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和谐:基础——通过修身来实现 群体和谐:核心——通过治国来实现 天人和谐:理想——通过平天下来实现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归纳、演绎 注意学科自身的认识规律循序而进;注意 借鉴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阶级分析方法的科学运用
内容: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
每个个体农户需向国家交纳十分之一的 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负担 国家的劳役或兵役。村社农民三时务农, 一时讲武。 影响: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
1、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大国争霸,
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在日益解体, 郡县制产生,成文法出现,官僚制 度开始萌芽; 2、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战争、 变法、百家争鸣Βιβλιοθήκη 二、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西周在继承商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国 家机器进一步完备。
国家机器
宗法制
分封制
井田制
宗法制
起因:夏商时期没有严格的系统的宗法传承
制,易于产生王位更替时的混乱。 内容:(合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嫡 长子的传承制度 影响: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 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各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 的纽带,使宗法家族组织成为相对稳定的社 会集团和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
国家和法的理论
政治哲学问题
社会模式理论(理想国理论)
治国的方略和政策
治国的伦理准则——义利统一
治国的关键环节——贤者治国 治国的核心内容——民本文化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
国家和法的理论
政治哲学问题 社会模式理论(理想国理论) 治国的方略和政策 伦理道德问题 政治实施理论及政治权术理论
信等道德来维系。
想一想:如何评价孔子把政治视为
道德的延伸和外化?
儒家把政治视为道德的延伸,正是人治
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强调了执政 者的品质对政治会发生直接影响; 但从根本上说,这种理论是不正确的, 在实际上是保守的。具体表现为:
它混淆了政治关系与道德关系,掩盖了
政治的本质; 从认识上来看,过分强调道德,堵塞了 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 在历史的运动中,把道德看得重于政治, 多半要把政治拖向保守。
先秦的时间断代:
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朝代更迭: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一、夏商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社会特征:以一个主要方国为核心的联盟帝
国,方国的核心为朝。 国家的外部表现形式:方国联盟 帝国凝聚力取决于方国对朝的认可和朝的实 力威慑 社会内部结构:以宗族体系为基础的宗族国 家,王具有多重身份。
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
人类的善性与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 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 娄上》)
性善论的评价
合理之处:看到人类本能中有些与
人类社会性中“善”的东西的内在 统一性和联系; 片面之处: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 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主 要来于后天实践,用抽象的人性代 替具体的人性。
分封制
起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周王把自己的同姓兄弟以及与之有姻
亲或在灭商战争中的功臣分封到各地,代理 王室管理这些地区。封国在政治上服从于王 室的统治,有向王室纳贡、出兵打仗的义务,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有限的自治。 影响:使周王室与各地区间形成了较稳固的 政治隶属关系。
井田制
《中国政治思想史》
导 言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内容及对象
“政治学说史作为一门学科要阐述政治思 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政治 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有规律地积累 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 思想派别的斗争中进行的。” ——苏联学者
“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
儒家把道德作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
认为道德与刑政的关系是道德为主、刑政为
辅;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治国次序:正名顺言——成事——兴礼乐——施刑 罚
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过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臣之间不仅是权力制约关系,还要靠忠、
①伦理政治与安于专制秩序
A、政治思想的核心—仁礼学说: 礼——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核心是分 贵贱、别尊卑 “不学礼,无以立” 仁——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内容 包含克己、爱人、复礼
克己的内容:克制自己 克己的方式:修己、约、自戒、自省、
慎言、慎行、无争等 爱人:“仁者、爱人也” 爱人的内容:忠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复礼的内容:恢复周礼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
1、商人的信仰与崇拜
帝是商人信仰的至上神 商人还盛行祖先崇拜
2、王权专制思想
商王自称“余一人”,
王处于承天继祖救民的地位,他是上帝在人


间的化身,是先祖的继承人; “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人们只听从王的调遣; “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事业成败的责任都由王来承担。 “邦之不臧,唯予一人有佚罚”
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 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 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 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 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 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行 政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 点和政治主张。” ——中国学者
的,有利于守成而不利于进取,从 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保守的命题。
③德治主张
A、礼治与正名
礼是国家的大节,是稳定政治秩序的根本 国家应尽量保留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仪形式 礼的基本精神是以优良的道德为基础的礼让 确保礼治的根本措施就是正名
B、举贤才
贤才是有效治理国家的关键 贤才的标准是道德品行和一技之长
二、西周的宗法文化与周公的政治思想
1、西周宗法文化的政治意义:
宗法文化的主要特点:亲亲、尊尊 宗法文化的内容:
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尊尊——尊其所尊,要求尊宗敬祖 宗法文化的作用:凝聚宗族共同体,巩固宗 法秩序
2、周公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思想
尊天思想的核心:主要表现为对商代上帝观念的修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1949年版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 版社1984年版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0年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6年版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1、儒家学派的特点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西周以
来的传统文化 崇尚礼仪,主张以礼治国 以孔子为师
2、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
孔子:(约前551-
前479),中国古代 著名的教育家、思 想家,鲁国人,名 丘,字仲尼,出生 破落贵族,但从小 又受到贵族教育, 通晓礼仪,是儒家 伦理政治的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
②仁政学说
A、实行仁政的原因: 施行仁政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 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
B、如何实行仁政?
实行仁政的基本方式——推恩:将不忍人之

心推而广之,由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公孙丑上》) 仁政的中心思想——保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 下》) 保民的主要内容:顺民、安民、养民、教民
2、研究层次:
列传式研究 流派研究 社会思潮和时代重大课题研究 重要概念的研究 各种政治思想的对比研究
参考书目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
1924年版 谢无量:《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 馆1923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台湾)中 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叶祖灏《中国政治思想精义》,(台湾)中 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C、养民之道的中心——制民之产
正经界:解决土地问题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
周公政治思想的评价
强调天的权威,增加了王权、政治活动的神
明佑护力量,强化了王权; 用发展的观点看天命,把天命看成可以认识 的客体,因此不盲从,而是把天命与现实政 治联系起来,表现了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 特点; 强调从民情知天命,反映了对民众力量的重 视。
三、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想一想: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
克己有合理的一面,强调人人都应考虑以什
么方式存在于社会; 但克己强调处处把自己作为斗争的对象,不 是引导自身在适应社会中改造社会,而是出 处克制自己以安于现状,这显然是保守的。 忠恕是一种美德,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人 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但忠恕忽视了整个社会是个人存在的前提, 认为只要由我做起,一切矛盾就可在自己身 上消失,这是不可能的。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学派
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社会 改造等的理论、方针政策; 研究这些理论方针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 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响; 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 变的过程。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
追求和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轨迹
②守旧的边际平衡式的政治思维
中庸——寻求边际平衡的基本方式 “夫礼所以制中也” 避免过和不及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 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 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 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主张无可无不可
如何评价边际平衡思想
边际平衡思想是以稳定旧质为前提
正; 尊天思想的内容: 提出“惟命不于常”的命题, 提出“依德求民主”的思想 提出“以民情视天命”的观点 尊天思想的作用:既保存了上帝,又解释了朝代更 替,既把上帝当作精神保护伞,又提出了要面向现 实,注重人事,满足了神人两方面的要求。
敬德思想:
敬德思想的核心——提高了道德在政治中的
地位 保民思想: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 保民的基本点——治民的态度(一方面,君 王要体察民情,另一方面,要把民众作为自 己的镜子。) 慎罚思想:是德的补充 (依据成法成典用刑, 用刑要注意犯罪者的态度,用刑之心要出于 善,判决时切忌匆忙)
C、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动荡的因素 平均主义可以稳固国家的经济基础
D、实行愚民政策
3、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约前371-前 289),邹人,中国古 代著名思想家。他发挥 了孔子学说中“仁”的 思想,提出仁政学说, 对儒家的发展作出重要 贡献。宋以后,孟子被 理学家极力推崇,被尊 为儒家道统的继承者, 称为“亚圣”。
克己、爱人、复礼三位一体,内
在精神修养与外在行为规范相互 制约、相互补充,这种把高尚与 平庸、精神满足与外在屈从巧妙 地结合在一起的学说,成为统治 者最理想的伦理原则。
B、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法家认为,政治问题的中心是权力,
在政治活动中,道德不起决定作用; 儒家认为,政治与道德应结合在一 起,甚至认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就 是道德问题。
①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关于人性的三种代表观点:
性无善无不善:告子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世硕 性善或性恶:孟子和荀子
性善论的内容
孟子既承认人的自然本性,也强调“其仁义之
性”; “仁义之性”是人异于动物的标志; “仁义之性”源于人本能的善良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