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瓶颈。
缺乏深度合作机制导致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合作阶段,无法实现深度合作和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和实践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影响了其职场竞争力。
学校资源配置不足和校企合作风险管理不完善也是制约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这些瓶颈,需要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产教融合、高效协同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对策、重要性、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实践结合、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建设、模式、优化、完善。
1. 引言1.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和提升职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科研工作,促进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助力学校成为人才培养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分析包括缺乏深度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学校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校企合作风险管理不完善等方面。
高职院校缺乏深度合作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瓶颈。
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合作阶段,缺乏深入的战略规划和长期合作协议,无法形成真正的互利共赢关系。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着诸多难点。
本文将从难点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
一、难点分析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企业担心人才培养周期过长,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
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高校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加剧了这一矛盾。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学到实用的技能,影响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
4.学生就业观念滞后部分学生对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认为进了高校就能保证就业。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对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二、对策建议1.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1)政府加大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
(2)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3)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联盟,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参与积极性。
2.优化课程设置(1)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2)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课堂教学。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升教师实践经验(1)高校与企业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2)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自身实践经验。
(3)建立企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4.转变学生就业观念(1)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2)举办校企合作办学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看到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生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校企合作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线城市拥有更多高素质的教师和科研资源,而偏远地区的学校则缺乏教育资源。
2. 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实际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
3. 缺乏长期稳定合作机制: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一些单次项目的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4. 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沟通不畅: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导致教学实践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5. 学生实习机会不足:部分企业对学生实习的需求较小,导致学生实习机会有限,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对策思考1. 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力度,同时鼓励一线城市的高校与偏远地区的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
2. 校企合作专业课程设置: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学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合作基金等方式,促进校企双方长期深入合作。
4. 建立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师资力量与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交流,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5. 开拓学生实习渠道:学校应积极寻求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以通过拓展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协作、合作,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才培养,并与高校展开密切合作。
这种紧密合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校期间掌握实践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为企业提供契合市场的人才。
然而,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以下将探讨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现状分析1.缺乏深度合作虽然许多学校和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大多数仍处于表面性的、单一形式的合作。
学校主要将企业视为实习基地,企业则将学校仅仅看作招聘渠道。
缺乏深度合作,无法实现协同共赢。
2.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深入许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人才,但目前大多数都是以实习为主,且实习内容和时间并不充分。
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得到体现。
学校也缺乏对实际产业发展的较为全面的了解,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3.企业投入不够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支持这种合作。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指资金投入,还包括人力、技术、管理等方面。
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很难做到长期稳定的合作。
二、对策思考学校和企业应该从各自的优势出发,积极开展深度合作。
学校可以尝试设置课程,加强教学质量,对实习有更加深入、周密的安排;企业则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和接触实际产业。
同时,双方要破除传统的“实习基地-招聘渠道”的单一角色定位,进一步协同,实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除了加强深度合作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教学。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思路,积极参与到课程安排、实习计划的编制中去。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实际企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加大投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企业应该加大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问题分析1. 校企合作模式不够灵活在一些职业院校中,校企合作模式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不能及时的满足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
2. 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
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3. 企业参与度不高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对学校的支持和合作意愿。
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企业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
4. 学生实践环节不足一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
二、对策建议要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学校和企业双方应当加强沟通,灵活地调整合作内容和方式,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
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企业则应当提供行业实际情况,主动积极地与学校合作。
职业院校应当在招聘教师时注重其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开展进入企业实践岗教师制度,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其行业背景。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合作,积极主动地寻找合作机会,推动企业的参与。
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信心和支持度。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获得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实际运行中也会存在不少问题。
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加强沟通,灵活地调整合作模式,共同努力推动校企合作良性运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旨在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高校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少高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活动,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与此高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合作主体单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合作成果转化率低等。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探讨解决之道,促进高校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和发展。
通过合作创新、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提升合作效益,实现高校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字数要求200】1.2 问题意义高校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意义重大。
高校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也能从企业的实际需求中获得指导,开展与市场对接的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校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就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建立更广泛的人脉关系,获得实习和工作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力。
高校校企合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解决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当前,高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校企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合作的形式多样,包括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合作、人才培养计划等,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涵盖了工程、医学、经济、文化等各个行业。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高校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支持科研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前高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
一、现状问题1.合作层次不够深入目前,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内容大多是双方简单的技术交流或学生实习实训,缺乏深度的产学研结合。
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模式无法真正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2.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由于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符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科技进步。
3.双方利益机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双方合作意愿不足。
企业可能因为没有得到合作中应有的回报而对合作失去兴趣,高校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对合作感到失望。
4.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活动或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这种非连续性的合作模式无法形成合力,难以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对策建议1.建立深度合作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挖掘双方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双方可以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需求对接,优化人才培养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的就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教育。
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支持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3.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双方在合作中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高校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深入合作开展学生实习、课题研究、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活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高校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高校校企合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难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在迅速变化,高校不能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企业也难以了解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科研能力。
双方很难在合作中达到需求的有效匹配。
对策: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了解企业的需求,通过定期的座谈会、派出教师参观企业等方式,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
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合作交流平台,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双方获取信息。
企业也应该加强对高校的了解,可以参加高校举办的职业培训和研讨会等。
二、合作项目不够有效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项目合作不够有效的问题。
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但是由于缺乏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合作,项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研究成果不够实际应用;还有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但是由于实习环境和指导不到位,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对策:在项目合作初期,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商讨并明确项目的目标和方向,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和时间表,并通过定期的项目评估来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
在实习项目中,高校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指导,安排专业教师或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人才培养不匹配高校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的教育模式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企业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并不高。
高职校企合作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的困境及对策
高职校企合作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的困境及对策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为了推动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面对合作的多元协同治理结构,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常常遇到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高职校企合作结构的困境及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的困境1. 沟通机制不畅在高职校企合作中,双方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导致合作效率不高。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由于彼此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阻碍了合作的顺利进行。
2. 利益分配不公平在高职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矛盾。
学校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而企业则希望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公平地分配合作成果成为了双方争论的焦点。
3. 管理体系混乱高职校企合作的管理体系通常由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管理规定和制度所构成,而双方之间往往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
这就需要双方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系和规范,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4. 创新合作模式不足高职校企合作往往陷入传统的合作模式,缺乏创新和变革。
学校和企业应当更加注重在合作中推动创新,打破传统的合作模式,寻求更多的合作平台和方式。
二、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的对策1.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在高职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应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机制。
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建立联络人等方式,及时传递重要信息,避免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 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在高职校企合作中,双方应当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机制,建立起合作利益分配的模式,使双方能够在合作中共同获益。
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合作基金等方式,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权益和责任,防止出现利益争夺的问题。
三、结语高职校企合作的多元协同治理结构在推动双方共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越来越多。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双方的相互发展和共同繁荣,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合作项目单一: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合作范围相对狭窄。
双方合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在职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限。
2.企业资源利用率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中,企业的技术、设备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很多企业将合作仅仅局限于提供实习岗位,而没有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企业的专业技术和设备资源。
3.合作评价机制不完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双方无法通过明确的评价体系对合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这导致合作双方的成果无法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影响了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二、对策1.拓宽合作领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与企业探索更加广泛的合作领域,如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合作项目的指导和管理,鼓励双方在合作中创新,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2.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等资源。
双方应加强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
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教师培训,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专业化、实用型的教师资源。
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更好地贯彻校企合作的理念,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作项目单一、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合作评价机制不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拓宽合作领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对策来完善校企合作,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果。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创业机会增加。
校企合作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现状问题。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1.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停留在简单的实习、就业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合作。
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就业问题,企业更多的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双方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机制。
2.合作资源不均衡。
一些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方面资源丰富,而更多的中小院校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问题。
企业更愿意与名校合作,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3.合作目标不一致。
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企业更关注自身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问题。
双方合作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接下来,对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
1.建立长期持续的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合作目标和规划,并建立起长期持续的合作机制。
通过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合作效果。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满足企业合作的需求。
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加深双方的合作交流。
3.提高合作资源的配置效率。
高校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与企业建立更多合作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中小院校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
4.实施拓展性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实习和就业,还可以通过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进行拓展。
双方可以共同研发项目,实施人才培训计划等,提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5.加强合作成果的评估与奖励。
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起合作成果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和奖励措施,激励双方更好地参与校企合作。
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展示合作成果,吸引更多企业参与。
总之,校企合作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当前,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科研和转化成果的重要方式。
但是,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高校校企合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恰当的对策。
一、人才培养不够符合企业需求当前,大部分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而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自身专业相符的工作。
因此,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制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
对策: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当前,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高校则提供劳动力和科研条件。
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发更多的合作方式,例如参与共同研究,设置实际生产环节等。
对策:高校和企业应该制定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合作方式,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知识产权方面存在冲突在校企合作中,知识产权的问题经常成为一大难点。
特别是在合作结束后,产生的成果的归属方面,多次发生了争执和纠纷。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在合作开始前签署明确的合作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对策:高校和企业应该在校企合作开始前制定、签署明确的合作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规划校企合作应该具有长期的战略规划,明确合作的目标、内容和时间。
但是,很多高校和企业仍然缺乏长期规划,因此,校企合作的成效和效益往往不稳定,缺乏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对策:高校和企业应该制定长期的校企合作规划,建立共同的发展目标,明确合作的内容和时间,实现共同的发展。
综上,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科研和转化成果的重要手段,但要想取得最大的效益,需要解决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制定长期规划,共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一、我认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校企合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行为,这些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
虽然校企合作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2.校企合作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
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
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使校企合作双方顾虑重重。
在现有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下,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及义务,使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
3.校企合作利益难以协调。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难以协调。
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受到明显收益的无疑是院校本身及其在校学生。
而企业所得到的利益则体现为获得了稳定的人力资本来源。
然而,一部分中小企业却看不到这一点,只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以致不愿意长期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实际上,企业到人才市场去招聘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出来的应用人才成本要高得多。
4、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流程与企业需求不一致。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合作能力弱,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弱,对合作企业缺乏吸引力。
一些高职院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形成与企业专业能力相适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实习的要求。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旨在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合作的顺利进行,也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收益。
本文将就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一、问题1.合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往往是单纯的实习或者实训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单一,缺乏前期调研、规划和后期跟踪评估,难以形成持续的合作关系。
2.企业资源利用不充分一些企业仅仅是为了达到政策的要求而和学校进行合作,对学校的资源支持程度较低,往往只是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而没有深度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3.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在校企合作项目中,一些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也不够充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这也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项目的实际效果。
4.学生实际收益不高由于合作机制不完善和企业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原因,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实际收益也不高,不能够真正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二、对策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包括合作的程序、内容、评估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以及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互相依赖、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学校需要积极与企业协商,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包括技术指导、实践基地、工作机会等方面的支持。
学校也需要主动为企业提供一些资源支持,形成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项目的需求。
学校还可以通过招聘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合理设计项目内容、优化学习环境和鼓励学生参与等方式,提升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实际收益。
也可以通过建立实习见习的考核评估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责任感。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那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等方式,共同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资源匹配不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科研设备、实习基地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与企业相比,有一定的资源短缺。
这导致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资源无法匹配,难以达到合作的最佳状态。
2.合作形式单一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主要是依靠实习基地,双方在实习基地上开展合作。
这种合作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双方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合作机制不完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不够完善,双方在合作中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管理,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沟通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
4.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不够贴合,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难、职业技能不匹配等问题。
5.企业参与度不高受企业自身发展状况、资源投入等影响,部分企业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高,这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充分发挥出双方的优势,成效不理想。
二、对策建议1.资源整合共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资源整合共建的方式来解决资源匹配不足的问题。
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科研设施,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合作责任、权利和利益分配,制定合作协议,建立合作管理工作机构,确保合作的有效实施与管理。
4.产教融合,贴合企业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倾听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开设与企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中,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校企合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能力不匹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清晰等。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对策,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学校和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和利益往往不尽相同,学校注重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而企业更关注业绩和效益。
在校企合作中,难免出现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2. 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能力不匹配一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一些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不到位,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佳。
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清晰一些学校和企业未能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工作流程、责任分工未能明确,导致合作中出现混乱和纠纷,影响了合作的效果和持续性。
二、对策建议1. 强化沟通,明确合作目标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明确双方合作的目标和利益,建立长期合作的意识和战略规划。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学习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2. 建立实践基地,完善实习条件学校可以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习机会。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可以精准了解企业实际需要,企业也得到了更有条理的人才培养效果。
3. 完善合作机制,明确责任学校和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内容、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监管和考核,促进合作的良性发展。
4.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学校需要加强教师的师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效率。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校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高等教育和产业经济的结合点,高校校企合作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目前高校校企合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通过一系列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就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问题1. 高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现实中,一些高校校企合作项目大多缺乏长期规划和目标,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导致校企合作项目的效益不高。
2. 校企融合程度不高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校企合作往往只是单纯的技术转移或者资金支持。
而校企融合更应该是共同研发、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等更深层次的合作。
3. 师生参与度不高在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中,师生参与度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师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提升,企业也未能获得充分的人才支持。
4. 缺乏长效机制由于高校校企合作项目多为短期合作,缺乏长效机制,这导致了一些很好的校企合作项目难以持续发展。
短期的校企合作不利于双方的深度合作,更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5. 成果转化效率低尽管高校在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的转化效率却非常低。
由于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和社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认可度也不高,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草根效应”。
二、对策建议1. 加强规划与管理高校校企合作项目应该更加重视规划和管理。
在项目立项阶段,要明确项目的长期目标,并严格按照计划推进。
加强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流程,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校企合作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上,而应该深入到科研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更加深层次的合作领域。
高校和企业应该寻找共同的利益点,加强双方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趋势,它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同时也可以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但是,在校企合作的办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难点和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将详细探讨校企合作方案的难点和对策。
一、难点分析
1.双方合作意识不强
校企合作需要双方有合作意愿和目标,但很多企业和学校缺乏理解和认知,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优势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缺乏合作热情和信心。
2.制度设计不完备
校企合作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规范双方的行为,但很多学校和企业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人力来设计、执行合适的制度,会导致合作计划制定不充分,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
3.合作过程管理不到位
校企合作需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往往导致过程控制不佳,无法实现最佳的合作效果。
4.评估机制缺失。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提高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为名义性的合作,缺乏深度,双方缺乏真正的合作精神。
一些合作项目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正的实施和落实。
2. 合作项目不合理一些校企合作项目选题不合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些实际项目中,学校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导致合作项目过于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师资力量不足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实践中缺乏经验,很难指导学生从实际角度去解决问题。
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一些校企合作中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企业和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动力。
二、对策学校和企业需要在项目合作的内涵上进行深度交流和协商,确定合作项目的内容和目标,并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实施。
学校师生需要深入企业了解实际问题,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项目,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需要在合作项目选题上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选取能够体现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项目。
3. 加强师资建设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合作项目的教师和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合作项目中。
5. 加强校企交流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合作项目的进展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和实践。
6. 树立合作文化学校和企业需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共同推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树立合作文化。
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了解,搭建起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平台。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校企合作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因此,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模式单合作动力不足等,并从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角度探讨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本文将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深度访谈,获取校企双方对合作问题的真实看法和建议。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力求为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对策。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校企合作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待能够为我国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促进教育、科研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状分析显示,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作深度不够、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合作效果评估困难等。
合作深度不够表现在很多合作项目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这主要源于双方在合作目标和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难以形成深度融合。
合作机制不健全表现在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和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这导致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分歧和误解,影响合作效果。
合作效果评估困难则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使得合作成果难以量化和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张志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作者简介:张志强(1959-),男,黑龙江龙江县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
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
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
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
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
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
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
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
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
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
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4.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二、政府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1.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
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
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政策创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必须全员对职工进行培训,企业录用的职工必须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
3.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由省(市)政府领导牵头,省(市)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和教育行政部门参加,成立省、市两级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区域产业结构和支柱企业分别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参加,可采取股份合作、资产重组合并、理事会等形式,集团内涵建设要突出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
4.建立面向产业的品牌专业评估公示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评估公示标准,重点评估学校与企业是否共建了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开发了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和学生在生产线上的真正技能等内容.打造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迫使院校必须与合作企业进行“校企课程置换”,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
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4.院校国有民营模式通过改革国有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创新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模式。
利用民营企业现代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行业生产及管理标准、产品销售、人才需求和吸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公办职业院校所有权和教职员工身份不变,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由企业主导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行职业院校国有民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5.校企资源整合模式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6.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
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