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的音乐与戏曲艺术

隋唐五代的音乐与戏曲艺术

隋唐五代的音乐与戏曲艺术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和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音乐和戏曲艺术名家,还出现了许多代表作,对中国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别从音乐和戏曲艺术两个方面,介绍一下隋唐五代的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一. 隋唐五代的音乐隋唐五代时期,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汉代到唐代的整个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的两大流派,同时也有一些新颖的音乐形式得到了发展。

1. 宫廷音乐隋唐五代的宫廷音乐主要是由官方组织和管理的,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音乐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乐曲《广陵散》,这曲子的旋律优美,简练明快,蕴涵着深厚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文化。

此外,还有著名的《渔樵问答》等。

2. 民间音乐隋唐五代的民间音乐则不同于宫廷音乐的正式性,更加注重自由和表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郑州乐”,这是一种热烈欢快的节日音乐,音乐曲调和节奏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 新颖音乐形式在隋唐五代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音乐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作品有《焦尾琴》等。

二. 隋唐五代的戏曲艺术隋唐五代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唐朝时期,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娱乐和教育的方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著名的“曲艺”表演形式。

1. 斗鸡、踩高跷斗鸡、踩高跷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具有高度的协作性和艺术性。

这种表演形式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2. 大型历史剧在隋唐五代时期,大型历史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了戏曲艺术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恨歌》和《梅花烙》,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是当今中国大型历史剧的代表作品。

3. 雷打不动隋唐五代时期的“雷打不动”是一种特殊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它由场上人物的动作、音乐、唱腔和场面构成,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中西音乐史时间轴

中西音乐史时间轴

中西音乐史时间轴音乐,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一、古代音乐史(1)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考古发掘出绘画、雕塑及残存下来的乐谱,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远古及夏商音乐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原始音乐形态,乐舞《咸池》、《大夏》,出土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

(2)西方古希腊音乐文化(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

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

周秦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206年)出土曾侯乙编钟,出现八音、十二律吕、三分损益法。

两汉三国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80年)《声无哀乐论》(3)西方中世纪时期(1450年前)出现格利高里圣咏两晋南北朝音乐(公元280年—公元589年)古琴《碣石调▪幽兰》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9年—公元960年)宫廷音乐达到极盛局面,音乐机构众多,宫廷音乐繁盛。

宋金元音乐(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北宋杂剧,南宋南戏。

(3)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1600年)出现尼德兰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巴洛克时期(约为公元1600——1750年)代表人物: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

古典主义时期(约公元1750——1820年)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浪漫主义时期(约为公元1820——1900年)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中国:明清音乐(公元1368年—1911年)民歌、民间歌舞、曲艺、戏曲种类大大增加,达到历史上最繁荣时期。

(4)民族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中—20世纪)“强力五人集团”民国时期音乐(1911年—1949年)学堂乐歌二、现代音乐时期现代古典音乐(自1900年起至今)两大源流:古斯塔夫·马勒与理察·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乐派、和德布西的印象乐派。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教学内容一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位于今朝鲜境内 。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获高丽伎, 即传入中原地区。 • 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4世纪中叶,东 晋十六国前凉政权时传入。 • 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 克布哈拉一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 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教学内容二
宫廷音乐
•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 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中国原有的音乐和 汉魏以来陆续传入的西域各族音乐和外国 音乐为基础的。 •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强盛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 音乐规模,因此,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 、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以下名称均引自原文献。“乐”即“伎”。红色字体为新增加的乐部,蓝色 字体为去除的乐部。)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ຫໍສະໝຸດ 唐“九部乐”宴乐唐“十部乐”
宴乐 清商乐 西凉乐 高昌乐 龟兹乐 疏勒乐 康国乐 安国乐 天竺乐 高丽乐
清乐(即清商伎) 清乐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龟兹伎 天竺伎 康国伎 疏勒伎 安国伎 礼毕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高丽 去除“礼毕”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

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宫廷音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最新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最新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首在汉族音调基础上又“杂有龟兹之声”的著名作品。其内容以歌颂 唐太宗李世民统一中国、以武功定天下为宗旨。全舞共分三折,每折为 四阵,以往来击刺动作为主,歌者相和。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 厉,声韵慷慨”,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舞蹈不仅具有浓 厚的战阵气息,还有一种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
四、隋唐时期的重要人物介绍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家被称为“乐工”,但其地位十分卑贱,是专 门供统治阶级享乐而服务的职业。我国古代历史上“乐工”的来源有: 乐工世家; 西域流浪艺人; 民间优秀音声人; 当官员犯罪被流放,家属归为乐户等等。
隋唐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有万宝常、郑译、永新、李龟年等。
唐代螺田五弦琵琶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五代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管乐合奏场面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四音乐理论的发展隋唐时期虽然没有出现专门的音乐美学论著但是有关音乐本体的专门著述却空前增多
第五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公元581年——公元937年
一、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一)宫廷燕乐
2、《送元二 使安西》谱曲而成。此诗表达了深切的惜别之情,影响颇大。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因此又名《渭城曲》、《阳 关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六)俗讲与变文
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里的一种通俗讲唱,将讲与唱的方式相结合, 以宣传佛教经义。
以演出形式为划分的坐、立部伎是继九、十部乐后出现的,是民族 音乐真正融合的产物。他们演奏的大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一共有14曲。
坐部伎:3—12人;演奏6曲;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更为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64—180人;演奏8曲;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创作于初唐时期的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乐舞,是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六种版本)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六种版本)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整理版第一种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第二种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第三种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种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西汉、新公元界线平帝分,东汉、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民国寿命短,社会主义气象新。

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

第五种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六种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人民共和开新篇。

历史书版历史朝代歌

历史书版历史朝代歌

历史书版历史朝代歌《历史朝代歌》是一首描述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歌曲,通过歌词的方式将各个历史朝代的特点和重要事件进行了简洁明了的概括。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历史朝代歌》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朝代之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创建者是大禹。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商人出现的第一个朝代,商朝以商汤为首。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通过以武力推翻商朝而建立,周朝又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第二章: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相互争霸。

战国时期则进一步加剧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纷争,国家的地位和势力发生了剧变。

第三章:秦汉三国秦汉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三个朝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汉朝推崇儒家思想,发展科技和文化。

三国时期则是汉朝灭亡后,三个诸侯国分别建立自己的国家,三国之间相互争斗,而最终被晋朝所统一。

第四章: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南北两个朝代相互对抗且不断更迭,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五章:隋唐五代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南北的短暂朝代,隋文帝杨坚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巅峰。

五代时期则是唐朝灭亡后,五个北方政权相继建立,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第六章: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四个朝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稳定的朝代,经济和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外族统治的朝代,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推崇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建立后对中国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三编 隋、唐、五代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三编   隋、唐、五代

三、说唱和变文
说唱——叙事性的有说有唱的大型声乐体裁。如 战国的《成相篇》、汉魏时期的长篇叙事歌曲《焦 仲卿妻》等。汉代以来的民间叙事歌曲和六朝以来 的散文和四六文体,都成为说唱音乐中歌唱和说话 部分的基础。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民 阶层的壮大的、文化娱乐日益增长,说唱音乐更加 流行发展。而且把民间故事作为说书的题材。但民 间的说唱本却没有流传下来。
六、《上元乐》 高宗于上元年间(674-676)作,舞者一百 八十人,饰五色云衣,以象元气。以用之于郊庙,曰《上元舞》。 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 《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 《庆云》等十二曲。
七、《圣寿乐》武后所作。金铜冠,五色画衣。舞者一百四十人,行 列成字。凡十六变,成“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 昌”十六字。
四、《鸟歌万岁乐》,武后作。时宫中养鸟能言万岁,因以制乐。舞 者三人,绯大袖,並画鸲鹆,冠作鸟像。
五、《龙池乐》,玄宗即位前,宅在隆庆坊,宅南坊人所居变为池。 玄宗正位,以坊为宫,池水逾大,弥漫数里。作乐以歌其祥。舞者 十二人,冠饰以芙蓉。
六,《小破阵乐》,玄宗作。《旧唐书·音乐志》名《破阵乐》,並说 “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者四人,金甲胄。
传承关系: (见图表)
作用与用途:
燕乐中的乐部,是中国皇帝大宴百官或宴请国宾时 举行的仪礼性的歌舞表演.这些乐舞主要是为了供皇 帝享受,同时也用以对外显示自己的国力.由于燕乐的 仪礼性质,也决定了多部乐表演的排列次序.
演出次序:
歌颂功德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汉族传统 歌舞音乐清商乐----受汉族音乐文化影响较深的西凉 乐、高昌乐----龟兹乐----更远的国内外乐部----礼毕 (讌后曲)----民间的假面歌舞戏为结束

隋唐时期的音乐

隋唐时期的音乐

隋 唐 主 要 乐 器
芦 管
笛子




胡琴

琵 琶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
李疑:隋代琴师。所弹琴名“连珠”,故人称连珠先生。作琴 曲,《草虫子》、《规山乐》、及三十六小调。还长于弹奏刘 琨的《竹吟风》、《哀松露》,见于《广博物志》。 吕才:唐初音乐家、哲学家。生卒:600---665年。博州清 平(今山东聊城)人。精于乐律、能作曲编舞,并善弹琴 裴神符:传统琵琶演奏方式的创始人。唐代演奏家。善奏琵 琶,并善作曲。作品有《火凤》、《倾杯乐》和《胜蛮奴》 等。 李龟年: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唐代音乐家, 宫廷乐师。梨园乐人
隋唐音乐文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 燕乐。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见于《教坊录》 的唐大曲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因其为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 风格,为世所称道。 音乐品种的形成声乐器乐的发展: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 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 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那时侯, 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 唱。 • 念奴:唐宫伎中一流歌手。歌声激越清亮,被玄宗誉为“每执行当席,声出 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盖不过其歌喉”;元稹称其“飞上九天歌一曲,二十 五郎吹管逐”。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 隋唐五代时期的艺术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了当时边疆 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艺术成果,融汇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 有绘画、雕塑、书法和音乐、舞蹈等。
隋唐时期的音乐历史背景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3、《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4、《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5、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三分损益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2)剖析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2)剖析


第五节 记谱着记录、特别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 情况下,记谱法担负着记录、传播和保存音乐信息的重要作用。隋唐时 期的文字谱、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对于推动这一时期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和保存古代音乐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于古谱的深入研究也成为我 们今天了解这一时期音乐具体面貌的重要途径。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1]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富有文化修养,构成 了我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音乐家群体,名垂青史的著名音乐家不下百人 之数。

万宝常是隋朝的著名乐工,其父万大通原在南朝梁国谋职,梁亡时随
名将王琳北上投奔齐国,后被诛杀。万宝常由是“被配为乐户”。万宝 常自幼“妙达音律,遍工八音”,他作曲时“应手成曲,无所碍滞,见 者莫不惊叹。”在乐器改革方面,“损益乐器,不可胜记。” 是一位音 乐全才。他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古 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万宝常一生道路极为坎坷,社 会地位十分卑贱,在“开皇乐议”中始终受到排挤与打击,家境又很贫 困。“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 赡遗,竟饿而死。” 万宝常大约死于开皇十一或十二年(约591年), 时年40岁左右。
唐代太常寺,规模更为庞大。“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
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唐朝全国人口最盛时约 5000 万人,太常寺乐工占到全国人口千分之几,尚未包括社会上各种音乐伎人 在内,这样的惊人比例在封建社会是空前的.唐朝太常寺下面,隶属了“大乐署” 和“鼓吹署”两个机构。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管理制度相当 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大校, 未成,则十五年而校,以番上下。” 学习音乐标准极高,“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 奉者为业成。” 大乐署的乐工即有 11447 人,它是太常寺所属的主体机构。鼓 吹署则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所谓卤簿,即古 代皇帝、皇后、太子,亲王等外出时在其前后的仪仗队,其规模也在数百人至千 余人不等,它们都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系统。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介绍
其 历 史 意 义 不 容 估 。 低 乐 文 化 朝 着 东 西 方 文 明 交 流 的 世 界 性 规 模 展 , 发 性 的 文 化 政 策 , 在 客 观 上 使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音 史 潮 流 , 音 乐 文 化 的 发 展 进 入 辉 煌 段 。 开 放 阶 此 , 国 家 的 统 一 成 为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主 要 历 自 东 汉 末 年 以 来 长 达 三 个 多 世 纪 的 分 裂 割 据 面 。 局 隋 朝 的 建 立 实 现 了 南 北 的 一 , 结 束 了 从 统
时期音乐
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凡祭祀飨食,奏燕乐。” 师》 ——《周礼.春官 钟 《周礼 春官 春官.钟
在周代,郊庙燕射之乐尚无统一名称,至春秋战国,燕 乐和雅乐逐渐分离,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燕乐专指天子及 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则用于庙堂典礼。 伎 部 九 立 音 ) 伎 部 起 乐 。 ( 乐 多 规 隋 坐 、 部 模 、 部 十 乐 体 唐 伎 部 制 帝 (七 宏 国 和 乐 部 大 的 “立 )和 乐 , 宫 部 二 、 建 廷
说 唱
音乐理论和思想
一、记谱法
1、文字谱 2、减字谱 3、工尺谱 隋唐音乐的记谱法,据目前所保存的资料,主要有古琴字谱和燕乐半 字谱两大系统,均属于音位记谱法的体系。 现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谱式是文字谱,存留的曲谱为唐人手抄本 《碣石调幽兰》。谱前有序,写明为六朝时梁朝丘明 (493—590)的传谱。 丘明卒于隋开皇十年,唐代仍有抄本传世,说明文字谱仍为隋唐间琴人通 用的谱式。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 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 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 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总结篇1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漫长且丰富多彩。

以下是对中国音乐史的总结: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丰富的音乐活动。

在这个时期,音乐被用来祭祀、庆典和娱乐。

同时,还出现了多种乐器,如石磬、骨笛、琴瑟等。

2.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和《周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歌谣、曲艺等也得到了发展。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音乐成为了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秦朝设立了“乐府”,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汉朝的音乐发展更加繁荣,乐器种类增多,音乐风格也变得丰富多样。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成为了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声无哀乐论》和《乐府诗集》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山歌、小调等也得到了发展。

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音乐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如唐大曲、琴曲、佛教音乐等。

此外,隋唐时期设立了“教坊”,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规范。

6.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宋元时期,中国音乐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以唱作为主,如词曲、戏曲等。

同时,乐器演奏和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乐府”和元代的“行省”成为了重要的官方音乐机构。

7.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在明朝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戏剧紧密相连。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得到了繁荣发展。

同时,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8.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朝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和民间化。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继续繁荣发展,同时,西方音乐也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一.宫廷音乐
1.宫廷雅乐 1.宫廷雅乐
隋——开皇乐议——只用“黄钟”一宫 ——开皇乐议 开皇乐议——只用 黄钟” 只用“ 实质:是在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场 实质: 历史大辩论。 历史大辩论。 经过:颜之推 经过: 齐树
牛弘 何妥——李谔 何妥——李谔 集中人物: 郑译 ——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 集中人物: ——七声、 七声 苏夔——五声 苏夔——五声,不用变徵和变宫两种调式 五声, 何妥——只用清商三调 何妥——只用清商三调
七 部 乐 与 九 部 乐
唐 朝 的
高 昌 伎 疏 勒 伎 康 国 伎 文 康 伎 (礼 毕 ) 龟 兹 伎 安 国 伎 天 竺 伎 高 丽 伎 清 商 伎 (清 乐 ) 国 伎 燕 乐
九 部 乐 与 十 部 乐
坐 《小 破 阵 乐 》 《 龙 池 乐 》 《鸟 歌 万 岁 乐 》 《 天 授 乐 》 《长 寿 乐 》 《燕 乐 》 部 伎 ( ) 6 6
2.软舞与健舞: 2.软舞与健舞: 软舞与健舞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3.法曲: 3.法曲: 法曲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响乐。 响乐。
2、《教坊记》 教坊记》 唐代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 条目。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 最便利的史料。 最便利的史料。 3、《羯鼓录》 羯鼓录》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这是一 )。这是一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羯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 首羯鼓曲名,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对于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法 曲
• 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因用于佛教
法会得名。可能是一种纯器乐演奏形式。 同一作品,如《霓裳羽衣曲》有“大曲” 和“法曲”不同形式之区分。 “玄宗既知 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 教于梨园。”(《新唐书· 礼乐志》)“法 曲”是我国器乐合奏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产物。
《阳关三叠》
•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
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 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 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 或“手法谱”。 • 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 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 法。但是唐代的“管色谱”国内未见曲谱 实例。一般认为,它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后、太子、亲王出行时的仪仗队。鼓吹署 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 仪活动。
音乐机构
•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 梨园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梨园
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又称“皇帝 梨园弟子”。
燕乐大曲
• 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
宫廷音乐
• 隋朝用国名和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的名
称。 • 隋“七部乐”:国伎(即西凉伎)、清商 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 文康伎(即礼毕) • 隋“九部乐”:增加康国伎、疏勒伎
• 唐初沿袭隋代旧制 • 唐“九部乐”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废除
礼毕,将“讌乐”列为诸部之首。 • 唐“十部乐”:贞观十六年,增加“高昌 伎”。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 特色。
《淮南子》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 十音。”《礼运》亦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 相为宫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五音十二律“旋 相为宫”可得六十调的最初记载。 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 论。一般解释,“五旦七声”即在五种不同调高 (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 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调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

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宫廷音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一、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隋唐的七、九、十部乐是隋与唐初时宴乐的分类,它们是按地区或国别分类。

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qiu)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天竺伎和文康伎七部,这七部乐继承了南北朝时期一些不同地方或国家的音乐传统,又适应隋代宴享之用。

到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国伎、文康伎改为西凉、礼毕,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合为九部。

到唐初,沿袭隋代乐别,并去天竺、礼毕,增设燕乐和扶南两部,为初唐九部乐。

唐代宗时,又加高昌伎为十部乐。

在这些音乐中,西域诸国与我国西部一些民族的乐舞占有很大比重,这反映了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的相互融合,宫廷音乐各具特色之极其繁荣的局面。

二、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与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两者各有其表演特色、规模、人数。

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伎、西凉伎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

1坐部伎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有《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四部)、《长寿乐》、《天授乐》、《鸟哥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六部乐舞,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2立部伎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但是立部伎在唐代宫廷地位不如坐部伎。

坐、立部伎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

三、法曲和大曲1何谓法曲说法历来不一。

法曲又叫法乐。

发去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佛教法而得名,详见书50页。

唐代重要的法曲有《霓裳羽衣舞》,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六段);2中序、拍序、歌头(十八段);3破或舞遍(十二段)。

法曲在中唐后逐渐衰落。

目前我们还能在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见他搜集的《霓裳中序第一》这段曲调,全曲音乐大部分在宋代已无存。

2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宗综合乐器、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大曲与法曲有时有混淆,如《霓裳羽衣舞》亦常称为大曲。

大曲的结构大致与法曲相同,其区别可能在两个方面:其一,大曲比法曲在结构上更为庞大;其二,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大曲都更为热烈奔放,而法曲显得清雅,这可能与后者部分音乐源于宗教有关。

在唐代大曲与法曲中,按其舞蹈风格的不同,分为“软舞”和“健舞”。

软舞柔婉抒情,如《绿腰》、《甘州》、《凉州》等;健舞刚健快捷,如《浑脱》、《剑器》、《胡旋》等。

唐代的大曲与法曲曲调大多不传,除少数保留在敦煌乐谱外,另在宋代姜白石的《霓裳中序第一》中,也可略见一斑。

四、参军戏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如《大面》、《钵(钹)头》、《踏谣娘》)等发展而来。

参军戏有苍鹘(或称苍头)和参军两个角色,前者是个讽刺别人的角色(与后世戏曲中的丑角相仿),后者饰演官员(与后世“净”有关联)。

隋唐宫廷音乐形式多样,显示出中外音乐的融合,以及宫廷音乐机构的众多所带来的繁荣景象。

第三节文人音乐从周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士”。

对于士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认识,从周代发展到后世,士即所谓的文人。

文人有一定的社会与政治地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隋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词乐和琴曲两类。

在唐代,诗为文学之重,而唐诗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即所谓的吟诗。

唐代诗乐创作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由乐定词”,即用已有的曲调配上新词;二是“依词配乐”,根据歌词创作新的曲调,即所谓的“自度曲。

在唐代“由乐定词”的做法更多一些,到后来,不同的曲调分别固定下来,形成所谓的“曲牌”,同一曲牌常被不同文人配上不同的诗词。

隋唐时期,歌词作者有很多,如李白、元稹、白居易、李贺、李益等等,在《全唐诗》中保留下的五万多首唐诗,就是文人词调音乐的见证。

唐代文人的诗乐大多不传,只有一首王维的《阳关三叠》最早保存在琴谱《浙音释字琴谱》(1491前)中,据说是唐时音乐,但也有可能是后人新配,或由后人加工改编过的,然而并不排除其中还有存有唐乐的因素。

琴曲《阳关三叠》有名《阳关曲》。

各派琴谱均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书写离情别绪。

因全曲分三段,原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有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

此外在“敦煌曲谱”中,还保留少数唐代诗乐的部分乐谱。

敦煌曲谱是1900年一位姓王的道士在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

文人音乐的琴曲,在隋唐也有较大的发展。

唐代已形成的古琴的不同流派,有“吴声”、“署声”、“琴声”、“楚声”四派,这个时期著名的琴曲很多,相传有陆龟蒙所作的《辞渔唱晚》、潘廷坚的《捣衣》、李勉的《搔首问天》、《静观吟》,赵耶利改编的《胡笳五弄》,董庭兰改编的《胡笳十八拍》和陈康氏的《离骚》(根据屈原作品辞意而作)等。

古琴曲的记谱在南北朝已有“文字谱”,而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初唐的琴人赵耶利及晚唐曹柔等人改进,逐渐定型成了后来的“减字谱”,这种谱式到北宋已完善定型。

记谱法的完善,大大推动了古琴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说唱音乐的确立说唱(又名曲艺),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

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不同的说唱用相同的乐器伴奏(或也有用不同的乐器伴奏的)。

说唱音乐在周代即有萌芽,即“成相”,汉代乐府诗中《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说唱形式。

另外曾在汉代“说书佣”,生动的表现汉代说书的形象。

一般认为我国的说唱音乐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

隋代,民间流行一种讲唱故事的“说话”,唐代元稹还曾提到听《一枝花话》(《元氏长庆集》)。

可惜这些“说话”本子无传。

与说话并存,且至今有传本的是佛教寺院的讲唱活动,即“变文”。

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用说与唱的形式,将佛教经文或教义讲唱出来。

它是用散文的说和韵文的唱相间的叙事体裁,它的唱文通常是七言四句,也有五言或四言的。

按其听众的不同分为“僧讲”和“俗讲”。

僧讲是有德行的僧人对僧众讲唱佛经教义;俗讲的听众是老百姓,以劝人向善为目的。

目前能见到保存于敦煌洞窟中的《变文》文本有二十多种,如《法华经变文》、《维摩经变文》、《阿陀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而敦煌壁画(被称为“变像”)被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变文的配唱的图像。

变文以宣传佛教思想为目的,后慢慢地想多方面发展,其中也包含不少说唱民间故事的世俗题材,如《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张义潮变文》、《秋胡变文》等。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俗讲僧,如文淑和尚。

详见书57页介绍。

变文在隋唐影响很大,其从佛教说唱形式慢慢被民间所吸收,后来也逐渐成为民间的说唱形式,民间艺人也有了说唱变文的了。

变文这种形式确立了中国说唱音乐艺术,并对后世的说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节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音乐的繁荣必然有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的发展做动力。

在隋唐时期,在音乐理论方面发展表现在记谱法上的不断演进,乐律学得以新的发展,隋唐尤其在乐学方面,得以不断拓展。

一、重要的记谱法1.文字谱,即前面提到的以文字记述古琴演奏手法的乐谱。

2.减字谱。

这是在文字谱的基础上,用若干汉字的减笔字组成的特殊字形,来代替古琴演奏指法的符号。

3.工尺(che)谱,唐代又称为“半字谱”,在敦煌发现有五代至唐时写的这种乐谱,它是唐教坊中使用的琵琶谱。

宋代称为“燕乐半字谱”。

4.舞谱。

唐代已出现记录舞蹈的舞谱。

敦煌曾发现二卷,含有八首舞蹈。

二、乐律学的发展在乐律学的发展中,隋唐时期重要的进展突出在乐学的理论研究上。

其中重要的理论有以下几方面:1.新音阶在周代,我国使用了变徵、变宫的七声音阶,其伴音位置在四度与五度之间(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到了3世纪后期,随着下徵调的运用,新音阶出现,其半音位置在三度与四度音之间,即:∧∧林夷南无应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宫商角清徵羽变清角宫宫到了隋唐,这种新音阶已普遍流行,新的音乐大多采用这种新音阶。

2.俗乐音阶俗乐音阶又称“燕乐音阶”,是唐代燕乐中使用的音阶。

这里的燕乐是指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一部分。

受西域音乐的影响,这种音乐中使用了清角和闰的七声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