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哩论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哩论的研究综述一、二元经济理论的起源与背景二元经济理论,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解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很快,像城市,像大企业,另一些地方则停滞不前,像农村,像小作坊。
要说这理论的起源,得追溯到20世纪中期。
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发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分裂严重,一方面是高效的现代产业,另一方面却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俩者之间有很大的鸿沟。
说白了,就是好像你家里有两种风格的装修:一边是精致的现代简约风,另一边则是老旧的乡村风,怎么看怎么不搭。
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二元经济的理论应运而生,力图解释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同发展路径。
二、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国外的学者对这个二元经济问题,真是研究得不亦乐乎,有的从历史角度入手,有的则从经济上发力。
要说他们的看法,可真是五花八门。
比如,美国的经济学家华尔曼(Wolman)就提出,二元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体。
他认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表现,甚至可以说,二元经济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缩影。
说白了,他就是觉得,经济上的“有钱人”和“没钱人”并不是简单的财富差距,而是深层次的社会不公平。
他的这一观点给了不少学者启发,也让大家对二元经济的理解更加全面,不再单单从经济数字来看的那么简单。
大家是不是觉得好像有点道理?但华尔曼的观点可不是唯一的,有的学者就认为,二元经济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像是教育、科技、基础设施这些重要的要素,没有得到足够的投资和发展。
比如,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尔都(PhilippeArdouin)就表示,二元经济的出现,跟一个国家相关部门在上的取舍有很大关系。
如果相关部门总是偏重于支持城市经济,忽视了农村的发展,那么二元经济现象就会愈加严重。
大家想象一下,城市里新开的购物中心、现代化的地铁系统、炫酷的科技公司,然而乡村却依旧泥泞小路,简直是天壤之别。
发展经济学课件 第二篇7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25
二、二元经济理论研究新进展
对各类次级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工业内部与国际贸易两个方面。
对二元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将合作因素 引入到模型当中,得到结论:正规企业具有较 高安全度,促进长期合作获取较高劳动生产率。 次级企业具有灵活调整员工的优势。
与发展
28
二元论 三元论:即由农业部门、农村工业和城市部门构
成; 二元半论:认为农村工业不能算是独立的经济部
门,算是半个; “新三元”论:信息产业推动了城市化的扩张构
成了三元产业; “四元经济结构”论:城市现代部门、城市传统
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 “环二元”论:大小不等的二元经济的环叠;
23
7.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修正与进展
一 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二 二元经济理论研究新进展 三 二元经济理论背景下的相关问题研究
24
一、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批评机器反驳:新古典 经济学家忽略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分享规则;对 传统农业社会劳动力零边际产出的批判。
7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7.1 经典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7.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修正与进展 7.3 二元经济理论在我国对应用与发展
1
7.1 经典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三、乔根森模型模型 四、托达罗模型
2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假设
6
刘易斯模型的意义
第一、强调了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 把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紧密结 合在一起,为经济发展研究开辟了广阔的路径, 开创了结构分析方法,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二元 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引言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提出的一种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型。
该模型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并探讨这种转移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模型概述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1.农村部门:农村劳动力存在剩余就业,即农村劳动力供给超过了农村部门所需劳动力。
2.城市部门:城市部门存在结构性失业,即城市部门需求的劳动力超过了城市部门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
根据这两个假设,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两个部门: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
农村部门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而城市部门则涉及工业化和现代服务行业。
模型分析农民工转移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
这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条件。
农民工转移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农民工转移提供了城市部门所需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其次,农民工转移带来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生产效率和工资待遇。
此外,农民工转移还带来了人口流动、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影响。
城乡差距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也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城乡差距问题。
由于城市部门对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农村部门剩余劳动力较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还表现为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不平衡发展。
这种不平衡发展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因此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该模型,发展中国家应该重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
同时,发展中国家还应该推动工业化进程,提供更多的城市就业机会,并改善城市劳动力市场条件。
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为起点,由戴尔·乔根森和费景汉与古斯塔夫·拉尼斯发展而形成的二元经济理论(又称动态二元论),便成为试图探索两个部门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加的相互影响问题最著名的模型之一。
根据动态二元经济模型的观点,有着大量农业人口的南亚、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经济上的共同点是两个部门共存:一个是相当大的,停滞的生存农业部门,在该部门中,制度确定工资率;一个是较小的但不断增长的商业化工业部门,在这个部门中,市场是竞争性的。
农业部门往往有以下特点:(1)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和就业不足;(2)制度确定的农业劳动工资率接近农业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3)劳动边际生产率低于工资率;(4)土地投入是固定的。
在上述基本前提条件下,如何实现动态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摆脱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正是这一模型研究的要点。
这一模型的基本设想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会减少农业产出,也不会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农业生产的剩余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同时被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作为发展的资金来源。
在这一体系中,农业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既贡献劳动力,又贡献剩余产品。
在动态的二元模型中,经济发展会出现两个临界点。
第一个临界点发生于农产品的边际价值开始上升到零以上的这一刻,该点被称为“短缺点”。
在这一点上,一个劳动者从生存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将不再能产生相应的农业剩余以支持他在工业部门中的消费,结果是只有通过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或降低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实现平衡。
另一个临界点是当农产品边际价值超过制度确定的农业部门的工资率时,该点被称为“商业化点”,在这一点上,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工资率相等,工业部门要想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农业部门竞争,必然会导致工资率的上升。
在这一阶段,如果农业部门生产率获得快速增长,则经济的“二元性”特征趋于消失,农业就会日益成为一元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什么是二元经济
什么是二元经济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元经济是在物物交换的自给自足经济中引入货币经济,其发展取决于货币经济的扩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二元结构,但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有其特性,所以经济一元化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二元经济模型也称作“两部门模型”(Dual Sector model)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
模型内容“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
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产业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
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
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模型结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萎缩。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工业工资必须高于生存工资,原因:(1)要让人们
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去生活和工 作,必须提供足够的诱因;(2)城市的生活费用也 比农村高;(3)工人能够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 与企业主讨价还价;(4)人们在工业部门中对生产 所做的贡献可能比在农业部门里高。 通常工业工资应该比生存工资高出30%—50%。
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
入水平,农业劳动者如果不受干涉自然会有向城市 流动的倾向,因而工业部门得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的源源供给。
现代工业部门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它就可以按现
行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断地雇到所需的劳动力,也 就是说,它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认为,无限供给的劳动还应包括城市非现
刘易斯模式在建立之后也受到了种种批评,主要的
意见如下: 第一,刘易斯模式暗含地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劳 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该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 比例的关系而增加:资本积累率越高,生产规模越 扩大,新工作创造率就越高,从而使劳动转移率就 随之上升。(这需要一定条件) 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技术 不变,投入要素比例不变,按照原来的生产技术、 原来的投入要素比例,扩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而事实上这个前提条件是不一定有的。现代工业部 门在资本投入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时,会越来越 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结果现代工业部门 虽然扩展了,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同步增长。
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及
其含义可归纳如下: 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 元是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 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另一元是 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 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 入水平高。 第二,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 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 第三,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 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 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温文儒(W. Arthur Lewis)。
温文儒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于1979年因其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理论,发展中国家通常存在两个并存的经济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二者之间通常存在不平衡的发展。
农业部门通常以低生产率、低技术水平和低工资为特点,而工业部门则以高生产率、高技术水平和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为特点。
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来自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从而促进工业部门的发展并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这种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工业部门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然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指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农业部门的原始性和低效率,农民在迁移到工业部门时可能面临生计问题,特别是缺乏财产和资金的农民。
其次,工业化过程可能导致农业部门的萎缩,从而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压力,城市化可能导致城市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因此,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农业部门,特别是小农户的利益,如提供农业补贴和技术援助。
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创业机会和培训,以吸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温文儒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概述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W. Arthur Lew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发展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一个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农村部门和一个需要劳动力的工业部门,通过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可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模型假设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劳动力转移:在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这些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城市化进程转移到工业部门。
2.工资率: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所得到的工资相对较低。
3.基础设施:为了吸引劳动力流入城市,需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住房等。
模型框架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农业阶段和工业阶段。
农业阶段在农业阶段,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劳动力过剩,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提高。
工业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转向从事工业生产。
这些农民工所得到的工资相对较高,但仍然低于其边际生产率水平。
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济效益。
模型应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发展政策制定:政府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如促进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等。
2.劳动力市场分析:通过该模型可以分析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3.经济增长预测: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框架,可以预测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情况,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模型评价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1.基础设施建设:该模型假设了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转型和变革的学科。
它旨在为这些国家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等。
一、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是由刘易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部分组成。
传统部门通常指农业等传统产业,现代部门则指服务业、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代部门则需要不断吸收这些剩余劳动力,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鼓励现代部门的发展,同时推动传统部门的转型。
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由哈罗德和多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它通常由技术进步、投资、劳动力增加等因素引起。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等。
三、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主张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运动。
在发展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主张减少政府干预,鼓励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更加有限的角色,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应该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
在发展中国家中,新自由主义政策通常表现为私有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和总体经济后果之间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学中,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关注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提供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贸易和外资流入等。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摘要:1.引言2.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概念3.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4.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5.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应用与局限性6.结论正文: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A.G.Lewis)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一种描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
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
现代部门以制造业为主,技术进步快,生产率高,工资水平也较高;传统部门以农业为主,技术进步慢,生产率低,工资水平较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现代部门逐渐取代传统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劳动力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2)劳动力无限供给,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充足,可以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3)不存在资本转移,即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受到限制。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这些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部门,推动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随着劳动力转移的完成,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需求不再无限,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具有很大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该模型过于简化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忽略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劳动力价格的变化。
其次,模型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与现实中劳动力资源的有限性相矛盾。
最后,模型没有考虑到资本、技术、教育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之,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一种描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第九章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ppt课件
图9-3 组织二元论编:辑对版p一pp个t 不发达经济的解剖
31
三、 迈因特模型
产品市场的二元性:
产品市场的组织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备性可用三 类价格差别来衡量:
• 首先,村落里的农民对这些商品支付的价格与这些 产品在城市中的批发价有很大差别;
• 其次,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间有很大不同; • 第三,农产品是国民总产品中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
•
它从更具一般性的角度分析了经济二元性,
将几种不同的二元论统一起来,刘易斯模型在这
一框架中成为一个特例,即劳动市场的二元论。
• 另一方面,迈因特更准确地把握住了二元性的 实质:现代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并存。
编辑版pppt
35
四、小结:几点一般性评论
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 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
编辑版pppt
37
第三节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城乡分割的危害 三、走出二元经济
编辑版pppt
38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 现在: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 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 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 机械化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 困地区并存。
做出区分,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封闭的,贸易条件变化
所起的作用未得到说明,货币和价格的作用也被忽略了。
编辑版pppt
29
二、 乔根斯模型
Qa etLN1
• 乔根森(D.W.Jorgenson)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 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1980 0.522 2.059 25.4
1985 0.566 1.723 32.8
1988 0.568 1.657 34.0
1995 0.534 1.521 35.1
1999 0.538 1.524 35.3
资料来源: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卷,1998年卷。
年份1978 1981 1985 1987 1989 1994 1995 1996
资本劳动比率0.1 0.17 0.28 0.44 0.72 2.25 3.28 4.1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卷,1997年卷。
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资本深化”的趋势。“资本深化”的提前进行,使得技术的选择出现了不断朝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偏差,资本的增长持续快于劳动的增长,导致资本的边际回报提前出现递减趋势,导致增长速度缓慢。并且有数据显示,沿海地区乡镇企业资本劳动比率高于内地,这一方面说明了沿海地区的二元结构比内地更为激烈,另一方面说明了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我国建国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内外的环境,采取了特殊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资源倾斜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过度的资源倾斜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阻碍。我国的资源倾斜主要是资源在工业与农业间分配的严重不均,这样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的发展,难以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综观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由于资源过度倾斜于工业,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引起粮食产量急剧下降,造成全国性的粮食短缺,我国经济曾几度陷入“李嘉图增长陷阱”。我国于1958—1963、1969—1975、1978—1981、1987—1989四次出现过全国性的粮食紧张,这都是由于资源过渡倾斜于工业所造成的。其中前两个时期是由于政策所导致的资源过度倾斜于工业,后两个时期是因为市场的进入导致资源向工业的过渡倾斜。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
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刘易斯认为,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
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
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
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城市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二元经济 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者互动关系分析
相互依存
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依存,彼此促进。二元经济结 构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化则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互动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 互动和协调发展。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目 录
•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 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 中国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现状及挑战 •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01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二元经济定义与特点
定义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不对称 的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现象。
衡量指标
城市化水平通常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此外,还可以采用城市 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城市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等指标来辅助衡量。
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
01
经济发展
02
政策推动
经济增长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 力。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 业生产效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农村劳 动力,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 源。
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这些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期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02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这一 过程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程。
二元经济论内容
二元经济论内容二元经济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探讨了经济活动中的二元性质和相互作用。
在二元经济论中,经济活动被分为两个基本要素或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二元经济论的基本概念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元经济论认为经济活动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基本要素或因素。
这两个要素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立面,例如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劳动与资本等。
二元经济论认为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供给与需求是二元经济论中最基本的对立面之一。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可用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市场上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商品的生产量。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生产量也会减少。
相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涨,生产量也会增加。
生产与消费是另一个重要的对立面。
生产是指生产者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而消费是指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这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生产者通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创造价值,而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这些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劳动与资本是二元经济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对立面。
劳动是指人们通过工作和生产来创造财富,而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资源和资金。
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而资本家通过投资和经营来获取利润。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立面,二元经济论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
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被看作是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对立面。
国际贸易中的出口和进口可以被看作是国家之间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对立面。
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元经济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框架,它也可以应用于实践中的经济活动。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产品定价和市场策略。
政府可以利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来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划资源配置。
投资者可以利用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投资决策和管理资产。
第4章经济发展理论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张富春
13
理论的评价
缪尔达尔的结构主义分析是作为一种与新古典 综合学派的一般均衡模型相对应的理论而出现 的,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缪尔达尔认为,这种二元经济的空间结构形成 后,一旦较发达的区域由于人口日趋稠密和自 然资源相对不足而出现成本递增与外部不经济 现象,增长的势头便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对那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需求将会 增加,再加上较发达地区的技术知识逐渐向邻 近区域扩散等原因,较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终 将加快,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也会趋于缩小。
迈克尔· P· 托达罗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张富春
2
第一节 二元经济理论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定义
二元经济是指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本 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现 象。现代资本主义部门是指那些资本家以利润为谋取 的目标,并为此使用可再生资本和雇用劳动的经济; 非资本主义部门是不使用可再生资本,不雇用劳动, 不谋取利润的那一部分经济(自雇部门或生存部门)。 两部门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雇用劳动并出售其生产的 产品并谋取利润。
第四章 经济发展理论
单就发展理论来说,其实并无多大价值,除非 将它应用于实际,收到了成果,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前世界银行行长 刘易 斯· T· 普雷斯顿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张富春
1
重温“发展”的含义
发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 发展除了增加收入和产出外,还包括制 度、社会和行政结构的剧烈变革以及人 们社会观念的重大变化。 发展是一个多元过程。
以上三个阶段,关键在于第二阶段,即 要解决工业贸易条件恶化,必须在工业部门 扩张时,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
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一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称之为经济发展的过程。
所谓二元是指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生产方式为主的工业部门。
1853年,荷兰社会学家伯克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进行调查时,发现了界限分明的二元社会,为后来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了基础。
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看,如何有效促进二元经济转化,是经济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致力于对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之间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二元经济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
上述代表性的二元经济理论为分析城市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是刘易斯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和精华,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分析范式。
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工业部门的特征是生产规模较大、使用的生产技术较先进、生产动机主要谋取利益最大化、产品推向市场进行有价销售;传统农业部门的特征是生产规模较小、使用的生产技术较落后、生产动机主要是自给自足、产品基本没有面向市场进行销售。
两类经济部门存在的显著性差异是传统农业部门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本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形成,体现在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大,需要从传统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
刘易斯提出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传统农业部门提供的丰富廉价劳动力是现代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保障。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中,包括一个条件,即是“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
在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年)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较高,资本投入相对不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产业部门的传统与现代并存,
还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许 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尤其是首都,拥有现代化的 交通、通讯设施和建筑物,从外观上看,与发达国 家几乎无甚区别,但在偏远的农村,人们还生活在 贫困落后状态中,缺乏水、电、交通等基本的现代 生活设施。一部分城市居民受过良好的教育,巳具 备相当高的知识水平和崭新的思想观念,但在广大 农村,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还很低,观念 还很陈旧。 产业部门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核心 内容,是其他方面的二元结构的基础。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生产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企业。 家庭和企业的生产目标不一样。企业的目标是最大 化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增雇或解雇工人, 而家庭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存。因 为有这个差异,相对于现代企业,传统农业部门中 就存在过剩的劳动力。 特别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 动力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就在于土 地的有限性。而工业部门不受土地有限性的限制, 如果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把过剩的劳动力 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就能够增加总产出。
3.1 二元经济结构
一、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
传统的占优势地位的农业部门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的工业 部门。从地域上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发 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并存,就是二元结构。
传统部门是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
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
入水平,农业劳动者如果不受干涉自然会有向城市 流动的倾向,因而工业部门得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的源源供给。
现代工业部门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它就可以按现
行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断地雇到所需的劳动力,也 就是说,它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两个部门之间门汲取劳动力。刘易斯认为, 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 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二、无限劳动供给
在刘易斯模式中,包含了一个假定条件,即劳动的
供给是无限的。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是指城市现代工 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 何数量的劳动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 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 全弹性。
3.2 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模式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
给下的经济发展》,该文被认为是第一篇比较全面地 论述经济发展问题的专著。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 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模型。 一、二部门经济的划分 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部门和 非资本主义部门。前者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其 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所使用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较 先进,生产动机是谋利,产品主要在市场上销售。 后者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其特征是:生产规 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 产品很少在市场上出售,而且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 力。
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资本非常稀缺、土地相对有限
以及人口增长快速等特点,这些特点必然影响着传 统农业。由于资本投入不足而劳动力十分丰富,在 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农耕,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很低, 甚至持续下降,以致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降低 到零,甚至成为负数,这些劳动事实上是剩余劳动, 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减少不会影响农业总产量。农村 中隐蔽性失业或伪装失业大量存在。
土地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农业的总产量必然受到土地数 量的限制,造成整个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减。农业部门主要使 用落后的劳动密集型的耕作技术,技术进步基本建立在传统 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变化缓慢,不足以抵消收益递减的趋 势。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从长期看, 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保持稳定,而不能持续增长。
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非常低下,一般只能维持劳
动者本人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刘易斯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维持最低限度
生活水平的收入对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产生了 影响,并决定了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限界。工业部 门工资水平不可能低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因 为现代工业部门不可能出现劳动边际生产率低到等 于零甚至负数的情况,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不 会比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高很多,否则流人城市 的农业劳动力会大大超过工业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 机会,结果,工资水平自然下降。据刘易斯估计, 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约比农业部门收入水平高出 30%。
二、工资水平 由于受土地数量有限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业工资 一般很低,仅能维持生存或稍有余裕。因此农业工 资又被称为生存工资,农业部门又被称为维持生计 部门或生存部门。 发展中国家最初都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全部劳动力 都从事农业。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工业部门,就需要 从农业部门吸引一部分劳动力。 工业部门的工资至少不能低于生存工资,否则人们 就不会离开农村去城里找工作。
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的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
资本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物质资本的增加对工 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物质资本的不 断积累,使得工业部门的规模和总产出可以不断扩 张,并不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工业部门使 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而且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快。 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现代化的企业:工人受企业主的 雇佣,得到工资;企业主得到利润,并把利润用于 再投资,从而扩大生产规模。从长期看,工业部门 的总产出和人均收入能够持续增长。
工业工资必须高于生存工资,原因:(1)要让人们
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去生活和工 作,必须提供足够的诱因;(2)城市的生活费用也 比农村高;(3)工人能够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 与企业主讨价还价;(4)人们在工业部门中对生产 所做的贡献可能比在农业部门里高。 通常工业工资应该比生存工资高出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