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商学院09级会计二班杨伶燕学号:20094084058 人类作为现今地球唯一高智慧生物,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好奇着,追求着我们的起源与发展。而人类文明历史上有着太多璀璨值得我们瞻仰,有太多的谜团需要寻找答案。神秘的过往,披上了美丽的外衣,我们一代代的流传着无数个美丽的神话。

我国人类起源神话十分丰富,几乎每个民族都有。根据其生成方式大体上分为自然生人,动物变人,诸神造人三个类型。但是作为一个侗族人,我最感兴趣的的侗族的起源和发展。

在侗族神话中,人是由龟婆的蛋孵出来的。《龟婆孵蛋》的神话讲:上古时候,世上没有人类。有四个龟婆先在寨脚孵了四个蛋。其中三个坏了,只剩下一个好蛋,孵出了一个男孩叫松恩。那四个龟婆并不甘心,又去坡脚孵了四个蛋,其中三个又坏了,剩下一个好蛋,孵出一个姑娘叫松桑。从此世上有了人类。

当然,这只是神话故事。人类的无穷想象的结果。但是,在有资料可考察的人类历程中,侗先祖先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秦时称“黔中蛮”,汉时称“武陵蛮”或“五溪蛮”,魏晋南北朝隋唐时称“僚浒”或“乌浒”,宋以后称“仡伶”或“伶”,明清时称“侗僚”或“侗家苗”。传统纺织工艺品以侗锦最为著名。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笙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民族节日有春节、祭牛神、粽粑节、吃新节等。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少数人从事林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中国侗族的文学,包括该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侗族神话内容丰富,形式古朴。广泛流传于侗族民间,在侗族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较著名的神话作品有《嘎茫莽道时嘉(远祖歌)》、《洪水滔天》、《丈良丈美》、《侗族祖先落寨歌》等。这些神话形象地反映了侗族先民对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生成的认识,部分神话作品讲述了侗民族的形成和历史以及迁徙等。民间传说中,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吴勉的传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由于流传时间的久远,这一传说已

和原历史人物的原型相脱离,情节神奇化并和侗族地方风物紧紧联系起来。此类传说还有《姜映芳》、《姜梓林》、《李元华》、《陆大汉》、《抗刘官》等。民间故事题材广泛,构成侗族民间文学的主要部分。反映妇女命运的“侗家三梅”:《娘梅》、《刘梅》和《述梅》,机智人物故事《卜宽》、《陆本松》、《天神哥》等以及众多的动物故事,表现了侗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感情。

侗语民歌分“嘎”、“耶”、“款”三大类,也有人主张分“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四类。“嘎”为侗语音译,即“歌”,独唱或二人二声部合唱。“耶”为侗语音译,即“耶歌”。歌队集体合唱。“款”为侗语音译,即“款词”,只诵不歌。

大歌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大歌由集体吟唱,是一种多声部自然声的演唱方式。

坐夜歌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坐夜歌又称走寨歌和青年男女歌,因经常用琵琶伴奏,也称琵琶歌。坐夜歌是一种情歌,男女青年在表达彼此爱慕之情时,可即兴而编,借歌传情。有些编得比较好的歌也会被他人借唱,从而逐渐变为传统的唱段。"情人歌"是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和湖南通道、绥宁以及广西三江、龙胜等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作品,"情人歌"语言生动而且韵律严格。

多耶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多耶,是在寨和寨之间集体走访中的集体歌舞活动,男女分队,围成圆圈,载歌载舞。

侗族谚语;“饭养身,歌养心。”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人类两大需要一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侗族人民勤劳勇敢,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他们长朗的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糯米文化、鱼文化、杉木文化,鼓楼文化等等。这就是“饭养身”。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艺术,创造了驰名中外的侗族大歌。这就,是“歌养心”。当传统歌舞已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和艺术追求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新的需求——反映复杂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文化艺术。为满足这种精神需要,他们又创造了侗戏。侗戏鼻祖吴文彩从小熟悉侗族大歌,又懂得汉文化,他看到汉族地区演戏,就想让侗族人民也能看到戏。但是侗族群众不懂汉语,怎么办呢?为满足群众这种需求,他在侗族歌舞的基础上,借鉴汉族戏剧而创造了用侗语侗歌演出的戏剧。侗戏产生,当时已算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了。然而,在这种满足之后,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更高的艺术追求。这种更高的艺术追求,艺术需要。又促使侗族歌师和戏师们去进行新的创造,增加新剧。高表演水平。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侗戏发展了,提高了,产生了诸如《珠郎娘美》等著名的剧目。当今,传统的侗戏已不能满足侗族人民表现新的生活、追求更高的艺术的新的需要,这又促使侗族艺人们去探索,改革,创新。

每个民族每个时期的文化的发展都不能割断历史,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而去构筑空中楼阁。每个民族都只能把自己过去历史的终点作

为走向未来的起点。我们不能保守传统,也不能抛弃传统,只能在传统基础上去发展。发展是个扬弃过程,发扬传统中积极的优良的东西,克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不仅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而且指出批判继承传统的目的意义,那就是:第一,它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第二,它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指出这两点,对于我们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说,特别重要。就第二点来说,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抱民族虚无主义态度,看不起自己。自卑自贱,必然缺乏生活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

侗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人数和地域的分布让其在发展之路上困难重重。但正是这些阻碍让其民族文明得到了保留。而且,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神秘的起源与存在。起源值得我们追寻,但发展则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