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文档资料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地质构造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 : 一是建造即形成 , 是指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它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 , 也是地壳运动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 ; 二是改造即形变 , 它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构造变形 , 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侧重于中、小型构造的研究。
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 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然而在研究中、小型构造时, 必然要涉及到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背景 , 另外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以及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 必然要涉及显微和超显微构造的研究 , 从而扩展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涵。
因此, 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加丰富多彩 , 使构造地质学步入大科学、大综合、大协调的研究领域 ,成为地质科学中的当采学科 , 从而起到保持领导各种分支学科的地位。
二、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育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将构造地质学区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前者主要是对小区域或中、小尺度地质体的各种构造变形、变位现象,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构造的几何学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及其空间关系和发展过程;各种构造的发生条件和形成机制;并进而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方式、强度和动力学过程。
而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岩石圈的结构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岩石圈板块、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岩石内部组构的细微变化,乃至矿物晶格位错。
三、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主要研究进展我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研究方向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南大地构造及演变、中亚造山过程与燕辽构造带、青藏高原隆升与构造 - 岩浆作用及成矿效应、中央造山带与大陆深俯冲、盆山耦合与油气开发、构造成矿与矿产资源、活动构造、地震与自然灾害等方面。
地质学中的构造地质学

地质学中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包含了众多分支领域,而构造地质学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构造地质学主要关注的是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和变形。
通俗地说,它就是研究地球“筋骨”的学问。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生物体,其内部有着复杂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而构造地质学就是试图揭示这些结构是如何形成、发展以及相互影响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构造地质学呢?这其实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我们可以追溯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变迁,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比如,某些山脉的形成、海洋盆地的开合,都能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中找到线索。
其次,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构造地质学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许多矿产的分布往往与特定的地质构造有关。
了解这些构造,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寻找那些隐藏在地下的宝藏。
再者,构造地质学对于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质构造活动活跃的区域,通过对构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评估地震风险,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中,有几个关键的概念和方法是必须要掌握的。
褶皱,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构造形态。
想象一下一块布料被用力挤压和折叠,岩石在受到强大的压力和应力作用时,也会形成类似的褶皱。
有的褶皱像平缓的波浪,有的则像是紧密折叠的纸张。
断层也是构造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就像是地球岩石圈的“裂缝”,当岩石沿着这些裂缝发生相对位移时,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不同类型。
除了褶皱和断层,节理也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裂缝,它们的存在也反映了岩石所经历的应力环境。
为了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地质学家们会采用多种方法。
野外考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他们会深入山区、峡谷等地,观察岩石的露头,测量地层的产状,收集各种地质信息。
同时,地质学家还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等,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获取更多的数据。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摘要】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在我国地质学科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经历了持续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就和技术进步。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也逐渐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国际合作与交流则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将继续致力于持续创新和发展,在探索地质学新理论、新方法的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构造地质学科走向世界。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科,学科体系,学术成就,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未来发展方向,持续创新。
1. 引言1.1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要性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在理论研究、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机制,进一步揭示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形成和分布等问题。
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帮助我们发掘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造地质学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加强构造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地质学科的整体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起步和发展历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地质学体系。
1956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正式起步。
随后,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构造地质学调查和研究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1970年代初,中国首次开展了构造地质地质调查,标志着我国对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视和发展。
80年代,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科在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构造地质学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规律,对于理解地球动力学、矿产资源分布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单位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项目开展(1)开展了多个构造地质调查项目,包括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应力场分析等。
(2)针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填图工作,掌握了构造带的分布、性质和演化规律。
(3)结合遥感、地质雷达等新技术,对区域构造进行了立体观测和解析。
2. 研究成果(1)发现了多个新的构造断裂带,丰富了区域构造格局的认识。
(2)提出了新的构造模型,解释了区域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3)揭示了构造变形与成矿关系,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技术创新(1)研发了基于地质雷达的构造探测技术,提高了构造解析的精度和效率。
(2)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构造地质调查,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构造解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三、工作亮点1. 成果丰硕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单位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共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申请专利2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2. 人才培养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构造地质学人才,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实力。
3. 社会效益项目成果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地质资源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项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2)新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2. 改进措施(1)加大投入,支持重点项目的深入研究。
(2)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进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技术创新。
(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五、展望在新的一年里,我单位将继续加强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前进中的构造地质学学科.

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方向:
主要以青藏高原、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造 山带为研究地区,主要研究内容为陆内大型 逆冲、伸展、走滑构造变形机制与动力学、 造山带俯冲-碰撞构造、陆内造山作用的过 程与特点及地壳增厚-隆升机制与深部动力பைடு நூலகம்学过程。
藏北高原围限造原模式
造山带与盆地动力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地区为四川盆地、鄂尔多 斯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 。主要研究内 容 为:造山带与盆地三维结构构造研 究、造山带与盆地转化过程的深部动 力学机制 、造山带与盆地演化构造模 拟 、造山带与盆地演化及对矿产、油 气的控制作用 。现已在油气资源的控 制作用的研究方面创立了新的理论体 系和研究方法。
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地区为川西南成矿
带 天山成矿带、西藏冈底
斯成矿带 。主要研究内容
为伸展、挤压、走滑构造体
制下产生的成矿系统、构造
动力学与成矿动力学的耦合
关系、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对
大型矿集区的控制,大型矿
中国金属矿资源分布图
集区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活动构造形成机制、过程与灾害预测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地区为青藏高原及 其周缘地区、 四川盆地及 周缘山区。主要研究内容 为活动构造形成机制与过程 构造模拟、青藏高原及邻区 活动构造的性质、发生机制 及其与高原隆升的关系 、 四川西部地区活动构造与活 动沉积盆地、活动构造引发 川西南活动构造分布图 的地质灾害预测
前进中的构造地质学学科
——研究优势及主攻方向
我校构造地质学学科自建校48年以来,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近300余项,为我国构造地质学发展和高层次 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被列入四川省重点学科以来,学科得到了快速、长足发展。构造地质 学学科以当前国内外构造地质学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沿领域为基础,同时结合本学科点的研究优势与特色,学 科点建设将以下5个方向作为主攻研究方向:①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②造山带与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 ③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④区域构造演化与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条件与成矿规 律研究 ⑤活动构造形成机制过程与灾害预测。其中在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盆地动 力学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构造地质学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构造地质学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星球,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对于科学家来说至关重要。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现象的学科,它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讨论构造地质学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以及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
首先,构造地质学提供了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仪的观测,地质学家能够重建地球内部的三维结构。
这些结构包括地幔、外核和内核等,它们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通过研究构造地质学,我们可以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解释地球表面上的现象和变化。
其次,构造地质学对于预测和防治地震灾害起着重要作用。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而构造地质学正是研究地震和板块运动的学科。
通过分析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破坏。
这对于地震灾害的预警和管理至关重要。
同时,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从而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影响。
此外,构造地质学在能源勘探和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会导致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通过研究地球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到矿床的生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从而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此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的工作。
这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一方面,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和先进的遥感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观测地球的形变和构造变化。
例如,卫星测定和GPS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壳运动数据,帮助科学家们进行地震风险评估和板块运动研究。
另一方面,数值模拟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模拟地球内部流体的运动和地壳板块的运动,从而深入理解地球演化和构造变化的机制。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
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
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
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
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
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
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
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
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流圈,认为岩石圈可分为多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且以水平运动为主,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形成了构造作用强烈的构造带。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摘要】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科研创新不断涌现。
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构造地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地位逐渐提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总体上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展望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仍有许多发展空间,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加强跨学科交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以提升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国家的科学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科、我国、成就、进展、历史发展、学科体系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1. 引言1.1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要性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的重要学科,对于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以及预测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处地震多发带和活动构造带,构造地质学研究可以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依据,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构造地质学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基础。
我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扮演着经济重要角色,构造地质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机制,为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构造地质学对于预测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布局和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构造地质学科的定义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构造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
它研究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演化和规律性,并探讨地球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
构造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构造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

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是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等,从而形成了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地质学历史悠久, 作为一门传统科学, 其研究主题和理念历经演变, 已形成了庞大的科学体系,因其在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勘探等方面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而被社会广泛了解。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也是固体地球科学的一个主要基础学科。
它不仅要研究固体地球的基础地质理论, 而且在应用地质学中起着重大作用。
它探索地球物质组分和运动状态的空间分布、演化和富集有用矿产的控制因素, 研究防治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大型工程建设等宏观的地质作用背景, 因而得到了很大发展。
地质类学科的职业发展与前景探究

地质类学科的职业发展与前景探究地质类学科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变化的学科,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地壳变化、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多个领域。
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发展机遇。
本文将探讨地质类学科的职业发展与前景,并提供一些相关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建议。
一、行业概况地质学相关行业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地质调查与勘探、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等。
这些行业在矿产开发、能源领域、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增加,地质类学科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二、职业选择1. 矿产勘探与开发矿产勘探与开发是地质类学科毕业生的主要职业选择之一。
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于矿产资源公司、石油公司、矿产勘探机构等单位。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地质调查、采样分析等方法,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
这个行业的发展与矿产资源的需求密切相关,对地质类学科的专业人才有很高的需求量。
2. 地质勘察与工程地质地质勘察是指对某一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资料收集、分析及解释的过程。
工程地质是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用于确定地质灾害风险、地质地貌稳定性等方面。
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工程公司、建筑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随着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地质勘察与工程地质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3. 环境地质与资源管理环境地质是研究地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于环境保护部门、环境咨询公司等单位。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环境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三、职业发展前景地质类学科的职业发展前景可观。
首先,地质类学科在能源领域、矿产开发、环境保护等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确保了这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质类学科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三,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地质类学科在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地质类学科发展趋势与就业前景

地质类学科发展趋势与就业前景地质类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地球内部构造、地壳变动、地质历史以及与环境、资源相关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地质类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文将重点讨论地质类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就业前景。
1.地质类学科发展趋势(1)环境科学与保护的融合:地质学在环境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地球环境的保护需求日益增加,地质类学科将与环境科学相结合,共同解决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2)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地质类学科将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地质类学科将致力于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和防治方法,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3)深海资源勘探与利用:地质类学科将逐渐关注深海资源勘探和利用。
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竭,深海资源成为了人们争夺的热点。
地质类学科通过研究海洋底部的构造和地质条件,为深海资源的勘探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地球科学与大数据的结合:地质类学科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将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监测和地震预测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类学科提供了强大的研究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
2.地质类学科的就业前景地质类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战略需求:地质类学科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
地质类学科毕业生可以在能源、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找到许多机会。
(2)环保与生态修复: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成为迫切的需求。
地质类学科毕业生可以在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土地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石油与天然气勘探:随着对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增加,地质类学科毕业生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储存和开发方面拥有很多就业机会。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地质资源勘探是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而构造地质学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构造、变形以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和研究,能够为地质资源的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首先,构造地质学有助于确定地质资源的分布区域。
在地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使得各种矿产资源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和聚集。
例如,石油和天然气通常在沉积盆地中的特定构造部位富集。
通过对盆地的构造演化分析,了解其形成、发展和改造的过程,可以推断出油气可能的聚集区域。
又如,金属矿床往往与特定的构造环境相关,如褶皱、断层等构造带,这些地带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和矿质的沉淀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其次,构造地质学能够帮助分析地质资源的保存条件。
地质构造的运动和变形不仅影响资源的形成,还对其后续的保存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构造活动可能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矿床,导致资源的流失或分散;而另一些构造则可能形成良好的封闭条件,有利于资源的保存。
例如,断层的存在可能会使油气沿着断层向上运移,造成油气的散失;但如果断层在后期被封闭,又可能成为阻止油气散失的屏障。
通过对构造的研究,可以评估地质资源的保存程度,为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再者,构造地质学在预测地质资源的深度和规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的形态、规模和组合关系可以反映地下岩石的变形程度和应力状态,从而间接推测出矿床的规模和延伸方向。
通过对区域构造的分析,可以建立地质模型,预测资源的分布范围和深度,为勘探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例如,在煤矿勘探中,根据煤层的褶皱和断层构造,可以估算煤层的厚度变化和延伸范围,为开采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此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为地质资源勘探中的钻探和开采提供指导。
在钻探过程中,了解地下构造的特征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钻探位置和钻探方向,提高钻探的成功率和效率。
在开采阶段,构造分析可以帮助评估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如顶板坍塌、瓦斯突出等,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保障开采安全。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地质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形过程。
它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灾害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而我们国家在构造地质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构造地质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我国的地球构造学家和地质学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地震活动监测和预测、岩石变形和地层构造研究等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对于实现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构造地质特征存在差异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个地区的地质构造,以更好地认识地球内部的演化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
其次,我国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装备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
最后,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需要加强。
只有通过与国际上的地质学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来构建健康的构造地质学。
首先,我们需要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与应用实践的结合。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设备建设,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实现对地质构造的更精确观测和测量,从而推动构造地质学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地质项目和研究计划,与国际地质学界保持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篇一一、引言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发展对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新理论、新方法的涌现,我国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以促进构造地质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构造地质学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构造地质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一)研究现状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地壳、岩石和构造样本数据,具有较大的地域和多样性特点。
科研工作者们在诸多地区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需要引进和开发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其次,部分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
此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程度不足,限制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潜力。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一)加强技术手段的引进与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未来应继续引进和开发这些技术手段,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同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构造地质学的数字化转型。
(二)深化重点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针对部分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程度较低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揭示这些地区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为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地质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下岩体的力学性质、地下水运动规律以及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等问题。
而构造地质学则是研究地壳运动以及成岩作用对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工程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密切的联系,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构造地质学可以为地质工程提供地质构造背景的分析和研究。
地质构造背景是地质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着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研究构造地质学,可以对地下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有所了解,能够判断该地域发生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为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次,构造地质学还能够为地质工程提供岩石力学性质的分析和预测。
岩石力学性质是地质工程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地下岩体的稳定性和变形行为。
通过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对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岩石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
此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为地质工程提供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
在地下工程中,地下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来源、流向以及水位变化规律,为地下工程的排水设计和水力计算提供依据。
另外,构造地质学还能够为地质工程提供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
地质灾害是地质工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地质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有所了解,为地质工程的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最后,构造地质学还可以为地质工程提供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工程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空间利用方式。
通过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对地下空间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地下工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为地质工程提供地质构造背景的分析和研究、岩石力学性质的分析和预测、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历史演化以及地质过程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地球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变得越来越广阔。
本文将从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地质学专业的未来发展。
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质工程师是地质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
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工程越来越多,对地质工程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其次,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工作,以及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和开发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此外,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也是地质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之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评估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贡献。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就业方向,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从事科研、教育、经营管理等工作。
例如,可以从事地质学研究和探索,为地质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以从事地质学教育,培养更多的地质学人才;还可以从事矿产资源的经营和管理,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地质学专业的发展趋势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地质学专业将更加注重应用性。
与传统的理论研究相比,应用性更强的实用技能将会获得更多关注。
这是因为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应用性工作,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地质学专业将更加注重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未来地质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地质学中构造地质学的应用研究

地质学中构造地质学的应用研究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历史和地球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
而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研究地球的构造为主线,探索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形等问题。
构造地质学的应用研究,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上的资源愈发紧缺。
因此,如何高效地勘察和开发地球资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构造地质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中,构造地质学可以通过分析地壳的断裂、褶皱以及岩石的受力情况等来确定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在潜力区域。
另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通过对断层的研究,预测地震的发生,从而提早做好防灾准备。
二、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地质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危害的现象,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壳构造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地震的激发机制和分布规律,从而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和规模。
此外,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发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隐患,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构造地质学在地质演化中的应用地质演化是指地球表面地貌和地质结构形成、发展的过程。
构造地质学对于地质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壳构造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构造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的成因和演化规律。
另外,通过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壳的运动速度和方向,进而对地质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四、构造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何保护地球环境,成为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构造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运移规律,为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此外,构造地质学研究还有助于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现代地质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展望

现代地质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展望地质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成分、构造构造、地质历史和地质过程等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质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突破,为人类认识地球、探索资源、预测自然灾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展望。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球观测技术的突破:随着卫星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球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学家们可以通过卫星图像和高精度的遥感数据获取地球表面的形貌和变化,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
这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探地仪器的创新:地质勘探技术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科技仪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勘探技术的发展。
例如,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地下的构造和岩性分布。
同时,地球化学分析仪器和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的不断改进,也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更多有效和精确的数据。
再次,数值模拟和数据处理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地质学家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模拟并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质过程,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这种数值模拟的方法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最后,国际合作的加强: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地质调查和野外观察,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各国地质学家们可以共同利用资源和技术,共同完成地质调查和研究项目。
国际合作的加强不仅提高了地质学研究的效率,也促进了地质学理论的交流和发展。
基于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现状,未来地质学的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地质学在资源勘探、资源评价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各种灾害形式。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更有效地治理地质灾害,构造地质学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一、地震灾害治理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由地球板块的运动引起。
地震灾害是地震引发的一系列灾害,如建筑物倒塌、桥梁破坏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规律和地壳构造,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区域。
基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提前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如加固建筑物、优化城市规划等,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
二、山体滑坡治理山体滑坡是山地地质灾害的一种常见形式,通常由地震、降雨等因素引发。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构造和岩石运动规律,可以对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根据构造地质学的成果,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改善山体的排水系统、土壤加固等,以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
三、泥石流治理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一种地质灾害,常见于山区。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构造和断层活动,可以了解地势起伏和水流路径,从而预测泥石流的可能发生区域。
在这些区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建拦挡设施、加强水泥固结、疏导水流等,以减少泥石流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四、岩爆和地下水突出治理岩爆和地下水突出是煤矿开采中常见的地质灾害。
构造地质学研究断层活动和岩石性质,可以为煤矿的开采提供一定的指导。
此外,构造地质学对煤矿的地质构造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并提前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方案,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总之,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球板块运动规律、地壳构造和岩石性质等进行研究,我们可以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危害。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完善,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和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编者按】“十一五”是我国地质行业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五年,也是地质行业大发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正是我国历时12年“地质大调查”收官验收之年,12年来共完成1:25万、1:5万区调1040幅,1:100万海洋地质图2幅;完成160万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填图;1640个山地丘陵县市的地灾调查与区划填图,全国地下水资源第二轮评价等基础调查工作。
特别是青藏高原1:25万区调工作的完成,宣告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的全面覆盖,使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全国新发现固体矿产地近2500个,其中大型以上规模约450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天然气3万亿方、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铁矿71亿吨。
在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大多数大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仍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煤增长了26%,铜增长了19%,铝土矿21%,铁9%,铅23%,金33%。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科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
地质行业获得国家三大奖共9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7项,发明奖8项;省部级奖约50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10万余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发表约1万篇左右。
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24篇,占中国本土科学家发表论文12.83%。
有18人被增选为两院院士。
上述成果有力的推动了地质学科的进展。
学会网站将陆续摘登本次会议之精华,供广大会员和地质工作者参阅。
(学会秘书处,2011.7.4)一、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育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将构造地质学区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前者主要是对小区域或中、小尺度地质体的各种构造变形、变位现象,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构造的几何学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及其空间关系和发展过程;各种构造的发生条件和形成机制;并进而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方式、强度和动力学过程。
而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岩石圈的结构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岩石圈板块、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岩石内部组构的细微变化,乃至矿物晶格位错,几乎涉及从10-8-108cm不同空间尺度的构造现象。
本文所阐述的“构造地质学科”系采用广义构造地质学的概念范畴。
二、十一五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主要研究进展“十一五”期间,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组织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构造大会》,并分别于200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2009年(西北大学,西安)、2010年(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和2011年(南京大学,南京)组织召开了四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构造论坛)》,对于近年我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获得的新进展和重要成就进行了交流,并对于我国构造地质学领域近年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研究方向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南大地构造及演变、中亚造山过程与燕辽构造带、青藏高原隆升与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效应、中央造山带与大陆深俯冲、盆山耦合与油气开发、构造成矿与矿产资源、活动构造、地震与自然灾害等方面。
近年来的主要进展有以下几方面:1.大陆动力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上述众多挑战,很多是源于对大陆构造的研究。
板块构造理论框架建立之后,国际上先后实施的“地球动力学计划”、“国际岩石圈对比计划”,掀起了研究和识别大陆上的混杂岩、蓝片岩、蛇绿岩、古裂谷和古岛弧的高潮,并据此进行了古板块再造,使板块构造基本理论在大陆地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加深。
同时也发现,源于大洋岩石圈研究的板块构造基本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众多大陆地质构造现象。
正是由于所遇到的越来越多的令人费解的问题,在过去十多年来固体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又集中在阐明大陆地质特征、形成与演化过程方面。
198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先后提出并实施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计划当中,大陆动力学成为其中重要的科学研究目标之一。
2002年,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全美26位著名构造地质学者研讨,于2003年春在斯坦福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网页上公布了名为“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新起点(New Departures in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的白皮书。
其中提出了需要关注和重点研究的四个大的科学命题,即:(1)超越板块构造:流变学与大陆造山作用;(2)丢失的联系:从地震到造山作用;(3)构造、气候与地球表层过程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4)地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
可以看出,这些重要科学命题都与大陆动力学研究息息相关,并可看作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延伸与细化。
我国开展大陆动力学相关研究几乎与国际同步。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地学界对开展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并将大陆动力学作为优先研究领域列入国家九五有关基础研究的战略规划之中。
为推动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 科学技术部设立了大陆科学钻探、现代地壳运动观测网等重大科学工程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大陆深俯冲作用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震局等部门也针对大陆动力学问题部署了相关的大型观测、调查和研究项目, 特别是近年来, 国土资源部组织了中国大陆深部探测工程(东海大陆钻探和汶川地震钻探工程,许志琴等,2006,2009, 2010), 并启动了相关的技术和试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陆续设立了大批与大陆动力学有关的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在地球科学部十五发展战略中将大陆动力学正式列为7个优先发展领域之一, 并在十一五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延伸为地球深部过程与大陆动力学(姚玉鹏、张进江,2011)。
5. 12汶川强震发生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了一批紧急启动的基金项目, 2008年下半年, 迅速启动了与我国台湾地区科学家就台湾集集强震与大陆汶川强震进行对比研究的两岸合作研究项目及汶川大地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及致灾机理研究重大研究项目。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于2008年11月6日启动,瞄准地震断裂发震机理,并为未来开展科学预报、预警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将我国东部地区中新生代岩石圈演化研究推向了国际地球科学的最前沿(丁佳,2011)。
2.构造、地表过程和气候之间耦合关系研究得以深入造山带的隆升受构造作用主导,构造作用通过地表隆升和地势增加影响局部气候特征(如地形降雨),甚至改变大尺度的气候格局。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构造与气候之间并非单向关系,气候因素(主要为降雨和冰川作用)通过地表剥蚀,在剥蚀区产生应力集中和均衡作用进而诱发并维持构造抬升。
气候-构造响应过程为深部岩石的剥露及地貌演化等提供了新的机制,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将“构造、气候和地表系统的动态相互作用”列为当前构造地质学科的四大主题研究领域之一,而欧洲最近也正在实施一项大型科研计划——Thermo-Europe,开展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主体的欧洲山带气候-构造响应为中心的多国合作研究,以探索气候与构造动态相互作用下的地表过程。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十分关注气候-构造耦合作用对造山带隆升剥露及地貌发展演化的作用,特别是对诸如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喜马拉雅造山带等一些抬升剥露和地貌演化十分迅速的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勇等,2005;郑德文等,2006;石许华等,2008;王猛等,2008;陈建军等,2008;刘静等,2010;Wang An et al., 2010; 王岸等,2010)。
气候通过剥蚀作用与构造发生耦合观点的发展得益于构造模拟研究(Willett,1999;Whipple and Tucker, 1999;Beaumont et al., 2001)。
构造模拟的结果表明,造山带的演化是在气候与构造及其动态相互作用控制下的产物,气候因素以地表剥蚀作用为纽带影响和控制构造作用,而构造作用通过地形地貌影响和控制地表剥蚀作用及气候变化;气候、地表剥蚀与构造作用动态相互作用的理想终极状态是彼此达到稳态,构造隆升与地表剥蚀相互抵消,造山带地形地貌从而保持稳定。
关于气候-构造响应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响应阈值等方面目前还在探索当中,取得的分歧甚至多于共识。
通过岩石剥露研究(Thiede et al., 2004;Grujic et al., 2006)获得的气候-构造响应发生的时间尺度一般为Ma 级别;最近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地貌分析表明响应时间尺度在0.065-0.420 Ma之间(陈建军等,2008a),而西瓦里克山河谷地貌在全新世阶段达到稳态平衡(Lave and Avouac, 2000;Kirby and Whipple, 2001),表明气候-构造响应发生在10ka 的时间尺度上;更有甚者,现代降雨资料与剥蚀速率的比对分析表明气候-构造可以在数十年尺度上甚至季节尺度上响应(王猛等,2008;Bettinelli et al.,2008)。
地表剥蚀作用构成气候-构造响应的纽带,河流切蚀作用作为地表剥蚀作用基本方式之一(Burbank et al., 1996;Godard et al., 2006),因而对检验和分析气候-构造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对河道下蚀速率(Burbank et al., 1996;Kirby and Whipple, 2001;程绍平等,2004;赵希涛等,2007;Gabet et al., 2008;Seong et al., 2008;杨达源等,2008)以及河道地貌响应(Howard et al., 1994;Kirbyand Whipple, 2001;陈彦杰等,2006;陈建军等,2008a, 2008b;Wang et al., 2009)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研究,特别是在河流动力方面,提出了具有广泛实用性的基岩河道切蚀动力模型(DL 模型)(Howard and Kerby, 1983;Kirby and Whipple, 2001;陈彦杰等,2006),将地表剥蚀作用与河谷地貌及降雨条件联系起来,有效进行定量化分析,成为地表作用过程和地貌分析的重要工具。
这方面的研究重要进展之一为青藏高原新构造及晚新生代古大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