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合集下载

朱棣文 毛概诺贝尔奖专题

朱棣文 毛概诺贝尔奖专题

1997年获诺贝尔物: 未来并非在劫难逃
朱棣文2009年哈佛大学演讲: 未来并非在劫难逃
朱棣文2009年哈佛大学演讲: 未来并非在劫难逃
朱棣文2009年哈佛大学演讲: 未来并非在劫难逃
• 1987年到1992年间,他在斯坦福大学实 验室制造出了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减 慢原子速度,而被誉为“能抓住原子 ” 的人,凭借这项创举朱棣文获得了199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诺奖为朱棣文带来了全球声誉,在斯坦 福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Bio-X实验室, 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Bio-X实验 室
朱棣文
——华人诺奖
英语二班毛新钰
人物生平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 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 易斯,祖籍江苏太仓。美国第 12任能源部部长 、1997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现任斯坦 福大学物理学教授。
• 朱棣文从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 冷捕捉技术研究,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 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 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 路。 • 1983年开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发展了用 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 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

新视野大学英语预备级1 Unit 1 教案

新视野大学英语预备级1 Unit 1 教案

课堂演示友情提示:1.加大窗口面积的办法:将鼠标对准Word菜单上“帮助”后面的浅蓝色空白空间,单击右键,去掉下拉菜单选项前的对勾(重复操作即可去除全部对勾,加大word窗口面积)。

2. 字号调整的快捷方式:按住Control键,滚动鼠标中间的滑轮即可调整显示比例。

3. 对文档中的链接单击右键并选择“打开超链接”跳转到相关部分,再点Top返回目录。

Unit 1Alfred Nobel: A Man of PeaceContentI.Leading inII.Text AudioIII.Sentence AnalysisIV.Word StudyV.ExercisesVI.Spotlight on GrammarI.Leading in1)Pictures2)Discussion:A. Has there been any Chinese people (including overseas Chinese)awarded the Nobel Prize? Name them and the awards they win.KeyB. Do you know the English name for the six awards? Listen to thefollowing audio clip to find the answer.3)Listen to the audio clip and take down the name of the six awards.(打开连接即可听音频)Check ScriptII. Text Audio(打开连接即可听音频)1. The newspaper story continued, giving Alfred Nobel’s age, nation, and otherinformation about his business.(Para. 1)♠story: a report in a newspaper or news broadcast about a recent event (报纸或广播中的)新闻报道♠Meaning: The newspaper story went on, telling readers how old Alfred Nobel was, where he was from and what he did for business.♠中文翻译:那家报纸继续报道了他的年龄、国籍及其他有关他生意的信息。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0(1990~1999年度)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0(1990~1999年度)

1990~199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90年12月10日第九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弗里德曼、肯德尔、加拿大科学家泰勒因发现夸克的第一个证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医生默里因成功地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美国医生托马斯因开创骨髓移植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墨西哥作家帕斯因作品“体现了一种完整的人道主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威茨因发展了有价证券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勒因对公司财政理论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夏普因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1年12月10日第九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热纳因把研究简单系统有序现象的方法,应用到更为复杂物质、液晶和聚合体的组合上作出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内尔、扎克曼因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南非女作家戈迪默因小说《贵宾》、《七月一家人》和《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昆山素季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因揭示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2年12月10日第九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夏帕克因发明多线路正比探测器,推动粒子探测器发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费希尔、克雷布斯因在逆转蛋白磷酸化作为生物调节机制的发现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圣卢西亚作家沃尔科特因以其植根于多种文化的历史想像力作出了光辉的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危地马拉女政治家门楚因为其冲破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疆界所做出的努力获诺贝尔和平奖。

朱棣文

朱棣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 物理士学位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祖籍 江苏太仓,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 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前任美 国能源部部长。2013年2月1日宣布即将离职,但将留任至 续任者获得同意上任为止。
/w_19rrcwlweh.html /u52/v_NDUyMTEzNjE.html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美国华裔的朱棣文
• • • •
简介

朱棣文(英语: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美国 华裔物理学家,祖籍江苏太仓,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 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前任美国能源部部长。2013年2月1日宣布即将离职,但将留任至 续任者获得同意上任为止。
朱棣文生平
朱棣文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毕业于Garden City高中。他 1970年于罗切斯特大学获学士学位,1976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 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他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2011 年,获得纽约大学理工学院工学荣誉博士学位。
出生在美国的密苏 里州圣路易斯
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 捕获原子的方法
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
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朱棣文的家庭
• 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到美 国就读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 • 母亲李静贞,1945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经济学系,麻省理工学院工 商管理硕士。著名水利学家李书田之女。 • 哥哥朱筑文,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 弟弟朱钦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 妻 简· 朱,英国物理学家,生于英国威尔斯,任斯坦福大学助理校长 兼招生办主任。 • 与前妻(Lisa Chu-Thielbar)育有两子:Geoffrey和Michael。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7年物理学奖1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7年物理学奖1

1997年12月10日第九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美国科学家菲利普斯、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StevenChu,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生平简介朱棣文(1948.2)男,祖籍江苏太仓,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汉族,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工作的朱棣文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美国能源部长。

工作的朱棣文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是太仓人,母亲李静贞是天津人,他的祖父母也是太仓人。

他们40年代来到美国育有三子,都学有所成。

朱棣文排行老二。

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1998年曾经访校一次。

朱棣文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

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国学者。

还曾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

2008年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能源部长。

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他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的,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

从1983年起朱棣文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目录1901-1950 (1)1951-1980 (4)1981-2000 (7)2001-2010 (8)2011-2020 (10)2021 (12)独享还是共享? (13)人选空缺怎么办? (13)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获奖者 (13)史上获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1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4)作为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大奖项之一,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

自1901年设立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走过百年历程,记录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无数个里程碑,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01-1950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1951-1980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1981-2000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 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2001-2010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7年物理学奖2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7年物理学奖2

同时他在行政管理上亦有相当经验,曾在斯坦福大学领导物理学系,又曾在贝尔实验室领导电子化研究工作。

自2004年起,他出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该实验室每年预算规模6.5亿美元,辖下有4000名员工。

致力于环保工作朱棣文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环保工作。

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后,朱棣文即把研究重点转到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等一系列“绿色工程”上。

此外,他还大力提倡政府引进措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

对于把环保理念引进家庭生活,朱棣文曾说每户国民只需投资1000美元成本就可提升能源效益,可惜的是民众多宁愿把钱花在花岗石的厨台上。

去年夏天,朱棣文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国清洁能源会议上说,除非能源工作由专业人士而非说客承担,否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朱棣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在他之后,还有两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和英美双国籍华裔高锟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七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和钱永健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年表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祖籍中国江苏省太仓县(今太仓市)朱棣文1968年获颁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1970年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及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1970-1974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1976-197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1977-1978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1978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1978-1983年担任电磁现象研究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1983-1987年担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87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迄今1987-1988年担任哈佛大学莫里斯洛伯讲师1989年担任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1990年担任美国光学学会理事及法国学院访问教授1990年受邀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理直脱迈耶纪念奖讲演1990-1993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1992年担任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及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科学领域的亚瑟萧洛奖及美国光学学会的威廉梅格斯奖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的方法_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

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的方法_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

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的方法)))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王 义 遒(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 介绍了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奖工作)))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的方法,其中主要有光学粘团、亚多普勒冷却、亚反冲冷却、激光原子阱等.叙述了它们的物理原理、重要意义及其应用.关键词 激光冷却,激光,捕陷,光学粘团* 1997-12-1收到初稿,1997-12-9修回LASER C OOLING METHODS AND ATOM TRAPPING)))AN INTRODUC TION TO THE 1997NOBEL PRIZE IN PHYSIC SWang Yiqiu(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s ,Pe kin g Univer sity,Beij in g 100871)Abstract T he work of the w inners of t he 1997N obel Prize in Physics is briefly reviewed.T he principles of t he methods for laser cooling and trapping of atoms,such as opt ical molasses,sub-Doppler cooling,sub -recoil cooling,laser trapping of atoms etc,are desc ribed.T heir significance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s are presented.Key words laser cooling,laser trapping,optical molasses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49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朱棣文(Stenven Chu)教授,69岁的法兰西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C.C.达诺基(Claud Cohen Tannoudji)教授,48岁的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W.D.菲利浦斯博士(Willian D.Phillips),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原子的激光冷却和捕陷方法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什么是原子的激光冷却与捕陷?这种方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何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此作简要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些综述文章[1]和其他参考文献.1 重大意义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最一般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要开展研究,就要把研究对象拿在手,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测量.对原子和分子来说,这简直不可能.根据分子运动论,在常温下一切原子、分子都在高速运动.以空气中的氢分子为例,室温下均以1100m/s(4000km/h)的速率运动,即使降温到3K(-270e ),它们仍以110m/s(400km/h)的速率运动.这样的高速粒子如过眼烟云,很难观察,测量也必然带来严重误差.而且在降温时,一般原子会凝结成液体和固体,这时原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其结构和基本性能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如何使原子分子的运动速度降至极小,甚至接近于零,又使它们保持相对独立,很少相互作用,这是物理学家的一个梦想,也是物理学上的一大难题.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技术的发明使这个难题基本解决.现在人们已可使#131#27卷(1998年)3期原子温度降到10-10K量级而仍保持气体状态.这是人们操控物质粒子的极大成就.激光冷却与捕陷方法开创了原子分子物理和光与物质粒子相互作用领域的新的可能性,使测量精度大大提高.其实例之一是原子钟.现在的时间单位)))秒是由铯原子频率基准来体现的.由于原子高速运动所引起的谱线的多普勒频移和增宽、碰撞频移和增宽以及渡越增宽(决定于原子与辐射场相互作用时间),使复现基准频率和时间(即精确测定铯原子基态超精细结构分裂值)的误差一般[1@10-13.现在利用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方法做成的原子喷泉,已使频率基准准确度达到10-15数量级[2],将来可望达到10-16.这是原子测量的光辉成就,对检验广义相对论、引力波等物理理论,开展精密定位、导航和深空探测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物质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在室温下一般很小,难以呈现它的波动性;但在L k的低温下,粒子平均动量极小,德布罗意波长可达到和可见光波长相比或更长,粒子就会呈现波动性.这时就可使原子束呈现普通光束所具有的反射、聚焦、衍射、干涉等现象,从而开辟了/原子光学0的新领域.利用低速原子构建的原子干涉仪,可使重力加速度g值的测量精确度达到10-10数量级,还可实现纳米级的微细加工,开发原子印刷和刻蚀的新工艺,对未来微电子学的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当原子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时,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大于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原子群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时所有的原子都处在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原子之间互相相干.在稀薄气体中,这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原子间相互作用极弱,因而可以对其特性进行精密的研究.目前对这种状态有些什么样的优良特性和应用前景尚不十分明确,但人们利用激光冷却和捕陷已实现了这种状态[3].1997年初,人们更成功地把原子一个个地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取出来,形成相干的原子束,这好比激光束中的光子,因而称为原子激光[4].人们已预期可用原子激光做成精度更高的原子钟.它的进一步的用途尚在探索之中.可以肯定,这一新物质状态将给科学技术带来广阔的前景.2光学粘团激光冷却依靠光对原子的机械作用力.差不多在一个世纪之前,物理学家就已经认识到光对实物粒子有这种作用了,这就是光压.正是它使慧星尾巴永远背向太阳.但是,光对原子运动进行有效的人为控制却只是在激光问世以后.1975年,亨斯(H ansch)和肖洛(Shawalow)提出了用两束互相对射的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建议.设想一原子沿x方向以速度v运动,激光束以-x方向迎面射向原子.原子会吸收激光光子,但这种吸收有共振作用,即光频率M等于原子本征频率M0时吸收几率最大.由于多普勒效应,原子感受到的激光频率为M c=M(1+ v/c),c为光速.因为v n c,原子以最大几率吸收的光频率应为M=M0(1-v/c),即光频率应调到负失谐M<M0处.光子带有动量p=h M/c, h为普朗克常数.原子吸收光子后获得其动量,在设定情况下,光子动量与原子动量反向,原子将损失动量而减速.原子吸收光子后将自发辐射释放荧光光子,此过程是各向同性的.一般原子每秒可吸收发射上千万个光子,每次吸收激光光子是定向的,发射荧光光子是无规则的(其平均动量变化为零),原子就会迅速减速而冷却(kT=m v2,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这种冷却称为多普勒冷却,冷却力称为耗散力或自发辐射力.由于每秒吸收发射次数很多,这种减速力是很大的,对钠原子的589nm 的共振光而言,其减速效果相当于十万倍的重力加速度!若原子沿x轴作一维无规运动,速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用方向相对的两束负失谐的激光照射,则原子优先吸收迎面来的激光光子,从而降低速度达到冷却.图1显示这种情况下原子所受的力,可见力的方向总是与速度方向相反,因而是阻尼力,原子速度就会趋于零.#132#物理图1多普勒冷却机制(a)一个原子在沿两束负失谐为D的对射激光驻波场中运动;(b)低激光强度时,由于激光负失谐,原子感受到来自反方向的平均作用力,这种静摩擦力可以冷却原子.速度为零时摩擦力曲线斜率等于摩擦系数把一维情况扩展到三维,从上下左右前后有6束激光射向原子,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为此,1985年在贝耳实验室的朱棣文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见图2).他们用6束激光照射到从原子束上减速下来的钠原子团上,测量了6束激光交汇处冷却下来的原子团的温度,结果为240L K.显然原子速度并未冷却到零,它们仍在作微弱的但却是可观的运动.这一结果并非意外,实际上原子温度不可能冷却到零.原因是原子吸收光子损失动量后还会发射光子而得到一无规的反冲动量.这发射的光子还可能被邻近原子吸收而使它又得到一无规动量.在6束激光交汇区,原子和光子不断吸收发射,交换动量,处于互相胶着的状态.它们分别作类似于布朗运动的无规行走,从一处扩散到别处.朱棣文把这种原子光子的胶着状态称为光学粘团(op-tical molasses),因为它犹如一团糖浆,糖分子在其中作扩散运动而无法逃脱.不太复杂的统计物理理论可以计算出光学粘团中这种吸收冷却和无规发射加热所达到平衡时的最低温度.当负失谐量D(=M0-M)等于原子共振谱线的半宽度时,kT m i n=Ü#/2,#为谱线的自然宽度.这个最低冷却温度T m i n称为多普勒冷却极限.对实验中常用的23Na,87Rb,133Cs和4Ne原子而言,T min分别为240,144,125和23L K,朱棣文小组继激光减速原子束(包括W.Phillips和J. Hall两组的工作)之后,第一次实现了气体原子的激光冷却,为此后的研究工作开辟了诱人的前景,大大推动了此领域的研究.图2带有正交激光束和脉冲原子束的真空反应室原理图(原子束由一10ns双倍频的YAG激光蒸发一固态钠薄片产生.液氮冷却的隔板是一有效的低温泵,反应室的真空度~2@10-8Pa)3亚多普勒冷却朱棣文的光学粘团实验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许多人重复他的工作.198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菲利浦斯小组重复了他的试验,测得的温度竟低达约40L K,即仅为多普勒极限的1/6.这一结果是惊人的,为了检验他们的实验结果确实无误,他们采用了3种测温度方法,其中有后来被此领域科学家广泛采用的精确的飞行时间法.该方法是把光学粘团的激光束关断,让原子团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在一定距离处设一探测激光束,根据下落原子发出的荧光判定接受原子的多少.温度使原子速度分散,根据不同时间接受到的原子的多少以确定原子的速度分布,从而推出温度.所有这些方法都测得实验中的原子粘团温度约为40L K.#133#27卷(1998年)3期确定无疑的结果使C.C.达诺基和朱棣文等重新思索多普勒冷却极限理论的正确性.他们几乎同时认识到,这一理论过于简单,它是基于原子只有两个能级(一个基态和一个激发态)之上的.实际上,实验中所用原子,如钠、铯等,基态都有两个以上能级.在一定的偏振光作用下,原子会自动集中到某一子能级.这种现象称为光抽运效应.光波的电矢量方向决定激光的偏振方向.可以想象,在光学粘雾6束激光交汇处,光的偏振状态不是整齐有序,而是随地点而变化的,即具有/偏振梯度0.若在一定偏振光作用下原子倾向于落在能量低的能级,则随着原子的移动其所感受的光场偏振变化就意味着它在光场中的势能有所增加,而这只能靠降低其动能来得到补偿.这样原子在运动中将丧失动能而减速冷却.此后,原子又会在光作用下激发,而下落时又将处于最低能态,在以后的移动中又进一步丧失动能.如此往复,原子一次次在光势能场中爬坡、激发,下落到最低能态,如同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Sisyphus)被罚推石上山,到达山顶后又滚下,如此周而复始,能量大损.所以这种机制又称西西弗斯冷却.图3是一种一维偏振梯度的特例:原子两个能级的能量随光场偏振状况不同而变动(这实际上是能级/光频移0的变动),原子从最低能量态移动时总是沿势能曲线爬坡,遇光激发后又抽运到最低能态,如此往复.这种机制使已经多普勒冷却的原子进一步冷却,其极限温度与激光的强度和频率失谐量有关,原则上可以达到与吸收和发射一个光子所带的反冲动量相对应的最低值,即kT=(h M)2/mc2.这个最低温度称为反冲极限.对钠原子,T m i n为214L K;对铯原子则为012L K.除了偏振梯度冷却以外,还发现了另外一些亚多普勒冷却机制,它们都利用了基态多能级结构、光抽运、光频移、磁共振等效应.这些新机制的发现,使激光冷却原子技术更丰富多样.4亚反冲冷却上述原子冷却机制都包含了光子的吸收和发射,因而和交换光子动量相联系,其冷却温度受反冲极限所限制.1988年,C.C.达诺基与其同事发明了一种绕过这种极限的冷却方法,称为速度选择相干布居数捕陷法(VSCPT),其原理示于图3.这里以相反方向作圆偏振的光图3西西弗斯冷却机制(原子在激光偏振场中沿势能曲线爬坡,到达势能最高点处又被光抽运到最低能态.平均地说,原子爬坡几率比下坡几率大,原子就会损失动能,从而速度降低.在如图所示的这种情况,原子损失动能最大,因为原子运动1/4波长所需时间刚好等于光抽运时间S p)(R+,R-),以同一频率从相反方向照射原子.原子基态有3个简并能级,在圆偏振光作用下, g+,g-能级可以与激发态e0耦合,双光子受激辐射过程在这里起重要作用,原子可以从g+态吸收R-光子,并通过受激发射R+光子而过渡到g-态,反之亦然.这种过程虽可使运动原子损失两个光子能量,但由于正反方向有相等几率却不能使原子减速.但是,原子在激发后还可能通过自发辐射散射荧光光子,还是能使原子减速而冷却.当原子速度接近于零度时,g+和g-态可通过同时吸收R+和R-光而耦合处于相干叠加态,这时原子反而不再吸收光子,也不再发射荧光,称为处于/暗态0.这样,v=0的原子将长留此暗态.因此,一旦原子减速到接近于零,就捕集于此相干叠加态,原子在此态积累.C.C.达诺基小组利用此法于1988年把亚稳态氦原子一维冷却到2L K,不仅远低于多普勒冷#134#物理却极限,而且也仅为反冲极限4L K 的一半.严格地说,VSCPT 法仅是一种把速度为零的原子选择出来加以捕集的方法,但它可使冷却温度低于反冲极限,因而十分诱人.巴黎这个研究组于1994年又对氦原子实现了二维VSCPT 冷却,得到温度为250nK.1995年又实现了三维冷却,温度低至180nK [5].图4 速度选择相干布居数捕陷法(VSCPT)原理(a)两束对射的R +和R -偏振激光和4He 原子作用,发生23s 1-23p 1跃迁;(b)原子的塞曼子能级和一些Clebsch -Gordan 系数.由于e 0\g 0跃迁是禁戒的,几次荧光循环跃迁后所有的原子泵浦到g +和g -态,这两个能级的原子只能耦合到e 0态,这样一个近三能级+组态就形成了若如图4所示的原子能级中两个能级有能量差,且同时能与一个激发态实施光耦合,则利用类似上述速度选择相干布居数捕陷法可实现拉曼冷却.此时,两束对射的冷却激光束的频率差小于两个基态能级的能量差,则多普勒效应使速度为正向的原子以吸收-x 方向的激光而激发,受激发射的光子则加入到+x 方向的激光,从而使原子丧失两个光子的动量而减速.把两束有频差的激光方向反转,则对带-v 速度的原子起作用.此时原子已从原来基态一个子能级转到另一子能级,为了继续发生作用,用一抽运光束使原子回到原来子能级,这时原子速度已改变.为了有效减速,激光频率应作调整,以使与多普勒频移合拍.这样,拉曼冷却采用一连串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的拉曼光脉冲和抽运光脉冲相间的激光序列.如上述速度为零的原子则不再与激光作用.朱棣文用这种方法在斯坦福大学先后对钠原子实现了一维、二维和三维冷却,其所得温度分别为反冲极限的0125倍、114倍和5倍[6].C.C.达诺基的小组则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将铯原子冷却到了218nK 的低温,仅为反冲极限的1/70[7].这是目前激光冷却的最低温度.速度选择相干布居数囚禁的方法是捕集速度为零的原子,其最终温度极限决定于相互作用时间,因而没有明确界限.朱棣文等曾利用钠原子喷泉方法,选择捕集到速度范围极窄的一群原子,其相应温度仅为24pK.5 激光原子阱激光对原子的机械作用,除上述耗散力以外,还有一种偶极力.这种力的本质如同磁铁吸针的磁力.针在磁铁作用下诱导出极性,其近磁铁一头极性与磁头相反,离磁铁一头极性与其相同.在磁铁的不均匀磁场作用下,吸力大于斥力,针就被磁铁吸引.在光场作用下,原子也会产生极性)))感应偶极矩,它可使原子吸引到光强最强处.是吸收还是排斥,取决于激光频率是低于还是高于原子共振频率.这种现象也可用原子能级的能量在光场中的移动)))光频移来解释.若光频率负失谐,则原子基态能级随光强度增加而向能量低处移动;反之,若为正失谐,则光强越大,基态能量亦越高.移动量与光强成正比.因此,当一束负失谐的高斯激光束通过原子气体时,原子就会自发向光腰处汇聚,因为光腰中心处光强最强,原子在光场中势能最低,这就形成了激光原子阱.同时,若有一束负失谐的驻波激光束通过原子,原子会聚集到波腹处.但是,对实际激光束,这种势阱深度很浅,动能较高的原子就可以逸出阱外.若以温度来度量,则这种阱深一般在mK 量级,甚至更低.朱棣文等曾在激光冷却的光学粘团中加一束高斯激光束,把低温原子捕陷于光腰上,成功地展示了激光阱的作用.许多原子(如碱金属原子)带有磁矩,可用#135#27卷(1998年)3期不均匀静磁场捕陷原子,菲利浦斯等人曾成功地实现了静磁原子阱.但这种阱的势能深度也不大,只能囚禁低速原子.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巴黎高等师范学院C.C.达洛基小组的达利巴(Dalibard)提出了一种磁光阱的建议.这种阱把激光和静磁场对带磁矩的原子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几百mK的阱深,因而具有实用性.1987年,朱棣文和Pritchard合作成功地对预先用激光减速的钠原子实现了磁光阱. 1990年,科罗拉多大学的Wieman竟能在气室中用磁光阱直接把低速原子捕集并冷却下来.这个实验大大简化了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的技术,使这种技术得以广泛地进入激光与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成为强有力的研究手段.我国70年代末,王育竹小组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率先开展了激光冷却原子的研究,并在80年代末得到了钠原子束一维冷却温度60L K的好结果.北京大学小组从90年代起开展了以原子喷泉频标为目标的激光冷却原子工作.1996年北京大学和上海光机所小组分别实现了铯原子和钠原子的磁光阱.1997年北京大学小组进一步实现了光学粘团,得到了10L K的铯冷原子团.上海光机所小组在原子干涉上也取得了成绩.这两个小组与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保持着学术联系.朱棣文曾于1988年、1997年两次访问中国,进行了学术讲演,这次获奖后曾与江泽民主席会晤,允诺再次来华进行学术访问.C.C.达诺基曾于1979年访问我国,并允诺近年再次来华.W.D.菲利浦斯对北京大学的不对称光学粘团的设想曾给予了积极评价.他们的获奖对增进我国开展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工作将会带来积极影响.致谢作者感谢聂玉昕、杜祥琬和5物理6编辑部提供的部分资料.参考文献[1]W.D.Plillips,H.J.Metealf,S c ientif ic Amer ican,No.3(1987),36;C.N.Cohen-T annoudji,W.D.Plilli ps,Physics Tod a y,No.10(1990),33;S.Chu,Science,253(1991),861;S.Chu,Scientif ic A meric an,No.2(1992),49;G.B.Lubkin,Physics Toda y,No.1(1996),22;王义遒,物理,19(1990),389;王义遒,物理,19(1990),449;王育竹、王笑鹃,物理,22(1992),16.[较深入的了解可阅读J.Opt.Soc.A m.B,66-11(1989).][2] A.Cl airon,nrent,G.Santarelli et al.,IEEE Trans.,I M-44-2(1995),128.[3]M.H.Anderson,J.R.Ens h et,M.R.Matthew s et al.,Scienc e,269(1995),133.[4]M.O.Mews et al,Ph ys.Rev.L ett.,78(1997),582.[5]wal l,F.Bard ou,B.Saubamea et al.,Ph ys,Rev.L ett.,73(1994),1915;w all,S.Kulin, B.Saubamea et al.,Phys.Rev.L ett.,75(1995),4194.[6]N.Darids on,H-J.Lee,M.Kasevich et al.,Ph ys.Rev.L ett.,72(1994),3158.[7]J.Rei chel,F.Bardou,M.Bendahan et al.,Phys.Rev.L ett.,75(1995),4575.#136#物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7年物理学奖,由三位物理学家分享,他们是美国的朱棣文(Stephen Chu)、科恩-塔诺季(Claude Cohen-Tannoudji)和法国的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D. Phillips),表彰他们发现了使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朱棣文(Stephen Chu,1948—),是华裔科学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父亲朱汝瑾博士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棣文小时候曾醉心于制作各种模型,后来又迷上了化学游戏,对体育运动也十分热衷,可以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上高中时,对物理和微积分两门课程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两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没有太多的公式需要记忆,只根据少量的基本规则,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演绎出最终的结论。

1976年,朱棣文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

后来加入贝尔实验室,1983年任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年应聘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

他因开发了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的技术获1993年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同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2013年担任第12任美国能源部长。

2016年,担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主席。

朱棣文是在中西方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继承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

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风趣的人。

1科恩-塔诺季(Claude Cohen-Tannoudji,1933—),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康斯坦丁,由于当时阿尔及利亚没有独立,受法国管辖,他自然成为法国公民。

科恩-塔诺季上大学期间,由于受到物理学教授阿尔弗雷德·卡斯特罗的影响,而把志向从研究机械转向研究物理学。

1962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博士学位。

1973年在法兰西学院任教授。

朱棣文:白宫里的首位华裔能源部长

朱棣文:白宫里的首位华裔能源部长

朱棣文:白宫里的首位华裔能源部长作者:房秋云来源:《中国市场》2009年第07期2008年12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

从学术明星,成为政坛新人。

此前,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在总统大选期间曾许下诺言,答应上台后改革能源政策,正视气候暖化的问题,这与朱棣文的理念不谋而合。

《纽约时报》也认为,朱棣文在科学研究与管理领域的履历毫无瑕疵,他的亚裔背景也有助新内阁呈现多元面孔。

消息一传出,马上引起美国华人界的热烈反应。

加州参议员余胤良表示,朱棣文的任命是所有美国华人的骄傲。

他指出,依美国目前的能源困境看来,能源部和朱棣文将在新政府中扮演空前重要的角色。

身为加州政坛代表性的华裔政治家,余胤良说:“代表华裔族群的人成为内阁成员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让我们对政府更有信心,让我们相信华人所重视的问题也能受高层的重视,从人情的角度来说,有一个华人能在政府高层任职,是一件值得感到光荣和欣喜的事。

”出身学者之家祖籍江苏太仓的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他的父亲朱汝瑾,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

1943年留美,获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博士。

母亲李静贞,194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

在朱棣文的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说:“我不光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学的就下功夫学。

”结果,朱棣文成了最优秀的学生。

1970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8年,他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

1987年,朱棣文当上了斯坦福大学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

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7年他以原子和粒子“激光冷却及捕捉”独步全球的科技成就,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4年担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主任至今。

诺贝尔物理学奖六十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六十年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

他们的贡献是,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证明宇宙在加速膨胀、变冷。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他们在2004年制成石墨烯材料。

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的再次革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高锟获奖是由于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了突破性成就,而两位美国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

南部阳一郎的贡献是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贡献是发现了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07年,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奖。

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2003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Stephen Chu,1948—),法国巴黎的法兰西学院和高等师范学院的科恩-塔诺季(Claude Cohen -Tannoudji,1933—)和美国国家标准技术院的菲利普斯(William D.Phillips,1948—),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用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的方法方面所作的贡献。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的研究,是当代物理学的热门课题,十几年来成果不断涌现,前景激动人心,形成了分子和原子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操纵和控制单个原子一直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

固体和液体中的原子处于密集状态之中,分子和原子相互间靠得很近,联系难以隔绝,气体分子或原子则不断地在作无规乱运动,即使在室温下空气中的原子分子的速率也达到几百m/s。

在这种快速运动的状态下,即使有仪器能直接进行观察,它们也会很快地就从视场中消失,因此难以对它们进行研究。

降低其温度,可以使它们的速率减小;但是问题在于:气体一经冷却,它就会先凝聚为液体,再冻结成固体。

如果是在真空中冷冻,其密度就可以保持足够地低,避免凝聚和冻结。

但即使低到-270℃,还会有速率达到几十m/s的分子原子,因为分子原子的速率是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

接近绝对零度(-273℃以下)时,速率才会大为降低。

当温度低到10-6K,即1微开(μK)时,自由氢原子预计将以低于25cm/s的速率运动。

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低的温度呢?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以及其他许多物理学家开发了用激光把气体冷却到微开温度范围的各种方法,并且把冷却了的原子悬浮或拘捕在不同类型的“原子陷阱”中。

在这里面,个别原子可以以极高的精确度得到研究,从而确定它们的内部结构。

当在同一体积中陷俘越来越多的原子时,就组成了稀薄气体,可以详细研究其特性。

这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创造的这些新研究方法,为扩大我们对辐射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题型综述第一种题型:图形推理。

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报考者认真观察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

例题:第二种题型:逻辑判断。

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臵疑的。

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最恰当答案,该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如果生产下降或浪费严重,那么将造成物资匮乏。

如果物资匮乏,那么或者物价暴涨,或者人民生活贫困。

如果人民生活贫困,政府将失去民心。

事实上物价没有暴涨,而且政府赢得了民心。

由此可见()A.生产下降但是没有浪费严重B.生产没有下降但是浪费严重C.生产下降并且浪费严重D.生产没有下降并且没有浪费严重第三种题型:定义判断。

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例题:职业枯竭是指人们在自己长期从事的工作重压之下,产生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职业枯竭状态的是:A.老周不能胜任自己现有的工作,每天都会忙得焦头烂额B.刚参加工作的小李觉得这份工作太累,产生了跳槽的念头C.刘经理每天工作繁忙,缺乏充足的休息,情绪也越来越糟糕D.在从事过许多不同的职业之后,老王觉得所有工作都索然无味第四种题型:类比推理。

每道题首先给出两个词,分析两个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在选项中选择与题干中逻辑关系最为相似的一组词。

例题:国旗:国家A.方言:地区B.商标:公司C.专利:产品D.握手:问候第一章图形推理第二章逻辑判断1. 形式推理翻译推理:假言选言联言关联词:推理规则:基本公式:例题 1如果王强参加宴会,那么刘月和张明将一起参加宴会。

只要张明参加宴会,他老婆一定同去。

遗憾的是宴会当天张明的老婆生病了,没有参加当天的宴会。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关于王强、刘月、张明和他老婆参加宴会的情况可以断定的是()。

A.王强参加了宴会,刘月没有参加B.王强没有参加宴会,刘月参加了C.王强没有参加宴会,张明也没有参加D.王强没有参加宴会,刘月和张明也没有参加例题 21930 年 5 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叫00获奖原因 “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发现天然放射性”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 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 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 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 和计量学研究”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 节阀”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氮的制 成” “发现晶体中的X 射线衍射现象” “用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 的分裂现象” “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银钢合金 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 发现”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年份 获奖者 国籍1901 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1902 年 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彼得・塞曼 荷兰亨利・贝克勒 法国1903 年 皮埃尔・居里 法国玛丽•居里 法国1904 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斯 英国1905 年 菲利普・爱德华・ 东・冯•莱纳德安 安德国1906 年 约瑟夫・汤姆孙 英国1907 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美国1908 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1909 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 年 范德华 荷兰1911 年 威廉•维恩 德国1912 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1913 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荷兰1914 年 马克> 冯・劳厄 德国1915 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英国1917 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1918 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1919 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德国1920 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瑞士1921 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1922 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1923 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1924 年 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工山曲巴恩 瑞典1925 年 詹姆斯・弗兰克 德国“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 方法” “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 定律”“发现电子的波动性”“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 的发现” “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 的基本方程一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发现中子”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 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 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 发现”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 出发现”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 顿层的发现”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 线领域的发现”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 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 创性工作” “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 的研究成果” “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 的统计解释” 1926 年 1927 年 1928 年 1929 年 1930 年1932 年1933 年1935 年1936 年1937 年1938 年1939 年1943 年1944 年1945 年1946 年1947 年1948 年1949 年1950 年1951 年1952 年1953 年1954 年古斯塔夫・赫兹德国 让・佩兰 法国阿瑟・康普顿 美国查尔斯・威耳逊 英国欧文・理查森 英国 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钱德拉塞卡拉•文卡 塔・拉曼 印度 维尔纳•海森堡 德国 埃尔温•薛定谔 奥地利 保罗・狄拉克 英国 詹姆斯・查德威克 英国 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 “发现宇宙辐射” “发现正电子” 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 乔治・汤姆孙 英国 恩里科•费米 意大利 欧内斯特・劳伦斯 美国 奥托・施特恩 美国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 沃尔夫冈・泡利 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 顿 英国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英国 尔特・布莱克特 英国 汤川秀树 日本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 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 夫 英国 欧内斯特・沃吞 爱尔兰 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 爱德华・珀塞尔 美国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 马克斯•玻恩 英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 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发现反质子” “发明气泡室” “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咒并由此 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他的有关Y 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 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 “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氨”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 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 了基于激微波一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 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 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 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 批共振态”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 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55 年1956 年 1957 年 1958 年1959 年1960 年1961 年1962 年1963 年1964 年1965 年1966 年1967 年1968 年1969 年1970 年瓦尔特・博特 德国 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 利 美国 约翰•巴丁 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杨振宁 中国李政道 中国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 奇•切连科夫 苏联 伊利亚•弗兰克 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 奇・塔姆 苏联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 欧文・张伯伦 美国 唐纳德・阿瑟・格拉泽 美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 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 堡尔 德国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 耶诺・帕尔・维格纳 美国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美国 J-汉斯・D ・延森 德国 查尔斯・汤斯 美国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 奇・巴索夫 苏联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苏联 朝永振一郎 日本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美国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 特 美国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 雷茨 美国 默里・盖尔曼 美国 汉尼斯•奥洛夫•哥斯 达・阿尔文 瑞典 路易・奈耳 法国1971 年伽博・丹尼斯约翰•巴丁英国美国1972 年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江崎玲于奈日本1973 年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马丁・赖尔英国1974 年安东尼・休伊什英国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1975 年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 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丁肇中美国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1977 年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号曾苏联皮查苏联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1978 年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9 年1980 年1981 年1982 年1983 年1984 年1985 年1986 年谢尔登・李・格拉肖阿卜杜勒・萨拉姆史蒂文・温伯格美国巴基斯坦美国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威廉・福勒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西蒙・范德梅尔荷兰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恩斯特・鲁斯卡德国格尔德・宾宁德国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发现量子霍尔效应”“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来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988年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辛日“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诺曼•拉姆齐美国钟中的应用”1989 年u 一年汉斯・德默尔特美国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1990年亨利・肯德尔美国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理查•泰勒加拿大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a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993年约瑟夫.泰勒美国的可能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伯特伦•布罗克豪斯九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4 年工「“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克利福德・沙尔美国美国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工「“发现T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一马丁•佩尔美国1995 年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戴维・李美国1996年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罗伯特・理查森美国朱棣文美国1997年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威廉・菲利普斯美国罗伯特•劳夫林美国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1998年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式崔琦美国式see生杰拉德・特・胡夫特1999 年...... 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2000年赫伯特・克勒默德国结构”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2001年卡尔・威曼美国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性研究”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小柴昌俊日本测宇宙中微子”2002 年*r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 …一 “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夫 2003 年维塔利・金兹堡 俄罗斯 俄罗斯 美国 美国安东尼・莱格特 戴维・格娄斯 2004 年 休・波利策 美国 “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弗朗克•韦尔切克 美国罗伊・格劳伯 美国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2005 年 约翰•霍尔 美国 “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特奥多尔・亨施 德国 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006 年 约翰・马瑟 乔治•斯穆特 美国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2007 年 艾尔伯•费尔 彼得・格林贝格 法国德国“发现巨磁阻效应” 小林诚 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 2008 年 益川敏英 日本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南部阳一郎 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高锟 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 2009 年 威拉德・博伊尔 乔治・史密斯美国 美国 就 “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2010 年 安德烈・海姆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俄罗斯 俄罗斯 “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 2011 年 亚当•里斯 美国 “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索尔・珀尔马特美国 2012 年 塞尔日・阿罗什 法国 “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 大卫・维因兰德 美国 法”2013 年 彼得・W ・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国 比利时 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 2014 年赤崎勇 天野浩日本 日本 “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 中村修二 美国(LED) 2015 年 樨田隆章 阿瑟・麦克唐纳 戴维•索利斯 日本加拿大“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诺贝尔奖华人

诺贝尔奖华人
杨振宁
世界统一科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院士 年轻时的杨振宁
,国际统一易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世界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高行健(1940— )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Biblioteka 只鸽子叫红唇儿》。 朱棣文
朱棣文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国学者。还曾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2008年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能源部长。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日本(一)印度:5人次泰戈尔(1913年获文学奖) 、喇曼(1930年获物理学奖) 、霍拉纳(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昌德拉塞卡(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和特雷萨修女(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

(二)华人:6人次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朱棣文

朱棣文

朱棣文三兄弟从小就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从父母 身上他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 身上他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美国的 开放式教育也造就 了他的幽默、风趣和自信。 了他的幽默、风趣和自信。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 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 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 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 问3个孩子的功课,而且,一直鼓 个孩子的功课,而且, 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 励他们要以自己的 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 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 就要持之 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 他选择物理学, 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 ,因为物 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 验是枯燥无味的, 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 验是枯燥无味的, 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 ,学问做得津津有味。1970 学问做得津津有味。 特大学数学和物理双学士;1976年 年他获得了纽约州罗彻斯 特大学数学和物理双学士;1976年 28岁时 岁时, 莱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28岁时,获得柏克 莱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从事两 后研究;1978年到美国贝尔实验室 年到美国贝尔实验室( 年的博士 后研究;1978年到美国贝尔实验室(目前属朗讯公 任电磁现象研究人员,因成绩显著并做得一手“ 司) 任电磁现象研究人员,因成绩显著并做得一手“漂亮 实 验”於1983年升任该实验室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 年转任 1983年升任该实验室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年升任该实验室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 主任。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 主任。
进一步发展 太空宇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 太空宇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 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家 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科技世家一门豪杰 朱棣文1948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1948年 28日出生在美国 一个学者之家。 一个学者之家。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太仓 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 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 十分重视培养后代。 朱汝昭早年曾留学日本; 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大姑妈 朱汝昭早年曾留学日本;二姑妈 朱汝华早年留学美 国任兰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是中国第 国任兰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 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 留学美国攻读化学, 一代化学 家;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也为 名化学教授。 一 名化学教授。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於 清华大学化工系, 1940年毕业於 清华大学化工系, 1943年留美就读於麻省理工学院, 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 1943年留美就读於麻省理工学院, 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 年留美就读於麻省理工学院 年获该院化工博士 先后任美国圣路易、 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 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 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

朱棣文的平凡与伟大

朱棣文的平凡与伟大

朱棣文的平凡与伟大作者:杨滢来源:《中华儿女》2010年第04期朱棣文是奥巴马内阁首名华裔部长,也是美国史上继上任劳工部长赵小兰后第2位华裔部长。

作为奥巴马内阁中备受关注的华裔高官,朱棣文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经历?2008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

朱棣文成为继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裔。

他在奥巴马内阁的出现,不得不承认为中美在能源战略的合作上,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两国人士普遍认为朱棣文华裔身份可能带来中美能效合作新契机,由此更加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日后的发展动向。

这位黑人总统为什么会提名华人朱棣文做能源部部长?这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要知道,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被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长,这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具有吸引人的新闻价值。

奥巴马说,任命朱棣文将向所有人传达一个信息,即我的政府尊重科学。

能源部部长是奥巴马内阁中最具挑战的职位之一,朱棣文将负责维护和改良美国核武库,推进美国电力供给系统的现代化。

作为奥巴马内阁中备受关注的华裔高官,朱棣文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经历呢?出身“学术世家”现年61岁的朱棣文出生在美国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他的祖籍在江苏太仓。

父亲朱汝瑾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丁学院博士,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大学博士,现为洛杉矶执业律师。

这个家族至少有12位博士或教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之家”。

朱棣文笑言,这对自己有很大压力,“生活在如此杰出人才辈出的家庭,你常常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笨蛋,一只‘黑羊’(寓意为另类)。

”任何一个家长,只要能培养出像朱棣文三兄弟中的一个,就足以引以为豪,而朱棣文的父母却培养出三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引来不少外人羡慕的目光。

他们不明白,怎么朱家三兄弟都是这么优秀??1997年,当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后,一位朋友给朱棣文的弟弟发来这样一封有意思的电子邮件,内容是:“你父母是用什么样的食物喂养出了你们这些天才呢?”为了给朱棣文兄弟三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他的父母于上世纪50年代举家迁到纽约,定居在长岛的花园市。

2015年浙江省考之翻译推理之除非否则不

2015年浙江省考之翻译推理之除非否则不

2015年浙江省考之翻译推理之除非否则不华图教育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中的翻译推理题在每年的考试中都占有一定分量,并且这类题目只要掌握解题要领,就可以迅速提升成绩。

翻译推理题中的一些逻辑关联词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也是很容易出错的。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结合历年真题在此将对翻译推理题中的“除非......否则不......”,这一组逻辑关联词进一步的剖析。

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除非......否则不......”这一组逻辑关联词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否则不”一定是一个整体,而考题中往往只给出了我们“否则”,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否则”转换成“否则不”的形式,再进行翻译、根据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例1】1997年朱棣文因为发明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一贯提倡政府引进措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

2008年朱棣文在全国清洁能源会议上说,除非能源工作由专业人士而非说客承担,否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由此可以推出()。

A.专业人士承担能源工作的话,就会实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B.由说客承担能源工作的话,也可能实现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C.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没实现,能源工作可能是由专业人士承担的D.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实现了,能源工作可能不是由专业人士承担的【答案】C【解析】这是考查翻译推理题目。

题干中出现了逻辑关联词“除非P,否则Q”,是“只有,才”的替代关联词,“后推前”,我们需要把“除非P,否则Q”替换成“除非P,否则(不)-Q”,相当于“-Q→P”,因此翻译之后相当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能源工作由专业人士而非说客承担,推理规则是“否后必否前”,因此题干中的推理相当于:能源工作由非专业人士承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结合选项来看,A项中“专业人士承担能源工作的话”是否定前件,无法得出必然的推理;B项中肯定前件,但是“可能实现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是否定了后件,推理错误;而C项“能源工作可能是由专业人士承担”则肯定了后件,肯定后件可以得出可能性的结论,题干中的推理形式用的是“可能”,所以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诺贝尔简介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励届获奖者(1951年~2000年) 三近两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
1951年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 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及 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W.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 1955年 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研究半 导体并发现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 究 1958年 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 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 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Z。的大型工程作出了 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冯· 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 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究扫描隧 道显微镜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 μ 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 (加拿大人)首次实验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 (俄国人)发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 的基础研究 1967年 H.A.贝蒂(美国人)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年 J.巴丁,L.N.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 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於奈(日本人),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 现半导体 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976年 B.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中性介 子桱/ψ 粒子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80年 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 中的宇称(GP)不守恒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 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 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 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 趣不仅限于炸药,作为发明家、科学家,他有着 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曾经研究过 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
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与炸药的研究 相比,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却为 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生过着独身生活, 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谦虚谨慎,对别人亲切而
忠诚。他拒绝别人吹捧他,不 让报纸刊登他的照片和画像。 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 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 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1896年12月10日,这 位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和实验 家,由于心脏病突而逝世.
1959年 1960年
E.G.塞格雷,O.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云雾室
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 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 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年 L.D.兰道(俄国人)开创了凝聚态物质理论
1963年 E.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 子核中相互作用的原理
诺贝尔科学奖,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诺贝尔科学奖,即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自 1900年设立、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已有20多个国家的466名科学 家获奖,其中有6位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 ,他们分别是李政 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 骄傲。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纪,也是世界面貌变化最大 的世纪。这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00年来获 奖的科学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20世纪科学发展史的缩影, 其影响已远远超越了国界时间的限制,为推动全世界的科学进步 和 社 会 发 展 作 出 了 重 大 贡 献 。 诺贝尔科学奖伴随着 20世纪走过了百年历程,已成为全人类 科学事业中最高荣誉,不愧为世纪辉煌!
1998年 R.劳克林(美国人),H.施特默(德国人),崔琦(美籍 华人)发现电子能够形成新型粒子 1999年 N.霍夫特,M.韦尔特曼(荷兰人)提出亚原子结构和运 动的理论
诺贝尔简介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 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 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 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 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 弗雷德· 伯恩哈德· 诺贝尔。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 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 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1993年
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发 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 子粒子;τ 轻子、中微子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 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 一的正规学校教育。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 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 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 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 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 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