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问题设计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摘要: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就在这寻常中确包含着老师们的大智慧,好的问题设计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它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24-01
一、新课导入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我们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今天我们讲某某课,请翻开课本某某页……”。学习兴趣保持的重要性不再赘述,要保持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就要变化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所以我们在新课导入时要不断的使用各种方法避免使学生产生疲劳,使用问题设计就是方法之一。
具体措施:
1. 通过问题设计引领学生自然的走进新课。
2. 通过问题设计为学生展开一个和新课内容相一致的课堂场景。
3. 通过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联想和复习新课中要涉及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过渡环节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知识的呈现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因此新知识的出现要有一定旧知识的依托,而没有了旧知识的铺垫将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
接受,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具体措施:
1.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
2.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链接;
3. 通过问题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逐步掌握新知识。
三、突破重点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能抓住重点,那么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
具体措施:
1. 找准教学重点,集中围绕教学重点进行问题设计;
2. 通过问题设计,集中对教学重点进行学习和操练;
3. 通过问题设计,找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暴露的易混易错、掌握不牢等问题;
4. 通过问题设计,及时对学生问题进行补充和纠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听力训练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在听材料之前没有要求、一次性呈现问题太多等,就会使得听力训练费
时费力,确效果不佳。因此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听之前就要让学生明确听的目的;在训练中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首先,整体听,通过回答使学生对原文有大致了解;第二次听,可以分段听,通过较具体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细节的了解;第三次听,可以是分句子听,此时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和听力材料的难易度来要求学生写单词补
全对话(或句子),或是写出所听到的短语……等。如此反复训练,就可以突破听力这一难点,较好的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听力技巧。
四、拓展延伸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任何知识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学习把所学知识内化,并在需要时能顺利的从记忆中提取并正确运用,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仅靠教师的讲解和机械式的操练是远远不行的,只有把学生放在一定情境中,让他们有感情、有思想的进行使用,才是学生真正掌握的标志。
具体措施:
1、在进行拓展延伸时,教师的问题设计首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2、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明确,使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要怎样做;
3、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说的学生能大胆、洪亮的开口说;听的学生也能安静、认真的仔细听;
为了达到问题设计的明确性,学生能对自己的任务和分工有一个迅速而明确的认识,在问题提出时,要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在
低年级进行对话操练时可以提供分工方式的建议,通过简单的标注说明,解决合作伙伴单一,或学生一时找不到练习对象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分工合作的技巧,达到能很快的自由分配任务,个性化的完成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胜辉. 英语课堂提问设计策略[j]. 考试(教研版),2009,4.
[2] 冒金彬.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导学问题设计策略[j]. 教育
研究与评价(小学教育教学),2011,10.
[3] 窦娟娟. 浅谈新目标英语课堂问题设计与提问艺术[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4] 冯丽. 例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深度的把握 [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5] 王仲炎.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d].2011.
[6] 王丽春. 有效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