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彷徨》背景
理解《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理解《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把《呐喊》、《彷徨》理解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强调的是其不同于传统小说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而“成熟标志”,则强调这种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与独到性,及其对于现代小说发展的典范意义。
这可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两方面加以把握。
所谓“表现的深切”,首先应该注意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观念这一背景入手,来认识他独特的表现视角,即对农民与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深入挖掘,对现代中国人灵魂的“拷问”;注意鲁迅小说中“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情节结构模式。
所谓“格式的特别”,着重分析鲁迅小说在“新形式”方面的探索,比如其别具视野的小说叙述者、反讽式结构、主体性的渗入以及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风格等。
对这一方面的理解,最好结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
《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1.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的表现视角都是“内向性”的,即对于精神创伤与灵魂病苦层层深入的揭示与拷问,并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这正是其小说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2.“看/被看”的结构模式常常是多层次的,或者说,这种“看客文化”是无处不在、深入中国文化内部肌理的,既有“鉴赏”与“表演”的“看/被看”,也有“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或“独异个人”与“庸众”)的“被看/看”,甚至还有“隐含作者”与“看客”
间的“看/被看”。
3.“归乡”模式是一种复调小说模式,叙述人的故事(常表现为“我的故事”)与被叙述人的故事(他/她的故事)互相渗透、影响、质疑,实现小说层层深入的灵魂“拷问”,也内蕴着鲁迅的“反抗绝望”。
读书分享交流会《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课件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 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思想内涵,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主题分析
批判现实主义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 的阴暗面。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合理进行 了尖锐的批判。
鲁迅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社会现实的反映
鲁迅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映,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人文精神的传承
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他关注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尊严,这种人文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艺术的借鉴
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古典 韵味,又有现代气息。
读完《故事新编》后,我对鲁 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 了他通过文学表达出的对社会 和民族的责任感。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和情节,深入剖析了人性的 各种弱点,如贪婪、自私、虚 伪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03
《故事新编》读书分享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创作《故事新编》时,正值中 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前后。
VS
创作背景
鲁迅先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意 识到要唤醒民众的觉悟和思考,必须通过 文学的方式。因此,他决定用“故事新编 ”的形式,创作一系列短篇小说。
主题分析
02
作者背景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 一,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 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注。
鲁迅《呐喊。彷徨》背景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2年“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他应《新青年》编委的约请,“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彷徨中的呐喊
彷徨中的呐喊刘东晓摘要:《彷徨》和《呐喊》是鲁迅先生所著的著名小说集,鲁迅关心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两部小说中创作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时代,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
鲁迅在作品中批判了他们人性的弱点,批判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进一步阐释这两篇小说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人物形象,思想,反封建创作背景:1、《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是这本书的自序。
由于当时的革命情绪高涨,所以鲁迅在《呐喊》中,删削些黑暗,装点些希望,使作品尽量闪现出亮色。
2、《彷徨》是在"五四"退潮之后完成的。
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复古势力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先进的知识分子中有右翼开始分化出去,中间派处于动摇彷徨的状态。
作品分析: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其目的就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祝福》收录在《彷徨》第一篇2.《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我的答案:A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C、《祝福》D、《药》我的答案:D3《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4《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我的答案:C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我的答案:B3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1.4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A、《伤逝》C、《狂人日记》D、《药》我的答案:C2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我的答案:B3鲁迅小说完成了语言上的革命,小说的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文。
×1.5鲁迅的《呐喊》《彷徨》(五):爱情题材的小说1《伤逝》收录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可编辑)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姓名:张静丽学号: 0903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 山西省电大朔州分校入学时间: _______200903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王卯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3月16日提纲一序论1.中心论题;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2,写作意图:《呐喊》与《彷徨》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上,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二、本论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三、结论《呐喊》与《彷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
融个、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
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摘要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对《呐喊》、《彷徨》的剖析,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呐喊讲的是什么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鲁迅呐喊讲的是什么及作者的创作背景(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呐喊讲的是什么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导语】: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二《呐喊》《彷徨》
•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 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 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 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 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华老栓 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 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 之一。
•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 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 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 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 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 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 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 “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 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 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第二节:《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 《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 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 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 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 "大哥"吃人,"医生"也吃人,就这样,鲁迅实际 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这个社会 在中国已经维持了几千年,所以,鲁迅继之控诉 了从先秦到"五四"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 的历史: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 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 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 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 封建传统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
呐喊彷徨内容简介600字
呐喊彷徨内容简介600字《呐喊彷徨:心灵的挣扎与觉醒》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部深刻描绘人性、社会与时代交织的作品——《呐喊彷徨》。
这部小说集,如同一曲激昂而又沉郁的交响乐,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人们在黑暗中的呐喊和彷徨,以及在苦难中寻找光明的决心。
《呐喊》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是对旧秩序的尖锐批判。
作品中的人物如孔乙己、闰土、阿Q等,他们的生活状态,既是个人命运的缩影,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孔乙己的穷困潦倒,闰土的麻木不仁,阿Q的自欺欺人,都在呐喊中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他们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读者对现实的思考,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彷徨》则更深入地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这个部分,鲁迅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元,如涓生、子君、涓生的母亲等,他们身处社会变革的旋涡,既深受传统观念束缚,又渴望挣脱束缚寻求新生。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母亲对儿子婚姻的干涉,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在新旧观念冲突下的彷徨与迷茫。
这些人物的内心挣扎,是鲁迅对个体命运的深度关注,也是对社会转型期人性探索的深度剖析。
《呐喊彷徨》的主题并非单一,它涵盖了社会批判、人性探讨和历史反思等多个层面。
鲁迅以犀利的笔触,将个体命运与社会背景紧密相连,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刺破了黑暗,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真理的追求。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唤醒了人们的良知,引领着人们从彷徨走向呐喊,从迷茫走向觉醒。
《呐喊彷徨》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座丰碑,一座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让我们在阅读中深思,去理解过去,去面对现在,去期待未来。
鲁迅的《呐喊》、《彷徨》
于1922-1926) ; B组:《非攻》、《理水》、《采薇》、 《出关》与《起死》(写于1934年-1935 年) 。 其它分类研究方法。
第三节、《故事新编》
3.《故事新编》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
和风格特点 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 活,这是《故事新编》又一个重要的艺术 特色。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 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 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呐喊》、《彷徨》
1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 见的现象。” 《呐喊》( 收 1918 年- 1922 年小说 14 篇 ): 阿Q 正传 狂人日记 药 风波 故乡 明天 孔乙己 社戏 白光 鸭的喜剧 一件小事 端午节 兔和猫 头发的故事 《彷徨》( 收 1924 - 1925 年小说 11 篇): 伤逝 孤独者 在酒楼上 祝福 离婚 示众 长明灯 高老夫子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弟兄
第一节、鲁迅创作概述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 怒和痛苦。他一度沉默,埋头抄古书,校 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 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 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下,鲁迅从长期沉默和思索中走出,拿起 文学武器,以新的姿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和新文学的建设之中。
第二节、《呐喊》和《彷徨》
2 、《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 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 在的统一性。
第二节、《呐喊》、《彷徨》
3. 《狂人日记》主旨、与外国 文学关系、创作方法: A、《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 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 动的描写,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 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 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现代人的最初的觉醒意识。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
鲁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的命运,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在创作中,鲁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同时,鲁迅着力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这一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围一般人对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
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写好的故事课文的背景资料
一、鲁迅及其作品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原字豫剑,后改名豫才,笔名狂人、小溪、漆夫等。
其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故事课文背景1.《记忆》《记忆》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散文课文,由鲁迅所写。
全文以鲁迅幼年时在舅舅家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引发了鲁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对旧我国社会的批判。
2.故事内容在故事中,鲁迅以一种怀旧的情感,描绘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对母爱的眷念,以及对旧我国饥饿与贫困的揭露。
3. 教学意义《记忆》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散文,不仅在情感上引人入胜,更在思想上富有启迪。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深切感受他对我国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三、故事课文意义解析1.对母爱的眷念在《记忆》一文中,鲁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贯穿始终。
他用“百感交集在我心头”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思念,令人感受到了他那份深厚的亲情。
2.对旧我国社会的批判通过讲述自己童年时代的贫穷与饥饿,鲁迅对旧我国社会的贫困与不公做了深刻的揭露。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旧我国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3.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的作品中批判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陋习和愚昧,对儒家的封建礼教、文人的陋习、小家子气、饭桶精神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四、故事课文的现代意义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课文《记忆》,学生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母爱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力量。
2.启迪当代社会鲁迅的作品对旧我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启迪当代社会,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社会问题,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力量,应当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呐喊》《彷徨》的背景描写
作者: 茅宗祥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4-89页
主题词: 背景描写;时代背景;鲁迅小说;作品内容;历史背景;风俗画;历史环境;意象;象征意义;
社会背景
摘要: <正> 背景,亦称环景,包括自然环景、生活环景、社会和历史环境,因而它是个模糊的概念。
我们常说的背景,一般指的是社会和历史背景(环境)。
本文论题的旨意亦是如此。
对《呐喊》《彷徨》背景描写的研究,不可谓不多,大多侧重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对社会和历史环境虽有涉及,但缺少全面系统的论述,而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作品却有“庞大的决定力量”①,不可小视。
因此本文拟对鲁迅小说的背景描写作一探索。
一说起鲁迅小说的背景描写,人们便会想到他的。
《彷徨》简介
《彷徨》简介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共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间所作的11篇小说。
这些小说主要描写了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困境。
作品的主要题材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
农民题材的作品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农村社会的落后和农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善良、坚韧和勇敢。
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则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挣扎和矛盾,揭示了他们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内心追求。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
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鲁迅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着感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对人生、对前途的执着探索。
此外,《彷徨》也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一方面感到寂寞和荒凉,一方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
因此,《彷徨》中的作品相比其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技术更加成熟,思想也更加深邃,展现了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断进步和追求。
总之,《彷徨》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性挣扎的小说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让我们看到了农
民和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挣扎,也让我们思考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让社会更加美好。
鲁迅的历史背景
鲁迅的历史背景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名社会批评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
鲁迅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主义和迷信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背景家庭背景鲁迅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曾是一名官员,但后来家道中落。
鲁迅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因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而早早去世,这使得鲁迅从小就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感。
教育经历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转向文学,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创作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此后,他陆续发表了《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一系列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活动鲁迅不仅是一位作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子。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逝世与纪念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
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哀悼,人们纷纷评价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民族魂”等。
鲁迅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广泛阅读和研究,他的思想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总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主义和迷信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名社会批评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
鲁迅的历史背景涵盖了家庭、教育、文学创作、社会活动等多个方面,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和社会贡献奠定了基础。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即将发布,但是小编从"小道"得知,今年语文将会考出《呐喊》这篇文章。
为了帮助考生能顺利复习,小编特意整理出了呐喊知识点,希望考生看过本文之后能够能加轻松复习。
关于《呐喊》: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
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
例如写父亲病亡之后,便抒发了对家境败落的感慨;叙述在南京读到生理学著作以后,便发表了对中医的看法;述说看了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示众的影片之后,便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见解;介绍完《新生》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便抒发自己感到无边寂寞的感情;等等。
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议论,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认识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
篇章结构:一、(1)概括记述小说集《呐喊》形成的原由。
二、(2─22)记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梦”的形成与破灭。
(一)(2─4)学医救国救民的“梦”形成及在仙台的破灭。
(二)(5─9)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精神的“梦”,在东京,《新生》的流产,从而感到巨大的寂寞与悲哀。
(三)(10)在北京抄古碑,麻醉自己的灵魂。
(四)(11─22)金心异的约稿,又启动了他救国救民的“梦”想,在寂寞苦闷中奋发起来写文章了,为唤醒“熟睡的人们”呐喊,为前驱们助威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结集并付印,再次强调命名《呐喊》的原由。
《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简答1.《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一)鲁迅从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和角度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他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思想弱点,即“愚弱的国民性”。
(二)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
(三)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特别表现在注重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
(四)鲁迅小说在题材上有重大开拓,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现代文学创作领域。
2.《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答:(一)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达到共性而个性统一,能从他们的性格中看出某种负责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1)鲁迅总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2)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着的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出来。
(二)鲁迅的小说把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这方面采取的是十分严谨的态度。
(三)鲁迅的小说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和烈火般的激情结合着,在表面的冷峻之下,包藏着也时时流露着作家内心的激情。
3.阿Q的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3)阿Q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严重缺失。
4)“精神胜利法”则是他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
4.叶圣陶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1)由于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他写的最多的也最成功的还是学校里的教员学生,以及教育界的种种弊端。
2)叶圣陶是以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权色生活著称的,他笔下的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的习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和尖锐的抨击讽刺。
3)反应农村劳苦大众的贫苦生活和他们无力反抗压迫的现实的苦难命运。
4)1925年五卅运动后,叶圣陶开始有意识地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些觉醒了的投入现实革命斗争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文学背景
文学作品的文学背景文学作品的文学背景是指一部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哲学、科学等方面的背景。
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学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风格、形式等方面,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价值。
文学作品的文学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1.作者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等。
了解作者的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2.历史背景:作品创作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状况、文化传统等。
历史背景有助于揭示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历史观。
3.文化背景:作品所涉及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
文化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寓意。
4.哲学背景: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理论观点等。
哲学背景有助于揭示作品的深度和作者的哲学观。
5.科学背景:作品创作时期科学发展水平、科技成果等。
科学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和作者的科学观。
6.文学流派和风格:作品所属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和风格(如幽默、讽刺、抒情、史诗等)。
文学流派和风格有助于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7.作品背景: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等。
作品背景有助于形象地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氛围。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学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欣赏其艺术魅力,领会其思想价值。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习题及方法:1.习题:简述《红楼梦》的文学背景。
解题方法:阅读《红楼梦》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背景。
答案:《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背景约为18世纪中叶。
作品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家族命运的沧桑。
作者以自己的家族经历为原型,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
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2.习题:《百年孤独》反映了哪个国家的历史背景?解题方法:阅读《百年孤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2年“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
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
他应《新青年》编委的约请,“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彷徨》:《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18 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
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人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病故。
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