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短文两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二、了解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三、扫清字词障碍
(1)生字词
kuāhào héng yáng shùn
夸父皓月姮娥旸谷瞬间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áng,日出。
倘使:假使
四、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由日、月到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二、初读感知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品读探究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写“日”,而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
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4、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
5、“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7、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
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
五、拓展提升
1、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2、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联想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六、课后作业
1.做完练习册。
2、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相关篇目
七、板书设计:
日月
发光、发热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