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检测5.5运输作用

合集下载

生物七年级上北师大版5-5运输作用2同步测试

生物七年级上北师大版5-5运输作用2同步测试
6.将晾衣服用的铁丝拴在小树上,会对小树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铁丝会损伤小树的( )
A.木质部中的导管 B.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
C.韧皮部中的筛管 D.树皮中的纤维
二、非选择题
7.观察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
(2)从存在部位看:A存在于_________。B存在于_________。
第5节 运输作用
一、选择题
1.导管和筛管运输的物质分别是( )
A.有机物,水和无机物 B.水和无机盐,有机物
C.有机物和水,无机盐 D.无机盐和有机物,水
2.将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横断面上流出的白色汁液来自( )
A.导管 B.木纤维
C.韧皮部 D.筛管和导管
3.关于导管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组成导管的细胞为长形 B.组成导管的细胞呈管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C.组成导管的细胞具有细胞质 D.组成导管的细胞两端没有横壁
4.根吸收水分进入到根的内部,再运输到叶,一般不需要经过的结构是( )
A.根尖以上的结构 B.茎的木质部
C.叶脉的导管 D.茎的韧皮部
5.农民给苹果树环状剥皮的目的是( )
A.限制有机养料向根部运输 B.限制水分向上运输
C.限制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D.防治虫害
1.B
2.D (白色汁液是有机物,有机物是由筛管来运输的。)
(导管是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都消失形成的中空长管。)
4.D (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
5.A
6.C
二、非选择题
7.(1)导管 筛管 (2)木质部 韧皮部 (3)B A (4)水和无机盐 有机物 (5)输导 (6)略

七年级生物上册3.5.5运输作用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5.5运输作用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第5节运输作用1.把一段带叶的茎下端插入装有稀红墨水的瓶子里,放置在温暖的阳光下,待到叶脉微红时,用肉眼观察茎的横切面,染红的结构是()A.导管B.筛管C.木质部D.韧皮部2.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A.形成层中B.韧皮部和木质部中C.木质部和韧皮部中D.髓和形成层中3.筛管输送的物质和方向是()A.有机物,从叶到其他器官B.有机物,从其他器官到叶C.无机物,从叶到其他器官D.无机物,从其他器官到叶4.甘蔗中的一绺绺细丝是什么()A.导管B.筛管C.输导组织D.机械组织5.折断某些植物的细嫩枝条,有时能看到其断面上会渗出一些白色的汁液,这些汁液来自茎的()A.树皮B.形成层C.导管D.筛管6.有同学剪了一段带叶的柳树枝条,将它插在红墨水中,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把茎横向切断,请你推测断面中变红的区域是示意图中的()A.①②B.②C.②③D.③7.一棵小杨树被人剥去一圈树皮后不久就会死亡,分析其原因是()A.切断了导管,根缺少了有机物B.切断了筛管,根缺少了无机物C.切断了导管,根缺少了无机物D.切断了筛管,根缺少了有机物8.农民给苹果树环状剥皮的目的是()A.限制有机养料向根部运输B.限制水分向上运输C.限制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D.防治虫害9.(2016·湖南永州)移栽树木时,给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吊瓶的针头应插到茎的()A.树皮B.形成层C.木质部D.髓10.(江苏无锡)导管是植物体内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判断对错)11.(2016·浙江嘉兴)如图所示为某种植物茎的横切面,已知某种蝉是专以这种植物中③的有机物汁液为食.若要分析该汁液的成分,则应该选取的部分是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12.选一个生长旺盛的杨树枝条,在其基部剥去一圈树皮,过一段时间后,伤口上部的树皮长成了节瘤(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证明,树皮具有输导__________的结构,该结构叫__________。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5.5 运输作用 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5.5 运输作用 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5.5 运输作用同步测试第五节 运输作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分生区B. 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C. 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D. 导管中水分的运输方向是“根-叶-茎”2.将带花的白玉兰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花瓣变成红色.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组织是A. 分生组织B. 薄壁组织C. 输导组织D. 保护组织3.移栽树木过程中,工人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来提高移栽成活率。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给树输液时针头应插入木质部的筛管中B. 营养液的运输方向是自下向上C. 布设通气管有利于根进行呼吸作用D. 树苗移栽过程中根系受到伤害影响无机营养的吸收4.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B. 植物的生长只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三种无机盐C. 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D. 许多植8.我国北方农村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里。

进入地窖取物之前,人们往往把一盏灯用绳子吊入地窖内。

这一做法的具体目的是()A. 测量地窖内二氧化碳的含量B. 测量地窖内氧气的含量C. 主要是为了照明D. 测量地窖内一氧化碳的含量9.我们常看到有些古树树心已经朽烂,变成空心洞。

可是,这样的古树还是照样枝繁叶茂。

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A. 全部韧皮部B. 部分木质部C. 部分韧皮部D. 全部木质部10.2019年莱芜被评为全国森林城市,在创城期间,全市进行了大量的树木移栽,在此过程中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

“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A. 木质部的筛管B. 木质部的导管C. 韧皮部的筛管D. 韧皮部的导管11.如图是绿色植物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①过程向上运输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B. ②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 ③表示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D. ④过程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12.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七年级生物上册 5.5 运输作用同步练习(1)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5.5 运输作用同步练习(1) 北师大版

第5节运输作用一、选择题1.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片刻后将枝条纵切开来,用放大镜可看出哪一部分被染红了()A.韧皮部中的筛管B.木质部中的导管C.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D.韧皮部中的导管2.导管的运输特点是()A.由下向上输导有机物B.由叶向其他器官输导有机物C.由上向下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D.由下向上输导水和无机盐3.将树枝环剥一圈树皮后过一段时间会发现()A.切口上方有节瘤B.切口下方有节瘤C.枝条枯死D.无影响4.树皮的筛管运输的物质是()A.有机物B.水和无机盐C.水、无机盐和有机物D.以上都不是5.导管位于()A.木质部和韧皮部B.木质部C.韧皮部D.髓6.下列属于活细胞的是()A.导管细胞B.筛管细胞C.韧皮纤维D.木纤维7.保护树皮的意义是()A.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B.保护木质部不被破坏C.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D.保护形成层,使树能不断长粗8.除下列哪一项外,其余均是茎具有的功能()A.支持作用B.输导作用C.贮藏作用D.吸收作用9.下列各项中能正确描述水分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界中的循环途径的是()A.大气→植物根系→植物叶片→大气B.大气→自然降水→植物根系→植物茎叶→大气C.植物叶片→植物根系→大气D.自然降水→植物茎叶→植物根系→大气10.从掐断的幼嫩的植物茎上可看见汁液,它们来自于()A.导管B.细胞液C.筛管D.水蒸气二、选择题11.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

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_________。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参考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参考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参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植物的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和运输方向;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和运输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进一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在实验设计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作用,了解生活中人为破坏树的树皮等对树木造成的损害性影响,懂得保护树皮和保护树的木质部的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情感与责任心。

培养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结合户外观察的长期性和困难性,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学会用排除法分析问题;知行合一的治学观点与治学习惯。

教学重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其结构基础;教学难点: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本节知识可以用绘制概念图的方式学习。

探究可以指从事实到概念形成的任何认知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概念图等方式分别获得有机物和无机物运输的事实和证据,通过数据分析、小组合作等建构以下重要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运输的方向和部位,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通过概念的建构,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现象以及对枝瘤形成过程的观察,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现象以及对枝瘤形成的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运输作用》综合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运输作用》综合练习

第5节《运输作用》综合练习1、移栽树木时,给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吊瓶的针头应插到茎的( )A.树皮B.形成层C.木质部D.髓2、关于导管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组成导管的细胞为长形B.组成导管的细胞呈管状C.组成导管的细胞具有细胞质D.组成导管的细胞两端没有横壁3、根吸收水分进入到根的内部,再运输到叶,一般不需要经过的结构是()A.根尖以上的结构B.茎的木质部C.叶脉的导管D.茎的韧皮部4、农民给苹果树环状剥皮的目的是()A.限制有机养料向根部运输B.限制水分向上运输C.限制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D.防治虫害5、将晾衣服用的铁丝拴在小树上,会对小树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铁丝会损伤小树的()A.木质部中的导管B.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C.韧皮部中的筛管D.树皮中的纤维6、如图为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中,生理过程D运输的物质是水和______。

(2)甲图中,A、B、C为在植物叶片内发生的某些生理过程。

其中生理过程C指的是______,它发生在图乙的[4]______内。

(3)根据对图丙分析,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受环境中______因素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如要提高大鹏农作物的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7、选一个生长旺盛的杨树枝条,在其基部剥去一圈树皮,过一段时同后,伤口上部的树皮长成了节瘤(下图):请回答:(1)本实验证明,树皮具有输导_________的结构,该结构叫_________。

(2)枝条上部仍然能获得足够的水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杨树主干基部的树皮全部剥掉,会导致杨树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

因此“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8、下图是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据图回答:(1)标号①为,作用是。

(2)标号②为,能够进行,形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

(3)标号③的作用是。

9、下图是已生长三年的杨树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作答:(1)图中字母所示的结构是形成层,它中间的一层细胞具有能力。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5 运输作用素养提升练(含解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5 运输作用素养提升练(含解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5运输作用素养提升练(含解析)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5节运输作用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1.(2023河南潢川期末)将带叶的枝条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在温暖的阳光充足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变红的部位是() A.整个茎 B.叶表皮C.茎中导管D.叶肉2.【教材变式·P94活动变式】(2022海南海口三模)取一枝新鲜植物的枝条,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溶液中,3~4小时后,叶片中的“经络”变红了。

依据这种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A.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下往上运输B.运输有机物的是导管C.运输有机物的是筛管D.运输水分的是筛管3.(2023福建厦门石狮期中)将树枝环剥一圈树皮后,过一段时间会发现()A.切口上方有节瘤B.切口下方有节瘤C.枝条枯死D.没有变化4.(2023河北廊坊期末)宁宁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运输方向是,能运输水和。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知识点2导管和筛管5.【新独家原创】杜仲被誉为“植物黄金”,据《本草纲目》记载,杜仲的树皮对补肝肾、强筋骨有很好的作用。

很多杜仲树皮被剥,致使树木根部无法获得有机物而死亡,这是因为环剥树皮会破坏()A.树皮中的形成层B.树皮中的木质部C.韧皮部中的筛管D.木质部中的筛管6.(2022安徽临泉期末)植物体的导管和筛管起到物质运输的作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五章 第5节 运输作用 同步测试题(无答案)-教育文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五章 第5节 运输作用 同步测试题(无答案)-教育文档

第5节运输作用一、选择题1.水分在植物茎内运输的结构是:()A.叶脉B.导管C.筛管D.气孔2.植物体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结构分别是()A.根毛、根毛B.导管、根毛C.根毛、导管D.导管、导管3.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将通过叶片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

该过程中,这部分水依次经过的主要结构是()A.根尖成熟区→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脉导管→叶片叶肉B.根尖成熟区→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脉导管→叶片气孔C.根尖成熟区→根中筛管→茎中筛管一→叶脉筛管→叶片气孔D.根尖分生区一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脉导管→叶片气孔4.有些不法分子盗剥名贵植物杜仲的树皮作药材,致使树木死亡。

其原因主要是破坏了树皮中的()A.保护组织B.输导组织C.营养组织D.分生组织5.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木质部中有输导水分的筛管B.木质部中有输导有机物的导管C.树皮中有输导水分的筛管D.树皮中有输导有机物的筛管6.将晾衣服用的铁丝拴在小树上,会对小树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铁丝会损伤小树的()A.木质部中的导管B.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C.韧皮部中的筛管D.树皮中的纤维7.给一些刚移栽的树木输液(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为提高树的成活率,你认为输液管的针头必须插入到树干的()A.树皮B.木质部C.韧皮部D.形成层8.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A.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B.在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C.在导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D.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9.有消息报道称,科学家们首次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下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以下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不正确的是()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B.“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C.听到“喝水”声时,排出叶片气孔的气体必定有水蒸气、CO2D.“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10.导管的运输特点是()A.由下向上输导有机物B.由叶向其他器官输导有机物C.由上向下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D.由下向上输导水和无机盐11.如果树木主干上的树皮被环剥一圈,树木将会死亡,原因是()A.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运输到枝和叶B.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C.根吸收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枝和叶D.木质部得不到树皮的保护12.植物茎中,筛管的主要作用是()A.运输有机物B.运输无机盐C.运输水分D.吸收水分13.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生物七上3.5.5运输作用 作业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生物七上3.5.5运输作用 作业

第5节运输作用一、选择题1.你想没想过土壤中的水分被参天大树的根吸收后, 是下列哪种组织把水运输到叶子上去的? ()A B C D2.云南某地大量红豆杉因树皮被剥,致使树木死亡。

这是因为树皮中有输送有机养料的()A.木质部 B.韧皮部 C.伸长区 D.成熟区3.小柳树因遭破坏,茎的基部被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该柳树死亡,是因为( )A.切断了导管,根缺少无机盐 B.切断了导管,叶缺少无机盐C.切断了筛管,根缺少有机物 D.切断了筛管,叶缺少有机物二、填空题4.在植物体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在植物体的茎内位于,运输的方向是。

制造有机物的主要部位是,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在茎内位于,运输的方向是。

5.导管适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特点是:每根导管由许多管状的连接而成,是失去生理功能的,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形成。

在植物体各个中相互连接,彼此贯通。

6. 每根导管的许多管状的连接而成,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形成中空的。

筛管分子是长形的,两个筛管分子之间的横壁形成了,上面有。

7.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为、等其他有机物。

光合作用制造的这些有机物是由向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运输的。

8.绿色开花植物是生物圈中种类最多的植物,约有20多万种,这些植物都有根、茎、叶(合称为器官)以及花、果实和种子(合称为器官),在这些器官中:(1)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

(2)蒸腾作用使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这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是,这些水分是由的运输的。

(3)在果树栽培和旱地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如果遇到连绵的阴雨天,要及时给果树或作物排涝,原因是。

三、解答题9.右图是一棵生长健壮的树木,请根据图示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标号①表示植物体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和,并把这些物质通过运输到。

(2)图中标号②表示叶片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来进行光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运输作用
知识点1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将带叶的新鲜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放在光下一段时间后,制作茎的横切片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茎内被染成红色的结构主要是木质部,说明水和无机盐就是在木质部中运输的.
2.对木本植物的枝条进行环剥,露出木质部,经过一段时间,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而形成枝瘤.说明茎输导有机物的管道位于树皮的韧皮部中,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
知识点2 导管和筛管
3.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位于木质部里.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位于韧皮部里.韧皮部是树皮的一部分.
4.每根导管由许多管状的导管细胞连接而成,导管细胞均是死细胞,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
5.筛管细胞是长形的活细胞,两个筛管之间的横壁形成筛板,上面有筛孔.
6.根和叶脉内也有导管和筛管,它们与茎内的导管和筛管彼此连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完成植物体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功能.
知识点1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把一段带叶的茎下端插入装有稀红墨水的瓶子里,放置在温暖的阳光下,待到叶脉微红时,用肉眼观察茎的横切面,染红的结构是(A )
A.导管
B.筛管
C.木质部
D.韧皮部
2.根据“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带有叶片的枝条,实验装置最好放在阳光直射处,目的是提高蒸腾作用的强度,使实验结果明显.
(2)烧杯中的红墨水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有利于观察.
(3)为了验证茎可运输水和无机盐这一实验结论,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上图(烧杯中已滴入了红黑水):
①预期的实验现象是:A枝条未变红,B枝条变红.
②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该实验的结论是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③这一实验设计思路的目的是: 证明茎的木质部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知识点2 导管和筛管
3.筛管输送的物质和方向是(A )
A.有机物,从叶到其他器官
B.有机物,从其他器官到叶
C.无机物,从叶到其他器官
D.无机物,从其他器官到叶
1.导学号71384104(广东东莞期末)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D )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2.导学号71384105(广东汕头月考)下图为植物体部分物质运输示意图,箭头表示运输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A.甲表示释放氧气、散失水分
B.乙表示输送水分
C.乙表示输送无机盐
D.丙表示输送有机物
3.观赏植物滴水观音的叶片会“吐水”,这些水分是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来的,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的结构是(D )
A.叶脉
B.根毛
C.筛管
D.导管
4.某同学家中的一棵枣树,在枣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C )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
C.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1.(2016·湖南永州中考)移栽树木时,给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吊瓶的针头应插到茎的(C )
A.树皮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2.导学号71384107(2016·新疆中考)右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图中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B ,原因是环剥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通道——筛管.
(2)该实验还说明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枯萎,这是因为水分通过茎的导管向上运输.
导学号71384108右图所示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锥形瓶中,除清水外,还应滴几滴红墨水,其作用是便于标记观察.
(2)实验装置中的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主要目的是增强枝条的 C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3)取两组图示装置,甲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树皮,乙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脉变红的是乙组.
(4)用清水冲洗从锥形瓶中取出的枝条,其目的是冲掉枝条表面的浮色.把该枝条作茎的横切片,在显
微镜下观察,被染色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导管.
专题整合训练绿色开花植物的生理作用
1.分别于早晨、傍晚和深夜,在同一株植物的同一部位摘取相同的三片叶子,用打孔器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进行脱色后,用碘处理,结果是(B )
A.早晨摘取的蓝色最深
B.傍晚摘取的蓝色最深
C.深夜摘取的蓝色最深
D.一样深
2.导学号71384109(广东韶关期末)对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C )
A.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作“无光”和“有光”的对照
B.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是为了消耗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C.隔水加热能防止酒精沸腾,有利于叶绿素的溶解
D.在叶片上滴加碘液,是想看看叶片是否有淀粉生成
专题2 植物的呼吸作用
3.(安徽芜湖期末)农田淹水后,如果不及时排水,农作物会死亡,主要原因是(B )
A.蒸腾作用过于旺盛
B.缺少氧气,根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
C.光合作用过于旺盛
D.根部吸水过多,导致萎蔫死亡
4.(山东潍坊期中)花草虽美,却不适合在卧室中摆放.你认为以下解释正确的是(D )
A.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B.植物白天进行呼吸作用,晚上进行光合作用
C.植物白天只进行呼吸作用,晚上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
专题3 植物的蒸腾作用
5.(安徽芜湖期末)当你和同学们漫步在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小路上时,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得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变了空气质量(C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
6.(广东潮州期末)下列有关生产实践的说法,错误的是(C )
A.合理密植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夜间适当降温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C.堆放的水稻种子发热是由于种子发霉所致
D.移栽植物时剪取部分枝叶的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
专题4 绿色开花植物生理作用的综合题
7.导学号71384114(2016·湖南湘潭中考)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如图1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小烧杯.分析并回答问题.
(1)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可见钟罩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通过玉米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出来的.
(2)将装置内0时到24时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图(图2);分析0时到6时的曲线变化情况,可知该时间段内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
(3)若在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用来探究“玉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应将装置放在黑暗(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
(4)若用装置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往小烧杯内加入3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其对照实验装置中的小烧杯内应加入30mL清水.
(5)将上述光合作用实验后的玉米叶片摘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只有对照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说明光合作用还制造了淀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