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合集下载

西方眼中的中国崛起——专访汉学家、法国前外交官魏柳南(节选)

西方眼中的中国崛起——专访汉学家、法国前外交官魏柳南(节选)

西方眼中的中国崛起——专访汉学家、法国前外交官魏柳南(节选)西方眼中的中国崛起——专访汉学家、法国前外交官魏柳南(节选)我们不知道中国现在的模式是什么南方周末:为什么您说中国和西方的分歧,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而非政治的?这种文化冲突是有可能解决的吗?因为我们知道,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魏柳南:中西方或者说中法之间确实存在文化冲突,源于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和互相不了解。

西方属于犹太基督教的文化模式。

400年前西方文化就开始控制全球,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只有西方的信仰和文化是全世界最高级的,它跟地球其他地方的信仰和文化体系完全不同。

我说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宗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跟西方完全不是一个体系,特别是在社会方面。

西方有强烈的优越感。

全球文化都是由西方控制的,军事方面也是。

例如西方信仰个人主义,觉得个人是自然的。

中国社会组织在西方眼里看来就是太落后了,这是源于17到18世纪来的各种个人主义天生的优越感。

所以我们每次看到中国或者其他非西方国家,包括伊斯兰世界,我们都会觉得他们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比我们低级。

民主方面也是这样,总觉得西方民主是最好的政治体系。

除了以前的苏联模式,我们想不到其他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当西方发现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跟西方截然不同、却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时,西方人如此难受的原因。

事实上西方既不了解中国的传统,也不了解现在的中国。

中国过去有儒家思想,现在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毛泽东思想、有自由主义的影响,有很多——理解现在的中国比理解过去的中国更难。

所以我们不知道中国现在的模式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太复杂了。

在法国好多人也问我,现在中国事实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吗?我回答他们说不是,资本主义对中国有影响,自由主义也有影响,但不能说跟我们一样属于资本主义的体系。

中国的问题太复杂了。

正因如此,中国和西方更需要沟通。

南方周末:法国民众或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主流看法是什么?为什么?魏柳南:我问我的学生,你们怎么看中国的崛起?如果30年后发生中美冲突,包括军事冲突,欧洲人应该支持哪一方?学生们都回答说要支持美国。

近代史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近代史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一些论调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自两汉以来,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初步的交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国的关系,东汉甘英最远抵达波斯湾,虽然从地理上相对来说也是中国的西方,但还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西方。

直到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帝国)安敦王朝派遣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中国与西方才算有了直接的接触。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与西方世界也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尤其是唐宋、元明清时期。

但这些时期内,由于古代世界生产力与交通的制约而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加上中国古代后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西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均大大受限,双方对于各自的印象基本上处于一种想象,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更是由于时代转型的需要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因此,在前近代,中西双方,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处于一种虚幻的状况,直到19世纪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19世纪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已经确立了对东方世界的优势地位,技术的发达和实力的强大使得西方得以直接有力深入东方世界,作近距离以至零距离的观察,从而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国的美好想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虽不无感性也更为理性的更为真切的印象。

这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定型的关键时期。

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一书中,人们可知,在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度”,受耶稣会士报告影响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宽容推崇备至,还特别赞美中国的手工制品,尤其是陶瓷。

这些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而同时期的英国虽然也出现了类似推崇中国的现象,但热烈程度稍低,甚至还出现了与此对立的声音。

这与英国在中国贸易中受到的挫折有关。

此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更加迫切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严重阻碍了英国意愿的达成,尤其是18世纪最后几年马戛尔尼访华目的的落空之后,西方对中国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充满梦幻的盲目推崇,而是多了批判的眼光,尽管这种批判是基于个人在中国的体验。

樊登读书会书单

樊登读书会书单

1.《高效演讲》——一本真正教会你演讲的书2.《幸福的方法》——能让你过的更幸福的一本书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愿心中有爱的你成为了不起的父母4.《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令你的工作和生活充满创新方法的一本书5.《正念的奇迹》——佛心不在念佛法,行住坐卧都是禅(已下线)6.《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7.《孔子,人能弘道》——让你全面了解孔子的一本书…8.《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9.《管理十诫》——影响你一生的管理哲学10.《游戏改变世界》——未来的商业模式,可能都和游戏有关…11.《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12.《细节营销》——发现你所不知道的营销…13.《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不是战胜压力,而是消除压力…14.《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思维控制的荒唐史15.《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人类与知识的美好互动16.《吸金广告》——史上最赚钱的文案写作手册17.《活出生命的意义》——可以震撼灵魂的一本书18.《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19.《钝感力》——具备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才能成为20.《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21.《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22.《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23.《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24.《巴菲特之道》——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25.《创客》——新工业革命缔造者26.《特蕾莎修女奇迹的故事》——全球所有人的精神粮食27.《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28.《解压全书:压力管理》——生活还有希望吗?29.《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你头脑里住着一匹狂野的怪兽,你造吗?30.《让孩子远离焦虑》——帮助孩子摆脱不安,害怕与恐惧的心理课31.《次第花开》——重塑心灵的力量32.《认同》——赢取支持的艺术33.《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34.《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广告史上对广告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35.《支付战争上》——互联网金融创世纪36.《支付战争下》——互联网金融创世纪37.《故道白云》——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38.《刀锋上的行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39.《基因革命》——跑步、牛奶、童年经历如何改变我们的…40.《幸福的婚姻》——男人与女人的长期相处之道41.《终结拖延症》——以行之有效的心理学方法,搞定拖延症42.《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施如何运营的43.《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营造无往不利的事业…44.《风流去》——鲍鹏山眼中的文化人物45.《养育男孩》——培养积极、勇敢、有担当的男孩46.《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47.《大汗之国》——从古至今,西方眼中的中国48.《孔子如来》——印证孔子智慧,传递正知正见49.《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50.《瞬变》——让改变轻松起来的九个方法51.《让顾客自己来定价》——世界最盈利公司的创新定价策略52.《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2-1《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2-2《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宏观层面的领导力2-3《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2-4《谁说商业直觉是天生的》——直觉是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2-5《王阳明大传全三册》——2-6《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2-7《母爱的羁绊》——让母爱回归到爱最初的样子2-8《高绩效教练》——教练与领导领域首屈一指的畅销书2-9《颠覆性医疗革命》——一个颠覆性的医疗时代来临2-10《爱有8种习惯》——消除不安全感,让生命自由安宁2-11《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2-12《干法》——让你对工作充满干劲的一本书2-13《轻疗愈》——15分钟快速减压、实现身心平衡2-14《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好爸爸养成计划”-再忙也能做好爸爸2-15《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全二册》——暴力为什么会减少2-16《谷物大脑》——我们吃的谷物有可能损害大脑2-17《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2-18《养育女孩》——女孩父母必读养育指南2-19《正见:佛陀的证悟》——一本书道破佛学见地的核心2-20《商业的本质》——致敬工业时代,回归商业本质2-21《这书能让你戒烟》——掀起全球旋风的戒烟奇迹2-22《浪潮式发售》——热卖的产品发售方程式2-23《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2-24《爆款》——如何打造超级IP2-25《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给哈佛商学院毕业生最重要的一堂课2-26《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上》——圣贤眼中的真正生活哲学2-27《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圣贤眼中的真正生活哲学2-28《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让忙碌的父母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与孩…2-29《演讲的力量》——如何让公众表达变成影响力2-30《非暴力沟通》——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2-3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2-32《跑步圣经》——人天生就是跑步者,让本书伴你奔跑一…2-33《我战胜了抑郁症》——九个抑郁症患者真实感人的自愈故事2-34《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最高效的谈判秘籍2-35《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为什么你容易焦虑、不安、恐慌贺被激…2-36《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2-37《宽恕》——转化生命的疗愈之作2-38《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2-39《放弃的艺术》——勇敢的放弃带来更好的人生2-40《我想飞进天空》——再自闭症者的世界里,理解是最适当的…2-41《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99%的人都不知道的销售软技巧2-42《离经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2-43《童年的秘密》——风靡全球的蒙氏教育的经典著作,每一…2-44《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2-45《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2-46《刻意练习》——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2-47《感官品牌》——二流企业造产品,一流企业创品牌2-48《销售洗脑》——把逛街者变成购买者的8条黄金法则2-49《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2-50《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平和喜乐地成就事业2-51《创始人》——新管理者如何度过第一个90天2-52《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3-1《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你相信吗?你爱的人一定会爱上你!3-2《权利: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拥有》——权力是“争”来的,不是“等”来的。

大汗之国读书笔记

大汗之国读书笔记

大汗之国读书笔记《大汗之国》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种种想象与认知。

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游记等资料,追溯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由于交通和信息传播的限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往往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马可·波罗的游记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他描绘的那个富饶、繁华且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国度,激发了无数西方人的向往和想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对中国的看法逐渐变得复杂多样。

在近代,由于西方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带来的优越感,对中国的描述常常带有贬低和歧视的成分。

他们将中国视为一个落后、愚昧、腐朽的国家,这种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与中国的交往和关系。

书中提到,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和误解。

比如,对于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而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封建礼教的束缚。

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方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忽视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作者也指出,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在一些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中国的元素被巧妙地运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氛围。

比如,在法国的洛可可艺术中,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园林风格成为了时尚和美的象征。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利益诉求而形成的。

这种看法往往是片面的、主观的,甚至是错误的。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深入到其文化的内核,尊重其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摒弃偏见和误解。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的崛起,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变得更加客观和全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需要我们去努力消除。

史景迁《大汗之国》中的中国(上)

史景迁《大汗之国》中的中国(上)

史景迁《大汗之国》中的中国(上)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19年第01期史景迁(即乔纳森·斯宾塞Jonathan D. Spence)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专长是中国史研究,著有《康熙与曹寅》、《改变中国》、《康熙》、《王氏之死》、《大汗之国》1等关于中国的著作。

他以独特的文风称著,文笔生动,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书写历史,因此其著作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史学界,在大众之中也有很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想重点谈一谈其著作《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The Chan’s Great C 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质疑《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的记述史景迁将《马可波罗游记》(又译《马可波罗行纪》)称为“西方世界第一本主要讨论中国的书”。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其实,在《马可波罗游记》之前,已经有内容是主要讨论中国的书了,比如《中國印度见闻录》、《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等。

2史景迁对于《马可波罗游记》的这一认定(“西方世界第一本主要讨论中国的书”),无疑强化了当代西方读者关于此书在中国形象塑造方面的重要性的想象。

根据史景迁的分析,《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古代中国有着仁厚的独裁统治,幅员辽阔,礼仪繁冗,贸易繁荣,高度都市化,商业往来独出心裁,作战方式落后。

3史景迁肯定了该书对于中国的生动描述,肯定了它对西方读者产生的深远影响。

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以为史景迁对《马可波罗游记》有什么源自于主观情感的特殊推崇。

实际上,史景迁并没有简单地复述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描述。

他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的记载是真是假至今仍是个谜4,“不仅模糊,而且问题百出”5。

他认为,该书中“掺杂了待证实的事实、信手得来的资料、夸大的说法、虚伪的言辞、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及不少全然的虚构”。

6现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马可波罗于1275年达到中国,史景迁也认为,所有证据显示马可波罗不可能在1274年前到达中国。

西眼看中国——读《大汗之国》

西眼看中国——读《大汗之国》

汗 八 里 就 是 当时 的 元 大 都

今 天 的北
[

r
煳刘硒



随着 蒙古 王 朝 的灭 亡 和奥斯曼 帝 国的

学 家里 的佼 佼 者

冗 长 的手 稿里

利玛 窦
兴起
欧 洲 与 中 国 刚 刚 开 始 的接 触 被 阻 断


对 中 国 人 的道 德 和 日常 生 活 都 是 正 面 肯 定 的
就是

既 能够 吸 引别 人 的注意 力

中的 中 国 是 仁 厚 的 又 是 独 裁 的 有 着繁

又 能 够保 有 这 种 吸 引 力
自从 中 国 走 进 西

冗 的礼 仪 和 幅员广大 的 土地

贸易 繁 荣 而 且

方 人 的视 线


直 吸 引着 众 多哲 人
智者

高 度 都市 化

大 汗 君 主 忽 必 烈和他 的帝 国

这么

个 中文
比如 银 子 做 城墙

金子 做城垛


的契丹
名字
他的
系列 关 于 中 国 的著 作 让 东 西

城 成为神 秘 中 国 最 诱 人 的 印象
大 汗 之 国 》列数 方读 者 深 得 意 趣 其 中的 《
了 曾经 把 触 角伸 向 中国

真 正 激 发 起 欧 洲 人 好 奇 心 的 是 ((马

语 言 社 会生 活方

被 史景 迁 称 为 写 实 之 作

9-《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9-《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西方眼中的中國一、課程單元規劃:第一講導論第二講觀看的視野福柯,《言與物》,轉引自《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頁190。

在我們夢想的世界裏,難道中國不止是這理想空間的所在嗎?在我們傳統的形象裏,中國文化乃是最講究細節、最嚴守清規戒律、最不顧時間的變動、最注意純粹空間輪廓的。

我們想到中國,便是橫陳在永恒天空下面一種溝渠堤壩的文明,我們看見它展開在整整一片大陸的表面,寬廣而凝固,四圍都是城墻。

甚至它的文字不是以橫行再現聲音的起伏逃逸,卻以直行樹立起靜止的、尚可辨認出來的事物本身的形象。

第三講何謂『東方』?Orientalism的範疇,何謂東方論述?1.卡爾‧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Karl Marx, “The Eighteenth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別人表述。

」(台灣譯為《東方主義》:『他們不能代表自己;必須經過再現詮釋。

』)2.本杰明‧迪斯累里《坦克雷德》(Benjamin Disraeli, “Tancred”):「東方是一種謀生之道。

」(台灣譯為《東方主義》:『東方是畢生志業。

』)3.Edward W. Said:「東方幾乎是被歐洲人憑空創造出來的地方,自古以來代表著羅曼司、異國情調、美麗的風景、難忘的回憶、非凡的經歷。

」(頁1)4.Edward W. Said:「一種思考風格,建基於介於『東方』和『西方』兩者間的一種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差異。

東方論者靠著論述、作品、權威、描寫、教導、安排和控制,成就了一個處理東方的統合體制。

東方論終究可以看作是將東方殖民主義化的一個大型政治經濟計劃。

」(轉引自陳奕麟,〈論東方人的東方論〉,頁87。

)第四講西人東來:遊歷者的不凡際遇□A. J. H. Charignon注,馮承均譯,黨寶海新注,《馬可波羅行紀》(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雅各.德安科納(Jacob D’Ancona)著,大衛.塞爾本(DavidSelbourne)英文編譯,楊民、程鋼、劉國忠、程薇譯,《光明之城:一個猶太人在刺桐的見聞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第五講文化與宗教的碰撞:傳教士進入中國顧起元,〈利瑪竇〉(1592年來中國),《客座贅語》,卷六。

《大汗之国》

《大汗之国》
真正的写实报告是葡萄牙传教士皮方济撰写的。 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北京:
在13世纪马可波罗的笔下,当时是可汗统治着这个传说中的国度。而在哥 伦布的心中,可汗一直是中国的统治者。这就是这本书取名大汗之国的原 因。本书对中国的观测来自各种资料,包括外交官报告、诗歌、舞台剧、 家书、哲学论文,甚至小说。涵盖从1253年到1985年超过700年的时间。
3
马可波罗的世界
西方世界第一本讨论中国的书是
11
闵明我承认中国文明
最有趣的是闵明我发现中国人极有复制天分,他并因此担心,中国人会运 用这种能力打垮西方的出口贸易。 “所有欧洲货物,他们只要见过,都可以仿制的惟妙惟肖。他们在广东复 制了好几样东西,因为毫无瑕疵,就以从欧洲进口的名义卖到内地去了。”
最后闵明我提出了一些省思,也就是真与假,真货与赝品的区隔。
大汗之国
从古至今,西方眼中的中国
1
我的读后感
我们很难回到历史中,而中国的历史书中又存在着巨大的疑点。刻意的 妖魔化和神化都无处不在。因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看西方的那些中国历史亲历者是 如何记载和评价中国的,有助于我们回到过去,即便只是为了更清晰地 想象一下古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2
背景
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够持 续保有这种吸引力。中国就明显表现出这种能力,几世纪以来,中国的吸 引力从未完全消失过。
10
闵明我承认中国文明
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1659年抵达中国。 1666到1669年被捕,1672年返回西班牙。 他认为中国人有礼貌、冷静,中规中矩。 “汉人、鞑靼、日本人以及其他亚洲人,绝对不是野蛮人,因为他们既有 良好的政治制度,也守秩序,完全依据理性,过着法治的生活。”

侯虹斌: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中国

侯虹斌: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中国

侯虹斌: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中国最近,我读了著名史学家史景迁的《大汗之国》,里面提供了大量史料,来论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我得出一个结论:片面的真相,往往就是真相。

虽然欧洲人对古代中国有很多奇形怪状的想象,或者是怪力乱神的偏见,不过,有了外界的镜子,哪怕是稍有失真的镜子,照一照,你才知道自己有多脏,身上的泥垢有多厚。

在各种外国人的中国游记,《马可波罗游记》鼎鼎有名。

这本书所描述的主要是马可波罗在1271年到1295年间周游亚洲的过程,以叙述中国为主的《行纪》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

他在中国住了十多年,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渲染,让他的游记在欧洲迅速走红。

马可波罗早期的读者中,最著名的要数哥伦布。

哥伦布在1496年的探险之后,订购了《马可波罗游记》,在书中空白处写了下近百个眉批。

他曾对马可波罗说的“主人死后,火焚家仆及女眷做陪葬”的习俗深感震惊;他又在藏人的婚俗中旁批道:“他们只要已有性经验的妻子”;还对“江都”(今扬州)的风俗颇感怪异,“男人将妻女奉献给过路旅行家。

”(中国古代阅兵排场。

图片源自网络)后面两条不好说,不过,元代的确是殉葬制度的高潮。

《马可波罗游记》里面的记载是,成吉思汗之孙蒙兀死时,“送葬之途次,遇人尽杀之,其数在二万人以上。

”现代学者冯承钧在《成吉思汗传》中写道:“诸将负成吉思汗柩归蒙古,秘其丧,在道,遇人尽杀之”。

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作了一个旁证,但远远没有那么夸张,他写到成吉思汗去世时说到:“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

”成吉思汗祖孙都是同样的德性,都是嗜血成性的屠夫。

可惜,明朝帝王也把蒙古人的殉葬风俗发扬光大,还经常拉人来殉葬,直到明英宗时才禁止。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来中国的欧洲人越来越多了。

十六世纪初,已经是明朝了。

因为葡萄牙商队有船长得罪了中国人,接着就有两艘葡国帆船被囚,多数船员被杀死,其余的葡萄牙人被判终身流放至南中国各地。

揭秘西方人眼中的汉唐军容,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揭秘西方人眼中的汉唐军容,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揭秘西方人眼中的汉唐军容,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长久以来,囿于地理藩篱的影响和根深蒂固的偏见,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人总是呈现着一种光怪陆离的形象。

所以,出现在西方视野下的中国人,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我们自己。

比如下面这些画册中的古代军人形象,就完全充斥着先入为主的西方画风,很多历史道具的使用也颇有混搭之嫌。

不过,这似乎并不妨碍我们由此去审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历史。

商朝武士(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步兵;2.彝族土人;3.商朝贵族;4.樵夫西周车兵(公元前800年)这里有一个问题:画上的战马披着虎皮,暗示了这应该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用计突袭陈蔡军队的史事。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其时已经不是西周,而是东周。

汉朝车兵(图中缺乏更多英文注释)汉朝骑兵枪骑兵;2.弓骑兵(这似乎暗示汉匈大战?)东汉步兵部队1.弓箭兵;2.越南辅助兵;3.汉末(秦朝)装甲步兵这里有疑问:1.为啥是越南辅助兵?(难道是交趾郡征召的辅助兵?)2.“Ts'in”这个词是“秦”的意思吗?(但我实在找不出别的解释了诶!)三国时期1.装甲骑兵;2.西北叛逆;3.独轮车第一,图中的骑兵没有马镫,而且不同于欧洲中世纪以来装备有重盔甲和盾牌的重骑兵,后者在中国大概于隋唐时期才出现;第二,西北叛逆不理解,估计不可能是西凉的马腾韩遂,难道是董卓,抑或是汉中张鲁?第三,有人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被神化了,其实就是独轮车,你觉得呢?北朝(公元4—6世纪)1.铁甲骑兵;2.装甲弓箭兵“Cataphract”与“heavy cavalry”(重骑兵)的区别在于,前者装备有马甲而后者没有,中国史书上以“甲骑具装”来命名之。

欧洲中世纪也出现了人马装甲的形式,但英文词汇中却从不用“Cataphract”来指称,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北朝步兵1.北魏边防军;2.北齐装甲步兵;3.隋朝禁卫军北魏最著名的边防军即防备游牧民族柔然的“北魏六镇”,六镇沿北部边境分布,后六镇兵变,给予北魏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 下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 下

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下满分作文赏析案例:2017全国卷Ⅰ高考满分作文: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如果你是一位外国人,对于中国,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可笑的辫子,还是厉害的功夫?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是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宣传片《中国》?如果你来过中国,甚或你因为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成为一名在华留学生,那么你一定会对中国的美食赞不绝口,对中国的京剧产生兴趣,也许会为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空气污染而抱怨?这都是中国,你所见到的,你所感知的,都是中国有机构成的元素。

但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我想提醒每一个来自异域的的客人:如果你不认真去读懂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你就谈不上真正读懂了中国。

不错,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生活着勤劳勇敢的人民。

你们所见到的著名的长城,是早在三、四千年前(比金字塔的修建差不多早了一千年)就开始修筑的防御工程,这座伟大的城墙纯粹是由百姓们人工筑成,凝聚了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智慧、血泪甚至生命。

“不到长城非好汉”,如果你去长城,请一定好好抚摸那些青砖,感受这个民族人民的坚韧和凝重,感受这个民族的脊梁。

当你夜晚或乘车或骑行或夜跑,经过中国城镇的广场,你一定会被一个大喇叭和一群扭腰转圈的大妈所吸引。

也许你也听说过这样的广场舞还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我建议你走近她们,欣赏她们,这种“中国式健身”的广场舞一定会让你重新认识中国的普通民众。

广场大妈们那集体活动的气势,那扭腰的灵活,那甩头的潇洒,那转圈的忘我,无不展现着今天中国人的自信和安居乐业。

虽然她们也有“扰民”,有“俗气”,但正是这样的接地气,让中国活生生地展现在你面前。

如果你能在中国停留或生活一段时间,你会为了一项技术惊叹,那就是——移动支付!大到买高铁票,小到路边买几个水果,你打开手机链接“支付宝”或扫一扫相关的“二维码”,交易就完成了,就这么快捷安全。

科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打造了质量,超越了速度,改变了方式,这一切都归功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聪明才智,锐意创新。

大汗之国

大汗之国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書評--從書中看文化衝突作者:曾世豪中正高中二年八班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培養了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的優秀氣質,同時影響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東南亞等地的文化教統;而隨著世界文化的互相交流,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也產生衝擊激盪的現象。

由於本書的時代區隔不明顯,加上大多以西方歷史為主軸去觀察中國,對華人而言難以理出頭緒,因此在此先依照本書觀點,融合帄行中國歷史背景,將兩大文化接觸大致整理成五個時期,而每個時期都存在著西方對中國的觀點,而且是一再轉換:一﹒殺無赦黃禍暴風:公元十三世紀,蒙古人先後發動三次西征,歐洲人第一次對遙遠的中華帝國產生直接的衝擊。

公元一二九八年,義大利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口述完成《遊記》(The Travels),書中強調他為元皇帝忽必烈工作的經歷,此書雖然謬誤頗多、言辭誇大,但是生動的描述卻加深西方人一窺東方世界的野望,“中國”以富足強大的形象展現在西方眼中。

二﹒傳福音教士入境:公元一四九二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美洲,西方勢力逐漸抬頭,傳教士及商船紛紛來到中國。

此時中國由明朝掌權,展現大一統、富裕的面貌;修士克魯玆(Gaspar da Cruz)所著《論文》(Treatise):“在我提過的所有民族中,中國人口最多,領域最大,政府組織最完善,財產最豐饒,中國人還有很多珍貴的收藏品。

”但是西方人也開始對中國提出質疑,例如西方人任同中國司法的公正、公開,卻反對酷刑;西方人也注意到:歐洲軍隊逐漸超越中國軍隊。

整體而言,“中國”還是帶給西方良好的印象--儘管她處在停滯。

三﹒觸龍顏英使拜謁:公元一六四五年,滿人消滅漢人政權,並且像利箭般迅速射向台灣、西藏、蒙古、新疆等地,將這些地區納入中國版圖。

大清帝國展現一股新的活力,中國的富裕強大再度達到鼎盛;而地球另一端的歐陸雄獅正迫不急待地發出怒吼。

公元一七九三年,英國的馬戛爾尼(Lord George Macartney)出使中國。

外国人眼中的四种中国形象

外国人眼中的四种中国形象

外国人眼中的四种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世界各国对中国越来越关注。

中国在国际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皮尤全球态度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对22个国家公众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中国在国际上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

中国在国际上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不好不坏、坏、好、超好。

事实上,西方国家未必就一定对中国没有好感,而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有许多是中国的邻邦。

中东国家:“不好不坏”的中国在皮尤全球态度项目2010年的民意测验中,中东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褒贬各半。

虽然参加民意测验的中东三国有超过半数的人对中国有好感,也有接近半数的人对中国没有好感。

黎巴嫩的公众56%对中国有好感,而42%没有好感。

在约旦,53%对中国有好感,而46%没有好感。

埃及的公众52%对中国有好感,但43%没有好感。

中东各国对中国的暧昧态度或许与中国在中东的政策有关。

自从1992年与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在中东的政治争端上一直基本保持低调。

当问到中国是合作伙伴还是敌人的时候,中东国家大都选择“两者都不是”。

当然,在“合作伙伴”和“敌人”之间,中东国家更倾向于把中国当作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

在埃及,28%的公众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15%认为中国是敌人。

在黎巴嫩,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的占35%,认为中国是敌人的占10%。

在约旦,47%的公众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13%认为中国是敌人。

中东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态度与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态度截然相反。

大多数人欢迎中国的经济崛起,但对中国的军事崛起普遍表示担忧。

埃及和黎巴嫩人中认为中国的经济强大对他们国家是一件好事的都占54%,而约旦人有71%持有类似观点。

但三国都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强大对他们本国是件坏事。

具体说来,这样的人在埃及占55%,在约旦占56%,在黎巴嫩占59%。

在中东地区,埃及对中国的态度值得注意。

埃及不仅是一个中东国家,也是一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篇一》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巨兽,庞大而又充满无尽的魅力。

我曾经和一个外国朋友聊天,他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眼睛里满是对中国的疑惑和向往。

他说,中国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

哈哈,这确实是个很明显的特点。

他描述自己在上海的地铁站,被汹涌的人潮吓了一跳,那场面就像潮水一样,一波又一波。

他说感觉自己像一条小虾米,在大海里随时可能被淹没。

不过他也笑着说,这才是生活的烟火气,人多的地方就有无限的生机。

中国的美食也让他惊艳得不要不要的。

他说以前只知道中国菜有个笼统的概念,什么宫保鸡丁、饺子之类的。

可是到了中国才发现,美食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他特别提到自己在成都吃火锅的经历,那热辣辣的锅底,像一个燃烧的小火炉在舌尖上跳舞。

他一边辣得呼呼喘气,一边往嘴里塞毛肚,还大喊着“太爽了,这简直是舌尖上的冒险”。

他觉得中国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狂欢。

但是呢,他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

他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和国外很不一样,比如说社交软件,他觉得微信功能强大得有点让人眼花缭乱。

他说在中国出门只要带个手机就可以搞定一切,这在他的国家简直难以想象。

他有点迷茫地问我:“你们的手机是不是有魔法啊?”我就笑着说:“也许这就是中国的科技魔法吧。

”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也让他大为咂舌。

他说自己几年前来过一次深圳,那时候感觉深圳已经很现代化了。

可是再回来的时候,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了,高楼大厦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

他感叹道:“在中国,好像时间都被加速了一样。

”不过他也提到了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比如垃圾分类。

他说在他的国家垃圾分类已经推行了很久,而中国才刚刚开始,他可能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有点落后。

但是我告诉他:“嘿,我们中国一旦决定做一件事,那速度就像火箭一样。

”现在看看,中国的垃圾分类也在逐步走上正轨。

在他眼里,中国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又和谐统一的国家。

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科技发展并存,巨大的人口压力与无限的发展潜力共生。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美国人在对待中国人的看法之中,是印象好还是印象不好。

而在很多报道之中,美国人所眼中的中国人都是不文明的,而且在公共场所都是喜欢大声说话,对此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到底如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其实有色人种在欧美,也就是在白种人眼里是饱受歧视的。

这种歧视是骨子里的,因为他们天生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很多方面,就连人种都比我们优越。

以前中国人在美国是相当受歧视的,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就好多了。

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和中国美国《华尔街日报》网日前编译《Market Watch》14日文章,题为《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文章摘编如下:文章说,在这里(中国),“美国”是一个充斥着分析与批评的话题,正如“中国”在美国一样。

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关系这类话题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因为它们关乎经济增长、投资潜力和国家荣誉。

相比回答其他跟中美关系没多大关联的问题,谈论这些话题需要在政治上更加圆熟。

不管是投资、经商还是辩论,同中国打交道都需要相互尊重:──很多中国人觉得,对政府政策的批评就是对他们人格的批评。

虽然我们经常大声批评自己的政府,但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包含他们自身在内的统一整体。

外人对中国的批评,事实上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华文明的不尊重。

一定要和他们保持和谐。

讨论冲突话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

其实不管对方是哪个国家,这样做都没有坏处。

──他们对我们的了解,甚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

我们的衣服和科技产品是中国制造的,但我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仅限于新闻报道。

他们看我们的电影,追随NBA,在肯德基(KFC)和星巴克(Starbucks)吃喝,开别克(Buik)车,并且在商店里张贴美国演员和运动员的海报。

他们隆重地过圣诞节,只是不履行其中的宗教部分。

史景迁《大汗之国》中的中国(下)

史景迁《大汗之国》中的中国(下)

史景迁《大汗之国》中的中国(下)作者:暂无来源:《国际公关》 2019年第2期文>何辉对西方小说中中国形象的探索《大汗之国》中有一章集中探索西方文学作品——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与学术作品、游记类作品相比,西方小说中关于中国的记述要少得多,也极其分散。

因此,就研究与分析而言,难度更大。

史景迁认为,十七世纪,有一批西方作家的小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西方人心中的中国形象。

他重点提到了四五个人物,其中包括英国日记体作家约翰·艾弗林(John Evelyn)、小说家兼政治文宣作家笛福(Daniel Defoe)、奥利佛·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贵族作家赫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

艾弗林的作品引起史景迁注意的是其中关于中国的珍品清单。

艾弗林提到的中国物品,包括背心、匕首、扇子、印刷品、棉布或丝织品上的山水画以及中药材等。

他对这些物品的描写,多强调它们的新奇、精美、神秘。

史景迁认为,艾弗林的文字是当时中国风渗入英国人生活的反映。

他称艾弗林是能够开风气之先见证中国风格的人之一。

1按照史景迁的说法,当时出现的名词“中国风”(Chinoiserie),指的是强调华美装饰的洛可可风格,即模仿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柔美梦幻色彩,表现在许多生活层面上:壁纸、柳条盘子、壁炉台、木头檐口、格子框架、家具、亭子、宝塔,以及最重要的园艺。

2在当时的英国,“中国风”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风格,实际上一方面被追捧,一方面也受到传统英国文化的抵制,是很多英国人排斥的对象。

史景迁揭示出,当时英国传统中产阶级美德的守护者,眼见斯图亚特宫廷道德低落,感到简朴生活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以华美装饰为特征的中国物品被这些人所排斥。

3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当一个社会在传统文化没落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时,外来事物与文化往往会成为被推崇的对象,同时它们也将成为被传统排斥的对象。

与艾弗林小说中的记述相比,笛福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基本上是负面的。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作文四篇一、老外眼中的中国陈丹青说:假如我们能有勇气承认,则人文素质的低下、人文教育的切迫,是百年革命的深刻报应。

——题记中国,位于东亚,是一个具有渊渊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国家。

在这片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一代充满智慧的人,他们礼让、仁义、勤奋、孝顺,智慧与果敢并存。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华夏中国人。

百年革命就像一片一望无际的深褐色海洋,它狠心将中国千年传承的美德抹去,古代与现代这两个模糊的概念就只能隔着海洋彼此相望,现代在向前狂奔,古代在缓慢地追赶,却无论如何都追不上。

我们却美其名曰,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中国人已经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现代化人民。

古代已经衰老了,如同开败的残花,它光辉的年代已经还给了历史,这个年代叫做岁月。

现代却在茁壮成长,如同春季的笋芽,而成长的背后,却有意无意得丢下了什么。

我曾无意间看到一个短片,讲的是一位中国大学生到美国留学拍下的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

那样自以为是的我信心满满得以为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一个绝对优异的国家。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女生说:中国人素质很低,我完全无法接受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我对这个国家的骄傲瞬间被这番犀利的讽刺击垮,我完全无法接受中国人竟然被斥责素质低下。

我有一个姐姐在美国留学,她有一次打电话给我用不可思议的语气对我说:有一家酒店的花瓶上竟然用中文写着‘不要在花瓶中丢弃垃圾’!这是所谓的现代化的中国人给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冠上的耻辱,难道一定要等到被全世界痛批之后我们,炎黄子孙,才会觉醒吗? 放眼望去,那么多国家正在伏案疾书,努力钻研那些被大部分中国人丢弃的东西:人们对于孔子思想从当时的敬仰推崇,到现在的不屑一顾;对于端午重阳这些传统节日从当时的热闹欢腾,到如今的冷冷清清;对于汉字从当时的欣赏珍爱,到当今的草草了事……而外国却设有孔子学院,无数外国人在探寻孔子思想的深沉;韩国正在申请中国的各种文化遗产:端午节、本草纲目、汉字……甚至连孔子、李时珍、西施、中医、活字印刷术等等毋庸置疑源自中国的人与物韩国仍旧在向我们争夺。

好书大家分享

好书大家分享

好书大家分享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一、(美)史景迁著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1936年生于英国。

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

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

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

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代表作有《康熙》、《王氏之死》、《太平天国》、《追寻现代中国》等。

二、内容简介
这不只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刺激与响应的书。

当西方遇见东方,会磨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把西方从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作家笔下新奇多样的中国,尽皆搜罗在这本足以见证其间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当中。

透过这面“西洋镜”所看到的,也是足足八百年以来西方人对中国之记录与幻想、洞察与偏见。

本书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眼中的中国
一、课程单元规划: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观看的视野
福柯,《言与物》,转引自《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页190。

在我们梦想的世界里,难道中国不止是这理想空间的所在吗?在我们传
统的形象里,中国文化乃是最讲究细节、最严守清规戒律、最不顾时间
的变动、最注意纯粹空间轮廓的。

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陈在永恒天空
下面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大陆的表面,宽
广而凝固,四围都是城墻。

甚至它的文字不是以横行再现声音的起伏逃
逸,却以直行树立起静止的、尚可辨认出来的事物本身的形象。

第三讲何谓『东方』?
Orientalism的范畴,何谓东方论述?
1.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Karl Marx,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别人表述。

」(台湾译为《东方主义》:『他们不能代表自己;必须经过再现诠释。

』)2.本杰明‧迪斯累里《坦克雷德》(Benjamin Disraeli, “Tancred”):「东方
是一种谋生之道。

」(台湾译为《东方主义》:『东方是毕生志业。

』)
3.Edward W. Said:「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代
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

」(页1)4.Edward W. Said:「一种思考风格,建基于介于『东方』和『西方』两者间
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差异。

东方论者靠着论述、作品、权威、描写、教导、安排和控制,成就了一个处理东方的统合体制。

东方论终究可以看作是将东方殖民主义化的一个大型政治经济计划。

」(转引自陈奕麟,〈论东方人的东方论〉,页87。


第四讲西人东来:游历者的不凡际遇
□ A. J. H. Charignon注,冯承均译,党宝海新注,《马可波罗行纪》(石
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雅各.德安科纳(Jacob D’Ancona)着,大卫.塞尔本(David Selbourne)英文编译,杨民、程钢、刘国忠、程薇译,《光明之城:一个犹太人在刺桐的见闻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
第五讲文化与宗教的碰撞:传教士进入中国
顾起元,〈利玛窦〉(1592年来中国),《客座赘语》,卷六。

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曰天母。

画以铜板为灯,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如生。

身与臂手,俨然隐起上,脸之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

□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台北:麦田,2007)
□史景迁,黄秀吟、林芳梧译,《胡若望的疑问》(台北:唐山书局,1996)第六讲想象的国度:十五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卜正民 (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朝的商业与文化》:
1634年夏天,杰恩‧尼克雷(Jean Nicolet, 1598-1642)从法属殖民地魁北兄出发,从五大湖区去解决那里的部落冲突──这些冲突威胁加拿大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毛皮贸易。

尼克雷还受命在可能的情况下,航行到「西洋」。

当地的土著居民带他去密西根湖,他深信,大湖的对岸就是「中国」。

为了给中国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他准备了一些他认为拜见中国人的适合物品。

我们不知道尼克雷如何得到一件织有花卉和彩鸟的中国锦缎,,只晓得到1634年时,丝织品从中国传到欧洲只有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

他穿上缎袍,渡过密西根湖,结果发现了格林弯。

第七讲兴盛与危机:乾隆朝的帝国气象
「十全武功」的战争规模宛如传奇,其花费超过一亿五千一百万两银子,乾隆为使功业传之于世,又派人搭乘广州法属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到巴
黎僱工将他征战的成果翻刻在铜板上。

到一七八四年,一组一组的雕板
已经广泛地留传天下,挂在皇家建筑、庭楼与庙宇的墙上。

(见康无为,〈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伟气象与异国奇珍〉,《读史偶得:学术演讲三
篇》)
《高宗实录》,乾隆58年8月己卯条。

尔国王远慕声教。

……遣使恭表贡。

……朕鉴尔国王恭顺之诚。

……
(尔国贸易之事)……。

皆系更张定制,不便进行。

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

历久相沿,已非一日。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觔,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

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

第八讲走向世界:晚清中国的世界观
缘起:一八六六年三月到九月
前山西襄陵县知县,副护军参领衔,三品顶戴,内务府正白旗汉斌桩(1804-?)和他的随从,广英、张德彝、凤仪一行人,来到上海准备上英国的船,奉恭亲王之旨一同游历欧洲,随着总税司的英国人赫德回国省亲。

斌桩先后访问法、英、荷、比、丹麦、瑞典、芬兰、俄国,回国写了《乘槎笔记》,亲录此行的所见所闻。

万兽园(Zoological Gardens,毓阿罗奇格尔家定司)
1868年志刚、孙家榖访问欧美十一国,志刚在日记写下他在伦敦动物园中所见所闻,他并观看了袋鼠、河马、喂海狗的表演:
支列胡(长颈鹿):「黄质白文如冰裂,形似鹿,短角直立,……身仅五、六尺,前高后下,惟其颈长于身约两倍,仰食树叶,不待企足。

……」
第九讲天朝的崩溃:清末的动乱
历史可以有不同的面向,史家在重建过去时,是经过整理书写的过程,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解释,因此在事件发生之后,它也会产生不同的叙述,它可以是事件的本身、当事人的回忆与经历,甚或是被神话的历史,发生于1900年的义和团事变,正可以作为说明的事件之一。

第十讲结语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卜正民 (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朝的商业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
2.锺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 斯当东(George Staunton),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香港:三联书店,1994)
4. 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
5. 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2000)
6. 李欧梵,《摩登上海》(香港:三联书店,1992)
7. 文格德,陈君仪译,《一个骑士在中国》(台北:麦田出版社,1996)
8. 莫理循(英国),《中国风情》,张皓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9. 卫礼贤(德国),《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10. 古德诺(美国),《解析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三、延伸书目:关于「想象的中国」
1. 谢和耐(法),《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250~1276)(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8)
2. 史景迁讲演,《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史景迁,黄秀吟、林芳梧译,《胡若望的疑问》(台北:唐山书局,1996)
4. 伊塔罗.卡尔维诺着,王志弘译,《看不见的城市》(台北:时报文化,1994)
5. 萨依德(Edward W. Said),《东方主义》(台北:麦田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