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合集下载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年级:高一学科:历史主编人:夏克传审核人:时间:2014年12月姓名:小组编号:【学习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重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难点】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预习指导】一、开国大典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以为国旗,《》为代国歌。

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中国的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创立: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宪法体现了和两大原则。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2、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政治①建立:1949年9月举行的,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制度。

② 完善: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和。

③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中共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战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①提出: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的 __________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实行民族的 ___。

”②确认: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加强了,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进入新课】课件显示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师介绍: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生根据课本指出史实。

1、新政协召开课件展示:新政协召开情景及共同纲领、国旗、国歌等图片(教师边展示边介绍)2、开国大典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当看到雄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的意义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回顾一下(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回答)。

新中国建立以后,就把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

结合课标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构成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内容。

学生答后,课件上显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活动: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深刻的理解,课前分组采访了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派代表上台分别汇报你们的成果和感受。

通过推举代表和两位同学的汇报,我们了解到地方人大和政协的工作情况,由小知大,依此类推全国人大和政协的职能和作用。

二、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动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宪法中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以及课件中提供的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思考问题:全国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职能?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供参考答案:职能:立法、监督、人事选举和任命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地位: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活动的原则不同学生活动:根据课前分组情况,由学生推举代表上台,介绍如果自己参加校学生代表将会提出的提案。

最新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考试必备)

最新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考试必备)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新中国成立(1)筹备:新政协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政权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3.内容(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标志: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运行:第一届人大期间,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特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①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曲折(1)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趋于停顿。

(2)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知识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篇一: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认识三大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建国。

为讨论新中国建立的有关事宜,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想一想:假如你是当时的首都市民,你会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哪些内容的报道呢?(让学生经过讨论和协商,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①通过《共同纲领》②确立了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③决定了国名、国旗、国歌、首都等2、开国大典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课件展示图片开国大典时人们激动的场景)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的激动呢?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预习案】一、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在北平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请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

(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以及等四章。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反映了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为奠定了基础。

(5)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年通过的《》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产生和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3)意义:①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运行。

②奠定了的政治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

3、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指导思想:“”。

(3)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学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青岛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2015级新授课导学案学科:历史课题:必修一专题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编号:21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时间:2015.12 班级:姓名:【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 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难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课堂导读】一、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时间:(2)地点:(3)主要任务:(4)內容:(5)注意:《共同纲领》性质:新政协职能:2、成立:(1)时间:(2)政府(政权):(3)政权特色:3、意义:二、法律建设——第一部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目的:2、制定:3、内容:4、性质:5、意义:三、制度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1)初步形成:《共同纲领》(2)正式确立:2、内容:(1)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人大的职权:(3)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3、意义:(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的基础:2、指导思想:3、主要形式:4、基本组织:5、意义:(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2、法律依据:(1)(2)3、五大省级自治区:4、意义:【拓展导思】三个概念的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复习课学案

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复习课学案

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考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高考概况:2007年广东考查《共同纲领》的内容;2008年广东考查1954宪法与《共同纲领》比较;2009年广东考查1954年宪法的背景;2009年广东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2012广东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背景。

4、复习建议:(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容的复习,用现代化史观认识其重大意义。

(2)通过对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的复习,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以及形成原因。

知识要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筹建:1949年9月,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行。

代表具有性。

(2)内容:会议通过了。

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公元纪年。

(3)作用:在1954年前代行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标志着的基本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①背景: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②标志:1954年,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内容: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④特点:体现了和两大原则。

⑤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⑥意义: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曲折①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②文革期间,人大工作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最新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学案

最新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学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导学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预习提纲“一国两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成功运用的?海峡两岸关系是怎样产生的?近年来两岸关系如何?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①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关于“和平解决_______问题”的设想,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

②基本框架: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_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_______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________”,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及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这就奠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③形成:80年代以后,________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含义,完整的“一国两制”构想逐渐形成。

④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使“一国两制”构想有了宪法保证。

⑤成为国策: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_________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我国的国策。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①香港回归祖国: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了《____________》。

_____年____月____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澳门回归祖国:1987年4月,中葡双方签署了《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大陆方面坚持“________”方针,一直为两岸直接“三通”作努力,但针对“_____________”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

三、线索勾勒1、基本线索:“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一国两制”理论的实践。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

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1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课程标准】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梳理】共四个目题1、开国大典2、《_________________》的颁布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根本政治制度)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5、民族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民族制度)学前梳理【创立篇】——民主政治之前提一、开国大典1、召开会议:1949年___月___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_______召开,任务:讨论____________的有关事宜。

2、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改北平为北京和首都国旗国歌。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标志着-----,进入了----,是---相结合的胜利。

思考:1、结合教材内容阅读材料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主党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主党派。

问:1、成立后的新政权有什么特色?2、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构建篇】——民主政治之框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_____________,替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会议3、内容4、宪法颁布的意义:1954年宪法是_____________性质的宪法、它的颁布加强了______________,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______________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_____________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3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3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讲授:合作探究问题设计1、了解人大制度2、用美国的两党制来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中西方的政党制度产生区别,对于难理解的政协的性质、职能等方式,材用合作形式。

通过PPT展示“申纪兰: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并通过问题设计,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展示PPT图片,美国两党政治的竞争图片,转入中国的政党政治。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的能力看材料合作探究1 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2根据第二段对话,你能说出全国人大的职权吗?它在我国处于什么地位?3人大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第三段对话中发扬民主和实行集中各体现在哪里?PPT展示“申纪兰的图片及问题设计探究:对于“民主集中制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与西方议会制的不同”等问题,学生不理解,所以本环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与合作学习,设计了合作探究与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PPT展示出问题,更好的理解内容合作探究通过PPT课件展示出合作学习的材料小结学生通过填空对本课进行小结展示结构图中国的民主是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学生通过填空对本课进行小结展示结构图中国的民主是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学生通过填空对本课进行小结展示结构图中国的民主是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通过PPT展示新中国初期在政治、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成就。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重点推荐】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重点推荐】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新中国成立(1)筹备:新政协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政权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3.内容(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标志: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运行:第一届人大期间,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特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①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曲折(1)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趋于停顿。

(2)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知识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

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时间:2012-12-14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马克思学案装订线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编制:王劲松 审核:季淑芝 审批: 编号:2012L18【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目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能力目标】认识新中国制定这些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和目标,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制定要从国情出发。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学难点】理解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准确含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与作用。

【自主学习】①认真阅读教材正文、图片、小字内容,在课本上划出关键词句,小标题(如背景、内容和意义等);②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一、开国大典⑴新政协召开: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召开,讨论建立 的有关事宜,通过了《 》。

⑵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和政务院的负责人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⑴宪法内容:确立了我国的 和 ,规定了人民的 ,制定了 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⑵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⑶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为 ,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

(学案)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重难点问题】1.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 1954年宪法的性质。

3.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课前预习】 新政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胜利。

时间:1954年 性质: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内容:课本p92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________和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确立: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____________的基础,规范了__________的关系,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__. 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文革”,对其造成严重破坏。

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指导思想:195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主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文革”,对其造成严重破坏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政权建设(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民主建设(政治建构)地位: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基本内容:在________________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_____________. 自治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重难点解析】1.新中国政治体制基本框架。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度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度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从三大制度出发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各项政治制度的职能、作用意义等,与西方国家代议制、政党制度相比较,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重点】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学习难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自主学习】一、新中国的建立(开国大典)1、准备: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讨论会议通过了《》2、开国大典:1949.10.13、性质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的合法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A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C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D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保障在政治上从向顺利过渡,以替代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2、内容:A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B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四章。

3、性质: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类型的宪法4、意义:A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成果B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C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高一历史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 2013 年12月______日编号 21
图一图二图三
图四图五
(1)据材料一,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5分)
(2)图四人大常委会是对图五哪一机构的继承和发展? 图四和图五都体现了什么特
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合作探究
(1)图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
(2)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原则:人民主权
(3)不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4)政治民主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日益广泛;各阶级、各民族政治文明可以相互吸收。

巩固练习:1.B 2.A 3.C 4.B 5.C 6.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那些特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共存".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原则。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背景: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3.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制定: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代表产生: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3.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命制:梁桂秋审核:孟娇时间:2013.5.14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何时何地召开?主要任务是什么?2.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内容、宪法的性质和意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5.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1956年中共提出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和现在的指导思想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6.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预习自测】1.(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2.(11年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3.(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10年江苏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岳麓版必修1

【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目标: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几个概念的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3. 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 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5. 发展历程(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发展①. 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②. 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③.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④. 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6. 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目标: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
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几个概念的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
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1)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
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5.发展历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发展
①.探索发展阶段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②.遭受挫折阶段
(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
(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十年间未召
开一次普选
④.恢复、发展阶段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
(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
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6.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
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

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
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
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
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
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
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
面。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4.发展历程
A.确立:1956年宪法
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原因?一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

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
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
密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施行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数百个自
治州、自治县
4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不好?它有哪些优越性?
、实践证明:制度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

维护国家统一、保障
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
2、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三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都曾有明显挫折,原因都是右派斗争的扩
大化和文革的破坏,其转折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4、人代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都由一大《宪法》确立
课堂总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统
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