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实验题目: 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实验时间: 2016、5、11 7:00 至 2016、5、11 8:30 组长学号: 2013043029 姓名李棋成员学号: 2013043028 姓名赵红阳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专业: 遥感科学与技术2016年 5 月 11 日实验内容一、实验目得通过本次实验,学习表面分析、统计分析;巩固空间分析环境设置、栅格计算等学习过得知识。

二、实验准备软件准备:ARCGIS 、EXCEL数据准备:下载空间分析教案下得空间分析数据\Landuse92与Slope1,它们分别表示土地利用数据与坡度数据。

三、实验步骤1、以landuse92、slope1数据为基础,将slope1坡度数据数据重新分类为六类坡度按如下标准分级:0-2 、2-6 、6-15 、15-25 、25-35、35-90。

2、统计六类坡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得面积Zonal-Tabulate Area3、统计出所有用地类型所占全部土地面积得百分比(在EXCEL中完成)得到表一4、单独计算其中得耕地在分类坡度下不同分类坡度得耕地占总耕地面积得百分比四、本次实验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法关键问题:EXCEL表格中数据得统计解决方法:正确键入公式就是解决该类问题得根本五、分析总结1、坡度重分类中得2-6中间要有空格否则会报错。

2、实验最后在统计耕地得面积得时候需要得单位就是平方千米,而实验结果就是平方米,这里需要注意单位得转换问题;退耕还林还草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得一项重要措施,在退耕还林还草决策中,急需掌握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就是与耕地分布状况之间得关系。

地面坡度得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得演化、植被得立地条件与土地质量,决定着土地利用方向与工农业生产建设布局。

实验报告评分评分细则:(1)实验目标达成:实验操作过程无误,能根据要求完成所有实验内容,并得出正确得结果。

(2)团队协作:组长在本次实验中能组织成员顺利完成实验;组员能配合完成自己得任务。

GIS空间分析 实验报告模板

GIS空间分析 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一空间量算组名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能够掌握 ArcGIS 中空间分析的基本操作及其实现原理:1.能够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进行正确的地图投影与地图单位的设置;2.能够通过不同方法实现周长与面积的量算;3.实现对面积的中心与重心的计算;4.通过查询政府公报确定福州各区县的面积,并且以此作为真实的面积,计算数字化后的面积的误差;5.在计算周长以及面积的基础上计算不同的形状指数;6.利用数据中的GDP属性,制作GDP专题地图;二、实验原理根据ArcGIS中的ArcToolBox、GeoDatabase、Calculate Geometry等实现对面状地物周长以及面积的提取,根据收集到的官方数据,作为标准以计算出面积误差,并计算出其形状指数,最后依据各个地区的GDP,制作专题制图。

三、实验设备与数据1.硬件:计算机2.软件:ArcGIS9.33.数据:GIS导论实验七福州市政区矢量图四、实验步骤(一)数据预处理1.通过Mapinfo中“工具”----“通用转换器”,将TAB格式转换成Shape格式2.已知原始数据的坐标系统为WGS84坐标系统图1 原始数据2.查看投影信息图2投影信息(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表1. 面积计算误差分析地名实际面积栅格面积误差矢量面积误差罗源县1,081,000,000 10,907,392 13,040,0001,014,000,000 61,017,408 61,200,000福州市区五、分析与讨论1、关于投影与坐标的介绍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是使用经纬度来定义球面或椭球面上点的位置的参照系统,是一种球面坐标。

最常见的位置参考坐标系统就是以经纬度来量算的球面坐标系统。

地球坐标系统不是地图投影,只是对球体或椭球体的模仿。

地理坐标系统有经线和纬线组成,经纬度以地心与地表点之间的夹角来量算的,通常以度分秒(DMS)来度量。

地理坐标系统使用一个三维椭球体来定义地球上的位置,其经常被误认为是一个数据,但是数据仅仅是地理坐标系统的一部分,地理坐标系统包括角度测量单位、本初子午线和数据(数据是基于椭球体)。

arcgis空间研究分析实习报告

arcgis空间研究分析实习报告

实习一:ArcGIS地统计分析指导老师:赵永一实习目地利用地统计分析模块,根据一个点要素层中已测定采样点、栅格层或者利用多边形质心,轻而易举地生成一个连续表面.这些采样点地值可以是海拔高度、地下水位地深度或者污染值浓度等.当与ArcMap一起使用时,学习利用地统计分析模块提供地一整套创建表面地工具来生成一个相对精确地连续表面,用这些表面来进行可视化、分析及理解各种空间现象等.b5E2R。

二实习内容1了解地统计分析模块,创建臭氧浓度缺省参数表面.2学习在创建表面之前如何对数据进行检查.数据检查地目地是为了找出数据中那些离群值并且发现数据中存在地趋势.p1Ean。

3创建第二个表面,这个表面更多地考虑了练习2中数据分析发现地空间关系,并且对练习1中生成地表面进行了改进.DXDiT。

4对练习1和练习3中创建地表面进行比较,并判断哪个表面对未知值地预测更好.5创建臭氧浓度超出临界值地概率图,从而生成第三个表面.6利用ArcMap地功能将你在练习3和练习5中创建地表面放在一起做最终地显示三实习步骤1 利用缺省参数创建一个臭氧表面(1)打开arcmap 并激活地统计分析模块(2)加载数据(3)利用缺省参数创建臭氧浓度表面.图1利用缺省值创建地臭氧表面2 检查数据(1)检查臭氧浓度数据分布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从下图可以看到臭氧浓度分布大致符合正态分布图2臭氧浓度分布直方图(2)正态QQ图.另外一种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地方法,通过标准正态分布与现有数据分布比较,还可以找到一些异常值,来检查并校正这些异常值.若符合正态分布则数据点应成一条直线,那些不在直线上地点为异常点.RTCrp。

图3臭氧浓度正态QQ图(3)用趋势分析工具识别数据中地全局趋势.只有数据分布符合一定地趋势,才能用数学公式对确定表面进行模拟,故需要分析数据地全局趋势.5PCzV。

图4臭氧数据全局趋势(4)理解数据地空间自相关和方向效应.利用半变异函数/协方差函数云图,在半变异函数/协方差函数云图中,每个红点表示一对采样点.既然越近地点越相似,那么在半变异函数云图中邻近地点(在X轴地左边)应该有较小地半变异函数值(在Y轴地下部).随着样点对间距离地增加(在X轴上向右移动),变异函数值也要相应增加(在Y轴上向上移动).然而,当到达一定地距离后,云图变平,这表明超出这个距离时,样点对之间不再具有相关关系了.jLBHr。

ARCGIS实习报告(精选5篇)

ARCGIS实习报告(精选5篇)

ARCGIS实习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ARCGIS 实习报告Arcgis 实习第二次实习报告班级:地信121 姓名:闻元武学号:201201694 空间数据管理及属性编辑一.实验目的1.利用ArcCatalog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库,理解personal 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模型有关概念。

2.掌握在ArcMap中编辑属性数据的基本操作。

3.掌握根据GPS数据文件生成适量图层的方法和过程。

4.理解图层属性表间的连接(join)或关联(Link)关系。

二.实验要求1.阐述基本原理和概念(要素类,要素数据集)。

2.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模型的特点。

3.1:M 空间查询的实现原理及应用实例。

比较连接(Join)和关联(Link)关系的区别和应用。

三.实验内容1.启动ArcCatalog 打开一个地理数据库1.1当ArcCatlog打开后,连接到指定文件夹Exec2.1.2 打开个人空间数据库——National,mdb。

可以看到在National,mdb中包含有2个要素数据集,一个关系类和一个属性表。

2.预览地理数据库中的要素类2.1 ArcCatlog窗口右边的数据显示区内,点击“预览”选项切换到预览视图界面。

在目录树中,双击数据集要素集-WorldContainer,点击要素类-Container94激活它。

2.2 在2.1窗口的下方,预览下拉列表中选择“表格”,现在你可以看到 Countries94 的属性表。

查看它的属性字段信息。

2.3 在目录树下面,选择WorldCities。

查看他的属性信息。

3.创建缩图,并查看元数据3.1 在目录树中,选择地理数据库National中的要素类-Countries94,切换到“预览”视图,点击工具栏上的“放大镜”按钮,将图层放大到一定区域,然后再点生成并更新缩略图。

这时,切换到“内容”视图界面下,并在目录树中选择要素集——WorldContainer数据查看方式更改为缩略图方式。

地理空间分析实验报告(3篇)

地理空间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GIS软件(如ArcGIS)进行地理空间分析,了解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基本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数据获取与处理(1)数据来源:通过网络下载或实地调查获取实验所需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

(2)数据格式转换: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地理信息数据格式,如shapefile。

(3)数据编辑: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编辑,如添加属性信息、修改几何形状等。

2. 地理空间分析(1)叠加分析:将不同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空间关系,如土地利用类型叠加、地形坡度叠加等。

(2)缓冲区分析:以点、线、面为对象,生成一定距离的缓冲区,用于分析空间距离和影响范围,如河流缓冲区、道路缓冲区等。

(3)网络分析:分析点、线、面之间的网络关系,如路径分析、网络优化等。

(4)空间统计分析: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密度分析、聚类分析等。

3. 地理空间可视化(1)地图符号化: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地图符号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表示。

(2)三维可视化:将地理空间数据以三维形式展示,如地形、建筑物等。

(3)动态可视化: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动态变化过程,如人口流动、土地利用变化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

2. 使用ArcGIS软件打开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和编辑。

3. 选择合适的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叠加、缓冲区、网络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

4.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地图符号化和三维可视化。

5.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叠加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如城市土地利用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域,而农村土地利用则较为分散。

2. 通过缓冲区分析,得出河流、道路等要素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范围,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篇一: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五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一、实验目的理解空间插值的原理,掌握几种常用的空间差值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根据某月的降水量,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中国陆地范围内的降水表面,并比较各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制作降水分布图。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原理:空间插值是利用已知点的数据来估算其他临近未知点的数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将离散点数据转换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

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样条插值法(spline)和克里格插值方法(Kriging)。

实验方法: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对全国各气象站点1980年某月的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降水表面数据,分析其差异,并制作降水分布图。

四、实验步骤⑴打开arcmap,加载降水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城市数据,河流数据,并进行符号化,对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多边形取消颜色填充⑵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将工作空间设置为实验数据所在的文件夹⑶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inversedistanceweighted,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inversedistanceweighted,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选province作为分析掩膜,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inversedistanceweighted,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求三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并转化为整形数据,进行符号化,分为三类⑷采用样条差值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spline,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spline,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选province作为分析掩膜,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spline,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求三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并转化为整形数据,进行符号化,分为三类⑸采用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kriging,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kriging,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选province作为分析掩膜,点击spatialanalyst篇二: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内容1要求使用以下基本矢量数据分析功能:缓冲区分析、叠合分析与选择,因为ArcgIs不能自动更新叠合后输出的shapefile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在本任务中也会学习利用Visualbasicscript对面积与周长的数值进行更新。

ArcGIS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医院选址及三维可视化的实现学生学号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20XX年06月2一、实验目的:熟悉数据xx、矢量分析、栅格分析、表面分析及三维分析的内容。

熟练掌握ArcMap,ArcCatalog,ArcScene的使用。

二、实验要求:现要建立一个医院,要求其位置符合下列要求:1、距主要公路不能太远;2、距居民区不能太远,可选择内部区域;3、医院应该位于地势平坦区;4、医院的位置应该避开现有的卫生院;将符合要求的地块在ArcScene中与影像叠加,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显示。

三、实验数据:影像(可以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山地\\居民地\\其它用地) 等高线(用来生成DEM) 已有卫生院的点状分布图四、实验方案:五、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数据1、启动ArcMap,加载已有数据,影像图、DEM图以及卫生院的点状分布图。

3图12、打开ArcCatalog,新建Personal Geodatabase。

图23、在Personal Geodatabase下新建feature dataset,名为feature。

4图34、新建两个feature class,分别为line1和polygon1。

图45图55、在ArcMap中加载并xx新建立的两个图层,line1和polygon1,分别对影像中道路和居民地进行矢量化。

图66、对道路的矢量化结果6图77、对居民地的矢量化结果图8至此,数据的准备工作已完成。

数据操作阶段1、满足第一个要求,距主要公路不能太远。

对道路层进行缓冲区建立。

生成Buffer_of_文件。

7图92、满足第二个要求,距居民区不能太远,可选择内部区域注意在建立缓冲区时,Create buffers so they are 选择outside polygon(s) and include inside,以保证可选内部区域。

生成Buffer_of_polygon1_文件。

空间分析模型实验报告

空间分析模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地理信息科学和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分析模型在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空间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空间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 熟悉空间分析软件的操作,如ArcGIS等。

3. 通过实例分析,验证空间分析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数据准备本次实验数据选取我国某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等。

数据格式为矢量数据。

2. 实验软件及工具实验软件:ArcGIS 10.5实验工具:空间分析模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3. 实验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数据质量。

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拓扑检查,消除拓扑错误。

对行政区划图进行投影转换,确保坐标系一致。

(2)空间叠加分析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叠加行政区划图,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3)缓冲区分析以河流为分析对象,绘制河流两侧的1000米缓冲区,分析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

(4)网络分析以城市道路为分析对象,构建道路网络,计算不同区域之间的最短路径距离,分析交通可达性。

(5)结果可视化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可视化工具,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叠加分析,发现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分布较为均匀。

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

2. 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大。

在河流两侧1000米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表明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交通可达性分析通过网络分析,发现该城市交通可达性较好。

不同区域之间的最短路径距离较短,表明城市内部交通网络较为完善。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报告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空间分析作为GIS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备空间分析技能的专业人才,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了空间分析课程。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空间数据处理的技能。

二、实习目的1. 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运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3.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提高空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准备(1)熟悉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导入、编辑、查询、分析等;(2)了解实习区域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空间数据;(3)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

2. 实习过程(1)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空间数据进行清洗、转换、裁剪等操作,确保数据质量;(2)空间叠加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等空间数据,识别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等;(3)缓冲区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内的交通网络、水源分布、自然灾害风险等,确定缓冲区范围;(4)空间插值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内的气温、降水、土壤养分等空间数据,绘制空间分布图;(5)空间聚类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内的居民点分布、企业分布等,识别空间分布规律;(6)空间网络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内的交通网络、电力网络等,确定最优路径。

3. 实习成果(1)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和心得体会;(2)制作实习成果图件,包括空间分布图、缓冲区图、空间插值图、空间聚类图、空间网络图等;(3)提交实习报告和图件,参加实习成果展示。

四、实习心得1.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使我深刻认识到空间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提高了空间数据处理的技能;2.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3.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4. 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的团队协作打下了基础。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利用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ArcGIS是一种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功能,用于空间分析。

本实验报告旨在探讨ArcGIS在空间分析方面的应用,以及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使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深入研究和分析给定的地理现象,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将掌握ArcGIS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并了解如何使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在进行空间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准备相关的地理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地图、遥感影像、点线面数据等。

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选择了XXXX地区的人口分布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交通网络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2. 数据导入与处理将准备好的地理数据导入ArcGIS中,通过数据清理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利用ArcGIS中的地图绘制工具,将导入的地理数据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符号和颜色,根据数据的不同属性进行标注和区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4. 空间分析4.1 点图层的空间分布分析通过分析人口分布数据,使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得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据此,我们可以了解人口聚集和分布的情况,并进一步推断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规划需求。

4.2 面图层的属性统计分析根据土地利用数据,我们可以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

利用ArcGIS中的属性表查询工具,我们可以得到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比例以及特定土地类型的面积和占比。

这些统计结果对于土地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3 线图层的网络分析利用交通网络数据,我们可以进行路径分析和服务区分析。

通过ArcGIS中的网络分析工具,可以计算出两个位置之间最短路径的长度和所需时间,并将结果表示在地图上。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报告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报告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要求1. 实习目的通过本次空间分析课程实习,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对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操作能力,培养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习要求(1)熟练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2)了解空间数据的基本类型及处理方法;(3)掌握空间分析的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路径分析等;(4)能够完成实际案例的空间分析操作。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空间数据的导入与处理;(2)空间数据的拓扑处理;(3)缓冲区分析;(4)叠加分析;(5)路径分析;(6)成果输出与报告撰写。

2. 实习过程(1)空间数据的导入与处理首先,我们导入了南昌市的基础空间数据,包括道路、绿地、建筑物和湖泊等。

在ArcCatalog中建立数据集,对各个数据进行属性表的建立和编辑,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空间数据的拓扑处理利用ArcGIS的拓扑功能,对导入的空间数据进行拓扑处理。

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相应的拓扑规则,检查和修正数据中的错误,如道路的相交、缺失等。

(3)缓冲区分析以道路和湖泊为例,进行缓冲区分析。

设置适当的缓冲距离,生成缓冲区图层,并进行颜色和标签的设置,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4)叠加分析将缓冲区图层与原有的绿地、建筑物图层进行叠加分析。

通过设置不同的叠加方式,分析不同图层之间的空间关系,如相交、包含等。

(5)路径分析利用ArcGIS的Network Analyst Tools模块,对道路网络进行路径分析。

设置起终点,选择合适的路径算法,生成最优路径,以便于进行交通规划等实际应用。

(6)成果输出与报告撰写最后,我们将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输出,包括图表、图片等形式。

并根据实习过程和成果,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和收获。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空间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在ArcGIS软件上的操作能力。

ArcGIS空间分析教程(汤国安)实习报告

ArcGIS空间分析教程(汤国安)实习报告

ArcGIS空间分析教程(汤国安)实习报告《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期末实习报告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班级: 1201班姓名: xxxxxx学号: xxx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xxxxxxxxxx二零一五年一月目录1.重要概念 (1)2.实验目的 (2)3.数据来源 (2)4.要求 (2)5.实验内容 (2)6.附图 (3)实验一:数据处理——白水县 (3)实验二:寻找最佳路径 (10)实验三:土壤稳定性评估 (20)实验四:土壤侵蚀性分析建模 (32)实验五:水文分析 (44)实验六:找出某种珍贵药材的生长区域 (46)实验七:地形鞍部的提取 (48)实验八:沟谷网络的提取 (49)实验九:TIN及DEM的生成与应用 (50)实验十: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57)7.实习心得 (61)1.重要概念缓冲区:缓冲区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具体指在点、线、面实体周围一定范围。

空间叠置分析:指用来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方法之一。

它是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叠置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通用土壤侵蚀方程:是结合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起的8000多个土壤侵蚀试验观测点资料统计总结提出的一种用于计算土壤侵蚀强度的公式。

水文分析:是DEM数字地形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水文分析工具,基于DEM对地形进行分析。

地图:指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而绘制的图形。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方法:是指针对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具有自动分析处理较简单,分析处理模式化很强的特征。

TIN:是一种复合矢量模型,它采用一组互不叠置的三角形来近似表示地形。

DEM:是一种数字模型,等间距高程数据以栅格格式排列。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如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3. 运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1. 数据准备本次实验采用我国某地区的矢量数据,包括行政区划、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数据。

2. 空间叠加分析(1)目的:分析行政区划与交通网络的相互关系。

(2)步骤:① 打开ArcGIS软件,加载行政区划和交通网络数据;② 选择“分析”工具栏下的“叠加”工具;③ 设置叠加类型为“交集”;④ 选择输出图层,保存结果。

(3)结果分析: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可以看出行政区划与交通网络的分布情况,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3. 缓冲区分析(1)目的:分析某地区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步骤:① 打开ArcGIS软件,加载行政区划、交通网络和河流数据;② 选择“分析”工具栏下的“缓冲区”工具;③ 设置缓冲区距离为500米;④ 选择输出图层,保存结果。

(3)结果分析: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看出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4. 网络分析(1)目的:分析交通网络的通达性。

(2)步骤:① 打开ArcGIS软件,加载行政区划、交通网络和居民点数据;② 选择“分析”工具栏下的“网络分析”工具;③ 设置网络分析类型为“最短路径”;④ 选择起点和终点,保存结果。

(3)结果分析:通过网络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点到交通网络的通达性,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可以看出行政区划与交通网络的分布情况,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根据交通网络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住宅区、商业区等。

2. 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看出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可以根据河流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湿地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等。

3. 通过网络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点到交通网络的通达性,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了解和掌握 ArcGIS 软件中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的功能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为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实验数据本次实验使用的数据包括:地形高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等。

这些数据均以栅格格式存储,具有不同的分辨率和属性信息。

三、实验环境ArcGIS 10x 版本,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一)数据导入与预处理1、启动 ArcMap 软件,通过“添加数据”功能将实验所需的栅格数据导入到地图文档中。

2、对导入的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如有需要,对数据进行投影转换和重采样,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二)坡度分析1、利用 ArcGIS 的“坡度”工具,对地形高程数据进行坡度计算。

2、设置坡度计算的参数,如计算方法(如 3D 或平面)、输出单元大小等。

3、生成坡度栅格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类和符号化显示,以便直观地了解地形的坡度分布情况。

(三)坡向分析1、运用 ArcGIS 的“坡向”工具,基于地形高程数据计算坡向。

2、同样设置相关参数,如输出单元大小等。

3、得到坡向栅格数据后,进行分类和符号化展示,观察地形的坡向特征。

(四)地形起伏度分析1、采用一定的算法,如邻域分析方法,计算地形的起伏度。

2、确定合适的邻域大小和计算方式,生成地形起伏度栅格数据。

3、对起伏度数据进行分类和可视化,分析地形的起伏变化情况。

(五)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导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栅格数据。

2、使用“栅格计算器”或“变化检测”工具,计算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3、生成土地利用变化图,并统计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和比例。

(六)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1、将地形、土地利用、土壤等相关栅格数据进行叠加。

2、选择合适的叠加方法,如加权叠加、布尔叠加等。

3、根据叠加结果,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影响。

空间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空间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空间分析作为GIS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决策支持。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空间分析技术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常用空间分析方法,如空间插值、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等;3. 学会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实验;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空间插值(1)实验目的:了解空间插值原理,掌握常用空间插值方法。

(2)实验内容:以某地区降水量数据为例,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和样条插值法(Spline)进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

(3)实验步骤:1)导入实验数据;2)选择插值方法;3)设置插值参数;4)执行插值操作;5)输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实验二:空间叠加(1)实验目的:了解空间叠加原理,掌握常用空间叠加方法。

(2)实验内容:以某地区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覆盖数据为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叠加结果。

(3)实验步骤:1)导入实验数据;2)选择叠加类型;3)设置叠加参数;4)执行叠加操作;5)输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3. 实验三:缓冲区分析(1)实验目的:了解缓冲区分析原理,掌握常用缓冲区分析方法。

(2)实验内容:以某地区交通线路为例,进行缓冲区分析,生成不同距离的缓冲区。

(3)实验步骤:1)导入实验数据;2)设置缓冲区参数;3)执行缓冲区操作;4)输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空间插值实验,成功生成了某地区降水量的连续栅格表面,为后续的水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提供了数据支持。

2. 实验二:通过空间叠加实验,成功生成了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叠加结果,为土地规划、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数据基础。

3. 实验三:通过缓冲区分析实验,成功生成了不同距离的缓冲区,为交通规划、土地利用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空间量算分析实验报告

空间量算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量算分析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空间量算分析是指利用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量算和计算,以获取空间信息、分析空间关系和预测空间变化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ArcGIS软件进行空间量算分析,掌握空间量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空间量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ArcGIS软件中空间量算分析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提高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数据准备本实验使用的数据为某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

矢量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道路、河流等要素,栅格数据为土地利用类型栅格图。

2. 实验步骤(1)空间叠加分析空间叠加分析是将两个或多个空间数据集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叠加,生成新的空间数据集。

本实验以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和道路矢量数据为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操作步骤:1)打开ArcGIS软件,导入土地利用类型和道路矢量数据。

2)选择“分析”菜单下的“空间分析”工具,选择“叠加”工具。

3)在叠加工具中,选择“相交”作为叠加方式。

4)设置输出参数,选择输出文件路径。

5)点击“确定”执行叠加操作。

(2)空间缓冲区分析空间缓冲区分析是指以一个点、线或面要素为中心,按照一定的距离设置缓冲区。

本实验以道路矢量数据为例,进行空间缓冲区分析。

操作步骤:1)打开ArcGIS软件,导入道路矢量数据。

2)选择“分析”菜单下的“空间分析”工具,选择“缓冲区”工具。

3)在缓冲区工具中,设置缓冲距离为500米。

4)设置输出参数,选择输出文件路径。

5)点击“确定”执行缓冲区分析。

(3)空间分析计算空间分析计算是指对空间数据进行数学运算,以获取新的空间信息。

本实验以土地利用类型栅格数据和道路矢量数据为例,进行空间分析计算。

操作步骤:1)打开ArcGIS软件,导入土地利用类型栅格数据和道路矢量数据。

2)选择“分析”菜单下的“空间分析”工具,选择“栅格计算器”工具。

ArcGIS空间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空间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空间数据分析实验报告1.实验内容根据所给shp文件中给出的北卡罗来纳州县婴儿出生和死亡率、吸烟人数(单位:千人)等数据,结合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工具,计算其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聚集性,并进行分析。

2.实验要求1) 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ArcGIS中的空间分析系列工具。

2) 理解全局莫兰指数、G统计量、局部莫兰指数、局部G统计量所表达的含义,并对结果报告作出分析。

3.实验结果及分析3.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对属性值在整个区域的空间特征的描述。

表示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指标和方法很多,主要有全局Moran’s I、全局Geary’s C和全局Getis-Ord G都是通过比较邻近空间位置观察值的相似程度来测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的。

3.1.1全局莫兰指数一般说来,莫兰指数分为全局莫兰指数和安瑟伦局部莫兰指数,此处选择全局莫兰指数进行分析。

全局莫兰指数计算结果给出关于所有数据的相关性的数值,用以衡量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一般取值[-1,1]。

全局莫兰指数数值若在0-1间,则为空间正相关,值越大,空间相关性越明显;若在-1-0之间,则为空间负相关,值越小,空间差异越大;若为0,则空间分布为随机性。

z得分表示标准差的倍数。

p值代表的是概率。

它是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中,p 值表示所观测到的空间模式是由某一随机过程创建而成的概率。

若该值小于一定的数值即代表该数据为随机生成结果是小概率事件,即拒绝零假设,认为该数据具有聚集特征。

吸烟人数以及死亡率全局莫兰指数报表表3.1 吸烟人数全局莫兰指数表表3.2 婴儿死亡率全局莫兰指数表①Moran I指数:北卡罗来纳州县吸烟人数的莫兰指数为0.72,婴儿死亡率的莫兰指数为0.61,二者均大于0,说明此地的吸烟人数和婴儿死亡率空间自相关性均为呈现空间正相关,且相关性较为强烈。

吸烟与当地的文化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的指定有关,因此会在空间分布上有很高的相关性。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空间分析实验内容:了解矢量数据空间分析的原理,掌握空间数据查询的基本操作和用途,掌握空间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已知条件:已知可供选择的备选厂址(FactorySite图层中的点所示)问题要求:城市道路距离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离城市公路(Road图层)的距离小于200米居民地距离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离居民地(Resident图层)的距离大于500米;备选厂址高程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的高程小于250米;备选厂址坡度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的坡度小于2.5度;输出结果:符合条件的厂址。

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包括:part1:备选厂址FactorySite,居民地Resident,城市道路Road;part2:街道图层AIOStreets,城市地籍图层AIOZonecov;part3:城市市区交通网络network,商业中心分布Marketplace,名牌高中分布school,名胜古迹分布famous place。

实现方法:1.空间数据查询(1)打开ArcMap,加载part1中的三个图层,为FactorySite图层设置标注,效果如图1所示。

图1(2)选择“高程小于250米,且坡度小于 2.5度”的备选厂址,菜单““Selection”->“Select By Attributes”,图层选择FactorySite,方法选择“创建新选择内容”,查询的条件为“Height<250 AND Slope<2.5”,点击确定应用,可以筛选出来10个备选厂址,如图3所示。

图2图3(3)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继续选择“离城市公路(Road图层)的距离小于200米”的候选厂址,执行菜单“Selection”->“Select By Location”,设置参数如图4所示,筛选出来6个备选厂址,查询结果如图5所示。

图4图5(4)最后一个条件是“离居民地(Resident图层)的距离大于500米”,由于位置查询中没有提供大于的操作,可从当前选择集中去掉“离居民地距离小于500米”的候选厂址,参数设置如图6所示,筛选出来3个备选厂址,查询结果如图7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空间分析实验内容:了解矢量数据空间分析的原理,掌握空间数据查询的基本操作和用途,掌握空间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已知条件:已知可供选择的备选厂址(FactorySite图层中的点所示)问题要求:城市道路距离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离城市公路(Road图层)的距离小于200米居民地距离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离居民地(Resident图层)的距离大于500米;备选厂址高程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的高程小于250米;备选厂址坡度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的坡度小于2.5度;输出结果:符合条件的厂址。

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包括:part1:备选厂址FactorySite,居民地Resident,城市道路Road;part2:街道图层AIOStreets,城市地籍图层AIOZonecov;part3:城市市区交通网络network,商业中心分布Marketplace,名牌高中分布school,名胜古迹分布famous place。

实现方法:1.空间数据查询(1)打开ArcMap,加载part1中的三个图层,为FactorySite图层设置标注,效果如图1所示。

图1(2)选择“高程小于250米,且坡度小于 2.5度”的备选厂址,菜单““Selection”->“Select By Attributes”,图层选择FactorySite,方法选择“创建新选择内容”,查询的条件为“Height<250 AND Slope<2.5”,点击确定应用,可以筛选出来10个备选厂址,如图3所示。

图2图3(3)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继续选择“离城市公路(Road图层)的距离小于200米”的候选厂址,执行菜单“Selection”->“Select By Location”,设置参数如图4所示,筛选出来6个备选厂址,查询结果如图5所示。

图4图5(4)最后一个条件是“离居民地(Resident图层)的距离大于500米”,由于位置查询中没有提供大于的操作,可从当前选择集中去掉“离居民地距离小于500米”的候选厂址,参数设置如图6所示,筛选出来3个备选厂址,查询结果如图7所示。

图6图7(5)符合所有条件的备选厂址为5、11、14,再执行属性查询,结果是一致的。

2.缓冲区分析(1)新建地图文档,加载part2中图层AIOStreets和AIOZonecov(地图单位为:米)。

(2)在工具栏中选择“自定义”,选择如图8所示的对话框,选择命令选项卡,类别选择“工具”,命令选择“缓冲向导”,将“缓冲向导” 拖放到菜单“Tools”中,出现按钮即可。

图8(3)从图层AIOStrees中,选择街道名称为CYPRESS的街道,执行菜单命令“Selection”->“Select By Attributes”,弹出属性查询对话框,参数设置如图9所示。

查询结果如图10所示。

图9图10(4)为选中的街道创建50米线状缓冲区,点击“Tools”菜单中的“缓冲区向导”,打开缓冲区向导对话框。

●第一步,选择对象对话框。

选择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AIOStreets”,并选中“仅使用所选要素”,如图11所示。

图11●第二步,弹出缓冲区建立类型对话框。

选择单位为米,建立类型为“以指定距离”,并输入距离为50。

如图12所示。

图12第三步,缓冲区存放选择对话框,参数设置如图13所示,缓冲区效果如图14所示。

图13图14(5)找出与街道“CYPRESS”的50米缓冲区相交的地块,执行菜单“Selection”->“Select By Location”,参数设置如图15所示,缓冲区分析效果如图16所示。

图15图163.综合实例3.1 要求:(1) 所寻求的区域要满足以下条件:●离主要交通要道200m之外,以减少噪音污染(ST为道路数据中类型为交通要道的要素)。

●在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之内,服务范围以商业中心规模的大小(YUZHI_)来确定。

●距名牌高中在750m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距名胜古迹500m之内,环境幽雅。

(2) 对整个城市区域的住房条件进行评价,即划分等级,满足其中四个条件的为第一等级;满足三个的为第二等级;满足两个的为第三等级;满足一个的为第四等级;完全不满足的为第五等级。

(3) 对整个城市区域住房的等级用专题图表示,并整饰专题图。

3.2 操作步骤(1)新建地图文档,加载part3中得四个图层,如图17所示,选择交通要道,执行菜单“Selection”->“Select by Attributes”,参数设置如图18所示,图17图18●查询效果如图19所示。

图19●对交通要道建立缓冲区,选择Tools中的缓冲区向导(或点击工具栏上的缓冲区按钮),打开缓冲区生成对话框,设置参数如图20、图21、图22所示。

图20图21图22 缓冲区分析结果如图23所示。

图23(3)商业中心影响范围(缓冲区)建立,选择Tools中的缓冲区向导(或点击工具栏上的缓冲区按钮),打开缓冲区生成对话框:第一步,图层为Marketplace;第二步,选择“Based on a distance from an attribute”,属性字段选择“YUZHI”,如图5-30;第三步,指定缓冲区文件的存放路径和名称。

如图24、图25所示。

图24图25效果如图26所示。

图26(4)名牌高中的影响范围建立,建立名牌高中周边750m的缓冲区,与交通要道缓存区建立类似,效果如图27所示。

图27(5)名胜古迹影响范围建立,建立名胜古迹周边500m的缓冲区,与交通要道缓存区建立类似,效果如图28所示。

图28(6)叠加分析,求出满足四个要求的区域,对后三个缓冲图层求交集,结果为满足后三个条件的区域:打开ArcToolbox,选择“分析工具”->“叠加分析”->“相交”,如图29所示,打开交集对话框,参数设置如图30所示.图29图30 叠加分析效果如图31所示。

图31将上步结果与交通要道缓冲区取差集,用前者擦除后者,得到四个条件均满足的区域:“ArcToolbox” ->“Analysis Tools”->“Overlay”->“Erase”,参数设置如图32所示,擦除效果如图33所示。

图32图33(7)整个城市住房条件评价思考题:对整个城市区域的住房条件进行评价,即划分等级,满足其中四个条件的为第一等级;满足三个的为第二等级;满足两个的为第三等级;满足一个的为第四等级;完全不满足的为第五等级。

提示:通过空间分析操作生成一个评价图层,其中有一个属性字段(如class、整型)是表达每个地块的评价等级。

基本思想:将不同的等级用不同的值来表达,需要将图层进行联合。

实现过程:(1)打开,将“缓冲_famous_place.shp”、“缓冲_school.shp”、“缓冲_Marketplace.shp”、“缓冲_network.shp”四个图层都分别增加一个字段class,类型为短整型。

(2)打开ArcMAp中,编辑这四个图层,“缓冲_famous_place.shp”、“缓冲_school.shp”、“缓冲_Marketplace.shp”这三个图层的class字段置为1,将“缓冲_network.shp”图层class字段置为-1。

(3)在ArcToolBox中执行“联合”命令,输入要素为以上四个图层,连接属性为“ALL”,输出要素类为“Union”,如图34所示。

图34(4)在Union图层点击右键,打开属性列表,在属性列表中增加一个字段c,类型为短整型,如图35所示。

图35(5)在字段c列上点击右键,选择字段计算器,将第一步中的四个图层的中得class字段都相加,得到字段c的值,如图36所示,这样字段c的取值为(-1,0,1,2,3),自然就分为了五个等级。

图36(8) 用专题图表示并整饰专题图生成专题图右键“Properties”,在“Symbology”选项页中设置为独立值专题图,以对不同等级的区域进行符号化显示。

设置“字段”为“class”,然后点击最下方的按钮“Add All Values”,将会把“class”字段中出现的所有的值显示到列表中,中间一列表示的是图例中显示的文字,可双击将其修改为对应的等级名称;在“Color Ramp”处选择合适的颜色,亦可双击列表中任一行,修改其颜色或图案。

如图37所示。

效果图如图38所示。

修改标注后如图39所示。

图37图38图39整饰专题图转换视图模式为布局视图,在ArcMap中的地图编辑窗口左下角有四个小图标,从左到右依次为数据视图Data View、布局视图Layout View、刷新Refresh View、暂停绘制Pause Drawing。

对于左边两个小图标,平时按下的是Data View,在此按下Layout View,来查看布局,相当于打印预览的效果。

如图40所示。

图40●添加标题:通过Insert菜单,插入标题Title:拖动Title,可以移动其位置,如图41所示。

图41●添加图例:点击“Insert->Legend”,会出现图例添加向导,根据向导可完成图例添加过程。

实验结果:最终效果图如下图所示:体会与心得:通过实验五,了解矢量数据空间分析的原理,掌握空间数据查询的基本操作,掌握空间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进行空间分析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弄清楚目标和条件。

在进行空间数据查询时,要准确选择“选择方法”(从图层中选择要素,添加到当前选择集,从当前选择集中移除,从当前选择集中选择),因为每一种选择方法都是不同的,就像在实验中,如果选错了,就可能不是在之前选择的基础上继续选择,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在缓冲区分析时,要准确选择建立何种缓冲区。

在实验得到最终结果时,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也体会到ArcGIS空间分析能力很强。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