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日行政改革之比较

合集下载

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

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
比较 公 共 行 政 学 或 比较 公 共 政 策 学 提 供 实 证 案 例 。 为 此 ,本 文 试 图 对 中 日两 国 自 2 0世 纪 末 以 来 近 2 0年
的行 政改革 进行 比较 探讨 ,以期有 助于相 关人士 和部 门在全 球公共 行政 改革 的视 野下 ,更好 地观察 中 日
作者简介
李 丹 阳 , 北京 航 空 航 天 大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讲 师 、博 士 ( 京 , 10 9 ) 北 0 11。

3 — 7
院 将 其 组 成 部 『 划 分 为宏 观 调 控 部 门 、 专 业经 济 管 理 部 门 、教 育 科 技 文化 、社 会 保 障 和 资 源 管 理 部 门 及 j 旧 家 政 务 部 门 等 几 大 类 ,并 明 确 丁 各 个 部 门 的 职 责 。 应 该 说 ,这 次 机 构 改 革 是新 巾 困 建 立 以来 规 模 最
界仍 然认 为 :“ 由于历 史条 件 的制 约 和宏 观环 境 的限制 ,行 政管 理体 制 中存 在 的诸 多 问题 仍未 得到 根本 性 的解决 ” l 3 。lP”这 个论 断 ,不仅 是学术 界的共识 ,更是 我们进 一 步改革所 要面对 的严峻现 实 。 I2 ( 上世 纪 9 0年 代 中期 以来 ,随着 中国社会 主 义市场 经 济体 制 的建立 和不 断 完善 。原 有 的与计 划经 济
体制 相适应 的行政管 理体制 , E益 暴露 出难 以与市 场经 济相适 应 的诸 多弊端 。19 l 9 7年 9月 ,江泽 民在党
的十五大 所作 的报告 中指 出 :“ 机构 庞 大 ,人 员臃 肿 ,政 企不 分 ,官僚 主义 严 重 .直 接 阻碍 改革 的深入
和 经济 的发展 ,影 响党和群 众 的关系 。 2P) ”[( 一针 见血地 指 出 了问题 的症结 所在 。在 十五大 关 于行政 机 1I 3 构 改革精 神 的指 导下 ,我 国于 19 9 8年启 动 了新一 轮 政府 机构 改革 。在这 次 中央政 府机 构改 革 中 ,国务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

它试图通过引入市场化思维和私人部门管理模式来改善和提升公共部门的绩效和效率。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并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意识到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向,为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目标。

具体来说,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强调市场化思维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行政主导的命令式管理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理念,提倡政府将经济活动的决策权交给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改变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中国政府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强调效能导向和绩效评估。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注重程序和官僚主义,忽视了绩效和效能。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引入了绩效评估机制,做到了“量化绩效管理”,通过设置目标、制定绩效指标、评估绩效水平等方式,对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进行评估和考核,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推进了权力下放和行政分权。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权力高度集中,决策效率低下。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通过权力下放和行政体制改革,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提升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责任和独立性,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

第四,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强调创新和灵活性。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流于僵化和官僚主义,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鼓励创新和灵活性,提倡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主动适应变化,开展改革实践,寻找最佳实践和经验。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一种新理论视角,强调市场化、经济化管理,注重效率和绩效导向。

它强调以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方法为根本,重视公共部门的效率、经济性和灵活性,提倡政府与市场的密切合作,以改革和现代化公共管理。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新公共管理概念后,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

在这个新的理论框架下,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行政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政府加强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

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政府机构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中国政府推动了公共部门的市场化改革。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了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和行政干预。

中国推行了市场化的企业改革,鼓励公共部门中的企业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增加了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

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行政管理的效能和透明度。

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化与数字化管理,提高了政府的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了权力监督和公众参与,提高了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不平衡,部分地区和单位改革缓慢,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职能转变和权责清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

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腐败和不公正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公共部门市场化机制,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和权责清晰,加强权力监督和公众参与,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转型。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新公共管理视角正逐渐成为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视角出发,探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未来方向。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

它主张通过市场化、企业化、私有化等手段,引入商业运营的理念和方法,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新公共管理理论也逐渐被引入和应用于行政管理领域。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政府职能转变。

传统的政府以行政为主导,新公共管理倡导政府应该更关注市场,更关注民众的需求。

中国政府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管理体制创新。

中国在行政管理领域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如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新的管理体制。

这对于激发政府管理效能和推动政府科学决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行政管理手段更新。

中国政府致力于引进信息化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尽管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政府服务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的服务职能得到了加强,但由于资源匮乏、管理不善等原因,政府的服务能力并不足够。

政府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应对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政府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政府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也制约了政府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深入。

虽然政府在职能转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市场导向、服务导向的理念仍然有待深入落实。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就是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完善。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的行政管理也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公共管理视角成为了指导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石。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为蓝本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主要提出了市场化、社会化、管理分权、市场导向、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理念和制度设计。

在中国,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的行政管理现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中国的行政管理已经逐步向绩效导向的方向改革。

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已经在中国的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的行政管理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政府开始逐渐放弃特定的行政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中。

中国的行政管理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政府通过委托管理、公共私营合作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和提供。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的行政管理现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政府部门职能划分不清,导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效率不高;政府的绩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绩效考核过于注重指标,忽视了公共服务的实际效果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新公共管理视角指导下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以推动中国的行政管理向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需要优化政府管理职能。

政府的职能应该明确定位,避免重叠和交叉,实现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政府的职能应该更加倾向于监管和服务,让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处理中。

这需要政府进行一次全面的职能清单的梳理和调整。

需要完善政府绩效管理机制。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探讨这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行政体制的变革和问题。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管理学和效能取向等特点,提供了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思路和方法。

首先,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来分配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

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场化的思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政府推出了市场化,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如发展社会组织、社区管理等。

这种市场化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服务质量。

其次,新公共管理强调管理学。

新公共管理借鉴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些行政管理的创新模式。

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响。

例如,政府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如绩效评估、项目管理等,提高了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同时,政府还鼓励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加强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建设。

这种管理学的影响,为中国行政管理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

最后,新公共管理强调效能取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行政管理的核心是提供效能高、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

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效能取向的特点。

例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的,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政府还注重优化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这种效能取向的,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

然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化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职能还没有完全明确。

市场化需要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但目前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还不够明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其次,管理学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日行政改革之比较

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日行政改革之比较

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日行政改革之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亚洲,日本成功地借鉴了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成功经验。

中国作为日本的临国,改革的背景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虽然目前我国的国情还不适合进行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但是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审视中国的行政改革,有些改革的措施还是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所采取的措施有相似之处。

因此本文试以新公共管理为背景,中日行政管理改革为出发点,审视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将二者进行比较,希望能从比较之中总结出二者的异同。

一、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日行政管理改革概况要把中日两国的行政管理进行比较,先要了解两国在新公共管理的影响下行政改革的概况,两国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国内所面临的困难。

1.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中国的行政改革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因为对于新公共管理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还是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所以我们只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只是在有些方面借鉴了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一些新公共管理的影子。

因此我试图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寻找中国行政改革与新公共管理的相似的措施。

(1)调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指中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计划经济就是逐渐放松对市场的干预,而采取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

虽然我国政府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是完全的新公共管理意义上的“大市场”、“小政府”的模式,但是,不可否认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而且,“在转轨的过程中,国家或政府能力的削弱是必然的,它有利于市场经济基础结构的建立和市场关系的发育。

总之,在转轨时期政府应尽量少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把自己限制在补充的地位上。

”(2)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这项措施有些类似于西方所倡导的民营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是“如果政府有责任,那么就要问政府:必须自己去执行该项任务吗?如果没有必要,那么就可以民营化。

”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时候,遇到了重重困难。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竞争和效率。

在过去,中国的行政管理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缺乏市场竞争的机制。

而新公共管理关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提倡引入竞争性的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中国在行政管理改革中加强了市场竞争和效率导向,例如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等。

这些改革举措充分发挥了市场竞争的作用,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

新公共管理注重结果导向和客户满意度。

传统的行政管理常常以过程为导向,重视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

而新公共管理强调行政管理应该关注公共服务的实际结果以及公众的满意程度。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也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调整,注重了绩效评估和考核,提高了对公共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的要求。

一些省份建立了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对政府机关的业绩进行评估,以激励公务员为民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强调依法治理和透明度。

传统的行政管理往往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决策不透明等问题。

而新公共管理倡导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也在推进法治化的方向上进行了改革。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明确规定政府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法定时限,加强了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中国还实施了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参与机会,提高了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中国在行政管理改革中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强调市场竞争、效率、结果导向和透明度。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

但同时也要注意,新公共管理并不是万能的,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度发挥其优势,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视角(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行政管理改革思潮,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方法论。

新公共管理视角强调市场化、经济效益、结果导向和公众参与等原则,主张通过借鉴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在当前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新公共管理视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改革背景及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阶段,政府对市场的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适应逐步开放的市场环境,政府服务效能低下、决策缺乏透明度、腐败问题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政府开始寻求一种新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服务水平。

1. 强调市场化新公共管理视角强调市场机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张引入市场竞争原则,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

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提高行政效能。

2. 注重经济效益新公共管理强调行政管理的经济效益,主张追求最大化的社会价值和资源效益。

在行政管理改革中,需要加强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激励政府官员以结果为导向,提高行政效能。

3. 强调结果导向新公共管理视角强调政府工作的结果导向,即通过衡量政府服务的成果和效益,来评判政府官员的工作表现。

在行政管理改革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既注重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也注重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4. 推动公众参与新公共管理视角主张推动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在行政管理改革中,要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倾听公众的诉求和建议,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并通过参与机制,推动公众对政府的监督。

三、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的实践1. 改革机构设置中国政府通过精简机构、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政府效能。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制度。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注重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制度,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绩效。

这包括建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制度、推行政绩考核制度、建立公共部门人事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改善,政府能够更好地调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引入市场化和经济化的管理方式。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引入市场化和经济化的管理方式是提高效率和绩效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促使政府部门更加敏捷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公共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加强公共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效率和绩效的关键举措。

这包括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信息化的推进也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增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和合作。

加强公共领域的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

新公共管理视角强调公共部门与公民社会的互动与合作。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加强公共领域的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是提高效率和绩效的要求。

这包括推动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和公开透明,增加社会机构和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使公共管理更加公正公平。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制度、引入市场化和经济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公共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公共领域的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等内容。

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绩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是一种强调市场化、民主化、客户导向和结果导向的行政管理理论,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加强监督机制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政府职能转变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注重政府机构的权力和行政门槛,缺乏广泛参与和社会合作。

而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和民主化,要求政府从事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市场手段和社会合作来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和民主化机制,打破政府垄断,鼓励市场竞争,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提高行政效能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注重行政程序和行政命令,往往过于注重程序和层级,导致行政效能低下。

而新公共管理强调客户导向和结果导向,倡导以用户为中心,提供高效、便捷、透明的公共服务。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要提高行政效能,需要建立行政审批简化和优化,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公信力。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注重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数量,忽视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而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要求政府提供公正、公平、高效的公共服务。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需要加强公共服务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用户满意度评价和投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加强监督机制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不可忽视的方面。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注重行政机关的权威和行政责任,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而新公共管理强调权力分散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要求政府开放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要加强监督机制,需要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和公众参与机制,促进政府的清廉和廉政文化的建设。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是指一种以市场化、竞争化和企业化为特点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其理念强调“公共部门应该效率化、透明化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思想。

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新公共管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改革思路。

本文将阐述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及特点1.市场化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可以借鉴市场交易中的竞争机制,使政府与市场更好地互动。

政府将自身服务看作一种商品或服务,与市场生产者进行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促进政府管理工作的改进。

2.竞争化新公共管理要求公共机构具有企业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强调公共机构间的竞争和选择性,强制企业化的竞争条件和市场竞争的约束下开展经营活动。

3.企业化新公共管理要求公共机构以商业化、利润化、效益化等标准为导向,实行企业化运作机制,采取市场机制进行经营决策,并对管理人员采取绩效考核制度。

二、中国行政管理改革1.政府职能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原来的职能已经过时,需要进行调整。

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更加注重服务性质,提高政府效能。

政府职能应该主要通过政策制定、监管、协调和服务等方式实现。

2.绩效管理新公共管理强调结果导向。

政府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来达成目标,并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以确保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制度是新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政府机关行政行为更加合法、严格规范和公正,防止滥用职权和损害公民权益。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提供了不少启示。

首先,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改善服务质量,使服务在民生中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该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最后,应该建立完善的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这些都是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将引领行政管理走向一个更加市场化、企业化、效率化、规范化和透明化的方向。

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

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

从全球化视野来看,世界范围的行政改革发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其时,以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系列行政改革为先导,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热潮。

在行政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被研究者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英国模式和被称为“重塑政府”的美国模式。

依仗英美两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强大地位,“新公共管理”模式和“重塑政府”模式的行政改革取向,对20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公共行政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世界范围内的行政改革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色彩,从而国际学术界对此也有大量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遗憾的是,国际上对于作为东亚重要国家的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却缺少应有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甚少,质量有待提升。

这种状况,与东亚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与日俱增的态势并不相符,也不利于从国家案例的角度为比较公共行政学或比较公共政策学提供实证案例。

为此,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自20世纪末以来近20年的行政改革进行比较探讨,以期有助于相关人士和部门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视野下,更好地观察中日两国20世纪末以来的行政改革的理念、轨迹以及效果。

一、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从世界范围看,政府机构改革从来就是各国行政改革的重要课题。

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共经历了六次行政改革,基本上都围绕政府机构改革展开。

但是,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学界仍然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1](P321)这个论断,不仅是学术界的共识,更是我们进一步改革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日益暴露出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诸多弊端。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行政管理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正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正逐渐向着更加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方向迈进。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提升政府效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共服务的优化。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运用和强调公民参与。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不再仅仅是公共事务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一个公共资源的协调者和监管者,倡导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推崇公私合作,追求高效、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也对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中国政府开始尝试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市场经济。

中国在1988年开始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当时就开始融入了一些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199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引入了一些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加强了政府的改革,推动了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

在21世纪初,中国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进程中更是将新公共管理作为理论指导,全面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新公共管理理论呼吁政府应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公共服务功能,这与当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相吻合。

目前,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改革新公共管理鼓励政府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政府服务向市场化方向转变,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法治化建设新公共管理主张以法治为保障,推行科学、民主、法制的行政管理制度。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中国行政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视角探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性、目标和路径。

1. 新公共管理视角的重要性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它强调政府应该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并提倡市场化、法治化和社会参与等原则。

这种管理思想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视角注重市场化。

中国行政管理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中心,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适度放权,通过引导市场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的提供。

新公共管理视角提倡政府与市场的合作、竞争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新公共管理视角强调法治化。

中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法制建设不完善,行政行为的规范性和法律约束性较弱。

新公共管理倡导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新公共管理视角注重社会参与。

在过去,中国行政管理往往是由政府单方面决策和实施的,公众参与的机会较少。

新公共管理视角认为公众是政府的合作伙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行政决策和监督。

增加公众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合法性。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设透明、高效、服务型的政府。

建设透明政府。

透明度是政府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的关键。

中国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能够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行政行为,增强政府对公众的信任。

建设高效政府。

高效是有效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保证。

中国政府应加强内部管理,推行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责之一,也是公众对政府的期待。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它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来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应该像企业一样进行管理,注重效率、经济性和创新。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其作为行政管理改革的指导方针,试图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服务质量。

一、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背景和盲点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济体制改革。

此前,中国的行政管理主要是以计划为导向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主导一切经济活动,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并尝试引入市场机制改革行政管理。

中国在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时存在一些盲点。

新公共管理主张的市场机制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公共事务。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特殊性,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去政府化、市场化相悖。

中国的行政改革过程中,对市场机制的认识和运用不够深入。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天,一直存在着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相对较低。

中国的市场监管不健全,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和监管不力的问题,这使得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中,往往被民营部门的管理经验所取代。

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但这种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公共部门。

政府与民营企业的目标和职责不同,民营企业以盈利为目标,而政府则要兼顾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

将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简单应用于政府管理,可能造成管理的不合理和失误。

在中国,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实践中。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政府机构的精简和职能的重新划分,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责任。

政府绩效评估则是通过制定绩效指标和考核制度,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激励。

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一些问题。

新公共管理域下的中国行政改革

新公共管理域下的中国行政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中国行政改革(高** 法学院07级行政管理本科班)[摘要]:新公共管理是以公共选择理论和私人部门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它强调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变革为有弹性的组织;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改变传统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等。

在引入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时要密切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市场发展不充分、法制不健全、民主比较薄弱等。

只有深入分析我国实际,立足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才能使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改革;改革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为了应对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面对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开启了由英国为开端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注重顾客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模式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的僵化的科层制,使政府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调整与社会、公民和市场的关系,并且引入了大量的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使政府成为一个充满活力而又高效的组织。

一、新公共管理的缘起新公共管理之所以会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并带来重要的影响绝不单单是某些学者简单的设计和推动的,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因素催生的。

1、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弊端日益暴露一般认为行政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为标志的,在这篇文章中威尔逊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二分的思想,而后又被古德诺所发展。

这正是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另一理论基础则是由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

古德诺认为由孟德斯鸠发展而来的立法、司法与行政的三分理论是不正确的,而应当是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政治就是国家意志的表达,会涉及政党活动;行政就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行政学不研究政治问题,那是政治学的范畴,因而他们应该保持价值中立以追求经济效益和效率为自己的目标。

国家的公职人员也应当保持价值中立,有效地执行政治部门所做出的各项决策,由此便可以达到行政的理性化。

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罗斯福新政和二战的影响,使得传统的行政权力扩张。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其基本理念包括市场化、民主化和社会化。

市场化是指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等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民主化是指加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能力,让
民众更多地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定和监督。

社会化是指政府通过与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等
合作,在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提供主体。

四、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在推进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
如何解决政府官僚主义问题,让政府更多地出台市场化、民主化和社会化的措施,适应经
济社会的发展。

民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政府要想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
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可以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市场化、民
主化和社会化的能力。

政府还可以适当调整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价,提高其效率和效益。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公共服务的
标准和权利,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视角是一种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颠覆性挑战,它强调市场化、社会化和权力下放,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

在这种视角下,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致力于在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的改革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分析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市场化、社会化和权力下放,把更多的管理权力下放到基层,倡导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提倡以客户为导向,强调效率和绩效。

在中国,新公共管理视角已经渗透到行政管理改革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化改革。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调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实行市场化的人才流转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公共管理工作,提高行政效能。

政府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化改革。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社会的合作与共建共治,推动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提高公共管理的民主化程度。

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提高社会管理的专业化和综合性。

权力下放。

中国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自主权,鼓励地方政府按照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模式,提高地方政府的政策灵活性和执行效率。

政府注重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管理权力和责任,推动基层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本地问题,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水平。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失灵现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尚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影响。

社会化改革中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仍面临着一些制度性障碍和政策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与改善相关政策和机制。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市场化和经济原则为基础的公共管理理论,它强调以效率、效能和公正为导向的行政管理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引入了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在行政管理改革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行政管理模式。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开始了从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转变的探索。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改革。

中国进行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过去,政府在经济领域扮演着计划者和决策者的角色,现在政府更注重政策的制定和服务的提供,将经济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行政管理更加注重服务和效率。

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取消行政审批和简化行政培训,建立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等。

这些措施旨在加强政府的监管能力,提高行政效能和公正性。

中国还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社会和公众的互动方式,构建了一种多元参与的行政管理模式。

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私合作的形式进行,政府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主要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方式进行,政府通过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治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主要通过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和投诉反馈等方式进行,政府通过公众的参与来提升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改革中仍然存在传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问题,导致改革的效果不够理想;新公共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实施也面临政策和制度的障碍,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创新。

中国未来的行政管理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政府转型和职能转变;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力度,推动政府与市场、社会和公众的有效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日行政改革之比较【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亚洲,日本成功地借鉴了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成功经验。

中国作为日本的临国,改革的背景和日本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对“新公共管理”这一早已引进中国的西方行政改革模式重新加以审视和解构。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审视中国的行政改革,有些改革的措施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所采取的措施有相似之处。

因此本文试以新公共管理为背景,中日行政管理改革为出发点,审视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将二者进行比较,希望能从比较之中总结出二者的异同,借鉴日本的做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改革中日比较【正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这场行政改革运动在学界被称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改革浪潮迅速席卷全世界,并逐步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主流方式。

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亚洲,日本成功地借鉴了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此期间开始的行政改革,其规模之广、力度之大,为以往的行政改革所罕见。

中国作为日本的临国,改革的背景与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另外,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审视中国的行政改革,有些改革的措施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所采取的措施有相似之处。

因此本文试以新公共管理为背景,中日行政管理改革为出发点,审视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将二者进行比较,希望能从比较之中总结出二者的异同,更好地观察中日两国20世纪末以来的行政改革的理念、轨迹以及效果。

1.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日行政管理改革概况要把中日两国的行政管理进行比较,先要了解两国在新公共管理的影响下行政改革的概况,两国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国内所面临的困难。

1.1 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1) 调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指中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虽然我国政府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是完全的新公共管理意义上的“大市场”、“小政府”的模式,但是,不可否认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政府集中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直接干预市场,从原来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行为的“运动员”逐步转变为“服务员”。

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按政府运作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把政府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缩小到最合理的范围,主要是组织公共产品生产,提供公共服务。

2)对国有企业逐步放权、民营化的改革。

新公共管理提倡以授权、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许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

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1993年11月公布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的国企改革方向,国企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的阶段。

1994年以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试点在国有企业中展开,政府对国企的控制权进一步减弱,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1]其次,对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措施,有些类似于西方所倡导的民营化。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途径是民营化,它是指主要依靠民间机构而不是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通过所有权的转移,将原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承包或出售给企业,通过市场的作用提高生产力搞活国营企业。

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民营化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改革目标,明确指出应当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包括直接出售等方式在内,形成以资本为纽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国企改革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改革措施上国企产权改革可以采取出售的形式,并将国有资产从一些企业中撤出,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

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措施,提出要建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和资源型企业应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可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2003年10月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在国企改革中指出,未来的改革方向是要建立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首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的目标。

我国国企改革尽管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经济中的绝对主体,它们的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过去几十年的传统计划经济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控制最为深刻,国有企业国家经营的长期影响使企业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牢牢地牵制在一起,改革牵动会引起两者的动荡和调整,因此,改革进行得相当困难。

我国的国企改革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情况下,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果。

如:国企人才的流失,大量下岗职工的衣食无着,更重的是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对中国的经济分配产生了极度的不公平,并积累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

3)建立服务型政府。

与美国等公共行政研究极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行政研究尚处于恢复重建期。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和构建。

所谓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

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2.新公共管理的视阈下日本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面对“泡沫经济”的失败、日本经济危机的深化和自民党“一党独裁”时代的结束,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而引发的“大竞争”时代的到来,日本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加大和加快行政体制结构性变革的进程才能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新的挑战。

这一变革,“应该说是第四个潮流”,也就是说,为了能使国民真正体会到富裕,需要探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组织;在社会经济实现了如此规模的全球化的条件下,需要以调和的观点重新评价日本的行政制度。

2.1 民营化。

日本政府提出把政府职能“由官向民的转移”,即将原有的能够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给企业、地方完成。

对国有企业实行简政放权,引入民间企业进行竞争,政府的有关部门只承担法规的管理和监督的工作。

2.2 独立行政法人制度。

日本实行独立法人制度,独立的行政法人既不是政府机构,又不是民间企业,它所做的事务是国家没有必要做,但交给民间又未必能做好的事务。

[2]行政法人很明显在灵活性上拥有优势,表现在预算和人事两个方面。

预算全部是运营费国家拨款,从单一年度制度中脱离出来,某种程度上可以长期使用,组织的运作灵活了。

而“非公务员型”在人事上优势明显,没有定编限制;从工资法中解放出来,可以高薪聘用有能力的人;雇用方式多样化……这些都是以前在国家机构中难以想象的优势。

这一机构是参照英国的“执行机构”制度设立的。

2.3 设立在实施前后的政策评价制度。

日本于2001年6月专门通过了政府政策评估法案(GPEA)希望能够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加强了公众对官僚体制的问责度,改善了公共行政的质量。

[3]这一制度的建立借鉴了新公共管理中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的思想。

新公共管理十分重视对个人和组织机构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测量,并以此为评价依据决定员工的个人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

尽管对绩效的准确测量和评估在公共部门要比私人部门要困难得多,但实际上任何公共组织都可以发展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绩效进行准确的测量,以此实现对员工和机构的监控和促使其改善工作。

虽然它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绩效评估的部门,但是也是有新公共管理取向的行政改革。

2.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国和日本行政改革的异同在20世纪末进行的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都是在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困难而进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的影响。

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2.1 中国与日本行政改革的相同之处1)政府角色的定位方面相似。

都有建立“大社会、小政府”的趋向。

由于受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的政府角色定位属于“强政府”类型。

“强政府”模式虽然能干预很多事情,但也能造成国家权力的过分膨胀,从而侵害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所必须的个人经济自由权利,损害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

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讲,强调的是逐渐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虽然在完善市场经济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我们还不能放弃对市场的规制,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向“小政府”转变的趋向的。

对中国来说,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全面现代化进程,它必须在消解原有的计划体制下陈旧的政府机制的同时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强政府”,以一种新型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来推动各个层面的变革。

日本也同样属于“强政府”类型。

日本对经济的干预极为广泛,其中被称为“规制”的干预项目就有1万多项。

政府的规制削弱了各类经济主体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政府过分依赖。

政府的有关部门还对一些企业进行“行政指导”也是日本政府干预民间经济活动的手段之一。

[4]日本的整个经济运营机制大体处于“官主导”的情况。

这造成了行政机构介入微观经济太深,限制太多,不仅削弱了经济的活力,而且使国内市场处于隔绝状态,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日本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就逐步放松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

2)改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需要及很强的自觉性、应变性、适应性。

中国1998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机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其核心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而2003年的机构调整则重点在于调整、增设相关机构,理顺中央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提升行政效率,以消解本世纪初以来凶为长期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