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方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证候特征:痞、满、燥、实。
痞 满 燥 实
自觉胸脘有闷塞重压感 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脉实有力。
方解
君药
大黄 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 胃邪热积滞,消除致病 之因。方中生用并后下, 其气更锐。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 大黄泻热通便,二药相须 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
3.泻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4.服药期间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 重伤胃气。饮食当以软、温热、清淡为宜, 注意保护胃气,以免食复。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大承气汤
组成
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12g 芒硝6g 功效
峻下热结。
大承气汤
主治 阳明腑实证。
邪热与燥屎互结成实 — 大便秘结; 伤寒邪气 热结肠胃 脘腹痞满,胀痛拒按; 内传 化热 气机壅滞 热结津伤 — 口燥咽干,苔燥; 胃腑 热扰心神 — 神昏谵语; 热积内结 — 舌红苔黄而燥,脉沉实
臣药
芒硝
方解
厚朴
佐药 枳实 行气散结,消痞除满(积滞 内阻,导致腑气不通), 并助芒硝、大黄加速积滞排 泄。
泻下行气并重,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大承气汤
证治要点: 痞、满、燥、实,舌、脉。 《温病条辨》所言:“承气非可轻尝之 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 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运用
君药
柴胡
臣药
黄芩
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半夏、生姜 佐药 人参、大枣
和胃降逆止呕 益气健脾, 扶正祛邪, 御邪内传 调和诸药
使药
炙甘草
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以和解为主,兼和胃气。
小柴胡汤
证治要点: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苔白,脉弦。
运用
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 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 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淋 巴腺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 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
湿热下迫大肠——下利
热毒壅盛三焦所致
方解
君药 臣药 黄连 黄芩 黄柏 清心经之热,泻中焦之火 泻上焦之火,清肺热
佐药 使药
泻下焦之火,清肾中虚火
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栀子
黄连解毒汤
证治要点: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运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败血症、脓毒血
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 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均可用 之。
三、儿科常用方剂分类
• 按作用分 • 按系统分
四、我院儿科临床常用方剂介绍
• 二陈汤、麻杏甘石汤、止嗽散、银翘散、 桑菊饮、四君子汤、小柴胡汤、藿香正气 散、六味地黄丸、四物汤、甘露消毒丹、 清胃散、桑杏汤、大承气汤、竹叶石膏汤 、参苓白术散、桂枝汤等
和解方
凡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作用,以治疗 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表 里同病等病证的方剂,统称和解方。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的范畴。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加减变化 腹中疼痛,去黄芩 + 芍药; 口渴,去半夏+天花粉; 胁痛 + 青皮、枳壳、木香。 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桂枝。
小柴胡汤
使用注意
1.肝火偏胜,肝阴虚,肝阳上亢者不 宜使用。
2.柴胡用量大于芩、参、草,否则会 引邪入里。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 外 台 秘 要 》
黄 连 解 毒 汤
黄连解毒汤
组成
黄连9g 黄柏6g
黄芩6g 栀子9g
黄连解毒汤
功效
泻火解毒。
主治 三焦火毒热盛证。
黄连解毒汤
热扰心神——大热烦躁错语不眠 热伤津液——口燥咽干
三焦火毒 热易动血——吐血、衄血、发斑 热盛证 易致肿疡—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痈疡疔毒
热迫胆汁外溢肌肤——黄疸
湿热扰及膀胱——尿赤
加减变化 便秘者, + 大黄; 吐血、发斑者,+玄参、生地、丹皮; 瘀热发黄者, + 茵陈、大黄;
痈肿疔毒者, + 银花、连翘。
黄连解毒汤
使用注意
黄连解毒汤为大苦大寒之剂,久
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黄连解毒汤四味, 黄芩黄柏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
吐衄斑黄均可为。
泻下方
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便、 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方。属“八法” 中的“下法”的范畴。 分类:寒下方、温下方、润下方、逐水 方、攻补兼施方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3.孕妇禁用。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祛湿方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 方剂,统称祛湿剂。 使用注意:本类方剂多属辛香温燥, 或甘淡渗利之品,易耗伤阴津。对素
阳江市中医医院 儿科临床常用方剂介绍
阳江市中医医院儿科 黄广立
一、方剂学概述
• • • • • • • • • 《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000余首 《千金翼方》载方2900余首 《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 《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圣济总录》载方近20000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普济方》载方61739首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学院)》96500余首 《黄帝内经》载方13首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 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 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以 及某些热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高热, 谵语,神昏,惊厥,发狂而见大便 不通,苔黄脉实者,均可用本方加 减治之。
加减变化 兼气虚,+ 人参; 兼阴津不足者,+ 玄参、生地、麦冬; (增液承气汤)
使用注意
1.原方厚朴的用量倍于大黄,但后医家也有 用大黄重于厚朴的。痞满燥实俱重者。 按原方用量比例;若痞满较轻而重在燥 实,则选用减轻厚朴的用量。

注意事项:
1.凡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 若表邪未解,里实已具者,要配合解表剂 运用,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2.泻下剂除润下剂较为和缓外,其余均属峻烈,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月经期、病后 体虚者以及亡血者,即使有可下之征,也 应避免使用峻烈的泻下剂;有下窍出血史 之人勿用峻泻,即使是润下剂不宜长期服 用。
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
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5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各10g、 藿香15g、炙甘草12g
藿香正气散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注意事项:
1.凡外感疾病,表邪未解,或邪已入里,阳明 热甚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2.本类方剂以祛邪为主,纯虚者不宜使用。
3.治疗七情内伤,肝脾不和,宜配合思想开导 方法。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24g 黄芩9g
半夏9g 生姜9g
人参9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小柴胡汤
功效
主 治
1.伤寒少阳证。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清热方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 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于“八法” 中的“清法”。 分类:清气分热方、清营凉血方、清热 解毒方、清热燥湿方、清虚热方。
注意事项:
1.一般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炽盛,尚 未结实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2.要辨清热的性质、所在部位及病变阶段。 3.应分清热证真假,不可用于真寒假热证。 4.热为阳邪,热盛易伤津液,故注意救阴存津。 清法皆用寒凉之药,易伤阳败胃,须注意保 护脾胃功能。 5.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 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采取凉药热服的方 法。
二、儿科常用方剂
•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4. 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7.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8.大青龙汤(《伤寒论》) 9.小青龙汤(《伤寒论》)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12.五皮饮(《中藏经》) 13.五苓散(《伤寒论》) 14.实脾饮. (《济生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17.止嗽散(《医学心悟》) 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21.玉 屏风散(《医方类聚》) 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4.补肺 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26.四神丸(《内科摘要》) 27.生脉散(《医学 启源》) 28.白虎汤(《伤寒论》) 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30.真武汤(《伤寒论》) 31.血 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4.防己黄芪 汤(《金匮要略》) 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36.杞菊地黄丸(《医级》) 37.连翘败毒散(《医方 集解》) 38.桂枝汤(《伤寒论》)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44 .小蓟饮子(《济生方》)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6.固真汤(《证治准绳》) 47.知柏地黄丸( 《医宗金鉴》) 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9.麻黄汤(《伤寒论》) 50.炙甘草汤(《伤寒论》) 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52.定痫丸(《医学心悟》) 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55.茵陈蒿汤(《伤寒论》) 56.理中汤(《伤寒论》) 57.保元汤( 《博爱心鉴》)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60.都气丸(《医宗金鉴》) 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 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 63.健脾丸(《医方集解》 ) 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大承气汤(《伤寒论》) 67.消乳丸(《证治准绳》) 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 70.苏 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 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73.桑菊饮(《温病条辨》) 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76.通 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79.黄连 解毒汤(《肘后方》) 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 81.银翘散(《温病条辨》) 82.麻杏石甘汤(《伤寒 论》) 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84.清营汤(《温病条辨》) 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 92. 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5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98.增液 汤(《温病条辨》) 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内外 伤感 湿风 滞寒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气机不畅
湿浊内盛
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方解
君药 藿香
辛散风寒,化湿止呕, 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2.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 病而见少阳证者。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病机分析:
伤 寒 少 阳 证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 胆 循经上炎——口苦、咽干、目眩 热 犯胃失和——心烦喜呕、不欲食 苔薄白,脉弦
方解
为少阳专药,透泄、清 解少阳之邪,疏泄气机 之郁滞 苦寒善清少阳相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