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路径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密、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对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2. 城市规模与城市群的崛起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大城市逐渐崛起,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形成了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的崛起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3. 城乡差距的问题虽然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未来趋势展望1. 推动城市化和农村振兴相结合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农村振兴相结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这意味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创业。
2. 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
减少城市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推动城市群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群内外部的联系与协调。
通过共同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共赢。
4. 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未来的城市化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
例如,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
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慧城市的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智慧城市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和服务,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发展重心,也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以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京津冀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成为摆在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通过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对京津冀智慧城市群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该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以期为京津冀智慧城市群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智慧城市群建设在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的路径,为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研究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地区城市间合作与协同发展。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群,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研究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有助于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群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研究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对于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智慧城市群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辩论辩题
基础设施建设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率。
例如,修建高速公路可以加快货物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提高市场效率。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比如修建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例如,修建现代化港口可以吸引更多国际贸易,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反方观点:基础设施建设虽然重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能会造成财政负担。
例如修建高铁需要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投入,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
比如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平衡。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导致土地征用问题,影响农民的生存权益。
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权衡利弊,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名人名句:“基础设施是国家的血脉,是经济的动脉。
”——李克强。
“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化的标志,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习近平。
经典案例:中国的高铁建设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中国通过大力发展高铁,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铁建设不仅提高了人民的出行效率,也为中国的制造业提供了更快更便捷的物流通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其带来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经历了从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到城市化社会的巨大转变。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1.经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2.城市建设规划:为支撑经济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以及各种经济和社会资源。
3.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推进促使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迁徙到城市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城市化的现状1.人口集聚:中国的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人口持续增长,而中小城市也迎来了快速的人口增长潮。
2.经济增长:城市化不仅是人口集聚,更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产业资源,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速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社会服务完善:城市化带来了更完善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城市化带来的挑战1.人口压力: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人口的压力,导致了城市规划不合理、户籍管理混乱等问题。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失,农村发展面临困境。
2.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化进程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城市扩张使农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大量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凸显。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 背景、现状与路径——基于长株潭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烨 樊
莲 朱敏 芝 s( 、西安 交通 大学管理 学院 1 西安 7 ( 6 10 8 ) 70 4 10 9)
多,例如 :西咸一体化 的发展研究 ( 张立
勇 ,2 0 、海淀区城 乡基础设 施一体化 0 7) 建设 研究 ( 刘敏 , 0 0) 长三角交通基础 21 、 设施 一体 化研究 ( 王维 ,2 0 等 。 0 6) 目前现 有文献 资料对于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方面的比较研究 尚显 稀缺 ,因此 ,笔 者通过 总结现 有文献论著 中的经典理论和 研究视角 ,运 用经济学 、社会学 以及管理 学分析方法 ,以城 市群 一体化发展为立足 点 ,从长株潭城市群 和关中城市群基础设 施建设的 比较入手 ,发现 问题和 不足 ,从 而提 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旨在为城市群研
活提 供一般条件 的公 共设施 ,是城市 赖 以
生存 和 发 展 的基 础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在
新增长理论 学派 , 他们认 为:“ 业生产率 企 的提高直接依赖 于政府公共 品的支出 ,如
劳动力教育 、研发成本 的投入 、高速公路 总 量 以及 基 础 设 施 资 本 ”(范 九 利 等 , 20 0 4 o此后 ,美 国著名的公共管理 学家 埃莉诺 ・ 奥斯特 罗姆 ( lo ・ t m ) Ei r Osr n o 通
相 关 研 究 主 要 是 采 用 实 证 分 析 和 数 学 建 模
等方式和手段 。范前进和孙 培源 ( 0 4) 20
城 群 础 施 设 市 基 设 建 的 背景 现状与 路径
基 长 潭市与 中市的较析 于株 城 群 关城 群 比分
■ 郑
等通过构建 多部 门的一般均 衡模型 ,将基 础设施 水平 引入到 区域 经济 生产过程 中 , 进而分析 了基础设施投 资变动对 于区域经
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与路径一、引言城市群是指一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区域等各个方面高度关联,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空间集群。
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领域的关注焦点。
城市群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城市群的发展。
二、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一)共建共享城市群需要打破地理界限,消除城市之间的“障碍”,构建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提升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共建共享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二)产业协同城市群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各城市间要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良性互动。
发挥城市群的产业特色,形成产业协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协同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
(三)创新发展创新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根本力量。
城市群要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城市群还要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土壤,激发创新活力。
三、城市群发展的路径(一)构建交通联结网络城市群涉及到多个城市之间的相互关联,要想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群,建立交通联结网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实现,也可以通过加强公共交通体系的互联互通,增加城市群内部的交通便捷度。
(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城市群发展的愿景是让所有城市都能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实现能力互补和互相促进。
政府应该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城市群内建立产业集群,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群发展需要一系列基础设施设施作为支撑。
政府应该加强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如水、电、气、互联网等,以促进城市群发展,提高城市群内部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四)加强生态环保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了保护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生态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群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绿色和谐的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镇为辐射的格局。
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积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概念。
城市群之间的城市互相依存,形成了经济、产业、人口流动的有机联系。
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模块也在功能日益强化,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其次,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加速了城市空间的整合。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距离缩小,大大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个城市之间的区域协作也得到了加强,既有着传统的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也有着新兴的创新合作与共同发展。
这种城市空间的整合不仅为城市的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支持,也为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特色与优势的凸显。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都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迅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比如,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和外向型经济使其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凸显不仅带动了城市自身的发展,也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
一些核心城市发展强劲,周边城市相对落后,这种发展不平衡对城市群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制约;另一方面,城市群发展带来了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
各个城市为了争夺资源和吸引投资,普遍存在城市功能和定位的重叠和重复。
这种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也有着明确的趋势。
首先,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将得到加强。
通过加强城市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推动各个城市的功能和产业互补,实现城市群的高效整合。
其次,城市群将加强核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涵盖了世界一流的城市群和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具备实施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
本文将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概念、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概念城市群协同发展是指城市群内大多数城市,在利用资源的协同性和制度的优势下,通过适当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对外整体效应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协同发展以提高整体综合实力为目的,促进各城市之间的协同联动和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受益于城市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区位优势和产业互补性,在经济合作、区域一体化和资源共享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路径应该是在尊重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现状和问题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广东省属于国内较为发达的地区,而香港和澳门则属于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水平不一,形成了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是交通不便。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跨境交通和交通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造成跨境旅行不便,阻碍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三是产业互补性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充分的产业互补性,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以上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路径和对策一是加强政策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加强各方面政策的协调和沟通,推动城市群内部的政策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
建立城市群政策协调机制,保障政策协同发展的顺利实施。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实现产业互补。
通过互联互通的优势,促进跨境合作,推动跨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互补,形成优势互补。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分析共3篇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分析共3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分析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市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聚集了许多优质人才和资源,才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城市群的出现可以弥补城市单一发展面临的种种限制,进一步提升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层次和质量。
而要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要寻找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以实现城市群内部的资源整合和高质量发展。
一、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由几个毗邻的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活动和文化联系紧密的区域所组成的,是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
城市群的发展对城市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国内,大量城市群的出现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契机。
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实现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应首先寻找其发展的路径。
而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理念是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 柔性制造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需要进行分工,形成有差异的产业结构,而不是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以达到相互补充和协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伴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柔性制造越来越成为城市群内部产业协作的关键所在。
柔性制造通过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在效率和质量上都有较好的提升。
同时,城市群内的企业可利用集聚优势和物流快捷的优势,共同推进柔性制造模式的发展。
2. 信息共建共享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城市群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建共享平台,也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可以加深城市之间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及技术的共享与流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产业的融合。
3. 线上线下协同高质量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线上与线下协同合作,以此实现全方位的经济协作和交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产业结构上的 比较
• 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产业结构较为优化 • 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高端产业发展 仍有提升空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产 业链协同上的比较
• 城市间产业链协同程度不断提高,但 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公共交通发展迅速
• 地铁、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普 及率高 • 城市间公共交通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目标
•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运输效率 • 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0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经济发展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上的比较
•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质量上的比较
• 人均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策略及建议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策略
•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建议
• 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
谢谢观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
我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
我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摘要:进入21世纪,城市群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大大小小的城市群相继建立,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相继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群的健康发展。
从宏观层面分析,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源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土地制度和城镇管理体制。
从这些方面入手,寻找破解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难题,将成为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城市群;非协调发展问题;政策选择中国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30年的发展历程。
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城市群”这一发展战略,开始于“十一五”期间。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城市群作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主导推动力量;并且这一时期,我国已形成三个梯次的城市群空间体系格局。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将逐步建设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两横三纵”的空间网络体系;同时提出“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以及“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这些政策都充分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也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形态。
从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问题相继出现,如“行政区经济”问题、土地开发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城市群的产业协调问题和空间体系问题等等。
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群协调发展能否实现,更进一步地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能否有效推进。
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将会对我国现阶段城市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宏观层面存在的城市群非协调发展问题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式,其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发展摘要: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详细划分,包含社会性基础设施与工程性基础设施这两大类。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工程性基础设置,也被称之为城市基础设置。
从用途上进行划分,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含城市能源供应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
在实体工程方面,城市与乡村的重大区别,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工程相对较为完善。
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工作,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管理模式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现状1.城市基础设置管理机构类型多、行业广、内容复杂等均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设施管理结构主要包含以下三类。
首先,专业的管理机构,结合不同城市的基础设施,设立专门的机构,符合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各项工作。
其次,综合的管理机构,根据城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基础设施综合管理机构不仅要做好市政工作,还应对各管理机构进行综合管理。
最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划方针,是相关综合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做好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工作,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
1.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延续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法,还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全新的管理方式。
在不同的城市当中,这样二元式的管理体制的应用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可根据行业、地域等,对我国城市公共事业划分为若干条块,结合内在特征组成企业,部分企业是由事业单位进行运营管理的。
与此同时,政府设立了相关管理部门,对企业的人、财、物、生产任务等进行管理,由政府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相对较少,与资金压力大以及融资渠道少有着直接关联,在很长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目前大部分也是依赖财政资金,因财政资金十分有限,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难以为其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的措施:
1. 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政府间合作协议、联合办公机制等方式,打破行政边界,加强城市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2.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促进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流动。
3.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根据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特点,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的集聚,形成不同城市间的互补和协同效应。
4. 加强人才流动和培养:鼓励人才在城市群内流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群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6. 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管理和能源节约,推动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7. 深化产业合作和协同创新:鼓励城市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加强产业
链的整合和提升,推动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区域发展与城市群规划
区域发展与城市群规划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城市间的发展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提升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群规划成为了重要的工具和策略。
本文将就区域发展与城市群规划进行探讨,探寻城市群规划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
一、城市群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群规划是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以一种新的区域观念重新定义城市和区域的地位。
城市群规划通过更好地整合资源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和动力。
在城市群规划中,跨区域的合作和协调成为了关键,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和互补发展,形成合力。
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群规划可以释放地理空间的潜力。
不同城市间的互补发展可以打破单个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其次,城市群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形成城市群,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创新资源,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城市群规划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合理规划城市群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可以提供更优质、便利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城市群规划的实践案例中国的城市群规划已经开始落地,各个城市群经过规划和建设,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城市群之一,其规划目标是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的城市群规划涵盖了上海、江苏南京、杭州、浙江温州等一线城市以及周边的县市区,共同实施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
在实践中,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强化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一系列措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群规划的另一个重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旨在推动京津冀三地的一体化发展,形成更为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群。
上饶市“1+5”信江河谷城市群重大公共基础设施现状与对策分析
上饶市“1+5”信江河谷城市群重大公共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对策分析近年来,上饶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中心城市“半小时交通圈”至县城的优势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一个以绿色空间分割、快速通道相连、功能设施互补、市场相互配套的“1+5”信江河谷城市群,并培育成为一个功能综合而实力强大的城市群。
一、上饶市“1+5”信江河谷城市群的现状和态势在上饶市中心城区周边半小时车程内,分布着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等5个县城、80余个乡镇和230万人口,历史自然形成的,共同水脉把它们连在一起,是上饶发展的一大优势。
为推进“1+5”信江河谷城市群的发展,我市适时提出着手编制上饶市“1+5”信江河谷城市群重大公共基础设施规划。
重大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是推进城市群发展、整合区域资源、统筹职能与产业分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的第一步,是区域性规划在市域范围内的落实,重点是解决区县在重大公共基础设施中的协调问题。
同时是解决区县在重大公共基础设施中的协调问题。
同时实现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治、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既可以为以后中心城区发展扩大创造条件,又可以最有效地吸引各种资本进入该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一)发展上饶市“1+5”信江河谷城市群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竞争。
城市群的崛起、壮大及带动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尤其是上饶撤地设市后,我市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体系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随着市区内“3小时交通圈”和中心城市“半小时交通圈”的逐渐构建,快速通道让上饶市县、县际联系更为畅通。
同时包括区内沪瑞高速公路、上武高速公路以及国道、省道、县道、旅游线路在区的公路网络,全面提高了我市公路的通行能力。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代城市化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是一种通过城市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就目前来看,在全国规划范围内共有12个城市群。
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带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成为了引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排头兵。
其次,作为我国战略性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中西部城市群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日益崭露头角。
中国城市群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1. 区域发展互补性突出:城市群内部各区域的发展比较均衡,区域间依托城市群互补发展。
2. 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传统的南北经济分化现象逐渐得到逆转,城市群内部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
3. 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双重驱动。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趋势从城市群集聚的规模、地域、产业、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以下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 产业协同的加强:城市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构建产业体系。
2. 区域空间规划的优化:未来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空间辐射力。
3. 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引领未来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强城市服务与环境建设。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城市群体系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 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黔中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黔中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现状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经济建设领域的焦点之一,被社会广泛关注。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
问题一、受区位条件限制。
在山区乡镇,山高路陡,物理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必将面临投资大、建设难度更大的问题。
比如宜东镇,目前建有5G基站5座,均分布在地势平坦、道路、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天罡村、长荣村,其余偏远的村组,住户分散,要建设5G基站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乡镇来说,困难大。
二、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对于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诉求不一,部分地方和行业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条件不足,制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围。
在偏远乡镇,很多群众甚至对新型基础设施并不了解,认为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度不大,觉得有没有都一样。
三、网络安全面临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科技的运用,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大量设备联网也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新压力。
例如,智能音箱可能“窃听”、AI换脸可能招致用户脸被伪造、自家摄像头监控可能成网络直播现场、智能家居泄露用户信息等话题,再度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建议:一、完善物理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力量,加大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等,同时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规划布局,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基础。
二、形成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前期资本投入量大而投资回报期较长,且建设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顶层统筹力度,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推进机制,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新型体制”。
同时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宣传,让群众了解新型基础设施的优势,主动参与到建设中。
三、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要将系统安全作为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发展环境。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
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
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
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
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使合作 的组织机构架空 。我国城市群城市间的协调合作 , 还停留在各种 会议制度与单项合作机制和组织上, 缺乏一系列成熟的、 制度化 的机制
动力。 ( ) - 协调发展的组织载体不完善 城 市群公共问题 的治理 , 需要设计一 套精细 的组织机构作为载体。 一 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 构 , 也 没有相 应的协调机制。我国城市群对跨区公共事务合作治理 的组织体 系也较 为松散, 没有建 立—套功能 『的组织机 构。 国城市群各城市间 生 我 协调发展很多都是靠地方领导人来推动 的,一旦地方领导调动便容易
关键词 : 市群 协调发 展 路径选 择中存 在 的 问题
受地方利益和行政区划的影响,我国城 市群城市 的发展大多立足 于本地区利益 , 乏整体上的宏观协调 , 缺 尽管有时会在某些领域进行合 作, 但也只是临时性 的和非制度化的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地方保护主 义盛行 , 一) 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地方保护 , 是指地方政府在 经济发 展过程 中 , 采取不正当的手段 。 为本地区企业的发展提供地方性保护政策 ,以维护本地区自身的经济 利益 。在我国城 市群发展过程 中, 各地方 政府 出于对 自身利益 的考虑 , 过多的干预市场经济运行 , 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 , 进而形成 了地方保护 主义 , 限制了区域 内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有多种 表现 形式 , 如对产品和企业的封锁和保护等 。 而 『竞争则主要是因为各地 生 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 , 而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促进本地经 济社会的发展 , 出表现在招商引资等方面。 突 ( 基础设施重复建 设, 二) 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 同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指的是不同地区间产业结构 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共 同的相似倾向,主要表现为不 同地区间 结构差异趋于缩小 , 产业的地域特点不甚明显 , 各地区产业门类 日益齐 全, 主要行 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集中度下降 。 城市群快速发 展的前提就 是要实现 区域内产业结构 的合理规划 , 为其发展提 供结构基础 。 但是 目 前我国城市群 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 ,各个城市发展规 划中设定的主导 产业也基本相 同,导致城市群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产业发 展链条的可持续性 。 ( ) 三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不高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 睦,所有无法消除在公共物 品 使用上的“ 搭便车” 问题 , 进而使生产者不能回收他们 的投资成本而缺 乏提供这类物质的意愿。从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情况来看 , 很多区域 公共物品的提供是由各地政府来提供的.如城市群区域内高速公路的 建设 、 的疏通等 , 河道 这对于城 市群 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但是由于 区域内公共物品对各地的作用不尽相同,可能会导致在不同地区对同 公共物品供给或 同一地区对 不同公共物品 的供给 的积极性大不相 同, B 对 些有可能会对本地带来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公共物品 , 方 地 政府供给 的积极 I 生 可能会高点 ,而对那些没有明显效益的公 共物品等 提供就 没有那么积极 。这样就会使城市群区域内的有些公共物品无法 有效的整合 ,发挥不 了整体的效 益,导致部分公共物品的供 给效率不 高。 ( 过于强调经济增长 四) 改革开放后 , 我国确立了以经 济增长为中心 的发展战略 , 其后几十 年间 , 经济取得 了飞速 的增长 , 但也带来了许 多问题 , 为突 出的就 是 最 人口增长 、 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在我国城 市 群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主要参与 者的各个地方政府都把经济增长作 为 治理的主要目标 , 而忽略其他 目标的实现。这一方面是由于 中央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指导 ,另一方面与中国当前的官员考核体制也有 关 系。 当前社会背景下 , 在 政府官员的提升主要是看政府官员的业绩和能 力, 而这些又主要是通过经济的发展状况来实现 的。在此背景下 , 就造 成了区域治理 中片面追求 G P增长的现象 , D 而忽视了对区域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培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路径
内容摘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决定和影响城市群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视角,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比较,利用相关数据及指标进行定量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借鉴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对策建议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群发展进程中可以起到“催化剂”的效应,它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于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由于长期饱受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长株潭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较迟缓,与东部地区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产业结构急需优化,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已成为制约和阻碍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笔者选取长株潭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进行比较分析,是因为:长沙和西安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在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二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具有可比性;两大城市群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能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交通运输枢纽,与周边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空间距离较近,而且邻近诸多的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其交通货运量发达,而关中城市群则是我国东部北方地区联系西南和西北的主要通道;长株潭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分属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省域城市群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相关文献回顾
对于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以学者巴罗(Barro)、卢卡斯(Lucas)、罗默(Romer)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学派,他们认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直接依赖于政府公共品的支出,如劳动力教育、研发成本的投入、高速公路总量以及基础设施资本”(范九利等,2004)。
此后,美国著名的公共管理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通过对国际组织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政策进行研究,从而论证了基础设施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基础设施制度的绩效标准,以及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对于基础设施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采用实证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
式和手段。
范前进和孙培源(2004)等通过构建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基础设施水平引入到区域经济生产过程中,进而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变动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
金凤君(2004)从四方面系统阐释了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础设施引导和从属功能,进而分析了基础设施在改善生产环境与效率、空间经济集聚与扩散中的作用,最终总结出了我国国土范围内已经形成的基础设施走廊的基本雏形。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城市群竞争力以及城市群一体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例如:西咸一体化的发展研究(张立勇,2007)、海淀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研究(刘敏,2010)、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研究(王维,2006)等。
目前现有文献资料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方面的比较研究尚显稀缺,因此,笔者通过总结现有文献论著中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分析方法,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立足点,从长株潭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入手,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城市群研究的政策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长株潭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背景概况
(一)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1万平方公里。
根据长株潭区域年鉴(2010)的相关统计(见表1),截止到2009年末长株潭地区总人口数量达到1332.88万,经济总量计5506.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1314.75万元,财政收入351.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3468.74亿元,其中长沙、株洲、湘潭的经济总量分别占长株潭城市群总量的68.00%、18.53%和13.43%,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177个建制镇和360多个集镇,是湖南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高区域(朱翔,2007)。
长株潭三市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腹地,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在全省范围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见图1)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为一线、以高新技术和星火产业经济体系为两带的“一线两带”关中经济区,具体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5个地级市,兴平、华阴、韩城3个县级市,以及32个县和杨凌农业产业示范区。
关中城市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体系框架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即西安中心城区;第二层次为紧密层,即四大副中心临潼、长安、咸阳、三原;第三层次为中间层,即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围中心城市渭南、铜川、杨陵;第四层次为开放层,即关中城市群六大周边中心城市宝鸡、彬县、黄陵、韩城、华阴、商洛。
2009年,关中城市群的土地覆盖总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27%,占全国面积0.57%,常住人口数量为2313.51万人,占陕西省常住人口总数的61.73%,占全国人口1.77%。
长株潭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两大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优势
第一,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资源条件。
长株潭自然资源丰富,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已形成一系列生态绿心地区,关中城市群具有丰富的农业,煤炭、石油矿产资源和有色金属等,是重要的农业和矿产基地。
第二,稳固的经济发展基础。
长株潭城市群是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关中城市群的生产总值也占有重要比重。
第三,科教和智力资源丰富。
长株潭聚集了全省70%-80%的科研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
关中城市群有公办高等院校52所,科研机构2000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研究中心12个、大学科技园区4个。
第四,城际和对外交通设施便捷。
长株潭是连接长江流域及京广铁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陆路、空运、水运优势明显。
关中城市群已形成了以西安市为中心的“米”字形的交通网络,城市群内所有市县中有50%已有铁路或高速公路经过,有2/3以上的市区或县城处于国道线上。
(二)两大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困境
第一,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长沙在人口、经济总量规模和经济贡献度方面均滞后于武汉、成都等市,在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等核心竞争力方面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罗雁冰,2008)。
关中城市群的城市等级不连续,出现了结构断层,削弱了中心城市(西安)的带动作用(李钒等,2008)。
第二,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
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可用绿地面积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交通秩序混乱、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城市群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偏低。
管理对象多达十几个部门,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协调不力、各自为政”的局面。
第四,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法制保障。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低效、寻租、腐败等现象,并且防治困难。
当前尽管关中地区和长株潭地区高校众多、人才辈出,然而大多数优秀人才都会选择去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不愿留在生态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这也导致了中部和西部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大都市区建设速度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