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表_第二波_少女
凯利公式
凯利公式凯利公式(Kelly formula)概述凯利公式是一条可应用在投资资金和赌注的公式。
应用于多次的随机赌博游戏,资金的期望增长率最高,且永远不会导致完全损失所有资金的后果。
它假设赌博可无限次进行,而且没有下注上下限。
f * = 现有资金应进行下次投注的比例b = 赔率p = 胜利机会q = 输的机会 (一般等于 1-p )例如:若一个游戏有40%(p=0.40)机会胜出,赔率为2:1(b=2),这个赌客便应每次投注(2 × 0.40 - 0.60)/2 = 10%的资金。
这条公式是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在贝尔实验室的同事物理学家约翰?拉里?凯利在1956年提出的。
凯利的方法参考了香农关于长途电话线的嘈音的工作。
凯利说明香农的信息论可应用于此:赌徒不必要获得完全的资讯。
香农的另一位同事Edward O. Thorp应用这条公式在廿一点和股票市场上。
1738年丹尼?伯努利曾提出等价的观点,可是伯努利的文章直到1954年才首次译成英语。
不过对于只投资一次的人来说,应选择算术平均最高的投资组合。
凯利公式的投资运用凯利公式在投资中可作如下应用:1、凯利公式不能代替选股,选股还是要按照巴菲特和费雪的方法。
2、凯利公式可以选时,即使是有投资价值的公式,也有高估和低估的时候,可以用凯利公式进行选时比较。
3、凯利公式适合非核心资产寻找短期投机机会。
4、凯利公式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的考虑,对于资金管理比较有利,可以充分考虑机会成本。
[编辑]凯利公式的盲点凯利公式原本是为了协助规划电子比特流量设计,后来被引用于赌二十一点上去,麻烦就出在一个简单的事实,二十一点并非商品或交易。
赌二十一点时,你可能会输的赌本只限于所放进去的筹码,而可能会赢的利润,也只限于赌注筹码的范围。
但商品交易输赢程度是没得准的,会造成资产或输赢有很大的震幅。
凯利公式案例分析案例一:凯利公式案例分析[1]当房市(不要小看房市,有杠杆效应)2005年5月左右进入疯狂期的时候(上海均价从3500上涨到12000元),股市却在1000点低点时候,我们可以用凯本公式测算一下投入的资金。
2018年9月二级MS Excel题库公式
2018年9月二级MS Excel题库公式大全第1套1.3. 在工作表“初三学生档案”中,利用公式及函数依次输入每个学生的性别“男”或“女”、出生日期“××××年××月××日”和年龄。
其中:身份证号的倒数第2位用于判断性别,奇数为男性,偶数为女性;身份证号的第7~14位代表出生年月日;=IF(MOD(MID(C2,17,1),2)=1,"男","女")=MID(C2,7,4)&"年"&MID(C2,11,2)&"月"&MID(C2,13,2)&"日" 1.4. 参考工作表“初三学生档案”,在工作表“语文”中输入与学号对应的“姓名”;按照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30%、30%、40%的比例计算每个学生的“学期成绩”并填入相应单元格中;按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统计每个学生的“学期成绩”排名并按“第n名”的形式填入“班级名次”列中;按照下列条件填写“期末总评”:=VLOOKUP(A26,档案[[学号]:[姓名]],2,0)=C2*30%+D2*30%+E2*40%="第"&RANK(F2,$F$2:$F$45)&"名"1.6. 分别将各科的“学期成绩”引入到工作表“期末总成绩”的相应列中,在工作表“期末总成绩”中依次引入姓名、计算各科的平均分、每个学生的总分,并按成绩由高到底的顺序统计每个学生的总分排名、并以1、2、3……形式标识名次,最后将所有成绩的数字格式设为数值、保留两位小数。
=VLOOKUP(A3,档案[[学号]:[姓名]],2,0)=VLOOKUP(A3,语文!$A$2:$F$45,6,0)=VLOOKUP(A3,英语!$A$2:$F$45,6,0)(物理化学品德等)=AVERAGE(C3:C46)=RANK(J3,$J$3:$J$46,0)第2套2.4. .在“法一”、“法二”、“法三”、“法四"工作表中,利用公式分别计算"总分”、平均分”、班内排名列的值和最后一行平均分的值=SUM(C3:K3)=AVERAGE(C3:K3)=RANK(L3,$L$3:$L$27,0)=AVERAGE(C3:C27)2.6.在"总体情况表工作表B3.J6单元格区域内,计算填充各班级每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并计算"总分”、平均分”、“总平均分”、“排名=SUM(B3:J3)=AVERAGE(B3:J3)=RANK(K3,$K$3:$K$56,0)=AVERAGE(B3:B6)第3套3.2.参照“产品基本信息表”所列,运用公式或函数分别在工作表“一季度销售情况表”、“二季度销售情况表”中,填入各型号产品对应的单价,并计算各月销售额填入F列中。
魔法公式完全版
OLL手法Gan1(R U'U')(R2' F RF') U2(R' F R F')2(F R U R' U'F')(f R U R' U'f')3f(R U R'U')f' U'F(R U R'U')F'4f(R U R'U')y x(R’F)(R U R'U')F'5(r' U2)(R U R'U)r6(r U'U')(R' U' RU' r')7r UR' U RU'U' r'8r' U' RU' R' U2 r9(R' U' R)y' x' (RU')(R'F)(R U R')10(R UR'U)(R'FR F')(RU'U'R') 11r'(R2 U R'U)(R U'U'R' U)(r R')12(r R'2 U' RU')(R' U2 RU' R)r'13(r U' r'U')(r U r')(F' U F)14R' F R UR' F'R(F U' F')15(r' U' r)(R'U'R U)(r' U r)16(r U r)'(R UR' U')(r U' r')17F(U R'U'F ')U(F R2 UR'U'F ')18F (R U R'd)(R' U2)(R' FR F')19(r' R U)(RU R'U' r)(R'2 F RF')20r'(R U)(R U R'U'r2)(R2'U)(R U') r'21(R U'U')(R' U'R U R' U')(R U' R')22R U'U'(R'2 U')(R2 U')R'2 U' U'R23(R2 D')(R U'U')(R' D)(R U'U' R)24(r U R' U')(r' F R F')25F'(r UR' U')(r' F R)26R U' U'R' U'R U' R'27R' U2 R UR' U R28(r U R'U')(r' R U)(R U' R')29(r U R'U')(R r'2F R F')(r R')30(R2 U R'B')(RU')(R2' U)(R B R')31(r' F' U F)(L F'L' U' r)32(R U)(B'U')(R' U RB R')33(R U R' U')(R' F R F')34(R'U'R U)y(r U R'U')r' R35R U'U'R2'F R F'(RU'U'R')36R'U'R U'R'U R Ul U'R'U37F (R U'R'U'R U)(R' F')38(R U R'U)(RU'R'U')(R'F R F')39(r U' r'U' r)y(R UR' f')40(R' F R UR'U')(F' U R)41R U' R' U2R U y R U'R' U' F'42(R'U RU'U'R'U')(F'U)(F U R)43(B' U')(R' U R B)44f (R UR' U')f'45F (R U R'U') F'46(R' U')R' F R F'(U R)47B'(R' U'R U)2 B48F (R U R'U')2 F'49R B'(R2F)(R2 B)R2 F' R50L'B (L2F')(L2B')L2 F L'51f (R U R'U')2 f'52R'U' R U'R' dR' U l U53(r' U2)(R U R'U')(R U R'U)r54(r U'U')(R' U' R UR' U')(R U' r')55(R U'U')(R'2 U')R U' R'U2(F R F')56F (R UR'U')(RF')(r UR'U')r'57(R U R' U'r)(R' U)(R U' r')42’(r' R2)y(R U R' U')(R' U R')r47’b' U'(R' U R U'R' U R)b10’(L U L')y'(R'F R U')(R' F ' R)5’(l' U2)(L U L' U l)6’l U2L' U' L U'l'3’(r' R2 UR' U)(rU2 )(r' Ur R')12’F (R U R'U') y L'F (R U R'U') F'13’l U' R' F'R U l'y R' U RPLL手法 Gan 棱换01.(R U' R)(U R U R)(U' R' U' R2)02.(R2' U)(R U R' U')(R' U')(R' U R')03. M2 U M2 U2 M2 U M204.(U R'U')(R U'R)(U R U')(R'U R U)(R2 U')(R'U)01'. (R2 U')(R' U' R U R U)(R U 'R)02'. (R' U R' U')(R' U')(R' U)(R U R'2)角换05. x' R2 D2(R' U' R)D2(R' U R')06. x'(R U' R)z'(R'2 U' L U R2' x y R2)上式中的R2' x y是同时进行的07.x'(R U' R' D)(R U R')u2'(R' U R)D(R' U' R)邻角对棱对角邻棱08.(R U R' U')(R' F)(R2 U' R' U')(R U R' F')09. U'(R'U R U' R'2 b')x(R'U R)y'(R U R' U' R2)10. (R' U R' U')yx2(R' U R' U'R2)xz'(R'U'R U R)11.F(R U'R' U')(R U R' F')(R U R' U')(R' F R F')09'. z(R U R' U' R U ' U')(x' z')(R U R'U')x(U'R'U R U 'U')10'.z(U' R U' l')z(R' U R'U')(l R)(U' R' U R U)邻角邻棱换12.z(U' R D')(R2 U R' U' R2 U)z'(R U')13.(R U R'F')(R U R'U')(R'F R2 U'R'U')14.(R' U2)(R U'U')(R' F R U R' U')(R'F' R2 U')15. (R U'U')(R' U2)(R B' R' U')(R U R B R2' U)三角三棱换16. (R2' u' R U' R)(U R' u)(R2 f R' f')17. (R U R')y'(R2' u' R U')(R' U R' u R2)18. (R2 u)(R' U R' U')(R u') (R2' F' U F)19. (R' d' F)(R2 u)(R' U)(R U' R u' R2)对角对棱换20. z(R' U R')z'(R U2 L' U R')z(U R')z'(R U2 L' U R')21. z(U'R D')(R2 U R'U')z'(R U R')z(R2 U R')z'(R U')说明符号系统:RLUDFB,rludfb(转两层) 如u 就是上两层顺时针转90度x(整个魔方以R的方向转动),y(整个魔方以U的方向转动),z(整个魔方以F的方向转动),斜体是用右拇指下划线用左食指-*F2l手法 Gan(R U'U' R' U)2 y'(R' U' R)(U R U' R' U') y'(R' U R)(R' F' RU)(R U' R' F)U’(F’RUR’U’)(R’FR)(R U R' U')(R U'U' R' U')(RU R')(R U' R U)y(R U' R' F2)y'(R' U' R U)(R' U' R)(R U' R' U)(R U' R')(RU'R'U)(R U'U'R'U)(RU'R')R2 y(R U R' U')y'(R' U R')y' (R' U)(R U')(R' U R)(R U R' U' )(R U R')(R U R' U')2 (R U R')(R U' R') y’ (R' U2 R)y' (R' U2)(R U R' U')R y' U'(R' U2)(R U' R' U)R y'(R' U R U'U')(R' U' R)y' (U2 R2' U2)(R U R' U R2)(R U R'U)(R U'U' R'd)(R'U R) (RUR')U2(RU R' U')(R U R')(R U' R' U2)(R U R')U(R U’U’)(R' U R U' )R' (R U’U’)(R' U' R U)R'U'(R U')(R' U2)(R U' R')U' (R U R') d (R' U' R)d (R' U R U')(R' U' R)y' (R' U' R)(d R' U' R U')(R' U' R)y’ (R U’U’)R’2 U’ R2U’ R’U'(R U'U' R' d)(R'U'R)y' (R' U)(R d' U’)(R U R')U' (R U’U')(R' U2)(R U'R')U'(R U R' U')(R U'U' R')U R U' R'U' (R U'U’ R' U)(R U R') d (R' U' R) d' (R U R')y' U' (R' U R)(d R' U' R U'U')(R' U R) d (R' U2)(R U'U’)(R' U R)(R U' R' U)(d R' U' R)(R U')(R' U)(R U')(R' U2)(R U'R')U'(R U R' U)(R U R')(R U R')U' (R U' R' U)(R U R')加下划线的是用左食指完成,斜体是用右拇指浅蓝色的是最少步数版本红色是新增的多解新修正三阶魔方高级玩法教程----Cross公式R' F R R' u' R 或R u R'R u' R 或R' u R'R' U R' F R' F R'F' R F R2 R2' F R' U R' F2R F R u R' B'L R u' R L L R u R L(R U'U')(R' U' R U R' U')(R U' R')R U'U' (R'2 U')(R2 U')R'2 U' U'R(R2 D') (R U'U') (R' D) (R U'U' R)(r U R' U') (r' F R F')F'(r U R' U')(r' F R)R U'U' R' U' R U' R'(R U' R)(U R U R)(U' R' U' R2)(R2' U)(R U R' U')(R' U')(R' U R')R' U2 R U R' U R三阶魔方高级玩法教程----OLL公式点系列08、(R U'2)(R'2 F R F')U2(R' F R F')09、(F R U R' U' F')(f R U R' U' f')10、(f R U R' U' f')U' (F R U R' U' F')11、(f R U R' U' f') y (F R U R' U'F')12、(R U R' U)(R' F R F')U2(R' F R F')13、F(R U R' U) y' (R' U2)(R' F R F')14、r' (R U R U R' U') r (R'2 F R F')15、r' (R U R U R' U') r2 (R'2 U RU') r'一系列16、f (R U R' U')2 f'17、(R' U' R U' R' U) y' (R' U R B)18、(r U r')(U R U' R' ) 2 (r U' r')19、(R U' U')(R'2 U')(R U' R' U2)(F R F')7系列20、(r U' r' U') (r U r') y' (R' U R)21、(R' F R U R' F' R) y' (R U' R')22、(r' U' r)(R' U' R U)(r' U r)23、(r U r') (R U R' U')(r u' r') T系列24、(R U R' U')(R' F R F')25、F(R U R' U') F'26、(R U R' U' r)(R' U R U') r'27、(r U R' U') (r' R U)(R U' R') 1+2点系列28、(r U' r' U' r) y (R U R' f')29、(R' F R U R' U') (F' U R)6系列32、(R' U' F)(U R U' R' F' R)33、(R U B' U')(R' U R B R')34、x' U' F' R' F R U35、f (R U R' U') f'田系列36、F(R U' R' U')(R U R' F')37、R U'2 (R'2 F R F')(R U'2 R')38、(r' U2)(R U R' U) r39、(r U2)(R' U' R U') r'2系列40、r' U' R U' R' U2 r41、r U R' U R U'2 r'42、r' (R2 U)(R' U R) U'2 (R' U R')r43、r (R'2 U')(R U' R') U2 (R U' R)r'44、(R' U' R) y' x' (R U' R' F)(R UR')45、(R U R' U)(R' F R F') (R U'2 R')L系列46、(r U2)(R' U' R U R' U')(R U' r')47、B' (R' U' R U)2 B48、r' U2(R U R' U')(R U R' U) r49、F(R U R' U')2 F'50、R' F R2 B' R'2 F' R2 B R'51、R B' R'2 F R2 B R'2 F' RL+2点系列52、(R2 U R' B')(R U' R'2 U)(R B R')53、(R U R' U')(R U' R' F') U' (F RU R')54、(R' U R U'2 R' U') y (L' U L U F)55、(R U' R' U2 R U) y (R U' R' U' F') 56、(R U R' U)(R U' R' U')(R' F R F')57、(R'基本规律之切位相连03、(R U R')04、y' (R' U' R)05、U' (R U R' U)(R U R')06、(U' R U' R' U) y' (R' U' R)基本规律之同向相连07、y' (U R' U' R)(U'2R' U R)08、U' (R U R' U2)(R U' R')09、y' U R' U2(R U'2 R' UR)10、U' (R U'2 R' U2)(R U' R')基本规律之底色切位11、y' U' (R' U2)(R U')(R' U R)12、U (R U'2)(R' U R U')R'13、U2 (R U R' U)(R U'R')14、y' (R' U R U'2)(R' U' R)21、U' R U2 R' U y' (R' U' R)22、y' U (R' U R U')( R' U'R)23、(R U' R' U) 2 U (R U' R')24、U' (R U' R' U)(R U R')15、U' (R U'2 R' U)(R U R')16、U' (R U' R') U2 (R U' R')17、y' U(R' U' R U')y(R U R')18、U' (R U R'U) y' (R' U'R)19、(R U R' U') 2 (R U R')20、(R U' R' U) y' (R' U R)25、(R U R')U2(R U' R' U)(R U' R')26、(R U' R' U2) y' (R' U' R)27、(R U' R' U)(R U'2)(R' U R U' R')28、(R U R' U')(RU'2 R' U' )(R U R')29、R2 y (R U R' U') y' (R' U R')30、(R U' R )y U (R U' R')F231、(R U'2 R' U) 2 y' (R' U' R)32、U (R U' R' U) y (L' U L)和y'(R U)(R U R U')(R' U' R')33、U'(F' U F U)y'(R U' R')和(R' U' R' U')(R' U)(R U R)34、y' (R' U2)(R U R' U' R)35、(R U R')U2 (R U R' U')(R U R')36、(R U2 R' )(U' R U R')37、(R U R' U)(R U'2 R' U)y' (R' U R)(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磼1回かっぱ杯结果表(2日目 高栉生大会)
<男子団体組手>
優 勝
準優勝
第3位
第3位
敢闘賞
敢闘賞
敢闘賞
日本航空 高等学校A
篠崎 陸 吉岡大樹 仲根陽輝 尾島竜太郎 宮坂輝太 渡辺俊介 山浦拳一郎 三浦銀太
横浜創学館 高等学校A 酒井 優志 砂川 純輝 渡辺 文裕 大久保 旭飛 伊藤 政哉
岡本 洸
東洋大学附属 水城高等学校A
皆川 佳 伊藤 蓮 小笠原 彩 建部 美希
名倉 里瑚 鴨作 華蓮 中川 智絵 皷 莉奈
牛久高等学校A
池原 慎太郎 相馬 進吾 高橋 聖也 福田幸樹 福田 裕樹 礒 明道 礒 直輝
鈴木 翔也 須藤 駿介 水野 凌太 上久保 亮 佐藤 元輝 志村 昴紀
水戸商業 高等学校A 長谷川 誠 鈴木 津 広瀬 文士 伊垣 千寛 益子 勝太 木村 恒太 高秀 雅陽 磯部 和希
世田谷学園 高等学校B 首藤 琢伸 美濃部 秋王
日本航空 高等学校 長谷川 愛佳 宮下 裕衣 中村 望 古川 かれん 古野 ひかる 守屋 ひかり 嶋田 寧々
花咲徳栄 高等学校 高橋 夏樹 大金 佐和子 吉田 琴美 丸田 樹 我妻 萌乃花 斉藤 翼 菊池 咲奈 堀川 ひかる
第3位
東洋大学附属 牛久高等学校
藤沼 奈那 高島 恵未 福田 あつみ 工藤 麻未 吉澤 なぎさ 高島 文乃 丸石 結奈
井田 翔 岩室 瑞樹 今井 悠貴 久保木 諒介 青山 達哉 末廣 祥彦
日本航空 高等学校B 中村 拓哉 希代 駿 中村 礼生 中村 幸樹 福田 翔太 高村 亮太 福田 翔太 川崎 佑貴
敢闘賞
世田谷学園 高等学校A 末廣 哲彦 杉山 絹人 鈴木 伸知 小澤 達也 金子 遊星
半对数计算公式
半对数计算公式半对数计算一、何谓股价三分线▲我们常计算回档(反弹)1/3、0.382、1/2、0.618,其实1/3与0.382属同层级,意谓强势整理(弱势反弹),乃最有机会创高(破底)之表征。
1/2中线则是最普遍运用的支撑或压力之观测点,因为这里是回档或反弹的成本均衡处,稳定的涨势或跌是常藉1/2中线之转折继续维系其多空步伐。
至于0.618乃回檔的『最后防线』及反弹的『乾坤挪移』所在,前者跌破,防回档转回跌,后者突破可促反弹转回升,这一关的重要性关乎原始趋势之转变与否。
◆问题来了!没人规定股价的高低点要落在三分线位置,若视之为『随机』落在任何位置皆可能,重要的是据美国分析界学者之长期统计,落在三分线附近之机率远大于其它位置,足见其存在的惯性意义。
二、为什么要用半对数计算▲很多人早就会自行计算所谓的回档(反弹)1/3、1/2及黄金切割率,久而久之却懒得算了;原因是算不出『准头』!何以艾略特主张要用『半对数』?例:10 → 100 的中心点在哪 ? 小学生也知道 ( 10 + 100 ) / 2 = 55,但是,股价的运算~ √10 X100 = 31.6。
半对数乃一门运用数学,并适用于股市这门投资学。
◆原理:拿一百万元买一档10元的股票,涨到31.6元增值为316万;又,拿一百万元买足一档31.6元的股票,涨到100元同样增值为316万。
可见31.6才是10←→100的涨跌『成本中心』位置;若说线图为人性之轨迹,那么『惯性』透过半对数计算才得知最敏感的表征处。
进而推演出公式:10 → 100回檔1/3 ~ 100.333 X 1000.666= 46.2;100 → 10 反弹 1/3 ~1000.333 X 100.666= 21.5。
所以说,一定要用工程用计算器才算得出来。
三、如何『取样』来加强计算的可信度 ?▲半对数计算必须先有『背景取样』,因为我们是藉由前一上涨波来测量回档支撑,由前一下跌波来测量反弹压力;但所谓的『前一波』可长可短,且走势不见得如想象中单纯,是故,取样的准则应力求:一、较佳的线性轨道(走势太曲折则不佳);二、较符合波浪循环之原则。
股票均线5,10,20三线合一要粘合在一起尽量碰到的这样的公式怎么编?
股票均线5,10,20三线合一要粘合在一起尽量碰到的这样的公式怎么编?◇三线合一,变盘在即.三线合一原理.是指当5日、10日和25日均线三线重合之时,若三条均线处于上升状态,买入或继续持股.若三条线均呈下降状态,且三条均线相交,则应果断卖出.如果一只股票经过连续上升以后,开始向下调整,则若此时出现三线合一的走势应果断出局.◇周线金叉黑马标识.三条周均线分别定位于7周、14周及34周.出现7周均线上穿14周均线形成黄金叉,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必须引起注意.但是,可以不急于买入.当周K线上出现7周与14周双双跨越34周均线之时,便是黑马标识最为强烈的时候,也是建仓的最佳良机.第一波回档的重要标识是股价再次与34周均价相触,这表明,第一波的回档已近底部,显示出又一次建仓机遇,而且第二波的上升将远远超过第一波.同时7周均线又一次与14周均线形成黄金交叉,这一标志是黑马第二次腾飞的重要信号.◇用平均线找黑马.1、选股必须先分析其平均线系统排列的情况,认清该股目前所处的形势;2、选股应选择均线系统呈多头排列的股票,这些股呈强势,获利的机会大;3、平均线反映的是大众平均持股成本,通过分析股价与均线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估计目前市场上获利抛压及空头回补意愿的强弱;4、在趋势未改变之前不要抛出手中的股票;5、选股务必分析短期的乖离率,不宜介入乖离率太大的股票;6、短期均线急速上扬的股票必须注意;7、强势股也应具有强势均线系统,往往在回档至均线附近即获支持,这正是买入时机;8、通过分析均线系统可以得出一系列买卖信号,而均线系统本身反应较慢,所以应该结合日K 线分析,由它们的位置关系来决定买卖策略.◇周线趋势法找黑马.将周线指标设置为7,21,72,而且只能选择均线为上升状态的个股,不能选择处于横盘、下降状态的个股.选择21周的原因是21周的价格为庄家的持仓成本,而选择72周的原因是72周的价格为长线买家持股的成本,同时也是牛熊市的分界线.短线黑马寻找:当7周线超越21周线时,然后会回调到21周线,此时应该买入,在2至3周之内必定会涨.◇神奇生命线的妙用.大家知道,年线(250日平均线)主要是用来判定大盘及个股大的趋势.假如股指(或股价)在年线之上,而且年线保持上行态势,说明大盘(或个股)处在牛市阶段,此时为买入或持股的信号;若年线保持下行态势,且股指(或股价)在年线之下,说明大盘(或个股)处在熊市阶段,此时买入亏多赢少.因此,年线又称为牛熊线.其实,除了判断牛熊之外,年线在不同的情况下,还有许多特别的应用,概括起来便是:逃命线、高压线和救命线.1.套牢者的'逃命线'.对前期已出现一轮较大升幅之后见顶回落的庄股来说,一旦跌破年线,证明调整格局形成.后市调整时间和空间都难以预测,而套牢的投资者应该当机立断,以年线作为止损线,尽快逃命.2.反弹的'高压'线.对在年线之下运行的个股来说,若反弹至年线附近,遇阻回落的可能性很大.因而一旦股价接近年线附近,宜减仓为宜,尽量不碰这根'高压线'.3.跌途中的'救命线'.一些在年线之上运行的个股,途中若出现短线回调,在年线处往往会获得支撑,随后出现反弹的概率极高.在此线附近,套牢者可适当补仓,空仓者可大胆介入抢反弹.◇万能均线之操作技巧.万能均线即20日均线,它的意义在于周期不是很长也不是很短,所以能够真实反映出股价的最为接近的趋势,他的低位拐弯意味着短期内趋势有好转的迹象,股价如果能够即时站稳于上就说明股价未来看涨,否则只能代表趋势纯技术上的空头趋势.这一均线是经过长时间验证其在股价间的变化作用,能在任何时候任何位置给出一个明确的操作买卖信号,这也是'万能'二字所在的真实含义.万能均线之所以万能是因为它在股价的任何时间和位置都能准确的给出操作信号.它的操作要点在于只要股价上穿万能均线并且有成交量放大的配合被认为买入信号,股价下破万能均线被认为卖出信号.在周期组合上被认为是一个综合周期,因此无论是长线投资或者短线投资均适用.◇十日均线操作法.当前策略.上上策:金盘洗手一段时间,多干点正事,股市不是唯一门路.等候下一波牛市.这是炒手的最高境界.上策:精研技术,只做中级.中下策:勤抄底,做反弹.在中国,技术面为主,基本面为辅.基本面中,多一些宏观的(经济形势),少一些微观的(分红,个别公告).技术面,多一些古典指标(KD,MACD,MA),少一些现代指标(波浪理论,四度空间).简易操作法.收盘价在十天平均线上才可以考虑买入股票.收盘价在十天平均线下必须卖出股票.◇短中期均线粘合法.主要是使用短中期均线来预测变盘.一般说,5、10、20、30天线这些'短中期均线'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接近粘合的话,股指在波段高位或者低位的变盘概率较大.理由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时间的均线所代表的市场平均成本,其本身应该是不同的.也即:相同或接近,是偶然的、暂时的,不同才是经常的.如果是5、10天线走平或下行、20天线上行,然后三者粘合,这种情况下的K线形态往往是经过阶段性上升之后的中继形态或顶部形态.到底是顶部还是上升中继,取决于均线如何发散.如果'上发散',则可能是在上升中继形态的基础上展开新一波上升,如果是下发散,则谨防已经处于顶部.至于5、10、20、30天线粘合的情况,大多发生在长期的平台中.后市走向,取决于平台是'上突破'还是'下突破'.也即均线是'上发散'还是'下发散'.如果是5、10天线走平或上行、20天线下行,然后三者粘合,这种情况下的K线形态往往是经过阶段性下跌之后的中继形态或者底部形态.到底是底部还是下跌中继,同样取决于均线如何发散.如果'下发散',则属于下跌中继;如果'上发散',则属于阶段性的底部.◇五日均线操盘法(1)股价离开5日线过远、高于5日线过多,也即'五日乖离率'太大,则属于短线卖出时机.乖离率多大可以卖出,视个股强弱、大小有所不同,一般股价高于5日线百分之七到十五,属于偏高,适宜卖出.若是熊市,一般股价低于5日线百分之七到十五,适宜短线买进.(2)股价回落、跌不破5日线的话,再次启动时适宜买入.一般说,慢牛股在上升途中,大多时间往往不破5日线或者10日线.只要不破,就可结合大势、结合个股基本面,继续持仓.若是熊市,股价回升、升不破5日线的话,再次出现较大抛单、展开下跌时适宜卖出.(3)股价如果跌破5日线、反抽5日线过不去的话,需要谨防追高被套,注意逢高卖出.若是熊市,股价如果升破5日线、反抽5日线时跌不破的话,或者反抽5日线跌破但又止住的话,需要谨防杀跌踏空,注意逢低买回.(4)股价如果有效跌破五日线,一般将跌向10日线或者20日线.如果跌到10日线、20日线企稳、股价再次启动,则高位卖出的筹码,可以视情况短线回补,以免被轧空.若是熊市,股价如果有效升破五日线,一般将向10日线、或者20日线方向上升.如果升到10日线、20日线附近受阻、股价再次展开下跌,则低位买的筹码,可以视情况短线卖出.◇120日均线,黑马的起跳点.大多数黑马的拉升点,就是在120日线附近.第一种,在120日下方整理后的向上放量突破.一般的整理形态是w 底.第二种,围绕120日均线上下小幅振荡整理,然后向上放量突破.整理形态不很规则.第三种,在120日均线上方整理,然后向上放量突破,整理形态多为w底,或呈'一'字形态整理.配合其他指标效果更好,主要可参考技术指标K55188,WR,MACD.◇周线二次金叉抓大牛股.当股价(周线图)经历了一段下跌后反弹起来突破30周线位时,我们称为'周线一次金叉',这只不过是庄家在建仓而已,我们不应参与,而应保持观望;当股价(周线图)再次突破30周线时,我们称为'周线二次金叉',这意味着庄家洗盘结束,即将进入拉升期,后市将有较大的升幅.我们应密切注意该股的动向,一旦其日线系统或者分时系统(60分钟,30分钟)发出买信号(如MACD的小绿柱买点),我们应该毫不犹豫进场买入该股.另外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月线二次金叉'产生大牛股的条件,可以说90%的大牛股都具备这一条件.◇当并肩向上的两条均线开始发散,13日均线上穿21日均线,是最佳的买点.一只上升的股票只要3日均线下穿4日均线就是短线的卖点.十三上穿二十一,平滑向上大胆吃;三日掉头穿四日,快出了等下次.。
ecel表格公式大全
Excel表格公式大全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 =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2、平均数: =AVERAGE(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3、排名: =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4、等级: =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5、学期总评: =K2*0.3+M2*0.3+N2*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6、最高分: =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7、最低分: =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8、分数段人数统计:(1) =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7单元格;(2) =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K2到K56区域90~9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9单元格;(4)=COUNTIF(K2:K56,">=85")-SUM(K57:K59) ——求K2到K56区域85~8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0单元格;(5)=COUNTIF(K2:K56,">=70")-SUM(K57:K60) ——求K2到K56区域70~8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1单元格;(6)=COUNTIF(K2:K56,">=60")-SUM(K57:K61) ——求K2到K56区域60~6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2单元格;(7) =COUNTIF(K2:K56,"<60") ——求K2到K56区域60分以下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3单元格;说明:COUNTIF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excel表格的男女公式
excel表格的男女公式
在Excel表格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公式来处理与男女相关的数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公式示例:
1. 统计男女人数:
假设性别数据位于A列,从第2行开始,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男性人数,`=COUNTIF(A2:A, "男")`。
同样,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女性人数,`=COUNTIF(A2:A, "女")`。
2. 计算男女比例:
假设男性人数位于B2单元格,女性人数位于C2单元格,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男女比例,`=B2/(B2+C2)`。
该公式将男性人数除以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的总和,得到男性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
3. 计算男女平均值:
假设身高数据位于B列,从第2行开始,同时需要性别数据位于A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男性的平均身高,
`=AVERAGEIF(A2:A, "男", B2:B)`。
同样,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女性的平均身高,
`=AVERAGEIF(A2:A, "女", B2:B)`。
这些公式将只计算符合条件的单元格的平均值,即只计算性别为男或女的身高数据。
4. 进行男女分类汇总:
假设需要将数据按照性别分类汇总,可以使用数据透视表来实现。
选择数据范围,然后依次点击"插入" -> "数据透视表",将性别字段拖拽到行区域,将需要汇总的字段拖拽到值区域,Excel 会自动生成按照性别分类的汇总数据。
这些是一些常用的Excel公式示例,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函数公式大全
excel常用函数公式及技巧搜集(常用的)【身份证信息?提取】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生年月日=TEXT(MID(A1,7,6+(LEN(A1)=18)*2),"#-00-00")+0=TEXT(MID(A1,7,6+(LEN(A1)=18)*2),"#-00-00")*1=IF(A2<>"",TEXT((LEN(A2)=15)*19&MID(A2,7,6+(LEN(A2)=18)*2),"#-00-00")+0,)显示格式均为yyyy-m-d。
(最简单的公式,把单元格设置为日期格式)=IF(LEN(A2)=15,"19"&MID(A2,7,2)&"-"&MID(A2,9,2)&"-"&MID(A2,11,2),MID(A2,7,4)& "-"&MID(A2,11,2)&"-"&MID(A2,13,2))显示格式为yyyy-mm-dd。
(如果要求为“1995/03/29”格式的话,将”-”换成”/”即可)=IF(D4="","",IF(LEN(D4)=15,TEXT(("19"&MID(D4,7,6)),"0000年00月00日"),IF(LEN(D4)=18,TEXT(MID(D4,7,8),"0000年00月00日"))))显示格式为yyyy年mm月dd日。
(如果将公式中“0000年00月00日”改成“0000-00-00”,则显示格式为yyyy-mm-dd)=IF(LEN(A1:A2)=18,MID(A1:A2,7,8),"19"&MID(A1:A2,7,6))显示格式为yyyymmdd。
二中二公式表
二中二公式表二中二公式表是组合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公式,常常被用于表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组合数。
下面,我们将向您介绍二中二公式的概念及应用。
一、二中二公式的定义与公式二中二,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有以下公式:C(n,2) = n*(n-1)/2其中,C(n,2)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即:C(n,2) = n!/(2!(n-2)!) = n*(n-1)/2二、二中二公式的应用1、二中二公式在离散数学分析中应用广泛。
在离散数学分析中,常常需要考虑从n个不同元素中选出m个元素的所有可能性。
而这些可能性的数量就可以使用组合数来表示。
其中,二中二公式被广泛应用于计算一个集合中任意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数量。
例如,有5个不同的人,如何计算这5个人任意2个人之间的关系数量?根据二中二公式,该问题的解法如下:C(5,2) = 5*(5-1)/2 = 10即从5个不同的人中取出2个人的所有组合,一共可以组成10种关系。
2、二中二公式在统计学分析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在统计学中,二中二公式被广泛应用于计算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概率。
例如,如果有10个男人和20个女人,如何计算在这30个人中取出2个人,这2个人都是男人的概率?该问题的解法如下:P = C(10,2)/C(30,2) = 9/145其中,C(10,2)表示从10个男人中取2个的所有组合数,C(30,2)表示从30个人中取2个的所有组合数。
三、总结二中二公式是组合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公式,它能够计算两个元素之间的所有可能性数量,也能够用于计算事件之间的关系概率。
通过学习和掌握二中二公式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离散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练习题】本公众号Excel练习题汇总
【练习题】本公众号Excel练习题汇总
练习题041:将表格整理成目标表格样式
答案&知识点视频讲解|练习题041:将表格整理成目标表格样式练习题042:用基本操作或公式提取摘要中的产品名称和店铺名
答案|练习题042:用基本操作或公式提取摘要中的产品名称和店铺名
练习题044:如何粘贴数据到筛选出的记录行
练习题045及答案:将不规范的考勤数据整理成清单式表格
练习题046答案:如何将文本“2小时47分49秒”转换为多少秒?
练习题047及答案:如何筛选指定的第N条记录?
练习题048:用公式进行数据转置(函数公式)
练习题049及答案:筛选出借贷方均为银行存款的凭证(操作题)练习题050:筛选出小数位是三位的数字(操作题)
练习题051及答案:如何隔行填色、间类填色
练习题052:将一列数据提取到五列(基本操作题)
练习题052(答案):将一列数据整理成五列
练习题053:将日期中的时间改为0点0分
练习题053答案:批量将日期中的时间改为0点0分0秒
练习题054及答案:如何筛选出所有末级科目?
来,练习一下——练习题056:九九乘法表、十以内加法、减法、除法,你不一定会做哦?
练习题056答案:九九乘法除法口诀表、十以内加法减法表
练习题057:如何用公式将多列的矩形区域转置为二列?
练习题061:将赠书活动评论整理为规则的表格(基本操作)
【练习题061】答案:定位和查找替换的巧妙应用
练习题063:用自定义格式将数字显示为X年X月(基础操作)
【赠书第二波】练习题063答案:用自定义格式将数字显示为X
年X月。
【拿高分,选好题第二波】(新课程)高中数学二轮复习精选《必考问题11 数列的综合应用问题》(命题方向
必考问题11 数列的综合应用问题1.(2012·某某)定义在(-∞,0)∪(0,+∞)上的函数f (x ),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等比数列{a n },{f (a n )}仍是等比数列,则称f (x )为“保等比数列函数”.现有定义在(-∞,0)∪(0,+∞)上的如下函数:①f (x )=x 2;②f (x )=2x;③f (x )=|x |;④f (x )=ln|x |.则其中是“保等比数列函数”的f (x )的序号为( ). A .①②B .③④ C .①③D .②④答案 C [设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对于①,f a n +1f a n =a 2n +1a 2n=q 2是常数,故①符合条件;对于②,f a n +1f a n =2a n +12a n =2a n +1-a n ,不是常数,故②不符合条件;对于③,f a n +1f a n=|a n +1||a n |=a n +1a n =q ,是常数,故③符合条件;对于④,f a n +1f a n =ln|a n +1|ln|a n |,不是常数,故④不符合条件.由“保等比数列函数”的定义知应选C.]2.(2012·某某)设S n 是公差为d (d ≠0)的无穷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则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 .若d <0,则数列{S n }有最大项B .若数列{S n }有最大项,则d <0C .若数列{S n }是递增数列,则对任意n ∈N *,均有S n >0 D .若对任意n ∈N *,均有S n >0,则数列{S n }是递增数列答案 C [A 、B 、D 均正确,对于C ,若首项为-1,d =2时就不成立.]3.(2010·某某)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33,a n +1-a n =2n ,则a n n的最小值为( ). A.172B.212C .10D .21答案 B [在a n +1-a n =2n 中,令n =1,得a 2-a 1=2;令n =2得,a 3-a 2=4,…,a n -a n -1=2(n -1).把上面n -1个式子相加,得a n -a 1=2+4+6+…+2(n -1)=2+2n -2n -12=n 2-n ,∴a n =n 2-n +33,∴a n n=n +33n-1,又n ∈N *,n ≥1.∴当n=6时,a n n 有最小值212.]4.(2011·某某)设1=a 1≤a 2≤…≤a 7,其中a 1,a 3,a 5,a 7成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a 2,a 4,a 6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q 的最小值是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a 3=q ,a 5=q 2,a 7=q 3且q ≥1,a 4=a 2+1,a 6=a 2+2且a 2≥1,那么有q 2≥2且q 3≥3.故q =33,即q 的最小值为33.答案331.以客观题考查不等式的性质、解法与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简单交汇. 2.解答题以中档题或压轴题的形式考查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还有可能涉及到导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的知识等,深度考查不等式的证明(主要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反证法)和逻辑推理能力及分类讨论、化归的数学思想,试题具有综合性强、立意新、角度活、难度大的特点.1.数列试题形式多样,时常有新颖的试题入卷,学生时常感觉难以把握,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复习、掌握好数列这一板块及其相关的知识技能,了解近几年来高考中对解数列试题的能力考查的特点,掌握相关的应对策略,以提高解决数列问题的能力.2.近几年高考中一些难题均是以高等数学的某些知识为背景而用初等数学的语言表述的试题.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在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点上多下工夫,要提高将陌生问题转化、化归为熟知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要抓住主流综合,同时做到不忽视冷门、新型综合.必备知识在数列求和时,为了证明的需要,需合理变形,常用到放缩法,常见的放缩技巧有: (1)1k 2<1k 2-1=12⎝ ⎛⎭⎪⎫1k -1-1k +1.(2)1k -1k +1<1k 2<1k -1-1k +1. (3)2(n +1-n )<1n<2(n -n -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揭示了项和项数的依赖关系的本质属性.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解决数列中的综合问题,通常有如下情形:(1)用等差数列中的公差为“斜率”的意义沟通关系解题. (2)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项数n 的二次函数解题.(3)用函数观点认识数列的通项,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研究数列的增减性解决最值问题.(4)通项公式求解中方程思想的应用. (5)应用问题中方程思想的应用.必备方法1.解决数列和式与不等式证明问题的关键是求和,特别是既不是等差、等比数列,也不是等差乘等比的数列求和,要利用不等式的放缩法,放缩为等比数列求和、错位相减法求和、裂项相消法求和,最终归结为有限项的数式大小比较.2.解答数列综合问题要善于综合运用函数方程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以及特例分析法,一般递推法,数列求和及求通项等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数列与解析几何的综合问题解决的策略往往是把综合问题分解成几部分,先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以及数形结合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再利用数列知识和方法求解.数列与新背景、新定义的综合问题该类问题出题背景广、新颖,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有效地将信息转化,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客观题或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属于低中档题.【例1】► (1)已知f (1,1)=1,f (m ,n )∈N *(m ,n ∈N *),且对任意m ,n ∈N *,都有: ①f (m ,n +1)=f (m ,n )+2;②f (m +1,n )=2f (m ,n ). 给出以下三个结论:(i)f (1,5)=9;(ii)f (5,1)=16;(iii)f (5,6)=26.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3 B .2 C .1 D .0(2)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点P 1(1,2),P 2(2,22),P 3(3,23),…,P n (n,2n),….若n 为正整数,则向量P 1P 2→+P 3P 4→+P 5P 6→+…+P 2n -1P 2n 的纵坐标为________.[审题视点](1)由f (m ,n +1)=f (m ,n )+2可知f (m ,n +1)与f (m ,n )的公差为2,由f (m +1,n )=2f (m ,n )可知f (m +1,n )与f (m ,n )的公比为2.(2)由P k P k +1=(k +1-k,2k +1-2k )=(1,2k)可求解.[听课记录]解析 (1)由f (1,1)=1,f (m ,n +1)=f (m ,n )+2,可得f (1,5)=9. 由f (1,1)=1,f (m +1,n )=2f (m ,n ),可得f (5,1)=16, 由f (5,1)=16,f (m ,n +1)=f (m ,n )+2,可得f (5,6)=26. (2)P k P k +1=(k +1-k,2k +1-2k )=(1,2k),于是P 1P 2→+P 3P 4→+P 5P 6→+…+P 2n -1P 2n 的纵坐标为2+23+25+…+22n -1=21-4n1-4=23(4n-1). 答案 (1)A (2)23(4n-1)解决数列与新背景、新定义的综合问题,可通过对新数表、图象、新定义的分析和探究,将问题转化为等差(比)数列的问题.【突破训练1】 (2012·东北三校二模)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若S 21=S 4 000,O 为坐标原点,点P (1,a n ),点Q (2 011,a 2 011),则OP →·OQ →=( ).A .2 011B .-2 011C .0D .1答案 A [设S n =An 2+Bn ,当n ≥2时,a n =S n -S n -1=(2n -1)A +B ,由S 21=S 4 000,知4 021 A +B =0,所以a 2 011=0,OP →·OQ →=2 011+a n ×a 2 011=2 011,故选A.]数列与函数的综合问题由于数列与函数的联系密切,近几年高考在数列与函数的综合命题有加强的趋势,常考查以函数为背景的数列问题,该类问题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能很好地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需掌握与函数、函数性质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难度较大.【例2】► (2012·某某五校联考)已知函数f (x )=x 2-2(n +1)x +n 2+5n -7. (1)设函数y =f (x )的图象的顶点的纵坐标构成数列{a n },求证:{a n }为等差数列; (2)设函数y =f (x )的图象的顶点到x 轴的距离构成数列{b n },求{b n }的前n 项和S n . [审题视点](1)配方可求顶点的纵坐标,再用定义可证; (2)由b n =|a n |知分类求和. [听课记录](1)证明 ∵f (x )=x 2-2(n +1)x +n 2+5n -7=[x -(n +1)]2+3n -8,∴a n =3n -8,∴a n +1-a n =3(n +1)-8-(3n -8)=3,∴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2)解 由题意知,b n =|a n |=|3n -8|, ∴当1≤n ≤2时,b n =8-3n ,S n =b 1+…+b n =n b 1+b n2=n [5+8-3n ]2=13n -3n 22.当n ≥3时,b n =3n -8,S n =b 1+b 2+b 3+…+b n =5+2+[1+4+…+(3n -8)]=7+n -2[1+3n -8]2=3n 2-13n +282,∴S n=⎩⎪⎨⎪⎧13n -3n22,1≤n ≤2.3n 2-13n +282,n ≥3.解决此类问题时主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1)正确审题,深抠函数的性质与数列的定义; (2)明确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求和公式的特征.【突破训练2】 (2012·潍坊二模)已知函数f (x )=(x -1)2,数列{a n }是各项均不为0的等差数列,点(a n +1,S 2n -1)在函数f (x )的图象上;数列{b n }满足b n =34n -1.(1)求a n ; (2)若数列{}满足=a n4n -1·b n,求数列{}的前n 项和. 解 (1)因为点(a n +1,S 2n -1)在函数f (x )的图象上,所以a 2n =S 2n -1.令n =1,n =2,得⎩⎪⎨⎪⎧a 21=S 1,a 22=S 3,即⎩⎪⎨⎪⎧a 21=a 1, ①a 1+d 2=3a 1+3d , ②由①知a 1=0或a 1=1,∵a 1≠0,∴a 1=1.代入②解得d =-1或d =2,又d =-1时,a 2=0不合题意,∴d =-1(舍去),∴d =2.即a n =2n -1.(2)由(1)得=a n4n -1·b n=2n -14n -1·34n -1=2n -13n -1. 令T n =c 1+c 2+c 3+…+,则T n =130+331+532+…+2n -33n -2+2n -13n -1,①13T n =131+332+533+…+2n -33n -1+2n -13n ,② ①-②得,23T n =130+231+232+233+…+23n -1-2n -13n=1+23·1-13n -11-13-2n -13n =2-13n -1-2n -13n =2-2n +13n.所以T n =3-n +13n -1.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常考查:①以数列为载体,比较两项的大小或证明不等式;②以数列为载体,利用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在解答时需要我们抓住本质,进行合理变形、求和,再结合与不等式有关的知识求解,试题难度较大.【例3】► (2011·某某)设b >0,数列{a n }满足a 1=b ,a n =nba n -1a n -1+n -1(n ≥2).(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n,2a n ≤b n +1+1.[审题视点](1)对所给递推关系式变形(取倒数)后构造等比数列求解. (2)利用基本不等式放缩. [听课记录](1)解 由a 1=b >0,知a n =nba n -1a n -1+n -1>0,n a n =1b +1b n -1a n -1.令A n =n a n,A 1=1b.当n ≥2时,A n =1b +1b A n -1=1b +…+1b n -1+1b n -1A 1=1b +…+1b n -1+1bn .①当b ≠1时,A n =1b 1-1b n 1-1b=b n -1b n b -1;②当b =1时,A n =n .所以a n =⎩⎪⎨⎪⎧nb nb -1b n-1,b ≠1.1,b =1(2)证明 当b ≠1时,欲证2a n =2nbnb -1b n -1≤b n +1+1,只需证2nb n≤(b n +1+1)b n -1b -1.因为(b n +1+1)b n -1b -1=b 2n +b 2n -1+…+b n +1+b n -1+b n -2+…+1=b n ⎝ ⎛⎭⎪⎫b n+1b n +⎝ ⎛⎭⎪⎫b n -1+1b n -1+…+⎝ ⎛⎭⎪⎫b +1b >b n (2+2+…+2)=2nb n ,所以2a n =2nb nb -1b n-1<1+b n +1. 当b =1,2a n =2=bn +1+1.综上所述,2a n ≤bn +1+1.与数列有关的不等式证明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作差、作商)、放缩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数学归纳法证明,其中利用不等式放缩证明是一个热点,常常出现在高考的压轴题中,是历年命题的热点.利用放缩法解决“数列+不等式”问题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先放缩再求和,二是先求和再放缩.【突破训练3】 (2012·日照一模)已知各项均不相等的等差数列{a n }的前四项和S 4=14,a 3是a 1,a 7的等比中项.(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设T n 为数列⎩⎨⎧⎭⎬⎫1a n a n +1的前n 项和,若T n ≤1λa n +1对一切n ∈N *恒成立,某某数λ的最大值.解 (1)设公差为d ,由已知得,⎩⎪⎨⎪⎧4a 1+6d =14,a 1+2d 2=a 1a 1+6d ,解得d =1或d =0(舍去),∴a 1=2,故a n =n +1. (2)∵1a n a n +1=1n +1n +2=1n +1-1n +2, ∴T n =12-13+13-14+…+1n +1-1n +2=12-1n +2=n2n +2,∵T n ≤1λa n +1,∴n 2n +2≤1λ(n +2),即λ≤2n +22n=2n +4n +4,又2n +4n+4≥2×(4+4)=16,∴λ的最大值为16.熟练掌握数列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数列探索性问题的一般题型及解法:(1)结论探索型问题:一般是在给定题设条件下探求结论,它要求我们在对题设条件或图形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大胆猜想,然后通过推理、计算获得结论;(2)存在探索型问题:这类问题是在题设条件下探索相应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它要求我们充分利用题设条件,通常是先在“假设对象存在”的前提下,根据条件进行计算或推理,从而对“是否存在的数学对象”作出正确推断.【示例】► (2010·某某)给出下面的数表序列:其中表n (n =1,2,3,…)有n 行,第1行的n 个数是1,3,5,…,2n -1,从第2行起,每行中的每个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数之和.(1)写出表4,验证表4各行中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等比数列,并将结论推广到表n (n ≥3)(不要求证明);(2)每个数表中最后一行都只有一个数,它们构成数列1,4,12,…,记此数列为{b n },求和:b 3b 1b 2+b 4b 2b 3+…+b n +2b n b n +1(n ∈N *).[满分解答] (1)表4为(3分)它的第1,2,3,4行中的数的平均数分别是4,8,16,32,它们构成首项为4,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将这一结论推广到表n (n ≥3),即表n (n ≥3)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首项为n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5分)简证如下(对考生不作要求):首先,表n (n ≥3)的第1行1,3,5,…,2n -1是等差数列,其平均数为1+3+…+2n -1n=n ;其次,若表n 的第k (1≤k ≤n -1)行a 1,a 2,…,a n -k +1是等差数列,则它的第k +1行(a 1+a 2,a 2+a 3,…,a n -k +a n -k +1也是等差数列,由等差数列的性质知,表n 的第k 行中的数的平均数与第k +1行)中的数的平均数分别是a 1+a n -k +12,a 1+a 2+a n -k +a n -k +12=a 1+a n -k +1.由此可知,表n (n ≥3)各行中的数都成等差数列,且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首项为n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表n 的第1行是1,3,5,…,2n -1,其平均数是1+3+5+…+2n -1n=n ,(7分)由(1)知,它的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首项为n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从而它的第k 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是n ·2k -1),于是,表n 中最后一行的唯一一个数为b n =n ·2n -1.因此:b k +2b k b k +1=k +22k +1k ·2k -1·k +1·2k =k +2k k +1·2k -2=2k +1-kk k +1·2k -2=1k ·2k -3-1k +1·2k -2(k =1,2,3,…,n ),(9分)故b 3b 1b 2+b 4b 2b 3+…+b n +2b n b n +1=⎝ ⎛⎭⎪⎫11×2-2-12×2-1+⎝⎛⎭⎪⎫12×2-1-13×20+…+⎣⎢⎡⎦⎥⎤1n ×2n -3-1n +1×2n -2=11×2-2-1n +1×2n -2=4-1n +1×2n -2.(12分) 老师叮咛:探索性问题,还要注意合情推理的应用.如第1问写出表4,就用到了类比推理,验证表4各行中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等比数列并将结论推广到表n n ≥3就用到了归纳推理.在训练时,要注意这两种推理的特点,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到数学的相关题目,前一问是后一问的基础和台阶,起到提醒考生下一问的思路的作用,如本例中的第1问就能提醒考生先求出第2问中b n ,进而想到考虑一般表达式b n +2b n b n +1的特点,从而求出和.【试一试】 (2012·某某东营一模)已知数列{a n }中,a 1=12,点(n,2a n +1-a n )在直线y=x 上,其中n =1,2,3,….(1)令b n =a n +1-a n -1,求证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a n }的通项;(3)设S n 、T n 分别为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数列⎩⎨⎧⎭⎬⎫S n +λT n n 为等差数列?若存在,请求出λ.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1)证明 由已知得a 1=12,2a n +1=a n +n ,∴a 2=34,a 2-a 1-1=34-12-1=-34,又b n =a n +1-a n -1,b n +1=a n +2-a n +1-1,b n +1b n =a n +2-a n +1-1a n +1-a n -1=a n +1+n +12-a n +n2-1a n +1-a n -1=a n +1-a n -12a n +1-a n -1=12∴{b n }是以-34为首项,以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解 由(1)知,b n =-34×⎝ ⎛⎭⎪⎫12n -1=-32×12n ,∴a n +1-a n -1=-32×12n ,∴a 2-a 1-1=-32×12,a 3-a 2-1=-32×122,……∴a n -a n -1-1=-32×12n -1,将以上各式相加得:∴a n -a 1-(n -1)=-32⎝ ⎛⎭⎪⎫12+122+…+12n -1,∴a n =a 1+n -1-32×12⎝⎛⎭⎪⎫1-12n -11-12=12+(n -1)-32⎝ ⎛⎭⎪⎫1-12n -1=32n +n -2. ∴a n =32n +n -2.(3)解 存在λ=2,使数列⎩⎨⎧⎭⎬⎫S n +λT n n 是等差数列. ∵S n =a 1+a 2+…+a n =3⎝ ⎛⎭⎪⎫121+122+…+12n +(1+2+…+n )-2n=3×12⎝ ⎛⎭⎪⎫1-12n 1-12+nn +12-2n =3⎝ ⎛⎭⎪⎫1-12n +n 2-3n 2=-32n +n 2-3n2+3.T n =b 1+b 2+…+b n =-34⎝ ⎛⎭⎪⎫1-12n 1-12=-32⎝⎛⎭⎪⎫1-12n=-32+32n +1.数列⎩⎨⎧⎭⎬⎫S n +λT n 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 n +λT nn =An +B ,(A 、B 是常数)即S n +λT n =An 2+Bn ,又S n +λT n =-32n +n 2-3n 2+3+λ⎝ ⎛⎭⎪⎫-32+32n +1 =n 2-3n2+3⎝⎛⎭⎪⎫1-λ2⎝ ⎛⎭⎪⎫1-12n ∴当且仅当1-λ2=0,即λ=2时,数列⎩⎨⎧⎭⎬⎫S n +λT n n 为等差数列.。
推算男孩女孩的计算公式
推算男孩女孩的计算公式
推算男孩女孩的计算公式是根据概率统计的原理。
假设男孩的概
率为p,女孩的概率为1-p(其中0≤p≤1)。
那么,根据概率的相乘
规则,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为它们各自发生概率的乘积。
因此,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分别为男孩和女孩的概率可以根据下面的
公式计算:
P(男孩并且女孩) = P(男孩) * P(女孩)
展开公式可以得到:
p * (1-p)
为了解方程p * (1-p) = x,其中x为给定的概率,我们需要将方程改写为二次方程形式。
这样,可以使用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来求解。
整理原方程得到:
p^2 - p + x = 0
利用求根公式,可以得到两个解:
p = (1 ± √(1-4x))/2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给定的概率x,计算出男孩的概率p,从而推
算男孩女孩的数量。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公式假设男孩和女孩的出生概率
是相等的,并且每个孩子的性别是独立的。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假设
可能不成立,因此这个计算公式可能只是一个近似值,而非准确预测。
黑马王子呕心沥血撰写低位密集指标公式,抓涨停百发百中,附公式
⿊马王⼦呕⼼沥⾎撰写低位密集指标公式,抓涨停百发百中,附公式中国股市真正的本质谁是股市中隐藏的敌⼈?很多股友会觉得是机构,是主⼒庄家;也有股友说股市的最⼤敌⼈是⾃⼰;甚⾄有股友觉得股市中没有敌⼈。
其实股市中隐藏着⼀个阴险狡猾、⼼狠⼿辣的最凶残的敌⼈—对⼿盘。
⼤家知道,⽬前A股是⼀个存量在互相残杀消耗,赌博做零合游戏的阶段。
意思就是说:股市是不产⽣财富和利润的,只是机构、⼤户、散户等股市参与者相互残杀,形成的利益再分配。
因此不存在3000点是底,或者2000点就⼀定能⽀撑住的问题,⽽是市场内各参与者⼿中的财富究竟有多少的问题。
你可能还不是很明⽩上述的道理,假设某机构⼿中有巨⼤的资⾦,他在股市中要赚钱,你肯定能想到,他唯⼀的途径是做庄,操纵某⽀股票,我们说到⽬前A股靠分红、配股获利是不现实的,那么机构做庄赚的钱哪⾥来呢?⼀个是场外资⾦的持续进⼊,其⼆,就是来⾃于你我这般⼩散的割⾁盘。
机构只要是做了庄,那么股票中的任何他⽅就是他的敌⼈,就是他的死敌,也就是我说的对⼿盘。
对⼿盘中⼤部分是我等可怜⼩散,也有不幸的⼤户、中户,甚⾄资⾦实⼒薄弱的⼩机构。
机构做庄之后,充分运⽤资⾦优势,利⽤社会政策导向和不断公布的信息,操纵股票上涨或下跌,在不同的价格阶段形成跟风盘和杀跌盘,获取⾎淋淋的利润。
这样⼀说你就会理解,市场中为什么有的股票⽓势如虹,涨升不断了,因为通过长期的低位吸筹,机构的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同时没有别的⼤资⾦从中捣乱;有的股票上串下跳,是因为机构⽆意操作,任由⼩机构、游资翻江倒海,获取⼀点⼩利润;有的股票最惨,⽆论⽜熊市永远⼀去不回头,持续⾛低,这种票除⾮是基本⾯极度恶化,我们发现很多好票也这么⾛,就是机构没有控制⾜够筹码,⼜有别的不配合机构进场叫劲,互相长期内耗,直到⼀⽅失败出⾛之后,该票才有可能⾛出底部,这种情形不幸的话会⾛上⼏年的时间。
规避庄家的多头陷阱所谓多头陷阱,是庄家利⽤资⾦、消息或其他⼿段操纵图表的技术形态,使其显现出多头排列的信号,引诱投资者买⼊。
几个常用的战法和公式,基本都在这里了
⼏个常⽤的战法和公式,基本都在这⾥了我们⼤家都知道,来到股市,就是为了赚钱,但是据我所知,在中国股市出现亏损的⼈很多,⽽赚钱的也没有⼏个,相信⼤家都急切想找出原先,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个个来分析。
散户出现亏损的原因:第⼀,贪⼼,⼈⼼不⾜蛇吞象,如果永远不知道满⾜,你不亏损天理难容,这本就是⼀个风险和利润成正⽐的市场。
经常听⼈劝说的⼀句话,⼊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是有原因的。
第⼆,迷茫,单做进去了,赚了不知道要在那⾥出来,亏了不知道该不该⽌损,在你犹豫的这段时间⾥,机会已经离你⽽去。
第三,胆⼩,有⼈会说,我每次空仓观望的时候,⾏情看的特别准,但是⼀旦进⼊做单就⼿抖,⾏情⼀波动就不知所措,每次都是⼩赚要不就是保本溜了,在这⾥本⼈给你⼀个建议:1,⾦盆洗⼿,你不适合这个市场。
2,如果你实在是不认输,⼜想在这个市场停留,那么我建议你建⽴⼀套⾃⼰的操作体系,在你分析好⾏情的前提下,严格带好⽌损⽌盈,然后该上班的上班去,该出去浪的出去浪,等市场来决定。
忠告:不要因为盈利与否来影响你的⾃信,投资本就是⼀个在不断亏损与盈利中进步的,都是需要时间和经验来积累。
谁也不是⽣来就会分析,都是学习中进步,包括股神巴菲特也是⼀样。
最后⼀句,不管结果如何不要后悔,坦然接受,不要影响下⼀次的交易,总结对错即可。
想要炒股稳定获利,除了改变⾃⾝犯的错误以外,还要提升⾃⼰的实战技巧龙回头所谓龙回头是指在市场进⾏⼀轮调整之后,市场出现相对的盘整格局,观察涨幅榜上每⽇的涨停股,加⼊到⾃选股⾥⾯观察。
其核⼼意义在于寻找以涨停板为启动阳线的⼀个上升波段,在强势调整之后再次把握上涨的波段。
这个波段中再次出现涨停板的概率很⼤。
龙回头战法的意义第⼀、龙回头战法可以避免追⾼风险,有可以获取丰富的利润的战法。
第⼆、龙回头战法必须前期有2-3个涨停板,代表前期是⼀个龙头股。
第三、龙回头战法的前期拉升过程必须要有成交量的不断放⼤,回踩过程中,成交量极度缩量,表⽰资⾦没有退场,准备第⼆波的拉升。
量比选股公式.开盘预警和收盘预警
量比选股公式.开盘预警和收盘预警量比选股公式.开盘预警和收盘预警量比是衡量相对成交量的指标。
体现主力即时做盘,准备随时展开攻击前蠢蠢欲动的盘口特征。
因此量比是超级短线临盘实战洞察主力短时间动向的秘密武器之一。
其计算公式为:量比=现成交总手/(过去5日平均每分钟成交量×当日累计开市时间(分))量比是短线交易的利器,笔者阅读了相关资料后,对量比绝对值的意义和如何利用量比进行选股,进行了摘录总结。
一般来说:量比在0.8~1.5倍,说明成交量处于正常水平;量比在1.5~2.5倍,为温和放量,如果股价也处于温和缓升状态,则升势相对健康,可继续持股,若股价下跌,则可认定跌势难以在短期内结束,从量的方面判断应可考虑停损退出;量比在2.5~5倍,为明显放量,若股价相应地突破重要支撑或阻力位,则突破有效的几率高;量比达5-10倍,为剧烈放量,如果是在个股处于长期低位出现剧烈放量突破,涨势的后续空间巨大,是“钱”途无量的象征,但是,如果在个股已有巨大涨幅的情况下出现如此剧烈的放量,则值得高度警惕。
量比达到10倍以上的股票,一般可以考虑反向操作。
在涨势中出现这种情形,说明见顶的可能性压倒一切,即使不是彻底反转,至少涨势会休整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股票处于绵绵阴跌的后期,突然出现的巨大量比,说明该股在目前位置彻底释放了下跌动能。
量比达到20倍以上是极端放量的表现,这种情况的反转意义特别强烈,如果在连续的上涨之后,成交量极端放大,但股价出现“滞涨”现象,则是涨势行将死亡的强烈信号。
当某只股票在跌势中出现极端放量,则是建仓的大好时机。
另外,量比在0.5倍以下的缩量情形也值得好好关注,严重缩量不仅显示了交易不活跃的表象,同时也暗藏着一定的市场机会。
缩量创新高的股票多数是长庄股,缩量能创出新高,说明庄家控盘程度相当高,而且可以排除拉高出货的可能。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PPT课件
解:sin
cos
2
cos
2
cos
2
cos
sin
2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20
用 代
sin[ ( )] sin cos( ) cos sin( )
sin( ) sin cos cos sin
思考5:如果能,那么一般情况下cos(α-β)能否用角 α,β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5
1.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发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重点) 2.能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到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和两 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难点) 3.灵活正反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 (难点)
6
探究点1 两角差的余弦函数
向量b OP2 (cos ,sin ),
因为a b a b cos( )
y
P1(cos ,sin )
O
P2(cos ,sin )
P0 (1,0)
x
a b coscos sinsin 所以 cos( - ) coscos sinsin
我们称上式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记作 C
8
思 考 : 公 式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是 否对任意角α,β都成立? 提示:当0≤α-β≤π时,公式显然成立; 当α-β不在[0,π]内时,利用诱导公式,存在θ∈ [0,2π],使α-β=θ+2kπ,k∈Z,若θ∈[0,π], cosθ=cos(α-β) ; 若 θ∈(π , 2π ] , 2π-θ∈ [0,π),cos(2π-θ)=cosθ=cos(α-β),故上述公 式对任意角α,β都成立.
通达信涨停回调第二波启动+选股指标公式
XG1:LSMR AND REF(LSMR,1) AND CZX>REF(CZX,1) AND LT;
XG2:LSMR AND REF(LSMR,2) AND CZX>REF(CZX,1) AND LT;
XG3:REF(LSMR,1) AND CZX>REF(CZX,1) AND LT AND REF(CZX,1)<REF(CZX,2);
CPXB:=(20*CPXA+19*REF(CPXA,1)+18*REF(CPXA,2)+17*REF(CPXA,3)+16*REF(CPXA,4)+15*REF(CPXA,5)+14*REF(CPXA,6)+13*REF(CPXA,7)+12*REF(CPXA,8)+11*REF(CPXA,9)+10*REF(CPXA,10)+9*REF(CPXA,11)+8*REF(CPXA,12)+7*REF(CPXA,13)+6*REF(CPXA,14)+5*REF(CPXA,15)+4*REF(CPXA,16)+3*REF(CPXA,17)+2*REF(CPXA,18)+1*REF(CPXA,19))/210;
JD30:=ATAN((MA30/REF(MA30,1)-1)*100)*180/3.14159;
AA30:=JD30>5;
AA:=REF((H+L)/2,TS);
XG:XG1 OR XG2 OR XG3 AND C>MA30 AND C>CPXB AND C>A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的积分限:一条平行于 x轴的直线沿x轴正方向穿 过积分区域,穿入线 1( y ) 为x的积分下限,穿出线 2( y ) 为积分上限。
二重积分图形
f ( x, y ) dxdy 由直角坐标
变成极坐标分两步: 第一步:在直角坐标积分式中做代 换: x = 的 ; 第二步:确定极坐标形式下的积分 限,将积分变为如下形式:
{ x = x(t ) y = y (t )
b a d c
{[ P( x, y ( x))] + [Q( x, y( x))] y ( x)}dx {[ P( x( y ), y )] x ( y ) + [Q( x( y ), y )]}dy
: f ( x, y , z )
计算公式
2 2 f ( x, y, z ( x, y )) 1 + z x + zy dxdy Dxoy
Dxoz Q( x, y( x, z ), z ) ± dxdz
±
Dxoz
Q( x, y ( x, z ), z ) dxdz
Q( x, y, z ) R( x, y, z ) 在Ω上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则
P Q R ( + + ) dV = x y z
或
空间有界闭区间Ω,其表面外侧曲面为∑,若 P ( x, y, z )
y
Pdydz + Qdxdz + Rdxdy
f ( x, y, z ) dv =
d
max min
sin d
2( 1(
, ) , )
f ( sin cos , sin sin , cos ) 2 d
f ( x)dx
f ( x, y ) d
P Q R ( + + ) dV = x y z
这里 cos ,cos
关于 若 若
)面对称,并且设
1
为
三重积分图形
In =
2 0
sin n x dx =
2 0
cosn x dx
如果被积函数
f ( x, y )是关于 x 的偶函数,则
=2
D1
f ( x, y, z ) 关于 z 为奇函数,则 f ( x, y, z ) 关于 z 为偶函数,则
f ( x, y, z ) dv = 0.
f ( x, y ) d
D
f ( x) dx = 2
a 0
f ( x, y, z )关于 x 为奇函数,则 f ( x, y, z )关于 x 为偶函数,则
f ( x, y, z ) dv = 0.
y = 1 x, x = 0, y = 0 围成
1 0 1 0
抛物线 y 2 = x
1 0
x = 1 围成
d .
f ( x, y )是关于 x 的奇函数,则
f ( x, y ) d
设
D
f ( x, y, z )关于 y 为偶函数,则
f ( x, y, z ) dv = 2
1
f ( x, y, z ) dv.
不得转载、生产、销售高数叔®教 辅材料,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天津健莱得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
n 1 n 3 n n 2 n 1 n 3 n n 2
3 1 , n 为正偶数 4 2 2 6 4 2 , n 为正奇数 7 5 3
f ( x, y ) d
D
f ( x, y ) d .
f ( x, y, z ) dv = 2
1
f ( x, y, z ) dv.
x
z
z
1
z
z
z
若积分区域 D 关于
x 轴和 y 轴都对称,记
L : f ( x, y )
f ( x, y, z ( x, y )) 1 + z + z dxdy
Dxoy
高 数 叔
二代 三符号
±
Dxoy
三重积分
f ( x, y, z ) dv
直角坐标
柱面坐标
f (r , , z ) r dr d dz
先一后二
f ( x, y, z ) dV =
Dxoy b Dxoy : X型:
x 2 + y 2 = R 2 上半个圆 x 2 + y2 d =
D 0
圆周 x 2 + y 2 = Rx 围成的区域
R 0
y = x, x = 1, y = 0 围成
1 0 1
f ( x) dx.
如果被积函数
= 0.
f ( x, y, z ) dv = 2
1
f ( x, y, z ) dv.
中 y
2 1
d
2( 1( )
)
f ( cos , sin ) d
d
0
d .
0
y
4 0
定积分中关于三角函数还有一个非常 有用的定理,这个定理经常和定积分对称 性在题中结合使用:
y 轴对称,记 y 轴右侧区域为 D1
= 0.
f ( x, y, z ) 关于 y
f ( x, y, z ) dv = 0.
0
f ( cos , sin )
量的方向余弦。
3、找 的积分限。射线 M 在xoy平面上的投影射线为L,L在xoy平面上扫描,角 从 扫到 ,则它们就是 的积分限。
定积分换元法: 换元必换限, 不换元则不换限! 例
2 0
分部积分法: “反对幂指三”五类函数, 排名靠后的凑!
2
格林公式
du = dx dv = e dx
x
直角坐标 X型:
x = sin cos , y = sin sin , z = cos , = x2 + y2 + z 2
1、找 的积分限。从原点出发一条射线 M,沿z轴正方向穿过积分区域 ,可见从
1
�没有方向 计算方法:转化为二重积分 二重积分
D
计算方法:转化为一元定积分
b a
x
� 2 (与z轴垂直, 取值为零) � 3 (法向量与z轴 夹角为钝角, 符号取“-”)
角度和结束角度确定 积分限,通过穿 入线和穿出线确定 的积分限。
dx dy
1 x 0 1 y 0
f ( x, y ) dy, f ( x, y ) dx.
f ( x)
a a
f ( x, y )是关于 y 的偶函数,则
=2
D1
dx
x x
f ( x, y) dy
d
d
=
R2
D 2 2
x2
R cos
y2 d R2
y
y
y
y
y
cos , y = sin ,并用 d d
替换dxdy,这里注意千万不要忘了前面
积分对称性 定积分对称性
当定积分的积分限关于原点对称时:
1 0 0 1 1
x
-R
0
R
x
0
二重积分对称性
若积分区域 D 关于 x 轴对称,记 x 轴以上区域为 D1 如果被积函数 设 关于 若 若 设
三重积分对称性
轮转对称性 设 关于
D1 = {( x, y) D | x 0, y 0}
如果
x= y=z
对称,则可以对被积函数中的变量
y
z 进行任意的轮
.
0
1
当然这里 n 为正奇数时, n
2 0
1
因为
f ( x, y) = f ( x, y) 或 f ( x, y ) = f ( x, y ) 则
f ( x, y ) d
L : f ( x, y )
y = y ( x) x = x( y )
{ x = x(t ) y = y (t )
b a d c
f [ x, y ( x)] 1 + [ y ( x)] dx f [ x( y ), y ] 1 + [ x ( y )] dy
2
2
一投二代三变量
f ( x, y, z ) dS =
( , ) 穿入,从
2
( , ) 穿出,
min
( P cos + Q cos + R cos ) dS
是∑上点(x,y,z)处的法向
则它们就是 的积分限。 2、找 的积分限。对任一固定的 到
max ,则它们就是
,射线 M 从z轴正方向开始扫描,扫描到积分区域时,与z轴正方向的夹角从
cos ,
的积分限。
曲线积分 L~
第一类(对弧长)
L
曲面积分
第一类(对面积)
~
第二类(对坐标)
L
第二类(对坐标)
f ( x, y ) ds
P( x, y) dx + Q( x, y)dy
f ( x, y, z ) dS
P( x, y, z )dydz + Q( x, y, z )dxdz + R( x, y, z )dxdy
dz
Dz
f ( x, y, z ) dxdy
=
rdr
z2 ( r , ) z1 ( r , )
====
a b a
dx dy
y2 ( x ) y1 ( x ) x2 ( y ) x1 ( y )
f ( x, y, z ) dz f ( x, y, z ) dzDxoy Nhomakorabea: Y型:
y = y ( x) x = x( y )
曲面积分
R( x, y, z ) dxdy P( x, y, z ) dydz
曲面方程 一投
z = z ( x,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