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班个别化学习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个别化学习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又到了个别化学习的时间了,幼儿插名片起了小小的冲突,棋吧名额已经满了,可还是阳阳他们央求我可不可以去棋吧玩。相比之下,我们的实验室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于是,我对阳阳他们说:“你看,棋吧已经满了,如果在进人的话材料也不够啊。我们的小实验室目前还有空的地方,你们可以去实验室。”于是阳阳,东东他们去小实验室玩了。阳阳摆弄了一会颜色变变变之后变开始东张西望,和附近的小朋友说话打闹;东东不停的更换着操作的材料,似乎也没静下心来。
二、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孩子是真实的、自然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卢梭说过:要在自然状态中,让孩子率性发展,在至善至美的体系中,成为聪明和善良的人.区域化学习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新型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幼儿需求,选择设计多种活动内容,以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而幼儿就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程,从而逐步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探究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推动人探究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可见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比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一种丰富的、适宜的物质、心理和有情感的环境,让幼儿获得充分的大量的自主活动与探索的机会。
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像阳阳对他来说自由摆弄颜色很容易,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兴趣,所以他就不愿意再玩了。
2、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进行投放材料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怀信心地对待生活,对待明天。区投放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我的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具体的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我的威严才继续游戏的,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应该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三、对策与思考
(一)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
1、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针对这个问题,我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所以除了保留原来的游戏程序外,还准备了各种材料,增加了难度,保证幼儿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这样就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了。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在活动当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我们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三)指导到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
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1-11-28 14:52:00
活动背景: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活动质量。而影响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活动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手段,以上我们已充分认识到材料的先进性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幼儿的发展。一位研究活动的专家指出:“活动材料只是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没有与活动有关的直接和间接指导的情况下,活动材料本身不会有教育意义和可解释性。”。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是受到多重综合因素的影响。因而材料投放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结篇,而是始终顺应幼儿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想充分利用好材料这一教育手段,就需要教师在材料调整中有一定的教育策略。
实录观察:
观察是了解及评价幼儿在活动区的兴趣及能力表现、了解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调整的秘诀是要学会观察幼儿对所投放材料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外显动作和语言表达以及对材料的摆弄状况,分析出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它关系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材料本身效益的发挥,是幼儿成功与材料互动进行建构学习的基础。教师试图从多种角度充分的观察孩子,简单易行的记录分析孩子,其价值不是为了评价孩子,而是为推进儿童建构的系统运转提供策略依据,为材料调整奠定基础。
实录观察一: 参与人数过多,材料缺少。
实录:
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我在美工区中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行盘子的装饰青花瓷,一开始怕孩子不会画,而且浪费就提供了一些圆形
的白纸和极少的一次性盘子。当孩子们看到一次性盘子的时候都很兴奋,都跃跃欲试的想去试试自己设计青花瓷的本领。由于孩子的从众心理,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来到美工区来设计青花瓷,但是一天两天……她们每次来的时候都发现一次性盘子没有了,所以渐渐的来美工区设计青花瓷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分析与调整: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第一次出示材料,孩子在活动时都对材料十分好奇,但由于教师在准备时只考虑材料适合那一层的孩子而局限了投放的数量。这在观察时能及时发现,在准备其他活动材料时可适当增加新材料的数量,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于是,在美工区中提供了更多数量的一次行盘子,积极的引导那些对设计青花瓷感兴趣却因为数量的问题而不愿意来美工区的小朋友们。并在讲评活动中积极的及时的表扬那样愿意大胆设计青花瓷的幼儿,以此来弥补教师对投放材料较少的错误。
实录二:投放的材料,缺乏兴趣。
实录: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教师新增添的材料,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缺乏自信,无从入手实施活动。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班班级里的科常区的“汽车跑道”这份材料最初我投放了下斜坡不同材质的道路(吸管、瓦楞纸等材料),两根平行的跑道以及一张由教师制作的记录表,幼儿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铺上两条不同材料的路来进行赛车比赛,感受不同道路下坡的不同速度。幼儿第一次参与积极性高,拿起材料就开始尝试,并认真地记录,在纸上记录了几笔。可刚尝试一会儿,便离开了,接下来换了两名幼儿进行操作此材料,结果也都草草收场,之后的活动中,跑道材料大多被用做开车的马路,并未起到比较的目的。针对上述幼儿出现的情况,我进行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材料不再吸引他们。其次,材料投放偏向高结构,幼儿在最初的操作中就会被这些目的性给吓跑。
分析与调整:
我进行了第一次的调整:将记录表暂时撤离,增加跑道的数量(在另一端同样添加两根平行跑道),形成了一座“桥”。并请幼儿将孩子自带的小汽车放在这份材料中,孩子们注意到了材料上的变化,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来到汽车城,拿自己车子和同伴进行赛车,他们似乎对上桥下桥特别感兴趣,活动中他们拿着小汽车反复的比较着,可矛盾也开始产生:提供的车型各种各样,对幼儿的比较造成了干扰,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争吵着到底是谁的车子下坡比较快。久而久之,孩子们不比了,汽车再次停到了停车场中。作为老师此时知道在活动中跑道、车型对下坡的速度都有影响作用,其次斜坡上一次只能铺设两种不同材料作成的跑道,对整体的比较帮助不大,幼儿经常会再则因为距离较短,部分跑道上的小车速度难以区分。根据分析的原因,我对材料进行了第二次的调整,这次我从难度上给予降低,为孩子提供了同一规格的车型,另外将斜坡下端的拦板去掉,小车下完斜坡后继续在桌面上行驶,将规则提高一个纬度,即看谁跑得远。另外增加了记录方式,也可在桌上作出小车在各个跑道上跑出距离的小标记。结果在之后操作中,幼儿有了公平的竞争,不仅活动中有了积极性,而且也有了更科学的记录方法,对于幼儿的观察很有帮助。
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似乎又不满足了,在一次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到通过改变斜坡高度,小车跑出的距离和速度也都有所不同,于是我马上又对活动进行了第三阶段的调整,对原有固定的下坡高度改装成活动的,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坡度进行自由调节。活动又顺利开展下去了。
实录三: 多次完成任务,失去挑战。
实录:
在民族棋这份材料中,在投放的第一阶段,孩子的兴趣还是很高的。愿意在通过投骰子的形式,按照骰子上的不同规则进行玩棋。但因为民族上的数字都是正常的1-2间的顺序数数,经过孩子的一段操作中孩子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这份材料玩的人就越来越少或是玩玩就走开了。
分析与调整:
这份材料在预设时原本就是有两个点:一是帮助幼儿巩固的数数经验,第二就是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能按照骰子上的规则正确的下棋。但就孩子现在的操作情况而言,发现的问题是孩子对这份材料的新鲜感没有了,而且这份材料当前所具备的难度对于孩子来说有些过于简单。所以我做了以下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