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的体会艾儒棣课件

合集下载

【转载】皮肤顽疾难愈当以“健脾”为先+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的临床经验

【转载】皮肤顽疾难愈当以“健脾”为先+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的临床经验

【转载】皮肤顽疾难愈当以“健脾”为先+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的临床经验皮肤顽疾难愈当以“健脾”为先我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父母均从事中医,父亲专攻皮肤病,在湖南湘阴县悬壶30余年,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为对中医的热爱和受父亲的影响,我对中医药治疗皮肤顽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治愈了很多顽固难治的皮肤疾病,获得了患者的肯定和好评。

一年前,60岁的李大姐因患顽固性湿疹来我处就诊,见到我时就说:“如果这次再治不好,我也不打算再治了。

”言语中流露出一丝绝望。

原来,李大姐10年前就患上了湿疹,10多年来虽反复就诊于长沙各大医院,中西方法几乎用遍,但从未痊愈过。

检查时我发现李大姐双小腿和足背皮肤已成深褐色,由于瘙痒时常挠抓,患处皮肤已增生肥厚且硬如皮革。

详细询问后得知,李大姐自患病以来,睡眠、食欲均不好,大便溏稀,且容易疲劳。

经过辨证分析,我考虑李大姐为“脾虚湿盛”所致,故一改以往医家所用的“清热解毒”法,而是以“健脾”为主,辅以“益气养血”之法。

同时,参照古方“三黄膏”改良制成的外用药膏,每天亲自为其擦药以便观察疗效。

惊喜的是,10余天后,李大姐患处的皮肤颜色变淡了,皮肤变薄了,也不痒了。

李大姐十分高兴,还送了我一面锦旗。

6年前,来自湖南岳阳的李女士因患跖疣来我处就诊,就诊时,李女士足底的跖疣数目已由六七年前的两三个,增多至了20多个,其间试过激光、冷冻、内服中药等多种方法,但跖疣数目还是越长越多。

由于疼痛,李女士已经有1个多月没有下地行走了。

了解患者的病情后,我在给予健脾补肾中药的同时,决定用一些温经活血通络、健脾利湿化瘀的中药为其泡脚。

没想到,泡脚还不到1个月,李女士就电话告知疣体已经变小了,疼痛也减轻,可以下地走路了。

连续泡脚近3个月后,李女士便告知足底跖疣已全部消失,且至今未再复发。

从事皮肤科工作20余年,我发现很多医家习惯于采用“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的方法治疗皮肤病,然而,很多皮肤病尤其是慢性皮肤病,病机其实并非是以“热、毒”为主,而是以“脾虚湿蕴”,甚至“脾肾阳虚”为主,如过多使用寒凉药物,只会让脾胃功能更加受累,从而使皮肤病缠绵难愈。

艾儒棣从脾胃论治银屑病经验

艾儒棣从脾胃论治银屑病经验

艾儒棣从脾胃论治银屑病经验尤雯丽;艾儒棣【摘要】探讨艾儒棣教授从脾胃论治湿热型白疙的思路,认为本病痛机以脾虚为本、湿毒为标,久则入于血分而外发于肌表.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应以健脾除湿为大法,注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治疗用四君子汤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养阴益肺.【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3【总页数】2页(P395-396)【关键词】健脾除湿;银屑病;脾胃;艾儒棣【作者】尤雯丽;艾儒棣【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00;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63中医称银屑病为“白疕”,从古至今,白疕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白疕历史悠久,并以其较小的毒副作用、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浅析古籍,关于白疕的病因病机明代以前多认为此病由外因致病[1],明代后则强调此病由内因、外因共同致病[2]。

随着长期临床实践观察,现代医家更注重白疕病在血分的病因病机,先后提出“血热”、“血虚”、“血瘀”的观点[3~5],分别以凉血、补血、活血为治疗大法。

但吾师艾儒棣教授在多年临床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白疕患者并不局限于这几类证型。

艾儒棣教授从事中医外科皮肤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对多种皮肤病有独到见解,擅长从脾胃角度论治多种皮肤顽疾。

艾儒棣在多年临床中发现,成都地区白疕湿热证患者不在少数,下面介绍艾儒棣教授诊治湿热型白疕的临床经验。

1 湿热型白疕宜“健脾除湿”艾儒棣认为,湿热型白疕以脾虚为本,湿毒为标,久则入于血分外发于肌表。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常常母病及子导致肺卫不固、易感外邪;素体脾虚或恣食膏粱厚味使脾胃运化失常,湿邪由内而生,湿邪郁久化热酿而成毒,脾主四肢肌肉,故湿、热、毒与外邪相合蕴于血分而发于肌肤。

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云:“夫内热外虚……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

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1)

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1)

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张霞1李艳1谢西梅1指导:艾儒棣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摘要: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认为本病病位在肺,其本在肾,瘀毒为标,证属本虚标实。

在治疗过程中紧扣病机,分期论治,提出开肺窍、活血脉、通腠理为要,重用补气,坚持温阳,善用虫类药物的方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硬皮病临床经验艾儒棣中图分类号:R249,R593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0)03-0012-02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本病以女性多见,病程长,病情复杂,且近年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治疗的药物及方法很多,但疗效欠佳。

艾儒棣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方面经验颇丰,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临床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在硬皮病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疗效。

本文就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略作浅析,以供同道参阅。

1病位在肺,其本在肾,瘀毒为标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0范畴,中医对此病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5内经#痹论6中已有相关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0,指出了该病的病因为外感风寒湿所致,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劳欲过度,或情志受刺激,或疾病失治、误治,或病后失养,导致脏腑内伤,积虚成损。

艾教授继先贤理论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体虚感邪,瘀毒阻络。

病位在肺,其本在肾,瘀阻为标。

该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病先起于肺,但又损及脾和肾,早中期以肺或肺脾为主,中晚期以肺肾、脾肾为主。

然在整个病程中,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关系。

5诸病源候论#二十四#风痹侯6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

0强调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是发病的基础。

肺虚失其宣发,子盗母气,脾虚水泛,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产生。

艾儒棣教授临床经验举隅

艾儒棣教授临床经验举隅

也为活血之佳品:“其最喜噬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尤其适用于瘀于脉络,邪实而正不虚,可受其攻伐之人,然其用量宜小,通常2~3g,因其味腥难下,可装入胶囊,随汤药服下。

尽管肾阴虚为消渴的发病基础,但常涉及他脏,临床遣方用药应随症而变,不可拘于一格。

3 典型病例孙某,女,68岁,农民,2002年8月20日初诊。

患者10年前因口干、多饮、多尿、消瘦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后服用“消渴丸”或“达美康”治疗。

近1个月,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四肢麻木疼痛。

查体:消瘦,舌红少津,苔少,脉沉细。

实验室检查:血糖1213mm ol/L,尿糖(7)。

证属肾阴不足,瘀血内阻。

治宜滋阴补肾,活血化瘀。

处方:生地、玄参各30g,山萸肉15g,山药、葛根各12g,丹参25g,五味子、丹皮、茯苓、泽泻、麦冬、枸杞子、女贞子、红花各10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10剂。

2002年9月1日再诊:患者自觉口干、多饮稍较前减轻,肢体麻木疼痛较前好转,但头晕、视物昏花改善不明显,大便略稀。

药已中的,守原法出入,原方减玄参为12g,加桑叶9g,蔓荆子9g,荔枝核9g,再服15剂。

2002年9月16日三诊:病情已经明显好转,血糖降至8mm ol/L,尿糖(-)。

处方:生地30g,山药15g,山萸肉12g,丹皮、茯苓、泽泻、五味子各10g,丹参15g,以善其后。

按:本例虽然以肾阴不足为本,但累及于肝肺两脏。

肺阴不足则致使口干多饮,故在益肾活血的基础上加入补肺生津之品,如麦冬、玄参、葛根,盖取“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之义也。

肝阴不足则视物昏花,加入枸杞子、女贞子等补肝阴之品。

徐师在方中未用熟地而用生地,盖认为患者热尚盛,应用生地以清热滋阴,而未用滋阴养血之熟地,以防其滋腻之弊。

消渴日久,瘀血阻于经络,故四肢麻木疼痛,方中重用丹参,酌加红花,取其活血而不伤血,化瘀而不伤正之效也。

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二十五)外科名家艾儒棣治皮肤溃疡经验

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二十五)外科名家艾儒棣治皮肤溃疡经验

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二十五)外科名家艾儒棣治皮肤溃疡经验四川文氏皮科之艾儒棣教授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经验浅析肖敏,雷晴,陈明岭等吾师艾儒棣教授师从于蜀中疡医大师文琢之教授,从事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上下求索,累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为精通治疗痈疽疮疡,善用传统膏丹丸散,对皮肤慢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有独到的见解。

1.病因病机吾师认为,历代先贤对该病论述颇丰,一言以概之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房劳过度,导致脏腑正常功能失司,气血瘀滞,郁结成脓,乃生痈疽;日久破溃脓出后,久病致虚,久病致瘀,气虚血瘀,以致经久不愈或反复溃烂。

皮肤慢性溃疡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下肢胫骨外皮肤,即“臁疮”好发部位,该病处系多气少血的经络或多血少气的经络循行部位,气血亏虚则无所化生新肉,气血未复多致再发。

1.1从虚论皮肤慢性溃疡患者多有气虚下陷的病史或临床表现,如长时间站立、长时间行走或负重,常自觉走路后下肢沉重肿胀,疲乏欲歇;久病后,大多表现出“疮口下陷,脓稀少或脓液恶臭腥秽,肉芽灰白或暗淡”等虚疡征象,这些都是气虚下陷的临床表现。

血虚常表现出肌肤失于濡养,皮肤萎黄,毛发干枯,爪甲苍白,手足发麻,舌质淡白,脉象沉细,正如皮肤慢性溃疡久病后的常见症状。

1.2从瘀论久病患者常有血瘀的表现,如皮损反复隐痛,入夜尤甚,多是因虚中夹瘀所致,血瘀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颜色暗黑,肌肤甲错,板滞木硬,毛发不荣,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舌质瘀暗,脉象沉涩等。

1.3中虚失养依据《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参详《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治法总论第二》提出的经典理论:“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

”总结先贤的宝贵经验,继承其学术思想,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吾师认为治疗皮肤慢性溃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以补虚祛瘀为主要治法。

干货艾儒棣教授常用经验方学习心得

干货艾儒棣教授常用经验方学习心得

干货艾儒棣教授常用经验方学习心得艾儒棣教授是我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

曾师从文琢之、罗禹田、张觉人、王渭川等著名中医名家,对中医内、外、妇、儿等各科均有造诣,尤善中医外科,艾老在临床上用药平和,不偏不倚,善用民间中草药,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很多验之有效的经验方,我在跟随其学习过程中,收获良多。

艾老也是我跟诊学习中医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对其遣药用方印象深刻。

几年前,卢医曾总结了两篇关于老师的境遇,一篇是经验方汇总(就是本文),另外一篇是老师常用药组和药对的总结,周围朋友觉得有一定参考价值,于是今天趁此周末就再次简单介绍一下,以飨读者。

卢医学识有限,无力详尽阐述教授经验,如对此感兴趣,不妨专门研究艾老门人书写的经验以仔细参阅,相信定有所获。

文中观点乃自己在跟随艾老临床时的一些原创学习心得或者叫做臆想推理,或正误,或曲直,谨供参考学习而已,不当之处,见谅。

一、凉血消风散药物组成:水牛角粉20g 生地20g 丹皮10g 射干10g 龙骨20g 紫荆皮20g此方有犀角地黄汤的感觉,主治血热引起的皮肤方面的疾病,艾老常在白疕(银屑病)急性期以及再皮中常以此方加减,方中的水牛角、生地、丹皮来源于犀角地黄汤,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

方中射干,《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降火之功,皮肤科的疾病以火热居多,现代药理学研究此药对致病性的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还记得记得艾老给我们讲解银屑病的治疗中说,咽喉疼痛是银屑病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临床病人往往感觉咽喉不适,过不了多久就开始发病了,所以其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常加上一些利咽之品,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值得探讨。

紫荆皮,是一味活血解毒之品,我想对血热证的治疗,凉血止血是基本大法,此药应该是照顾到血热化瘀的因素吧。

《本草述》对该药有这样的描述,摘抄下来,不妨一看,“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以血得温则行也。

其解毒者多届苦寒,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

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的体会--艾儒棣37页PPT

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的体会--艾儒棣37页PPT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的体会--艾儒棣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皮肤病学中医概论》课件

《皮肤病学中医概论》课件
《皮肤病学中医概论》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病因病理 • 中医皮肤病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预防与保健 • 中医皮肤病学案例分析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中医皮肤病学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病的中医学科,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注重内外兼治、形神并调。
总结词
中医内外兼治,注重整体调理
详细描述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治疗湿疹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注重整体调理。一方面,通过中药内 服,调节体内湿气,改善体质;另一方面,采用中药外敷,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治疗过程中,还需 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案例二:白癜风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总结词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详细描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治疗 银屑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为 主要原则。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洗,改善皮肤 炎症和瘙痒症状。同时,采用针灸和拔罐等 疗法,调节气血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 的改善。
避免刺激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使 用防晒霜、遮阳帽等防护措施 。
饮食调理
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取富含维 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
度摄入辛辣、油腻食物。
保健方法
按摩皮肤
适当进行皮肤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 肤弹性。
调节情绪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疲劳过度 。
肤病的目的。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 后熏烤相关穴位,以温通气血、扶 正祛邪。

浅谈皮肤病从脾论治

浅谈皮肤病从脾论治

浅谈皮肤病从脾论治
朱铭华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5(026)008
【摘要】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脾有密切关系.在生理上,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皮肤要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赖于脾气的敷布及气血的濡养.在病理上,脾主湿而恶湿,而湿为长夏之主气;夏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故皮肤病的发生常与湿邪侵犯或湿邪内生密切相关.皮肤病从脾进行辨证论治,能够更好的提高治疗皮肤病的疗效.【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朱铭华
【作者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5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
【相关文献】
1.浅谈从脾论治心悸 [J], 胡增;刘彤
2.浅谈干燥综合征从脾论治 [J], 于子涵;刘英
3.皮肤病从脾论治 [J], 华晔
4.浅谈干燥综合征从脾论治 [J], 杨宁
5.浅谈从脾论治少弱精子症 [J], 张副兴;马健雄;陈望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儒棣教授运用“开鬼门”法治疗皮肤病经验

艾儒棣教授运用“开鬼门”法治疗皮肤病经验

内蒙古中医药第40卷2021年1月第1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40No.1202189艾儒棣教授运用“开鬼门”法治疗皮肤病经验周林I陈娟2朱皱俊,艾儒棣4(1.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100:2.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500;3.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社区服务中心四川戍都610036;4,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摘要皮肤病的发生与皮肤毛窍闭塞休戚相关,运用发汗开窍的“开鬼门”法治疗皮肤病有重要意义.从上述两方面论述了艾教授重视发汗开窍法的缘由,并介绍常用药及临床应用案例。

关键词皮肤病;“开鬼门”法;中医药疗法;经验;艾儒棣教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1)01-0089-02临床上许多皮肤病患者如尊麻疹、银屑病、硬皮病、脱发等常伴有嗾理闭塞、出汗不良或出汗少,甚至不出汗等邪无出路的情况。

结合其发病机制,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艾儒棣教授,提出治疗时注重促进排汗,保持肌表毛窍通畅。

“开鬼门”即解表发汗、开毛窍,古代医学将其用于治疗皮肤病。

现将其思想及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1皮肤病的发生与皮肤毛窍闭塞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m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

《内经》认为,皮肤有汗孔(“空”与“孔”通),皮肤的汗液排泄,通过汗孔与除理的开阖功能实现叫皮肤的防御作用,中医以“卫外”概括。

卫外功能正常,可抵御外邪人侵;卫外失固.滕理不密,便受其邪。

病邪稽留于皮肤毛窍,则可出现各种皮肤病,如:汗出见湿,乃生建狒。

肺热郁滞,发于面部可表现为肺风粉刺、酒渣鼻等。

如风邪兼寒邪或兼热邪,郁于肌肤騰理之间,气血失和.脉络结聚而发风团块,“则起风瘙隐疹”。

毛窍闭塞,騰理不通.毒积于里,邪无所出,郁久化热化火,热盛则血燥生风,肌肤失养,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及瘙痒不止,如银屑病、神经性皮炎。

从脾胃论治湿疹、瘙痒症、痤疮等皮肤病

从脾胃论治湿疹、瘙痒症、痤疮等皮肤病

从脾胃论治湿疹、瘙痒症、痤疮等皮肤病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有些慢性、难治性皮肤病的病因病机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湿疮(湿疹)、奶癣(婴儿湿疹)、风瘙痒(包括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粉刺(痤疮),其治疗也要以健中补脾,促进运化为基本方。

现分述如下。

湿疹(湿疮)病因病机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邪郁于肌肤;或脾胃虚弱;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物导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又复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互搏结,浸淫肌肤而发为本病。

其中湿为发病的主要因素,湿性粘滞、重浊、缠绵难愈,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容易发展成慢性难治性湿疹。

治疗时总以健脾利湿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或清热健脾利湿,或燥湿健脾或健脾化湿,或滋阴健脾利湿,或健脾利湿佐以活血化瘀等等。

临证时多以白术、薏苡仁、白扁豆、枳壳、茯苓、陈皮、厚朴、泽泻等健脾利湿、行气化湿药为基本药物随证加减。

李辅仁的经验方为:苍术 10 g,炒白术 10 g,黄芩 10 g,生薏苡仁 20 g,牡丹皮 10 g,茯苓皮 10 g,紫草 10 g,泽泻 10 g,连翘 10 g,浮萍 10 g,生地10 g。

此方可用于各类湿疹,亦适合各年龄组人群应用,包括婴儿、青年、老年等,根据临床证候,随证加减,健脾理气用云茯苓、陈皮;清热解毒用黄柏、银花;凉血以赤芍;利湿止痒用白鲜皮、地肤子等。

经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婴儿湿疹(奶癣)相当于西医的婴儿湿疹,还包括部分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其病因病机多是其母怀孕时嗜食辛辣热物,鱼腥海味等发物,致湿热内蕴,或情志内伤,肝火内动,遗热于儿所致。

或生后喂养失当,饮食不节,脾胃薄弱,运化无力;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而发。

治宜健脾化湿为本。

热盛者酌加清热凉血之品;湿盛者酌加行气化湿之品。

肖洁以保和汤消食和胃、清热、健脾利湿。

基本方药:黄连、黄芩、茯苓、麦芽各 5 g,薏苡仁 10 g,连翘、山楂、莱菔子各 6 g,炒内金、陈皮各 3 g,半夏 4 g。

中医皮肤病病因及诊断_艾儒棣

中医皮肤病病因及诊断_艾儒棣

菌 则 可 引 起 手 癣 、脚 癣 、体 癣 、甲 癣 等 病 ; 一 为 由 昆 虫 的 毒 素 侵 入 或 过 敏 引 起 的 皮 肤 病 , 如 蚊 虫 、臭 虫 、蠓 虫 、虱 子 叮 咬 所 致的损伤和虫咬皮炎。此外, 尚可由肠道寄生虫过敏及禽类 寄生虫毒、桑毛虫毒、松毛虫毒等引起皮肤病等, 在 临 床 中 均 较常见。中医文献中对部分皮肤病认为是虫蚀所致, 尤其是 《诸 病 源 候 论 》中 因 虫 所 致 11 种 皮 肤 病 , 谈 及 有 虫 者 约 占 10 种, 由于古代条件所限, 将真菌所致皮肤病也归为虫蚀为患; 或 以 虫 形 容 皮 肤 病 的 瘙 痒 , 如 “痒 如 虫 行 ”, 而 皮 损 中 实 非 有 虫, 应予以区别。由虫引起的皮肤病, 其症状是皮肤瘙痒甚 剧, 有的表现糜烂, 有的能互相传染, 有的可伴局部虫斑, 脘 腹疼痛, 大便中可查到虫卵等。 1.5 毒 由毒邪引起的皮肤病可分为食毒、药物毒、虫毒、漆 毒等, 其病机不外中其毒邪或禀赋不耐对某物质过敏而成。 由毒邪引发的皮肤病, 发病前有食物史或内服某种药物, 或 接触某种物质, 或有毒虫叮咬史, 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方 发 病 , 其 症 状 是 皮 损 表 现 为 灼 红 、肿 胀 、丘 疹 、水 疱 、风 团 、糜 烂等多种形态, 或痒或痛, 轻症则局限一处, 重症则泛发全 身。停止上述毒邪来源后, 来势急而去也快。也有严重者皮肤 暴肿, 起大疱, 破流滋水, 皮肤层层剥脱, 甚则危及生命, 不可 忽视。 1.6 饮食失节 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如果摄入太 过与不及都会导致发生病变, 所以食物既可养生又可致病。 陈实功指出: 膏粱之变营卫过, 藜藿之亏气血穷。这说明其致 病的两个方面。由于人们过食肥甘厚味, 醇酒炙煿之物, 导致 传导失常, 湿热火毒内生, 邪毒结聚不散循经外发肌肤不得 疏泄而发病。其发病特点是发病迅速, 皮损色红, 为丘疹或丘 疱疹, 或为红色结节, 痒痛明显, 抓破出血或血水, 心烦眠差, 大便秘结, 小便短黄, 舌苔黄或黄腻, 舌质红, 脉滑或数。如果 饮食摄入不足(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 营养不良, 气血虚弱, 正虚不能抵抗外邪, 邪气乘虚侵袭, 郁予肌肤则气血凝滞而 邪毒结聚发为疮疡, 或发慢性皮肤病如皮肤干燥的瘙痒性病 变如风瘙痒等。正如《内经·五脏生成篇》指出: “多 食 苦 则 皮 槁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爪枯, 多食甘则骨疼发落, 此五味之所 伤也。” 1.7 七情内伤 人处社会之中, 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 的变化, 其变化超过一定限度便成为致病因素。在皮肤病方 面会由此导致血热生风郁滞肌肤, 不得疏散外出而发牛皮 癣, 为阵发性奇痒, 情绪不舒或失眠加重; 若血热炽盛则发红

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的体会医学PPT课件

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的体会医学PPT课件

病案举隅 蕈样肉芽肿
治则:健脾除湿,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处方:四君子汤合凉血消风散加减 方药:广藿香、佩兰、南沙参、赤茯苓、生白 术、水牛角、黄芩、炒栀子、生地黄、 牡丹皮、僵蚕、龙骨、紫荆皮、马齿 苋、山慈菇、浙贝母、夏枯草、夜交 藤、甘草。 效果:连续用方14天后,新发皮损减少,瘙痒明 显减轻,流滋减少,大便通,舌苔变薄。 病情缓解后用脾肾同治。
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 的临证体会
1
脾胃是根本,百病皆从脾胃起
张仲景: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李东垣: 脾胃学说和补脾理论
陈实功: “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 《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2
临证首重脾胃,有三个方面
从脾胃论治入手
健脾除湿,急缓皆宜
验方浅析
主药
君子:南沙参、白术、茯苓 益气健脾以祛湿四邪
健脾祛湿 清心凉血 固肾益精

马齿苋:清热除湿,凉血解毒,祛风杀虫; 牡丹皮、炒栀子:清心以泻热,凉血而不瘀滞。

龙齿、牡蛎:潜阳益阴,镇心安神; 合欢皮:疏肝解郁,安神止痒; 女贞子、旱莲草:固肾益精。
使
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健脾、解毒。
16
组方浅析
清 张璐《本草逢原》:沙参有南北两种,…
南沙参
(轮叶沙参,杏叶沙参)
北沙参
(珊瑚菜,伞形科植物)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第一版,2010
南沙参
《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 【性味】甘淡而寒。 【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皮间邪热,安五脏。…去皮肌浮风…。…益 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 毒。…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盖人参 性温,补五脏之阳;沙参性寒,补五脏之阴。

皮肤病从“脾胃”论治举隅

皮肤病从“脾胃”论治举隅

皮肤病从“脾胃”论治举隅作者:柴秀梅张建强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01期[关键词] 皮肤病;中医药疗法;从“脾胃”论治[中图分类号] R241.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073-0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和治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运用“健脾益气”等法治疗皮肤病,取得良好的效果。

兹举例介绍如下:1 大疱性药疹患者,男,52岁,主诉:周身大小不等的水疱及糜烂面近1周余。

患者于1周前因咳嗽自行口服肺宝三效片两片后,出现周身瘙痒,第二日间断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于附近诊所静点液体治疗1周(所用药物不详),效果不显著,且逐日加重。

入住院后查颜面、躯干、四肢,有大小不等的小疱,疱液清亮或混浊,间插有大小不等的糜烂面,糜烂面渗液。

双眼分泌物多,口腔多处溃疡面,生殖器水肿,患者无体温升高,纳差、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未显示异常。

尿常规化验出现蛋白尿,尿中白细胞增多。

治疗中每日病室内紫外线消毒1次,治疗药物以中草药为主,证属脾虚湿盛,治拟“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处方:茯苓12 g、白术12 g、枳壳15 g、扁豆12 g、生薏仁30 g、丹皮15 g、赤芍12 g、赤小豆20 g、泽泻12 g、元参25 g、连翘15 g、莱菔子15 g、紫草20 g、生地15 g、双花15 g、生草10 g。

日1剂。

将疱壁剪破与糜烂面一起给予马齿苋50 g、菊花20 g煎汁湿敷,待渗出减少时,将黄连3两、黄芩8两、黄柏4两、槟榔3两研末外用。

治疗1周余,糜烂面基本干燥,未再有新起皮损。

治疗半月余后,患者要求出院,于上方去赤小豆20 g、泽泻12 g、加麦冬12 g、花粉15 g,带药14 剂及外用药回家。

二月后,患者来门诊见皮肤均已新生,个别新旧皮肤交接部皮色呈淡褐色。

按:本例为所见的较特别且较重的药物性皮炎。

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二十)文氏皮科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

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二十)文氏皮科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

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二十)文氏皮科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四川文氏皮科流派从脾胃论治中医外科疾病经验谭强,方明,艾儒棣,陈明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就提倡重视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创立“补土派”,著《脾胃论》而闻名于世。

中医外科三大流派之首陈实功亦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其在《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曰:“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

然今时较多医生治疗中医外科疾病多以清热泻火为大法,用药多损伤脾胃。

四川文氏皮科流派之艾儒棣教授,却尤以重脾胃思想为首要,临证治疗外科疾病,往往从脾胃入手,或祛邪亦兼顾脾胃,取得较好疗效。

砂仁1.脾胃健则气血足《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故脾胃者具有消化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的功能,将人体吸入的食物腐熟、消化、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至其它脏腑,营养脏腑肌肉,或化生为气血。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归于肺……”因此脾胃功能正常,机能旺盛,才能为精、气、血、津液的化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则气血充足,肌肉壮实;反之若脾胃气虚,功能衰退,脾失健运,则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则病从中生。

正如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说:“盖脾胃盛者,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

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况外科尤关紧要。

”因此在临证时要重视脾胃,需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于疮疡疾病一定要顾护脾胃,尤其是在疾病后期,给予健脾养胃之品,既可以防清热之品伤胃,又可以补益脾胃,扶正托毒外出,以免正气损伤,无力托毒,疮疡久不收口而现败证,恰如《疡科纲要·论溃后养胃之剂》所说:“外疡既溃,脓毒既泄,其势已衰……其尤要者,则扶持胃气,清养胃阴,使纳谷旺而正气自充。

虽有大疡,生新甚速”;二是对于外科瘤岩疾病,艾老认为此为本虚标实之病,病久必耗伤气血,而气血之补充有赖于后天脾胃,且放化疗对脾胃亦有损伤,往往造成纳差、恶心、呕吐等不适,此时给予补益脾胃之品,既可缓解不适症状,也可恢复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脾胃运则气血充,气血足则邪气去;三是对于皮肤病,往往反复发作,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气血不足所致,比如特应性皮炎、老年皮肤瘙痒症、皮肤淀粉样变病、慢性荨麻疹等等,常常伴有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脉弱之症,此时治当补益脾胃为本。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摘要:本文从临床病例出发,结合有关文献对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在现代皮肤病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浅析,发现主要治则集中于祛风、和解、清热、滋阴及温里等几方面,现进行粗浅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经方皮肤病中医名医经验病案举隅艾儒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致力于中医皮肤病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

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学术带头人,四川省精品课程中医外科学负责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候选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师。

对于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颇丰,临床疗效显著。

《周礼·天官冢幸》中指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此后中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种,然而任何疾病都必须从基础理论,从内而治[1]。

明代汪机指出:“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皮肤病的病因复杂,其病机主要因气血失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2]。

艾儒棣教授认为只要辩证得当,切合病因病机,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可有切实疗效。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在治疗皮肤病,主要集中于祛风、和解、清热、滋阴及温里几方面。

1.经方应用1.1祛风:风病可分为内风和外风,外风病位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而内风病位主要在肝,可有肝风上扰、热极动风、阴虚风动、血虚风动等证型。

皮肤疾病多为外风所致,而经方中太阳经方证其主方为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类方适用于表实证,桂枝类方适用于表虚证,二者的共同点为“祛风发汗”[3]。

荨麻疹为皮肤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症为皮肤瘙痒及风团,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

其发病由汗出受风所致,或伴有发热,或伴有便干、溲赤等阳热之证。

若皮疹色粉白,遇风遇冷加重,舌淡苔白,脉浮紧,则辩证为风寒证,可用麻黄汤峻汗。

如汗出受风所致,脉浮缓可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寒冷性荨麻疹多属风寒束表,方选麻黄桂枝各半汤;如大汗不止,汗出较多,取桂枝加附子汤加以治疗。

调肺理脾法治疗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辨治

调肺理脾法治疗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辨治

调肺理脾法治疗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辨治皮肤疾患是脏腑阴阳与气血盛衰表现于外的证候,“有诸内,必形诸外”,治疗上必须重视对脏腑功能的辨证调护。

传统医学治疗损容性皮肤病,尤其是对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中收效显著。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审症求因、审因论治的基本原则,从肺脾论治,结合病案,探讨肺、脾二脏的生理特点及其与损容性皮肤病的联系和脏腑辨治。

标签:肺脾;颜面;皮肤病;脏腑辨证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及美容护肤品或药物的不当应用,颜面部皮肤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尤其是女性患者的一大要素。

吾师从医30余载,尤擅治疗皮肤病,笔者在随师临诊过程中发现中医秉承治病求本之理念,从肺脾论治损容性皮肤疾患,常取得较好疗效,现就其中医辨证施治体会总结如下。

1肺脾二脏与颜面皮肤疾病相关性《内经》有云:“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宣卫气于脉外以御邪。

肺为华盖,居上焦,是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风邪所袭。

《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卫固护功能正常则腠理密,拒邪气于外;肺气失宣则汗孔舒张,卫外不固,风热之邪首客肌表而致营卫失和。

此外肺主水液,为水上之源,亦可通调水道。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故肺气宣,水道通调则水液利,皮毛得以濡润、滋养;肺失宣肃,水道不调则腠理闭塞,水液失于输布不能外达皮毛而干燥、无汗,或饮邪内停而致皮肤水肿等。

综上可知肺脏的生理特点与颜面皮肤疾患的化生与发展联系紧密。

肺为主气之枢,司呼吸而摄清气,脾为生气之源,运谷气而生精微。

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居中焦,化饮食水谷为精微之气。

脾宜升則健,水谷化生的精微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布散周身,肺脾升降出入,相辅相成。

《论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

《论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

《论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一、引言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作为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与皮肤病的发病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从中医角度出发,分析脾胃功能失调对皮肤病的影响,以及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皮肤病的思路和方法。

二、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具有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五脏六腑及肌肤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水平。

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六腑及肌肤得到充足的濡养,身体保持健康;若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出现各种疾病。

三、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1. 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皮肤病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去濡养,从而引发各种皮肤病。

如湿气重浊、脾虚湿困可导致湿疹、皮炎等病症;胃热熏蒸肌肤可导致痤疮等病患。

此外,脾胃不和还可能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使毒素积聚于体内,引发皮肤瘙痒、过敏等反应。

2. 皮肤病影响脾胃功能皮肤病患者的皮肤屏障受损,容易导致外邪入侵,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如湿热性皮肤病患者常伴有脾胃湿热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等。

此外,长期服用药物或使用外用药物也可能对脾胃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四、调理脾胃治疗皮肤病的思路和方法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调理。

如对于湿气重浊的患者,采用健脾利湿的中药方剂;对于胃热熏蒸的患者,采用清胃泻火的中药方剂。

2.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手段。

建议患者多食用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薏米等。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3. 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从而对皮肤病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五、结论综上所述,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密切。

脾胃功能失调是引发皮肤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皮肤病也可能对脾胃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在中医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论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

《论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

《论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一、引言中医理论中,脾胃作为人体的重要脏腑,与皮肤病的发病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脾胃功能与皮肤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脾胃功能概述1. 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正常,则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2. 脾胃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脾胃与五脏六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脾胃功能失调,可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三、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1. 病因: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如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病。

其中,湿热之邪易困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进而引发皮肤病。

2. 病机: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从而引发皮肤疾病。

如湿热蕴结肌肤,可导致湿疹、痤疮等;气血不足则可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等。

3. 临床表现:脾胃功能失调在皮肤病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湿疹、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

四、治疗原则与方法1. 调整饮食: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减轻脾胃负担。

2.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清热利湿、补气养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

3. 针灸疗法: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4. 心理调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皮肤病的治疗和康复。

五、结论通过对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治疗皮肤病时,应注重调整脾胃功能,以改善病情。

2.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调整饮食、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心理调适等方法均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皮肤病的治疗和康复。

3. 进一步研究脾胃与皮肤病的关系,有助于丰富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治疗溃疡宜补脾益胃,是疮疡、 皮肤病内治法的三大原则之一
▪ “外疡既溃,脓毒既泄,其势已衰,用药之法, 清其余毒,化其余肿而已。其尤要者,则扶持 胃气,清养胃阴,使纳谷旺而正气自充,虽有 大疡,生新甚速。”(张山雷《疡科纲要·卷上 ·论溃后养胃之剂》 )
▪ 治疗慢性溃疡之经验方补血解毒汤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2. 健脾除湿,急缓皆宜
▪ 急性期利水醒脾,健脾除湿,除湿解毒: 如急性湿疹、天疱疮等
▪ 慢性者多用健脾除湿:如慢性湿疹、天 疱疮、脂溢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临证首重脾胃,有三个方面
▪ 从脾胃论治入手 ▪ 健脾除湿,急缓皆宜 ▪ 治疗疮疡、皮肤病宜健脾除湿,治疗溃疡宜补脾 ▪ 益胃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1.从脾肾论治入手,重病得获良效
▪ 脾肾二脏:
▪ 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 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克制
▪ 脾肾两虚为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 炎、硬皮病等
▪ 慢性湿疹、天疱疮等疾病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水牛角、南沙参、赤茯苓、生白术、土茯苓、 马齿苋、龙骨、紫荆皮、甘草。
▪ 效果 :连续用方7天后,新发皮损减少,躯 干皮肤红较一周前有减轻,糜烂面较前 渗液减少, 受热后皮肤瘙痒,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脉弦。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病案举隅
湿疹
▪ 效果:前后用药一月余,瘙痒明显减 轻,渗出基本消失,晚上可以入眠,手 指的红肿渗出明显减轻。但仍纳食不 香,有新发少许丘疱疹。
▪ 治法应以扶正驱邪,健脾除湿。
▪ 方药:在上方的基础上去水牛角、土茯 苓、鱼腥草、败酱草,加南沙参、 白
术、焦三仙、五香藤、女贞子、旱莲草。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 “[注)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 形如風癬,屬風邪襲入腠理而成。其痒无 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癬。法宜大麦一升 熬湯,先熏后洗;次搽三妙散,渗湿杀虫, 其痒即止,緩緩取效。”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 清·祁坤《外科大成·四弯风》:“四弯 风生于腿弯脚弯。一月一发,痒不可忍, 形如风癣,搔破成疮。”
病案举隅
寻常型天疱疮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病案举隅
寻常型天疱疮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 张仲景: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 李东垣: 脾胃学说和补脾理论
▪ 陈实功: “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 《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验方浅析
主药 君子:南沙参、白术、茯苓
益气健脾以祛湿四邪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病案举隅 寻常型天疱疮
▪ 治则:清热泻火,健脾除湿 。 ▪ 处方:黄连解毒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 方药: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
《本草纲目》 铃儿草
南沙参
《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 【性味】甘淡而寒。 【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皮间邪热,安五脏。…去皮肌浮风…。…益心 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 毒。…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盖人参性 温,补五脏之阳;沙参性寒,补五脏之阴。
【外观描述】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 状如铃铎,…
▪ 外治:用马齿苋、黄柏水或、苦丁茶水冷 湿敷,冷敷的间歇期,用紫草油涂患处, 可以缓解局部症状。
▪ 建议:尽量不要洗澡!可以减轻对皮肤的 不良刺激。
▪ 外用药物也要温和!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健脾祛湿 清心凉血 固肾益精
马齿苋:清热除湿,凉血解毒,祛风杀虫;
臣 牡丹皮、炒栀子:清心以泻热,凉血而不瘀滞。
龙齿、牡蛎:潜阳益阴,镇心安神;
佐 合欢皮:疏肝解郁,安神止痒;
女贞子、旱莲草:固肾益精。
使 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健脾、解毒。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病案举隅
特异性皮炎
▪ 治则:清热凉血,除湿止痒。
验方浅析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病案举隅
特应性皮炎
苟某,男,10岁,2010年10月21日初 诊。慢性湿疹8年伴过敏性鼻炎两年,加重 1月。全身多处片块状皮损,呈斑疹、斑丘 疹、丘疱疹伴渗出黄水,色红,部分结痂, 剧烈瘙痒,下肢皮损尤为严重,行走困难。 双手手指端红肿,渗出,瘙痒剧烈。纳差, 眠差,烦躁,大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 数。
2012年10月于北京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脾胃起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病案举隅 寻常型天疱疮
费某,男,41岁,2009年6月24日初诊。 寻常型天疱疮1年,加重1月。一年前全身反复 出现红斑基础上水疱,壁薄易破,水疱逐渐增 多,1月前病情突然加重,发展至整个头面部、 胸背部、双上肢,破皮处疼痛难忍,至某大学 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已下病危通知书,故抱一 线希望前来就诊。时见:躯干皮肤潮红,胸背 部散在较多水疱,黄豆至蚕豆大小,壁薄,疱 液清,尼氏征阳性,部分皮损融合成片,糜烂 面鲜红潮湿,余多处皮肤红斑,自觉倦怠乏力, 身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 红苔黄,脉弦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