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述论皇家建筑及风水研
武当文化概论-(第4章)
武当文化概论主讲:杨立志教授主讲人介绍—杨立志 湖北丹江口人,历史学教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 十堰市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省级优势学科“武当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 中国古代史,道教学,武当文化《武当道教史略》《道教与长江文化》等武当文化概论•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二章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第三章玄天上帝信仰及武当神仙造像•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第一节武当山建筑的起源及明代大修宫观始末➢第二节武当山建筑群的规划特色及历史地位➢第三节主要道宫的建筑艺术➢第四节主要道观及古道、桥梁的建筑艺术第一节武当山建筑的起源及明代大修宫观始末武当山不仅以独特神奇的自然景观驰名天下,更以宏伟玄妙的古代建筑著称于世。
武当山在明代有宫观殿宇2万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共有数百个宫观庵庙。
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分布在方圆八百里武当山中。
长达100多公里的古神道沿线,布满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组群,将武当山装点成为人间仙境。
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借景巧妙,与奇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互为映衬,成功地营造了“仙山琼阁”的意境。
武当山这一组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美,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迄今为止,武当山的神宫仙观已有5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武当山道教建筑沿革•武当山古代建筑始于何时,已无法确考。
就一般情形而言,先秦两汉时期隐居武当山的修道者多栖息于石室岩洞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宗教建筑开始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武当山道教呈现发展趋势•宋代皇帝推崇道教,信奉武当真武之神,在武当山创建、扩建宫观多处。
•元代是武当道教迅速发展的时期,宫观建筑的规模也日益扩大。
明代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时期,大规模地营建武当宫观。
武当山明成祖敕建道宫建筑平面布局及主要建筑初探
on f e r s I r h e uJ f om i l  ̄s a r h 口 d s f d e o c n
¨ rs  ̄ hs be asd 1 eeQ u jctB e
of he m o n f t
0 e i ot r  ̄ eo ch t o l s tdI t er u e r ¥ r 1 r y e p e o h os o m f p an I y l T i a c e e i t o h o ol m l nd t e b i f r o l o ou h s  ̄i l s t c
fk st s k 0 lm pe fWu o e hee s e lso don o…1e g h
l ve t  ̄ s meN o i e b T T e o c i t e v r n ¥ o1 I y ut o l ne t m u I h h l ur s ho e d g a d c  ̄ a o . t r ec s r t p o i g a d a y 0n ec nd  ̄ t c l nn n c r p m r d s o o i a d y e h v S o h nd or ed T e h ws t e
, 道 教 官 前,
辜双 来 , 特 帝 王g所 官。 ‘ 春 秋 - 虞 ) g 知 记
择 T 2 中 而 立 目 , 释 目 ± 中 i 宫 , 挥 ± 中 女 庙 。 道 教 建 筑
恪建± 风下寰,延至宋、元、 代。 武 道 教 建 筑 历 史 , 证 流 长 。 在东
0n i n en l g ct r o l n I y ut t e b s o m d f at u cn n o f o a o . h o i f r on e … Q c
武当山太和宫天门建筑研究
(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利用道教加强皇权而在武当山敕建宫观殿堂,兴建了以金顶为核心的大批道教宫、观、祠、庙,确定了武当山的建筑群格局[1]。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道教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天门建筑是武当山建筑群中必不可少的建筑类型,是构成引导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门既是外部空间与宫观空间之间的过渡,也是烘托道观建筑群宗教性、神秘性的主要人工要素。
在现有对天门建筑的研究中,王晓、梁琦(2012)以天门与其周边环境组成的引导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不同组合类型中以天门为主的引导空间特征与表现形式。
李慧(2014)从引导空间的提示语言的视角,将天门的数量与形制和建筑等级挂钩,进一步了解天门的建筑规制。
张军龙(2018)从道家视域层面,对天门建筑的建造观念映射出的神学逻辑进行解读,总结出天门信仰与宗教仪式的内在联系。
太和宫是武当山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同时象征着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最高等级,因此其天门有着一定代表意义。
研究天门的建筑特征对于完善宗教建筑类型研究与中国古建筑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1天门建筑概况1.1天门的概念天门是道教宫观引导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是道教建筑在空间上由世俗过渡到宗教世界的重要节点,是兼具宗教含义和游览双重功能的建筑形式[2]。
随着自然生态概念在景区的普及,“门”己经成为一种概念被理解成类似“景观道路”的形式,通常与铺装材质、自然风景和植被等要素相结合,是联系外界和各宫观的重要的建筑元素。
天门摘要 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道教建筑的经典代表。
文章对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太和宫的三座天门进行测绘勘察,通过比对三组测绘数据及现场照片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太和宫天门建筑类型的总体特征。
太和宫天门与周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三座天门的布局、结构设计、使用材料和建造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研究天门建筑对于了解和研究古代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建造技艺和工艺水平具有一定价值。
解析明代皇权对武当山空间布局的影响
Design View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Imperial Power in Ming Dynasty onthe Spatial Layout of Wudang Mountain解析明代皇权对武当山空间布局的影响*文/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袁鹤扬薛淼【摘要】通过对武当山历史脉络的梳理,从以“神话”为主题的“人间”“仙境”“天国”格局,以及遵循“皇权中轴”三重空间代表的宫观布局两方面,分析明代皇权对武当山空间布局的影响,对武当山的空间保护与建筑文化传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空间布局;明代皇权;武当山;建筑文化1武当山建设的历史渊源早在隋朝,皇室已为武当UJ建庙,至元代,元匚宗皇帝自命“受命天地合德”,幵始大修宫观。
该时期,皇权已渗透到武当山的文化和建筑建造中,发展趋势受到社会政治和统治者意志的影响,实质是为了皋牢民心,缓和民族和阶层抵悟,将权利神圣化来实现统治目的。
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反抗侄子建文帝削夺藩王封地,以“燕王”身份策动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并继承大统。
起兵靖难时,朱棣宣扬真武大帝显灵,假借神佑激励将士,神化战役。
在封建时期,名正言顺是皇权稳固的根基,故朱棣决定修建武当山。
自永乐十年(1412年)兴建武当宫观,历经13年,所使用军民和工匠多达30余万人,花费以百万计的物力、财力,其目的表面上是“阐扬灵化,荫佑国家,福庇生民,为社稷祈福”,实际是通过武当宫观及神话,让世人将武当山的玄武大帝与南京城的朱棣联系,同时为今后迁都北京逬行舆论和技术铺垫。
清朝统治者有意削弱真武大帝的影响,武当山自此萧条。
总体来说,统治者对武当山的态度极大影响了建筑群的修建与保留状况。
2皇权对武当山空间布局的影响2.1空间序列的形成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帝假借玄武大帝下界庇护社稷的杜撰,初步筹措大修武当的计划。
始建武当时,调整既有建筑散乱的格局关系,结合玄武传说与天路思想,形成与之对应的“人间”“仙境”“天国”3段布局,构成打破元代空间格局,以特有的神权和皇权“天人合一”、玄武文化治理国家的完整叙述空间(见图1)O2.1.1“人间”为贴合神话中繁荣昌盛的净乐国,在古籍中净乐国所在地均州营建静乐宫,占地仁万计,装饰富丽堂皇。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明初四大国家级建筑
武当⼭古建筑群与明初四⼤国家级建筑2019-09-30明朝初年,明王朝同时规划兴建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武当⼭古建筑群和中都(凤阳)四处国家级⼯程,由于不⽀,中都营造半途终⽌。
⽽北京和武当⼭的建设却加速进⾏,⾜见朝廷对武当⼭的重视。
图中武当⼭《武当瑞应图》为1413年道⼠张宇清绘制。
此图现存北京⽩云观。
为啥要建个中都呢?因他本⼈是安徽凤阳县⼈。
朱元璋既为明朝开国皇帝,⼜建都在南京。
南京建设都城则理所当然。
⽽朱元璋的四皇⼦朱棣当上皇帝后则迁都北京,⼤建北京城也就顺理成章了。
北京城今⽇之规模即是明代北京城的规模。
要说⼤建武当⼭古建筑群,那可是朱棣的深谋远虑之⼤⼿笔了。
明北京城及宫殿明北京城是在元代⼤都城的基础上建⽴的。
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永乐⼗⼋年(1420年)建成。
元代末年,⼤⽕延烧⼤都北城,房屋全部烧光。
明朝建设北京城之时,按⼤都城向正南退到五⾥,即今天北京城的安定门与德胜门之间,这⼀道城墙划为明北京城北城之界限,按冗代⼤都之时把全城缩⼩了。
于是明代于嘉靖三⼗⼆年⼜向南推进,建设外城,所以北京城为⼀个牌位形状。
北京城内城东西长6650⽶,南北宽5350⽶,外城东西长7950⽶,南北宽3100⽶。
中⼼为紫禁城,即宫城正南门⽇午门,南北⽅向960⽶,东西⽅向760⽶,城的四周有⾓楼,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神武门。
北京的⼤街,从每个城门进⼊,⾛⼀段即为丁字街⼝。
南北⽅向的城门也不相对,东西⽅向的城门相对,但是道路不直通,这⼀点是继承古代城池布局的原则。
北京城⽔是根据元⼤都⽔系基础形成的。
河流是来⾃城西的永定河和发源于郊区的⽟泉⼭⾼梁河,护城河除作为军事防卫的需要,同时也作为排汇⾬⽔之⽤。
北京城全城以中轴线为中⼼,左右对称式,街道规划⾮常⽅正,都为南北向与东西向。
明代中都凤阳城明代初年,朱元璋以凤阳为京师,明洪武⼆年(1369年)始建中都凤阳。
全城选在背⼭向阳的平地上,在城内从西北到东南有四座⼭。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北京故宫的历史渊源的调研报告500字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北京故宫的历史渊源的调研报告50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概述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丹江口市境内,是道教名山,也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祖庭。
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和文化遗产,其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而北京故宫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宫殿群,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探究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北京故宫的历史渊源,探讨它们在建筑艺术、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二、历史渊源1. 共同的历史背景武当山和北京故宫在历史上都有着共同的背景,都是受到中国古代帝王的崇敬和重视。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圣地,被历代帝王尊奉为神圣之地,曾多次进行修建和扩建。
而北京故宫则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帝王的居所和政治中心,也受到极高的重视和保护。
2. 互相影响的建筑风格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注重阴阳五行和风水的原理,建筑布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
而北京故宫则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受到了汉族建筑、元元建筑和藏传佛教建筑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皇家宫殿风格。
三、文化传承1. 宗教文化的传承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中国道教的圣地,一直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
其建筑风格、雕刻艺术、山水环境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帝王的居所,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辉煌,也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
2. 建筑艺术的交流武当山古建筑群和北京故宫的建筑艺术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武当山的建筑风格中不乏汉族建筑的元素,而北京故宫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渗透,两者在建筑艺术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建筑装饰、雕刻技艺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交流和借鉴。
四、结论武当山古建筑群和北京故宫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两者在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研究
70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境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我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艺术成就。
现存四座宫殿、两座宫殿遗址、200多处庵堂祠庙,占地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其规模、布局、设计构思、技艺水平实属世之罕见,堪称“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
经过所在团队的长达数月的实地测量体验、绘图、电脑建模和资料汇编工作后,笔者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虽规模不等,形式各异,但每组建筑群其空间布局存在一定规律,基本可以分为规整合院式布局、自由布局和规整自由相结合的布局3种类型。
规整合院式布局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整体轴线分明,院落布置严谨。
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平整开阔地上,如八仙观;或在高差较大地形选取较平缓的区域,如老君堂建于山顶的平地上。
这类宫观一般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多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殿堂(大殿),以供奉神像为主要功能,同时作为斋醮的场所。
斋醮是道教的一种仪式,“道士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
大殿前主轴线两侧布置次要的殿堂,如配殿,纪念殿等。
附属建筑如斋堂、客房等也布置在侧轴线,灵活自由。
也有些道观还在主轴线后部或侧面构建小型园林。
殿堂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由台基、屋身、屋面组成单体建筑、内部空间则因宗教需要作灵活处理。
从尺度上来说,规整合院式布局的建筑可以细分为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和多院宫殿式规整布局。
前者常常只有一个院落,院落由东西南北四座建筑——大殿、两座配殿、龙虎殿——所围合形成,典型例子是老君堂和八仙观。
而后者常常通过多个大小不同的院落串联的方式形成明显的空间序列,类似于故宫这类的皇家宫殿的建筑组织方式,典型例子是紫霄宫。
1.1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以老君堂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测绘,现在老君堂除大殿保留以外,院落其他古建筑已经完全被毁坏拆除,几乎难以寻到明显痕迹。
然而通过基座和其他线索,我们仍然推测老君堂院落部分是典型的“大殿+两座配殿+龙虎殿”空间构成模式,即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
浅谈武当山的古建筑文化价值
浅谈武当山的古建筑文化价值作者:杨丽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4期【摘要】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武当山;古建筑;文化1.历史概况武当山位居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春秋至汉末,武当山已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秦汉时,就有许多隐士、道众到此结茅为庵。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道教得到发展。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
史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太宗敕建五龙祠;大历年间(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庙宇;乾宁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庙”。
宋真宗时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宋宣和年间(1119-1125),创建紫霄宫。
元代时建成9宫8观。
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遣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侍朗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军民工匠三十多万人,用十二年时间,在武当山长达160里的建筑线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
成化、嘉靖年间,又有所扩建和增建,使武当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
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
解放后,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至1968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净乐宫等古建筑及遗址被淹没,其大部分石质建筑构件现保存在丹江口市内。
省、市文物部门已对部分珍贵建筑进行了复原。
国家也拨专款修复和重建二百多间三万多平方米,修复三条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桥十几座。
走进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营造法式
走进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营造法式作者:吴海峰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摘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人类一项伟大的遗产,它的修建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山势地貌,让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历代学者对这些建筑群的研究始终未曾断过。
文章按“数次阅读多重收获”的形式对《武当山景域营造》一书进行评议推介,该书是从历史景域、空间营造的角度来研究分析武当山古建筑的。
关键词:武当山;景域营造;真武大帝;文化遗产说到武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武当派”,是影片《卧虎藏龙》中出神入化的武当剑法,是“四两拨千斤”的武当太极拳,是有着奇特绚丽风景、闻名天下的武术圣地。
殊不知,武当山真正吸引人的是汇集了我国古代优秀建筑法式,以令人惊叹的方法建造的,与武当山融为一体的古建筑群。
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为“祈福于天,同乐太平”,命令隆平侯张信和附马都尉沐昕率领20万军民到武当山大修道场,为真武大帝修建一座与紫禁城同岁、同规格的宫殿群,“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建造出了中华景域营造的经典之作,成为中华空间营造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武当山古建筑群作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景域。
它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要从景域上梳理出武当山营造历史的痕迹,追寻它曾经的意境生成状况,同时结合对现、当代武当山景域分析改变,从而对未来武当山如何恢复历史景域中意境的精华、重新营造武当山景域的境界展开研究。
而这正是《武当山景域营造》一书的出版意义。
《武当山景域营造》全书共分九个章节,对整个武当山景域进行了专题性梳理、介绍和归纳。
第一章“导论”从介绍武当山的玄武崇拜、风水格局引出武当山景域营造的概况。
第二章至第八章则按照朝代划分,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与道教发展深度分析了武当山景域的营造历程,由先秦的“玄武”崇拜到东汉的道教成立,魏晋南北朝“帝王营护、宰臣创修”的初期营造,到唐朝“五龙祠的敕建”,宋朝“五龙祠升五龙观”,再到元代“五龙观升五龙灵应宫”,直到明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由兴起、转折、崛起直至到达顶峰,而后从清朝由盛转衰,继而到近现代出现保护危机。
武当故事之二:燕王靖难与大修武当
武当故事之二:燕王靖难与大修武当2007-6-13 9:06:53 来源:秦楚网-十堰日报武当山宫观庵堂的大规模修建,同宋元明历代皇帝的“玄帝信仰”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以明成祖朱棣表现最为突出。
讨论这个问题,还得从建文帝削藩和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说起。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 1370年 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京,镇守北边。
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对燕王等诸藩王以叔父之尊各拥重兵非常忧虑。
叔叔当中,二叔、三叔都已经死了,就剩下四叔朱棣年龄最大、影响也最大。
于是建文帝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削藩”的建议,先后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削废,逼死藩府在湖广荆州的湘王。
然后开始全力对付对他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
建文帝在北京安插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以防燕王起兵。
当时燕王已经感觉到了朝廷对他的威胁,于是也做了应急和起兵的准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当朱棣得到朝廷将对他动手的消息后,就设伏捕杀张昺、谢贵等,举兵起事。
燕王朱棣为了使自己的举兵反抗朝廷“名正言顺”,就援引“祖训”,以讨伐齐、黄等奸臣为名,称自己的举动为“奉天靖难”。
建文元年七月癸酉(公历1399年8月6日),朱棣聚集将士,慷慨陈词地说:“我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臣,横起大祸,屠戮我家,遵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这个宣言被称为“奉天靖难”誓师宣言。
此后长达三年多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
朱棣知道发动“靖难之役”违背正统伦理纲常,是大逆不道的,所以他要想动员将士,取得舆论支持,除了宣称靖难起兵是依据祖训讨伐奸臣外,还必须寻找其它的神奇力量来为其出师“正名”。
明朝高岱《鸿猷录》里记载了祭旗时的一个场景。
说朱棣念完了誓师词以后,突然阴云四合,烟雾弥漫,乌云翻滚,雷电交加。
几分钟后乌云慢慢散开,到处都是黑颜色的旗子,上面画着龟蛇。
浅析明成祖为何北建故宫,南修武当
浅析明成祖为何“北建故宫,南修武当”14级社会学严雅珺2015年6月19日导语当人们走进金碧辉煌的故宫,就会感叹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当人们登临武当山金殿,就会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髙度和谐的统一。
这一北一南的建筑奇迹不禁让人想到中国明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是中国明朝第三代皇帝,朱元璋第四子。
朱棣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
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他的一生功绩显赫、雄才大略,堪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他亲率大军五征蒙古,巩固了北部边防;他迁都北京,奠定了北京的首都地位;他疏通了大运河,贯通南北大动脉;他征服了东北、西南等地,开创中国的疆域版图;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把中华文明远播海外;他编修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为人们留下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确立内阁,影响了全世界政治体制;他大建武当山宫观,使中国道教走向鼎盛,武当山成了明朝全国最大的道场。
明成祖为何耗费如此人力财力“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呢?本文试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北建故宫1、历史背景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即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炆,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炆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
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建文元年,以“奉天靖难”、“恢复祖制”、“清君侧”等为旗号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持续四年。
此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武当山
——武当山古建筑群
陈晓强
中文名称:武当山古建筑群 英文名称: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批准时间:1994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武当山古建筑群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
金顶
大岳太和宫建在众峰拱拥、直插云霄的武 当最高峰——天柱峰的绝顶上。天柱峰海拔 1613米,被誉为“一柱擎天”,是武当山的最 高胜境,无论是信士香客,还是游人墨客,只 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到了武当山。
大岳太和宫建在众峰拱拥、直插云霄的武当最 高峰——天柱峰的顶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 誉为“一柱擎天”,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无论是 信士香客,还是游人墨客,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 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 像龟背一样的是金顶所在的天柱峰,旁边的这 座山峰相当于龟的脑袋,而环绕天柱峰的紫金城相 当于一条蛇,我们知道,龟蛇相绕是玄武的化身, 是武当山供奉的最高尊神,古人在没有航空器的时 代是如何发现这一奇观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太子坡
相传:净乐国太子15岁受他的师父紫气元君的点化,来到武当山修炼,最初 就住在这个坡上,所以就称为“太子坡”。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曾一度 灰心,意欲下山还俗,当走到磨针井时,紫气元君化成老婆婆借铁杵磨针点化他 后,复回山中静心修炼,所以太子坡又叫“复真观”。 太子坡背依狮子 山,面对千丈幽壑, 右临天池,雨时飞瀑 千丈,晴时郁郁葱葱 ;左为下十八盘,“ 神道”如带般飘逸。 远眺如一片芙蓉满翠 波,近看红墙似月阑 绕仙阙,仿佛“海市 蜃楼”一样的幻景。
紫霄宫
紫霄宫是武当山现存最完善的宫 殿之一。 提起“紫霄宫”,大家也许会问 什么叫“紫霄宫”呢?其实,“紫霄 ”是象征天上紫微星座,居中央为帝 君;“紫霄宫”意为天地中央的紫坛 。
武当山古建筑之朱棣与真武大帝铜像-今日头条
武当⼭古建筑之朱棣与真武⼤帝铜像-今⽇头条武当⼭古建筑群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脉,曾经是中世纪中国的朝圣之地。
似海洋般的群⼭密林之中座落着举世⽆双的皇家宫观,绵延着千年的宗教⽓息,还经久流传了⼀个古⽼的传说。
传说中,西周的净乐国太⼦只⾝来到这⾥修炼道法,历经42年终于得道成仙被尊为⽞武⼤帝,武当⼭则因为“唯⽞武可以当之”的说法得名“武当⼭”。
宋神宗为避其祖⽗赵⽞朗的名讳,将⽞武⼤帝改名为真武⼤帝。
即使他不改,到康熙的时候也得改。
留给⽆数后⼈仰望苍穹,俯⾸追思的千古梦想。
追随他的⾜迹,这座⼭脉开始了近千年中国道教⽂化源远流长的传承之旅。
武当⼭建筑最初的⽬标可能只是建造⼀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影射天⼦“天地与我并在,神仙与我为⼀”。
可是⼏百⾥的⼭野,在哪⾥寻找天⼈为⼀的天机?⽼⼦留给我们今天的法宝就是奇妙的“道”和“数”:“道⽣⼀,⼀⽣⼆,⼆⽣三,三⽣万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
规划均州⾄⽞岳门60华⾥为“⼈间”、⽞岳门⾄南岩40华⾥为“仙⼭”、南岩⾄天柱峰20华⾥为“天国”。
形成了⼈间、仙⼭、天国这种各占三、⼆、⼀分的⽐例。
我们不得不承认,武当⼭古建筑群这种以“道”、“数”为指导的规划,不但巧妙利⽤数字关系解决建筑中⽐例、适度、秩序与和谐,⽽且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种把握⽣活⽅式的超现实主义性质,是⼀种对⼈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
武当⼭是被称为“仙⼭”的中国道教名⼭,是中国明朝的朝圣之地、皇家道场,因⼭上保存有中国规模最庞⼤、历史最古⽼、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被列⼊世界⽂化遗产名录,同时武当⼭还是中国最著名的武术门派祖庭之⼀等等。
对我⽽⾔,最重要的、最具决定性的原因是因为武当⼭宫观建筑群和北京城是在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授意下修建的,也是和北京城同时兴建的皇室家庙建筑群,武当⼭建筑群是北京城的姊妹篇,在北京城⽇益消失和现代化的今天,去武当⼭游览似乎可以回味到当年北京城奉天承运的皇家⽓质。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汉族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概述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武当山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地理位置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西南部,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
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特点折叠规划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它的建筑。
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
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
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
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
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
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
在盖故宫的同时,永乐皇帝朱棣为何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
在盖故宫的同时,永乐皇帝朱棣为何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明朝的永乐皇帝在建政之初,北修故宫,南修武当,所以两者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建筑物。
但是,故宫和武当山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从施工的角度来讲,故宫建在平原地带,武当山的地形则比较复杂;从建筑的风格来讲,故宫中轴线非常分明,严谨、规整,是在平地上铺开的建筑;武当山的建筑则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依山就势,顺其自然,体现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其用途来讲,故宫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武当山则是朝廷祭祀真武大帝的殿堂。
在古代,很多朝廷的官员和民间信士,都去武当山祈祷真武大帝,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武当”的寓意为“非真武大帝不足当之”,因此武当是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简称玄帝)的发迹圣地,许多善男信女都把武当山视为道山福地,神仙居所。
武当山不但是一座道教名山,它也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和神秘故事的“神山”。
武当山又名玄岳山、太和山,其地理环境优美清静,北临丹江口水库,南接神农架山区,西连秦岭,东迤大洪山,方圆400公里,号称“八百里武当”。
传说古时净乐国王太子真武15岁时就进武当修道,曾因意志不坚想下山归家,却路见一老妇在井边磨铁杵,就问她要磨什么?老妇说:“铁持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太子顿悟其道,立即返身入山修道,终于得道升天,成为道教的真武大帝。
以后,武当山就成为道教名山,汉、晋、唐、宋、元、明备代均有著名道家上山修炼。
明代道家张三丰在武当还创立了“武当拳术”,与少林武功齐名于世。
武当山修建道观的历史非常久远。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道士们修炼的岩庙。
到了唐朝又有了朝廷赐建的寺庙。
宋元时期,武当山供奉真武大帝的庙观就越来越多。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成功地登基为帝,他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
于是,在被修故宫的同时,还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
他派出工部侍郎郭瑾等人,使役30多万军民工匠,费时十二年之久,在武当山建成了9宫8观,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
明成祖朱棣为何“北建故宫,南修武当”?
明成祖朱棣为何“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曾因为“天子戍守边疆”的言论,五次北上讨伐元军,从而稳固了当时北方动荡的局势。
之后,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建造皇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故宫。
之后将明朝首都迁至北京,为北方边境创造了稳固的后方。
北建故宫从侧面促进了南北地区贸易往来,并且加强了中央对于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有利因素。
明成祖在北京建造故宫时,还在南方修建了武当山,其实是想通过“天人感应”的舆论来堵住悠悠众口,以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固自己的政权。
朱棣一、明成祖在北京修建故宫不仅想稳定当时北方动荡的政治局面,同时也是因为北京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元朝灭亡后,在北部边境还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的残余势力,他们经常扰乱明朝北部边境的秩序。
这些少数民族通常以游牧为生,他们基本上不需要耕种,这大大增加了他们活动的灵活性。
因此,这些游牧民族在针对明朝北部边境的问题上,秉持着一种要打“持久战”的态度。
在面对他们“你进我退”、“你守我攻”战术下,使得明军苦不堪言。
朱元璋分封诸王朱元璋在位时,他认为多发宫廷政变是因为没有早立太子的缘故,所以他一登基就立了嫡子朱标为太子,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端。
同时,他还通过分封藩王镇守国家边疆的形式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到了建文帝时期,朱允炆为了能够最大化的将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他主张实行削弱藩王权力的措施。
至此,北方边境再无戍守的藩王和士兵。
也正是因为这样,暴露了当时明朝北方边境的军事漏洞,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
到了1402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上不仅讨伐了当时十分嚣张的元军,还团结了蒙古,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御能力。
可见,他是一个十分具有政治头脑以及军事谋略的人。
与此同时,他还采取“天子戍守边疆”的措施,将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全部向北方边境集中。
这成为了明成祖在北京修建皇宫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存在着其他因素。
(一)、北京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根据《天府广记》中的记载:“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
武当山明成祖敕建道宫建筑平面布局及主要建筑初探
武当山明成祖敕建道宫建筑平面布局及主要建筑初探
鲍丽蓓;玄峰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1(029)012
【摘要】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于武当山敕建的六座祀奉真武大帝的道宫,是明朝初期皇家道教宫观的代表作品.六座宫殿一次性规划,一次性投资,一次性建成,建筑布局规模宏大、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显示了皇家宫观的恢弘气度,并充分反映了当时武当山皇家道教宫观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制.该文即以这六座建成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六年的道教宫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明永乐年间武当山皇家敕建道宫建筑平面布局的影响因素、基本形式和主要建筑的特点.
【总页数】6页(P173-178)
【作者】鲍丽蓓;玄峰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2
【相关文献】
1.武当山道教宫观古建筑群布局与构造艺术研侒(上) [J], 宋小川;张继娟;张岚
2.武当山古道教宫观建筑群布局与构造艺术研究(下) [J], 张继娟;杨稷;宋小川;
钟振亚
3.正神在山三城三境——明成祖敕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规划意匠探析 [J], 杜雁;阴帅可
4.对唐大明宫含元殿建筑平面布局的理解及应用 [J], 申建野;张峰;董岩;李宏伟
5.明成祖朱棣与武当山皇家道宫建筑的道茶文化 [J], 罗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述论皇家建筑及风水研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兴工修建的武当道教宫观,是中国历史上由一个皇帝动议兴建的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1]从永乐九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11-1424年),耗费十四年的时间,役使二十多万军民夫匠,在湖广均州(即今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修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建筑群落,使均州南部方圆百余里的荒山野岭,变成了宫观林立、金碧辉煌的道教圣地。
对于明初这一耗费巨大的土木工程,官修正史记载的过于简略,近世史家很少予以注意,迄今为止,国内还难以看到系统研究这一历史事件的文章。
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明成祖大修武当道教宫观的原因、经过和宫观规模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借此就教于方家。
一、明成祖大修武当的原因和目的关于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的原因,《明实录》的记载是:“武当山宫观成……上资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福,下为臣庶祈弭灾珍”。
[2]这种解释的确冠冕堂皇,但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真相。
《明史·礼志》说:“北极佑圣真君者……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
[3]这里只是点出了北极佑圣真君(即玄武神)与明太宗(即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的关系。
为了弄清楚北极佑圣真君是个什么样的神?它又为什么会在靖难之时有“显相功”?我们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这个神的神性特征及其影响。
所谓“北极佑圣真君”,实际上是玄武神在宋朝的一个封号。
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讳,曾改称真武。
在先秦两汉的神话中,玄武是四方四神中的北方之神,其形象是龟蛇合体。
由于龟蛇是常见动物,用龟蛇出现作为神显灵很容易,所以唐宋以后的道士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逐步抬高了玄武神的地位,不仅赋予它以人形外貌,而且还编造了一套玄武神在武当山修炼得道,功成飞升的经传。
[4]根据道经和民间传说可知,明初的玄武神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它是北方之神,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玄武具有司北方、司水、司冬等职能,宋元时期官方崇奉玄武,多与它司北方的特征有关,如元朝就是因为修大都时出现了龟蛇,认为“北方之气将王,故北方之神先降事以为兆”。
所以在大都建昭应宫以崇祀玄武神。
[5]第二,它是战神。
据道经载,玉帝因玄武降魔有功,遂拜“北极镇天玄武大将军”,于是玄武“披发跣足、手握宝剑、躬披铠甲、蹑踏龟蛇,建皂玄旗。
”俨然是一个荡妖除魔,战无不胜的战神形象。
正由于此,宋元明时期的行伍士卒很尊崇它,如永乐十七年,明将刘江在望海埚抗倭战役中“及临阵,作真武披发状……虽愚士卒耳目,亦可以壮士卒胆”。
[6]此战明朝大胜,可见玄武在士兵中的影响,第三,它还是水神、福神和司命之神,民间为了防火、祈福和长寿的需要,对它极为崇奉,所以到元末明初,它在民间百姓中影响极大,实际上成了仅次于玉皇和太上老君的第三大道教神[7]。
既然玄武神有这样的神性特征和影响,那么它在朱棣靖难时有“显相功”就很好理解了。
由于朱棣被明太祖封为燕王,常住北京、镇守北边,所以当他准备发动靖难之役时,经过博通儒道的和尚姚广孝参谋,就看上了北方之神玄武。
很显然,朱棣知道他发动靖难之役是违背正统伦理纲常,大逆不道的,所以他要想动员将士,取得舆论支持,除了宣称靖难起兵是依据祖训讨伐奸臣外,还必须寻找其它的神奇力量来广造声势,愚弄士众。
因此,他利用道教玄武神,一方面可以在靖难之役开始时为将士打气壮胆,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他入继大统后,把这说成是君权神授的象征,从而为他取代侄儿建文帝制造合理的依据。
下面,我们根据正史以外的资料,来勾勒一下朱棣利用玄武神的具体情况。
首先看靖难之役时玄武神的“显相”和“阴翊默赞”的情况。
明朝高岱(1550年进士)的《鸿猷录》记载:“成祖屡问姚广孝师期,姚屡言未可。
至举兵先一日,曰:…明日有天兵应可也‟。
及期,众见空中兵甲,其帅玄帝像也。
成祖即披发仗剑应之”。
[8]又,傅维鳞(1646年进士)《明书·姚广孝传》说:太宗因问师期,曰:“未也,俟吾助者至”。
曰:“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
遂谋召张昞、谢贵等宴,设伏斩之。
遣张玉、朱能勒卫士攻克九门。
出祭,见披发而旌旗者蔽天,太宗顾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
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
[9]《明书》这些话基本是抄录李贽(1527-1602年)的《续藏书》的。
《明太宗实录》不提此事,只说洪武三十二年七月癸酉(1399年8月6日)在朱棣靖难誓师祭之时有天气之变:“时风云四起,人咫尺不相见。
”所谓“神显相”,朱棣“披发仗剑”当是在这一时间发生的。
《实录》回避此事,大概是“平生不曾用僧道”的总裁杨士奇[10],觉得朱棣当时装神弄鬼的样子太不雅观,所以隐而不记。
不过,朱棣本人对此并不讳言。
他在对修武当的官员军民夫匠人等的敕书中说:“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玄武)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所以要发诚心修武当宫观[11]。
拨开上述记载中神秘诡异、荒诞不经的迷雾,注意朱棣在起兵誓师这样公开的场合披发仗剑、装扮玄武下世的用意是很有必要的。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1526-1590年)对此曾有所揭露,他在《武当歌》中写道:“呜呼!英雄御世故多术,卜鬼探符皆恍惚,不闻成祖帝王须,曾借玄天师相发”[12]。
对本朝史素有研究的王世贞,直接把这件事看作是成祖“御世”的权术,可以说是很有见地的。
明史专家谈迁(1953-1657年)也指出,朱棣之所以大修武当宫观,“盖靖难时藉灵真武云”[13]。
朱棣不仅在靖难初利用了玄武神,而且还在靖难之役过程中继续宣传和制造玄武“阴佑”神话。
“壬午靖难兵起……每两阵相临、南兵悉见空中真武二字旗帜,皆攻后以北也”[14]。
这里所谓真武旗帜,肯定是燕军所设置的,因为燕军以北攻南,建北帝真武旗帜可在精神上压倒南军。
再则,在靖难征战中,朱棣多次身临危境,所骑战马(即八骏)都曾中箭,但他本人一直安然无恙;另外,在南北军交战过程中,曾多次因北风突起、飞沙扬土,造成了南军的失败,如夹河之战,拒马河之战,藁城之战等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这些事都是朱棣注解宣扬玄武阴助,“辅相左右”的好材料,他在《御制(北京)真武庙碑》中说:“肆朕肃清内难,虽亦文武不二心之臣疏附先后、奔走御侮,而神之阴翊默佑、握掌机枢,乾运洪化,击电鞭霆,风驶云驶、陟降左右……”。
此碑文对于玄武神在行阵间呵护嘿佑的种种事迹,可谓极尽描写之能事。
“人间大小七十战,一胜业已归神功”[16],朱棣把靖难战场上发生的所有偶然巧合现象及其取得的一切胜利,都说成是玄武的佑护,从而既夸耀了神的威力,又给靖难继统涂上了“君权神授”的神圣色彩。
其次看朱棣入继大统后,继续利用玄武神并着手准备营建武当宫观的情况。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即帝位,是为明成祖。
同年七月辛卯,遣提点周原初“祭北极真武之神”[17],朱棣一即位就遣使祭玄武,目的是向天下表明新皇帝与玄武神的特殊关系。
敏感的武当道士得知这一消息,马上意识到复兴武当道教宫观的机会来了。
于是积极帮助朱棣创造新的神话。
永乐三年(1405年)、四年,武当榔梅结实,五龙高道李素希两次遣人上贡,朱棣赏赐甚厚[18]。
因为榔梅呈实是“瑞兆”,象征太平岁丰,所以朱棣在御制碑中就把这宣扬为玄武神对他即位的赞赏[19]。
与时同时。
朱棣也开始进行大修武当的调查和筹备工作。
永乐四年,召见武当紫霄道士简中阳,“问玄帝升真事迹,一一奏陈,赐以礼部护身符牒还山”[20]。
朱棣要根据玄武修道成仙的经过来营建一整套宫观,召见武当道士询问玄帝事迹就是为此张本。
此外,营建武当宫观还与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的预言有关系。
张三丰是民间极有影响的游方道士,朱棣为了点缀升平,收揽民心,非常想把他延请诣朝,但多次派人寻找都没有结果。
不过,由于张三丰也崇奉武当玄武神,并且在武当山还留下了预言:“(张三丰)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21]。
这一预言对要大修武当宫观的朱棣非常重要,因为张三丰在民间有“每遇事、辄先知”的仙名,所以皇帝当然会以实现仙人的预言为乐事,从而下定大修武当宫观的决心。
综上所述,明成祖大修武当的根本原因是与他发动靖难之役、巩固继统的政治需要相联系的。
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为了替自己不合礼法的行动寻找理论根据,有计划有预谋地制造了玄武神“辅佐靖难”、保佑燕王当皇帝的神话,而大修武当道宫不过是用物质形式把这一神话固定下来并广为宣扬让人信服罢了。
与此相联系,朱棣大修武当,崇奉玄武还有以下三个目的:第一,朱棣借大修武当道宫,用道教神学来掩饰自己武力夺嫡的阴谋,用“君权神授”的理论来对付维护封建礼法的舆论。
朱棣用极刑镇压了骂他“篡位”、“夺嫡”的建文旧臣,但他知道要使士大夫阶层再不反抗,单赁武力是不够的,必须用道教的“神佑”之说使靖难继统合法化。
第二,朱棣借大修武当道宫,在民间更为广泛地传播玄武“阴佑”燕王的神话,并以此争取下层民众的敬服,巩固自己的统治。
由于玄武神在整个中国南方有众多的信徒,四川、湖广、江浙、福建等省又有众多的玄武神庙,所以宋元以来,玄武是南方信徒极多、香火极盛的道教大神。
朱棣用武力以北统南,为了改变南方群众对他的不良印象并收买民心,故大修武当道教宫观。
第三,朱棣大修武当道宫,制造他当皇帝是“顺应天意、玄帝阴佑”舆论,还有堵其它藩王之口的目的。
这不仅关系着永乐一代的安稳,而且对他的嫡子嫡孙永掌大明江山有着重要意义。
因为有神保佑,所以他们的皇统是合法的,朱棣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即位或建元时都专门遣高官到武当山致祭,[22]这说明朱棣已把崇奉玄武当成了一条“家规”,朱棣及其后代把玄武神树立成了“明朝家神”,因此,武当玄武宫观也就变成了明皇帝的“家庙”。
二、永乐年间大修武当道宫始末由于朱棣崇奉玄武神不是出于一般尊神敬鬼的宗教需要,而是出于靖难夺嫡和巩固继统的政治需要,所以他在兴工营建武当玄武宫观的过程中,不惜耗费长久的时间和巨大的人力物力,务使武当宫观建筑“宏壮坚固”、“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
[23]朱棣大修武当山道教宫观,“十四年而成”。
[24]这十四年的营建过程,大致可划为规划准备、主体工程营建和补充工程营建三个阶段。
(一)、规划准备阶段。
从永乐九年到永乐十年六月(1411——1412年)。
“(永乐)九年命(工部侍郎郭琎)往湖广督武当山宫观,事集而人不扰”,[25]郭琎是由朱棣一手提拔起来的工部官员,为人沉稳干练“以勤敏著称”,他首先被派往武当山负责征集军民夫匠,调运砖瓦木石。
为修建武当宫观征调的工匠包括十五个工种,即木、石、土、瓦、画、铜、铁、锡、铸、五墨、油漆、妆鉴、捏塑、搭材等,各工种都有工匠作头三五人负责设计组织,另外,还抽调了医士、阴阳先生多人。
[26]他们主要来自湖广、江浙、河南、陕西、四川等地。
关于工匠夫役的人数,明代的记载不大相同,据山志记载;“军夫二十余万”,但《明史》说:“丁夫三十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