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教学
基于“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
基于“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了解和认识“前概念”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之前已经存在的关于这一概念的模糊、片面或错误的认识。
这些“前概念”可能来自学生的日常经验、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采取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问、讨论以及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对某一概念的认识情况。
还可以借助一些科学实验或参观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中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进一步地,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性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前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对于学生已有的认识错误,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从而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前概念”的错误之处。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探索、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不同实验结果,学生可以逐步意识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从而建立正确的蒸发、气化等概念。
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科学认知发展是一个由表层概念向深层概念逐步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后,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些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引导和促进,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复杂的科学概念体系,促进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成功的彼岸——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前概念的应对策略
可 以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着 手 :在 课 前 有 目 的 地 设 计 一 些 问 题 调 查 一
些学生 . 以此 获 得 学 生 的前 概 念 .
们 所 了 解 的 只 是 表 面 上 的 东 西 至 于 铜 、 、 三 种 金 属 谁 的 导 电 铁 铝
的认 识 就 有 可 能 不 同 如 健 康 食 品 的 标 准 是 什 么 ? 有 的学 生 家 长
的。
三 、 别 差 异 性 个 学 生 前 概 念 的形 成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受 他 们 所 处 生 活 背 景 和 经 验 的影 响 .不 同 的 学 生 对 同 一 事 物
习 物 体 的 导 电性 能 之 前 就 已 经 知
道 了 金 属 的 导 电 性 能 很 好 .而 他
多 的 了解 和 探 究
融 入 了学 生 自身 的 认 知 体 系 . 所
以 学 生 的前 概 念 还 具 有 一 定 的 稳
的前概念 .能做的就是 深入地 了 解 学情 .勇 敢 地 面 对 学 生 的 前 概
念 . 只有 运 用 多 种 方 式 . 前 概 念 把
定 性 比如 . 里 的热 水 快 速 蒸 发 壶
根 据 学 生 前 概 念 的 具 体 情 况 预 设 或 调 控 自 己 的 教 学 怎 样 才 能 提 前 了解 学 生 的 前 概 念 呢 ? 我 觉 得
小 学 生 的 前 概 念 大 多 来 自他 们 的 生 活 经 验 . 他 们 只是 凭 借 着 对 事物 的 感 觉 和 一 些 直 观 的 经 验 来 解 释 其 中 的现 象 这 种 解 释 只
性 能 最 好 .几 乎 所 有 的 学 生 61 00
其 他/ 海撷 英 教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一、前言儿童科学前概念是指儿童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所形成的对科学概念的非正规理解。
这种前概念对儿童的科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对于科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
二、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1.具体形象性儿童的前概念往往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通常以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观察为基础来理解科学概念。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因为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升起和落下,而不知道太阳只是地球上能源的一种形式。
2.直觉性儿童的前概念往往是直觉的,他们通常依靠直接的感觉和经验来形成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物体的大小和距离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他们直接观察到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变化。
3.朴素性儿童的前概念往往是朴素的,他们通常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因此他们的理解可能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地球是平的,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地球是球体的科学知识。
4.多元性儿童的前概念往往是多元的,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同一个科学概念。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动物和植物是不同的生物分类,但他们也可能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具有生命的物体。
三、结论综上所述,儿童科学前概念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觉性、朴素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方式,也为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科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前概念,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同时,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思维发展,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分析与对策
课程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分析与对策杜建伟(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栎社小学,浙江宁波)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和科技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许多的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教学模式。
中高年级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已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是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
针对小学生所具有的这种模糊的科学前概念,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前概念引导与纠正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景一:《运动与摩擦力》有学生提出摩擦力大小与快慢有关。
老师就问有多少学生也有这样的想法时,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于是,老师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用实验验证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看看孩子的猜想是否正确。
该老师特别观察了“摩擦力大小与快慢是否有关”实验小组,在实验中,有学生边做边说:“我怎么觉得小车越快测力计显示的数值反而越小了。
”接着,他们小组又重复实验起来。
汇报时,该老师有意地先读了其他三个小组的结果,数据认为速度快与速度慢的摩擦力相差很大,速度慢的平均只有2牛,而速度快的平均有5牛。
接着又读了刚才那个小组的数据,速度快慢时的摩擦力差异只有0.1牛,但他们仍得出结论: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摩擦力越大。
(但我们知道摩擦力大小和速度无关。
)学生似乎已形成了“科学”的已有知识,即实验就是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他们在做实验时,即使有疑问,也要让实验数据去符合自己的猜想。
情景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出示一只玻璃瓶)能让这只瓶子发出声音吗?生:(上台演示)敲、吹。
基于“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
基于“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一、“前概念”认知的意义1.1 什么是“前概念”“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经验和观念。
这些“前概念”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有时候还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这些“前概念”会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1.2 “前概念”认知的重要性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新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与新概念相关的正确“前概念”,那么他们在学习新概念时会事半功倍;而如果学生持有错误的“前概念”,那么他们在学习新概念时会遇到困难。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前概念”,构建正确的“前概念”。
1.3 “前概念”认知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认知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础认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和重组,帮助他们建立新概念的认知框架。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1 调研学生的“前概念”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在相关主题领域的“前概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通过这些方式收集学生的“前概念”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新概念。
2.2 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引导他们逐步丢掉错误的“前概念”,建立正确的认知框架。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从而纠正或加深他们的“前概念”。
2.3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帮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基于“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
基于“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拥有的关于该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前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框架,提高科学的学习效果。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讨论或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初步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二、引导学生反思前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前概念。
提问学生有关某一知识点的经验、观点或解释,通过他们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前概念,并且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错误或不完整之处。
三、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在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存在错误或不完整之处后,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可以通过展示正确的科学实验、实际操作或提供相关的例子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改正错误的前概念。
四、建立正确的概念框架在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框架,使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知。
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实例、进行实验观察或其他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五、加强概念的联系和迁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与已有的概念进行联系,帮助他们将学到的概念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将已学概念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六、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测验或其他评估形式来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基于“前概念”的认知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反思和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框架,加强概念的联系和迁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引领学生从“前概念”走向科学概念的实践与探索
有的学生认为面粉既不像沙子又不像食盐。 此时学生遇到 了与原
小学生 的前概念往往 具有广泛性 、 隐蔽性 、 差异性等 , 以 有经验不一致的观点 , 所 这种不一致导致了认知 冲突的产 生 , 思维 在课堂教学 的过程 中 , 学生会 出现怎样的前概念 , 很难想 出来 。 也随着扩散 , 课堂上的精彩也跟随着呈现在 大家眼前。 如果教师在平 时教学 中, 做个有心人 , 多注意收集学生的各种前 2 从 别 人 的 前 概 念 中激发 灵 感— — 如 丝 小节 层 层 乱 . 大 弦 .
概念 , 对这些前概念进行梳理归类 , 么在真正的课堂教学的过 小 弦错 杂 弹 那
程中 , 教师就可以从容地应对学生的差异表现了。
1 问卷调 查— — 客 观 全 面地 突显 前概 念 .
每一个小学生具有 的前概念各不相同 , 各有各 的特 点 , 对于
同一现象 , 同的学生会出现一些不 同的解释 。 不 这些不 同主要缘
中的变化更像沙子 , 因为面粉和沙子一样 还可以看 见 ; 而有 的学
学概念 的“ 必然生长 点” 通过对其逐步的修正 以完成对 科学概 生则认为面粉在水 中更像食盐 , , 因为在水中的面粉跟原来 的面粉
念的构建。
-、 突显前概念 , 让心灵之花盛开
看起来是不一样的;还有 的学生认 为面粉既像沙子又像食盐 ; 还
2课 堂提 问——直观有效地 突显前概念 .
一
不是鱼? 在学生 阐述理由的过程 中, 我们可以看 到精彩 的火花无
个概念 的认知 ,往往与这个概念 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相 处不在 。在众 说纷纭 中 , 我们逐 渐可 以理 出什么是鱼 , 鱼具备什 关联。以“ 浸在液体 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某些 因素有关 ” 这一 么特点等的科 学概念 。“ 大弦嘈嘈如急雨 , 小弦切 切如私语 。” 教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小学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而科学学习的前概念则是小学科学学习的基础。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之前所拥有的一些概念和认识,它们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所积累的,是学生进入正式科学学习的基础。
前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前概念的概念、特点、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前概念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前概念概述二、前概念的特点1. 形象性前概念是通过学生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因此它是具有形象性的。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最初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对世界认识的具体和形象化。
学生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取的,这些认识都是具体而形象的。
2. 主观性前概念的形成是受到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影响的,因此它是具有主观性的。
学生的前概念是根据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形成的,它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主观反映。
前概念具有个体性和情感因素,它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观表现。
4. 片面性5. 静止性三、前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学生的前概念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形成的,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与认知阶段,即学生通过感官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感知,获得一些基本的认知,这是学生形成前概念的起点。
第二阶段是概念与概念联系的阶段,即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简单的概念,并且能够将不同的概念进行联系,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是概念的变异和丰富的阶段,即学生开始对已有的概念进行变异和丰富,逐渐形成一些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阶段是前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其具体过程会因个体差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前概念,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前概念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特点,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探究——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课例研究
“ 问” 空 描述实验现象 。在我的引导下学 生勉
说 说通 过 学 习你 了解 r空气 的 什 么性 强 能说 出“ 子的空 问里有 空气” 瓶 但学生还 不 质?还想了解关于空气的什么性质?( 固本 会用 “ 巩 空气有 占据 问的性质” 这个科学 性的
课 学 习 ,为 后 面 认 识 空 气 的 其 他 性 质 奠 定 基 语言来描述实验 中的现象)
() 2 通过 简单 的证 明空气 存在 的实 验认 础 ) 识 空气 的基本性质 。 引言 : 既然空气这 么重要 , 那你们 知道哪 里有 空气 吗?有什么办法 町以证明空 气存 在
在 这些 地 方 呢?
师 :我们再来通过 这个小纸 团的奇 遇来 了解其 中的秘 密吧 。让 我们看看小纸 团的奇
课 堂 教 学 的一 个 片 段 :
师 :猜 谜引入 “ 气” ( 空 的话题 ) 有样 东西 真奇妙 , 不见呀摸不着 。没有它 , 看 风车转 不 动, 离开它 , 飞机往下掉。花鸟鱼虫小 动物 , 没
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 2探 究 空 气 占据 空 间的 性 质 .
学概念学习不仅有利 于学牛对科 学事实性 知
引言 : 通过实验 我们发现 , 生活 中很 多 它 谁 也 活 不 了 。 在 地方都有空气 的存 在 ,那我们就 米研究一下
空气 , 了解 卒气的性 质。
牛 :猜出来高兴 , 口同声 的同答 ) ( 异 空气 师: 你们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 吗?
生 :露出不确定 的表情 , ( 叫答 的人很少 )
实验 一、 吹套在瓶子里 的气球实验 :
引言 : 老师这有一个 气球 , 我把 它套在瓶 看 不 见 , 不 着 … … 摸
基于前概念的小学科学概念教学探讨
性特点 ,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用正确的概念 替 代有 偏 差 的前 概念 。 三、刨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树科学概念 实 践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 应 创 设 良好 的 设 计探究情境 ,让学生依据 自身理解 ,对实验 操作 以及科学 问题 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然 后 ,教 师 可 选 择 恰 当合 理 的 实 验 参 与 学 习 探 究 ,逐 步 利 用 实 验 现 象 得 出科 学 概 念 ,进 而 阐 释原 理 与 问题 成 因 。 因此 ,我 们 通 过 创 建 新 概念 ,更 新 学 生 的前 概 念 ,在 实 践 教 学 阶 段 中 ,均 应 创 设 一 定 的 问题 情 境 ,尽 量 借 助 各种 各样 的实物 , 使 教学 探 究 更加 形象 生动 。 例如 ,在学习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 生 的 参考 文 献 : 食 物 和 熟 的 食 物 》 有关 知识 时 ,学 生 有 这 样 [ 1 ] 刘 家亮 , 赵建 华 , 吴 向东 . 基 于 思 维 的 前 概 念 :水 果 是 生 吃 的 ,蔬 菜有 些 熟 吃 、 建 模 的概 念 学 习过 程 探 析 ——一 以小 学 科 学 课 有 些 生 吃 ,动 物 全部 是 烧 熟 了 吃 。 于是 上 课 为例 [ J ] . 现代 教 育技 术 ,2 0 ] 1( 5 ) 开 始 后 ,教 师 创 设 了这 样 的 探 究情 境 :学 生 [ 2 ] 周艳华 , 何善亮 。 基 于 前 概念 的 科 学 在 教 师 选 取 的 丰 富 探 究 材 料 之 中 ,慢 慢 品 尝 概念教学探究—— 小学科学《空气 占据空间》 食物 ,体会感受 和接 触各种食 物。学生不难 教 学课 例 研 究 [ 0 ] . 江 苏科 技信 息 (科 技创 发现,有些水果 也可以熟吃,有些动 物也 可 业 )。 2 0 0 9 ( 9 ) 以生 吃 ……通 过 学 生 交 流 讨 ,教 师 引 导 和 归 [ 3 ] 邓 文娥 . 外化 ・ 消除 ・ 建构 ・ 体 悟一~ 纳,使学 生明白:吃食物首先要保证其卫 生 以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谈概念教 学 [ J ] . 安 全 ,其 次 才 考 虑 食 物 的 营 养 和 口味 ,这 样 教 学月 刊 ( 小 学版 )综合 , 2 0 1 3 ( 4 ) 对 科 学 概 念 的 形 成 产 生 了积 极 作 用 。 因 此 , [ 4 ]宁艳 . 基 于 概 念 生态 的概 念 转 变教 学 教 师 在 明 确 学 生 前 概 念 后 ,应 有 目的 进行 探 策略在现代室—— 以小学科学 “ 声音”概念 究 材 料 的 选 择 ,在 特 定 的 探 究 情 境 下 ,进 而 为倒 [ J ] . 华南 师 范 大学 :教 育技 术 学 , 2 0 1 l 便 于学 生 自主 学 习 研 究 ,积 极 创建 新 一 轮 的 科学概念 ,提升学 习能力水平。
科学课教学应注意与前概念和后概念的整合
科学课教学应注意与前概念和后概念的整合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
而我们科学课则承担了科学的启蒙课程。
在小学阶段不但要注意学生现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还应注意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后续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在科学课的教学时注意与学生前概念和后概念的整合。
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在进行某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之前,就已经具有的与此知识或技能相关联的知识或技能。
学生在进行科学课的课堂学习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很多生活中的所见、所听、生活经验,有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汲取的知识,有从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还有自己的主观看法和认识。
这些经验、知识、看法,经过了学生的能动加工,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正确的。
所谓后概念是指在进行了科学探究、学习之后,针对学习内容,在课后或以后的课程中继续独立自主地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就简单地谈谈在科学课中如何将前概念和后概念更好的整合。
一、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课的教学,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课堂情境。
1.在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确立要研究的对象。
有些事物在小学阶段根本不适合拿出来研究,或者要看在什么年龄阶段进行研究。
我曾经见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做中学的案例,是研究分子和原子的,因为年龄的限制,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我对四年级同学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孩子都已经知道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如果仅仅将学习目标定在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那显然并没有教学的必要。
要想再往深处研究又不太现实,在初中会对分子和原子进行细致的学习。
2.在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确立要研究的问题。
对于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不易产生兴趣。
对于过于困难的问题,花了很多努力也不能解决的,也不易产生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及教学对策
所理 解 的 部 分 。所 以 , 即便 在学 习后 学生 通 常 也 不 会放 弃 原 有 的 概 念 . 而
是 对 新 概 念加 以排 斥 . 至 扭 曲对 新 甚 概 念 的 理 解 而 导 致 了 学 生 头 脑 中存
在 的与 科 学概 念 不 一 致 的 认识
1以 自身 的 前 概 念 为 基 石 . . 自我
必 须 充 分 了解 学 生 科 学 学 科 的 原 有
知识 经 验 背 景 . 了解 学 生 有 哪 些 概 念 是 片 面 的甚 至 是 对立 的 . 充 分 运 用 并 学 生 的 原 有 概 念 创 设 教 学 中 的认 知
根 导 线 . 个 小 电 珠 他 们 带 着 自 一 让 己 的前 概 念 随 意摆 弄 。两 个 要 求 : 一
间 的 矛 盾 冲 突 . 现 由前 概 念 向科 学 实
概 念 的 转 变
的看 法 往 往 是 片 面 的 、 糊 的 。在 学 模 习新 知 识 时 . 少 学 生 只 注 意 到 自己 不
四 、 学 科 学 教 学 的 基本 对 策 小 利 用 什 么 方 式 可 以 有 效 地 进 行 概 念 转 变 呢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 有这 样 几 种 基 本对 策 : 道 导 线应 该 怎 么 与 电珠 和 电池 相 连 。 心 急 的 同学 不 断 向教 师 打 听 正 确 的 连法 , 师故 意 置 之 不 理 。 教 突然 , 有个 同 学 的 小 电珠 亮 了 .大 家 都 异 常 兴
冲突. 以此 作 为 引 发 学 生 进 行 概 念 转
变 学 习 的契 机 。 为要 转 变 学 生 的 前 因
概 念 . 仅 告 诉 学 生 “ 确 ” 概 念 是 仅 正 的 无 效 的 .只 有 在激 励 性 的情 境 中 . 在 学 生 的 前 概 念 与科 学 概 念 的 激 烈 碰 撞 中 . 能 解 决 前 概 念 与科 学 概念 之 才
前概念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
是 因为 学 生 没有 单 一 的 、 通 用 的认 知模 型 ( 科学概念 ) 来解 释 教 师认 为是 等 价 的 现象 , 这 就 表 现 为学 生 自身
前 概念 的不连 贯 性 , 也 被 称 为前 概念 的“ 不守 恒 性 ” 。
概 念 是 极 其 稳 定 甚 至 是 顽 固的 。 教 师 经 常会 发 现 , 不 管 自 己如 何 竭 尽 全 力 提 供 诸 多 的 事 实 证 据 来 挑 战 学 生的观点 , 学 生并 没 有 真 正 改 变 自 己的 想 法 。即使 学 生 在 口头 和 书 面上 同 意 了教 师 的 科 学 概 念 。但 当其 置 身 于 真 实 情 境 中 ,那 些 错 误 的 前 概 念 又 会 顽 固 而
3 . 个 体 差 异 性
的基 础 , 当前 概念 与 科 学 概 念 基 本 一 致 时 , 学 生 就 容
易理解 , 教师 的教学相 对顺利 ; 反之 , 学 生 不 容 易 理
解. 教 师 的教 学会 充满 险 阻 。由此 可见 , 研 究 学 生 的前
概念 问题对 于小 学科 学 教 学是 有 着 现实 意 义 的 。
好. 手中的热量被铁迅速地传导走 了。但学生在没有 学习热传导科学概念之前 , “ 铁 比木头冷 ” 这个直观体
验 将 会 以前 概 念 的形 式 牢牢 地 扎根 于 学 生 的头 脑 中。
2 .不连 贯 性
教 师经 常会 发现 , 对于 同一类现 象( 至少在教师
由 于 前 概 念 是 学 生 大 脑 中 早 已 形 成 的 思 维 模 式, 且 在 长 期 的生 活 经 验 累 积 中 又 加 以强 化 , 加 之 儿
科学概念教学的前概念
科学概念教学的前概念科学概念教学的前概念包括科学、科学概念、教学和前概念的概念。
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科学概念是科学中的基本要素,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教学是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学习和教育的重要环节。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所具备的先验知识、观念和经验。
下面将分别从科学概念、教学和前概念的角度对科学概念教学的前概念进行讨论。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核心,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科学概念具有准确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能够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和规律。
科学概念通常包括概念定义、属性和关系等要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思维推理和数学推导等方法进行建构和验证。
在教学中,科学概念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来达到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是科学概念传递和学习的过程。
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验、讨论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科学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所掌握的知识、观念和经验。
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基于其日常观察和经验,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错误性等特点。
学生的前概念可能会与科学概念存在差异和冲突,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成效。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通过对学生的前期认知状况的了解,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策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将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物和桥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出发,逐步理解和接受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开展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事实,从而发现、纠正和重构自己的前概念。
以光学为例浅析儿童科学前概念的成因及教学
李 怡 红
(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学 院 科学 与技 术 教 育 系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 念是 知识的基 本组成单位 , 童在 学习科 学 概 儿 概 念 时往 往 会 受 到 已存在 的科 学前 概 念 的影 响 。本 文 以光 学 知 识 中 儿童 存 在 的科 学 前概 念 为例 。 简要 分 析 了儿 童 前 概 念 形 成的 原 因 , 针 对 这 些成 因提 出 了相 应 的教 学策 略 。 并 关 键 词 : 学科 学 前概 念 成 因 教 学 策略 光 概 念是 知 识 的 细 胞 , 个 体 认 识 和 理 解 外 部 世 界 的 起 点 。 是 进 入 现 代 以后 , 学 技 术 迅 猛 发 展 , 学 知识 不 断 膨 胀 . 就 科 科 这 使 得 作 为科 学 知 识 基 本 单 元 及 整 个 科 学 知识 体 系 的基 本 组 成 单 位 的科 学 概 念 的 教 学 变 得 极 为重 要 。有 效地 理 解 和 掌 握 科 学 概 念 可 以 帮 助 学 生 更 深 刻 地 认 识 各 种 自然 现 象 的 本 质 特 征 ,掌 握 事 物 之 间 的 内 在关 系 ,进 而 达 到 领 会 自然 规 律 的 目 的 。 因此 , 以说 , 学 概念 的学 习是 整 个 科 学 学 习 的基 础 和 可 科 关键 。 随 着 近 年来 人 们 对 概 念 教 学 研 究 的不 断 深 人 .儿 童 的 科 学 前 概 念 受 到 越 来 越 多人 的 关 注 。研 究 发 现 . 童 在 进 人 学 儿 校 接 受 正 规 教 育 前 , 一 科 学 概 念 和 现 象 已 经 有 了 自 己 的 对 观 点 和 解 释 , 学 校 教 育 需 要 考 虑 学 生 的这 些 前 概 念 . 对 而 并 其 进 行 有 效 的肯 定 、 展 或 纠 正 。 光 是 儿 童 生 活 巾 经 常 接 触 扩 到 的一 类 事 物 ,本 文 以 光 学 中儿 童 存 在 的科 学 前 概 念 为 例 。 讨论 了儿 童 前 概 念 形 成 的原 因 . 针 对 这 些 成 因 . 出 了相 应 并 提 的 教学 策 略 。 儿 童 生活 中的 光 学 前概 念 儿 童 生 活 中 的 科 学 前 概 念 涉 及 儿 童 生 活 的各 个 方 面 , 有 关 于 生 物 学 的 , 关 于地 理学 的 , 其 中 人 们 研 究 较 多 的 . 有 但 并 且 已 经 取 得 一 定 成 效 的 是 儿 童 关 于 物 理 学 方 面 的 一 些 前 概 念 , 文 以其 中光 学 部 分 的概 念 为 例 , 行 前 概念 的讨 论 。 , 本 进 光 字 典 中 解 释 为 “ 耀 在 物 体 上 能 使 视 觉 看 见 物 体 的 那 种 物 照 质 ” 对 于 物理 学 家 来 说 , 是一 种 从 光源 发 出 的 、 空 间传 播 , 光 在 的物 质 实 体 . 具 有 多 种 特 性 : 均 匀 介 质 中 . 会 以一 定 的 它 在 光 速 度 沿直 线 传 播 , 当其 在 传 播 过 程 中 遇 到 物体 时发 生 相 互 作 用 , 生 反 射 或折 射 ; 果 没 有 物 质 阻挡 将 一直 传 播 下 去 。 以 产 如 上 这些 都 是 经 检 验 的科 学 知 识 . 儿 童 是 如 何 看待 光 的呢 ? 但 他 们是 如何 解 释 生 活 中各 种 丰 富多 彩 的光 现 象 的 呢? 他 们 对 光 的特 性 是 如 何 理解 的 ? 以 下是 我 整理 的儿 童 关 于 光 的一 些 科 学前 概 念 。… 介 绍 这些 前 概 念 之 前 , 先 对科 学教 育 中 的科 在 首 学概 念 进 行 一 个 简单 的界 定 在 哲 学 上 . 念是 指对 事 物 本 质 概 特征 的反 应 。 而科 学 教 育 中所 指 的概 念 除 了一 般 的 科 学 概 念 外, 还包 括 大 量 的 概念 性 知 识 , “ 球是 球 形 的。” 地 球 围 绕 如 地 “ 太 阳转 。 等 。 此界 定 的基 础 上 , 童 在 光 学知 识 中存 在 的 前 ” 在 儿 概念如下 : 1 光 等 同 于 光 源 或 光 的实 体 ” 一 概 念 。并 且 只把 强 光 看 做 是 光 , 引起 强 烈视 觉 这 不
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 的意义与应用初探
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意义与应用初探作者:段小霜来源:《祖国》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科学教学经验,围绕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意义与应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文中所有观点的得出都是经过仔细分析得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就此问题对基层科学教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前概念小学科学教学意义应用科学前概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意义与常见问题,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在中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较受观注的。
但抛开观注度不谈,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却没并不理想,经过仔细分析我发现,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致力因素则包括基层教师对前学前概念的定义及其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对科学前概念的获取方式使用不当、前概念与概念本身的过渡工作不到位,下面我就围绕这几个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科学前概念的定义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是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
而科学前概念,又被称为迷思概念、另有概念或自发概念,是在学生进行相关科学概念学习之前,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与体会,形成对某种自然现象的主观认识。
科学前概念的产生多源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不同自然现象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并通过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累积,在其大脑中逐渐形成的一些与科学知识相似、相悖或不尽相同的认识与观念。
通过多年的基层科学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科学前概念构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某种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并与教学活动收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二、前概念应用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意义(一)科学前概念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構建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素质教育也对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科提出了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做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的共同要求。
但因我国学校教育在过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前,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理念,导致咱们当前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仍旧无法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基层教师往往习惯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为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
基于学生前概念分析的小学科学教学改进
知 ,有 时 也 可 以提 前 检 测 一 下 整 个 单 元 某 些 相 关 的 科 学概 念 , 以便 更 多 地 了 解 学 生 。第 二 , 书 面 前 测 的
题 型可以是多元 的 .并且 应该 能使他们 作出简单 的
回答 。第 三 , 用 文 字 对 学 生进 行 前 测 。 文 字 表 述 应 该 是 适 宜 于 儿 童 年 龄 段 的 ,内容 应 该 尽 可 能 地 贴 近 他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运用学生的前概念和自身的示范作用及制定与设计实验计划等方式,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是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一、巧妙运用学生的前概念,教师促进探究的开展在执教《磁铁有磁性》一课中,由于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都玩过磁铁,所以对磁铁并不陌生。
课程标准中写道: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时,头脑不是一张白纸。
因而使用了谈话的形式:说到磁铁,同学们都知道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呀?那你认为磁铁到底可以吸引什么样的物体?学生大部分都能说出铁,有的同学说金属,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经常说课堂是学生的,要以学生为主体。
接下来,用了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学生的前概念。
教师紧接着问:那这个实验如何来做?又把探究的问题抛给学生,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科学实验的能力,他们能够说出自己想如何去实验的方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争取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的课堂效果是最有效的。
师:现在同学们预测下,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小组讨论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记录表(一)预测上。
教师巡视,观察到同学们做完之后,让同学们说想法。
大胆的猜测是科学课堂上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学生自己猜测,小组合作交流,最终确定自己的猜测。
在这个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都到了预想的效果。
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是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上面的探究活动中,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二、教师示范作用辅助科学探究的开展随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提倡和渗透,学生学习主导作用越来越被我们重视,而教师的教学主导却被忽视了。
聚焦“前概念”的科学教学
聚焦“前概念”的科学教学什么是“前概念”“前概念”是指在学习某一学科或领域之前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它们是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前提。
在科学教学中,“前概念”指的是与某一科学领域相关的基础概念、原理、理论或实验方法等等。
在科学教学中,学习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了与学科相关的前概念。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前概念,那么后续的知识就很难理解和掌握。
因此,重视前概念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为什么要重视“前概念”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忽视前概念,会导致以下后果:•学生学习困难: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前概念,很难理解新知识的含义,更难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降低: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前概念,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可能感到举步维艰,对该领域的兴趣也会随之降低。
•学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前概念,他们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很难发挥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重视前概念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重视“前概念”在科学教学中,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了前概念,有以下方法可供选择。
按照前概念分类教学一种方法是按照前概念进行分类教学,让学生先掌握前概念,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授化学中,可以将原子理论、分子理论、化学键、反应类型等等“前概念”按照适当的顺序教授。
引入前概念的教学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引入前概念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新知识之前,通过回顾前一个主题来引入前概念。
例如,如果教授“摩擦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之前已经学过的力的概念,再慢慢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演示法演示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前概念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等手段来展示前概念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教授电流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使用实验器材演示电路中电流的流动,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流的概念。
知识框架法知识框架法是一种建立前概念体系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层渐进式的学习和理解,学生逐渐建立了前概念的框架,并将其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教学刘忠学摘要:前概念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学生不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的已有认识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造成了认知上的困难。
本文列出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前概念的一些研究成果,从中分析出它们的一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科学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前概念;教学;小学科学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
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
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研究和调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目前国外对于学生的前概念研究已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现在我国的一些科学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研究。
下面是本人及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科学前概念一些研究结果。
希望这些研究能给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一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调查以下这些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提问法,另外在访谈中有的还用到了绘图和实验操作等手段。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8-12岁的小学生。
1.对地球的认识访谈的对象是8-11岁的小学生,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引力问题的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五种。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平的,不是像球体一样圆的。
当访谈者问这些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时候,他们几乎都说地球是球形的,而当访谈者进一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解释时,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事实,在他们思维的深处还是认为地球是平的。
以下学生绘制的关于地球形状的解释图正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 (a)是一位8岁小学生画的。
她认为地球是圆的,就像地面上的路一样弯曲。
图片(b)是一位8岁小学生的解释画。
他认为地球是圆,就山顶的形状一样。
图片(c)也是一位8岁小学生的解释画。
他认为存在两个地球,一个地球在天上(图上的小圆代表的是天上的地球),它是圆球形的。
另一个是我们脚踩的地球,它是扁平的。
图片(d)是一位11岁学生的解释图。
他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面是平的,地面的周围是海洋。
他还画了一个哥伦布环球航行的路线图。
图片(e)是一位10小学生的解释图。
他也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面是平的,地面的周围是海洋。
还认为只有通过宇宙飞船才能发现地球是圆的。
(2)地球是圆的,但它上部是空气,下部是地面和水;在 8-11岁的学生中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但是它是由两个半球合成的球体。
上半个球体充满了空气,下半球体是地面和水。
当访谈者让学生进一步解释地球上的日出日落的时候,他们绘出了图(b),他们认为太阳围绕着地球东升西落,周而复始。
(3)地球是球形的,但是他们不明白地球引力的方向。
对于那些知道地球是一个实体的球的学生,访谈者让他们画出装有水的瓶子放在地球的不同位置会出现的情况。
右图是学生绘制的图。
图上有两个瓶子其中一个塞有盖子,另一个是敞口的。
放在地球上方的瓶子里的水位于底部,而放在地球下方的瓶子的里水会往下流,敞口的瓶子里的水将全部溢出。
有相当多学生持有这种观点。
这说明有些学生对于地心引力还不了解,还没有真正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质。
如果再让学生画在地球上朝同一个开口、不同方向的隧道扔物体的情况,学生会绘制出下图中的错误图。
当访谈者问学生的原由时,他们的回答是图(a)中K路线朝下一些,所以物体会落入到K隧道中。
而图(b)的隧道N更竖直一些,所以物体会朝着N路线落下。
(4)地球是球型的,知道地球引力指向球心,但是不明白地球引力的作用情况。
对于那些已经知道地球引力指向的学生,访谈者让他们解释物体穿越地心隧道的情形。
以上学生所画的解释图都认为物体能够穿过隧道。
这说明了学生不明白地球引力的作用情况。
(5)这种观点与科学的观点一致。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画出了以上正确的解释图,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只是一种巧合。
所以从总体上看小学生还无法解释有关地球引力的作用效果。
2.力与运动对于力与运动,8-11岁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五种观点:(1)力与活着的物体的有关,只有具有生命的物体才有力;(2)物体运动的时候一定有力的作用;(3)物体运动得速度越快,它所受到的力也就越大;(4)如果物体不运动了,它就不受力了;(5)假如一个物体在运动着,那么作用在它上面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持观点(1)的多是一些年龄相对较小的学生。
其他四种观点在这些学生中间极其普遍。
如上图所示,学生认为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受到向下的力作用,物体下落得越快受到的力就越大;当物体往上运动时会受到向上的力的作用,当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它就不受力了。
3.有关人的消化道当访谈者问:学生食物从口进入以后,它们在人体内所经过的路径如何?学生的回答大致归为下图中的三类:一个入口,一个出口,如图(a)所示;两个入口,一个出口,如图 (b)所示;两个入口,没有出口,如图(c)所示。
4.有关简单电路访谈者首先让8-11岁的学生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来点亮一个小灯泡。
当灯泡亮了以后,让他们解释电路的电流情况。
学生一般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种观点如图 (a)所示,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发到达灯泡,于是灯泡就亮了;第二种观点如图 (b)所示,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两端出发到达灯泡;第三种观点如图(c)所示,电流从正极出发,然后经过小灯泡,最后流回负极。
第三种观点是科学的。
访谈者给出正确解释后,让学生进一步用串联的方法点亮两个功率不同的小灯泡,然后再问他们在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情况。
结果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解释是,学生认为更亮的灯泡流过的电流更多,电流从正极出发的时候电流量较大,当它回到负极的时候电流就变少了;第二种解释是,流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一样多,但是电流从正极出发的时候电流量较大,当它回到负极的时候电流就变小了。
4.有关光的概念访谈的对象:10-11岁的学生;地点:在一间明亮的教室里。
问题(1):光在哪里?学生:光无处不在;学生:光在天花板上的灯泡里;学生:晴天的光更亮一些,主要与天气有关。
问题2:光和影子有什么关系?学生:影子是一种黑色的光照射形成的;学生:光照射到物体上,然后物体就会把影子映到墙上;学生:光照到物体上,把它的前面照亮了,但是却不能穿过这个物体,因此它的后面是黑的阴影;学生:如果把一个板子放在灯光下,墙上就会出现影子,是因为灯光被板子挡住,就好像一堵墙,如果把板子拿走,影子就消失了。
问题(3):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学生:需要时间,假如太阳没有了光了,大概地球需要三四个月以后就黑暗了;学生:灯开了,光就看见了,不过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因为电流到达灯泡需要一些时间,而光的传播本身不需要时间。
问题(3):为什么在太阳光下放大镜能够把纸烧着?学生:因为放大镜能够聚集光;学生:通过放大镜以后光就更多了,所以就更热了;学生:通过放大镜以后,光线没有变多,只是聚集在了一起;(如果让学生画一张光线通过放大镜的光线图,学生绘出了下图:先是几条光线,经过放大镜以后就变成一条很粗的光线。
)5.有关浮力的概念对于浮力学生存在以下这些观点:(1)一块长木头竖着放人水中比横着放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小,因为竖着放底面积小,而横着放底面积大,所以它的浮力就大;(2)大小一样的实心铁块和空心铁球放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不同,空心铁球所受的浮力大,因为空心球里有空气;(3)物体浸没得越深,它所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因为往水中按物体时越深越费力;(4)沉没于盛水容器底部的物体不受浮力,因为它漂浮不起来;(5)同样大小的铁块和木块完全浸没于水中,木块所受的浮力大,因为一松手木块就能漂起来;(6)不施加外力,铁块不能漂浮于任何液体上,因为铁太重要。
以上观点是通过让学生进行有关浮力的实验所发现的。
学生的这些原有经验很多都是非科学的。
所以他们很难理解阿基米德定律,也很难相信铁块会漂浮于水银面上。
因为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浮力现象和形成的已有认识阻碍了他们的理解。
6.有关水的蒸发研究的对象是60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生活在农村,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蒸发的知识。
)问题(1):把装满水的玻璃杯放在窗户的阳台上,过几天后杯子里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水不会发生变化(持这种观点的较多);学生:水可能会变少,如果要问他们水变少的原因时,可能是小动物或人把它喝了;学生:水变少,因为水跑到空气里了(极少数学生这样认为);学生:水会变多(但是他们给不出理由)。
问题(2):用湿粉板擦擦黑板,黑板上留下一道水痕,但不久以后水痕就消失了,那么这些水究竟都到那里去了?学生:水转进了黑板里,被黑板吸收了。
问题(3):衣服晾在屋子里和晾在外面阳光下,哪个干得更快?学生:在阳光下干得快些。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自己在阳光下干的快些。
如果要他们进行解释,他们说因为外面热一些,很少有人说温度加快了水蒸发的速度。
)问题(4):一滴水在电风扇下吹是不是干得更快些?学生:在电风扇下水干得更快些。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在电风扇下水干得更快些,但他们却说不出原因。
)问题(5):把水倒在桌子上和放在细长的小杯子里,哪个里水干得更快?学生:一样快;学生:倒到桌子上水干得更快。
(但是他们却说不出原因。
)7.关于溶解与结晶研究对象是46名四年级的农村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过溶解的知识)。
在访谈前准备了一小盆水、几袋食盐、锅和燃具,然后问学生以下问题。
问题(1):这些水能溶解多少盐?学生:能把全部的盐溶解。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能把所有的盐都能溶解掉。
于是访谈者让学生把盐溶解到水中,结果发现水只能溶解掉一定的盐。
看到这个现象,学生感到很惊讶,他们使劲地搅拌和捣碎食盐,认为通过这种方法能把更多的盐溶解掉。
可结果盐还是不溶解。
于是访谈者再问他们第二个问题。
)问题(2):你知道盐是如何溶解于水的吗?请猜想一下!学生:盐溶于水就像冰雪的融化一样,融化成水后就溶解了。
问题(3):把盐水蒸干后,盐会不会析出来?学生:盐不会析出。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盐不会析出来。
他们认为盐会随着水的蒸发而消失到空气当中。
于是访谈者把盐水倒入锅里加热,直到把所有的水都蒸发完,结果析出了食盐的晶体。
对此学生感到很惊讶,认为不可思议。
)8.生命体死亡后会怎样?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德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所做的一项调查,他想了解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解释情况。
学生的回答有:KEITH(8岁):有一些会被埋掉,或是被白蚁吃掉。
PAT(8岁):到地底下去了,会分解。
CECI(6岁):一个东西死了以后,它就再也不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