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大学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版教材期末复习重点、考点、知识点
注意:(1)知识点包含标题和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加粗线的为重点原理,重点原理容易作为材料分析题的考点。
(2)本知识点仅作为要点提示,具体内容要根据本知识点看教材。
导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意识与人工智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必背学习知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7.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1存在就是被感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物是感觉的复合)。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1理在事先。
2神创造和主宰一切。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水、土、风、气)。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4.“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5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1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机构理论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辨证关系)。
P5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9.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是(朴素唯物主义)。
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观)。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劳动产生了语言)。
2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原》第六章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 历史功绩和局限
﹡两大功绩
第一: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 主义制度 第二: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 许多天才的设想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新社 会的设想有许多合理的成份:
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采用大机器生产,实行有计划生产 人人劳动,按才能、劳动、或需要 进行分配; 消灭三大差别; 国家消亡。
傅立叶的和谐社会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复活的奴隶制 社会,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地狱 和贫困的温床,资本主义不可避免 地会发生经济危机。他还将人类社 会分为四个阶段,就是蒙昧、宗法、 野蛮、文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 过是暂时的阶段,在对资本主义进 行批判后,他设计出的未来理想社 会叫“和谐社会”,这种理想这会 是一种以自愿、有纪律参加为原则 的生产和消费的协作组织。他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和谐社会” 所代替。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是迄今人类历史 上最广泛、最彻 底、最深刻的革 命,是不同于以 往 一切革命的 最新类型的革 命。
1917年十月革命,工 人赤卫队和革命军队 攻打冬宫。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 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 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 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 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 底的决裂。
三个缺陷:
第一: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 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 客观规律,因而不能科学地 阐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 必然衰亡的历史规律;
第二: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 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找 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 途径; 第三: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 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 找不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 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的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矛盾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认识论1、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原理重点章节
马原理重点章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的过程中,有几个重点章节需要着重理解和掌握。
这些章节是学习马原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点章节,并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第一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这一章是马原的开篇章,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方法论基础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理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
第三章: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建设道路问题这一章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建设道路问题的论述。
社会主义社会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消灭剥削的社会形态。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发展规律。
第五章: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这一章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的论述。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在消灭剥削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来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内容、任务和原则。
第六章:论党的建设问题这一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问题的论述。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也是保证党正确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关键。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学习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了解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领导制度,以及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论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这一章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论述。
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革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学习中国革命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和基本特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建设问题。
大学大一马原知识点
大学大一马原知识点在大一学习中,政治理论课程是必修的一门科目,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常简称为“马原”。
以下是大学大一马原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事物的辩证性、发展性和运动性。
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总和。
3.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1. 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2. 阶级斗争和革命规律: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 实践观点: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2. 革命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追求彻底改变人类历史的目标。
3. 矛盾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四、经济学1. 价值理论:价值是劳动的量度,价值决定商品的交换比率。
2.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引发阶级矛盾。
3. 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必然性。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1. 国家学说: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体现阶级斗争的性质。
2. 政党学说: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推动社会变革。
3. 革命战争理论:革命战争是推翻压迫阶级统治的手段。
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 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3. 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
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以及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2. 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和经验的观察、实证和验证来揭示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占有。
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史观,认为思维和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源泉。
2. 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1. 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2.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全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社会财富。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
大二马原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大二马原上学期知识点总结在大二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概括其核心内容和要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体系和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纲,也是我们进行思维辨析和实践应用的基础。
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发展和运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其中包括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学等内容。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理想,旨在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它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价值论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商品价值和价值规律。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了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削的本质和原因。
3. 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运作和管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等。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
①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
本质一般、普遍,现象个别、具体;本质相对稳定,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在内,现象在外②本质与现象相互依存。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3)原因与结果是揭示现象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堆范畴。
原因是引起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现象引起的现象①原因与本质相互区别②原因与本质相互转化、相互依存(4)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衰亡的一对范畴。
必然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①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以偶然的形式表现;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决定偶然②必然与偶然相互转换,某一过程的必然可能是另一过程的偶然;反之亦然(5)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对范畴。
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事物包含的、暗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①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②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4、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2)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3)辩证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事物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
否定初步解决矛盾,但事物仍是片面的,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5、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结构主要是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①实践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具有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②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③实践中介指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手段、工具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工具的程序和方法(3)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观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实践关系。
(4)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性地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5)实践的多样性:实践可分为三种基础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主要形式为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它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受其制约并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实践。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6、价值与价值的基本特性(1)价值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2)价值的基本特性由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四个方面①主体性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练习,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一方面,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将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的存在②客观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的价值关系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一方面,主体的存在和需要都是客观的,不是抽象的;另一方面,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③多维性指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不同需求有不同的价值④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①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和社会的巨大进步②生产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科学革命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经济结构(2)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问题,原因是:①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的消极后果的强力控制手段②与一定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一中心上下波动(4)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5)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①社会资源的浪费②阻碍技术的进步③造成收入两极分化9、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10、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①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的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②资本集中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被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2)垄断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联合或协助,对一个或多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3)垄断产生的原因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作或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就会形成垄断③激烈的竞争给垄断双方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形成垄断(4)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或多个经济部门中,占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5)最简单最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时短期价格协议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地区的限制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水平分工取代了国际垂直分工成为了居主导地位的分工方式。
这种分工方式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贸易全球化。
即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③金融全球化。
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增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④企业经营全球化。
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
通过母公司与分支机构的各种形式的联系。
实行跨国投资和生产的过程(3)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4)经济全球化的有益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人类的交流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④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⑤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与地位不平等②经济全球化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恶化③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6)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①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他更好地惠及各个国家、民族②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惠普、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重要条件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如何走适合自己的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1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必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性(2)在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