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
儒学的现代转型——论梁漱溟的哲学话语方式
儒学的现代转型——论梁漱溟的哲学话语方式
宋志明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2)005
【摘要】梁漱溟是第一个使用现代哲学话语方式讲儒学的人.他以“大生命”作为对儒学做哲理阐释的本体论依据,以“直觉”作为儒学做哲理阐释的认识论依据.梁漱溟对儒学价值观的新阐发,就是解构儒家即成的伦理规范体系,保留儒学人性善的价值理念.他的第一个着眼点是论证儒家的合群体性原则,强调和谐的理念,希望以此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破产的问题,达到中国社会重建的目的.第二个着眼点是论证儒家的内在性原则,试图重建“安身立命之地”.他肯定人的生命本性中有自我完善的终极依据,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在梁漱溟的价值观中,由于没有把内在性同经世致用联系在一起,因而显得十分抽象.他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批评是深刻的,有力地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流行的“现代病”,足以使我们引以为戒.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宋志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为纪念梁漱溟诞辰110周年而作
2.儒学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儒学——梁漱溟文化哲学简论
3.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交汇点--从《人心与人生》看梁漱溟晚年思想的变化
4.在中西哲学的融合中重建儒学——梁漱溟新儒学思想探析
5.“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新儒学哲学”与柏格森哲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直觉到自觉——梁漱溟道德功夫的演进轨迹
从直觉到自觉——梁漱溟道德功夫的演进轨迹
王若曦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23)002
【摘要】早期与后期思想之异同、对儒家与佛家思想之认识变化是探讨梁漱溟道德功夫的演进轨迹的两个基本视域.早期,梁漱溟的道德功夫以一任直觉为主,辅以对意欲的调和.后期,梁漱溟转而强调生命的不懈奋进与人心的良知自觉.其早期思想中的两种功夫分别对应着儒、佛两家的两种本体,内蕴着一种紧张关系.后期,梁漱溟转而开始强调儒佛两家在成德功夫上的相通,缓解了其紧张关系.这种道德功夫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梁漱溟对传统思想资源的重新取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梁漱溟对儒佛关系的自觉调整.这种转变促使早期梁漱溟思想中的善恶二元对立的倾向发展为更加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梁漱溟先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将儒佛两家的成德功夫落实于自觉的不懈奋斗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有益范型.【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王若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 [J], 樊志辉;张灵馨
2.20世纪20年代学界对梁漱溟直觉文化观的批评 [J], 曾小珍
3.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 [J], 樊志辉张灵馨;
4.从“直觉”到“理性”——梁漱溟对儒家道德心性的诠释 [J], 王磊;阎文成;
5.美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的演进轨迹、理论旨趣与政策启示 [J], 苏启敏;陶燕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发言
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发言梁漱溟,蒙古族,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是“嘹亮清楚”的一生,是真正堪称“勇敢者”的一生。
与梁漱溟先生大约同时代的郭沫若和冯友兰,都是大才子,大学问家。
就才气、学问讲,与梁先生难分伯仲。
但是,郭、冯二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憾,就审辩式思维而言,都有可议之处。
相比之下,梁先生确实活得“顺适通达”。
以下分享梁漱溟先生1928年应邀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的部分内容世界上的学问,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
不同的思考者往往是异途同归,异曲同工。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正式出版的唯一的一本学术著作。
这本书共7章,这句话是作为全书结论的第7章中仅有的一句话。
梁漱溟先生在这次演讲中说:“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
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能从头追问”。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讲:“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者们的言说何其相似呀。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识,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过移动互联借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在世界快速变化的21世纪,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怎样进行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对此,梁漱溟先生确实有所体悟,他的看法确实值得我们品味,确实可以带给我们启示。
哲学不是人人所能够学得的。
没有哲学天才的人,便不配学哲学;如果他要勉强去学,就学一辈子,也得不到一点结果。
哲学这项学问,只是少数人所能享的一种权利,是和艺术一样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与科学完全不同。
学科学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时间,总可学个大致不差。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一、精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文选4篇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3、毛泽东:《实践论》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二)著作8部1、《老子》2、《论语》3、《唐诗三百首》4、《红楼梦》(三册)5、《柏拉图对话录(选集)》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7、《莎士比亚选集》8、《文章选读》(林寿康主编)二、泛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共10本1、《马恩选集》(四册)2、《毛泽东选集》(四册)3、列宁:《哲学笔记》4、《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二)哲学;共20本1、《周易》2、《庄子》3、《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4、《荀子》5、《孙子兵法》6、王充:《论衡》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0、宗白华:《美学散步》(或《艺境》11、笛卡儿:《工具篇》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3、黑格尔:《小逻辑》14、波普:《猜想与反驳》15、罗素:《人类的知识》1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9、罗素:《西方哲学史》20、梯利:《西方哲学史》(三)历史;共8本1、司马迁:《史记》2、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3、汤恩比:《历史研究》4、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四)语言学、文学、艺术;共14本1、刘勰:《文心雕龙》2、刘义庆:《世说新语》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刘熙载:《艺概》5、《唐宋诗词》(或《唐宋诗词选》)6、王国维:《人间词话》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8、《鲁迅选集》9、莱辛:《拉奥孔》10、丹纳:《艺术哲学》11、索绪尔:《普通语言逻辑学教程》12、《剑桥艺术史》(五)自然科学;共2本1、《爱因斯坦文集》(选读一册)2、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选读一册)==============================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今人著述章太炎:《检论》、《国故论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静安文集》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三松堂学术文集》、《贞元六书》(主要为《新理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集》(主要为《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两卷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本)、《朱子新学案》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三卷本)、《现象与物自身》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儒家政治思想与自由民主人权》、《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肖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庞朴:《良莠集》、《一分为三¾¾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道学政¾¾论儒家知识分子》、《论儒学的宗教性》成中英:《中西哲学的会通》林毓生:《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三卷本,已出二卷)、《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第四编陈来:《儒家思想的起源》、《有无之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何怀宏:《良心论》杨国荣:《心学之思》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从“身—体”的立场看》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等待刺猬》附:外国学者中译著作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艾凯:《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国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西书泛读(现代)尼采:《权力意志》韦伯:《经济与社会》(两卷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另译《论确实性》)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科学》萨特:《想像心理学》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解释的冲突》哈贝马斯:《认知与兴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交往行为的理论》英伽尔顿:《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阿佩尔:《哲学的改造》波兰尼:《个体知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海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另译《自由大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两卷本)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伯林:《俄国思想家》、《自由四论》福轲:《词与物》、《狂癫与文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泰勒:《自我的根源》哈特:《法律的概念》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原则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必读书目简介1、《老子》又称《道德经》。
梁漱溟论孔子的人生哲学
梁漱溟论孔子的人生哲学
张金荣;杨青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1)003
【摘要】梁漱溟认为,孔子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是仁,仁是原来人有的心,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气;仁的生活就是人原来的生活,亦即是孔子最高的理想。
与此仁的生活相伴随者即是乐,所谓乐者是生机的活泼。
而此仁的生活之现于外者即是人世间的许多礼,所谓礼者是出于我们的心情自然之表示,也就是行于世的许多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关系、伦理关系。
行此仁的生活就必须树立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方面是不外找,包括看自己,看当下,非功利;另一方面是不懈怠,包括不迁怒,不贰过。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张金荣;杨青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梁漱溟早期论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结构 [J], 徐古祥
2.孔子人生哲学与乡村建设--梁漱溟对儒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J], 徐福来
3.浅析儒家人生哲学之孔子的人生哲学 [J], 刘开强
4.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 [J], 刘长林
5.老庄人生哲学及其与孔子人生哲学的比较 [J], 钱耕森;李仁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漱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与探索
梁漱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与探索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梁漱溟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还是立而行道的实践家,其一生始终徘徊于“学术”和“政治”之间。
“学术”与“政治”的双向进路,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他出入佛儒,融摄古今,又糅合中西,构建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体系~“新孔学”。
通览梁漱溟研究之现状,学界对他的文化哲学、人生哲学、儒佛思想、中西文化观与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难以尽举,但对其中国哲学思想则关注不够,仍有重新审视与深掘之必要。
有鉴于此,笔者不掇冒昧,通过研读梁漱溟的学术论著,对其中国哲学思想的大纲节目与基本义旨作一扼要评析,深掘其本意、探寻其精髓并剖判其得失,作为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借鉴。
不妥之处,恳请学界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生命当代学者李承贵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并以生命现象诠释天地万物。
中国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这一特质上,也达成了共识。
1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梁漱溟亦概莫能外,将生命作为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
与先贤略有不同,他站在中国哲学本位的立场上,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来反观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
梁漱溟认为,中西哲学的研究对象截然不同,并从历史深处寻找理论依据。
他说,西方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对于静体的一方面特别发达”0-,而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像这种呆板的静体的问题,中国人并不讨论。
中国自极古的时候传下来的形而上学,作一切大小高低学术之根本思想的是一套完全讲变化的一绝非静体的”H442。
也就是说,西方古代哲学注重宇宙本体的探索,以客观的静体为研究对象;中国传统哲学则崇尚健动,以动态眼光审视宇宙万物,多是关注生生不息、流动不止的物体一生命,而对客观的静体缺乏兴致。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docx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未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完全借鉴西方理论无法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理论的依据,而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胜任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的任务。
梁漱溟先生的哲学文化观,在当代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的复杂文化背景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对待文化的模式。
一、当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当代文化建设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理论上,当代文化建设中缺乏本体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西方文化的位置尴尬问题。
(一)文化哲学本体不确定对文化哲学本体问题探寻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以文化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文化现象存在的基本依据。
当前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建设面临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状况,主要有西方文化哲学本体论支撑的文化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观,二者单独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都是不合理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观仍然没有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本文倾向于此种界定,即“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949年之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并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这是广义而言;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形态,或说理论形态,或说观念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应该包含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还要包含近代学者的贡献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包含文化建设的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困难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在继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等,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评价不一而足。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的自觉观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的自觉观梁漱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化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新儒家代表。
梁漱溟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注重对个人自觉、社会自觉的探讨,提出了“自觉观”这一重要概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梁漱溟的自觉观的内容。
一、自觉观的定义在梁漱溟看来,“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自觉是指个体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能力,是主体意识的表现。
自觉的本质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自觉观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即该个体对自己的处境和周围环境必须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 思维方面自觉是个体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就是思维。
梁漱溟认为,思维贯穿了整个发展过程,是自觉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觉,关键取决于思维是否自觉和清晰。
思维自觉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有正确的逻辑。
人的思维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性,不能被外物所动。
2. 道德方面自觉意识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是梁漱溟自觉观的另一重要方面。
道德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心为根、以德为基础。
在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上,他的事业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有奋斗的动力和方向。
3. 行动方面自觉的行动精神是梁漱溟自觉观的最终体现。
自觉的人在做事情时,不仅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要注重自己的行动方式和方法。
行动可以启示一个人的自觉性和决心。
1. 促进发展自觉不断地提示个体去发现自己的本质和潜力,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困境时,认识到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成功,这种自觉能够鼓舞人们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进而促进人类的发展。
2. 提高工作效率自觉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
自觉的人懂得用规律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将工作质量和数量同时体现出来。
自觉的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快速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
3. 改善个人和社会自觉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内在发展和成长,使其拥有更高水平的思维、道德和行动能力,并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梁漱溟的宇宙大生命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宇宙大生命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冲动”思想被梁漱溟所吸收,同时他还将柏格森所提到的“绵延”和唯识学的概念相对应,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在柏格森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由“生命冲动”形成的,在过程中分裂出不同的进化路线,由此形成万事万物。
这里柏格森将“生命冲动”创造万物的过程比作烟花,当升到天空时烟花会炸开并裂成不同的小碎片,随后小碎片又在空中继续分裂炸开。
当“生命冲动”向上运动时,它将产生出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当“生命冲动”向下运动时,它将生成出没有生命的一切物质。
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这种比喻并提出自己的“宇宙大生命”概念。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同时宇宙之中不仅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包括在这一时空之中存在的一切基本内容。
而宇宙的本体是“生命”,又叫“生活”。
他认为“宇宙”就是“生活”,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宇宙大生命是一种“大意欲”,这种大意欲是人心的自由活动,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
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提出:“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内有矛盾耳;生命现象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也。
生物为生命之所寄,乃从而生生不已,新新不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在构建“宇宙本体”时很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观点。
梁漱溟认为,宇宙的内在矛盾形成了生命,而生命的运动是造成宇宙变化的原因。
对于生命生成创造的过程,梁漱溟运用了唯识学的说法,认为生命是一种动态的“相续”,而“生活”就是宇宙。
他认为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生命为体,生活为用”。
由此生活缩小到某个范围就成了“事的延续”,那么“事”则是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说的一“见分”一“相分”。
生命通过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再到末那识,最后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为工具向外追寻,凡是一瞬间产生的感觉都可以看做是一“事”。
在这里,生命的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永不停息的“奋斗”过程,这个“奋斗”过程即是小范围的生活。
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
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是“嘹亮清楚”的一生,是真正堪称“勇敢者”的一生。
与梁漱溟先生大约同时代的郭沫若和冯友兰,都是大才子,大学问家。
就才气、学问讲,与梁先生难分伯仲。
但是,郭、冯二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憾,就审辩式思维而言,都有可议之处。
相比之下,梁先生确实活得“顺适通达”。
以下分享梁漱溟先生1928年应邀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的部分内容思维的层次和境界——梁漱溟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励志演讲稿世界上的学问,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
不同的思考者往往是异途同归,异曲同工。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正式出版的唯一的一本学术著作。
这本书共7章,这句话是作为全书结论的第7章中仅有的一句话。
梁漱溟先生在这次演讲中说:“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
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能从头追问”。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讲:“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天道》)智者们的言说何其相似呀。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识,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过移动互联借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在世界快速变化的21世纪,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怎样进行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对此,梁漱溟先生确实有所体悟,他的看法确实值得我们品味,确实可以带给我们启示。
哲学不是人人所能够学得的。
没有哲学天才的人,便不配学哲学;如果他要勉强去学,就学一辈子,也得不到一点结果。
试论梁漱溟对伍庸伯《大学》解的阐扬
试论梁漱溟对伍庸伯《大学》解的阐扬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他一生致力于思考中国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深具中国特色的理论。
梁漱溟在《论伍庸伯《大学》中的解》这篇文章中,对《大学》的解释透彻清晰,引人入胜。
本文将针对此文进行阐扬。
首先,梁漱溟在他的论述中指出:“《大学》中的‘大’,意在天地之大;而相应的,‘学’是指天下万物皆可学习。
”其实,《大学》中‘大学’二字亦代表了一种目标,即人的完善。
可以说,人的完善,也就是古代思想家所谓的‘大’,是与天地之大直接相关的。
因为只有在天地之大的背景下,才能感受到人类的小,才有成就天下大事的可能。
其次,梁漱溟在他的论述中提出了“止于至善”的观念,即学术思想应以追求至善为目标,一切考虑都应从“至善”角度出发。
这正好与伍庸伯在《大学》中的观点一致,其中“至诚”精神可以理解为努力追求至善。
在《大学》中,“至诚”为学术之本,可见其重视学术思想本身的纯粹性。
再次,梁漱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学》的核心观点是“天地与我并创”,即“道”,这在伍庸伯的《大学》中也被反复强调。
梁漱溟认为:“天地与我并创”是在强调“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正如伍庸伯所说:“知止则明,可以法天下之大道。
”这一观点恰好说明了《大学》的中心思想,即天人合一,心与道相通。
此外,梁漱溟还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证,证明了一切智慧和学识都必须与人类的深层次情感相结合。
他引用《大学》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阐释了知识分子应该以“亲民”为本,“止于至善”为目标的道德标准。
这一观点也体现了伍庸伯对于“明德敬人”道德准则的关注,即“敬畏上天,慈爱人民”。
最后,梁漱溟还以“艺术”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道:“艺术家的艺术来自于几十年痴苦之学习,他的作品在呈现他个人天赋、情感和生活经验的同时,也呈现出无数前贤学习的积累和提炼。
”这说明,学习不仅是获得智慧和知识,还是实现思想和感情表达的重要手段。
梁漱溟中国哲学观论略
梁漱溟中国哲学观论略梁漱溟作为中国近代知名的哲学家和学者,在其学术生涯中产生了许多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为代表。
在梁漱溟的著作中,对于中国哲学的观点也有所阐述。
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论略,并探讨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意义。
一、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的出发点梁漱溟从一开始就抱持着一种独立自主、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在他看来,道德和文化习俗是中国哲学的关键,其实质是人生之道、生死问题和知行合一问题的思考。
因此,梁漱溟对于中国哲学的观点强调的是其独特性和中国化的方向。
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主张注重从哲学本质出发,也就是需要实际地考察具体的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文化以及人类社会问题。
他强调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意义,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智慧和人性关怀。
二、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的核心要点1. 儒家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影响梁漱溟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梁漱溟认为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应当以儒家思想为主线。
在梁漱溟看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的道德观、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信仰。
2.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重要的思想源头梁漱溟认为,道家思想也是中国哲学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之一。
道家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探讨了生命的本源和本质,对抗了儒家就法律和伦理道德之间的沟壑。
道家主张的是自由、无为而治,不人为干涉,而是顺其自然,这让人们认为道家给人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力量,具有它特别的魅力。
它强调了自由、开放、创造,向古典文化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彩色”,呈现了一种生活方式、生命态度和思维模式。
梁漱溟认为,道家思想不仅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有深远影响,对整个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袁明)读梁漱溟先生演讲稿有感
读梁漱溟大师《如何成就今天的我》演讲稿有感袁明今天有幸拜读了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梁漱溟先生在民国十七年广州中山大学对哲学系学生讲述关于《如何成就今天的我》的文章内容。
梁漱溟先生通过亲述自己如何通过各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和持之以恒学习态度刻苦学习最终成就他辉煌一生的故事和人生哲理,为哲学系学生的人生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同时对于我修正自身的很多问题也起到了启迪和帮助。
梁漱溟先生对于如何提高一个人思想层次和学习共提出了八层人生境界,而这八层境界都是根据先生自己从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到如何走向成功所总结的精髓。
以下是我在拜读梁漱溟先生这篇演讲文章后的一些感触。
(一)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学问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如何通过学习树立自己对待事物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主见。
而主见又并非主观,认识每一种事物一定要去除个人主观思想,必须用客观的方式辩证的去看待问题本质,凡事多思考,多问几个问什么,才能正确的判断问题的正确与否,所以善于思考才能锻炼我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主见。
(二)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了主见自己就不会成为一个处处随声附和的“好好先生”,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思想格局不同,看待事物只有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总结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看清方向,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见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开卷有益,有了自己的主见,在看书的时候才会根据自己所需和问题来汲取有用的知识,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奋进。
(四)学然后知不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只有做到了上面第三点“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我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求知若渴,养成主动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就会发现自身的知识含量如此极度缺乏,才会鞭策自己不断通过读书学习来满足自己的求知需求。
我的学问之路
我的学问之路作者:梁漱溟来源:《求知导刊》2014年第02期在座各位,今天承中山大学哲学会请我来演讲,中山大学是华南最高的研究学问的地方,我在此地演讲,很是荣幸,大家的欢迎却不敢当。
今天预备讲的题目很寻常,讲出来深恐有负大家的一番盛意。
本来题目就不好定,因为这题目要用的字面很难确当。
我想说的话是说明我从前如何求学,但求学这两个字也不十分恰当,不如说是来说明如何成为今天的我的好——大概我想说的话就是这些。
为什么我要讲这样的一个题目呢?我讲这个题目有两点意义:第一点,初次和大家见面,很想把自己介绍于诸位。
如果诸位从来不曾听过有我梁某这个人,我就用不着介绍。
我们从新认识就好了。
但是诸位已经听见人家讲过我,所听的话,大都是些传说,不足信的,所以大家对于我的观念,多半是出于误会。
我因为不想大家有由误会生出来对于我的一种我所不愿意接受的观念,所以我想要说明我自己,解释这些误会,使大家能够知道我的内容真相。
第二点,今天是哲学系的同学请我讲演,并且这边哲学系曾经要我来担任功课之意甚殷,这个意思很不敢当,也很感谢。
我今天想趁这个机会把我心里认为最要紧的话,对大家来讲一讲,算是对哲学系的同学一点贡献。
首先,我想先就第一点再申说几句。
我所说大家对于我的误会,是不知道为什么把我看做一个国学家、一个佛学家、一个哲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的徽号,这许多想象和这许多猜测!这许多的高等名堂,我殊不敢受。
我老实对大家讲一句,我根本不是学问家!并且简直不是讲学问的人,我亦没有法子讲学问!大家不要说我是什么学问家!我是什么都没有的人,实在无从讲学问。
不论是讲哪种学问,总要有一种求学问的工具:要西文通晓畅达才能求现代的学问;而研究现代的学问,又非有科学根底不行。
我只能勉强读些西文书,科学的根底更没有。
到现在我才只是一个中学毕业生!说到国学,严格地说来,我中国字还没认好。
除了只费十几天的工夫很匆略地翻阅过《段注说文》之外,对于文字学并无研究,所以在国学方面,求学的工具和根底也没有。
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哲学系第一届博士生论坛综述
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哲学系第一届博士生论坛综述
高松;陈壁生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2006年6月12日,“中山大学、辅仁大学两校哲学系第一届博士生论坛”会议圆满结束。
本次论坛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会议室举行。
在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梁庆寅先生致辞;辅仁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潘小慧教授也简单介绍了辅仁大学及其哲学系的基本情况,强调了辅仁大学在台湾哲学界的悠久历史。
【总页数】2页(P127-128)
【作者】高松;陈壁生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49
【相关文献】
1.《山东财经大学学报》第一届博士生论坛综述 [J], 高琼
2.《山东财经大学学报》第一届博士生论坛综述 [J], 高琼
3.中山大学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功玉 [J],
4.中山大学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功玉 [J],
5.中山大学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功玉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学大师清醒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国学大师们的智慧与清醒。
国学大师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们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此,我想就几位国学大师的清醒发言,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国学大师们的一些经典发言。
一、王国维先生曾说:“人生有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要有远大的志向,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二、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启示我们,面对困境,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三、梁漱溟先生曾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以上几位国学大师的发言,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树立远大志向,追求卓越。
国学大师们告诉我们,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追求,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在面临困境时,我们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各位同仁,国学大师们的智慧如同一座宝库,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学习。
让我们以国学大师们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祝愿大家在国学的研究与传承中,不断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孔子梁漱溟蔡元培作文
孔子梁漱溟蔡元培作文孔子梁漱溟蔡元培作文——“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生活”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几位专家和领导。
出席今天的学术研讨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其它地区的专家、教授、学者、老师等数百人。
我是带着我校关于如何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
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此次机会将学院近年来所进行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取得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接下来,我想把我们实验班的心得体会做一个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祝贺我们东方儒学研究院被授予“重庆市十佳青少年心理咨询站”的称号,也衷心地感谢大家的光临。
梁漱溟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曾在北京开过一次演说会,邀请了四五个比较穷苦的乡村教师去听他的讲座,讲课期间主持人让他们互相提问题。
结果有三分之二的教师只提了一个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很幼稚。
因为当时还没有人提问。
最后轮到梁漱溟时,他提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假使你有五十块钱,你怎样利用?”全场哑然。
一位老教师回答道:“把它交给一个穷苦的孩子。
”梁漱溟摇头反驳道:“你错了,那是浪费!你应该买点吃的,或捐给灾区的人们。
”又有一名女士回答说:“把它花掉吧,也算我尽了一份力量。
”梁漱溟再度否定她:“太浪费!你应该买件衣服穿。
”一个农夫举手说:“我要拿它种田。
”梁漱溟笑道:“那是傻瓜才干的蠢事。
你应该换成银圆,存起来或买点粮食。
”当提问题的人都走了以后,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
半晌,他叹口气说:“唉!难怪没有人愿意从事教育工作,原来竟然连这样浅显的问题都不懂。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需要从娃娃抓起的,只有真正掌握了科学知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避免犯类似的低级错误。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对这样两个问题争论不休。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齐国人晏婴就认为:“今日治平无事,士民皆安其生而乐其业,士大夫安其禄而尊其位。
”至于未来社会应当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呢?即是人民在没有政府监督和管制的情况下仍能够按照固有的准则和规范自觉履行义务,恪守职责;政府则在法律的约束下运转,保证政令畅通,维护社会秩序。
梁漱溟:人要自觉的尽力生活
梁漱溟:人要自觉的尽力生活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5年第11期文/ 梁漱溟“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
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
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妒、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
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
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心理学的哲学之光——梁漱溟哲学心理思想探评
心理学的哲学之光——梁漱溟哲学心理思想探评
张秀军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4)002
【摘要】梁漱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形而上学的方法,由人生探求人心,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及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他使扬弃了哲学的心理研究,重新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类心理问题,是对我国心理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补阙,并在研究对象及方法论上给心理学研究以重要启示,闪耀着心理学的哲学之光,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心理学.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张秀军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临沂,276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从心理学化的哲学到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刍议
2.揭集艺术的哲学心理学底蕴——评《生活与艺术中的美学、心理学》
3.一本有特色的哲学专业心理学教材——评《心理学原理》
4.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评一本《心理学》教材不讲意识问题
5.当代西方心理学第三种思潮的创生及其哲学价值──存在主义哲学与马斯洛心理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梁漱溟,蒙古族,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是“嘹亮清楚”的一生,是真正堪称“勇敢者”的一生。
与梁漱溟先生大约同时代的郭沫若和冯友兰,都是大才子,大学问家。
就才气、学问讲,与梁先生难分伯仲。
但是,郭、冯二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憾,就审辩式思维而言,都有可议之处。
相比之下,梁先生确实活得“顺适通达”。
以下分享梁漱溟先生1928年应邀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的部分内容
世界上的学问,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
不同的思考者往往是异途同归,异曲同工。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正式出版的唯一的一本学术著作。
这本书共7章,这句话是作为全书结论的第7章中仅有的一句话。
梁漱溟先生在这次演讲中说:“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
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能从头追问”。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讲:“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者们
的言说何其相似呀。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识,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过移动互联借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在世界快速变化的21世纪,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怎样进行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对此,梁漱溟先生确实有所体悟,他的看法确实值得我们品味,确实可以带给我们启示。
哲学不是人人所能够学得的。
没有哲学天才的人,便不配学哲学;如果他要勉强去学,就学一辈子,也得不到一点结果。
哲学这项学问,只是少数人所能享的一种权利,是和艺术一样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与科学完全不同。
学科学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时间,总可学个大致不差。
与科学不同,学哲学不仅要有天才,并且还要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希望。
哲学所研究的问题,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寻常随处遇到,深远难知究竟。
因此,各种科学都有进步,独哲学自古迄今不见进步。
实则哲学问题并非没有进步,只是进步无法与人共享。
科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摆出外面与人共见,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
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
能从头追问。
哲学的进步不存于正面,而在负面,即指示“此路不通”。
我不但从未动过研究哲学的念头,而且根本未曾动过求学问的念头。
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为什么会不断有问题?这是由于我很容易感觉到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觉到没有道理,或者看到两个以上的道理。
当我觉出有两个道理的时候,我即失了主见,便不知要哪样才好。
眼前有了两个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没了道理,很是不安,却又丢不开,如是就占住了脑海。
或许学问大都以这种感觉为起点吧。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
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
美其名曰主见亦可,斥之曰偏见亦可。
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学问不学问,并不在读书之多少。
大家不要被以往的哲学家吓住。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但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很行。
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
将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
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
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
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
问你,柏拉图懂吗?懂。
佛家懂吗?懂。
儒家懂吗?懂。
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
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
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一种常见的毛病是:自己头脑简单,却说人家头脑简单;
自己粗浅,却看人家粗浅。
想当然地对别人批评攻击。
可以说是有意无意地栽赃。
与此类人相反,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对方比我高明,疑心对方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我二十岁的时候,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后来又走到儒家的思想。
因为自己非常担心的缘故,才去留意人家对佛家儒家的批评,才去努力了解西洋的道理。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
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
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
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
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
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
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
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
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都白学了。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
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
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
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
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
至于我个人,于学问实说不上。
上述八层,前四层诚然是我用功的路径;后四层,往最好里说,亦不过庶几望见之耳——只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
少时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学问;二三十岁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问题益转入实际
的具体的国家社会问题上来。
心思之用又别有所在。
末了,我要向诸位郑重声明的: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
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