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方法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压力及协同调控策略

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压力及协同调控策略

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压力及协同调控策略彭文英【摘要】京津冀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禀赋、土地生态系统质量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生态压力调控的区域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运用基于人地关系的人口土地生态压力比较指数模型,选取人口数量、人口经济密度、城市化发展水平、生态用地人口密度指标,研究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压力及其调控,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人口密度分布、人均占有建设用地、人均拥有生态用地的空间差异明显;有10个区土地生态压力人口少于自然人口,27个区土地生态压力人口多于自然人口;生态压力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差异悬殊,其中天津中心城区人口土地生态压力最大,承德市人口土地生态压力最小.京津冀应加大土地生态压力协同调控力度,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分土地资源保护区;优化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格局,推动京津冀土地资源协同保护;增强区域参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动力,健全跨区域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形成京津冀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一体化格局.%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land resource endowment and quality of land ecological system are obvious;the development and usa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land ecological pressure related 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With the help of people land relation ecological pressure comparison index model ba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land,taking the amount of people,population economic density,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land population densityindex,the author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on land ecological pressur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 coordinated regulation strategy of that.It is found that:first,the land ecological system in this region is fragile,th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population densitydistribution,construction land per capita,and ecological land per capita are significant;second,there are 10 areas with land ecological pressure population lower than natural population,and 27 areas with land ecological pressure population more than natural population;and third,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ecological pressure are significant,differences in terms of land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are significant,the population land ecological pressure of central Tianjin is the highest,and that of Chengde is the lowest.So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should, first,enhance the coordinated regulation,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main functional area,and scientifically divide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area;second,it should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oduction,ecology and life,promote the coordinated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in this region;and third,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driving force to encourage the areas to take pare in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perfect the cross-area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grated land resources usage and protection pattern.【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18(032)003【总页数】7页(P95-101)【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资源;生态压力;人地协调;协同调控【作者】彭文英【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一、引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区2015年GDP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42%,辖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25%,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起被公认为我国三大人口活动密集区[1]。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 产生深远影响。在京津冀地区,政府 推动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政策, 会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 而影响生态效率。通过合理规划产业 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土地 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
05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下 降
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 ,研究发现该地区的生态效率在过去 几十年呈现下降趋势。
政策建议
1 2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合理规划建 设用地和自然保护用地的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 破坏生态系统。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保 护,减少城市化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3
引导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通过制定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工业企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优质农田和生态用地 的占用。
周边地区效率较低
相对于中心区域,京津冀地区的周边地区土 地利用生态效率较低,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 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有关。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效率变化
农用地生态效率提升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京津冀地区的农用地利用生态效率逐步提升,对区域生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设用地生态效率波动
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
农业活动
随着京津冀地区人口不断增长 ,对住房、交通和基础设施的 需求也在增加,导致大量农用 地转为建设用地,影响土地利 用生态效率。
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 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经济 增长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 率;另一方面,过度追求经济 效益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降低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与自然因素的关联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BP-ANN在石家庄市的运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BP-ANN在石家庄市的运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BP-ANN在石家庄市的运用作者:秦岭,刘巧芹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第8期秦岭,刘巧芹(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点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为了避免石家庄在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研究。

文章选取了12个指标构建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ANN模型,通过测试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得出石家庄市土地处于中低程度的集约利用状态。

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石家庄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石家庄市;BP人工神经网络【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8-0057-06一、引言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了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区域竞争力,而且带动了河北省各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河北省影响深远。

作为河北省会城市,石家庄市要做好引领和协调作用,依据即将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然而新的发展机遇在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用地需求,带来城还可在商业区域的各建筑物间架设空中走廊,建设立体停车场与之相连,形成“多层城市空间”。

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主要是修建地铁,并将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合理衔接,以方便市民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问题。

可见,立体交通大幅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大交通体系。

目前,京津冀区域整体路网密度高、交通发达,但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北京高速公路网密度为河北的2倍、天津则是河北的3倍,河北大交通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东部土地利用变化及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气候效应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东部土地利用变化及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气候效应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东部土地利用变化及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气候效应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宏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地利用变化,而这种变化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极大。

尤其是大型城市群的发展,使得周边土地利用变化更加明显。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气候和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东部土地利用变化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气候效应。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探究中国东部土地利用变化及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气候效应,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对中国东部土地利用变化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其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2.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辐射、温度、降水和风场等气候变量的影响。

3.利用生态系统模型模拟研究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循环和水循环过程,探究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数据收集和处理:收集中国东部土地利用变化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关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地形、土壤等,进行处理和分析。

2.气候模拟:利用区域气候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京津冀城市群周边的气候进行模拟,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前后的辐射、温度、降水和风场等气候变量,并评估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

3.生态系统模拟:利用生态系统模型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对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循环和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4.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1.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城市群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况 下 ,构建了绿色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即在土地资源
利用过程中既考虑传统的经济产出、又考虑能源消耗和环 境代价 的 效 率 评 价 方 法 ),并 对 超 大 城 市 高 度 集 聚 、“极 化 ”效 应 明 显 、中 小 城 市 吸 纳 力 不 足 ,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的 京 津 冀 城 市 群 进 行 了 科 学 评 价 。通 过 研 究 城 市 群 中 不 同 功能城市的效率水平、制 约 因 素 ,以期实现不同类型城市 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绿色化,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向低 投 人 、低 排 放 和 高 产 出 的 绿 色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解 决 “保 障发 展与保护资源”两难问题。
中图分类号 F 0 6 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2 - 2 1 0 4 ( 2 0 1 9 ) 0 4 - 0 0 6 8 - 0 9
D O I :1 0 . 1 2 0 6 2 / c p r e . 2 0 1 8 0 5 2 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 源 约 束 不 断加剧,生 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产 业 低 质同构现象普遍,我国在建 设 两 型 社 会 的 进 程 中 ,已 将 资 源 、环 境 问 题 上 升 到 国 家 战 略高度。而土地作为区域发展的资源性、生 态 性、物质性 空 间 基 础 ,承 载 了 人 类 社 会 所 有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活 动 ,是人 类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也是污染 物产生的主要载体。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土地资源 虽然拥有一定的吸纳和净化污染物的能力,但一旦超过能 力 上 限 ,就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并导致周边 环境质量下降,影 响 居 民生命安全。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 利用过程中不仅存在土地经济产出效率偏低等问题,而且 由于忽视生态与环境问题而造成的退化、破坏及污染也十 分严重。本 研究在土地总量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情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距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距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距分析作者:王雨桐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21期[摘要]从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到2016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

但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异度十分明显,无论土地用途选择、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结构等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与《规划》的目标差距甚远,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势必出现诸多问题。

因此,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的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针对当前北京、天津、河北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间的差异,为后续《规划》的实施和京津冀土地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度[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32《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三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甚远,致使不同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起点、进程和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在实际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从而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

所以,有必要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现状进行区域分析,并与《规划》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的发展概况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京津冀是中国北方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占地面积218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

2013年2月,中央提出京津同城化、京津冀一体化;2014年2月,京津冀协调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该战略旨在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京津冀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京津冀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京津冀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其土地利用变化尤为显著。

这种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更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京津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和生态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研究将首先基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变化速度、变化方向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包括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演变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生境质量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演变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生境的分布和类型,还影响了生境的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深入研究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的关系,对于理解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制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揭示该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研究结果将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生态学研究体系,为类似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京津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京津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京津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地区一直受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扰。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即从社会、政治、经济多个层面入手,协同处理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京津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现状、研究和政策的发展趋势,以及一些能够让该地区变得更加良好、可持续的可行方案。

一、现状京津冀地区自从三十年前被划为经济试验区以来,一直在进行着经济建设。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自然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污染等问题并存,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这些问题至今仍有待解决。

二、研究进展针对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很多研究机构纷纷进行了相关科学研究。

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生态保护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生态保护意味着要采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保护物种和栖息地。

因此,应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合理的生态系统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此外,还有许多研究正在进行中,包括对空气质量、水资源管理、土地开垦以及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三、政策走向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治理措施,政策和法规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协调不同部门及地区间的合作,促进环境治理协作机制的建设,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

其中,京津冀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规划是一项重要举措,该规划旨在协作处理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

规划高度重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资源共享等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中央政府针对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的共性和特殊性,还出台了多项具体政策和措施,包括增加绿色投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推进污染物减排等。

四、可行方案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生态问题,需要制定可行、具体的方案。

目前,有一些方案已经被试验。

例如,有效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造自然保护区、生态迁徙通道、绿色走廊以及绿色屋顶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方法。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Research of Coupled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倪维秋 张志宏NI Weiqiu ZHANG Zhihong文章编号:1009-6000(2017)06-0027-06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17.06.004基金项目:201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滨海地区县域土地生态功能分区及空间管控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项目编号:2016B3504)。

作者简介:倪维秋,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张志宏,男,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研究员。

摘要: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研究以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为评价基期,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性,揭示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耦合协调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北京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之间为高度协调,发展类型为集约度滞后型;天津市和沧州市为中度协调,天津市发展类型是集约度滞后型,沧州市为城镇化滞后型;河北省除了沧州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均为低度协调。

从空间分布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的距离较远,受到北京和天津辐射带动作用影响不大,区域建设用地与城镇化为低度协调,并且为城镇化滞后;而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比较近,受到北京和天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因此城镇化滞后型和集约利用滞后型处在此消彼长、向协调发展的过渡期。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概述 (6)2.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7)2.2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 (8)2.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10)3.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1)3.1 生物多样性影响 (13)3.1.1 植被类型变化 (14)3.1.2 物种分布变化 (15)3.1.3 生物多样性评价 (16)3.2 水文循环影响 (17)3.2.1 地下水水位变化 (19)3.2.2 地表径流变化 (20)3.2.3 水质变化 (21)3.3 气候调节影响 (23)3.3.1 温度变化 (23)3.3.2 降水变化 (25)3.3.3 气候稳定性分析 (26)4.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效应的相互作用 (27)4.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29)4.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30)4.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31)4.2 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3)4.2.1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 (35)4.2.2 生态系统恢复潜力评价 (36)5.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37)5.1 评估模型选取 (38)5.2 模型参数确定 (39)5.3 模型应用与验证 (40)6.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的对策与建议 (41)6.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2)6.2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43)6.3 强化生态补偿机制 (44)6.4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5)1. 内容概要本文旨在对京津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生态效应。

首先,文章概述了京津冀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历史变化,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接着,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政策调控、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纯技术效率测度(BCC)、技术效率测度(CCR)、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法,对京津冀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2―2013年的土地利用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

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投入要素规模偏大,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北京市相对效率较低均为规模无效导致;(2)京津冀地区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呈扩大趋势;(3)北京市、天津市、秦皇岛市等地土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较多,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石家庄市、沧州市、廊坊市、邯郸市等地土地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较小,技术进步不足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土地利用效率;BCC;CCR;SE-DEA;Malmquist 指数法;京津冀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4-0563-0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低土地成本、低劳动力成本来吸引资金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财税体制的变革,使我国城市建设空间迅速扩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2014年)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05万km2,2013年为3.65万km2,增长78%左右。

城市建设空间的扩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有利于产业与人口的集聚,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城市用地与耕地矛盾、人口与建设用地集聚的空间匹配失衡、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我国城市用地还面临着严重的低效利用问题,2013年国家发改委有关课题组对12个省会城市和144个地级市的调查显示,省会城市平均1个城市规划4.6个新城(新区),地级城市平均1个城市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全国新城新区规划人口数达34亿人,这与我国人口现状严重偏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用地的低效利用问题。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的耦合协同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的耦合协同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的耦合协同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效益提升以及碳排放的减少,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的耦合协同发展,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京津冀城市群涵盖北京、天津及河北多个城市,其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紧张和碳排放压力等问题。

研究该地区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的耦合协同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城市群产业结构、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因素的分析,而关于三者的耦合协同发展研究尚不多见。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京津冀地区的相关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针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的耦合协同发展研究仍有待深入。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进行深入研究。

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政府报告、研究报告等。

五、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的现状分析1. 产业结构现状: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工业化现象。

各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优化。

2. 土地利用效益现状:土地利用效率在不同城市间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同时,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与农业用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 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领域。

各城市间的碳排放量差异较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碳排放。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2.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2.1 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6)2.2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8)2.3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 (9)3.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11)3.1 自然因素 (12)3.2 社会经济因素 (13)3.3 政策法规因素 (14)4.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效应的影响 (16)4.1 生态环境影响 (17)4.1.1 水资源影响 (18)4.1.2 气候影响 (19)4.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 (20)4.2 生物多样性影响 (22)4.2.1 物种多样性变化 (23)4.2.2 生物地理格局变化 (24)4.3 环境质量影响 (25)5.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评估 (26)5.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27)5.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 (29)6.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策与建议 (30)6.1 土地利用规划调整 (31)6.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33)6.3 政策法规优化 (34)1. 内容概述本报告旨在全面探讨京津冀地区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研究通过收集并分析1990年至年间该地区的遥感影像资料与统计数据,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等现象,并评估了这些变化对区域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碳排放等方面造成的生态效应。

此外,报告还探讨了政府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为未来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议。

1.1 研究背景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其在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资源调度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资源调度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资源调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土地资源调度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精确的土地信息和空间数据分析,为土地资源调度提供支持和决策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资源调度。

一、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度中的应用测绘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

这些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土地信息和空间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模拟,为土地资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1.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相结合的计算机系统。

它可以对土地用途、土地性质、土地权属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分析。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资源调度中,GIS可以绘制各类土地利用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等,为决策者提供可视化的信息。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或卫星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土地的空间分布、土地覆盖类型等重要信息。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资源调度中,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土地信息,并辅助划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

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NSS是利用卫星发射的信号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一种技术。

在土地资源调度中,GNSS可以用于土地界址测量、土地重心测量等,为土地规划和分配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

二、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度的具体方法1.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和GIS,可以实时监测土地的利用情况和变化。

例如,可以对建设用地、农用地、水域等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不合理利用和违规占用情况。

同时,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模型分析,预测土地利用的趋势和需求,为土地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2. 土地评价和优化配置通过测绘技术获取土地的空间分布和属性信息,可以对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类,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和功能。

例如,可以评价土地的适宜农业、建设、保护等方向,并优化配置各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问题和对策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问题和对策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问题和对策
雷爱先
【期刊名称】《团结》
【年(卷),期】2016(0)2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

实现这一重大战略,需要土地利用管理的支撑和保障。

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对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雷爱先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地用司综合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喀斯特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2.西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3.欠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研究
4.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5.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作者: 张凤莲[1];王素君[2]
作者机构: [1]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2]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版物刊名: 环渤海经济瞭望
页码: 26-3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合京津冀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土地承载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区域内土地利用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

借鉴长三角区域内的"土地联盟"模式,对京津冀区域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京津冀区域内土地资源紧缺与粗放利用两种现象并存,更加突出了科学合理、集约高效使用土地的必要性。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现状分析,对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京津冀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扩散研究

京津冀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扩散研究

京津冀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扩散研究黄敏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作为整合农村碎片化闲置土地、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创新举措,在区域间迅速产生扩散效应。

文章以政策扩散为理论视角,对京津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进行时间、空间的演化分析,并针对京津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扩散的现状及潜在的风险提出优化对策,从制度建设、政府机制建设及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有效性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时空演化;优化对策政策扩散作为政策科学领域的一种客观现象,也是研究政策执行过程的重要理论。

政策扩散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沃克(Jack L.Walker)研究美国州政府创新型政策扩散的实践,由此成为政策扩散研究的开端。

随后政策扩散研究逐渐由碎片化单一理论向整合解释理论转变,主要集中于政策扩散时间、空间维度的过程研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扩散模式及机制研究等,相关研究逐渐趋向成熟,对于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借鉴效应。

而我国学者研究政策创新与扩散领域的时间较晚,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策扩散的理论引进与述评、扩散时空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讨论话题较多,主要着眼于土地流转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或风险防控,未从政策扩散的视角来探析土地流转政策的时空演化特征或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土地流转政策扩散的特征,有利于丰富政策扩散的案例分析。

一、京津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扩散的时空演化机理分析实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有利于促进碎片化土地集中经营、提升农村土地的闲置利用率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2005年至今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实践,在2014年中央政府接连下发两个中央一号文件,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政策支持。

随后地方政府依据政府文件精神,在地方区域逐步推进土地确权以及土地流转工作。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扩散特征。

(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时间演化:典型的S型政策扩散曲线对政府是否采纳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以当地政府出台政策文件或者开展推进会议的最早时间为标准,以此确定京津冀政府对政策采纳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方法技术研究进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冯长春 吕品妍 苏黎馨一、研究背景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分布集中、人口稠密、产业集聚,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土地供给压力不断增大,开展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至关重要。

同时,京津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仍处在缺乏区域协调和统筹的阶段,出现了空间配置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内相关建设规划的颁布与推进,地区内部的产业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都将产生较为剧烈的变动,也亟需对相关支撑技术与制度创新开展研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三大战略提出,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颁布,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纲要》指出,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并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的空间布局。

立足新机遇、新要求、新目标,需要更好地思考在协同发展语境下,如何实现区域层面土地利用明确用途、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规模等目标。

研究首先通过对不同时段京津冀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和规律诊断分析,总结京津冀土地利用演变规律的特征;并与其他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适宜京津冀土地利用的优化路径;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的各类因素,研判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的主导影响因素,构建适宜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一体化目标的指标体系;进一步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并探索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的分区方法;最后,研究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的技术方法,为京津冀一体化土地利用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二、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协调需求1. 区域内基底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需更好地统筹资源配置本研究利用遥感解译数据,获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信息,分析了京津冀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时空演变规律,发现区域内土地资源分布有较显著的不均衡特征,尤其是生态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

2015年,张家口、承德、北京三市集中分布了区域内75%的林地,而北京与天津两地集中了区域内40%的城镇建设用地。

借助转移矩阵及相关变化指数,进一步发现区域内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两类,一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二是林地、草地、水域等生态用地转为耕地。

但随着退耕还林、占补平衡等政策的大力推进与有效实施,2000年以后,各地耕地、生态用地被占用的问题都有所减弱。

而从1995年开始,京津冀区域内进入了较实质的协作阶段,河北各市建设用地向着京、津双核方向扩张的趋势也在弱化。

但北京与天津的极化作用依然突出,北京市土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6%,2014年承载了该区域近20%的人口,GDP贡献率达到32%;京、津双核则以不足1/7的土地承载了1/3的人口,并创造了超过1/2的经济总量。

2. 核心仍有优化空间,外围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应重视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建立比较研究视角,更加客观地认识京津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可以发现,虽然其内部存在较突出的极化作用,但与国内外大都市区相比,中心城市和核心圈层发展的集约度仍有较大优化空间,而外围圈层发展滞后的特征则更突出。

北京市及京—津双中心的人口密度,基本只达到了国外大都市区广义范围的平均水平,建设覆盖强度的衰减趋势也更为明显。

此外,国外大都市区的核心城市服务业不仅规模大、吸纳就业比重高,且以金融、商业服务及公共服务为主,结构合理。

北京虽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但三产结构有待优化,而天津和河北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仍较高。

未来在土地利用优化中,核心城市重在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而外围非核心城市应当与核心城市增强良性互动,指引用地理性增长,同时兼顾集约利用原则。

3. 协同发展已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仍需重视发展基础与自然条件的分异,建立差异化管控体系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与空间区位条件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遴选影响因子,综合运用弹性网络回归、Logistic回归等数理方法,识别其中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程度的加深、整体发展格局的优化已对土地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财政收入对建设用地增长的激励作用仍然存在,尤其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而核心城市则主要受社会服务水平、产业结构的影响。

自然条件方面,通过构建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区域内土地资源适宜耕作或开发建设的潜力分别进行评估,最后通过空间叠置得到土地利用适宜类别的空间布局。

结果发现,各地区土地利用适宜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土地利用潜力较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华北平原。

综上,立足驱动机制与自然条件分异,应加快建立差异化管控体系,因地制宜地指导土地优化配置。

以尊重自然潜力、顺应发展需求、服从上位规划等为原则,进一步设计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区划方案,并明确不同区划内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

4. 区域协调基础良好,但整体结构相对松散,需进一步系统梳理协调机制京津冀区域在协作方面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重视与支持。

最初可追溯到1981年成立的“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出现了“首都圈”的概念,涵盖了河北省的唐山、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

总体来说,各地方政府早期便开始积极推动区域协调,但结合整体历程来看,区域规划频繁,且存在多个协调范围,区域治理整体处于探索状态。

2010年以后,国家愈发重视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开始以中央为主导推出了一系列协同发展战略。

2014年中央成立了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京津冀三地随后也迅速成立了各自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协同发展意见、专业领域协作框架等政策文件来具体指导实践。

此外,社会力量和公众的参与也不断受到重视。

为了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京津冀三地一直致力于消除壁垒与区域市场统一,例如推动产业转移、形成物流信息共享等。

2016年底还举办了第一届“京津冀协同发展社会组织高峰论坛”,计划以此搭建起三地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者的合作平台,促进非政府组织在区域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建议与展望1. 由点及面,支撑存量挖潜有序开展高度集聚的社会经济要素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世界级城市群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遏制城市低效蔓延,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离不开对存量用地的更新改造与潜力释放。

对此,不同的国家根据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充分强调因地制宜,且实施路径多元,从交通网络升级、土地整治更新到街区功能重组、土地发展权制度革新等,重在将相关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

伦敦、巴黎、东京等发达首都圈经验表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用地愈发集约高效。

美国提出的精明增长方式,致力于拓宽容纳发展需求的新增用地途径,也可以大力控制土地的粗放利用。

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京—津发展核心是目前存量挖潜的主要范围。

需要建立起从地块到地区内,再到地区间不同层次的保障策略支撑存量挖潜的全面开展。

对于地块开发,基于功能复合与纵向开发实施更新;地区内,强化功能组团的合理布局,加强潜力地区的投入水平,整合闲置资源的再次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水平;地区间,遵循职能分工,有序完成功能的疏解与承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倒逼土地利用转型。

由此,由点及面地推动区域内存量用地释放、再整合、功能置换、利用强度提升。

2. 统筹区域规划,调整区域用地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同时充分实践因地制宜,才能确保区域经济的稳健增长、社会的长治久安、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

东京在经历产业过度集聚、首都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的问题时,采取联合7个都县市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建立多个首都副中心城市,有效规避了中心城市过度膨胀;巴黎政府发展多中心的大都市格局,沿塞纳河两岸构建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轴线,规划建设新城。

世界大都市区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区域规划的统筹作用。

京津冀当前需要立足区域范围来考虑用地结构的优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基底与发展潜力实施差异化的结构调整,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化为调整目标。

通过区域层面的结构协调,切实保障全域范围内生态用地的规模,并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功能结构,强化对生态用地的用途管制,并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确保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尤其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要工程建设。

同时,功能疏解释放的存量空间要充分用来支撑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部署符合地区发展定位的产业,增加配置不足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补充必要的绿地面积等。

3. 根据适宜性评价与分区结果,进行空间优化调整基于土地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及空间单元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程度,将研究单元配置给适宜性较高的用地类型以取得土地利用最佳效益,但也需要妥善处理土地利用的多目标性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空间单元的竞争问题。

对于京津冀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在此基础上划分出的土地利用优化区,生态优先区作为绿色生态屏障和畜牧业产业基地,主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核心优化区则应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由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同时也需保留足够的自然生态开敞空间;功能拓展区应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土地,优先利用非耕地或者中低产田开展城镇建设,逐步承接核心优化区的产业和人口转移;统筹发展区应更重视保护耕地,开垦废弃撂荒土地,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转化为农业生产地。

4. 健全多边协调机制,形成稳定的区域治理体系良好的协调机制是区域内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跨区域联合治理机构发挥统筹作用,主要负责处理协同发展事务、制定区域共同发展目标、监督区域规划(或计划)的实施效果等。

它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持续运作机制,明确的处理矛盾方法,动态的持续监管过程等。

从长远发展来看,京津冀地区可以常设管理综合性事务的区域机构,并由此促进纵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横向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

此外,建立起稳定的区域协作关系,还需要引入公众及部分相关非政府组织,吸引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区域问题决策、监督区域战略执行。

最后,还要重视立法保障的问题。

解决区域矛盾、规范主体协作行为、监督区域政策执行情况等事务均缺乏权威依据与统一标准,加快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十分迫切。

(编辑:蒋仁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