云、龙凤等吉祥图案,寓意着家庭兴旺发达,子孙满堂。

闽台传统建筑还体现了人们对于家庭和社区的重视。

传统建筑通常是多人共同生活的场所,因此在设计上注重了私密性和共享性的平衡。

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井作为建筑核心,起到了通风、采光和活动空间的作用,是家庭成员互动的场所。

而台湾庙宇建筑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庙宇以及其周边的庭院不仅是信仰活动的场所,也是社区居民交流的场所。

闽台传统建筑还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融入。

设计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形式的布局以及装饰细节的创作上都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闽南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木质结构和砖瓦建筑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还能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

而台湾传统建筑则充分利用了附近的山水资源和自然景观,通过山水画廊和自然材料的运用,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闽台传统建筑还反映出了两地历史、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有着相似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更有着相似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闽台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剪粘和木雕等装饰元素,既反映了两地的传统工艺技术,也传递了两地文化的共同价值观。

闽台传统建筑在文化视角下是一种具有丰富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它既是风水信仰和家庭生活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同时还体现了两地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我们应该加强对闽台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使其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下去。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闽台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演变

闽台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演变

受到历史、文化、信仰、习俗、观念等社会因素和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台湾传统民居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特征,与居民祖籍传统民居的结构.风格互相对应。因此。我们考察台湾传统民居建筑,往往可以从移民的原籍看出其建筑风格的差异,反之也可以从建筑风格判断其移民开拓史。
台湾早期的建筑以原住民和汉人移民垦拓者的住房为代表。台湾少数民族可分为平埔族和山地族。前者居住在平原地区.已基本汉化。后者分布在高山、东部纵谷和岛屿.有泰雅、赛夏,布农,邹(曹),排湾,鲁凯,卑南,阿美,雅美等九族。各族群住房的样式.材料和功能有所不同。依室内地坪与户外地面高差的关系,可归纳为平地式、浅穴式,深穴式和高架式四种建筑形式t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屋、竹屋、草屋、石屋等。
漳州人在台湾的移民人数中占第二位。据1926年的统计。祖籍漳州的居民占台湾汉人总人13的35.1%。漳州人过台湾多为同村同宗相携而行.在台湾各地找到落脚开垦点后,又兴建起同宗同村的“血缘聚落”。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一些族姓成了当地乡、镇以及所在市、县的望族大姓。据族谱记载,明清时期漳州各县一百多个姓氏中,有九十余个姓氏有人迁往台湾,有的甚至是一村一族几百人同
亲自施工或授徒。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来自惠安溪底村的泉州派大木匠师王益顺和原籍漳州南靖,出身台湾本土的漳州派大木匠师陈应彬,今天仍在台湾各地主持庙宇修建的老师傅大多是这两派的传人。
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流派可分为闽南派(泉州派,漳州派),客家派,个别的还有潮州派和福州派。
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08—2010)
闽台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演变
戴志坚。
摘要:本文从分析闽台两地移民与建筑文化传播的关系入手.通过介绍闽台传统民居的分类和建筑流派,以及比较闽台汉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异同,对海峡两岸建筑文化的传承关系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认为中华建筑文化经由福建东渡台湾,闽台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建筑形式极为相似。闽台传统民居在不断交融、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发展了地域建筑文化的特色,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为例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以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为例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以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为例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洪泉鑫
【期刊名称】《居业》
【年(卷),期】2024()2
【摘要】基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建筑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城市建筑应蕴含独特的文化内容,以此更好地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因此,为进一步完善当代建筑设计规划,应尝试做好传统建筑文化渗透,从而提高建筑品质与内涵,同时高度展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价值。

现以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为例,探究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举措,以期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219-221)
【作者】洪泉鑫
【作者单位】福建漳发建设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析新闽南建筑对于传统建筑要素的传承和运用——以漳州传统闽南建筑为例
2.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探析——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两学一做”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例
4.地方高校科研对地域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r——以闽南传统文化为例
5.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实践探索——以我园传承闽南古厝文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文化视角下,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闽南和台湾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首先,闽台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于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闽台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以方形院落为基本布局,建筑外观朴素典雅,雕刻艺术精湛;而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则呈现了南洋建筑风格,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布局较为宽敞,建筑外观富有异域情调。

这些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两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历史发展演变的差异性。

其次,闽台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筑中的布局、装修、雕刻等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中,房子的正中间通常会设有一个天井,这是为了让阳光直射到房子的中心位置,使房子内部的气流流通,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

同时,天井也具有风水作用,能够调节房子的气场,使居住者的运势更加顺畅。

在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中,飞檐、雕花等装饰也都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屋檐上的龙鱼雕刻代表着家庭兴旺,屋瓦上的蝙蝠雕刻代表着吉祥如意。

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为建筑增添了诗意和意义,更是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

最后,闽台传统建筑成为了闽南和台湾地区的文化共同体。

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历史上一直有着紧密的文化联系,闽台传统建筑则是这种联系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都存在着共性和互通性。

例如,闽南传统建筑中常见的雕花、雕龙都出现在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中,而台湾地区的“四合院”则和闽南地区的院落形制相似。

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促进了两地区的互动和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综上所述,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扎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之中,闽台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同时,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紧密的文化共同体,彼此互通,互相影响,为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传统民居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闽南民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闽南民居为例,对传统民居的解读及其传承意义进行探析。

闽南民居是指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

闽南民居通常采用“围屋”形式,即围成一个庭院的建筑群体,包括正厅、翼房和后院等。

建筑材料以砖、木、瓦为主,其特点是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材料精美。

闽南民居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是从建筑构造上看,闽南民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坚固耐用、风水布局、四合院等。

其次是从装饰艺术上看,闽南民居以彩画、纹饰为主,寓意吉祥、美好。

再次是从宗教信仰上看,闽南民居常常会在建筑中融入神像、祭坛等宗教元素,体现了当地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传统民居的传承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传承的意义。

传统民居作为一个具体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传统民居,可以让后人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

其次是历史文化学习的意义。

传统民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学习,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再次是社会发展的意义。

传统民居虽然已经不再是现代人们居住的主要场所,但它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却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传承传统民居,可以加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然而,传统民居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是规划和保护的问题。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民居常常会被拆除或改建,给传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其次是传承者的缺失。

传统民居作为一种复杂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对其了解和认同度不高,缺乏传承的动力和意识。

再次是市场需求的问题。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区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极具独特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传统的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灰瓦黛瓦的屋顶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灰瓦、黛瓦为主要屋顶材料,这种屋顶独具特色,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灰瓦黛瓦的颜色与房屋墙体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

黛瓦上还常常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传递着吉祥、富贵之意。

二、雕刻精美的方盖板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方盖板雕刻精美,方盖板是位于建筑屋脊的一种装饰性设施,其造型多样,图案繁复,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方盖板通常雕刻着龙、凤、狮子、花卉、鱼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既具有装饰意义,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方盖板的雕刻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

三、木雕的匠心独具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木雕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

无论是门楣、梁枋还是窗花、栏杆,都能看到别致的木雕装饰。

这些木雕以其细腻、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闽南地区民居建筑装饰的独特魅力。

木雕的图案多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富贵的追求。

四、门窗的独特设计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非常独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庭院式的大门和五马门为主,这些门的设计栩栩如生,既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心血结晶。

门窗上通常会绘制各种图案,如龙凤、百花、瑞兽等,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安康、幸福之意。

同时,传统民居门窗上的雕刻和装饰工艺也非常讲究,细致入微,表现了当地木雕工匠们的匠心独具。

综上所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屋顶的灰瓦黛瓦、方盖板的雕刻、木雕的精美以及门窗的独特设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郑维明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摘要: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

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闽南侨乡大厝风貌文化内涵一、概述闽南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泛指厦门、泉州、漳州地域。

境内山峦起伏,江海交错,是我国著名侨乡,为东南亚华侨、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闽南地区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通用闽南语,台湾称台语,南洋称福建话,闽南语保留部分古汉语的发音,如他称为伊,喝茶称吃茶。

这里民间信仰浓厚,保留奉祀地方神祇习俗,如供奉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宋代神医———保生大帝,他们因善良正直,扶贫济困,解救危难,由真人演化为神明,深受百姓的崇敬。

这里海上对外贸易发达,古代著名的港口有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远方的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在此交汇。

这里内地人勤劳,讨海人彪悍,历史上抗倭名将俞大猷、驱荷抗清英雄郑成功、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均是闽南人。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尤其近代以来,华侨所兴建的传统民居更为华丽,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谨以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二、闽南侨乡大厝风貌1.建筑特点闽南典型传统民居为合院式建筑,前埕后厝、中庭宽阔、护厝比肩、红砖白石、硬山式双翘燕尾脊风格组成闽南传统建筑风貌。

燕尾脊因一进、二进屋脊弯曲,中脊两端双曲高高起翘,形似燕尾,故而得名。

闽南语把房屋或家称为厝,闽南大厝外观方正中直,建筑体制庞大,有的规模达到“九十九间”、“百二间”,几十户人家共处一院,红砖赤瓦,一落落的古民居群,规整对称形似皇宫,又称“皇宫起”。

台湾传统建筑的“大陆印记”

台湾传统建筑的“大陆印记”

台湾传统建筑的“大陆印记”一、根源之探台湾呀,和大陆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很久以前,大陆的先辈们就渡海来到台湾岛,他们把自己家乡的建筑样式也一同带了过去。

就好像是把故乡的记忆,用一砖一瓦砌在了台湾的土地上。

这些先辈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福建、广东等地都有。

他们思念着大陆的山水,就照着记忆中的模样建造房屋。

二、闽南风格的影子在台湾的很多传统建筑里,能看到浓浓的闽南风格。

比如说那四合院式的布局,中间一个大院子,四周是房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我曾听一位台湾老人讲,他小时候住的房子就是这样。

院子里种着一棵大榕树,夏天的时候,大家就在树下乘凉,听老人们讲着从大陆传来的故事。

那屋檐弯弯翘起,就像鸟儿的翅膀,这和闽南地区的建筑如出一辙。

还有那精美的木雕,刻着各种花鸟鱼虫,工匠们的巧手就像有魔法,让这些木雕栩栩如生。

走在这样的房子里,仿佛能闻到闽南那海风的咸湿味,听到闽南语的呢喃声。

三、客家围屋的传承客家围屋在台湾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那大大的围屋,一圈一圈的,像个坚固的城堡。

它的墙壁厚厚的,能抵御风雨,也能防范外敌。

里面住着好多户人家,大家互相帮衬着。

我听说有个台湾的客家村落,围屋里的人们逢年过节就一起做传统美食。

女人们在大灶台上忙碌着,蒸着年糕,那热气腾腾的景象,满是人间烟火气。

孩子们在围屋里跑来跑去,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围屋的墙壁间回荡。

这围屋的建筑形式,就是从大陆的客家地区传承过去的,承载着客家人坚韧团结的精神。

四、庙宇建筑的关联台湾的庙宇更是充满了大陆的味道。

庙宇的飞檐斗拱,那复杂的结构,层层叠叠,十分壮观。

走进庙宇,能看到色彩鲜艳的壁画,画着神话传说里的神仙鬼怪。

香客们络绎不绝,烟雾缭绕中,仿佛能感受到大陆古老宗教文化的气息。

有一座妈祖庙,里面供奉的妈祖神像庄严肃穆。

传说妈祖能保佑出海的渔民平安归来,这信仰也是从大陆沿海地区传过去的。

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会到庙里虔诚地祭拜,那祈愿的眼神,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妈祖的信赖,也见证了两岸在宗教建筑文化上的紧密联系。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摘要】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共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闽台传统建筑的意义和特点,并阐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以及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结合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强调了保护和传承闽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这种建筑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闽台传统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促进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引领当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展。

【关键词】闽台传统建筑、文化视角、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承、当代意义1. 引言1.1 闽台传统建筑的意义闽台传统建筑作为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是这些地区传统美学和建筑技术的体现。

闽台传统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装饰艺术,展现了古代闽南和台湾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闽台传统建筑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还承载了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记忆。

对闽台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保护和传承闽台传统建筑,有助于维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价值观,促进文化多元共存与文化交流,为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1.2 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艺技艺、丰富的装饰艺术以及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特点反映了闽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闽台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木结构和青砖瓦砌,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注重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

匠心独运——析闽台传统民居空间衍化与营造技艺之传承

匠心独运——析闽台传统民居空间衍化与营造技艺之传承

匠心独运——析闽台传统民居空间衍化与营造技艺之传承作者:陈顺和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10期陈顺和闽南是台湾移民的原乡,历史上,闽南与台湾之间族群的迁徙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其中,民居建筑风格的概念和思想也从随之出现内陆文化影响台湾文化的印记。

台湾建筑的前形来自移民入台伊始引入的原乡建筑,其设计思想、空间布局、匠师的谱系、营造过程、技艺特点在承续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又兼具台湾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性。

经由基型与衍化进行观察,本文认为,由明末到清代的这段期间,闽南传统式建筑融入台湾建筑,其内容则包括前形引入、衍化过程以及成熟阶段等方面。

对于民居建筑技艺的传承、交流及融合,匠师在整个营造体系中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从而使原乡的建筑技艺在台逐渐扎根。

匠师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吸收新知,开始运用工作手册、机械制图等方式,将原本口传心授的知识记录下来。

可以说,第一代匠师代表的原乡传统形式,在代代传承中产生了新的转变。

因此观察台湾传统建筑,不能忽视有关匠师的谱系、作品与营造技艺的传承等研究。

本文将透过传统建筑的营建背景、工匠组织等方面观察移民建筑的衍化现象,并从活态性遗存与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性传承。

一、原乡传统建筑移植的背景福建和台湾具有很深渊源,闽台区域文化作为边陲文化的产物,在乡族观念、民间信仰、民居建筑形态上,共同构建了闽台民居建筑不同的独特表现形式及鲜明的自身文化识别性的特征。

按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统计,祖籍为福建泉州籍占44.8%,漳州籍占35.2%,并且同一族群有明显的集中现象。

各族群趋于认同的心理和态度,在台湾这一新聚的交流环境中不断碰撞,交流、变化,进而调整融合。

移民初期的祖籍认同观念,已逐次转变为对台湾本土的认同,由漳州人、泉州人之区分,逐渐转变为台南人、漳化人之认同。

而建筑文化及技艺的引入,融合和衍化,其进程和族群文化的交融过程是相呼应的。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在建筑方面的交流融合,也是两地群众生活方式和视觉审美的共鸣体现。

本文以文化视角探讨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福建和台湾地区地理相近,气候湿热,多雨,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

闽台传统建筑因此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其主要特点有:1. 突出建筑的水景意象。

闽台传统建筑总是与水景相依相保。

建筑群落被自然环绕,形成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尤以台湾庙宇建筑、福建土楼为代表。

如福建的土楼通常建在湖畔或溪流旁边,这些楼宇常与水稻田相连,相互倚依,成为一道优美的田园风景线。

2. 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文传统。

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在传统建筑上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如台湾庙宇以宫殿式建筑和独具一格的风格见长,在结构和装饰上也有相应的特点。

福建土楼则是闽南建筑的代表,这些由土和石材砌成的楼房结构特殊,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更是防御要塞和教育中心。

3. 体现传统建筑的装饰特色。

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对于传统建筑装饰是十分注重的,因此闽台传统建筑在形式和色彩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如闽南建筑的门楼、木雕花窗等都是经过精心雕刻的,色彩瑰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闽台传统建筑的形成过程闽台传统建筑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闽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而台湾则在维新时期之后开始成为一个跨越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区域。

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依赖,让两地传统建筑形成了交流融合的局面。

闽台传统建筑在民居和庙宇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特点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福建土楼和台湾庙宇建筑都被视为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代表建筑,它们也是两地文化的结合体,是一种建筑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传统时期,台湾的典型民居,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白石红砖双翘脊加燕尾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居住建筑(参见“台湾典型传统民居鸟瞰图”),而为人们所熟识。

其实,无论是从建筑风格或样式、布局或构成的形式上看,或者是从建筑观念思想、风俗意识等的内涵上论,都是源于邻近的海峡对岸的大陆闽南,迄今的两岸民居建筑遗存,尚可找到这一脉络的传承关系。

或者简言之,台湾传统民居,就是传承于闽南传统民居的。

一、建筑形式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人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予认识。

一方面是自前而后、从总体平面布局上着眼,看其各部分构成空间的情况和特征;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从立面造型样式和构造上观察,分析其各个组成构件的形态和风格。

然后,来与闽南的传统民居作比较,人们或许会有惊讶的发现--难道这是一种巧合?1、平面布局由于台湾大部地区,地处约北纬22度—25.3度、东经120度-122度之间,刚好是躺在北回归线上而重心稍北,故其传统民居多取南北朝向而坐南朝北;民居总体通常呈南北稍长的矩形的院式建筑构成平面,有明确的纵中轴线,且基地的建筑总体规划也重心在北,以前(南)埕、后(北)厝为基本构成平面形式,先入前埕、再入后厝,后厝的入口大门朝前埕,这便构成为“前埕后厝”的总体基本联系。

“前埕”,一般也为矩形,由于前埕通常所占面积比例(与后厝面积之比)较小,故而其矩形却是东西稍长、南北稍短。

也一般是铺砌地产的长条凿平白石板的埕面,所铺石板有规则地纵横交错,与主体建筑呼应地也分成三个区,以中区的纵中轴线为对称的左右相同或相似的铺砌而成;然后围以周垣,留下中轴线两侧对称的左右入口,或在南墙两侧,或分置东西墙,而南墙中轴线上的稍高的部分为“照壁”。

这便构成了一个围合的院式“埕”,也为整座民居建筑的前奏部分。

“后厝”,在前埕之北,一般与埕的东西向同宽,其包括纵中轴线上的“主厝”和通常是对称的东西两侧的“护厝”两部分。

“主厝”,常见的是面宽三开间或五开间,偶尔也可见有大至七开间的。

从前埕中轴线上的大门而入是“前落”,横向排列有三间或五间、或七间;过前落后是四方形的“天井”,天井周以回廊,两侧是对称的双“榉头”(即厢房);天井之北为核心空间的“后落”,也是面宽为三或五、或七开间的一列(纵深为一间或两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对称于厅堂的“房”。

“护厝”,通常是东西两侧对称的,也是自前埕便各有独立入口;入门后各有一列纵深排列、面向主厝的屋舍,且与主厝间以狭长天井。

然后,作为主厝的护厝的附属空间,主厝每落或回廊两侧,都有侧门可通护厝,并以连廊沟通主厝与护厝之间的联系,纵深狭长的天井也因之而被分隔成两段或多段。

于是,这便由“前埕”和“后厝”的“主厝”、“护厝”,构成了其传统民居的基本平面。

这种平面在闽南地区,也是非常常见的,如泉州城西郊清末光绪年(1875-1980年)建的“杨阿苗宅”(见“杨阿苗宅平面图”)2、立面造型台湾与闽南,居台湾海峡东(稍南)西(稍北)两岸,同属亚热带地区,气候相近,均是多雨、多日照、多台风、无严寒的季风性湿润气候,也是同属多震的,大致为同一地震带的区域。

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三段式”构成,在这一地区也有自己的特殊的阐述方式,与气候、与地材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和体现,“白石红砖红瓦”成为台基、墙身、屋顶这三段相间构成的基本立面的色彩质感和造型风格。

“台基”,与前埕一样,多为地产的白石砌成,也似乎是前埕的延伸--向上延伸,通常延伸至墙裙。

坚硬的花岗岩“白石”台基,给人以稳固、坚实的视感效果,且无论其是否真的稳固、坚实,以及是否极具承载能力,在人们观念中的岩石之“坚”,是不言而喻的。

况且,这也有利于多雨、潮湿地区的防雨、防潮,其石又地产易得,取而砌于基底,恍若浑然天成、而又是极其恰到好处的一座白石台基。

“墙身”,在白石台基上,叠砌以地产红砖,或贴饰以红砖面,间或有白石或青石条饰。

每个开间,除了内凹的入口门以外,都有不大的石框窗,并有石或瓷等雕制的窗栅。

而且,整个墙身,无论是白石或青石,还是砖砌或砖饰,通常都配有不同体裁的雕饰件。

则白石(或青石)红砖相间、石雕砖刻饰配,使立面色彩鲜明、花样丰富,极具赏心悦目之效。

“屋顶”,基本上均为两坡红瓦顶,但远望之却造型非常丰富,特别是其脊的做法,不仅形式不同,而且高低错落有致,令人赞叹。

中轴线上的主体多为翘脊的做法,正脊弯曲而以中轴线为对称的两侧燕尾双翘脊,前后落均相似,且后落体量大于前落;东西护厝正脊平直,且均为无翘脊的圆状的硬山顶。

以高矮之别视之,主体最高,护厝次之,两厢及回廊或连廊最矮。

可见,这也非常明确地分出了主体与护厝的区别,自上而下观之,一眼可辨其主次轻重。

于是,也自上而下视之,由红瓦顶、红砖白石相间的墙身过渡、到白石台基及埕,完成了一个由红至白的立面演变过程,其构成之巧亦令人叫绝。

泉州传统时期的民居,也正是以这一构思完成其砌筑的,如至今尚存的建于清末的泉州“杨阿苗宅”(见近期俯拍的“杨宅”照片)。

二、建筑内涵台湾传统民居,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形体的构成,而且还是所蕴涵的某种思想观念的体现,准确地说,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在台湾传统民居中的体现。

而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序和“风水”,甚至可以这么说,是“礼”序观念和“风水”玄理思想支配着其民居建筑的构成的。

1、“礼”序观念以“周孔之礼”来审视台湾传统民居,其构成当首先是在“礼”的观念支配下来完成的,包括其各个功能空间的设置、布局和相互关系,以及建筑整体的构成,应该说都是依“周孔之礼”而完成其布置的。

“秩序”——其主要功能空间的布局是一种“礼”的秩序。

依据《仪礼》所载,建筑四方的尊卑、主宾规制是:北为尊、为主,南为卑、为宾;东为主,西为宾。

台湾传统民居面南而置,主体在主轴线上,且北侧的“后落”较南侧的“前落”高大,而“东厢”为主室、“西厢”为客室的功能使用,这显然完全是按照“礼”序的规制布置的。

“围合”——其建筑整体就是一个封闭体的围合。

《礼记·哀公问》曰:“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而《墨子·辞过》又曰:“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似此,则家居内外更须依“礼”以别;那么,“前埕”以墙围合之,不就可别此诸多之“礼”?“均衡”——其任何功能空间的设置都是为了建筑整体的均衡。

在《周礼》看来,人居环境应该是一个均衡的整体,“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其“营国”的前后左右都是均衡的。

而以此来看台湾传统民居,其前埕后宅、左右护厝,同样是一个非常均衡的居住环境。

“对称”——其所有建筑空间或构件的构成都是以纵中轴线为对称的。

清张惠言考证《仪礼》后著《仪礼图》,其中便有于中轴线大致为左右对称的“士大夫住宅图”(见张惠言《仪礼图》)。

台湾传统民居多为三、五、七开间的主厝,且中为“厅堂”,主轴线即位于“厅堂”上,则在主轴线的“厅堂”两侧,各有一或二、或三间而对称于“厅堂”;而且,无论是平面或立面,都是关于中轴线为左右对称的。

从这一点上看,其是与周代的“士大夫住宅图”是相吻合的,也是“礼”的一种体现。

2、“风水”玄理传统时期,台湾的“风水”思想,也是盛行“理气宗”之玄理,而且是源于闽南的传播。

则以“理气宗”而论台湾传统民居,同样亦可“理”出适合台湾居民生活歇息的民居之“气”,人们也形成了相应的“风水”玄理思想,这就是对“气”之“理”的认识和运用,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紫气”——是任何一座台湾传统民居所应具备或享有的。

“紫气南来”或“紫气东来”是其传统民居常见的悬匾,而无论是“南来”、或者是“东来”,“风水”所理之“紫气”却是民居中所必不可少的,这是人们构成民居时所当考虑的问题,也是人们的基本观念思想。

当然,“气”亦正是“风水”的核心问题。

而在人们的观念或所形成的概念中,“风水”之“紫气”都是“南来”或“东来”的,故为了“紫气”的享有,民居多取朝南或朝东,并且以宽阔的“前埕”迎之、深广的“后宅”受之。

“阴阳”——是“风水”玄理在民居中所应调和的两个方面。

理曰:乾天坤地,阴阳合和,万物有序。

也就是说,在天地间,只有“阴阳”结合而和谐,才可能使“万物”生而“有序”。

以四方而论,北为阴、南为阳,西为阴、东为阳;在台湾传统民居上,南北纵向为背阴面阳,东西横向为阴阳等值相济。

故而,其民居建筑便座北朝南、东西对称,而此实亦“风水”玄理之要求。

“聚止”——即气聚而止,这也是台湾传统民居构成的最主要的目的。

《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且“人之生,气之聚”。

“通天下”的万物,尚且存于“一气耳”;何况天地间的“人之生”,更需要“气之聚”而生存。

台湾传统民居,为了这一“气之聚”的玄理,仅在民居建筑的构件或细部上,便作了许多刻意的处理。

其自前而后主要有:其一,主轴线上的入口大门内凹,而门为“气”口,故实为“南来紫气”的受含所使然;而且,立面上可见门大而窗小,亦以利所受含之“气”在建筑内的不散。

其二,主体的天井,亦大致居建筑整体的形心,四邻的建筑均为两坡顶而排向天井;而且,屋顶之坡微曲而伸长、而长入天井,其意也在于“气”之聚而不散。

两侧护厝的窄而纵长的小天井,所作细部处理,亦意同此论。

其三,建筑内部以及各个功能空间的门户,均交错而置,一般不直接相对,且入大而出小,以利“气”之入而不利“气”之出。

其四,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而“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这是“风水学”的基本玄理,故宅前有“池”为最佳。

至于宅内,台湾多雨水,天井所接之水并不置水沟排出,而是以“涵”受之,俗称“受涵”,即天井下置“受涵”。

则天井便有“水”之意,那么,“界水则止”、“得水为上”。

显然,此亦暗合“风水”玄理。

而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内涵,包括“礼”序观念、“风水”玄理,都与台湾传统民居是相同的。

如泉州“杨阿苗宅”,座北朝南、封闭围合、轴线明确、整体均衡、东西对称、门屋内凹、大门小窗、屋檐伸长、天井“受涵”、门户交错,等等,似乎与台湾传统民居是同一个师傅持同一思想观念、采用同一套图纸构筑完成的。

即便非尽其然,亦至少以此可知,台湾传统民居与闽南传统民居是属于同一建筑体系的,这一点却是无可争辩的。

而台湾,是一个移民区域,其居民绝大部分是来源于闽南的泉州与漳州的移民(据称占有70%-80%),其基本的地方语言也为“闽南语”;甚至至清初以前,其地域及建制均隶属泉州管辖,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才始设有“台湾府”(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不过仍隶属“厦门道”(光绪十三年台湾才设行省而直属清政府中央)。

显然,台湾传统民居,只可能是来自闽南的移民的传播结果。

故可认为,台湾传统民居是源于闽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