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物理现象,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是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都有不同的影响。

当地震波遇到地下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地下的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基本过程。

首先,地震波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地震仪器或爆炸物等方式产生的,产生的地震波会向地下传播。

其次,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都有不同的影响。

最后,地震波会被地震勘探仪器接收到,并记录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和特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推断地下的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的反射特性,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油气藏;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的反射特性,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此外,地震勘探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领域,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地震勘探原理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物理现象,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对地震勘探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利用地震波这一物理现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资源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振动:物体围绕一个中心做往复运动波动:各振动在空间上的传播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叠加速度:由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求出的速度。

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病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叠加速度。

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速度。

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视速度:不沿射线方向测得的传播速度。

视周期:从振动图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时间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称为视频率。

视波长: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称为视波数。

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的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具体可分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对陆上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埋置岩性和深度等。

对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具体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和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它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地质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地质灾害等领域。

地震勘探原理是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反射、折射等现象,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的核心是地震波的传播。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下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透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会受到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时间,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方向和路径都会受到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的实施需要利用地震仪器来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地震仪器通常包括地震震源和地震接收器。

地震震源可以是人工震源,也可以是自然地震。

地震接收器用于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路径,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形状和规模,从而指导钻探工作。

在地质灾害预测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地下岩层的情况,从而预测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在地质调查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和构造特征,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信息。

总之,地震勘探原理是一种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来推断地下结构信息的地质勘探方法。

它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灾害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原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的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
中的传播特性,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层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主要
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过程。

首先,地震波的产生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

一般采用地震震源
来产生地震波,地震震源可以是人工产生的爆炸或者地震仪器产生
的振动,也可以是自然地震。

地震波产生后,会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可以获取地下介
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其次,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是地震勘探的核心过程。


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地层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的
影响,这些现象会改变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通过分析地
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结构信息,比
如地层的界面位置、地层的厚度和速度等。

最后,地震波的接收是地震勘探的最后一步。

地震波在地下介
质中传播后,会被地震接收器接收到。

地震接收器可以是地震仪器
或者地面上的传感器,通过接收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等信息,
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性质信息,比如地下介质的密度、泊松比和剪
切模量等。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原理是通过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
个过程,来获取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下水资源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

通过对地震勘探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
好地应用地震勘探技术,为地质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更加准确
的地下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如油气资源、地下水等。

其原理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进行地质勘探。

地震勘探的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地震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例如在地面上布设震源装置,如地震仪或爆炸物等,通过地面振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是通过地下介质的传导来实现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特性。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反射是地震波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回来的现象;折射是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透射是地震波穿过介质边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

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地震勘探剖面和地震勘探阵列等。

地震勘探测井是通过在地下钻探井口并向井内注入震源来产生地震波,然后通过井中的测震仪记录地震波。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井内和井周围的地下结构信息,用于勘探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剖面是通过在地表上布设震源和接收器,在不同位置上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这些记录的数据可以通过地震处理和解释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阵列是将多个地面震源和接收器布设在一定区域内,同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信息。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等。

地震勘探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获取更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地震波形记录的处理、去除噪声等。

数据解释包括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解释、地震反射地震震相的解释等。

总之,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波是由地震事件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从而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因此,地震勘探可以用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在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将对地震勘探的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波是由地球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地震事件通常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断裂带的发生、火山喷发等。

当地球内部发生地震事件时,会产生由地震波作为机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地下不同地质体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

P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

P波和S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并用来解释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另外一部分能量会继续向前传播。

此外,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地震波的这些特性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分析来进行地下结构的解释。

地震波的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在地下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上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地面上的地震波记录仪被记录下来。

地震波记录仪会记录下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形和传播时间,这些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分析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地震波的解释地震波的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解释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波形和传播时间,地震学家可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地震勘探原理思政元素挖掘

地震勘探原理思政元素挖掘

地震勘探原理思政元素挖掘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方法。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在地震勘探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物理特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勘探任务。

一、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的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影响,从而发生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

通过对地震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等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分布情况。

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包括地震勘探、地震反演、地震成像等。

其中,地震勘探是指通过在地面上布置震源和接收器,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从而推断出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分布情况。

地震反演是指通过对地震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等特性进行分析,推断出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分布情况。

地震成像是指通过对地震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等特性进行分析,绘制出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图像。

二、思政元素挖掘地震勘探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

在地震勘探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勘探任务。

1. 爱国主义地震勘探是一项为国家服务的工作。

在勘探过程中,需要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做出贡献。

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社会责任感地震勘探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的工作。

在勘探过程中,需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证勘探工作的安全、高效、准确。

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3. 创新精神地震勘探是一项需要创新精神的工作。

在勘探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勘探方法和技术,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名词解释:1、布格重力异常:是野外重力观测数据经过布格校正以后得到的重力异常,它是由地下矿体或构造等局部地质因素在测点处引起的引力的垂向分量。

2、磁异常:地下含有磁性的地质体在其周围空间引起的磁场变化。

3、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4、地震子波:当地震波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有一定的延续时间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有时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

6、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有时也称为切变波。

7、体波:当纵波和横波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时合称体波。

8、面波: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

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通常小于横波速度)、低频、强振,是一种干扰波。

9、多次波:在一个或几个界面中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复反射或折射而到达地面的地震波。

多次波是一种干扰波。

10、波阻抗: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ρ·V)。

它是研究界面上地震波反射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1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叫几何地震学,主要用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2、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t=f(x)=f(x,v,h)13、自激自收: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位置上的野外工作方式。

14、炮检距: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15、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

16、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关系的总和称为该振动的频谱,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

地震勘探原理pdf

地震勘探原理pdf

地震勘探原理pdf摘要:一、地震勘探原理简介1.地震勘探的定义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1.传统地震勘探技术2.现代地震勘探技术三、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1.石油天然气勘探2.固体矿产资源勘探3.地壳结构研究4.地震灾害评估四、地震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2.环保型地震勘探技术3.智能化地震勘探技术正文: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研究地下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在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地壳结构研究以及地震灾害评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当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时,地震波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形态、结构和性质。

传统地震勘探技术主要采用地震仪和地震图来记录和分析地震波,而现代地震勘探技术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勘探的效率和精度。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技术为寻找油气藏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清晰地揭示地下岩层的形态、构造和分布,从而帮助石油工程师确定钻井的位置、方向和深度。

在固体矿产资源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技术也有助于查明矿藏的分布和规模。

此外,地震勘探技术还在地壳结构研究、地震灾害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地震勘探技术将继续向高分辨率、环保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获得地下岩层的更精细结构,为资源勘探和地壳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环保型地震勘探技术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勘探成本。

智能化地震勘探技术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地震勘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原理(上)---------陆基孟主编(精华部分)一、名词解释1.综合平面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也显示观测到的地段。

2.偏移距:为炮点与最近检波点的距离。

3.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的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时刻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4.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5.干扰波: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6.(非)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作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测线上,叫非纵测线。

7波前(后):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

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

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二、简答题1、共炮点与共中心点的区别: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2)地震勘探上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2、动静校正的区别: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纵到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校正量均为正值。

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静校正量可为负值。

3、组合与叠加在压制干扰波上的区别:在实际效果中,n 次叠加的统计效果要比n 个检波器组合的好。

原因在于组合是同一次激发,由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而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接收到的,因而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由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激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的条件。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

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

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运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也称为几何地震学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球探测的技术,以地震波传播的原理为基础。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制造地震波,并观测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从而获得地下构造和岩层信息。

本文将从地震波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对地震勘探原理进行概述。

地震波产生是地震勘探的首要过程,通常通过爆炸、震源或振动器等方式产生。

爆炸法是最常用的地震波产生方法之一,它通过炸药或地雷等爆炸物产生的冲击波来激发地震波。

震源法则是利用机械振动或电磁激发地震波,其优点是能够控制波形和频率。

振动器法是通过机械设备产生振动信号,使地面振动,激发地震波。

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产生地震波,使其传播到地下介质中。

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勘探的核心过程。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地下岩层的性质。

地震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有关。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通常遵循折射和反射原理,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使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

地震波的接收是地震勘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获取地下信息的关键。

地震波在地表或地下的接收器上产生的信号被称为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中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等信息。

地震记录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进行观测和记录,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地质调查和土木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为油气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地质调查中,地震勘探可以揭示地下岩层的分布和性质,有助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在土木工程中,地震勘探可以用于勘察地质灾害风险、确定地基和地层的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的技术,通过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石油勘探、地质调查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1.人工地震:由人工作用产生的地震,人们通过用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用仪器测量这些地震波(速度、到达时间等),目的是了解地下介质的分层情况、界面的埋藏深度,构造分布等。

2.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3.波前:把某一时刻tk,所有刚刚振动的质点构成的一个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前,它是地震波传播的最前沿的空间位置。

4.波尾:由刚停止振动的所有质点构成的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尾,在波尾以内的各质点都已停止了振动,恢复了平静,其质点位移也为零,即波已经传过去了。

5.波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称波阵面,简称波面。

6.振动曲线:质点振动的曲线7.波动曲线:把介质中某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某点振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或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各点振动位置与各点位置的关系)。

8.波剖面: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

9.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10.费马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11.地震波的干射: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生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地震波的干涉。

12.地震波的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

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13.地震波的衰减:波前扩散(在均匀介质中,波为球面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保持不变,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这就称为球面扩散(波前扩散)。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可编辑全文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可编辑全文

1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方法: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2、地震勘探: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力、火山活动、塌陷等引起的地震。

利用天然地震了解地球内部(地壳、地幔等情况),进行地球分层等。

通过人工的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二、简答题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2、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主要的勘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引起的重力场变化,而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 ,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值,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地震勘探方法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最后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4、依据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可以分为很多的勘探方法,请说出几种物探方法,各是依据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差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根据密度差异地震勘探根据弹性差异磁法勘探根据磁性差异电法勘探根据电性差异2一、名词解释1.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地震勘探原理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特性,包括传播速度、折射和折射、散射和反射等现象,通过对地震波的接收、记录和分析,可以获取地下各种信息,如地层的厚度、形状、岩性、缝隙、孔隙度、地下水的分布等,从而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在地面上或井下激发地震波,让地震波沿不同路径在地下传播,并在地下各个位置记录地震波,进而利用记录到的地震波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

地震波主要包括压力波(P波)和剪切波(S波),通过对这两种地震波的研究,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具体信息。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地震勘探原理中的重要参数。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差异,可以分析地下岩石体的速度结构,从而推断其性质。

P波的速度比S波的速度大,所以通常利用P波速度和S波速度的比值(VP/VS)来判断地下岩石的岩性特征。

例如,VP/VS值在1.8以下表示砂岩或砾岩,而在1.8以上表示页岩或碳酸盐岩。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折射是指地震波从一种介质(如岩石)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如地层),会因为介质的不同而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反射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界面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可以获得地下岩层的分布、厚度和形状等信息。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还会发生散射现象。

散射是指地震波在与介质不均匀性相互作用时,会沿着各个方向扩散和衰减。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的散射现象,可以揭示地下介质中的缝隙、孔隙度和岩石的物理参数等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还可以通过根据地震波的时间和空间反演,恢复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物性参数。

地震波的时间反演是通过分析地震记录的到达时间,推断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分布;空间反演是利用地震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信息,恢复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物性参数。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一、名词解释1. 波前、波后、波射线的概念: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质点。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停止振动的质点。

波振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点组成的面。

波射线:在适当的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射线。

地震勘探的流程:资料采集、资料处理、资料解释地震勘探包括的内容:产生地震波、接受地震波、重建地震波路径2. 惠更斯(Huggens)-菲涅尔原理:在已知时间t 时刻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把这些点视为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震源,经△t 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t+△t 时刻新的波前面。

3. 费马(Fermat)原理: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即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4. 互换原理:震源与观测系统可以互换,射线路径保持不变。

适用于任何介质物体。

5. 叠加原理:若几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在空间某点相遇,该处质点的振动是各个波分振动的合成,质点的位移是各个波在该点的位移矢量之和。

6. 振动图形:波在传播过程中, 某一质点的位移大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描述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振动图形.7. 波剖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的位移是不同的,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叫做波剖面.8. 视速度: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关系:9. 反射定律:反射波线位于入射波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 (证明过程详见书本P92页)10. 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二两种介质中的波速比。

即11.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绕射波反射波: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在原来地层中形成一种新波,这种波称为反射波.透射波: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反射波,另一部分能量透过分界面在第二种地层中传播,形成透射波,又叫做透过波.折射波:当滑行波沿地层分界面滑行时,由于上下两种地层之间是紧密互相接触的, 这样就会在上部地层中产生一种新波,这种波叫做折射波.滑行波: 当下部地层的速度大于上部地层的速度时,如果入射波的射线与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某一个角度i 时,透射波的射线与界面法线间的夹角就等90°,透射波将沿地层分界面滑行,我们称沿界面滑行的透射为的滑行波.绕射波:通过弹性不连续间断点,地质体大小同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间断点可看成一个新震源。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原理与资料处理》名词解释(共计202个)2015年10月26日于北京东燕郊中隧基地编者:张君秋(防灾科技学院2011级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勘探)专业)一、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相对稳定的地震波形。

2、波面: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波面。

3、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

这样的假想路径就叫做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4、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5、波剖面:把在同一时刻t1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时刻t1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6、视速度:沿观测方向看到的波的传播速度。

7、视波长:沿观测方向测得的一个周期内波的传播距离。

8、全反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反射称之为“全反射”。

9、时距曲线:时距曲线就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

10、时距曲面: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的二元函数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即t=f(x,y),其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

11、时间场:在波传播的介质范围内,若已知t=g(x,y,z)的函数关系,那么,只要知道介质内任一点的坐标(x,y,z)就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这一点的时间t,因而也就确定了一个标量场t(x,y,z),在地震勘探中把这个标量场叫做时间场。

12、自激自收:在同一点激发和接收地震波。

13、共激发点: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具有相同的激发点。

14、炮检距:激发点到检波点的水平距离。

15、初至时间:观测排列中最先记录到的波动时间。

16、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排列为同一直线。

17、同相轴:地震记录或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线。

18、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实际上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19、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20、动校正:在水平面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为动校正。

21、均匀介质:假设反射界面R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V。

22、层状介质:假设地层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即认为在每一层内的速度是均匀的,但各层的速度是不同的。

23、连续介质:认为在界面上,介质I与II的速度是不相等的,有突变,但介质I内部的波速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

24、平均速度: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总厚度除以旅行的总时间。

25、回折波:在连续介质情况下,可以接收到从震源出发没有遇到界面而直接传到地面各观测点的“直达波”称为回折波。

26、最大穿透深度:回折波射线开始向上拐的深度则为最大穿透深度。

27、折射波盲区:接收不到折射波的范围称为折射波的“盲区”。

28、初至波:观测排列中最先接收到的波。

29、续至波:观测排列中继初至波之后接收到的波。

30、交叉时: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后与时间轴(x=0)的交点,称之为与时间轴的交叉时。

31、信噪比:有效信号与干扰的振幅或能量之比值。

32、频散:波的传播速度是频率的函数。

33、多次波: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产生的多次反射波。

34、虚反射:是指从震源首先到达地面发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的波。

35、鸣震:由于海水表面和海底是两个反射系数比较大的界面,因此在夹着水层的这两个界面之间,会形成多次反射。

如果海底是比较平坦的、反射系数比较稳定的界面,则进入水层内的能量产生多次反射造成水层共振现象,称为鸣震。

36、交混回响:由于海水表面和海底是两个反射系数比较大的界面,因此在夹着水层的这两个界面之间,会形成多次反射。

当海底起伏不平时,由于地震波的散射和水层内多次波相互干涉,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干扰,称为交混回响。

37、观测系统: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38、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39、共激发点记录:从激发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激发点,属于同一激发点的各道记录称为共激发点记录。

40、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地面同一接收点位置,在此线上不同激发点的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

41、共偏移距(共炮检距)记录:与激发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

42、共反射点记录:垂直于共炮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界面水平时为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的位置,当界面水平时,此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反射点记录。

43、动态范围: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地震波振幅的强弱差别的变化范围称为地震波的动态范围。

44、可控震源:用一个液压驱动的震动器装置,将不同的压力作用在底盘钢板上,钢板是利用车辆自身的重量与地面紧密耦合,它是基于相关分析原理所提出的连续振动法。

45、偏移距:激发点到排列中最近记录道的距离。

46、采集站:采集站是遥测仪器特有的装置,具备信号放大、模数转换、数据传输或存贮等基本功能。

47、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48、降速带: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相对高速地层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称之为降速带。

49、低速带参数:是指低速带层数、厚度、速度等。

50、交叉时:由折射波时距曲线向时间轴延伸并相交得到的时间。

51、τ值时间:井口检波器记录到的激发源到达地面的单程旅行时。

52、静校正: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直接进行的静校正称为野外(一次)静校正,又称为基准面静校正。

53、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是指自相关函数第一个零值点所对应的值。

还可以这样表述:组内相邻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互不相关的最小间距。

54、简单线性组合:组内n个等灵敏度的检波器沿直线等距排列的组合方式。

55、水平叠加: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取共中心点(CMP)或共深度点(CDP)或共反射点(CRP)道集记录、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最终得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或简称为水平叠加技术。

56、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m之差称为剩余时差57、泊松比:表示物体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例系数,也称为横向变形系数。

58、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的比值。

59、Gardner公式:通过对大量岩石样品作岩石物性研究,在对大量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地震纵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通常用加德纳(Gardner)公式表示:,式中,速度V的单位是m/s;密度ρ的单位是g/cm3。

60、Wyllie方程:Wyllie等提供的关于液体速度、基质速度与孔隙度之间一个很简单的关系式,称为Wyllie方程,即:,式中,V是波在岩石中的实际层速度;是波在岩石孔隙流体中的速度;是岩石基质的速度;φ是岩石的孔隙度。

61、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62、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的意义还可以这样说明:把各层的速度值的平“方”按时间取其加权平“均”值,而后取平方“根”值。

63、等效速度:用代替V,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就可以变成水平界面形式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此处的称为等效速度。

64、叠加速度:通过计算速度谱来求取叠加速度,即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65、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为该地层的层速度。

66、WS:为Well Seismic的缩写,表示地震测井。

67、CVL:为Continuous Velocity Logging的缩写,表示连续速度测井。

68、VSP:为Vertical Seismic Profile的缩写,表示垂直地震剖面。

69、TLS:为Time Lapse Seismic的缩写,表示时移地震。

70、速度谱:叠加速度随t0的关系曲线。

71、慢度:速度的倒数称之为“慢度”(Slowness)。

72、射线平均速度:把地震波沿某一条射线传播所走的总路程长度除以所需的时间叫做沿这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

73、Dix公式:利用均方根速度求层速度的Dix公式:。

74、褶积模型: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式中,w(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75、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和其它资料换算出的反射率函数r(t),并选用合适的地震子波w(t),按褶积模型计算出的地震响应称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76、波阻抗反演:在褶积模型中,如果已知s(t)和w(t),求r(t),这在地震勘探中统称为反演,而利用垂直入射、垂直反射的反射系数公式,以递推关系求得波阻抗,这就是基于褶积模型的波阻抗反演。

77、复合子波: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78、绕射波: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79、回转波:曲率中心在地面以下的凹界面上的反射波。

80、特殊波: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统称为特殊波。

81、广义绕射:有别于断棱、尖灭等地质现象产生的地震绕射波,且认为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的总合,这种绕射称为广义绕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