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困难和对策综述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摘要】高校校企合作在当前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从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同时还探讨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并对合作成果进行评价。
在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本文还提出了一些研究启示,以期对高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高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对策、合作模式、合作成果、评价、总结、展望、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合作模式不够多样化、合作成果评价不够客观、合作项目管理不够规范等。
有必要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高校校企合作的更好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高校校企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高校校企合作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和有效。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合作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促进双方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共享,提高合作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研究还可以为未来高校校企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促进创新创业,培养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高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构建高效而稳固的合作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高校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着诸多难点。
本文将从难点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
一、难点分析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企业担心人才培养周期过长,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
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高校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加剧了这一矛盾。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学到实用的技能,影响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
4.学生就业观念滞后部分学生对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认为进了高校就能保证就业。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对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二、对策建议1.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1)政府加大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
(2)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3)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联盟,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参与积极性。
2.优化课程设置(1)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2)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课堂教学。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升教师实践经验(1)高校与企业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2)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自身实践经验。
(3)建立企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4.转变学生就业观念(1)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2)举办校企合作办学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看到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引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和方式不断创新,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发展建议。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包括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等,这些形式互不相同,但共同的是要为双方的合作产生正面效益。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仍然有待提高,但发展得迅速。
合作办学合作办学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开设职业教育机构或职业课程。
这种合作形式可有效地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有目的性地进行合作,将校内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或产品等,从而实现实际应用和商业化。
这种合作形式能够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指高校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举办转化,如授权、转让、许可等给企业使用,或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这种合作形式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降低研发成本。
高校校企合作所面临的问题虽然高校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由于高校与企业的职能和定位不同,沟通和协调上存在潜在的分歧。
因此双方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协商和沟通。
研发成果转化不及时由于高校研发成果向企业转化的难度较大,因此出现了研发成果转化不及时的问题。
这需要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解决。
重视短期效益由于企业的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利益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企业往往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合作关系。
这将对高校校企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保密协议过多由于商业机密的保护,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时往往提出保密协议。
这种做法虽然正当合理,但也影响了高校校企合作的开展。
高校校企合作应对策略针对高校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加强合作机制建设高校和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协调。
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第一篇: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一、我认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校企合作没有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
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行为,这些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
虽然校企合作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2、校企合作缺失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
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
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使校企合作双方顾虑重重。
在现有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下,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及义务,使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
3、校企合作的利益难以协调。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难以协调。
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受到明显收益的无疑是院校本身及其在校学生。
而企业所得到的利益则体现为获得了稳定的人力资本来源。
然而,一部分中小企业却看不到这一点,只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以致不愿意长期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实际上,企业到人才市场去招聘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要高很多。
4、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
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高校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支持科研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前高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
一、现状问题1.合作层次不够深入目前,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内容大多是双方简单的技术交流或学生实习实训,缺乏深度的产学研结合。
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模式无法真正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2.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由于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符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科技进步。
3.双方利益机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双方合作意愿不足。
企业可能因为没有得到合作中应有的回报而对合作失去兴趣,高校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对合作感到失望。
4.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活动或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这种非连续性的合作模式无法形成合力,难以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对策建议1.建立深度合作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挖掘双方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双方可以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需求对接,优化人才培养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的就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教育。
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支持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3.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双方在合作中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高校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深入合作开展学生实习、课题研究、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活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高校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高校校企合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难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在迅速变化,高校不能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企业也难以了解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科研能力。
双方很难在合作中达到需求的有效匹配。
对策: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了解企业的需求,通过定期的座谈会、派出教师参观企业等方式,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
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合作交流平台,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双方获取信息。
企业也应该加强对高校的了解,可以参加高校举办的职业培训和研讨会等。
二、合作项目不够有效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项目合作不够有效的问题。
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但是由于缺乏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合作,项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研究成果不够实际应用;还有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但是由于实习环境和指导不到位,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对策:在项目合作初期,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商讨并明确项目的目标和方向,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和时间表,并通过定期的项目评估来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
在实习项目中,高校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指导,安排专业教师或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人才培养不匹配高校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的教育模式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企业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并不高。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当前,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科研和转化成果的重要方式。
但是,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高校校企合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恰当的对策。
一、人才培养不够符合企业需求当前,大部分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而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自身专业相符的工作。
因此,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制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
对策: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当前,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高校则提供劳动力和科研条件。
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发更多的合作方式,例如参与共同研究,设置实际生产环节等。
对策:高校和企业应该制定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合作方式,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知识产权方面存在冲突在校企合作中,知识产权的问题经常成为一大难点。
特别是在合作结束后,产生的成果的归属方面,多次发生了争执和纠纷。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在合作开始前签署明确的合作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对策:高校和企业应该在校企合作开始前制定、签署明确的合作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规划校企合作应该具有长期的战略规划,明确合作的目标、内容和时间。
但是,很多高校和企业仍然缺乏长期规划,因此,校企合作的成效和效益往往不稳定,缺乏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对策:高校和企业应该制定长期的校企合作规划,建立共同的发展目标,明确合作的内容和时间,实现共同的发展。
综上,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科研和转化成果的重要手段,但要想取得最大的效益,需要解决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制定长期规划,共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等活动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同时也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科研需求。
在校企合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双方合作意愿不强、合作机制不够规范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需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1.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能够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企业资源的参与也能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2.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学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开展合作项目,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3.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并提高就业竞争力。
4.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学校和企业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1.合作意愿不强:传统的教学科研模式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意愿不强,学校更关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而企业更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
2.合作机制不够规范:目前很多校企合作项目都是零散的,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导致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3.合作成果不够明显:一些校企合作项目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缺乏实际推动作用,导致双方难以维持长期合作。
4.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不足。
三、校企合作的解决方案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1)加强双方沟通与对接:学校与企业需加强沟通,了解双方需求和资源,共同探讨合作的方式和计划。
(2)制定合作协议和方案: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明确合作内容、责任、权益等,确保合作方案的可持续性。
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
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校企合作是当今教育和企业界广泛推崇的一种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然而,校企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希望能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校企合作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体系,面对教育资源和商业资源的配置存在着差异。
学校需要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而企业更注重研发经费和先进设备。
如何在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上达成共识,是校企合作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
为此,可以在初期阶段建立信任合作的框架协议,明确各自的资源投入和获得方式,实现资源的平衡和优化利用。
其次,校企合作需要解决教育目标与商业目标的平衡问题。
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而企业则更加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商业价值。
如何在校企合作中确保学生既能获得实践经验,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术能力,是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针对这个困难,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实践任务,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学校的指导和企业的关注,实现教育目标和商业目标的有机结合。
此外,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方式不同,校企合作也面临着沟通和协作的难题。
学校具有严谨的教育体系和规范的管理机制,而企业则更加注重效率和实效。
如何在沟通和协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是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可以创建一个担任协调人员的团队,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加强双方在沟通和协作上的互动和协商。
最后,校企合作还面临着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涉及到利益的分配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尤其是在共同研发和技术转移方面。
如何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利益公平分配,保护各自的知识产权,是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可以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法律的约束,确保合作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高校校企合作越来越重要。
因为高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而企业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
校企合作根据双方需要,将大学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文将从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大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目前,大量世界一流大学已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优秀的人才以及拓展合作领域。
对于高校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吸引人才、推动学术创新等。
校企合作也有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联网、人才、技术、金融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高校校企合作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共建实验室、创新中心、合作研究机构;校园招聘、定向培养、实习实训、交换生、游学营、创业训练营等;校企合作项目和企业薪资赞助、奖学金设置、学生创业计划建设和企业投资等。
二、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尽管校企合作的前景看好,但是现实中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利益不匹配问题。
双方利益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竞争的,相互设想的目标不一致,企业更多地希望从中获取经济利益,而高校则更注重教学和科研成果。
2、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由于企业资源优势,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高校资源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容易被企业牵着鼻子走。
3、管理模式不当问题。
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各自为政,管理模式不统一,导致合作项目无法顺利进行。
4、知识产权保护不足问题。
由于双方的不同背景和理念,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高校校企合作的对策高校应该制定全面科学的合作计划,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分清每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同时,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趋势,它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同时也可以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但是,在校企合作的办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难点和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将详细探讨校企合作方案的难点和对策。
一、难点分析
1.双方合作意识不强
校企合作需要双方有合作意愿和目标,但很多企业和学校缺乏理解和认知,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优势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缺乏合作热情和信心。
2.制度设计不完备
校企合作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规范双方的行为,但很多学校和企业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人力来设计、执行合适的制度,会导致合作计划制定不充分,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
3.合作过程管理不到位
校企合作需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往往导致过程控制不佳,无法实现最佳的合作效果。
4.评估机制缺失。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校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密切,资源充足,而一些中小高校与企业合作相对薄弱。
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鼓励企业与更多高校合作,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加大与中小高校的合作力度,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如资金、设备等。
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共建科研中心、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共享科研资源,提升合作效果。
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对高校的需求和高校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不够。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定期举办高校校企合作交流会议,促进双方信息的互通互动。
二是加强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的交流合作。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导师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等,增加高校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程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
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合作模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其他领域的合作还相对较少。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拓宽合作领域。
政府可以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与企业在创新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展开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潜在的合作机会。
高校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和利益分配问题。
高校和企业的文化背景和运作机制不同,可能导致合作过程中的摩擦。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
高校和企业可以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消除文化摩擦。
二是建立合作机制和规范。
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利益分配问题,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困难与对策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困难与对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困难与对策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困难,并提供相应对策,旨在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双方目标不一致。
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而企业则追求学生的应用型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双向的目标导向机制,确保教育和培训目标的一致性,以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其次,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还面临着双方资源不平衡的困难。
院校往往资源有限,而企业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先进设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寻求外部资源支持,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共享资源与信息。
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水平,增加自身资源的优势。
另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还面临着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困难。
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与企业业务联系的经验,而企业员工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为了缩小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差距,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建立起教师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平台,通过实地考察、企业讲座等形式,让教师了解真实的企业需求和现状;二是增加教师的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实践经验;三是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企业知识。
此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还面临着评价体系的困难。
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采取实践性考核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还面临着合作机制建设困难。
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的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的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责任分工和互动机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提高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为名义性的合作,缺乏深度,双方缺乏真正的合作精神。
一些合作项目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正的实施和落实。
2. 合作项目不合理一些校企合作项目选题不合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些实际项目中,学校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导致合作项目过于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师资力量不足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实践中缺乏经验,很难指导学生从实际角度去解决问题。
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一些校企合作中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企业和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动力。
二、对策学校和企业需要在项目合作的内涵上进行深度交流和协商,确定合作项目的内容和目标,并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实施。
学校师生需要深入企业了解实际问题,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项目,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需要在合作项目选题上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选取能够体现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项目。
3. 加强师资建设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合作项目的教师和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合作项目中。
5. 加强校企交流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合作项目的进展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和实践。
6. 树立合作文化学校和企业需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共同推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树立合作文化。
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了解,搭建起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平台。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推动创新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有助于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双方目标不一致、资源匹配不足等,影响了合作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合作方案和管理机制。
本文将深入论述校企合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合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合作方案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市场的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秀的教育资源,而企业则能提供实际运作的平台和实验场地。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进而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2.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3.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双方目标不一致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双方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学校更注重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而企业更注重商业利益和市场竞争。
如果双方不能统一目标,就很难保证合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2.资源匹配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往往在资源投入上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一方面,学校资源丰富但缺乏市场适应性;另一方面,企业资源匮乏但市场敏感性强。
如果双方不能有效匹配资源,就难以实现合作共赢。
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校企合作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和责任分配,导致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校企合作的解决方案1.明确合作目标和效果评估指标校企合作双方应该明确合作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合作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合作策略。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的一种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科研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人才资源和科研支持。
然而,校企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企业认知不足、资源不匹配、利益分配不合理等。
本文将分析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企业认知不足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认知不足是校企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企业主要关注于经营业务,对于学校的教育、科研等工作了解不够,往往对校企合作的前景和效益产生怀疑,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
解决方案:1.加强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开展校企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动,向企业宣传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企业的认知。
2.寻找外部导师。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内部人员担任教学、科研导师,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企业人员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环境,增进对校企合作的认知。
问题二:资源不匹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往往不匹配,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解决方案:1.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和企业可以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同承担某些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2.增加投入。
学校和企业可以增加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投入,提高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确保资源的匹配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问题三:利益分配不合理在校企合作中,由于双方利益观念的不统一,往往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影响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
解决方案:1.建立诚信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建立诚信合作机制,秉持诚信原则,遵守合作协议,共同维护合作的利益。
2.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标准。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协商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标准,在利益分配上充分考虑双方的投入和贡献,确保利益的合理分配。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近年来,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科研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技术创新与转化。
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合作模式、项目管理和法律风险等方面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合作模式问题:目前,一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以科研合作为主,而对于其他形式的合作,如实习、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较少,无法满足各自的需求。
解决方案:1.多元化合作模式。
高校和企业可以更多地尝试不同形式的合作,如学生实习、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科研合作和技术转移等,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2.制定合作规划。
在合作开始之前,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合作规划,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职责和收益分配等,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管理问题: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合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解决方案:1.成立管理团队。
高校和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统筹和协调,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2.应用项目管理工具。
在项目管理中可以采用一些项目管理工具,如PERT/CPM网络图法、敏捷开发方法等,以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法律风险问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如知识产权纠纷、合同纠纷等问题。
解决方案:1.签订合作协议。
在合作开始之前,双方应当建立合作协议,详细规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期限和解决纠纷的方式等,以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
2.寻求法律咨询。
在合作过程中,如遇到法律纠纷,双方可以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以解决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论:通过以上措施,我们相信可以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并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同时也希望在今后的合作中,高校和企业能够更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企业可以获取人才和技术支持。
然而,校企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合作模式不够灵活等。
本文将就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问题一: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是校企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可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
这对学校和企业都是一种浪费。
解决方案一:加强课程设置与实践结合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课程设置与实践结合。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设置,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解决方案二: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是解决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有效途径。
在此种合作模式下,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育资源,培养更适应市场的人才。
问题二:合作模式不够灵活在校企合作中,合作模式不够灵活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灵活性,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不够顺畅,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解决方案一:建立联络机制和配套服务为了解决合作模式不够灵活的问题,学校可以建立联络机制和配套服务,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与企业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为企业提供配套的服务,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解决方案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是解决合作模式不够灵活的有效途径。
学校与企业可以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和责任,并建立定期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晏鹏[摘要] 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各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必须要走的路。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首先是要提高校企双方的认识,并建立好相应的机制,其次是根据企业和就业需要,灵活合作形式,再是加强双向沟通,充实合作内涵。
[关键词]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也提出,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基本途径,为此,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路子,但目前仍没有走出困扰,我们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
调查中,我们发现,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操作不规范,双方缺少书面协议,很多是通过中介(人力资源公司或劳务派遣公司)进行沟通,校企双方只要有一方不满意,合作就会中止。
因此,我们认为,政府要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定一些规则,对校企合作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得中职学校在调节上有一个依据,企业在追求利益时,也能明晰社会责任和义务。
由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学生实习很难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主要表现在,学生顶岗实习往往通过中介机构参与组织、安排和管理,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实习报酬往往通过中介机构以管理费的名义进行截留。
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上,中介机构相对于中职业学校来说,由于有人缘地缘优势,与企业沟通更加便利。
主观上,仍是利益作祟,企业、中介与学校各自考虑自身利益,而放低了学生利益。
二是校企合作深入困难。
目前进行的校企合作,多数是学校定向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然后,企业根据需要选择毕业生就业。
大多数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效益较好的企业。
我们曾经两次到珠江三角洲的深圳、东莞、惠州,走近三洋、富士康、闳晖、索尼、竞华、爱升等企业,通过与企业人事主管或经理进行沟通与交流,发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动力,往往源于招工需要。
在订单旺季时,更希望校企合作,以便更快更及时吸纳员工;在订单淡季时,校企合作愿望就不强烈。
因此,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上缺少沟通互动,彼此平时往来较少,相互影响有限,当然,更谈不上校企一体化办学。
企业仅为招工、学校仅为就业进行的校企合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率高,而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差。
从我们对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来看,我们发现,某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自2007年与深圳某台资企业合作,共输送机电、电子等专业学生586人,现在职104人,就业稳定率只有17.7%,而该校每期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
学生就业稳定性,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凡企业底薪低、晋升机会少、劳动强度大、管理不够人性化、福利待遇较差的企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就差。
造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原因,客观上,欠发达农村地区职校与发达地区的企业合作,由于受地理、交通等诸多因素限制,带来互相参与的诸多困难。
主观上,校企双方对合作中的利益,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多,缺少长远眼光。
不可否认,学校往往把校企合作当做解决就业“出口”的手段,目的是增加生源“进口”。
企业往往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当用工市场供大于求时,就失去了参与合作的动力。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形势下,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亟需实现新的突破,校企双方只有通过全方位、卓有成效的合作,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其主要采取的对策是:提高认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中等职业学校要真正树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并切实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一是学校要成立实习与就业管理机构,负责建立与企业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学生实习和就业管理;二是学校一把手要亲自抓,要走出去,细心考察企业,同时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参观洽谈,给每个专业找到相应的合作企业;三是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如《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奖惩办法》、《驻企业教师管理办法》等操作性规程,从制度上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奖励机制,对进行校企合作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并与评职评优挂勾。
学校还应成立课题组,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和对策。
同时,通过广泛宣传,促使全校形成了“校企合作,人人有责”的氛围。
许多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地处较贫困地区,当地企业小且不成气候,学校的眼光往往瞄准沿海发达地区知名企业,特别愿意与它们“攀亲”,以提高办学声誉。
但不要忘记,校企合作是两厢情愿的事情,只有校企“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持久。
因“时”制宜,灵活校企合作形式中职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要紧紧围绕“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这一主题做文章,因“地”制宜,弹性安排,在合作模式上,形式要多样化。
中职学生学制,目前主要采用的是“2+1”学习分段制,我们认为,在保证学生在校总学习时间两年不变的前提下,考虑企业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是可以灵活安排的。
如果采用“2+1”学习分段制,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顶岗实习开始,往往在每年的5--6月,这时,企业订单少,需要员工少,有的企业还要裁员,顶岗实习和就业相对困难。
而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订单多,是招工旺季,企业有时还要拿资金招工,因此,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实习和就业更受企业欢迎。
尝试“1.5+0.5+0.5+0.5”合作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半,在3月左右开始到企业实习半年,再回校学习半年,最后在3月左右到企业顶岗实习。
这种模式,照顾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点,学生实习安排在企业生产的旺季,很受企业欢迎。
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一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拿到工资,过上了社会人生活,有的不愿再回到学校学习,学生会有一定的流失。
采用“2.5+0.5”的合作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
这种模式,要求学校实训设备基本完善和充足,学校有能力进行必须的实训。
其优点是既能扩大在校生规模,又能有效管理学生。
同时,学生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旺季,学生实习就业安排容易,也不存在实习时间短,学生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因为企业是流水线生产,对每一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是很高,通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培训学习就能胜任岗位工作,不会影响就业。
探索“1+1+1”的合作模式,农村职业学校,由于实训设备不足,可以与城市职校联合办学。
学生第一年在本校学习基础文化,第二年转到城市职校学习专业技能,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这种模式,优点是解决了农村职校实训设备不足问题,蔽病是对学生管理带来不便。
如果城市职校安排不好学生就业,也会影响农村职校声誉,给招生带来麻烦。
近年来,一些中职学校考虑到一些家庭困难学生,初中毕业后就出外打工,过一段时间,又想回来读书;一部分学生读一段时间就辍学打工的现状,学校与企业沟通,采取了“保留学籍,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总的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都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总量不减少,要让学生在学校学到能让其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尽量满足企业需求,只要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是好模式。
但绝不能像有的中职学校,为了赚钱,让学生在校不到一年,几乎没学什么东西,就安排到企业打工,然后通过中介赚取管理费。
加强沟通,充实校企合作内涵一方面,中职学校要走出去,教师要到企业考察调研、蹲点实践。
一是在每年的春季,拟定新生招生计划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到有意向合作企业实地考查,弄清企业规模、性质、业务、状况、岗位、技能、待遇等情况,通过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合作愿景,形成校企合作可研报告,为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奠定基础。
二是在学生实习和就业初期,学校领导到各合作企业进行学生实习和就业现状调查,了解企业对学校、学生的意见,解决学生在实习和就业初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专业实习和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三是学生实习和就业初期,实习专业所在班的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一方面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到车间学习现代生产技术,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要请企业进来,就是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调研、讲课。
让企业了解学校办学情况,表达学校合作诚意,增强企业合作信心。
在此基础,共同商定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训方案,举行协议签字仪式。
协议的内容应该详实而具体,它至少应包括:组班要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实习方式、实习待遇、就业安排、工资福利、违约责任等,要照顾学生利益,双方权利与义务明晰,具有操作性。
每个新学年之前,中职学校都应按照企业用人计划与标准,与企业一起商定招生专业和数量。
如利川职校与深圳闳晖集团合作,深圳闳晖集团还参与考核录取新生,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闳晖电子班”。
创新教育内容,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
一是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融入企业内容。
中职学校要主动征求企业意见,教学内容除安排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安排一定课时的企业岗位技能知识和企业管理文化知识,同时,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职业精神。
为使学生认真学习各门知识,企业可与学校商定,对有不及格科目学生,学校不推荐就业,企业也不接收。
二是校企双方互派教师,相互渗透。
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由学校负责,企业岗位专业理论课和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
如利川职校与宜昌造船厂合作开办“船舶制造”专业,宜昌造船厂多位高级工程师到学校给该专业学生授课。
三是加强顶岗实习和就业初期的协同管理。
从调查的情况看,参与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的老师普遍反映,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
有的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较差;有的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较弱;有的要求条件好点,待遇高点,干活轻松一点。
更有甚者,有的不打招呼,擅自离职。
这些现象的出现,给校企合作蒙上阴影,处理不好,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展开。
因此,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岗实习和就业初期的引导和管理。
中职学校应与企业共同拟定实习方案,既分工又合作。
学校主要承担管理责任,企业主要承担技术培训责任。
班主任“全天候”跟踪管理,企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他们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学生鉴定不合格,企业不安排就业。
实习完毕,学校建立实习档案,进行实习总结评比,表彰优秀实习生。
学生就业初期,与其它员工同等要求,且远离家长和老师,有一个不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