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感伤诗
白居易的感伤诗白居易的感伤诗:情感抒发与生活写照导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细腻的感情表达而著称。
他的感伤诗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同境遇和情感的起伏。
本文旨在探讨白居易感伤诗的结构和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坛巨匠的作品。
一、结构完整性的展现白居易的感伤诗作品通常由五言古诗构成,每首诗包含四个句子。
在结构上,他运用平仄艺术,通过遣词造句、用典和形象描写等手法,使诗歌的结构更加完整,凸显情感并增强含义的传达。
白居易经常运用平仄刻画情感。
他深知音韵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因此时常采取变换韵脚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整体韵律感。
例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使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句子来平和地表达了离别之情。
白居易善于运用对仗手法。
在许多诗作中,他采用了对仗和偶联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反衬,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在《琵琶行》中,“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对仗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亲朋故土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巧妙地利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感染力。
例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蓝田生残刀,白骨连青苔”的修辞手法将死亡的无情和友情的深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二、内容的完整性展现白居易的感伤诗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对于生活、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描绘。
他以真实的情感与心灵的体验出发,剖析了内心深处的忧伤与无奈,通过每一段简洁而质朴的文字,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传达给读者。
白居易感伤诗作品中常常展现对于世事变迁和个人遭遇的痛感。
他时常描绘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通过对于命运和时光的思考,表达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悲伤。
例如他在《长恨歌》中写道:“缘边射杀各回避,衣衫污损龙湫西”,通过描绘战火哀鸣的场景,展现了对于战乱的悲痛。
白居易感伤诗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于人际关系的痛苦和思考。
他深知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和亲情的珍贵,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他常常秉持着真挚的感情来表达对于亲友离别或失去的痛苦。
白居易感伤诗特点
亲;再来一个睡前故事!!!加油!!!!白居易“感伤诗”特色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
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
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一)景物抒情(二)现实主义(三)平实语言(四)超越抒情模式(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居易出生于中唐大历年间,一个动荡不安,腐朽昏庸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政权已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朋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形同虚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状况一蹶不振。
(1)面对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一方面失去了原先那种浪漫,进取的激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这时候的文人们清醒认识到这种江河日下的社会状态,纷纷把目光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转向日常的心境情感和精神思绪,多情和感伤成了中唐文人的思想主流,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压迫则加速了这种风气的滋长和蔓延,此时整个中唐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感伤和忧愁,生活于这个败落时代的白居易自然逃不过这种情愫,受当时腐朽社会状况的影响,和苦闷文风的熏陶,一种感时伤逝,悲天悯人的情感深深根植于白居易的心底,这也成为他日后大量进行感伤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摘要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
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
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价值情感价值高峰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一)景物抒情(二)现实主义(三)平实语言(四)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位杰出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也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虽然在他本人认为自己作品中价值最高最认可的是讽喻诗,但是后人在千年之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中,感伤诗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缘故,也有审美情趣变化因素,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创作感伤诗的时代背景,年代特色以及人生轨迹,来探寻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在感伤诗这类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感伤诗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要研究感伤诗就不得不从感伤诗的渊源说起,探寻诗人因何而感,因何而伤,只有了解了诗人创作感伤诗的一些时代和人文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其感伤诗。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感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愫,也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弥漫着感伤的情绪,屈原的《离骚》,东汉的《古诗19首》,曹丕的《悼夭赋》都是感伤情怀宣泄的佳作。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描绘了人生的苦痛和离别的悲伤之情。
本研究报告将探讨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主题以及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其诗歌语言和写作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以及唐代诗歌的发展。
1. 引言白居易以其感伤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常常描述离别、孤独和失意等主题,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报告将细致研究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和意义,为读者提供对唐代诗歌以及白居易个人创作风格的更深入的了解。
2. 白居易的感伤诗特点白居易的感伤诗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2.1 深切的情感白居易的感伤诗流露出他深沉的情感,宛如漫长的夜晚。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人生的苦难。
2.2 对离别的描写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离别是一种常见的主题。
他通过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将离别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句使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和悲伤,进一步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对的离别困扰。
2.3 对生活的热爱与失望尽管白居易的感伤诗常常聚焦于人生的苦痛,然而,他的诗歌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以深情的笔调写下了对大自然、花草树木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然而,白居易的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人生的失望,对社会不正义的愤怒。
3. 白居易的感伤诗主题白居易的感伤诗主题多种多样,其中一些重要的主题包括:3.1 离别之痛离别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
他描述了亲人、朋友以及爱人之间的离别,通过细腻而感人的诗句,描绘出离别的痛苦感受。
3.2 孤独和失意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常常表达出对孤独和失意的感受。
他描绘了自己在官场上的辛酸经历,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感。
这些诗句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心灵世界的悲伤和困惑。
3.3 生活的美好与失望白居易的感伤诗中也包含了对生活的美好和对现实的失望。
他用细腻的诗句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愉悦,同时也表现出对人们不公正行为的不满。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以其感伤诗而闻名。
白居易的感伤诗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情感真挚:白居易的感伤诗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对生活琐事的愁怨抑或对世事变迁的惋惜,都表达出他真挚的情感。
2. 人文关怀: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常常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关切和同情。
他用平实的语言描述贫寒与悲欢离合,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让读者在诗中触动心灵。
3. 表现手法多样:白居易的感伤诗运用了多种手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包括写景、描绘人物、抒发情感等。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简洁明快:白居易的感伤诗大多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不拘泥于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
他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5. 唯美意境:尽管白居易的感伤诗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和忧伤,但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唯美的意境,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给人以舒缓和安慰。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作者:周科良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数量颇多,抒发了真实的内心感受。
作品题材丰富,虽是随感而发,却也做到了外抒事理,内表情感,借物咏怀,慨叹命运,悼念亡友,仕宦孤寂于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怜惜之心态,有着“以我观物”的真情实感。
本文对白居易所写的感伤诗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感伤情怀的成因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深入挖掘其感伤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感伤;情怀一、白居易感伤情怀的诗歌从公元772年出生,到公元846年逝世,白居易所写的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诗王”及“诗魔”说法。
其中,具有感伤情怀的诗篇成就很高,深受世人喜爱,感伤诗的代表作如描写生死爱情的诗作《长恨歌》,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作者通过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亲哀友,表达出内心的苦闷。
白居易深受病痛折磨,感到仕途不顺,加之华年易逝,无不感伤世事。
其悼念的对象既有亲人,又有友人,白居易性格开朗,广结友人,在宦海中结交了杨弘贞、元稹等朋友,感情契合,友谊深厚,志同之友临别时会依依相惜,《伤杨弘贞》、《哭王质夫》、《赠别崔五》、《送张山人归嵩阳》等就是此类作品[1]。
二、白居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缘由白居易创作的感伤诗,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曲折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是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诗歌少不了感伤。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人物。
从历史灾情到国家危难,从集体灾难到个人不幸,感伤情怀随着皇朝的腐败而加深。
安史之乱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文人们的观念由浪漫热忱转变为颓废感伤,这自有时代的原因。
虽然白居易这样的文士想补时救弊之乱,但在国运衰败面前个人力量甚微,忧伤愁绪笼罩心头,整个诗坛自然就出现了悲情基调[2]。
感伤的人生造就了感伤的情怀。
白居易感伤诗描述了自身的情感历程,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气质,所写诗歌始终充满着感伤情绪,创作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感伤世道,感伤人生。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鬼”。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其中以感伤诗最为著名。
白居易的感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下面将对其进行简述。
首先,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之一是情感真挚。
他的感伤诗作往往能够直击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白居易善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将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到诗歌中,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性。
他的感伤诗作中流露出的忧伤、失落、孤独等情感,能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并引发共鸣。
其次,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之二是形象生动。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自己的感受具象化。
他常常用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来比喻自己的心情,使得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例如,在他的《琵琶行》中,他通过描写琵琶的声音,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表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感伤之情。
再次,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之三是言简意赅。
他的诗作往往字数不多,但表达却极为精炼。
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得作品更加凝练。
他的感伤诗作中常常能够通过一两句话,道出他的内心痛苦和无奈,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感伤诗作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此外,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之四是意境深远。
他的感伤诗作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己感受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
他的感伤诗作中常常透露出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感慨,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他的感伤诗作中流露出的对人生、对爱情、对命运的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思考人生的意义。
综上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情感真挚、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和意境深远。
他通过这些艺术特点,使得他的感伤诗作更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性,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感伤诗作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白居易感伤诗艺术性管窥
白居易感伤诗艺术性管窥[摘要]自居易诗歌三千余首,艺术性较高的是其部分感伤诗。
他的感伤诗受外界事物所感,情动于内而形诸咏叹,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关键词]自居易感伤诗浪漫现实叙事抒情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是相当复杂的,白居易自然也是这样。
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这反映着他在创作这些诗歌时的生活和思想的变化情况。
从大体上说,他早年的作品中,更多侧重于思想内容和题材方面的发掘,而在他的晚期作品中,则更多地侧重于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的探求。
他的“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或“杂律诗”中,“兼济”和“独善”的思想则是互相渗透又是互相矛盾的。
在上述四类诗中,“讽谕诗”“片面强调社会功能,亦有表现直露,议论太切的毛病”;“闲适诗”“内容情调比较低沉,表现?行在独善,求远祸全身’的中庸思想;‘杂律诗’数量虽多,内容却显狭窄;‘感伤诗’多反映自己的不幸遭遇,格调低沉,但有些诗又却感情浓郁,艺术性很高。
”选人高中课文(课本和自学读本)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富有代表性的,通过这两首诗,即可管中窥豹。
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新乐府》的序言中,自居易明白告诉读者他的诗歌是有所为而作的,他是有意识地继承《诗经》以来的文学传统,用诗歌来为他的政治主张服务的,他的作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而作”的,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④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长恨歌》这首叙事诗,有其首创意义,而且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魅力。
在这首诗中,作者同情的是在被玩弄、被牺牲的杨贵妃方面,而对于马嵬坡禁军兵变的首要责任者唐明皇,在委婉的叙述中却加以谴责。
他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虚构的故事情节——临邛道士寻访仙山;升天入地找到杨贵妃;杨贵妃托物寄情,殷勤寄词,烘托出杨贵妃忠实于诺言,忠实于爱情的形象。
而《琵琶行》里,现实主义却占了上风。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3神州文学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周科良辽宁职业学院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数量颇多,抒发了真实的内心感受。
作品题材丰富,虽是随感而发,却也做到了外抒事理,内表情感,借物咏怀,慨叹命运,悼念亡友,仕宦孤寂于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怜惜之心态,有着“以我观物”的真情实感。
本文对白居易所写的感伤诗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感伤情怀的成因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深入挖掘其感伤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感伤;情怀一、白居易感伤情怀的诗歌从公元772年出生,到公元846年逝世,白居易所写的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诗王”及“诗魔”说法。
其中,具有感伤情怀的诗篇成就很高,深受世人喜爱,感伤诗的代表作如描写生死爱情的诗作《长恨歌》,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作者通过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亲哀友,表达出内心的苦闷。
白居易深受病痛折磨,感到仕途不顺,加之华年易逝,无不感伤世事。
其悼念的对象既有亲人,又有友人,白居易性格开朗,广结友人,在宦海中结交了杨弘贞、元稹等朋友,感情契合,友谊深厚,志同之友临别时会依依相惜,《伤杨弘贞》、《哭王质夫》、《赠别崔五》、《送张山人归嵩阳》等就是此类作品[1]。
二、白居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缘由白居易创作的感伤诗,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曲折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是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诗歌少不了感伤。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人物。
从历史灾情到国家危难,从集体灾难到个人不幸,感伤情怀随着皇朝的腐败而加深。
安史之乱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文人们的观念由浪漫热忱转变为颓废感伤,这自有时代的原因。
虽然白居易这样的文士想补时救弊之乱,但在国运衰败面前个人力量甚微,忧伤愁绪笼罩心头,整个诗坛自然就出现了悲情基调[2]。
感伤的人生造就了感伤的情怀。
白居易感伤诗描述了自身的情感历程,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气质,所写诗歌始终充满着感伤情绪,创作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感伤世道,感伤人生。
《白居易的诗歌才华》:评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才华:评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1. 导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官员,被誉为诗坛奇才。
他的诗歌以充满人情味和丰富的意象闻名,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评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探讨其独特之处。
2. 白居易的生平与背景介绍白居易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地、著名作品等,了解他的受教育程度、职位以及与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等相关背景。
3. 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描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常用的手法和表达方式。
如: - 叙事性强:白居易擅长通过故事叙述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 明快俊雅:他善于运用流利明快而又细腻优美的语言。
- 赋予生活情趣:他将平凡生活赋予新鲜感和诗意,描绘出生动独特的画面。
- 借景抒怀:白居易常借由田园景色、草木花鸟等自然元素来表达内心情感。
4. 白居易的艺术成就探讨白居易在诗歌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深入人心的主题:白居易关注社会民生,他的诗作常以人民生活为中心,直击人心,引起共鸣。
- 独特视角与思考:他对时事政治有敏锐触觉,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病的深刻思考。
- 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从抒发个人感受到反映社会现实,从爱情到友情,从咏史到山水田园等各种题材都能有出色表现。
5. 影响与价值分析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并阐述其对后世文坛产生的启示和贡献。
如: - 对后代文人启迪:白居易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们受到启示和崇敬。
- 文化遗产: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艺术遗产,对中原文学传统造成了积极影响。
6. 结论总结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成就,强调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贡献,并展望其在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以上几个部分的详细阐述,本文评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他所具有的独特风格、深入人心的主题以及丰富多样的题材与风格使得他在唐代文坛上脱颖而出。
同时,白居易也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才华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启发,并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白居易感伤诗创作情况综述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其中,他的感伤诗是备受关注的一部分,这些诗篇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
白居易的感伤诗创作始于他青少年时期,那时他便开始体验到人生的种种苦难。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
白居易的诗歌也因此充满了感伤情绪,他的诗中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以及人生的短暂和孤独。
白居易的感伤诗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特质。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类情感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
他的诗中表达了对人类情感的多重表现,包括爱情、友情、亲情、恩情等,以及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有很多名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描绘了一段悲情的爱情故事,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痛苦;而《琵琶行》则抒发了他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敬意,诗中表现了他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白居易的感伤诗不仅仅是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也是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他的诗歌中揭示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性的缺陷,同时也表
达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人性的赞美。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是他对人生、情感和社会思考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贡献。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人文价值。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5篇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5篇第一篇: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白居易在艺术上存在这些缺陷是不足为怪的。
艺术性的问题不是一个纯技巧问题,它与作家生活经验的广度,以及认识生活的深度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来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西畴职业高级中学邓影星 180********【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名最著”,一生著述颇丰,诗文计3800多篇(首)。
其中215首感伤诗,内涵丰富,情感真挚,或伤时叹老,或悼亡亲友,或念远惜别,或咏物感怀,表现了诗人对逝去之物、远去之人的悲伤哀惜之情。
本文首先对感伤诗的分类和模式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白居易感伤情怀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第三部分对感伤诗倾情的特色和成因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白居易的感伤诗名篇研究和对比,以更好的阐述感伤诗的情怀。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模式原因对比分析一、感伤诗的分类及抒情模式(一)感伤诗的分类1.伤时叹老由于白居易一生病痛不断、仕途不顺,使得诗人对年华流逝、老之将至倍为敏感,因此感伤时光一去不复返以及叹息老之将至的作品成为其感伤诗中备受关注的内容。
据笔者统计,这部分诗篇多达40余首,大约占感伤诗总量的20%。
在伤时叹老的作品中,白居易利用镜子和白发意象以及年龄数字嵌入诗句的手法,很好地完成了对这一主题的抒发。
(1)利用镜子、白发意象巧妙抒情青春年少的姑娘爱照镜是因为镜中美丽的娇颜是自己的最爱,通过铜镜可以反复欣赏;渐入暮年的老者,在昔日的抱负未实现时多是心存遗憾而感慨时光流逝、不甘就此终老。
正因如此,白居易在白发爬上鬓角之时,对镜子较为敏感。
白发是年轮渐增的标志:时光流水般悄悄走过,留下的只有满头的银丝。
在白居易感伤青春流逝的诗篇中,白发是一个醒目易见的意象。
(2)嵌入醒目的年龄数字以凸显老大迟暮之怀1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许多数字出现,或记叙俸禄,或记载年月。
在这些数字的运用中,年龄数字的使用尤其频繁,特别是在感伤诗中,因年龄数字的醒目显眼,且准确记录年龄的特点,使得感情的抒发有凭有据,从而显得更为真实。
2.悼亲哀友(1)悼念亲人元和六年(811),白居易丁母忧退居下邽期间,女金銮子不幸夭折。
金銮子的降生是白居易经历初恋创伤、三十七岁与杨氏结为伉俪后的一件值得庆幸欣慰之事。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诗作颇多,其中以其二百多首感伤诗最为出色。
感伤诗的分类尚存争议,但就其感伤诗而言,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
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的白居易真实的心路历程。
作为白居易诗歌中较有诗味诗意的感伤诗,其艺术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上,都切近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始终贯注着他的真情实感,所以大多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不是理智、客观、冷静的俯视自己,而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融入了自己的身心。
正因为此,他的诗歌才具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明白晓畅;情景交融;淡雅清婉On BAI Ju-yi's sentimental Poems(College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wu,730070)[Abstract]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s by Bai Ju-yi quite a lot, which with its more than 200 sentimental poem best, sentimental poetry classification is controversial, but the sentimental poetry, in fact, can be summed up as " things hold outside" and " reason to " two categories, as " of encounter in shape with chants of " sentimental poems, Bai Ju-yi's true feelings and the attitude of many by this kind of poetry to show readers. The theme of writing and some offici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sense of loss, some write lif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and sense of impermanence, some write alone sickly profound experience, some writing on natural personnel law awareness and contradictory mentality, reflect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three one is Bai Ju-yi true journey. As in BaiJu-yi's poems are more poetic flavor poetic sentimental poet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content selec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emotions, are close to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nner world. The Bai Ju-yi's theory of poetry in his sentimental poetry always give his one's real feelings, so most is " I view things " "me state ", is not rational, objective, calmdown myself, but perceptual, emotional into my body and mind. Because of this, his poetry has an infection of human strength.[Key words]:Bai Ju-yi;sentimental poetry;lucid elegant;scenes对于白居易的感伤诗,前代学者的研究总括起来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其置身于源远流长的感伤文学的长河中去考察,自宋玉的《九辩》到潘岳、江淹、庾信再到白居易、李商隐最后到纳兰性德、黄仲则等都纳入了“感伤—言情”这一传统,是人们一贯的探讨方向;另一种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传统分类于现在的西方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存在争议。
论白居易诗中唯美感伤
论白居易诗中感伤请怀的艺术价值摘要白居易一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倍受称颂,但是他诗中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
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的变化的情感,使其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
他的感伤情怀是一种东方式的唯美感伤。
其特质是: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
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三、通过个人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
他感伤情怀的这些特质,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对我国和后世的许多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唯美感伤前言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将毕生精力从事诗歌创作的很突出的一位诗人。
他一生留下了3000多首诗作,还提出一套诗歌创作理论。
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辑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古往今来,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而备受称颂,而他的讽喻诗也一直是人们评论的重点,但却忽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他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
实际上,白居易不但重视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劝谏,希望统治者有所悔悟警惕而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更注重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人们认识到他不仅把诗歌作为讽喻政治的工具,也把诗歌作为个人精神追求的形式,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变化的情感,使他的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成为美的载体,也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诗歌“唯美”“感伤”特点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从广义上讲,即不注重论理教化意义、政治功利意义,而注重纯文学价值,注重表现人心的温良善感的风格,白居易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人中唯美、感伤风格最浓中的一个大家,唐诗发展到白居易时代的中唐,风格迥异,中唐社会一方面是大乱的初平,经济得到恢复,使得士大夫阶层滋长了竞争奢华的风习,另一方面是统治集团倾轧不休,“中兴”无望,使得一部分曾企图以文字为工具去促进“中兴”的有志有识之士在现实面前连连碰壁,如履薄冰,转而逃避政治,独善其身,加以进士备受尊崇,经学衰微,礼法凋敝,带有崇尚文藻的风气。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白居易的诗歌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情怀,他的诗句反映出他的怀旧
之情和伤感之情,抒发他对往昔的追忆和怀念。
白居易的诗歌,
特别是在战乱时期,充斥着他深深的感伤、悔恨和思乡。
例如,《冬夜读书示弟》中,白居易用一种无的伤感来表达他对
过往的挂念,对流逝岁月深深的惋惜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满
目山河空忆往,千里草木尽体旧。
家书惟是梦中信,山水且共客
中留”,他表达了对流逝岁月和原始景色的惆怅,希望借以相抚
的家书能带来梦中的安慰,以客中的景物抚慰他的思乡之心,让
他的思乡情感更加深刻。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里充满了一股悔恨的情绪。
例如,《赠汪伦》,他在诗中深深地自责:“将谋事抛破浪,潦倒於世无能”,
表露出他从政时的失败;他也曾誓过要“此生不渝尽登山,一去
劳碌归玉门”,但事与愿违,只能在宫中囚徒般苦思冥想,因此,他落寞地对自己开心行政、不留多余惆怅之心的事业遗憾,抒发
着他弥留的难过情绪。
此外,白居易也怀念他在过去把持过的公职,他曾写过一首诗
《早发白帝城》,“府库空经年,薄暮故国梦”,是对他曾经把持
着重任的恍惚之爱;又有“鸿雁几时到,江湖犹自乱”,以及“问客
易起舞,何人推琴弦”,这些诗句也隐含着他对已往公职事业无
奈失望的痛苦,谈及到他那特有的失情感,使他不免感到懊悔。
总之,白居易的诗歌充满了悔恨的情感,让人不免熟悉他的失物
之痛和流年之恨。
他的语言和诗句,都把他内心深处惆怅而悲欢,历尽风雨的感伤抒发得淋漓尽致,实乃一种痛人的情怀之歌。
论文-白居易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摘要】白居易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就是诗歌。
他的许多诗歌,和李白、杜甫同样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强烈的表达了人民的呼声与抗议。
在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上,对当时和后代,国内和国外,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所留给后辈的这份珍贵遗产,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浅谈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据其自述,讽谕诗是他“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闲适诗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者”;杂律诗则是“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百韵至两韵者”。
他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的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
因此,我将从这四类诗中来谈谈其艺术成就。
一、讽喻诗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
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秦中吟》据其小序,是写贞元,元和之间在长安所见所闻而感到可悲的事:或是民生的困苦,或是社会风习的窳败。
《新乐府》所反映的问题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边防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礼乐教化问题等,绝大多数都是属于针砭,批评的范围,特别突出的是朝政的弊端,君臣的腐败,穷民的哀苦。
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
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诗歌在我国古代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成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应该说,白居易的诗歌是我国古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通俗易懂,不愧为我国一代伟大的诗人。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成就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
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
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
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摘要白居易现存215首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触物伤怀,感伤情绪渗透方方面面。
诗缘情而绮靡。
215首感伤诗脱离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诗风,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转向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这一份情和意,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渗透着诗人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品格修养。
本文力图从白居易的感伤诗为考察对象,从情、景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探究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成就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感中的情1、伤时之情2、亲友之情3、思乡之情4、情爱之情二、白居易感伤诗中的景1、四季主景伤时叹老2、以月为景寄托悉思三、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1、以物喻声,出神入化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3、言浅意深,情致曲尽4、感伤弱者,提升思想价值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
在《与元九书》书中,白居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
《与元九书》云:“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
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又有事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
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
1按此分类,白居易诗作可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
从思想内容来看,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价格最高。
“救济人病,禆补时阙”,(《与元九书》)2很好地体现了他诗论的精神。
但就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而言,感伤诗则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情”白居易生于官僚之家,但迫于时事,四处漂泊;聪慧异常,早年入仕,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宦海失意;晚年忠于三教,生活虽依然漂泊不定。
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构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情感的主旋律。
在白居易的诗中,我们总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种感伤:美好事物总是那么脆弱、美好生命总是那么过早就凋零。
这对于在宦海中沉浮、在人世不断漂浮的他来说,是正常的,同时也是无奈的,因为他的这种内心情感的变化是受到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经历的以及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特点、文人传统所影响的。
1、伤时之情。
在白居易的215首感伤诗当中有44首诗篇感叹时光流逝,容颜衰老,抒发功业未就的感伤。
“朱颜销不歇,白发生无数,唯有山门外,三峰色如故。
”(《重到渭上旧居》)3,诗人重回旧居触目所见,景色未变,“色如故”,可已物似人非,1白居易集山西出版集团第200页2白居易集山西出版集团第196页3白居易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第104页“白发生无数”,正好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中,作者通过景色和人物相对照,件件桩桩都在叹岁月的流逝,尽显沧桑之感。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白鹭》)4,四十不到,白发早生,只为一个“愁”字。
愁何?只为时光流逝,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士功业未就。
诗人通过白鹭为喻,抒发功业未就的感伤。
2、亲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中有12首悼忘诗。
追怀亲人,悼念友人,情感真切,感人尤深。
太和六年、七年间,白居易友人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位好友相继离去,留给白居易的悲痛是巨大的。
“并失鵷鸾侣、空留糜鹿身。
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
长夜君先,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5。
诗中“并失”和“空留”,“友人逝”和“我独留”相以应,尽显孤独之感。
“满衫泪”、“故人多”,更是把诗人伤痛的情感推向高潮。
整首诗深刻描绘出诗人当时极为沉痛的感受,诗作衰婉动人,情调凄伤,通过情景描写和回忆历史,抒写友人离逝的切肤之痛和对人物不幸的同情。
在白居易的友人中,元稹与白居易生死契阔三十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元稹的离去,带给白居易莫大的失落和孤独“同心一人去,从觉长安空。
”6金銮子生于元和四年,夭于元和六年。
在世不过三年。
在《念金銮子二首》诗中表达了对幼儿的痛悼以及自己中年丧子的悲伤。
“今日一伤心。
因逢旧乳母。
”7看到喂养女儿的乳母,不禁伤心难耐,长者仍在,幼儿已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感伤,不言而喻。
“一朝舍我去,魂影无处所,况念夭化时,哎哑初学语”。
方才环绕你膝,呕哑学语,便不幸魂飞影失,让诗人无法接受,并加重了他生为人父却无法养女成人的自责与愧疚。
“与尔为父子,八十有六旬”,父女情分不满三年,便阴阳两隔,死者长已矣,生者悲不断。
舍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整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对幼女的痛悼以及自己中年丧子的悲伤。
长者仍在,幼儿已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不言而喻。
3、思乡之情。
思乡与别离,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不变的情结,而如何表达这人人心中4白居易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第129页5白居易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第252页6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第732页7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第797页都有、却因时因地有所不同的思乡和离别之情。
在这方面,长年宦游它乡的白居易就写过不少构思新巧、感情真挚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了精神困惑,映照离乡为官与返归乡土、追求理想与留恋家园的两难抉择。
“扁舟泊云岛,倚悼念乡国。
四望不见人,烟江澹秋色。
客心贫易动,日入愁未息”(《秋江晚泊》)8,“泊”在外,“念”故乡,“客心贫易动,日入愁未息”,这绵绵不绝的情感表达了白居易的故园之心,家乡之情,“念乡国、不见人”,人在异乡,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望驿台》9;“当窗柳”和“扑地花”相对应,睹物思人,描绘出韦丛和元稹相互思念的情境。
“两处春光同日尽”一语双关,即描绘出了春天美好时光的消逝,也描绘出人各天涯的感伤。
最后一句,“居人思客客思家”直接点题,表达两地相思,春尽日,彼此的思念就更加深切。
4、情爱之情。
悲男女恨别也是白居易感伤诗情感寄托的一个重要载体。
据考证,白居易在青年时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姑娘有过刻骨铭心的热恋,后源与社会和家庭的阻力被迫分手,这段爱情经历留给白居易的伤感是无穷无尽的。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10,迎着寒风眼泪都冻住了,可是思念之心却犹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
在感伤自己的同时,也在为恋人担忧。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除《邻女》、《长相思》、《生离别》等十多首诗歌叙述了有关他和湘灵的恋爱感受,白居易还假借《长恨歌》表达自己的这段恋情的失意和惆怅。
“天地长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1《长恨歌》在叙述唐玄宗的享乐生活和杨贵纪百般宠爱后,更多的笔墨写的是唐杨爱情的悲剧,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
白居易把唐玄宗看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深切同情。
“一篇长恨有风情,绵绵无绝寓感伤”,12该诗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的千古绝作,一千年来深受读者赞赏和喜爱,这也与作者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正符合了诗言情的说法。
别林斯基曾说:“感情是诗情天生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
”13也正是在白居易的感伤诗当中,无论是伤时叹老,悼亡8白居易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第39页9白居易集山西出版集团第120页10 白居易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第49页11 白居易集山西出版集团第93页12 “一篇长恨有风情,绵绵无绝寓感伤”,--《长恨歌》主题再探张爱芳李会转标题13 《从生活中开掘诗情和诗美》王宜振第1页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无不应情而发,也正是感伤诗中处处弥漫的失意落寞氛围,把白居易的感伤诗推向艺术的顶峰,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景以景抒情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一大特色。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14自然界的春花、秋月、一景一物无不是白居易感伤诗创作的题材,借景言情,借景感伤,抒春悉秋思,寄离别情绪。
1、四季为景,伤时叹老。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以春、秋为主题的感伤诗有二三十首。
诗人将自然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相对照,反衬生命短暂,发出对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叹惜。
“朱颜销不歇,白发生无数。
唯有山门外,三峰色如故。
”《重到渭上旧居》15描写了在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万古常新,春色年年依旧,自然生命永恒,而人的容颜易变,年华易逝,春去秋来,人生岁岁不如前。
相对与春,白居易的诗歌中对秋赋予更多的笔墨。
《秋夕》、《早秋曲江感怀》、《南湖晚秋》,在这些诗歌中,秋叶散落、秋风悲凉,秋日低沉,这一切的秋景带给人是的是无限感伤。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感秋寄远》,16(3)诗在悲秋的背景上写情,将悲秋与恨别相交织,显得格外浓重、纠结。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秋风与离忧浑融一起,分不清哪是离忧,哪是秋风,处处都令人神伤。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佳期破灭,芳岁凋谢同时呈现,一切美好的都消失了,让人何以承受?诗写来似乎优柔不迫,但其内在的情感力度是很大的。
透过诗歌,可以感悟到诗人面对冷秋是如何的感伤、如何的愁苦。
情在字中、字在情中,极易产生共鸣与互动。
2、以月为景,寄托愁思。
白居易一生坎坷,他对人生经历、宦海沉浮、身体病苦有诸多感慨。
月在白居易眼里成为他自身情感的代言,月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情愫,也成为诗人倾诉的对象。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
南邻北里歌吹时,独倚柴门月中立”。
《寒食月夜》17,在凄冷的月夜,望着漆黑的夜里的茅草屋,没有灯,没有14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写景诗探析张艳萍闫续瑞第1页15白居易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第104页16白居易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第51页17白居易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第46页一丝的光亮。
沉重的愁绪碾压着我、桎梏着我,我独自靠着柴门,望向天边的明月,任由月光包裹着我的身体。
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忧愁,与无尽的寂寞。
而在《感月悲逝者》一诗中月色依旧,而昔年同游望月之人已逝,对月思人,不胜痛切,“何处”两字一问,渲染“悲逝者”的情调。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情景交融是一大特色。
诗人将真切的人生体验融入到一景一物当中。
《长恨歌》诗人更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景物当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通过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意境深远,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1、以物喻声,出神入化。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发于器,入于耳,转瞬即逝,无迹可寻。
白居易却用以物喻声和设喻作比的方法来描写音乐,使声音从无形到有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马刀枪鸣”、(《琵琶行》)18这些描写,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去感受声音,让不同的感觉形象以情感为中介而相互联系,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的手段共同传达特有的情感体验,宛如琵琶声声在耳,使无形的声音转化为有视觉形象的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