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级别管理(1)
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级别管理服务级别管理(Service Level Management)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和维持合理的服务水平,以满足客户的期望和需求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是IT服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确保IT服务能够按照约定的服务水平要求提供给客户,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以实现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和持久竞争优势。
服务级别管理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适当的、可持续的服务水平,根据业务需求和客户要求,以确保客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服务级别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务水平协议(SLA)的制定和执行。
SLA是指服务提供方与客户之间明确约定的服务水平目标,包括响应时间、可用性、性能指标等。
服务提供方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具体的SLA,与客户达成共识后开始执行,并不断监测和评估结果,通过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
2. 服务水平目标的设定和管理。
根据客户需求和业务重要性确定合理的服务水平目标,包括响应时间、解决时间、故障恢复时间等,以及服务可用性、安全性、容量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持续跟踪和监测,及时调整和改进服务水平目标,以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
3. 服务水平度量和报告。
通过收集、分析和报告相关数据,评估和度量服务实际水平与SLA之间的差距,及时发现问题和瓶颈,寻找改进的机会。
同时,向客户提供透明的报告,使客户能够清楚了解服务的实际情况,并及时提出反馈和建议。
4. 服务水平改进和管理。
基于服务水平度量和报告的结果,对服务流程、资源配置、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同时,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和变化,调整和提升服务水平,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和长期合作。
服务级别管理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提高客户满意度。
通过确保按照约定的服务水平要求提供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期望和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增强客户与服务提供方的合作关系。
2.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通过设定合理的服务水平目标和监测度量,能够发现和解决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问题,提高故障解决和服务恢复的速度和质量,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IT服务管理理论之服务级别管理
IT服务管理理论之服务提供(2)--服务级别管理3.2 服务级别管理在瞬息万变的外部商业环境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组织自身业务需求的调整,IT服务提供方也必须相应地调整其提供的IT服务的质量级别,使之符合组织的业务需求并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服务级别管理(ServiceLevel Management)是在客户满意度和IT服务成本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权衡。
3.2.1 基本概念1. 服务级别管理(SLM) 服务级别管理是指为制定服务级别协议(SLAs)而进行的计划、协调、草拟、协商、监控和报告,以及签订服务级别协议后对服务绩效的评审和报告等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管理流程。
2. IT服务提供方和外部供应商IT服务提供方(IT ServiceProviders)是指按照服务级别协议要求向客户及其用户提供组织所需的IT服务的单位及其人员。
IT服务提供方既可以是组织内部设立的一个部门,也可以是独立于组织的第三方组织,后者即为IT服务外包的情形。
外部供应商(External Suppliers)是指按照支持合同(UC)要求向组织内IT服务提供方提供相关服务或产品支持的第三方组织或个人。
3. 服务级别协议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Level Agreement,SLA)是IT服务提供方和客户之间就服务提供中关键的服务目标及双方的责任等有关细节问题而签订的协议。
服务级别协议一般根据客户体验(Perception)以一种非技术化的语言描述有关服务项目,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它可以作为评价和调整有关IT服务的一个标准。
4.运营级别协议运营级别协议(Operation LevelAgreement, OLA)是指IT服务提供方和组织内部IT部门就某个具体服务项目(如网络可用性、打印服务可用性等)的提供而达成的协议。
运营级别协议为IT服务提供方提供有关IT服务做出支持。
5. 支持合同支持合同(UnderpinningContract, UC)是IT服务提供方与外部供应商就某一特定服务项目的提供与支持所签订的协议。
服务级别管理
DNV Training 2006 ©
服务级别协议体系
Leader Auditor ISO20000 Course conclusion
DNV Training 2006 ©
服务级别管理的目标
明确客户的业务需求及相应的IT服务需求; 确保以合理的成本提供约定的IT服务级别; 确保实际的IT服务级别达到约定的服务级别的要求; 改善客户关系和提高客户满意度。
服务级别相关协议
- 括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 - 运作级别协议(Operation Level Agreements) - 支持合同(Underpinning Contracts)。
Leader Auditor ISO20000 Course conclusion
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级别管理的概念
服务级别管理是(SLM)为签订服务级别协议(SLAs)而进行的计划、草拟、协 商、监控和报告以及签订服务级别协议后对服务品质的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 一个服务管理
服务级别相关方
- 调IT服务提供方(IT Service Providers) - 客户(Customers) - 内部供应商(Internal Suppliers)
DNV Training 2006 © 运作级别协议(Operation Level Agreements) 能够明确区分流程控制活动和运作任务; 针对目标去监控和报告服务级别,显示当前和发展趋势信息; 改善客户关系和提高客户满意度。 服务级别管理是(SLM)为签订服务级别协议(SLAs)而进行的计划、草拟、协商、监控和报告以及签订服务级别协议后对服务品质 的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一个服务管理 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成功因素
服务水平(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水平管理文档修订信息文档的审批目的本文件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服务级别管理流程的规范,通过“达成协议——服务监控——绩效检查——持续改进”的管理循环,促使部门采取行动改进不达标的服务,以此在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1范围适用于公司外部客户和内部用户服务级别管理,包括:➢供求双方就服务需求和期望工作量特性达成协议;➢制定衡量标准和报告方式:-服务水平目标;-需要的资源;-服务成本。
➢与其他服务管理流程之间的合作,包括第三方供应商;➢对支持服务的开销进行成本论证;➢对服务水平进行定期回顾,根据情况对服务内容进行必要的改变,如果服务需要改变,或出现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衡量相应的工作量和成本。
2术语定义1.客户:所有使用公司IT服务并签署协议的客户,在服务级别管理过程中,公司和客户方的代表签订服务级别协议(SLA),并和所有与IT服务提供相关的外部供应商分别签订合同。
这一系列的文档和协议合同是服务级别管理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服务级别管理所需从事的主要活动。
2.服务级别协议:在SLM的管理流程里,服务级别协议SLA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IT服务提供商与客户之间的一种书面协议,规定了服务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和双方具体的责任,是服务衡量考核工具。
3.支持性合同(UC, Underpinning Contract):UC是IT服务提供商为达到SLA与供应商协定并签署的关于服务内容和目标的一种书面协议,是服务衡量考核工具。
4.服务级别变更:IT服务提供商与客户协定的服务级别协议内容的变化。
3资源要求●反馈意见进行分析与评审,拟定改进方案。
服务级别管理员售前岗●维护服务目录的更新操作;●创建和更新服务级别管理文档(SLA/OLA/UC);●监控和记录服务级别数据,必要时通报服务级别经理;●负责各种服务报告的设计和制作,并分发给相关人员;●协助组织和参与SLA/OLA/UC回顾会议。
4流程4.1流程图4.2执行步骤活动描述责任人输入输出1用户需求调查➢对于新客户,通过跟客户访谈了解客户的服务需求➢客户需求2 服务需求评估➢服务级别经理组织相关人员服务级别➢客户系统调➢服务需求分5度量服务满足或超过SLA的要求;重要SLA、UC每年至少评审一次。
itil服务方案
itil服务方案ITIL是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为管理IT基础设施提供了最佳实践方法。
它是一种框架,被世界上许多企业认可为提供高性能和高效率的IT服务的最佳途径之一。
ITIL服务方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服务级别管理(SLM)SLM的目标是确保IT服务水平符合业务需求。
SLA定义IT组织与业务间的协议。
SLM必须创建和管理SLA,而SLA 包括服务的性能、服务级别目标、服务可用性、服务持续时间和补救措施等。
SLA是IT控制和管理业务需求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技术。
SLA的有效管理是ITIL服务方案的核心。
企业IT服务团队必须注意SLA与业务频繁沟通,确保所提供的服务满足业务要求。
2. 问题管理(PM)PM是处置运营中的问题技术的重要过程。
它包括发现、分类、记录问题、跟踪问题解决情况和取证,以及报告并更新文件记录。
PM熟练运用技术和手段,以快速解决系统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IT服务效率。
3. 配置管理(CM)CM是一种精密的技术管理,旨在保存和控制IT设备和软件的版本、软件、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库。
CM包括配置项的发现、识别、标识、审核、控制和审计,以及对配置项变更的管理。
CM旨在实现持久化的配置控制,这意味着对IT基础设施进行持久化的变更管理。
4. 服务台管理(SDM)SDM是ITIL服务方案中的另一个关键过程。
其目的是在客户、业务和IT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SDM具有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快速操作的技术和手段,以提供优质服务。
该过程包括收集服务请求、分类、跟踪和处理问题、根源分析(RCA)和产生报告。
5. 变更管理(CM)CM是ITIL服务方案的关键部分。
其目的是控制IT服务变更的复杂性。
CM必须起到控制和规范变更、评估变更影响和编译变更文件的作用。
所有新变更必须在测试环境中进行测试,并获得确认和批准后才能进行部署。
通过CM过程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正确的实施。
不加区分,变更可能会导致服务中断或其他问题,从而破坏公司效率和绩效。
服务级别管理程序
目录1 文档介绍 (2)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3 内容 (2)3.1 流程执行策略 (2)3.1.1 责任人政策 (2)3.1.2 服务级别评审会议政策 (2)3.2 角色及职责 (3)3.3 流程输入及输出 (3)3.3.1 流程触发条件 (3)3.3.2 输入 (3)3.3.3 输出 (3)3.3.4 流程关闭条件 (4)3.4 服务级别管理流程描述 (4)3.4.1 作业流程图 (4)3.4.2 流程活动说明 (4)4 文件记录 (5)1文档介绍本文档编写的目的是帮助公司IT服务团队与客户就服务级别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增强客户对服务的感知和认同程度,并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服务奠定基础。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内容3.1流程执行策略3.1.1责任人政策●服务级别经理是公司服务团队的代表,应严格遵守服务级别协议并将影响服务质量的负面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
服务级别经理负责配合服务规划团队定义服务级别指标和目标,并领导团队与客户进行服务级别协议的沟通、确认和签署,同时组织客户、内部支持团队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定期对服务级别协议进行检查和回顾;●服务级别管理员是服务级别管理活动的具体执行人,应认真履行服务级别管理的日常操作层面的工作要求。
3.1.2服务级别评审会议政策3.2角色及职责3.3流程输入及输出3.3.1流程触发条件●新的服务被批准时●变更的服务被批准时●服务战略、能力及资源产生本质上的变动时3.3.2输入●IT服务现状●《IT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客户提出的IT服务需求3.3.3输出●《服务目录》●《服务级别协议(SLA)》●《服务级别需求(SLR)》●服务报告●服务级别协议定期评审登记表3.3.4流程关闭条件《服务级别协议》及《服务目录》正式发布运行。
3.4服务级别管理流程描述3.4.1作业流程图3.4.2流程活动说明4文件记录《服务目录》《服务级别需求(SLR)》《服务级别协议(SLA)》《服务级别协议定期评审登记表》。
服务分级管理制度
服务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公司内部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明确公司内部服务的分级管理,规范服务流程,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三、服务分级1.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服务分为三个级别:一般服务、重点服务和特殊服务。
(1)一般服务:指对一般客户提供的常规服务,包括日常维护、故障排除等。
(2)重点服务:指对一些重要客户或重要项目提供的服务,包括定制化服务、快速响应服务等。
(3)特殊服务:指对一些特殊客户或特殊场景提供的服务,包括定制化解决方案、专属客服等。
2. 服务分级的标准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项目的紧急程度、服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3. 不同级别的服务,都应符合公司制定的服务标准和流程,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四、服务管理流程1. 服务接待(1)一般服务:客户向公司提出服务需求后,服务人员进行登记,按流程处理。
(2)重点服务:客户向公司提出服务需求后,服务人员要及时回复确认,安排专业人员跟进处理。
(3)特殊服务:客户向公司提出服务需求后,需由专属客服人员进行接待,全程负责服务处理。
2. 服务处理(1)一般服务:服务人员按照公司的标准流程,及时、准确地处理客户的服务需求。
(2)重点服务:服务人员要优先处理重点服务的需求,确保客户的权益和满意度。
(3)特殊服务:专属客服人员负责特殊服务的处理,要全程跟进,确保服务的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3. 服务反馈(1)一般服务:服务人员在完成服务后,要及时向客户反馈,听取客户意见,改善服务质量。
(2)重点服务:服务人员完成重点服务后,要向客户确认满意度,并进行问题跟踪和处理,以确保服务效果。
(3)特殊服务:专属客服人员负责特殊服务的反馈工作,要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了解客户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案。
五、管理措施1. 建立服务分级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全体员工都明白服务分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建立健全服务评价体系,通过客户反馈、服务质量监控等手段,对服务分级管理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
服务级别管理
目录1.概述 (2)2.服务级别管理的目标 (4)3.服务级别管理流程 (4)1.概述服务级别管理(SLM)是为签订服务级别协议(SLAs)而进行的计划、草拟、协商、监控和报告以及签订服务级别协议后对服务品质的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一个服务管理。
服务级别管理旨在确保组织所需的IT 服务质量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得以维持并逐渐提高。
在瞬间万变的外部商业环境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组织自身的业务需求的调整,IT 服务提供商也必须相应的调整其提供的IT 服务的级别,使之符合企业的业务需求并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服务级别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服务质量需求和供给以及顾客满意和IT 服务成本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
服务级别管理围绕组织业务需求和IT 服务级别展开,需要协调IT 服务提供方(IT Service Providers)、顾客(Customers)、内部供应商(Internal Suppliers)和外部供应商(External Suppliers)四方之间的关系。
服务级别管理主要通过一套服务级别协议体系来协调这四方的关系。
这个服务级别协议体系主要包括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运作级别协议(Operation Level Agreements)和支持合同(Underpinning Contracts)。
这三份协议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图1所示:图1服务级别协议体系服务级别协议是IT 提供方与顾客就服务提供与支持过程中关键的服务目标及双方的责任等问题协商一致后所达成的协议。
服务级别协议应当使用业务部门和IT 服务提供方双方都便于理解的语言,而不宜采用技术化的语言。
这样可以便于业务部门和IT 服务提供方之间的沟通,减少双方之间的摩擦,同时也有利于后期的评审与修改。
运作级别协议是指IT 服务提供方和组织内部某个具体的IT 职能部门或岗位就某个具体的IT 服务项目(如邮件系统的可用性、传真服务的可用性等)的服务提供和支持所达成的协议。
it服务管理的13个管理流程
IT服务管理的13个管理流程一、服务战略管理1.服务组合管理(1)服务价值评估(2)服务需求分析(3)服务投资管理2.财务管理(1)成本管理(2)预算管理(3)财务报告3.需求管理(1)市场需求分析(2)客户需求沟通(3)服务需求预测二、服务设计管理1.服务级别管理(1)SLA(服务级别协议)制定(2)SLA监控与报告(3)SLA评审与更新2.服务目录管理(1)服务目录创建(2)服务目录维护(3)服务目录发布3.供应商管理(1)供应商评估(2)供应商选择(3)供应商绩效管理4.IT架构管理(1)技术架构设计(2)系统架构集成(3)安全架构设计三、服务转型管理1.变更管理(1)变更请求评估(2)变更实施计划(3)变更实施与审核2.发布管理(1)发布计划制定(2)发布准备与确认(3)发布后评估3.迁移管理(1)迁移计划与设计(2)迁移实施(3)迁移后监控四、服务运营管理1.事件管理(1)事件识别与记录(2)事件分类与优先级划分(3)事件解决与关闭2.问题管理(1)问题识别与记录(2)根本原因分析(3)问题解决与预防3.变更管理(1)变更请求处理(2)变更评估与批准(3)变更实施与记录4.访问管理(1)用户身份验证(2)访问权限管理(3)访问审计与报告五、持续服务改进1.评估与监控(1)服务绩效指标监控(2)服务质量评估(3)客户反馈收集2.改进计划制定(1)改进机会识别(2)改进目标设定(3)改进活动计划3.改进实施与评审(1)改进活动实施(2)改进效果评估(3)改进成果报告。
ITIL-服务级别管理
Copyright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服务级别管理的流程控制
关键绩效指标 SLA中包括的服务项目 SLA中由OLA和UC支持的服务项目 SLA中得到监控的服务项目,并且有关的缺点被报告出来 SLA中定期得到评审的服务项目 SLA中约定的服务级别得到实现的服务项目 被改进计划识别出来并处理的IT服务运作中的缺点 为消除这些缺点而采取的行动 实际服务级别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服务级别管理的目标
服务级别管理的目标 服务级别管理确保客户需要的IT服务得到持续的维护 和改进.这主要是通过针对IT部门的运作绩效进行协 商,监控和报告,以及在IT部门及其客户之间建立有 效的业务关系来实现的.
如果it部门针对it服务的使用而向客户计费客户可以自行在要求的服务质量和响应的成本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ITSM / ITIL
ITIL 培训
——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级别管理
Sino-i Technology Ltd.
主要内容
1. 服务级别管理概述 2. 服务级别管理的目标 3. 服务级别管理的流程 4. 服务级别管理的活动 5.服务级别管理的流程控制 服务级别管理的流程控制 6. 服务级别管理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问题
Copyright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பைடு நூலகம்o-i Technology Ltd.
服务级别管理程序1.0
服务级别管理程序文档编号:密级:版本信息:V1.0建立日期:创建:审核:批准:版权声明: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为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公开信息,未经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确作出的书面许可,不得传播。
文档修订记录目录1 简介 (3)1.1目的 (3)1.2适用范围 (3)1.3术语表 (3)1.4引用文件 (3)2职责 (3)2.1销售部门 (3)2.2客户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 (3)2.3项目组 (3)3流程图 (4)4具体内容 (4)4.1建立服务目录 (4)4.2确定服务级别协议 (4)4.3项目立项 (4)4.4签署《运营级别协议》 (4)4.5签署《外部支持合同》 (5)4.6监控和报告服务运行情况 (5)4.7变更《服务级别协议》 (5)5输出的文件和记录 (6)1简介1.1目的定义、协商、签订和测量向客户提供约定质量水平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1.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满足客户需求,向客户提供约定服务的管理。
1.3术语表●服务目录(SC):有关可提供的服务及服务级别概要说明。
●服务级别协议(SLA):由公司和客户之间签订的描述将要提供的一项或多项服务的一份协议。
●运营级别协议(OLA):与IT部门内部某个具体的职能或岗位就某项IT服务所签订的协议。
●支持合同(UC):与外部供应商就某项服务的供应所签订的合同。
1.4引用文件【1】《ISO/IEC 20000-1》【2】《IT服务管理手册》2职责1.5销售部门负责代表公司组织签署与客户之间的服务级别协议,并参与评审服务级别协议。
1.6客户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负责制定服务目录,起草服务级别协议。
负责组织开展服务质量规划,组织制订整体的服务质量目标和标准,监控服务级别和运营管理的实施。
1.7项目组负责与公司内相关部门签署运营级别协议,并负责服务的实施与改进。
3流程图4具体内容1.8建立服务目录1.1.1产品经理负责与相关部门沟通,制订公司的《产品手册》。
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级别管理 (Service level management)赛宝认证中心案例小张的苦恼小张是一个电脑维护工程师,虽然工作很辛苦,也很努力, 但还是经常受到客户指责,从工作反应慢到处理问题不及 时,不一而足。
2赛宝认证中心案例小张的苦恼 – 客户指责上个月用户A系统崩溃,小张给他重装系统,装完操作系 统,还要装Word、OA插件、RTX、QQ、看图软件等等,一 共花了3个多小时。
尽管小张已经进了最大努力了,也累得满头大汗,但还是 结果还是挨了A的一顿臭骂,因为A觉得他太慢了。
3赛宝认证中心案例小张的苦恼 – 寻找解决途径小张是一个乐观、聪明、上进的好员工。
经过反复思考,小张决定通过新技术改善服务时间。
经过反复试验,全新的Ghost系统完成:以后系统崩溃,只 需要Ghost一下即可,每次最多不超过40分钟。
小张认为,他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画外音:您认为呢?4赛宝认证中心案例小张的苦恼 – 窃喜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B的系统也崩溃了。
小张从容的拿出Ghost,正如小张所料,31分钟搞定! 完成后,小张已经做好了受表扬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做好 了谦虚回答的话,静等着那久违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5赛宝认证中心案例小张的苦恼 – 崩溃结果,等待小张的还是一顿臭骂,因为他做的还不够快!B 要给一个重要客户发报价表,就是因为小张太慢了,让这个 邮件晚发了20分钟! B警告小张,由于报价表晚发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小张全 权负责! 小张彻底崩溃了……只不过想好好服务一个人, 可惜他无法给你满分6赛宝认证中心案例小张的苦恼 – 同病相怜在现实IT服务过程中,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
无论你 如何努力,愤怒的A、B、C、D、E……层出不穷,崩溃的小 张、小王、小李、小赵不断涌现7赛宝认证中心案例小张的苦恼 – 怎么办?讨论5分钟…… 弱 • 哀求客户放你一马 • 向客户阐明你的苦衷,请求客户谅解 对 • 和客户据理力争,说明你做的已经足够好了 抗 • 消极怠工:不满意,老子还不伺候了呢 激 烈 • 将客户这种贪得无厌的情形告诉领导 程 • 威胁客户:如果他们如何如何,你就如何如何 度 • 和客户对骂,让他们怕了你 强 • ……8赛宝认证中心案例小张的苦恼 –怎么办?以上有些方法都是经过人们实践的,多数情况下效果应该不 会太好,但任一个实践,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成功。
ITILv3-服务运营篇
ITILv3-服务运营篇ITILv3(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version 3,IT基础设施库第三版)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IT服务管理(ITSM)框架之一,旨在提供一套关于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的指南和方法。
在ITILv3中,服务运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它涉及到如何保证IT服务的持续运营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服务运营是ITIL中的一个核心流程,其目标是确保IT服务按照事先商定的服务级别达到客户的期望。
本文将围绕着ITILv3-服务运营篇,从过程视角介绍ITILv3中的服务运营流程和关键要素。
首先,服务运营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过程:事件管理、问题管理、访问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服务台和操作任务管理。
这些过程协同工作,帮助组织管理和响应服务事件、问题和请求,确保IT服务的持续可用和可靠性,并提供高效的服务支持。
事件管理是服务运营中的首要过程,它负责识别、记录和管理IT服务的事件。
事件可以是任何可以影响IT服务的异常状态或通知,例如用户报告的故障或系统监控触发的报警。
事件管理目的在于迅速恢复服务,减小对用户的影响,并记录事件的详细信息以用于后续的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过程旨在找出IT服务中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问题可以通过问题记录(Problem Record)进行跟踪,并在问题解决后进行问题关闭。
问题管理的目标是减少IT服务的故障发生率,提高服务的可用性和质量。
访问管理是一个授权和身份验证的过程,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和数据。
它包含用户身份确认、授权、密码管理、访问控制和审计跟踪等步骤,以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和合规性。
配置管理是指IT基础设施和组织相关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I)的管理和控制过程。
配置项可能是硬件、软件、文档、用户和过程等等。
配置管理目的在于确保对配置项的准确记录和控制,以便及时找到和修复故障,保障服务的连续性。
服务级别管理制度
服务级别管理制度
服务级别管理制度是一种用于确保组织提供的服务达到预期水平的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个服务级别管理制度的示例,仅供参考:
1.定义服务级别:明确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范围和质量标准。
2.确定服务级别协议(SLA):与客户或内部部门协商并达成一致,明确服务的具体要求、可用性、响应时间等。
3.监控和测量: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定期测量服务的性能和质量,收集相关数据。
4.报告和沟通:定期向客户或内部部门提供服务级别报告,包括服务绩效、问题和改进计划等。
5.问题管理:建立问题管理流程,及时识别、记录、
分析和解决服务相关的问题。
6.变更管理:对服务的变更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变更对服务级别产生的影响得到评估和控制。
7.持续改进:定期评估服务级别,识别改进机会,并采取措施持续提高服务质量。
8.审查和更新:定期审查服务级别协议,根据业务需求和变化进行更新和调整。
通过实施服务级别管理制度,组织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并确保服务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服务声誉,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服务级别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我司(以下简称“公司”)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服务部门及员工,包括但不限于客服中心、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
第三条本规定的目的是明确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客户权益。
第二章服务级别分类第四条公司服务级别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1. 一级服务:紧急服务2. 二级服务:优先服务3. 三级服务:常规服务4. 四级服务:咨询服务第五条各服务级别定义如下:1. 一级服务:涉及系统故障、数据丢失等可能导致业务中断的紧急情况,需在第一时间响应。
2. 二级服务:涉及系统性能下降、功能故障等影响业务运行的情况,需在规定时间内响应。
3. 三级服务:涉及系统功能改进、新功能需求等非紧急情况,需在规定时间内响应。
4. 四级服务:涉及产品咨询、使用指导等一般性需求,需在规定时间内响应。
第三章服务响应时间第六条各服务级别的响应时间如下:1. 一级服务:30分钟内响应,2小时内解决问题。
2. 二级服务:4小时内响应,12小时内解决问题。
3. 三级服务:24小时内响应,5个工作日内解决问题。
4. 四级服务:5个工作日内响应,10个工作日内解决问题。
第四章服务流程第七条服务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接到客户服务请求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服务级别、问题描述、客户联系方式等。
2. 根据服务级别,分配相应服务人员,确保及时响应。
3. 服务人员与客户沟通,了解问题详情,提供初步解决方案。
4. 服务人员根据问题复杂程度,进行现场处理或远程协助。
5. 问题解决后,与客户确认,并记录服务结果。
6. 定期对服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章服务质量考核第八条公司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1. 服务响应时间2. 服务满意度3. 问题解决率4. 客户投诉处理5. 服务态度第六章客户投诉处理第九条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如下:1. 客户提出投诉,服务人员及时记录投诉内容。
服务级别管理制度
服务级别管理制度服务级别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定和流程,旨在确保客户获得优质的服务体验,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服务级别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制度内容、执行过程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服务级别管理制度。
一、制度内容1. 服务级别定义:明确不同服务项目的级别标准,包括优先级、响应时间、解决方案等,以便客户清晰了解服务内容和承诺。
2. 服务流程规定:明确各项服务的流程和每个环节的责任人,确保服务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3. 服务质量要求: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明确服务过程中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以确保服务质量稳定和可控。
4. 服务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和投诉处理流程,确保客户对服务有投诉或建议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和反馈。
二、执行过程1. 员工培训:对相关员工进行服务制度和流程的培训,使其深入理解服务级别管理制度,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2. 服务执行:员工按照服务级别管理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服务规定和流程,确保服务过程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3. 数据分析和改进:对服务流程和质量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三、监督机制1. 内部监督:设立内部服务监督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对服务级别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2. 客户反馈:建立客户反馈渠道和问卷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作为改进的参考。
3. 定期审计:定期进行服务级别管理制度的内部审计和外部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服务级别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在制定服务级别管理制度时应重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注重细节和改进,确保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级别管理SLM 介绍“服务级别管理”是指企业在可以接受的成本条件下,就IT 服务的质量所做出的包括谈判、定义、评估、管理、改进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一个组织里,进行服务级别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组织需要利用IT 服务来支持业务的发展,而IT 服务则需要SLM 来保证其服务有效: SLM 能够定义IT 服务的级别,建立服务水平监督体系,来保证服务达到规定的水平等级,即使服务失败,也可以正确分析原因,帮助公司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
目前,人们往往认为SLM 只在大型组织里才有效,这是错误的.当然,当客户需要提供的服务涉及面比较广而且比较复杂时SLM 将能显著降低服务风险,保证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特殊的业务需求,确保服务能够跟随顾客业务的转变及时转变,并提高服务的成本效益。
但是在事实上,任何组织,只要它需要给客户提供服务,需要对员工、企业资源、以及财务进行管理,SLM 都能发挥其作用,促使组织提供优质服务。
只不过在小型组织里,由于规模的限制,公司所需的SLM 流程复杂程度较小, SLM 流程可能与诸如变更管理之类的流程融合在一起,不再需要有专人来负责罢了。
服务级别管理定义、匹配、存档和管理客户要求的各个级别的服务。
服务级别管理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活动:•供求双方就“服务需求”以及“用户期望服务特性"达成协议•制定相关的衡量标准和信息汇报方式,包括服务水平目标、所需资源和服务成本等•与其他服务管理流程之间进行协作•成本管理,对相关IT 服务的开销进行成本论证•对服务水平进行定期回顾,根据情况对服务内容进行必要的改变;如果服务需要进行改变,或者出现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认真衡量相应的成本和工作量最主要的是,服务级别管理建立了一个管理框架来约束服务提供者和顾客,它鼓励双方达成一种默契,认为双方都对服务的质量负有责任。
这样做可以增强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使工作量和服务特性能够及时做出合理的改变,同时为与顾客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提供条件,这些都是IT 服务良好质量的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级别管理SLM 介绍“服务级别管理”是指企业在可以接受的成本条件下,就IT 服务的质量所做出的包括谈判、定义、评估、管理、改进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在一个组织里,进行服务级别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组织需要利用IT 服务来支持业务的发展,而IT 服务则需要SLM 来保证其服务有效:SLM 能够定义IT 服务的级别,建立服务水平监督体系,来保证服务达到规定的水平等级,即使服务失败,也可以正确分析原因,帮助公司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
目前,人们往往认为SLM 只在大型组织里才有效,这是错误的。
当然,当客户需要提供的服务涉及面比较广而且比较复杂时SLM 将能显著降低服务风险,保证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特殊的业务需求,确保服务能够跟随顾客业务的转变及时转变,并提高服务的成本效益。
但是在事实上,任何组织,只要它需要给客户提供服务,需要对员工、企业资源、以及财务进行管理,SLM 都能发挥其作用,促使组织提供优质服务。
只不过在小型组织里,由于规模的限制,公司所需的SLM 流程复杂程度较小,SLM 流程可能与诸如变更管理之类的流程融合在一起,不再需要有专人来负责罢了。
服务级别管理定义、匹配、存档和管理客户要求的各个级别的服务。
服务级别管理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活动:•供求双方就“服务需求”以及“用户期望服务特性”达成协议•制定相关的衡量标准和信息汇报方式,包括服务水平目标、所需资源和服务成本等•与其他服务管理流程之间进行协作•成本管理,对相关IT 服务的开销进行成本论证•对服务水平进行定期回顾,根据情况对服务内容进行必要的改变;如果服务需要进行改变,或者出现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认真衡量相应的成本和工作量最主要的是,服务级别管理建立了一个管理框架来约束服务提供者和顾客,它鼓励双方达成一种默契,认为双方都对服务的质量负有责任。
这样做可以增强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使工作量和服务特性能够及时做出合理的改变,同时为与顾客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提供条件,这些都是IT 服务良好质量的保证。
SLM 的好处综上所述,公司实施SLM 所能带来的明显的好处包括:•在很多组织里,一个高效的SLM 流程往往是组织吸引客户的主要竞争优势•拥有高效的SLM 将意味着一个组织能够更好地提供客户满意度,保留现有客户•SLM 可以帮助客户认真地考虑、记录并定义自己的真实需求•SLM 能给服务提供商提供一些关键的管理信息以利于正确决策的制定,从而保证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加负责的服务•SLM 能够保证服务提供商提供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SLM 能够使第三方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持•其他的好处包括:•使服务目标、业务优先级、服务影响和服务成本都能很好的被理解,存档并实施•明确客户和服务提供商双方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更好地定义服务的价值•服务的质量能够被监控并能够被鉴定•为对服务进行比较和评估提供基础•为改进服务质量提供基础SLM 与ITIL 流程服务级别管理是ITIL 中提供的十大关键管理流程之一。
它与其他的管理的流程紧密结合。
下图是服务级别管理和其他管理流程的关系图:图1 :SLM 与ITIL 流程的关系图从上图可以看出,IT 服务管理的其他流程都是依据服务级别管理的要求来开展的。
服务级别协定是依据企业的业务需求来制定的。
因此,服务级别管理是IT 服务管理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层次上,企业业务是需求方,而IT 级别管理是满足业务需求的供应方与需求方共同达成的协定。
需求方往往是企业内部的客户,供应方往往是企业内部的IT 服务部门。
同时,从上图还可以看出,所有的服务最终都是由IT 基础设施来提供的。
在这个层次上,服务级别协议中定义的服务级别是需求,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IT 基础设施是供应方。
因此,从这两个层次可以看出,服务级别管理是企业业务和企业IT 基础设施的桥梁,它是业务流程对服务需求的具体实现描述,也是IT 基础设施规划的目标描述。
SLM 的管理过程服务级别管理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在SLM 的实施过程中,服务质量将得到螺旋式上升,下面我们用一张图来表示SLM 的管理过程,我们需要认真地进行规划、实施、执行和控制。
图2 :SLM 管理过程在SLM 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到服务目录(Service Catalogue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服务级别协议)、OLA (Operational Level Agreement ,操作级别协议)和UC (Underpinning Contract ,支持协议)等关键管理要素,关于这些要素的详细知识我们将在《服务级别管理》下篇中为您介绍。
SLM 可能的问题在SLM 实施过程,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一些:•如果服务提供商不愿去详细了解客户的业务,那么客户可能就需要反过来去学习和了解服务提供商的日常术语来和服务提供商洽谈服务细节,这明显不符合客户的利益•SLA 可能没有把握好重点业务流程,可能没有定期监控和回顾,也可能过于复杂而无法管理•有些服务种类的水平很难准确地衡量,这样SLA 很可能就只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在SLA 中规定的服务水平不切实际( 可能在目前的资源水平下根本无法达到)•有些服务级别水平只考虑了用户的意愿,而缺乏成本分析,结果只能是一厢情愿•如果实施SLM 后,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不愿意分享他们在彼此工作流程中的经验,那么这么流程很可能就不会有什么进步效果最后要提及的是,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服务级别管理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因为服务级别管理流程的实施过程本身是一个循环滚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服务级别管理贯穿于整个IT 服务运作的全过程。
另外,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SLM 也必须将这两者的动态因素考虑在内。
总之一句话,SLM 的任务就是要在IT 服务质量、客户关系、以及IT 服务成本三者之间博弈,以寻找最有利的平衡点。
服务目录(Service Catalogue)“服务目录”定义了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全部种类以及服务目标,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很可能已经在其他的一些文档比如SLA 中被提及,服务目录往往不再单独列出,避免文档的重复。
服务目录是表达客户期望的关键性文档,它应该是公开的,不论是服务提供者还是客户都应该能方便的查阅这些资料,在某些场合下,甚至会有一个专门的内部网站点来完成这项任务。
服务目录会利用一些来自质量控制系统的信息和文档,这些质量信息需要进行定期回顾,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客户或者业务的具体需求。
虽然不同的服务提供商对待服务目录以及相关文档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个原则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那就是服务目录要避免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冗余,得到妥善的管理,而且要方便查阅。
支持服务协议(Supporting Service Agreements)支持服务协议有时也可以叫做操作级别协议(OLA) ,用来支持SLA 中的服务水平级别的实现。
OLA 是后台的协议,它定义的服务内容可能与客户不发生直接关系,但却是实现SLA 所必不可少的。
OLA 在很大程度上和SLA 很相似,但是定义的服务内容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在公司内部,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公司的业务能不能正常的运作。
比如对于工作结算部门来说,关心的是确保公司的每一个员工能够及时的领取其应得的工资,而不愿意过多的去关心完成这一任务所必需的哪怕是关键的服务模块,比如网络设备、工资表单的处理软件或者打印机等等。
而OLA 定义的就是这些底层的,用户不太关心的服务,比如打印机是否可用,网络是否连通等等。
这并不说明OLA 可有可无,相反,OLA 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制定SLA 的先决条件之一。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客户和它的硬件提供商签订的合约中只答应计算机的硬件故障在4 个小时内解决,那么服务提供商是不可能在与这个客户达成的SLA 中同意在2 个小时内解决所有计算机故障的。
遇到这种情况,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就可能会修改原先的OLA ,这样,整体服务的速度就提高了。
OLA 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它明确了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和责任,也明确了服务供求双方的责任关系。
服务级别管理(下)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在SLM 的管理流程里,服务级别协议SLA 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IT 服务提供商与其客户之间的一种书面协议,规定了服务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和双方具体的责任,是有效的衡量考核工具。
SLA 的重点是个“A ”——Agreement ,这就是说SLA 要建立在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同意的基础上,而不能互相敌视,以防止对方敲诈勒索为目的。
在IT 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应该有一个共识,要努力建立真诚的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SLA 才有可能是互惠互利的,否则SLA 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信誉的下降和互相之间无休止的推诿扯皮,根本无助于服务质量的改进。
图1 :SLA 关系图服务水平协议最初是用于描述针对单项服务或是单个客户的细节信息。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信息会在服务目录或者质量手册上被详细记录,因此服务提供商无需在每一个SLA 中再重复。
这样SLA 就逐渐地只关注某项服务的特征信息,不再面面俱到,以保证一些重要的细节不会因为信息的复杂而丢失。
在最终成文的SLA 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谈判、双方同意、并被记录在案做为SLM 中的一部分。
SLA 是由客户和服务提供商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授权认可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授权建立在信任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而且在需要的时候,任一方的管理层都能够及时对授权进行必要的调整。
某些细节信息可能在一个或者多个SLA 中被描述,这取决于所提供服务的规模、服务的复杂程度、客户分布以及客户数量。
SLA 可以非常的简单(比如仅仅说明所有的PC 硬件故障都必须在X 个小时内恢复正常),也可以具备非常复杂的条款以覆盖服务的方方面面。
SLA中所包含的信息大致上包括:•服务概述和业务关键流程描述•有效期限和SLA 变更控制机制•授权协议的细节信息•双方沟通的渠道、方式以及回顾汇报形式的描述•服务时间、服务进度计划•客户的责任•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高管理层面的财务信息,比如说相关费用的记账方式•术语表•服务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响应时间、可靠性和可用性等•“意外”的定义以及故障的恢复定义服务目标需要双方仔细地推敲制定合适的目标,要考虑用户需求,经济效益,力求实际可行。
同时服务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有许多信息在其他的文档中会提及,所以在SLA 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关键服务的关键指标,并由客户明确向服务提供商指出,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矛盾以及在管理成本和时间的损耗。
一般来说,SLA 不需要面面俱到,如果公司制定的SLA 过于复杂,那问题很可能出在两个方面:一,可能是双方对客户真实需求以及其重要程度的认识不足;二,客户对服务提供商并不信任,从而在SLA 中坚持将服务要求详细说明,借此希望能够“迫使”提供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