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上机实验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传热学PPT学习课件学习教案

传热学PPT学习课件学习教案
第十五页,共67页。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封闭(fēngbì)腔辐射换热
保温层散热
肋壁温度场分析 (fēnxī)
选择性涂层(tú cénɡ)
太阳能耐集热页,共67页。
4 传热(chuán rè)过程的分类
按温度与时间的依变关系,可分为(fēn wéi)稳态过程和非稳态过程两 大类。
b 夏天人在同样温度(如:25度)的空气和水中的感觉不一 样。为什么?
c 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房屋都是双层玻璃,以利于保温。如何 解释其道理?越厚越好?
第8页/共66页
第九页,共67页。
(2) 工业技术领域(lǐnɡ yù)的 动力、化工、制冷、建筑、机械制造、新能源、微电子、核能 应用 、航空航天、微机电系统(MEMS)、新材料(cáiliào)、军事科 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过程
第17页/共66页
第十八页,共67页。
1 导热(dǎorè)(热传导)(heat Conduction)
(1)导热的定义:指温度不同的物体各部分或温度不同的
两物体间直接接触时,依靠(yīkào)分子、原子及自
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2)导(热教的材范P4畴)(fànchóu):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
Fundamentals of Heat Transfer, by F. P. Incropera, D.P. DeWitt
各式传热学的习题集(图书馆和购书中心)
第1页/共66页
第二页,共67页。
课程的重要性
学时(xuéshí)及学分 总学时(xuéshí):64(其中4个实验学时(xuéshí)) 总 学分:4.0
dx
q Φ dt
A

传热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传热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传热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是传热学中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广泛用于热工业、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热学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掌握用数学方法解决传热学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应用。

二、教学内容
2.1 传热学基础理论
让学生掌握传热学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基本原理和数学形式化模型,包括:•热传导定律
•热对流定律
•热辐射定律
•热传导方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
2.2 典型传热学问题
讲解典型传热学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传热学基础理论和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包括:
•热传导问题
•对流传热问题
•热辐射问题
•复杂传热问题
1。

《传热学讲稿》教案

《传热学讲稿》教案

《传热学讲稿》教案传热学讲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

3.了解传热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热传导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

2.对流传热原理和计算方法。

3.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学录像、实验仪器。

2.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教学录像或实验仪器展示一个热传导实验,引起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热是如何传导的?步骤二:热传导(30分钟)1.讲解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包括传热的方式、传热方程等。

2.展示实验:用铜棒传热实验,通过测量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热传导的存在。

3.讲解热传导实例,并引导学生用传热方程来解决问题。

步骤三:对流传热(30分钟)1.讲解对流传热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2.展示实验:用水箱传热实验,通过观察水的流动和温度变化来验证对流传热的存在。

3.讲解对流传热实例,并引导学生用对流传热公式来解决问题。

步骤四:辐射传热(30分钟)1.讲解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展示实验:用黑体辐射传热实验,通过测量黑体的辐射能量来验证辐射传热的存在。

3.讲解辐射传热实例,并引导学生用辐射传热公式来解决问题。

步骤五:应用实例(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传热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展示传热学在建筑、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3.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例进行研究并进行报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10分钟)1.对传热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2.引导学生拓展传热学的知识,查阅相关文献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五、教学评价:1.讲稿撰写评价:鼓励学生探索传热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学生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对传热学应用实例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与与传热学相关的科研课题或实验项目。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传热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能够解决传热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2.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能够解决传热学的基本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热传递基本概念•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热传递的分类和区别。

•热传递的物理基础。

2. 热传递的传热模式•对流传热。

•导热。

•辐射传热。

3. 热传递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热传递的一般传热方程。

•对流传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导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辐射传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4. 热传递的计算方法和实例•基本计算方法和实例。

•热传递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四、教学策略1. 主动学习本课程采用主动学习的策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互动,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 课堂教学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师讲授、案例演练、班级讨论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3. 实践教学本课程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仿真实验、课程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掌握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将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将定期与学生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仿真实验软件等。

教师将在课程安排之前,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以保障教学效果。

七、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共授课16次,每次课为1.5小时,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4周:第1-5章•第5-8周:第6-9章•第9-12周:第10-13章•第13-16周:第14-16章八、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由传热学专业教师担任,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团队成员将共同参与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实施,以保障教学质量。

传热学课程上机实习

传热学课程上机实习

传热学计算机实习指导书本指导书是为配合本科生传热学课中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而编写的。

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现代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技能。

在传热学课程中引入计算机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计算机求解传热问题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量的传热问题能够用计算机求解。

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求解传热问题的专门知识数值传热学(或称计算传热学)已经发展成了传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传热学课中所涉及的只是数值传热学的初步知识。

因此,本次计算机实习也仅仅是作为数值传热学的入门。

本指导书给出了三个练习题及相应的算法。

这三个练习题分别涉及了一维稳态导热、二维稳态导热和一维非稳态导热。

要求学生在掌握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独立编写计算机程序并用所编的程序计算出这三个练习题的数值结果。

1 练习题一:一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1.1 物理问题图1示出了一个等截面直肋,处于温度t ∞=80℃的流体中。

肋表面与流休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为h=45W/m 2.℃,肋基处温度t w =300℃,肋端绝热。

肋片由铝合金制成,其导热系数为λ=110W/m ℃,肋片厚度为δ=0.01m ,高度为H=0.1m 。

试计算肋内的温度分布及肋的总换热量。

1. 2数学描述及其解析解引入无量纲过余温度∞∞--=t t t t w θ,则以无量纲温度θ描述的肋片导热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为:0,1,00222=∂∂====-xH x x m dxd θθθθ (1-2)(1-1)(1-3)其中Ahpm λ=(其中符号含义与教科书杨世铭陶文铨编著《传热学》相同,以下同)。

上述数学模型的解析解为:()()[]()()()m H th t t mhpm H ch H x m ch t t t t w w ∞∞∞-=-⋅-=-φ (1-4)按式(1-4)计算得到的在肋内各点的温度由表1给出。

1. 3数值离散1.3.1区域离散在对方程(1-1)~(1-3)进行数值离散之前,应首先进行计算区域的离散。

传热学教案

传热学教案
《传热学》授课教案
课程编号:03020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总学时:68 学时 授课学时:60 学时 课程名称:传热学 英文:Heat Transfer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热力学 实验学时:4 学时 上机学时: 4 学时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应该使学生获得必 要的巩固的有关热能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 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 技能的训练。它不仅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培养提高学生分 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供了重要环节。
本 章 重 点
(1)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机理及特点; (2) 热流量、热流密度、导热系数、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传热系数、 热阻等基本概念; (3) 灵活运用平壁的一维稳态导热公式、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公式、通过平 壁的一维传热过程计算公式进行相关物理量的计算
课后作业: 11,12,13,14。 选作:5、7。
λ 1 1 t + bt 2 = − 0 ( tw1 − tw 2 ) 1 + b ( tw1 + tw 2 ) x δ 2 2
可见, 当平壁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线性变化时, 平壁内的温度分布为二 次曲线。 试述对右图的三条温度分布曲线导热系数中的线性表达 式中系数 b 的正负号??
导温系数 a (thermal diffusivity,也称热扩散率): a =
λ 其大小反映物 ρc
体被瞬态加热或冷却时温度变化的快慢,或者是物体温度趋于均匀一致的能力。 3.3 圆柱和球坐标系下的导热微分方程式
第四节 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单值性条件: 为完整的描写某个具体的导热过程, 必须说明导热过程的具体特点, 即给出导热微分方程的单值性条件(或称定解条件) ,使导热微分 方程式具有唯一解。 单值性条件一般包括:几何条件、物理条件、时间条件、边界条件 几何条件:说明参与导热物体的几何形状及尺寸。几何条件决定温度场的空 间分布特点和分析时所采用的坐标系。 物理条件:说明导热物体的物理性质, 例如物体有无内热源以及内热源的分 布规律,给出热物性参数(l、r、c、a 等)的数值及其特点等。 时间条件:说明导热过程时间上的特点, 是稳态导热还是非稳态导热。对于 非稳态导热, 应该给出过程开始时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规律(称为初始条 件) : 边界条件: (1) 第一类边界条件 给出边界上的温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第二类边界条件 给出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 第三类边界条件 给出了与物体表面进行对流换热的流体的温度 tf 及表面传热系数 h 。 综上所述, 对一个具体导热过程完整的数学描述(即导热数学模型)应该包 括: (1)导热微分方程式; (2) 单值性条件。 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 是求解导热问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对数 学模型进行求解, 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温度场, 进而根据傅里叶定律就可以确定 相应的热流分布。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求解导热问题的方法:(1)分析解法;(2)数值解法;(3)实 验方法。这也是求解所有传热学问题的三种基本方法。

化工传热实训教案(横版)——复习课

化工传热实训教案(横版)——复习课

《化工实训—传热单元操作》课题:复习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授课时间: 2017年【课题】复习【教材分析】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家教育部推荐的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之一。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单元操作实训》,全书分三篇。

主编:张宏丽、齐广辉、田莉瑛。

本教材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列举生产中的实例,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具有较强的职业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教授的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班学生,其中男生人数较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但《单元操作实训》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内容比较形象、直观、生动,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要求不高,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中职学生都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好的接受能力。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单元操作实训》传热操作全部知识,从而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传热知识理论复习、传热设备的开停车集切换操作复习、DCS控制、设障及数据记录(2)过程与手段:采用图片、文字、投影仪、DCS控制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再现实际传热情景,以复习考试为主线,在实训中提高传热设备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的责任感;②在小组操作中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传热的相关理论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传热设备的相关操作。

【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归纳总结法、演示法、实操法等。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 90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传热单元操作实训装置现场图实训课题清单任务一:传热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任务二:认识传热设备的组成任务三:传热设备的开停车操作。

任务四:换热器之间的切换操作。

任务五:绘制简要设备图形并识读工艺流程图任务六:传热设备DCS控制系统的操作及数据记录任务七:传热设备的故障分析及设障排除任务八:复习。

传热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2)

传热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2)

传热学第九版教学设计前言本文将介绍一份《传热学》第九版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理解传热过程的物理本质和数学模型。

3.能够使用传热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技能。

教学大纲第一章传热学的基本概念1.传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在传热学中的应用。

3.热工热力学参数的介绍和应用。

第二章热传导基础1.热传导基本方程。

2.热导率和温度分布的关系。

3.边界条件和初值条件的决定。

第三章热对流基础1.流体力学基础。

2.热对流方程的基本形式。

3.不同类型热对流状态的描述。

第四章热辐射基础1.热辐射的基本理论。

2.热辐射的各种规律。

3.热辐射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章传热器件设计与系统分析1.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综合运用。

2.不同传热器件的设计。

3.传热系统的分析。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课程详细介绍传热学的理论基础,并注重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掌握传热学的知识。

教与学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进行积极、互动式的教育。

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技能。

考核评价作业考核本课程将布置若干次作业,用于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期中考核期中考核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主要考查学生对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将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主要考查学生对传热学的理论、实验和工程应用的综合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评价本课程将安排若干次实验,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实验报告评价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传热学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传热学》课教案

《传热学》课教案

《传热学》课教案本课程共27学时,讲课23学时,实验4学时。

属院级必修课。

每一节课都应做到承前启后。

(第一次课)一、主要内容第1章绪论1、引言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3、传热过程第2章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1、立叶定律及导热系数二、讲课重点1、傅立叶定律2、导热系数三、讲课难点1、引言中的热量传递三种基本形式及传热量计算2、导热系数四、举例1、传热的增强和削弱技术举例为暖气供热,说明哪部分是需要增强的传热,哪部分是需要削弱传热,说明其增强和削弱传热的技术措施。

2、确定温度场和控制所需的温度举例为:研究热应力时需先确定温度场,以连铸机拉矫辊温度场的确定为例加以说明。

(第二次课)一、主要内容第2章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1、导热方程及单值性条件2、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3、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二、讲课重点1、导热微分方程2、单值性条件:包括第三类边界条件(对流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温度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平壁导热的热阻表达式三、讲课难点1、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2、第三类边界条件中等式两端正负号一致问题四、举例1、书中例2-12、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时平壁内的温度分布3、解释温度曲线凸向的原因(第三次课)一、主要内容第2章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1、无限长圆筒壁的稳态导热2、球壁的稳态导热3、通过等截面棒的稳态的导热4、各种肋片散热量的计算二、讲课重点1、无限长圆筒壁热阻的表达式2、球壁热阻的表达式3、等截面棒模型温度分布的分析及应用的场合三、讲课难点1、等截面棒温度场的推导及换热量的计算四、举例结合例题,讲述圆球法测定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实验,说明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四次课)一、主要内容第3章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2、无限大平板的加热和冷却二、讲课重点1、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2、无限大平板的加热或冷却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三、讲课难点1、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问题数学模型的求解,即分离变量法2、详细推导此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四、举例1、介绍本书中应用图表法求解无限大平板的加热或冷却问题,介绍图表法的求解思路,即:第1步:查取中心面或中心线的温度(分别对于板、圆柱体、球体来说明)第2步:查取任意点的温度第3步:查取热流量值第4步:计算Q 0第5步:计算Q 值(第五次课)一、主要内容第3章 非稳态导热1、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的数学模型建立2、有限大物体温度场的求解思路(不讲具体计算方法)3、集总参数法二、讲课重点1、集总参数法的温度场及热流量计算2、集总参数法的解题思想3、集总参数法的应用条件及所适用的问题三、讲课难点1、集总参数法数学模型的求解2、详细推导此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四、举例1、结合书中的例题说明集总参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首先说明热电偶的用途及特点,简单介绍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结合其工作原理说明本例题所提到问题的实际存在性,然后说明本题的求解方法。

传热学学习课件教案

传热学学习课件教案

传热学学习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传热学》。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传热现象,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传热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传热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传热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传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热水瓶、热水、冷水瓶、温度计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热水袋的使用,引起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热水瓶和冷水瓶中的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从而理解热传导的原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对流和辐射的原理,教师进行指导。

5.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传热现象,并运用传热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传热学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传递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传递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传递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做饭时的传热现象,运用传热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答案:做饭时,锅里的热源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给食物,食物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

2. 观察太阳辐射对环境的影响,运用传热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答案: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通过辐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地球,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传热学的知识,能够运用传热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传热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传热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热能转换、制冷技术等。

传热学大学课程教案怎么写

传热学大学课程教案怎么写

课程名称:传热学课程编号:XXX授课教师:XXX授课班级:XXX授课时间:每周XX节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传热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 稳态传热- 导热- 对流- 辐射3. 非稳态传热-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4. 传热过程中的热交换器- 管内流动与传热- 管外流动与传热- 管内与管外的复合流动与传热5. 传热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 课程介绍- 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导热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第二周:- 稳态导热- 导热系数和导热速率- 导热过程中的热阻第三周:-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系数和Nu数- 对流换热过程中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第四周:- 辐射换热- 辐射换热定律- 辐射换热中的吸收、发射和反射第五周:- 非稳态传热- 热传导的非稳态解- 热对流和非稳态传热第六周:- 热交换器- 管内流动与传热- 管外流动与传热第七周:- 管内与管外的复合流动与传热- 传热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传热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掌握传热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4.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传热学问题的数值模拟和计算。

5.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传热学原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和提问。

2. 作业和习题:检验学生对传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传热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传热学》(XXX著)2. 讲义:教师自编讲义,包含课程重点、难点和例题。

3. 计算机软件:Fluent、COMSOL Multiphysics等。

传热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三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传热学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各种传热现象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传热学第三版课程。

二、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传热方式的特点。

2.熟悉传热系数和传热设备的设计。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热相关问题的计算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章节内容第一章传热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章热传导第三章对流传热第四章辐射传热第五章多相传热第六章热传导定解问题第七章对流传热定解问题第八章辐射传热定解问题章节内容第九章内强迫对流传热第十章自然对流传热第十一章换热器基本原理第十二章换热器性能和设计分析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采用授课方式,讲解每个章节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举例分析应用。

2.案例实践:选取多个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热现象,分析传热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方案设计。

3.讨论研究: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4.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热器件的结构和性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热现象和传热机理。

五、考核方式1.课堂考核:通过课堂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占总成绩的40%。

2.作业考核: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力。

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核:考试以解答题为主,涉及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传热学第三版。

2.视频资料:选择国内外优秀教师的视频资源,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3.实验室:配备传热实验室,提供教学实验设备和实验资料。

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材难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应该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及时反馈教学意见,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建议。

最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形成。

《物体的传热本领》 教学设计

《物体的传热本领》 教学设计

《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2)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不同,知道常见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

(3)学生能够掌握影响物体传热本领的因素,如材料的性质、物体的结构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

(2)影响物体传热本领的因素。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2)理解物体的结构对传热本领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铜棒、铝棒、木棒、塑料棒、热水、温度计、凡士林、蜡烛、火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用热水袋取暖,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用冰块降温的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袋能让我们感到温暖,而冰块能让我们感到凉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传热本领。

2、新课讲授(20 分钟)(1)热传递的概念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热传递的概念:热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的现象叫做热传递。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如用锅炒菜、晒太阳等。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①提出问题: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是否相同?②实验探究:将铜棒、铝棒、木棒、塑料棒的一端同时放入热水中,每隔一段时间用手触摸另一端,感受温度的变化。

并在棒的一端涂上凡士林,观察凡士林融化的情况。

③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④得出结论:铜棒和铝棒传热快,木棒和塑料棒传热慢,说明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

大学传热学课程设计

大学传热学课程设计

大学传热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传热学基本概念,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2. 学会运用传热定律(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和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分析实际问题;3. 掌握热传递问题数值解法,如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4. 了解热传递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建立传热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传热问题模拟和分析的能力;3. 培养运用传热原理进行设备设计和优化的实际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热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问题的热情;2.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学术探讨中尊重他人观点的良好品质;3.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传热学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结合传热学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传热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本概念:热传导、对流、热辐射的定义及其物理本质;教材章节:第一章 导论2. 传热定律: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教材章节:第二章 热传导定律、第三章 对流传热、第四章 热辐射3. 传热问题数学描述及求解方法:微分方程、边界条件、解析解与数值解;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第六章 传热问题的解析解、第七章 传热问题的数值解法4. 传热问题在工程应用中的实例分析:热交换器、建筑节能、电子设备散热等;教材章节:第八章 传热应用实例5. 传热实验方法与实验数据分析;教材章节:第九章 实验传热学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共计16周,每周2学时。

第一至第四周主要讲解基本概念和传热定律;第五至第八周学习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及求解方法;第九至第十二周分析工程应用实例;第十三至第十六周进行实验方法学习及实验数据分析。

传热学上机实验Word版

传热学上机实验Word版

传热学上机实验班级:学号:姓名:一:实验问题一个长方形截面的冷空气通道的尺寸如附图所示。

假设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冷空气及通道墙壁的温度变化很小,可以忽略。

试用数值方法计算下列两种情况下通道壁面中的温度分布及每米长度上通过壁面的冷量损失:(1)内、外壁面分别维持在10℃及30℃;(2)内、外壁面与流体发生对流传热,且有λ=0.53W/(m·K),t f1=10°C、h1=20W/(m2·K), t f2=30°C、h2=4W/(m2·K)。

二:问题分析与求解本题采用数值解法,将长方形截面离散成31×23个点,用有限个离散点的值的集合来代替整个截面上温度的分布,通过求解按傅里叶导热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热平衡法建立的代数方程,来获得整个长方形截面的温度分布,进而求出其通过壁面的冷量损失。

1. 建立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对于第一问,其给出了边界上的温度,属于第一类边界条件。

⎪⎪⎪⎩⎪⎪⎪⎨⎧︒=︒==∂∂+∂∂CC y tx t 301002222外壁温内壁温 对于第二问,其给出了边界上的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及周围流体的温度 t f ,属于第三类边界条件。

()⎪⎪⎩⎪⎪⎨⎧-=⎪⎭⎫ ⎝⎛∂∂-=∂∂+∂∂f w wt t h n t yt x t λ022222. 确定节点(区域离散化)用一系列与坐标轴平行的网格线把长方形截面划分为31×23个节点。

则步长为0.1m ,记为△x=△y=0.1m 。

3. 建立节点物理量的代数方程对于第一问有如下离散方程:()()()()()()()()()()⎪⎪⎪⎪⎪⎪⎪⎩⎪⎪⎪⎪⎪⎪⎪⎨⎧+++==︒==︒==︒==︒==︒==︒==︒==︒=+-+-代表内部点,,点4126~6,1018,26~6,106,18~6,10,2618~6,10,631~1,3023,31~1,301,23~1,30,3123~1,30,11,1,,1,1,n m t t t t t n C m t n C m t n C n t n C n t n C m t n C m t n C n t n C n t n m n m n m n m n m对于第二问有如下离散方程:对于外部角点(1,1)、(1,23)、(31,1)、(31,,23)有: ()()02222,1,,22,,1,22=∆∆-+-∆+∆∆-+-∆±±x y t t t t x h y x t t t t yh n m n m n m f n m n m n m f λλ 得到:()()()()⎪⎪⎪⎪⎩⎪⎪⎪⎪⎨⎧++=++=++=++=22,3123,3023,312,311,301,3122,123,223,12,11,21,11865331400186533140018653314001865331400t t t t t t t t t t t t 同理可得:对于内部角点(6,6)(6,18)(26,6)(26,18) ,有()()()()()()()()⎪⎪⎪⎪⎩⎪⎪⎪⎪⎨⎧++++=++++=++++=++++=7,2618,2518,2719,2618,267,266,256,275,266,2618,717,619,618,518,67,66,75,66,56,671853359533592000718533595335920007185335953359200071853359533592000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对于外部边界节点有()()()()⎪⎪⎪⎪⎩⎪⎪⎪⎪⎨⎧=+++==+++==+++==+++=+-+-+-+-20~2,29253146537360020~2,29253146537360022~2,29253146537360022~229253146537360023,123,122,23,1,11,12,1,1,311,31,30311,11,1,21m t t t t m t t t t n t t t t n t t t t m m m m m m m m n n n n n n n n ,,, 对于内部边界节点有()()()()⎪⎪⎪⎪⎩⎪⎪⎪⎪⎨⎧=+++==+++==+++==+++=+-+-+-+-25~7,6125330653153100025~7,6125330653153100017~7,6125330653153100017~7,6125330653153100018,118,119,18,6,16,15,6,1,261,26,27261,61,6,56n t t t t n t t t t n t t t t n t t t t m m m m m m m m n n n n n n n n ,, 对于内部节点有()1,1,,1,1,41+-+-+++=n m n m n m n m n m t t t t t4. 设立温度场的迭代初值传热问题的有限差分解法中主要采用迭代法。

2-8《物体的传热本领》(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8《物体的传热本领》(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充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不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此外,对于传热的原理和现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2. 不同物体的传热速度
① 不同物体的传热速度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物体的材料和形状。
② 金属的传热速度较快,因为金属的导电性好,热量可以通过电子的移动快速传递。
③ 非金属的传热速度较慢,因为非金属的导电性较差,热量传递速度较慢。
④ 物体的表面积也会影响传热速度,表面积越大,热量传递速度越快。
3. 对流现象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物体传热本领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物体传热本领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 科普视频:通过科普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物体的传热本领,如《科学实验:物体的传热本领》等。
5. 传热应用案例:通过介绍传热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热原理的实际价值,如《传热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拓展建议
1. 组织学生观看科普视频,了解物体的传热本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让学生参与在线科学实验,亲身体验物体的传热本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实践素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5. 创新素养:鼓励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XX学院实验指导书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热学实验学时: 6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制定人:制(修)订时间: 2020年8月专业负责人审核:专业建设工作组审核:2020年8月实验纪律要求1.请按照时间安排准时进入实验室。

2.请不要带入与实验无关的各类用具及杂物。

请保持安静、整洁的实验环境。

3.请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听从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排。

4.实验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时,请不要擅自处理,并请立即报告实验室管理人员。

5.实验完毕时,请按指定位置摆放实验物品,把工作凳排列整齐,有序地离开实验室。

6.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请不要随意更换实验配置,坚决杜绝盗取配件等行为。

7.请爱护实验室的各种设备。

第一部分实验大纲一、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传热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学会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为今后专业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要求:(1)了解实验装置,熟悉空气流速及管壁温度的测量方法,掌握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2)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实验装置结构,学会使用实验仪器与设备;(3)通过测定空气横掠单管时的表面传热系数,掌握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准则方程式的方法。

(4)掌握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误差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三、主要仪器设备四、实验报告与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每个实验均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按统一格式,采用统一的报告纸、统一的原始数据记录纸。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简要步骤、数据处理、讨论与小结、原始记录单。

学生要认真书写,字迹整洁、清晰。

2.考核方式(1)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考试以笔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2)实验课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实验考核由实验出勤、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组成。

某个实验未出勤则不得分。

在实验出勤的前提下,单个实验得分=实验操作得分×50% + 实验报告得分×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上机实验传热学上机实验班级:学号:姓名:二实验问题一个长方形截面的冷空气通道的尺寸如附图所示。

假设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冷空气及通道墙壁的温度变化很小,可以忽略。

试用数值方法计算下列两种情况下通道壁面中的温度分布及每米长度上通过壁面的冷量损失:(1 )内、外壁面分别维持在10C及30C;(2)内、外壁面与流体发生对流传热,且有入=0.53W/ (mK), t fi=10°C、h i=20W/ (m2K) , t f2=30°C、h2=4W/ (m2K)。

二:问题分析与求解本题采用数值解法,将长方形截面离散成 31X 23个点,用有限 个离散点的值的集合来代替整个截面上温度的分布,通过求解按傅 里叶导热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热平衡法建立的代数方程,来获得 整个长方形截面的温度分布,进而求出其通过壁面的冷量损失。

1.建立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对于第一问,其给出了边界上的温度,属于第一类边界条件内壁温 10 C 外壁温 30 C对于第二问,其给出了边界上的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 面传热系数h 及周围流体的温度t f ,属于第三类边界条件2t x2.确定节点(区域离散化)用一系列与坐标轴平行的网格线把长方形截面划分为 31X 23个节点。

则步长为0.1m ,记为△ x= △ y=0.1m 。

2t x2t2~y2tht wt f3.建立节点物理量的代数方程对于第一问有如下离散方程:t 1, n 30 C, n 1 ~ 23t 31, n 30 C, n 1 ~ 23t m,1 30 C, n 1 ~ 31t m,23 30 C, n 1 ~ 31t 6, n 10 C, n 6 ~ 18t 26, n 10 C, n 6 ~ 18t m,6 10 C, n 6 ~ 26t m,18 10 C, n 6 ~ 26t m, n 1tm 1, n4 t m 1, n t m, nt m,n 1,点m, n代表内部点对于第二问有如下离散方程:对于外部角点(1,1)、(1,23)、(31,1)、(31,,23)有:h2^t f2 t m 1 ,nX h2 t f 2 t m,nt m,n 1 t m,n X得到:t31,23t 31 186 400 53 31 186 400 53 31 186 400 53 31 186t1,1 t1,23 t31,1 2,1 t1,2t2,23 t1,22t m,n y2t30,1 t31,2t30,23 t31,22 同理可得:对于内部角点(6,6)(6,18)( 26,6)(26,18)对于外部边界节点有对于内部边界节点有1000 53丄 53丄t 6,nt5,n t6,n 1 t6,n 1 , n7 ~ 17153 306 , 612 ,1000 53丄 53丄t 26,nt 27,n t 26,n - 1 t 26,n 1,n 7 ~ 17153 306 , 612100053 53t m ,6t m,5 t m 1,6 t m 1,6 , n7~25153 306 , 612100053 t 53 tt m ,18亠亠亠t m,19 t m 1,18 t m 1,18,n 7 ~ 25153 306 ,612对于内部节点有4. 设立温度场的迭代初值t 6,6126,18359359 2000 53 359 359 2000 53 359 359 2000 532000 359上6,18t 26,6,186,19359t26,5t 27,653 5,6 t6,5126,19 t 27,1853718 t7" t6J 53尿如7切853莎怯6以,753丽坛,18切7t1, n t31, n tm ,1tm,23600 53 600 53 600 73 600 73 竺t 146 2,n 53 ?46t30,n_53t 146 m,2 53146tm,22邑t 292 切 1 53292 t31,n邑t 292 m53 292t1,n 1 1 t31,n 1,1 n 2~22 1 ,n 2~22 t m 1,1 , m 2~ 20 t m 1,23 垢 1,23 , m 2~ 20 m,nt m 1,nt m 1,n t m,nm,n 1传热问题的有限差分解法中主要采用迭代法。

采用此法求解时需要对被分解 的温度场预先假定一个解,称为初场。

对于本问题,本文采用内部流体温度作 为初始温度t o =1O°C 。

采用高斯一赛德尔迭代法进行迭代计算。

5. 求解代数方程组源程序如下:问题一:t(m, n)=0.25*(t(m-1, n)+t(m+1, n)+t(m, n+1)+t(m, n-1));end for m=27:30t(m, n)=0.25*(t(m-1, n)+t(m+1, n)+t(m, n+1)+t(m, n-1));m=31; n=23; t=zeros( m,n); p=10 t(:,:)=P ; t(:,1)=30; t(:,23)=30; t(1,:)=30; t(31,:)=30; for x=6:26for y=6:18 t(x,y)=10; end endfor i=1:100000for n=2:22%将长方形截面离散化为 31 X 23个点 %赋初温%对外边界上的点给定温度 30 ° C%对内边界上的点给定温度 10 ° C %多次迭代保证结果准确性 %对内部节点进行迭代运算endend for m=2:30for n=2:5t(m, n)=0.25*(t(m-1, n)+t(m+1, n)+t(m, n+1)+t(m, n-1));end for n=19:22t(m, n)=0.25*(t(m-1, n)+t(m+1, n)+t(m, n+1)+t(m, n-1));end endt(1, n)=600/73+53/146*t(2, n)+53/292*(t(1, n-1)+t(1, n+1));end t'淋得温度分布矩阵con tour(t',1000); C=c on tour(t',10); %clabel(C,'ma nual')%画等温线图,等温线条数 1000条。

作等温边界条件的等温线图,等温线条数10条问题二:m=31; n=23; t=zeros( m,n); p=10 t(:,:)=P ;for i=1:100000%将长方形截面离散化为 %赋初温31 X 23个点t(1,1)=400/31+53/186*(t(2,1)+t(1,2)); t(1,23)=400/31+53/186*(t(2,23)+t(1,22)); %外角点温度计算公式t(31,1)=400/31+53/186*(t(30,1)+t(31,2)); t(31,23)=400/31+53/186*(t(30,23)+t(31,22));t(6,6)=2000/359+53/359*(t(5,6)+t(6,5))+53/718*(t(7,6)+t(6,7)); 角点温度计算公式%内t(6,18)=2000/359+53/359*(t(5,18)+t(6,19))+53/718*(t(6,17)+t(7,18)); t(26,6)=2000/359+53/359*(t(26,5)+t(27,6))+53/718*(t(25,6)+t(26,7));t(26,18)=2000/359+53/359*(t(26,19)+t(27,18))+53/718*(t(25,18)+t(26,17 ));for m=2:30%外边界温度分布t(m,1)=600/73+53/146*t(m,2)+53/292*(t(m-1,1)+t(m+1,1)); t(m,23)=600/73+53/146*t(m,22)+53/292*(t(m-1,23)+t(m+1,23)); endfor n=2:22t(31, n)=600/73+53/146*t(30, n)+53/292*(t(31, n-1)+t(31, n+1));endfor m=7:25 %内边界温度分布t(m,6)=1000/153+53/306*t(m,5)+53/612*(t(m-1,6)+t(m+1,6));t(m,18)=1000/153+53/306*t(m,19)+53/612*(t(m-1,18)+t(m+1,18));endfor n=7:17t(6, n)=1000/153+53/306*t(5, n)+53/612*(t(6, n-1)+t(6 ,n+1));t(26, n)=1000/153+53/306*t(27, n)+53/612*(t(26, n-1)+t(26, n+1));endfor m=2:30 %内部节点温度分布for n=2:5t(m, n)=0.25*(t(m-1, n)+t(m+1, n)+t(m, n+1)+t(m, n-1));endfor n=19:22t(m, n)=0.25*(t(m-1, n)+t(m+1, n)+t(m, n+1)+t(m, n-1));endendfor n=2:22for m=2:5t(m, n)=0.25*(t(m-1, n)+t(m+1, n)+t(m, n+1)+t(m, n-1));endfor m=27:30t(m, n)=0.25*(t(m-1, n)+t(m+1, n)+t(m, n+1)+t(m, n-1));endendendt' %获得对流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矩阵contour(t',1000); %作对流边界条件的等温线图,等温线条数1000条C=contour(t',10); % 作对流边界条件的等温线图,等温线条数10条clabel(C,'ma nual')问题一(第一类边界条件)及问题二的温度分布矩阵如下:鉴于31列,23行的矩阵在WORD中不好排列,故在这里,本文将温度矩阵选择90 °,按23列,31行排列。

详见EXCEL文档。

问题一等温边界条件温度分布矩阵3二029- 929- 9归9罗82戸S捋«田8第8胃E29・E2亠*co 出-岁co 2亠g聖-co 岁-29一«2尹«拜3扭--罗8笄9扫9罗93二Q3029・3泪 j岁1耳5国9詈暨_s 36田9 25・5 莎*25-丙2" *岁OO 岡Do 岁«剧™罗-啊』睜尉一洋2岁5岑9制5岁1禺T閒-H 29・9禺『2二 26-225 23・ 9 23・ 122h 22322'B2L92LsLg2L92L921J2Lg2L92L92鳥2」22322・ 62円 一胃 92SK 鳥7・ 4昌-3泪丄 毎9禺L 2产2界3 22・4岁二尸5芍«長嘗2長1 18 制耳917・9三秽 1818«旨心显亠拓曲莎-芦-闵亠耳3国2闵1洱929・9275詈 2-fr =lg fc'E 14・314Jl ±14 1414匚14141414141旷二4-二5空 1當存907 224 2s 7・sg ・g 2法26・9豎与二富」2'=二£戸二0'10・一10101010101010 105匚卩二0'三匚二2 £ 2订 23・ 9豊畧 洱囂需月二翥一営 M:.S M KIS H 100 M1010 10_0m ss m一二 一0=二三一£岁也・固« 毎囂蔦2£S1£K U 皂 W S 10 1〔 1〔吕 1010 101010 101010三邑 L010=匚旷61辽讯6 2営2汇 29-囂6:陽3«4壬戸110=一兰10一010 10101010 1-:_*10一0一二二0一二0一二0:空一=2二2£®豊詈尸二鳥一4-2 M二0 010吕101010吕10 10 D 10匸10=岂邑匸5二此一汇尸2S 辽 SS 22«二4'1 二 一二0三 10101「10 1010 1010 1010 10 岂 HJ 10 10lonHl cm22田929»s s 22«11£K H 10亘 旦 旦ISI10 一0一0一0 一0一0一二 10 1二0 10一二 0 一二尸一 14-一丙一 2225二29« 2辽闵 9 22岂土一江S 一 Q三戸 IQs I 10 10s I s I 10 10 1010岂三-0 10 一二二 14-222S 2S 22黒2二«21£K I ・一 10 一〔一 KiKI 1〔 10 1£一 10 10 lo s loL0 1=吕S 一0 一Km=4-迂 M 22'^2g « 衣26・恳』1产 41E M •一 M W Ki KI 1〔 10 1£ 10101010 lo s lo IDS S 10 10=匚4』园422・32尹一罡 E2兰浜222・旦益1£1=・1呂10呂兰1=10 10 10 1010 101010 10岂三一0一0 1二|1・二兰罗益三円2 29»2£第523・105歹3吕一s W IQ兰 10 1010 1010 10 10 10 10 10 10 _匚0 10£・11江 0S M 2営洋829・囂6・9月9乞12・11=・二0;芦110・二0・110 10 10 10 10 10 10一02-二卩二0匕二一二一2・二6』2亏2円9豊29« •圄 詈盲肓・9・_£114・31£1士14・4一问题二对流边界条件温度分布矩阵问题一即等温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图如下:5 10 15 20 25 30问题二即对流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图如下:2220181614121086425 10 15 20 25 3028 .26■ ■ 24--22--20--18--16.14■ 125 10 15 20 25 306. 解的分析根据对角占优原则,迭代公式的选择应使每一个迭代变量的系 数总是大于或等于该式中其他变量系数的绝对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