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文化

合集下载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授课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授课3


公元前256年,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在岷 江中上游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彪炳史册千古不朽的 水利工程。都江堰,担负着中西部地区农田的灌 溉、成都市企业和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 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都江堰其工 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有可防止灾 害发生。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说明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 ,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 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 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 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 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 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 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 灵泉之致“, 1985年,苏 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 大风景名胜之一。
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 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 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 贾、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 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 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 法调和的矛盾。

《西游记》它告诉 人们:为了寻找、 追求、实现一个美 好的理想和目标, 为了完成一项伟大 的事业,必然会遇 上或多或少的、或 大或小的、各种各 样的困难和挫折, 必须去顽强地战胜 这些困难,克服这 些挫折。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是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3.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 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为当时的欧洲人所钟爱,带 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 ②中国的瓷器名扬 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 ③中国的农学 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④中国医学 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 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们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 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 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议一议: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点、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
本课小结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博 大 精 深 的 中 华 文 化 (1)文学艺术 (2)科学技术 成因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
*盛唐时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融合力、同化力 延续力、生命力)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 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 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 一方水土 的力量 一方文化(地域性)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之瑰宝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含义
原因:包容性
意义
麦哲伦远航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治) 远洋航行\殖民扩张\开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拓市场/资本主义经济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地域性)
(1)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 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的区域特征。
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特色文化:不同区域的文 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 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具体表现:
【翻译】《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1)经济、政治原因: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 经济政治的反映,纵观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其繁荣时期无不
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时期 2)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
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使中华文化能广 泛吸收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充实。
史书典籍

(2)__原__因__
们 的
(3)__特__点__ 文学艺术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从发展历程看)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 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
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自主学习(P62--70)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
A.作用: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 B.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C.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古 代 四 大 发 明
中 华 文 化 之 科 学 技 术 篇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后,有人认为这是对汉字的发展,有 人认为这是对汉字文化的污染?由此说明汉字有什么作用?
见证之二:
“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 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第一部军事著作—— ❖ 第一部科普作品—— ❖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云贵川黔滇古墓葬文化考古综述

云贵川黔滇古墓葬文化考古综述

云贵川黔滇古墓葬文化考古综述古墓葬文化一直是考古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云贵川黔滇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发源地,其古墓葬文化更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文化进行综述,以期对该地区的古代社会、宗教信仰、艺术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文化概述云贵川黔滇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古墓葬遗址,这些古墓葬不仅是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更是展现了当时社会、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二、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类型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类型主要包括土坑墓、石室墓、砖室墓、木椁墓等。

其中,土坑墓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墓葬形式,多见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石室墓则是在古代社会中逐渐兴起的一种墓葬形式,多见于秦汉时期;砖室墓则是在唐宋时期逐渐兴起的一种墓葬形式,多见于富贵人家;木椁墓则是在明清时期逐渐兴起的一种墓葬形式,多见于皇室贵族。

三、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文化特点1. 社会制度的反映: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

例如,秦汉时期的石室墓多见于地方官员和富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财富分配状况;明清时期的木椁墓多见于皇室贵族,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和等级制度。

2. 宗教信仰的体现: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文化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

例如,一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祭祀器物和神像,说明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一些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佛教文物,说明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传播。

3. 艺术风格的展示: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文化还展示了当时的艺术风格。

例如,一些墓葬中出土了精美的陶器、玉器、金银器等,这些器物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展示了他们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造诣。

四、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文化研究现状目前,对于云贵川黔滇地区的古墓葬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基于地域分类的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地域分类的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级硕 士 研 究 生 。
7 6
功能, 不断 向周 边扩 散 , 并 在扩散 的过程 中进 一步 加强 而言 , 它是资源开发 的基本条件 , 但却最先受 到经济
影响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 , 决 定着资源开发的可进人性 ; 政策条件则是少数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保障因素 , 政策扶持力度 的大 果边缘 区空 间结 构地位 发生 变化 ,核心 区与边缘 区的 小 ,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者限制着资源开发的进程。 空间关系便会不断的调整 , 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 因此 , 在综合分析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 程加快 , 核心区与边缘区共 同发展四 。 此外 , 核心区与边 发影响因素 的基础上 , 根据“ 核心一 边缘” 理论的区域


引言
二 、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资源地域分类的理论基础
1 . “ 核心一 边缘” 理论 “ 核心 一 边缘” 理论 又称 “ 中心一 外 围” 理论 , 是 区域
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众多 ,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 劳作过程中, 创造了丰富多彩 , 形式多样 , 极富地方特 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这些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 国 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具有审美艺术 、 道德
核心区域的统治地位 ; 第三是空间结构地位 , 核心区和 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地位是相互转化的,部分边缘区拥 有丰富的资源 、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且增长势头 良 好, 会逐渐成为新 的次级核 t l , 区; 第四是共同发展 , 如
经济学 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 1 9 6 9 年美
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者 J . R . 弗里德曼( F i r e d m a n ) 在其 教育 、 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对少数民族 《 极化发展理论 》 一书中, 将“ 核心一 边缘 ” 思想归纳为 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 是新的时代 种适 用 于解 释 区 际或 城 乡 之 间非 均 衡 发展 过 程 的

滇黔弓弩文化研究

滇黔弓弩文化研究

滇黔弓弩文化研究作者:郭振华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第02期摘要:自古以来,弓弩就让滇黔各族群众崇敬、倍爱有加,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他们终身的好伴侣,体现着弓弩在他们生命中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保家护国的武器、狩猎的工具,还是避邪消灾的法器、婚嫁礼器、陪葬品等,成为其民族特征的一部分,镶嵌在民族心理的深层,成为他们精神的载体。

因此,弓弩在滇黔的武术文化中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弓弩滇黔文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17-04弩作为兵器在春秋晚期的实战中就已被重视,“矢弩”的作用在《孙子兵法》中提到“甲胄矢弩,戟盾蔽橹”。

在内地,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受到冷落。

到清朝年间,军队已经不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而西南少数地处群山峻岭之中,丛林茂盛,鸟兽资源异常丰富,直至建国后,弩仍旧肩负着它的使命,续写着它的辉煌。

弩不仅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工具;而且还是滇黔安身立命、保家护院、防御外侮的重要武器。

因此,弓弩在西南少数各族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演化出色彩斑斓的弓弩文化。

1 滇黔弓弩溯源弩是一种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远程武器,它从弓发展而来。

弩,《释名》卷七释兵说,“弩,其柄日臂,似人臂也。

”西南少数民族使用弓弩的历史悠久。

由于西南少数许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关于弓弩起源的文字资料很难寻觅。

但很多民族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如哈尼族《射太阳的英雄》、《阿都射日的故事》、普米族的《土箭射日》、傣族的《青年射日》、佤族的《射日》、苗族的《杨亚射日月》、水族的《旺虽射日》、布依族的《德金射日》等似乎在说明其历史的久远。

据彝族古史传说,弓箭是由“古夷人”伏羲部落中的几名“智者”发明的。

“夷”字从“大”从“弓”,标志着他们是制造并使用弓箭的民族。

《山海经》言:“少嗥生般,是始为弓矢。

”少嗥是古夷人伏羲的兄弟部落。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课堂练习
中国人的饮食有所谓“东酸、西辣、南甜、 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 的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民族性 D.结构性
(A)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 “水性使人通”。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回答1~2题。 1.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 ②吴越文化精致 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 性 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 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 D.我国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包容性
1、文学艺术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先进性) 2、科学技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成因
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2、区域文化 关系 (区域文化多样性)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谈一谈你 对中华文化的力量有何新的理解?
中国的瓷器
中国的戏曲
中国的建筑
中国的雕塑
中国的舞蹈
中国的乐器
中国围棋和象棋
中国的山水画
中国的书法
中国的著作
《论语》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学圣典” 《老子》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墨子》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孟子》气势浩然的语录体散文 《庄子》诙谐浪漫的寓言散文 《荀子》谨严绵密的哲理散文 《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的代表作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上看, “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 出了贡献 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时间 公元前6--- 公元1---400 公元401-公元前1世 年 -1000年 纪 时代 春秋到西汉 东汉到东晋 南北朝到 北宋初 比例 50% 62% 71% 公元1001--1500年 北宋到明 中朝 58%
某英国学者: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 几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国。可以说,中华民族为世界文 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活的前景”,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
想一想:西方“中国潮”反映了什么事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极大
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 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 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 其中。
课后练习
1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 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 都极具特色。这表明( ) A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C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D 中华文化是由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而成
2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前百年来,黄帝陵 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2005年6日 上午,台湾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前往黄帝陵祭拜。 这表明了( ) ①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③各具特色的名组文化已同化于中华文化 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黔南苗族川滇黔方言区芦笙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黔南苗族川滇黔方言区芦笙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黔南苗族川滇黔方言区芦笙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杨通俊;杨正平
【期刊名称】《艺术时尚》
【年(卷),期】2024()1
【摘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世居少数民族按人口量从多到少依次排名为布依族、苗族、三都水族、荔波瑶族、平塘毛南族等少数民族。

黔南州苗族总人数为618338万(2022年底州公安数据),仅次于布依族,苗族三大方言即东部方言(湘西方言)、中部方言(黔东方言)、西部方言区(川滇黔方言)汇聚于黔南
境内。

在西部方言中依然使用次方言作为母语交流的有川滇黔次方言、落北河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平塘次方言苗族六个方言。

据道光《贵阳府志》云:“东晋时,命谢氏世为牂牁太守,及侯景乱梁,牂牁与中国不通,而谢
氏保境如故。

至唐时,牂牁又分裂,于是有东谢、西谢之称,其后遂以名其部族曰东苗、西苗……”“龙里西南,今有东苗,居贵定、贵阳、都匀之间。

”从这些史料的考述
说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用惠水次方言的东部土语苗族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并沿袭至今。

【总页数】4页(P0032-0035)
【作者】杨通俊;杨正平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川黔滇邻区几首苗族史歌、神话的文化解读
2.川黔滇次方言大花苗服饰文化研究
3.论黔东方言区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研究
4.川黔滇邻区苗族医药文化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2.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②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个性)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法国克洛岱《绝望》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 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 !死 !死 !死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时间 公元前6- 公元1-400 公元401公元 1000 1001公元前1 年(东汉 1500 世纪(春 到东晋) (南北朝 秋到西汉) 到北宋初 (北宋到 年) 明中期) 50% 62% 71% 58%
博 大 精 深 的 中 华 文 化
三台文化宣传片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瓷器艺术独领风骚
故宫珍藏-珐琅器皿
园林艺术无与伦比:苏州园林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文学艺术丰富绚丽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 A、 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 作用 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 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 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 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作为一部不朽的英 雄史诗,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 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 最高成就,她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 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 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 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 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 暗的伟大斗争。在藏族文化发展史上, 《格萨尔王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 作品,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认识 价值,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A
6.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 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形成这种地区文化 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B.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D
C.外来文化的影响
D.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7.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 诗,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的优秀民族文 学。三大英雄史诗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⑵优秀的民族文学
⑶ 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2.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文 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 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都为中 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
8. “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 一家, 56 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 文化上看,“ 56 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体现了
9.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中,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简要说明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 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 互促进,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 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滇黔文化等

滇黔文化等

滇黔文化等从贵州的历史渊源来看,现代的黔文化渊源于黎、夷文化、夜郎文化和滇黔文化;从贵州的文化发育的自然母体方面看,黔文化又具有鲜明的西部高原文化特色和西南森林文化特征。

西部黄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南高原文化形成了中国高原走廊的三大流派,贵州高原文化发育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域环境上,它的原始、神奇、原生、奇异,不仅与大河文化、海洋文化风格迥异,就是在高原走廊中也是独具特色。

由于独特的封闭性地理环境,虽然贵州民族文化从古至今一直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贵州民族文化始终未被中原文化完全同化,保存了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许多中原文化早已失传的文化珍品,在贵州的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其踪迹。

这使得贵州能将中国的原生文化、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多民族文化比较完整地带进现代的社会。

这些特征,孕育了贵州文化的独特风貌: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烙印,都在黔山与贵水之间的不同断面上留下轨迹。

从而造就了贵州文化“活化石”的魅力,使得贵州文化如同中华民族文明的魔方,我们可以从中变换出在中原文化中早已消失的文化瑰宝。

通过总结贵州民族文化的典型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原生文化、次生文化、再生文化的统一,贵州摊文化即是代表,它是图腾文化、礼仪文化和戏曲的三位一体;第二,生存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的统一,贵州节日即是代表,它是婚恋繁衍、经济交往和文化娱乐的三位一体;第三,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统一,贵州民族服饰、蜡染文化即是代表,它是古代服饰、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文化的三位一体;第四。

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统一,贵州酒文化即是代表,它风行中国,陶醉世界;第五,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族区域文化的统一,贵州旅游文化即是代表,民风民俗、大山森林与历史文物交织为一体;第六,生命文化、群落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统一,贵州饮食文化即是代表,吃文化将个体、群体和社会贯穿为一体;第七,高原文化、森林文化、民族文化的统一,贵州芦笙文化即是代表,高原的魂魄、森林的灵气和民族的精神融为一体;第八,人文化、鬼文化、神文化的统一,贵州祭祀文化即是代表,神的世界,鬼的天地和人的精神在此一体;第九,技术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统一,贵州建筑文化即是代表,塔楼、栈桥体现了实用、美观与亲如一家;第十,真(实用、知识文化)、善(道德伦理文化)、美(思想观念文化)的统一,贵州舞乐文化即是代表,它是传授文明文化、强化民族团结、褒扬美好生活动三位一体。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上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上课

吴越文化
巴蜀文化
草原文化
滇黔文化
荆楚文化
第21页,共47页。
吴越文化
岭南文化—民间舞蹈—舞龙
中华文化之
地区文化篇
敦煌文化——敦煌幽梦、楼兰古韵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杂技
第22页,共47页。
第23页,共47页。
思维升华: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看了材料,你能说说二者的差异吗?
感性:
①吴越文化:评弹—饮酒品茗—紫砂壶—盆景—山水画---园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44页,共47页。
6. “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
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 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体现了:( )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 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贡献 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第32页,共47页。
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 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
第33页,共47页。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 富色彩。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度协调统一。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 人”的“天府之国”。
第17页,共47页。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时间 比例
公元前 6-公元 前1世纪
50%
公元1400年

博大精深的文化

博大精深的文化
注意:不要认为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的文化。
2.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 化的骄傲。
3.意义:
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 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 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故知新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 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 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 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 大的阻碍作用。
1.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 树一帜,独领风骚。下了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 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的文 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 特 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 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 ④古代中国的 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 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优秀文 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不竭的 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觉悟提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 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 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 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能力提升:
民族文化多样性
四 大 名 著
四大名著点评 《水浒传》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 《三国演义》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
《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庄子
孙武
荀子
《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 《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 《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 《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 《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 《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 《庄子》汪洋谲(jue)怪富有浪漫 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进程: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分类
中 华
共性与个性: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


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基本特征
包容性
博大精深
国家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埃及
产生时间
公元前 3500年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前 3000年
发展
结果
(楔形文字,进入文明)波 斯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
精品文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特点
中华文化之 酒文化篇
茶具
功夫茶
中华文化之 茶文化篇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思考:各种文化 别具一格体现了博大 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什 么特点?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先进性)
列一列
中国历史上领先于世 界水平的文学艺术、科学 技术成就有哪些?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中华文化之文学篇
黄梅戏
越剧《红楼梦》
话剧
京剧
中华文化之 戏剧文化篇
咏春拳
太极拳
李小龙

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基于RMP分析

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基于RMP分析

1 . 引言
化旅游 开发问题进 行详尽分析 , 并据此提 出进一步 促进 其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 以期 为 该 区 域 少 数 民
桂 滇 黔 地 区 是 我 国 民族 成 份 较 多 的 区域 之 一 , 族 传统 体育 文化资源 的保 护与开 发利 用提供 若 干 全国 5 6个 民族 中 , 南 省 有 5 云 2个 , 州 有 4 贵 9个 , 参 考借 鉴 。 而 世 居 在 广 西 境 内 的也 有 壮 、 、 等 1 少 数 民 瑶 苗 1个
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
关键词 : MP分析 ; R 桂滇黔 ; 传统体育文化 ; 旅游 开发 中 国分 类 号 :5 0 F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4 (0 2 0 — 0 8 0 10 — 2 0 2 1 )7 0 8 — 4
陈 炜 ,文冬妮
(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 10 ) 4 0 4

要 : 滇黔 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资源禀赋丰 富、 色鲜 明, 桂 特 蕴藏 着 巨大的开发潜力。 文章基于昂普 (N P分 R I)
析模 式 , 从旅游资源( suc)市场( re 和产品(rd c 5 个方面, Reo r 、 e Ma t k) Po ut - )- 对桂 滇黔 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 用进行 系统剖析 , 并据此提 出促进该 区域 少数 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资 源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 以期 为该 区域 少数 民族传
21 0 2年 7月
社 会 科学 家
SoCI AL SCI ENTI ST
J l. 0 2 uy, 1 2
( 7期 , 第 13期 ) 第 总 8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1、我国地域辽阔,文明绵延5000 年。

在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如我们熟悉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两淮文化、三晋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滇黔文化、岭南文化等,它们共同缔造了我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近年来,在我国的文化研究中,地域文化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更多学者参与到地域文化的研究当中,不断有著作面世。

2、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不下200 种,各学派对文化的认识不同,定义也不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那什么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又如何界定?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

社会学的定义是:区域文化是归属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是具有某种相同社会特征(宗教、语言、文化、民族)的聚居社区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1]。

经济学界认为区域文化是对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和经济主体及其活动产生影响的信念、态度、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要素[2]地理学认为区域文化是一个特定居民区具有的,依赖一定区域形成和存在的一个特定的文化综合体。

一个区域文化综合有机体包括了区域景观结构、区域机构和文化中心等要素[3]。

而在文化界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地域文化又称区域文化,两者指的是同一个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或称子文化。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即是指特定自然环境地貌和独立长久的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具有本土性、世俗性、原创性等特色。

它本身包含政治、经济、军事、风俗、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复杂内容。

地域文化的研究主要探讨它在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关于开辟桂滇黔边古国文明之旅的构想

关于开辟桂滇黔边古国文明之旅的构想
黔 边古 国文 明之旅 , 能把两 千多 年前 地处 祖 国西
车沿南昆高速公路再拐进广南开始 , 也可乘汽车
沿在建的汕( 昆( 高速公路从隆林开始 , 头) 明) 更 可以分别沿南 昆铁路或汕 昆高速公路从兴义整 个旅 游 圈的 有
主要旅游景观 , 当然也可花较少时间仅选择部分 旅游地考察访问。
先说说为什 么把广南 和西林合拼为一个旅 游地 。广南现在是云南省文 山壮族苗族 自治州
的一个 县 , 西林 则是 广西壮 族 自治 区百 色市 的一
个县 , 是两个属不同省 区的同级行政单元 , 两个 县的县城相距百里。但是在 20 多年前 , 00 广南、
西林 都是 句 町 国 的 中心 区 域 。从 广南 牡 宜 村 出
王 贤 李 甫 春 ,
( . 西师范大 学 教 育科 学学院, 1广 广西 南宁 . 10 ; . 西社会科学院 壮 学研究 中心 , 西 南宁 502 ) 5 042 广 4 广 302 摘 要: 、 、 滇 黔 桂边是 奇特 、 神秘、 淳朴的 多民族 杂居之地 , 民族文化旅 游资源 聚集 的地 带, 是 古有
古国当然 是指 20 00多年前的夜朗、 町和 句 漏卧。但作为 民族文化之旅 , 应包括现在仍保持
其鲜 明特色的各 民族文化。因此 , 我们设想的桂 滇黔边古 国文明之旅是以古 国文明为主题、 包括
收 稿 日期 :09 2 6 20 —1 —2
土规模庞大有“ 字标志 的木椁汉墓 和西林县 王”
第2 9卷 第 1 期
21 年 1 00 月
曲 靖






V 12 No 1 o.9 .
J U N LO U IGN R A N V R IY O R A FQ J N O M LU IE S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黔文化
摘要:在我国西南边陲,北毗巴蜀,东连岭南,有一处别具一格的区域文化——滇黔文化,它的区域大致包括了今天的贵州和云南。

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生长着大片森林,是古代许多民族休息滋生的所在。

众多民族聚居构成了滇黔文化既复杂又单一的基本特征。

复杂是因为这里族系斑杂,迁徙又多而语系又多种多样,很难用一单线成因叙述它的全过程;简单是指在这片特定的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民族很多,但却存在着文化意识上的相通性,存在着文化心理上的一致性,能够反映出来一种一体化的地域文化特征。

而相似性的民族构成的地域文化空间,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恰恰是我国区域文化产生的前提。

特定的地域产生特定的文化,滇黔文化也以其生存环境而拥有着自我丰富的文化内容。

关键字:文化滇黔民族
一、盘古传说和族群发展
在云贵高原的瑶、苗、黎等民族非常敬重盘古,在《三王历记》中有记载盘瓠音传而为盘古,创造了中华民族史上神话传说中的盘古,有了盘古的开天辟地才会有天地宇宙的存在。

滇黔地区的居民多数为瑶族和苗族。

在远古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可以说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大禹时曾与三苗之人战,可以推想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盘瓠”在这里的传说,也可以知道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已有了相当水平的文化。

在滇黔地区出现的盘瓠传说转化为华夏族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反映了早期苗瑶族文化对融聚性华夏文化的影响。

但在古代,更多的是中原地区华夏族对这里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

此外,在古代滇黔地区,曾经居住过许多部族,这些部族族系组成复杂,历史悠久。

滇黔最早的居民可以分为羌、濮、越三大族群,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社会动荡,这三大族群将外部的边缘融进秦蜀、楚巴和华夏族之中,从而剩下的部族更加坚韧地显示出他们语言文化上的固性特征,其中羌人后来分化成为藏缅语族各族,部分濮人形成孟高棉语族各族,越人则成为壮族和傣族的祖先。

二、南诏和大理文化的构成
南诏和大理文化是滇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滇黔地区的方国文化时期,呈现出以点地区的方国为主的发展态势,由南诏到大理的方国持续了五百余年的时间,这样长的方国割据,在这一区域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而黔地和滇地的许多民族,也为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尤其是在西藏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往中,起到了过渡性的文化交往作用。

任何区域文化之间,都有一些文化色彩并不明显的亚文化地带,尤其是黔地北部更是如此。

所以在滇黔地区的方国文化时期,南诏和大理的文化占有重要的位置。

南诏的文化仅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同时也有这浓郁的时代气息。

唐帝国的强盛和高水平的文化同样为南诏仰慕和吸引,南诏曾派几千人到成都“习孔子之诗书”,使境内出现了“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文化局面,为南诏文化创造了思想理论的前提。

大理国的文化似比南诏更显示出中原汗文化的影响,与南诏不同的是,大理国主自认祖宗是甘肃汉人,所以对汗文化的学习和效仿,更容易更直接,汉文在大理直接通用,知识分子都能读汉书,写汉字。

三、从土司到改土归流
滇黔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大多分散而居,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生活,适宜自己习俗的地方建立村寨。

滇黔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数超过汉族。

因此,对于这既人数众多、居住又分散的民族了也必须采用一套有针对性的统治政策,这就是被称为“羁縻之制”的“土司”制度。

到清王时就开始推行从明代就开始的“改土归流”所谓的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当地土官改设为流官,废除封建土司制度,但是在当时土司制度和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存在着一的联系又由于这个制度的长期实现,所以只能保留部分的土司制度,但这些土司制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威严,只能听命于清王朝。

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这一段历史时期,虽然土司制度作为一种附加统治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但也为发展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土司制度本身就是土著文化与封建大一统文化的结合产物,它为顺应当地的民情风俗编织了较为适宜的社会组织,使这里的文化既有正统的封建文化色彩,又洋溢着充实明朗的民族气息和地方情趣。

四、从单一到多样化的民俗风情
云贵地区是我国境内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从历史上来看,这里的汉族大都融于少数民族之中,所以,这里的民俗文化其实就是少数民族文化。

因其民族众多,所以民俗风情犹如朵朵盛开的鲜花和片片碧绿的青叶,给滇黔大地装点得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在三大语系划分下的各民族,经过长期混杂,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语言相通性。

在历史上,除彝族有彝文,水族有“水书”,傣族有傣文,白族有“汉字白读”的僰文外,其他近二十个少数民族还未有自己的文字。

这些有文字的民族,曾经写下许多诗篇和其他作品在民间流传。

此外云贵高原地区的葬礼也是多种多样。

古代民族大多数筑寨而居,定有墓葬区,多数奉行土葬,但也有火葬的,还有的葬式极为新鲜,就是人死后不葬,将尸体用藤蔓捆绑在树枝还有的用棺木土葬,一年之后把死者挖出来,将死者枯骨用水清洗,达到洁白为止。

在滇黔文化中,最有热烈奔放、气息浓郁的是这里的民族歌舞和节日风情。

彝族最盛行的是“火把节”。

农历六月初六或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高举火把,身穿崭新的民族服装,到田间驱除害虫。

节日中还举行赛歌、摔跤、斗牛、敬酒等热烈丰富的活动。

赛歌不仅有长篇
史诗,也有情歌。

彝族重鬼神,信仰万物有灵。

巫师叫“毕摩”和“苏尼”,但凡丧葬和病灾都要请巫师驱鬼怯灾。

傣族既是一个宗教很浓的民族,又善于歌舞。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佛寺遍布各村寨。

旧传男子从儿童时开始就须入寺当一阶段的和尚,并以此为最大光荣。

傣族最有名的歌舞是孔雀舞和象脚鼓舞,甚为形象生动。

在乐声中,舞蹈者展现出孔雀的种种姿态。

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的“泼水节”,傣历六月,男女青年聚在一起,互相泼水,以示吉祥如意。

其他民族的歌舞节日更是举不胜举,如侗族的拦路歌、婚庆节、“送芭蒌”和播种节,婚后侗族的“三回门”,水族的端节和卯节,壮族的歌会,苗族的龙船节、祭鼓节、“姊妹饭”节,瑶族的达努节,仡佬族的祭神树和“吃新年”,土家族的歌舞和颂春时节、牛王节等等,这些众多缤纷的民俗风情形成滇黔文化的一大特色。

这些歌舞节日是洒脱的、随意的、尽兴的,几乎每一种歌舞都包括了男女恋情的内容,几乎每一种节日都脱不掉歌唱或者跳舞的形式,也几乎每一种歌舞都充分揉进了滇黔文化的格调。

几千年来,这种最单纯、最直接的感情表达形式经久不衰,也反映了滇黔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生命力,从而在我国诸区域文化中别具一格,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余贞凯, 汪耀红. 宗教信仰对白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40-42.
[2]忠历. 讲武在云贵高原[J]. 中国西部, 2012(17):124-124.
[3]李钊. 2012年巴蜀文化研究综述[J]. 中华文化论坛, 2013, No.89(9):165-171.
[4]李勤得.中国区域文化[M].山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1995:188
[5]姬忠民. 促进朝阳产业发展增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J]. 中国经贸,
2014(11):44-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