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侗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本文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魅力。

一、侗族的历史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侗族先民在长江、湘江、沅江和浙江的流域内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在各朝代的历史中,侗族曾经拥有过自己的国家和政权,如侗汉国、苗侗国等。

而在明代时期,侗族地区归属于湖南的宜章府和安化县。

清代,侗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江西、四川等省,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侗族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关注和扶持。

二、侗族的语言侗语是侗族的母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壮语相近。

侗语一般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有8音调和丰富的语法规则,是一种充满韵味的语言。

在侗语中,文字和音乐是相融合的,音乐可以传递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体现了侗族对音乐的深厚热爱。

三、侗族的习俗侗族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信仰天地之神和祖宗之灵。

侗族崇尚自然,对山水、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崇敬。

侗族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踩鼓荡锣、边阔歌、布边戏等,它们体现了侗族的民间艺术和文化特色。

在侗族的传统婚礼中,要有布依族的媒人为其牵线搭桥,新人需要破解一个机关门,才能进入洞房。

洞房里还要进行“撞门”和“压床板”的仪式,寓意幸福美满。

四、侗族的美食侗族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侗族的日常饮食中,以米、面、豆类为主食,同时也有许多独特美食,如酸汤鱼、腐竹煲、黄米糕等。

其中,酸汤鱼是侗族非常著名的一道菜肴,其酸味适口,肉质鲜美。

黄米糕则是侗族的传统美食,口感软糯,入口即化,深受人们喜爱。

五、侗族的服饰侗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地区和时代的差异可以分为苗寨侗、水上侗、山上侗等不同类型。

侗族日常穿着,男性一般着长衫、裤子和头巾等,女性则穿着长裙、蒲包、肚兜等。

侗族的文化

侗族的文化

在公元6至9世纪,侗族的人们生活在被称为“峒”或“溪洞”的地方。

现在,还有一些村庄继续使用这些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都把这些人称为“侗族”。

到1990年,侗族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51.401万人,他们主要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交界的地方。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最早住在广西梧州,后来一部分向东搬到贵州、湖南,另一部分留在广西。

因为战争和移民政策,有些汉族人搬到了侗族地区,后来大部分都融入了侗族。

侗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有南北两个方言区。

现在大部分人会说汉语。

以前侗族没有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来得及推行,现在大家都说汉语。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尊敬女性祖先“萨母”,每个村庄都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被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包括侗族大歌、芦笛舞、侗戏、斗牛会等。

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前有唱歌聊天的习俗,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传统。

男女青年交往自由,用唱歌来表达爱意。

侗族的服饰很有特色,男人穿对襟或右衽衣,女人穿大襟无领上衣、百褶裙,腰间绑着腰带,腿上绑着绑腿。

侗族的主食是米饭,喜欢喝酒,喜欢吃酸辣的食物。

大部分地方过春节,也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选一天“过侗年”。

他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水稻,也从事林业,尤其是杉木著名。

民间工艺很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他们的特色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侗族和苗族等民族一起建立了自治州和自治县。

侗族文化特点简介

侗族文化特点简介

侗族文化特点简介王成侗族很久以前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从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接受了侗族文化,形成的人们共同体。

古歌有说,上古之后,侗族从黄河上游下到长江上游,一路下至中下游以南地区,再下南越(骆越),转到现在的居住地,整个迁徙路程呈S型,从近古时期开始,侗族就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

从人类学角度看,中国地域内最早的元谋人在云南一带,现今侗族地区是高原与平原的丘陵过渡地带,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盛产各种动植物,境内河流密布,土壤肥沃,易守难攻,是比较天然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带。

侗族文化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明形态。

侗族文化简要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信仰信仰是文化的精髓要义,侗族人的首要信仰是萨,侗族人民认为萨创立了世界、抚育了人类,萨天巴是创世女神元羲、战护之神炬羲、教引之神恩羲三神神职的统一,侗族人要建立村寨,先请萨神,萨神在侗族人心中占据最重要分量;侗族信仰太阳,认为太阳是世间万物生长的源泉,赋予温暖和阳光,并作为驱邪之神,民间巫师有使用太阳决起意来助阵施法;侗族人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中,认为雷是最富有力量的,惩恶扬善,侗族人祭拜雷神,希望得到雷神的护佑,赶击邪恶,风调雨顺,侗族的巫师会在每年开春第一次天雷响起之时,举行祭拜仪式,迎接雷神,获取雷神的能量;鸟神是与人类同环境生长、是人类安宁有序、生产丰收的守护之神,侗族人自称为鸟图腾的后人,鸟神赐予人类更多地面禽类,赐予安详,保护侗族村寨的安宁;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古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和“万物有灵”是有关的,先是“万物有灵”,然后是“趋利避害”,崇拜友善的、守护自己的生灵,祭之为神,通过神人契约的作用,借助群人拥护的“神”的符号力量,驱除为恶的力量,其体系构成了文化诞生和存在的首要精神。

二、饮食侗族人的饮食特点可以概括为6个内容:酸、腊、拌、配酸、地料、取材。

侗族起源于何时?作为先秦“黔首”的后裔,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侗族起源于何时?作为先秦“黔首”的后裔,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侗族起源于何时?作为先秦“黔首”的后裔,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先秦“黔首”现代侗族,民风民俗是什么?其民族历史源于何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国家,其中,侗族就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人们称侗族为“侗家”或“侗族”,“侗族”这个名称最早是通过音译转化而来。

“侗族”的意思就是“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

可想而知侗族的祖先一直生活在大山的怀抱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侗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一个小的部落团体,随着各个地区战事不断兴起,“侗族”行政权力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逐渐稳定下来并且开始繁衍生息。

先秦“黔首”是侗族的祖先一、侗族跨越千年的发展史侗族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侗族的发展记录。

根据目前我们所记载的一些文献里来看,侗族在很久以前被称作为“黔首”,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侗族的出现,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在各地区设置了郡县,并且将侗族所在地建立了早期行政部门。

“黔”就是秦朝时期的黔中郡。

在当时相对来说人数比较多,一个郡的规模和现在的“市”大小差不多,也是先秦时期的国家行政区域之一,“黔”的发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之后设立了36个郡县,“黔”就是其中文化和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一个郡县。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延续,“黔”这个名字在后世各个朝代更替的过程中也有所变化。

并逐渐发展为“峒”或“峝”,从先秦时期的“黔首”也演变成为后世人们所熟悉的“溪峒之民”或“峒民”。

二、羁縻州峒时期唐朝时期由于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各个郡县都有其自己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特点,而且中央王朝也会对各个地区的郡县实行统一管理,唐朝政府官员在“峒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因此后世就称作为“羁縻州峒”。

羁縻州峒早期是以村寨的形式存在。

而且当时的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村寨与村寨之间有大小不同的“洞”,既能够储存食物又适合人们居住,《桂海虞衡志》记载:“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一个传统农耕民族,侗族人民在生活、信仰、风俗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侗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都在积极推动着相关工作。

在语言方面,侗语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当地的学校也在开设侗语课程。

在音乐、舞蹈等方面,侗族的传统表演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化,侗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侗族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侗族的年轻一代已经接受了更加开放的教育和文化,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侗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旅游业也成为了促进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让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 1 -。

侗族介绍

侗族介绍

侗族概况
• • 侗族 (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 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 北侗族,有100多万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 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2]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 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 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 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 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 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 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 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 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 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 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 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侗族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侗族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一、引言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为了深入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现状,我们团队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侗族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对侗族的社会实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二、侗族历史与文化1. 侗族历史侗族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百越族群。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侗族先民便开始向南方迁徙。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侗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侗族文化(1)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

侗族语言文字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侗族音乐:侗族音乐丰富多彩,有侗族大歌、侗族小歌、侗族琵琶歌等。

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侗族建筑:侗族建筑以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侗族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

(4)侗族服饰:侗族服饰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侗族女子传统服饰为银饰、绣花衣、围裙等,男子则为对襟衣、长裤、绣花鞋等。

三、侗族风俗习惯1. 婚姻习俗: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分为求婚、订婚、迎亲、拜堂等环节。

侗族婚礼注重礼仪,强调夫妻间的和谐相处。

2. 丧葬习俗:侗族丧葬习俗讲究厚葬,认为死者灵魂会在阴间继续生活。

丧葬仪式分为入殓、出殡、守灵等环节。

3. 节日习俗:侗族节日众多,如侗族新年、花炮节、芦笙节等。

这些节日既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

四、侗族社会发展现状1. 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侗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产业成为侗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2. 教育事业:侗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

侗族文化——精选推荐

侗族文化——精选推荐

公元6到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

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

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

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

截止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401万人。

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分南北两方言区,但差异不大。

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完全说汉语。

侗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推行起来,现在基本通用汉语。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

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

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

侗族大歌、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侗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的访的男青年多为荣。

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

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

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

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

好饮酒,嗜好酸辣味。

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

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和探究的对象。

本文将从侗族文化的背景、传承情况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侗族文化背景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东、江西、云南等多个省份,其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

侗族文化在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影响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体系。

传承至今的侗族文化有着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基础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侗族文化传承情况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侗族群众一直以来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高度重视的事项之一。

目前,侗族文化在传承上既有积极发展的情况,也有面临挑战和困难的情况。

一方面,政府在加强侗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

侗族群众也在继承和传承侗族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包括传统歌舞、习俗和语言等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社会文化冲击,对传统的侗族文化和传统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同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使传统的侗族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和传承。

三、侗族文化发展前景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侗族群众的努力和社会各方的支持。

政府应继续制定并放实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侗族文化的记录和研究,创建并完善涉及侗族文化的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文化机构。

同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也应得到更多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侗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侗族文化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宝藏,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只有保护、传承和发展好侗族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兼容,并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侗族的简要历史

侗族的简要历史

侗族的简要历史侗族总人口为3495993人(202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南,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湖北省恩施等地。

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地。

侗族地区在我国云贵高原的东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

境内青山迭嶂,碧水萦回,既有激流险滩,又有清溪幽谷,既有高山峻岭,也有低丘平坝,土壤肥沃。

气候温暖,霜期短,年均气温在15℃左右,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

侗族人民有自己语言,但没有文字,分南北方言区。

北部方言区和汉族人民交往密切,语言中吸收汉语词汇和使用汉语语法形式较为普遍;南部方言则保持古老面貌,元音分长短,有一套完整的促声韵。

南北方言语法规则基本一致,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就能通话。

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正式着手侗族文字的设计工作。

1958年在贵阳召开侗族语言文字讨论会,通过了侗文方案。

侗族人民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

新创制的侗文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以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车江话语音为标准。

侗族历史源头,史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在这块土地上;第二种则是从南部方言区侗族流传的“祖公上河”迁徙歌谣,推测侗族是从都柳江下游梧州一带沿河而上迁徙到了现在居住地;第三种认为,侗族是由长江下游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着沅江迁徙而来,他们的理由是北部方言区侗族中由“祖公进寨”的传说;第四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份是土著,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外地其他民族,最终发展成了现在的侗族。

侗族聚居地,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商於之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朝属武陵郡和郁林郡。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则被称为“五溪之地”。

侗族形成单一民族时,就是在隋唐时期。

到了唐朝,侗族酋长、首领归附中央王朝,唐朝在“峒区”设立州郡,任命当地首领为刺史。

『贵州』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

『贵州』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

『贵州』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原创:贵州沙滩老鳖正如我不单纯地认为乌江河套一带的酒文化是古代盐道上的挑夫们喝出来的,我也不单纯地认为优美动听的侗族大歌是古代乡民们在山谷中编出来的。

中国西南地区在商周以后已经边缘化,中古以来都属于边地。

这种至今依然存留于西南僻壤的东方酒文化和东方民歌文化的桂冠,必定既与古代先民的劳动生活有关,也与某种曾经存在的自成体系的地域文明有关。

在《夜郎国志》、《竹国夜郎》书稿中我认为,乌江以北、长江以南今遵义、泸州、宜宾、毕节、铜仁一带的乌江河套及周边地区的酒文化,与远古时期的赤帝部族、上古时期的鱼互部族、先秦时期的鳖巴部族、秦汉时期的濮人、后世的仡佬族和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与商周时期的鳖国、秦汉时期的夜郎政体密切相关。

北盘江上游一带属于战国、秦、汉时期濮人的拓展区域,也是巴文化与越文化重叠的区域。

汉代的鳖县、符县、平夷县、夜郎县均属于这个部族文化的核心区域,到了晋代分鳖地半为平夷郡(今遵义、毕节、及泸州南部一带),半为夜郎郡(今安顺、六盘水一带)。

萧梁时期彝部占领该地区,唐末彝部退出原鳖县(今遵义及毕节东部)一带。

唐末再起的播州杨保族,就是后世的仡佬族。

那么世居今贵州东南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的侗族,其民族文化形成的大致线索又是怎样?一、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东段的四大民系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东段的世居民族可以分为四大民系:巴濮民系、苗瑶民系、彝罗民系、骆越民系。

濮越混称、夷濮混称,都是夜郎时代部族大团结的结果。

中原学者从外面看起来西南夷都差不多,所以中古以后的文献当中常常濮越混称或者夷濮混称,当代学者则更加随心所欲地乱称。

另外,中古以后的文献当中也时常将本地区的所有民族混称苗人。

许多文献中记载的苗人,并不一定属于苗瑶民系。

而僚、蛮,属于古代南方民族的泛称,并不特指某族。

1、巴濮民系巴濮民系世居长江上游一带,即上古鱼互人,商周鳖巴人,秦汉时期的濮人,后世的仡佬族、土家族等。

侗族历史沿革

侗族历史沿革

侗族历史沿革侗族历史沿革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黔”的地方设立了黔中郡。

唐宋时代,“黔”的名称演变为“峒”或“峝”,“黔首”也演变成为“溪峒之民”或“峒民”。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峒区”设立羁縻政权,委任土官,称为“羁縻州峒”。

《桂海虞衡志》记载:“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

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

”《炎徼纪闻》记载:“聚而成村者为峒,其酋长曰峒官。

”羁縻州一般辖有若干“洞”。

至今侗族地区不少村寨仍保留“洞”的名称,如黎平、从江的肇洞、顿洞、贯洞一带叫“六洞”,岩洞、曹滴洞一带叫“九洞”,黎平的潭洞、特洞一带叫“八洞”,三江、龙胜、锦屏、天柱、新晃等县的不少侗寨也叫做“洞”。

侗族这一族名的来历与“溪峒”之名有密切的关系。

侗族的自称最早见于宋代的史籍,用反切的方法记为“仡伶”或“仡览”。

《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吴自由”。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在辰、沅、靖州之地,有仡伶、仡览”。

辰、沅、靖州之地就是今天的新晃、芷江、玉屏、天柱、三穗、靖县、会同一带,正是侗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带。

这证明侗族先民居住该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于史册。

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或“夷人”。

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观点有四种: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第二种认为,侗族是从都柳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迁徙到今日侗乡的,因为南部方言的侗族中都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第三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的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因为北部方言的侗族中流传的“祖公进寨”歌有这样的传说;第四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份是土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从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侗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侗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侗族侗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侗族,是中国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

这个民族历史悠久,早已有20多个世纪,在中国文化古老的宗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会集中讨论一下侗族文化的知识和特点,具体内容如下:一、历史渊源1、侗族的起源侗族始祖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大禹八氏,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可以确定的说法,侗族也可能是一种混合民族,说它是大禹八氏进入彝-侗族地域后和本地祖先混种而产生了新的民族。

2、迁徙经历侗族可以被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最初定居在今湖南老荆、湖北黄帝、今浙江秦淮一带,后来分组迁徙到四川百草洲,传说是由大禹一统洪水20世纪,侗族人定居在这里继续发展,渐渐的形成了侗族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特色1、宗教侗族以信仰棕榈树、马蹄铁为主要宗教特征,棕榈树被侗族人视为家庭幸福、繁荣的象征,马蹄铁被视为原始神明拜祭的工具,因此马蹄铁在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传统服饰侗族的传统服饰有着其特色,如男式黄色袈裟,妇女白色纱衣等,侗族女性则穿着印花纱衣搭配头饰,做出了美丽独特的画面,而男性则戴着黑布头巾表示谦逊。

三、传统节日1、复活节复活节是侗族传统节日,它与现代的复活节没有关系,传说当时侗族人要为正月十五起床吃晚餐,明天才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复活节,它也是侗族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

2、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传统的七夕小诗,侗族历史上断代流传的一段皮肤萨宣言,饰以传统民间故事,表达了侗族民族的历史和情感,是侗族文化的一个象征。

四、文学作品1、太姥山记太姥山记是一部以侗族民俗、风俗以及相关历史出发的文学作品,1911年版本由贡沙颂完成,由此成为侗族老农科学文学中的重要成果,受到了当地青年学子的热切关注。

2、谐音诗谐音诗也叫侗书,由一组谐音词和玩笑词组成,它也可以拨动人们的心弦,由此可以看出侗族文化在文学方面的丰富多彩,它不仅可以表达一些社会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它表达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侗族

侗族

三江侗族
南部侗族
侗族男子
侗族大歌
侗戏
过侗年
姑娘节
花炮节
月也
吃新节
香禾糯
油茶
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 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 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 龙胜等县。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 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 “康族”。 侗族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它是由叙事说 唱发展起来的。侗族民歌尤以比喻见长。箫笛是 他们的乐器。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 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 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 髓。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侗族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通过全面了解和总结侗族的现状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的文化遗产。

一、侗族的历史和起源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9年。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巴人,他们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

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逐渐迁徙到了现在的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侗族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特色。

二、侗族的文化特色侗族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和建筑等方面。

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汉族和壮族有一定的语言联系。

侗族的服饰以花色多样、绣工精细而闻名,尤其是女性的服饰更是绚丽多彩。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侗族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房屋高大宏伟,风格独特。

三、侗族的经济状况侗族主要以农、林、牧、渔为生,农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

种植水稻、玉米、高粱和蔬菜等是侗族人民的主要农作物。

此外,侗族还以独特的经济活动——侗寨木楼游为主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侗族的生活方式。

同时,侗族的手工艺品也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侗寨木雕、竹编和苗绣等。

四、侗族的社会现状侗族的社会组织以家族和村落为基本单位,有着严格的婚姻制度和村规民约。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欠缺。

同时,侗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压力,现代化对其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五、侗族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应加强对侗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而闻名,下面将给您介绍一些侗族的人文特点。

一、历史渊源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侗族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黔东南地区,后迁徙至湖南、广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语言文字侗族人民主要使用侗语进行交流。

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支的一种语言,以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象形文字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书写方式。

三、传统服饰侗族人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男性主要穿着长衫、短打、腰带,女性则以长衫、长裙、头巾等为主。

服饰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刺绣、蛙纽、银饰等,极具民族特色。

四、民间音乐舞蹈侗族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而著名。

侗族的民间音乐以木管乐器为主,如葫芦丝、苦丁笙等,悠扬的旋律和柔美的节奏让人陶醉其中。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演奏乐器,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民居建筑侗族人民的民居建筑以侗寨为主要代表,侗寨是侗族居住的特色村落。

侗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木结构,屋顶两边各有两个倾斜的角度,形似羊角。

寨中的建筑以“三堂两院”为主,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

六、丰富的民俗活动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其中,腊八节、苗年、苗族杀猪节等是侗族人民比较盛大的节日。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歌舞表演等活动,沉浸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

七、传统工艺侗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手工艺而著称。

银饰制作、木雕、刺绣等是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深受民众喜爱。

这些传统工艺品以其细腻精致、注重细节的特点而广受赞誉。

总之,侗族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俗、服饰、音乐、建筑等文化元素,彰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侗族的由来

侗族的由来

侗族的历史由来侗族文化及历史全国侗族人口约为二百九十万人。

民族概况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僚”。

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

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

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

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社会经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侗族地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

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占有土地为贫下中农的20倍以上,地主阶级通过地租向农民进行剥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商学院09级会计二班杨伶燕学号:20094084058 人类作为现今地球唯一高智慧生物,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好奇着,追求着我们的起源与发展。

而人类文明历史上有着太多璀璨值得我们瞻仰,有太多的谜团需要寻找答案。

神秘的过往,披上了美丽的外衣,我们一代代的流传着无数个美丽的神话。

我国人类起源神话十分丰富,几乎每个民族都有。

根据其生成方式大体上分为自然生人,动物变人,诸神造人三个类型。

但是作为一个侗族人,我最感兴趣的的侗族的起源和发展。

在侗族神话中,人是由龟婆的蛋孵出来的。

《龟婆孵蛋》的神话讲:上古时候,世上没有人类。

有四个龟婆先在寨脚孵了四个蛋。

其中三个坏了,只剩下一个好蛋,孵出了一个男孩叫松恩。

那四个龟婆并不甘心,又去坡脚孵了四个蛋,其中三个又坏了,剩下一个好蛋,孵出一个姑娘叫松桑。

从此世上有了人类。

当然,这只是神话故事。

人类的无穷想象的结果。

但是,在有资料可考察的人类历程中,侗先祖先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秦时称“黔中蛮”,汉时称“武陵蛮”或“五溪蛮”,魏晋南北朝隋唐时称“僚浒”或“乌浒”,宋以后称“仡伶”或“伶”,明清时称“侗僚”或“侗家苗”。

传统纺织工艺品以侗锦最为著名。

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笙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民族节日有春节、祭牛神、粽粑节、吃新节等。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少数人从事林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中国侗族的文学,包括该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

侗族神话内容丰富,形式古朴。

广泛流传于侗族民间,在侗族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比较著名的神话作品有《嘎茫莽道时嘉(远祖歌)》、《洪水滔天》、《丈良丈美》、《侗族祖先落寨歌》等。

这些神话形象地反映了侗族先民对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生成的认识,部分神话作品讲述了侗民族的形成和历史以及迁徙等。

民间传说中,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吴勉的传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由于流传时间的久远,这一传说已
和原历史人物的原型相脱离,情节神奇化并和侗族地方风物紧紧联系起来。

此类传说还有《姜映芳》、《姜梓林》、《李元华》、《陆大汉》、《抗刘官》等。

民间故事题材广泛,构成侗族民间文学的主要部分。

反映妇女命运的“侗家三梅”:《娘梅》、《刘梅》和《述梅》,机智人物故事《卜宽》、《陆本松》、《天神哥》等以及众多的动物故事,表现了侗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感情。

侗语民歌分“嘎”、“耶”、“款”三大类,也有人主张分“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四类。

“嘎”为侗语音译,即“歌”,独唱或二人二声部合唱。

“耶”为侗语音译,即“耶歌”。

歌队集体合唱。

“款”为侗语音译,即“款词”,只诵不歌。

大歌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

大歌由集体吟唱,是一种多声部自然声的演唱方式。

坐夜歌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

坐夜歌又称走寨歌和青年男女歌,因经常用琵琶伴奏,也称琵琶歌。

坐夜歌是一种情歌,男女青年在表达彼此爱慕之情时,可即兴而编,借歌传情。

有些编得比较好的歌也会被他人借唱,从而逐渐变为传统的唱段。

"情人歌"是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和湖南通道、绥宁以及广西三江、龙胜等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作品,"情人歌"语言生动而且韵律严格。

多耶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

多耶,是在寨和寨之间集体走访中的集体歌舞活动,男女分队,围成圆圈,载歌载舞。

侗族谚语;“饭养身,歌养心。

”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人类两大需要一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侗族人民勤劳勇敢,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他们长朗的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糯米文化、鱼文化、杉木文化,鼓楼文化等等。

这就是“饭养身”。

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艺术,创造了驰名中外的侗族大歌。

这就,是“歌养心”。

当传统歌舞已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和艺术追求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新的需求——反映复杂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文化艺术。

为满足这种精神需要,他们又创造了侗戏。

侗戏鼻祖吴文彩从小熟悉侗族大歌,又懂得汉文化,他看到汉族地区演戏,就想让侗族人民也能看到戏。

但是侗族群众不懂汉语,怎么办呢?为满足群众这种需求,他在侗族歌舞的基础上,借鉴汉族戏剧而创造了用侗语侗歌演出的戏剧。

侗戏产生,当时已算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了。

然而,在这种满足之后,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更高的艺术追求。

这种更高的艺术追求,艺术需要。

又促使侗族歌师和戏师们去进行新的创造,增加新剧。

高表演水平。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侗戏发展了,提高了,产生了诸如《珠郎娘美》等著名的剧目。

当今,传统的侗戏已不能满足侗族人民表现新的生活、追求更高的艺术的新的需要,这又促使侗族艺人们去探索,改革,创新。

每个民族每个时期的文化的发展都不能割断历史,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而去构筑空中楼阁。

每个民族都只能把自己过去历史的终点作
为走向未来的起点。

我们不能保守传统,也不能抛弃传统,只能在传统基础上去发展。

发展是个扬弃过程,发扬传统中积极的优良的东西,克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

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不仅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而且指出批判继承传统的目的意义,那就是:第一,它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第二,它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指出这两点,对于我们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说,特别重要。

就第二点来说,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抱民族虚无主义态度,看不起自己。

自卑自贱,必然缺乏生活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

侗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人数和地域的分布让其在发展之路上困难重重。

但正是这些阻碍让其民族文明得到了保留。

而且,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神秘的起源与存在。

起源值得我们追寻,但发展则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