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
青藏高原隆升及亚洲季风演化
高原北部
沉积相 组合
洪积中扇
沉积 厚度(m) 旋回
2000
f
1900
e
1800
洪积中扇至扇缘 d 1700
洪积中扇至扇缘 c
1600
洪积中扇
1500
b
1400
1300
1200
洪积扇缘
1100
a
1000
900
扇三角洲夹 浅湖相和瓣
800
状河流相 700
600
浅湖相与扇
三角洲相
500
夹辫状河流相 400
ii
SW
Elevation (m)
Yongshouliang Xi’an
Qinling
Fig. 11 Geological transection between Liupan Shan and Qinling from Figure 1 showing the red clay - loess sequence relative to the break of Ordos planation surface in Liupan Shan, central Loess Plateau and Wei He down-faulted valley.
厚度 (m)
600
500
8.6 500
400
9.6 400
300
300
200
11 200
100
100
0
0 10 0 10 0 30 60 0 30 60 0 10 0 5 010 0 30 0 7 0 11 0 40 0 15 0 20 0 20 40 %
老君庙剖面下部孢粉百分比图
图10 老君庙剖面孢粉记录表明,13-11 Ma主要为草原,气候半干旱; 11-8.6Ma以柏林为主,气候半湿润;从8.6 Ma开始剧变为荒漠草原,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ptx
候的影响》(陈隆勋 刘骥平 周秀骥 汪品先) 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 括为:
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 NE 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 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 槽。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 SW 季风和高空反气旋。但此时的 SW 季风只在中国沿海可
气候: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
气环流,进而影响高原周围的气候。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动力作 用和热力作用。 1、动力作用 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对流层中下部的西风气流有 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分支作用 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
5 0 0 mb 以下西风发生分支、绕流然后再汇合。分支绕流作用使西风漂流流经青 藏高原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北支西风,加强西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
3
书山有 路
4
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 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 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 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部分地区草地退 化、冻土消融等现象。《青藏高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 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 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
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 大约在 40 一 50Ma 之 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 降至 5cm /a(2)挤压隆升阶段 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 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 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印度大陆仍以 5cm/a 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 大陆板块。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 流 隆升阶段 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 ,新 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 塔里 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 当受挤压的岩石 层停止 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 味着增厚 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 10 - 15 Ma。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 部区域开始 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 起。同时,增 长的热流动将 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 层的岩石层下部 搬离。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 这就是所谓的对流 隆升。《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 李力刚 黄建华 徐耀民)
青藏高原隆起
青藏高原隆起西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
但是,高原并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高原隆起急剧上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复杂。
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羌塘-青南、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五大版块构成的,这五大版块在构造形态上有许多共同性。
在地形上每一块体南部为山系,山脉不对称,南陡北缓,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构造变形上南部宽缓而较轻微,属断块式脆性变形,北部变形紧密而强烈,属塑性揉褶;各块体上的推伏断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冲。
所有这些共性所反映它们的形成方式相同,都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相类似。
从地质上看,五大块的构造运动和形成时间有规律地由北向南依次变新,昆仑山形成于二亿二千多万年前的海西运动,二迭纪末海退成陆;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脉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时期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海退成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于七千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晚始新世海退成陆。
构造运动的这种有规律的迁移,并与欧亚大陆相碰撞而拼合来解释。
根据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各块体形成后并未马上抬升成为高原。
高原是在五大块全部拼合成陆以后,由于印度次大陆的继续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达木等阻挡,在南北力量的挟持以及地壳下训热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
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动方式至今没有改动,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
据大地测量等资料,喜马拉雅山每年约上升1厘米。
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7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带领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
大陆碰撞-俯冲等深部圈层作用驱动的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高原隆升显著影响地表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耦合作用过程,深刻影响亚洲气候动力学、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现代水资源和大江大河演化,是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然而,在大陆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变形和地表高程时空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近些年,随着青藏高原定量古高度数据的加速产生,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高原具有差异性隆升的特征,部分地区的隆升时间比以前的推测或早或晚,已有的动力学模式均不能完整体现高原隆升过程。
“青藏高原的完整演化模式必须考虑亚洲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的构造事件中继承下来的古地貌和岩石圈的不均一性,这对认识高原差异性隆升至关重要。
”丁林说。
通过详细分析青藏高原白垩纪海陆转换、构造变形、岩浆和低温热年代学证据,研究提出,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随后的拉萨岩石圈向北俯冲导致分水岭山脉的初步生长;南部新特提斯洋的持续俯冲,在约9500万年前将冈底斯地区隆升至海平面之上,从而形成与现今的安第斯山相似的发展过程,称为安第斯型冈底斯山,并在藏南地区形成显著的降水效应。
此时的青藏高原仅有两条狭窄的山脉,即分水岭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但地表隆起的幅度有待量化。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和方式对于限定印度北缘范围和新生代陆内缩短变形量至关重要,而它们又是约束高原地表隆升幅度和深部动力学机制的关键。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是一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刚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
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今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包括盆-山地貌与盆地地貌的形成都和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同时,对于青藏高原整体初次隆升时间的认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对古近纪期间和中新世以后中国西部广袤领域地球动力学与气候、环境的认识。
至于形成现今高原面貌即主夷平面的末次隆升时间,不仅涉及全球气候变迁、我国西部干旱气候与大规模沙漠化行程时间,还牵扯到中国西部构造变形与盆-山地貌形成的时间。
1新生代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在第三纪经过两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变化剧烈。
3.6MaBP以来高原整体阶段性快速隆升,对高原本身以及我国西部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均[1]认为,青藏地区在上世纪中晚期,地面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
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挑战,对隆升的加速时间存在重大分歧[2]。
有学者主张,青藏地区在14MaBP时已达到最大高度并发生东西向拉伸塌陷,其后水平高度开始降低[3]。
更多学者则认为青藏地区在8MaBP以前已达到现今高度,其根据是:当时阿拉伯海上涌流增强,表明印度洋季风出现或增强[4];波特瓦尔高原气候变干,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5];拉萨西北羊八井地堑垄断裂活动发生在8MaBP前后[6]。
青藏高原隆升第二版PPT培训课件
高原的气候变化与影响
1 2 3
高原的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的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 响,导致冰川融化、冻土退化、极端气候事件增 多等。
高原的气候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 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影响亚洲季风、加剧中国 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等。
高原的气候应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需要采取 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清 洁能源、加强生态保护等。
生了影响。
03
青藏高原的地貌与生态
高原的地貌特征
高原的海拔高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部
分地区甚至超过5000米。
高原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 山脉、谷地、湖泊、河流等,其 中冰川和冻土是高原的重要特征
之一。
高原的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 块长时间挤压形成的,其地质构 造十分复杂,包括褶皱、断裂等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
总结词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需要加强 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
详细描述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 合作与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 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 资环境、吸引外部投资等,促进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 流与合作。同时,青藏高原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如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等,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民 族文化产业,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
中期隆升过程与特点
中期隆升阶段
中期隆升发生在约1000万至600万年 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现今的高 原面貌。
地壳稳定性变化
冰川作用与古气候变化
青藏隆升过程及其影响
第二期(中期)隆升:23~22MaBP
第三期(晚期)隆升:3.6MaBP
40~3.6MaBP 期间经历了 阶段性抬升、 夷平的过程
序幕:8~7MaBP开始
强 烈
青藏运动
A幕:3.6MaBP开始急剧隆升 B幕:2.6MaBP脉冲隆升
隆
C幕:1.8MaBP脉冲隆升
升
昆(仑)黄(河)运动 1.1~0.8MaBP脉冲隆升
推荐阅读:
青藏隆升过程及其影响
推荐阅读:
青藏隆升过程及其影响
1月
7月
1000百帕位势高度 有/无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
无 青藏高原的夏季雨带位置
有 青藏高原的夏季雨带位置
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热力作用
L
H
西北干热 (蒸发)
高原季风
西北干冷 冬季风加强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动力作用
阻挡/屏障作用: 冷空气堆积,维持下沉气流
共和运动 0.15MaBP脉冲隆升
印度板块
40MaBP
藏南板块
藏北板块
羌塘板块
柴达木 板块
青藏运动B幕(2.6MaBP),青藏高原抬 升到海拔2000米左右,是一个导致大气环 流发生质变、开始形成现代季风环流的临 界高度
昆黄运动中,青藏高原抬升到海拔30003500米。3000米是西风带在冬季发生分流 的临界高度
对西北的影响……
阻挡/屏障作用: 印度洋水汽北上受阻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动力作用
分支作用: 冬半年西风发生分流
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及影响
季风加强,高原 进入冰冻圈,
温带沙漠形成, 黄河形成
青藏高原演化及隆升机制(谭克彬)
2、古特提斯消减与中特提斯同步扩张期
古特提斯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受中 、新生代上叠断陷盆 地的叠加和改造。断续出露4条蛇绿混杂岩带 从北向南: (1)阿尼玛卿蛇绿岩混杂带 (2)甘孜-理塘蛇绿岩混杂带 (3)拉竹龙-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哀牢山蛇绿岩混杂带 (4)龙木错-双湖-吉塘-澜沧江蛇绿岩混杂带 代表了古特提斯的多岛小洋盆系. (1)泥盆纪至石炭纪岩石圈伸展造成晚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北缘地壳减薄和裂陷 (2)晚石炭-早二叠世强烈扩张形成洋壳 (3)早-中三叠世洋盆萎缩充填巨量的复理石浊积岩 (4)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 (5)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盆消亡 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洋陆转换
二、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1.扬子陆块: 西倾山( 秦岭) 地块 勉县 略阳结合带( 西延可能接玛多 玛沁带) 康滇断隆 龙门山逆冲带 盐源 丽江中生代边缘拗陷带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 2.玉龙塔格 巴颜喀拉双向早期边缘前陆盆地褶皱带 3.歇武 甘孜 理塘结合带( 简称甘孜 理塘结合带) 4.德格 中甸陆块: 雀儿山晚三叠世岛弧带 结古 义敦中生代弧后盆地带 中咱 中甸地块 5.可可西里( 郭扎错 西金乌兰湖) 金沙江 哀牢山结合带
(10)冰川的地质作用
• 南极冰川的造海、造山作用: • 冰川分为山岳冰川、极地冰川。北极占 9%,南极占90%,山岳冰川1%。
冰川消融的造山过程
冰川形成的造海过程
二、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
青藏高原是由3个构造结调 整的,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 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 三大构造域的内外巨型盆山 耦合体系。
原特提斯 古特提斯 中特提斯 新特提斯 注意:特提斯并不是宽阔的大洋而是有限洋 ( 肖序常和李廷栋)
地理-青藏地区
1.青藏高原是如何隆起的?答:有两种看法。
一、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跟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隆起的。
二、阶段性隆起。
不过普遍认为是第一种可能。
2.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现在的地貌格局有什么影响?答:青藏高原隆起跟我国现在的地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青藏高原隆起造就了我国的三级阶梯,从西到东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地应力的一个反应;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呈干旱趋势,使我国地貌类型发生重大变革,在原本应该富饶的西北腹地成为干旱区(造就了荒漠地貌类型);另一个方面,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东南季风能再温压场的控制下到达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使其原本应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中国南方荒漠区成为鱼米之乡;最后,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了我国内陆大气环流状况,对黄土高原第四纪风成黄土沉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跃,造山运动强烈,灾害严重(如汶川地震),在现代改变地貌类型方面,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当然不可忽视。
3. P5内流区、东南部则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具体有哪些?高原的河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内流区和外流区。
A.高原东部、南部和东南部河流属外流区。
中国的两大河——长江和黄河以及南亚著名的印度河和恒河支流布拉马普得拉河,东南亚的萨尔温江和循公河的上游均源于高原,分别称为通天河、嘎玛勒曲、狮泉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
B.西北部的河流有许多为雨季流量大增而旱季骤减或断流的季节性时令河,也有一些是发源于高山冰雪尾阎、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干涸湖盆中的内流河。
内流区河流中较大的有注入色林错的扎加藏布(主干长近400千米),注入达则错的波仓藏布(主干长200余千米),注入依布卡的江爱藏布以及措勒藏布和惹多藏布等。
高原内流区的河流多以湖泊成盆地为中心,呈向心状排列。
由于深处内陆、降水稀少,河水缺少补给水源,源短流细,河网稀疏。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效应000000000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
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
1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2000 m这一高度被认为是高原隆起—黄土堆积的临界高度。
在共和运动时期,喜玛拉雅山由于普遍超过了6000 m而成为阻塞印度洋季风的重大障碍。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用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构造隆升导致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其气候效应来解释大冰期的来临和全球气候变化,考虑青藏高原大地形存在时的1月份100 k Pa等压面上的大气环流图式与现今实际观测值近似一致,当不存在青藏高原时,现有的西伯利亚高压就不复存在,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欧亚大陆的冬季才有西伯利亚高压.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冬季雪的覆盖厚度,改变了局部乃至全球的反照率,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把晚新生代地球的变冷及区域分异性的增强归因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及北美西部高原的隆起。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其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的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
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于25~17第二期强烈隆升即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的二期,其所达高度与宽度,足以改变环流形势,它和同时期的热带太平洋的变暖、南极冰盖出现越赤道气流增强、亚洲东缘、东南缘边缘海盆的扩大、亚洲大陆的向西伸展、副特提斯洋的萎缩等因素相结合,共同加强了大陆与大洋的热力差别和动力作用,孕育了以夏季风为主的亚洲季风系统,替代了东亚地面老第三纪的行星风系,导致了东亚干旱草原带大收缩与湿润森林带大发展等重大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 20.1~18.3MaB.P.
• 10.95~9.6MaB.P.
• 3.6~2.6MaB.P. • 0.78MaB.P.~至今
高原上升的证据
•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 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了高山栎、 毡毛栎等植物化石。根据植物 现代生境和化石保存位置高度 对比,徐仁认为藏南地区上新 世晚期以来上升了3km。
• 中国藏东南降雨量分布 与藏东南的水汽通道有 很大的关系。
干旱河谷是四周被相对较湿润 环境包围的较干旱河谷下部, 其中以横断山脉中段,北纬28 至30度最为典型。
青藏高原山地垂直带类型的分布模式
谢谢!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青藏高原概况 •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与证据 • 青藏高原隆升与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形成
•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 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区域分异的影响
• 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阿 萨密邦的乞拉朋齐却成 为了世界的雨极。
• 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 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
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
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 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 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
三趾马动物群对比同样 证明了以上结论。
• 印度河冲积扇快 速沉降开始时间 早于2500万年, 表明青藏高原隆
升是在晚第三纪 (距今2330万 年~距今164万年) 才开始的。
青藏高原
1.青藏高原研究进展和争论一、高原岩石圈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是由5条缝合带和被它们分隔开的6个地体组合而成的。
综合地球物理的观测研究,揭示了高原具有巨厚、多层、高低速相间的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北部的陆块不仅阻挡印度大陆向北的碰撞,而且塔里木-阿拉善地块正向高原下俯冲,问题在于是主动俯冲还是被动俯冲。
二、高原形成演化模式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中外地质学家提出了关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碰撞变形及隆升机制的一系列解释模型,如双地壳模型、挤入模型、逃逸模型、挤压模型、旋转模型等。
由于缺乏对三维变形量与变形方式的详细研究,这些模型各自较好地解释了某些现象,但却与另一些现象相矛盾,因而未能被大家所接受和公认。
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持续北移,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作用下,高原岩石圈在经向上缩短并被压扁。
经历多次叠加变形后,高原岩石圈的刚性不断增强,塑性和变形能力减弱,变形域缩小,在周围刚性块体的夹持下表现出以整体抬升为主。
在岩石圈深部温压条件增大,受分异作用和热作用的影响加大,岩石塑性增强,主要以垂向拉伸为主。
南北方向的压缩量等于垂向伸展增厚量加东西向流展滑移量。
将高原多次叠加压扁变形、南北缩短、垂向拉伸、东西流展以及热作用过程归纳起来,提出了青藏高原形成与隆升的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型。
三、高原的隆升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000m以上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高山栎化石,提出青藏地区在第三纪末期以来发生强烈隆升的观点。
70年代末李吉均等认为,青藏地区在上新世中晚期,地面的平均海拔在10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
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了挑战。
有人认为高原隆升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是在新生代晚期隆升速度显著加快,而对开始加速隆升的时间存在重大分歧。
我国学者对岩石圈地球物理和大地构造、岩石抬升年龄、侵入体剥离速度等的研究结果与从新生代地层、湖芯所获得的信息作了比较。
青藏高原隆升第二版
第一阶 段
here.
第三阶 段
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
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
Please add a comment here.
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第一次抬升
第一次强烈抬升,发生在早更新世时期,距今200万年前, 平均上升了1000米左右,高原面平均海拔为2000米。
第二次抬升
第二次强烈抬升,发生在中更新世,居今约100万年前, 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30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
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极大地改变了 亚洲大气环流的 形势,导致了地球上最强大的季风系统的发 生,并对北半球的环流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来说,没有青藏 高原,中国西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干旱,而中国东部也就不会 像现在这样湿润,相反,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就会出现像 北非和阿拉伯半岛那样的沙漠气候。正是由于青藏自第三纪末 期起发生了强烈隆起,迫使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在青藏地区 “断裂”,诱发和强化了南亚的夏季风环流。 实际上,青藏高原的隆起给东亚和南亚地区带来了好处,那里 气候温和湿润,同时也给中国西北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 带来了坏处,那里的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
如今海拔1000米左右的非洲草原,那里依然生活着 犀牛、长颈鹿、大象和羚羊等三趾马动物群主要成员的 后代。 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上新世野性康加 勒群下层发现的高山栎植物化石是最早说明高原上升幅 度的重要证据。高山栎是适应湿润气候的山地常绿乔木 ,现今生长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高度1500-2900米 之间。由此推测上新世以来,希夏邦马峰地 区累计上 升了3000米左右。科学考察在昆仑山北坡海拔4600米 处发现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落叶阔叶林植物化石是估算 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上升幅度的证据。该植物群化石包括 紫枝柳等9种树种,目前分布在高原东南缘海拔15002000米的山地。由此推算第三纪末--第四纪初以来,昆 仑山累计上升了2600-310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距今8000万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是青藏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
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