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
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者:倪志安武二虎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2012年11月11日,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重庆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讨会”在西南大学三教楼310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市社科院、重庆邮电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西南大学马哲、科哲、马原等专业的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白显良副院长致欢迎辞。
本次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和学者们以主旨发言、专题发言和自由发言的形式,围绕“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争议与交流,现将会议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念”的新探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倪志安教授的主旨发言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关联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念”都存在着误读,从而导致了我们对所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马克思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本性把握不准确。
倪教授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念”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意蕴、内涵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念”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个维度是“对实践的理解”,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涵义、意蕴的理解,这方面可概括为“实践”是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其中包括相对于“理论性的观念活动”的“实践性的观念活动”);另一个维度是“从实践理解”,这方面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从实践理解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念”中“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其内涵包括:(1)对“物质性实践”的含义,它的“主体”、“客体”,以及该项实践活动与“人的世界”、“人的社会”和“人的社会历史”关系的理解;(2)对“物质性实践”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以及“真善美的统一”规律性的理解;(3)对“物质性实践”与“人的本质”、“人类主体”和“共产主义”关系的理解。
实践作为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
144实践作为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王玉沿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传统意义上认为马克思哲学可以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超越之处并不在于这两个部分的理论阐述,而是在于建立以实践作为哲学的首要概念的体系,而且是开放的系统。
马克思哲学的精髓在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建立。
关键词:超越;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狭隘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自身思想也有不断变化的过程,是活生生的有机体。
马克思开始活跃于青年黑格尔学派,后来成为“忠实”的费尔巴哈论者,两者的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的来源毋庸置疑,但是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处是从根本原理上的超越,在于建立以实践为核心和首要概念的体系。
一、马克思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新在于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之前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从而是旧的唯物主义。
但是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理解有片面性。
在马克思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并不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比如费尔巴哈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内核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说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哲学,费尔巴哈确实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且反对其理念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过“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在1944年的《神圣家族》中也提到过其是与人道主义吻合的唯物主义,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
这样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便失去其立论的依据,新唯物主义不在于和旧唯物主义等价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创新。
二、马克思哲学与狭隘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在于其实现哲学关注从自然界到社会的转移。
这样的理解也是不深刻的。
西方哲学的源头肇始于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学派,早期希腊哲学包括南意大利哲学等关注的中心是本源论问题,早期的哲学关心宇宙的来源和演变的规律,到巴门尼德哲学实现了本体论转向,从而在深一层次上推进哲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第一章1.哲学(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3.不可知论代表:18世纪英国的休谟(感觉之外一概不可知),19世纪德国的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4. 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各自独立,互相平衡的本原,其实质是唯心主义。
17世纪笛卡尔(法国)“我思故我在”。
5. 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奴隶制或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但又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代表人物: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中国的“五行说”。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但又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世界。
代表人物:17世纪英国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洛克“白板论”、霍布斯“人对人是狼”18世纪法国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狄德罗“大理石雕像变成人)、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霍尔巴赫。
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恢复唯物主义,抛弃了辩证法)局限性: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半截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6.唯心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这种主观精神派生的。
人的意志:经验、感觉、心等。
关于“心”,孟子“心之官则思”是误解。
代表人物:18世纪英国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中国南宋时期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中国明代王阳明(心外无物)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代表人物:古希腊柏拉图“理念”,德国黑格尔“绝对理念”宋代朱熹“理”7.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辩证法代表: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由斗争产生的”。
浅论实践唯物主义与毛泽东的《实践论》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陈盼盼浅论实践唯物主义与毛泽东的《实践论》摘要: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实践和历史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新的唯物主义,这一定义表明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根本和焦点地位。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贯穿于全文,全面而系统的地描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想一棵树上的枝子不能分开,彼此互相联系又是一脉相承的。
《实践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也丰富发展了实践唯物主义。
是毛泽东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总结。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此,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论;本体论;认识论1毛泽东《实践论》的内涵及意义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用“知”与“行”这种容易让人理解的关系来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认识在实践中如何发挥它的的能动作用,其中最能表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的一个观点是提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第一次飞跃即由实践到认识,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第二次飞跃即由认识到实践,发挥其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是一篇是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的“知”与“行”关系的正确总结,也是对欧洲各国哲学史上的实践和认识关系的问题的科学总结。
2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及意义实践唯物主义与其它的一切旧哲学都不同,实践唯物主义因强调实践的观点,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也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标志,这种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
实践唯物主义当然不能包含马克思这位天才的哲学家的全部思想,却正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凝结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
3两种语境中实践概念的异同辨析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有两个方面:第一,二者都把实践当做桥梁。
马克思以前的旧的唯物主义喜欢从直观的方式去看待客观的世界和人,看不到人的主体性;相反的,唯心主义则只夸大人的主体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被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三者存在着许多不同。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新”就新在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来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真实基础。
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承认的事实。
但是,在关于马克思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质的理解上,我国哲学界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到底是怎样的呢?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几种观点(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提法,这种提法照搬于苏联,在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度成为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解释。
我国传统教科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这两大部分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应用,历史唯物主义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得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总是在时空中运动的,它运动有着自身的规律。
这种观点看上去坚持了唯物主义——因为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坚持了辩证法——因为它强调事物的运动这一存在方式,但实际上,上述观点并没有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水平,都是旧唯物主义提出来的观点。
我国传统教科书错误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的归结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这就完全磨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观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摘要: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尝试,企图确立一种超越主体与客体的实践一元论体系。
但是与马克思的实践观相比,葛兰西抛弃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唯物主义立场,葛兰西否认有独立于主体实践以外的物质实在,认为人本身是客观性的尺度;马克思的实践观虽然也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但是是把客观世界作为第一原则的,始终强调唯物主义的基础的。
但同时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也使得马克思的实践观念重新得到重视,这是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实践哲学、历史主义、人道主义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代表人物,也是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大量著作都是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完成的,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写道:“在实际上,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一条提纲中批判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彼此片面的立场正在重复着,现在还和那时一样,虽然处在历史的一个较为发达的时刻,在实践哲学发展的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综合还是必要的”。
在此他着对普列汉诺夫的所谓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普列汉诺夫与他所标榜的正统趋向相反,他“滑到庸俗唯物主义去了”,而且“普列汉诺夫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实证主义方法的典型,并证明了他的思辨和编史的能力的贫疮”①。
因此葛兰西提出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实践哲学”是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
一、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超越“实践哲学”这一词实际上并不是葛兰西提出的,他是从拉布里奥拉那里借用来的,但他赋予它以新的含义。
在《狱中札记》的“辩证法”篇中,他说:“只有当把实践哲学看作是一种开辟了历史的新阶段和世界思想发展中的新阶①葛兰西:《狱中札记》,第402、387页段的、完整而独创的哲学的时候,才能领会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和意义,而实践哲学则在其超越作为过去社会的表现的传统的唯心主义和传统的唯物主义,而又保持其重要要素的范围内做到这点。
如果只把实践哲学看作臣服于另一种哲学,那就不可能领会新的辩证法,然而,实践哲学却正是通过它(指辩证法)来实现和表现对旧哲学的超越的”②。
浅议马克思哲学的本质2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用司马迁的这句感叹来解释当今各种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那么什么是正真的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在拜读了庄友刚先生的《广义历史唯物论》后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认为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的确如庄友刚先生而言,马克思哲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而非唯心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为现代哲学的转折时期。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从否定性的方面看,无疑应当从它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性扬弃关系中去寻求。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颠倒的方法,指出真正的主体不是理念、国家,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和市民社会,马克思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批驳黑格尔“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
不仅对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例如后来的鲍威尔、蒲鲁东等人,马克思都做了无情的批判。
马克思在1847年完成的《哲学的贫穷——答蒲鲁东先生的〈贫穷的哲学〉》论著中,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思想做了尖锐地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业已形成了的新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因为他的历史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
一句话,这是黑格尔式的废物,这不是历史,不是世俗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
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蒲鲁东先生所说的进化,是在绝对观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
”同样马克思也讥讽鲍威尔等人倡导的思辩哲学是“儿子生出母亲”的哲学。
马克思正确的指出:“决不可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
马克思为什么认为他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为什么认为他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
主义
答: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简述实践的唯物主义
简述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以关注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唯物主义形式,一般指马克思主义, 因为马克思曾经提出“以往的哲学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这里的“实践”包含感性现实,它是作为一切认识的源泉的感性活动的实践,这种感性活动与外部感性的对象世界直接相关。
马克思的“实践”包含自由自觉,马克思把实践视作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有自由的创造性、对生物性需要的超越性、能动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性;费尔巴哈的实践是不自由的单纯的动物式的谋生活动,他仍然用抽象的理性和意志规定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实践”包含历史性,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在黑格尔那里是绝对精神的发展史,在费尔巴哈那里是宗教观念的发展史,而在马克思这里历史性是人的能动实践的本质规定,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是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马克思的“实践”包含社会性,他的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个人的实践也具有社会的性质。
马克思的“实践”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本身,它表明了人的本质的两方面:“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的“实践”具有辩证法的发展形式,即具有通过对象化直到异化来实现自身、通过自我否定来肯定自身的意义,它赋予自身辩证的规律性。
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呼及本质的思考
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称呼及本质的思考
丁春华
【期刊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1)006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都曾经被单独地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名称是怎样产生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有许多不同,哪一个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关系怎样?实践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完善,还是完全推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三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同?
【总页数】5页(P15-18,24)
【作者】丁春华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争的讨论[J], 邬焜;董涛
2.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念:实践世界观——兼论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J], 苗启明
3.关于马克思哲学本质的思考——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谈起 [J], 李晓倩;
4.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 [J], 郭传文
5.由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实践唯物主义——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本质内涵和真精神 [J], 吴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55(2009)05-0054-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黄其洪,蒋志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实践概念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我们只发现了经验的实践概念和道德的实践概念。
以经验的实践概念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体系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会导致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
卢卡奇、施密特和高清海以道德的实践概念为基础重新反思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这对于破除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重建主体性,起到伟大而积极的作用。
由于他们缺乏对历史性本身的思辨的澄明,使得他们的实践概念仍然是不纯粹的,而建立思辨的实践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马克思哲学就成为我们今天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一项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经验的实践概念;道德的实践概念;思辨的实践概念亚里士多德的思辨的实践概念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被严重遮蔽了,这些遮蔽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1.完全忽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2.以一种经验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来谈论马克思哲学;3.以一种道德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来谈论马克思哲学的变革。
这三种遮蔽导致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马克思哲学与思辨哲学是绝对对立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可能是一种思辨的实践概念。
一、经验的实践概念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是以苏联的哲学教科书为蓝本的,苏联的哲学教科书又是以《联共布党史》第四章第二节为基础编写而成的,而《联共布党史》第四章第二节又是以斯大林的一篇论文《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所以,斯大林的这篇论文可以代表整个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思考的倾向。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马德宝 近年来,由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实践本体论的争论。
这一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物质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哲学思维的本性的问题。
只有正确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依据经典作家的本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合理地给出实践本体论的规定。
一 本体论本体论一词,英文为ontology,该词来自希腊文ontos(存在)与logos(学说、言论),连起来,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言论”。
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存在的理论,而不是关于非存在的理论,也不是关于存在的认识的理论。
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德意志哲学家郭兰克纽(Rudolphus Goclenius)所著的《哲学词汇》一书,但是,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德国哲学家Ch·沃尔弗的本体论规定。
Ch·沃尔弗把哲学分为实践与理论两大部分,本体论指的是理论部分,属于“理性的理论科学”,由宇宙论、心理学、神学三部分组成。
这样,他就把本体论看作是与“第一哲学”相同的、关于一般存在的理论。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历来深为先哲们所重视。
古希腊对于始基问题的探讨,宗教神学关于上帝是最高存在的论证,以及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给世界寻找一个共同的基础。
虽然他们关于本体论的规定大相径庭,对本体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在所有的旧哲学中,还是有一般的共同的理解的。
冯契先生在他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对此作了分析。
书中指出:“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
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重要标志,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就在于它们都忽视了人的物质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确立了人的实践活动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
在履行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同时得到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实在性。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则必须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实践的对象、手段、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二是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目的,有一定价值追求的活动;在客观世界中打下自己主观的烙印,在改变事物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三是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所从事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而实践的能力和水平都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
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都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旧唯物主义片面强调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相反,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否认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
马克思不仅强调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能动性,而且承认客观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这种核心地位既体现在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进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主张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认为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主要通过实践来解决;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同时,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作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在价值论中,它同样把实践作为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有几整体。
2、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唯物史观确认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须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准确把握实际情况,进而正确指导实际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离开认识活动的实践基础去谈反映,因而其反映论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从而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限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注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不足而形成的,因此在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前,应先分析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必然会导致机械性的缺点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的理解以直观形式为主,而这样一来就使得事物的本质得不到体现,难以获取事物内部的能动性及事物能动性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只掌握了事物的外部现象。
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只能获悉直观感受下的机械运动情况,认为运动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形成起来的,使得原本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变得机械化,而且围绕机械运动来揭露各种不同的现象。
尤其将人的所有生理现象纳入到机械运动范畴。
比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学者拉美特利将人的身体比作机器,指出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机械运动,且通过实例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性:当人站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身体会机械性的往后退;寒冷的天气人的身体毛孔会机械性的闭起来,防止寒流涌入体内。
可见,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缺点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因其直观性缺点最终所致。
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世界,必将导致唯心史观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本在于存在有生命的个人,个人自觉和动物分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非凭自己思维而进行,而是个人清楚的知道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重要性。
个人最初的劳动实践,是人类社未来发展的引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这样一来,就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物质生产发展史间的一致性,人类口中津津乐道的世界历史体现的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由此可以证明,在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领域中,实践占据重要位置,若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考察历史,忽略历史发展中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忽略自然科学和工业,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与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相脱离的以抽象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纲
1、哲学的本质、对象与功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发展、批判、革命的学说;
3、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活动的自觉性的统一;
4、人类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内容,客观规律;
6、对立统一规律;
7、质变量变规律;
8、否定之否定规律;
9、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10、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诸要素的关系;
1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12、社会进步及其特征;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科学思维方式、方法;
15、实践与认识;
16、真理及其标准。
17、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
我 国学 者 2 O世纪 8 起在 反思 传 0年 统 教科 书 的基 础 上 ,出现 了对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的 “ 践 唯 物 主义 ” 实 与
一
尔哲学的态度看 ,经过德国古典哲学 之 后 的新 唯物 主义 不能 不是辩 证 唯物
主义 。 是与 l 二 9世纪 自然科 学新 成就 相 对应 的唯物 主 义 。1 纪 自然 科学 9世 领 域 由原来 主要是 “ 搜集 材料 的科 学 ”
称 谓又 有着 不 同的解 释 ,表 现 出
义” 即一种研究 自然界的方法和解释 自然界的 ,
理论, “ 它对 自然界现象的看法 ,它研究 自然现 象的方法 , 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 的, 它 对 自然界 现象 的解 释 , 对 自然 界现 象 的 了解 , 它 它 的 理论 是 唯物 主 义 的 ” 。这 里 的辩 证 唯 物 主
的存 在方 式 , 而 人是一 种 历史 的存 在 。 实践 进 在 活动过 程 中 , 自然 和历史 的对 立 消失 了 , 人通 过
义相反 , 唯心主义却发展 了能动的方面, 但只是 抽象 地发 展 了 ,因为唯 心 主义 同样是 不知 道真
正现 实 的 、 感性 的活动本 身 的 。因此 , 马克 思主
在我 看 来 , 克思 主 义 哲学 是 辩证 唯物 主 马
义 , 是实 践唯 物主义 , 是历史 唯物 主义 。或 也 也
身以及整个有机界的不断运动、 发展 、 转化的辩 证法 , 揭示 了 自然 界 的物质 统 一性 以及其 过 程 的辩证本质 , 不仅进一步打击了宗教神学 和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神话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解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把握。
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原著,准确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与实质,进而科学、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刚刚形成的时候,马克思是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自己的哲学的。
当然,“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人道主义”。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
当时的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但又残存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痕迹。
应当说,这里的“实践人道主义”与后来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其主要联系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强调了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理论对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注重人和人的解放,他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但是,由于当时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实践人道主义”明显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所以,马克思当时没有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是唯物主义,而是称为“实践人道主义”。
这就表明,“实践人道主义”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概念,还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表述。
随着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的深入批判,马克思才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同唯心主义哲学对立起来。
他在1844年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指出:“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
尽管马克思仍然用“真正的人道主义”来表述自己的哲学,但他绝没有停留在这种表述,而是集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并通过剖析思辨结构的秘密,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同时,马克思还通过阐述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史,批判了青年黑格尔分子对唯物主义的征讨。
这表明马克思已经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两大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了。
1845年,马克思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初创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再用“实践人道主义”,而是用“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来概括自己的哲学。
说明作为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的哲学。
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标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并以此来概括自己的哲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是从“实践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这个演变过程,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而且是哲学思想内涵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科学概括。
除了“实践唯物主义”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概括自己的哲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当谈到自己的历史观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在批判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时候,他们又说,在费尔巴哈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在这里,与唯心主义历史观想对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已经应运而生。
此后,恩格斯多次明确地把马克思和他创立的哲学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种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
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是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马克思主义工人哲学家狄慈根。
他在1886年写的《一个社会者在认识论中的漫游》中曾反复使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在1891年写的《黑格尔逝世60周年》一文中,多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而且认为这一概念,是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阐述为依据的。
对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并没有提出疑议。
列宁在许多重要哲学著作中,更加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
应当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概括,这种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总之,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表述,它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
其中,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表述,我们既不能用这个表述来反对其他的表述,同样也不能用其他的表述来排斥实践唯物主义的表述。
二、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论和唯物论的统一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表述,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正确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而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它克服了以往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实践论和唯物论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题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这个重要论述,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性质的基本定位。
马克思这里固然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评,但正是从对以往哲学的批评中,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内涵。
在马克思看来,对于现实世界,不能作纯主观的理解,也不能作纯客观的理解。
而是既要从主体的方面、从实践活动的方面去理解,又要从客体的方面,从客观实在性的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要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从时间和物质的辩证统一中去理解。
因此,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实践与物质的统一、实践论与唯物论统一的意义上理解实践唯物主义。
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实现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的统一的关键所在。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之中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工业革命所体现的人类劳动的巨大创造性的科学把握,深知实践活动在改变世界中的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巨大的历史作用,从而把人的实践提升到了应有的地位。
实践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形成了人与世界的特殊关系。
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自然,只是自在的自然。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
之所以要在实践的意义上、在感性活动的意义上理解现存的世界,是因为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同外部世界对立起来,并且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同外部世界统一起来,形成了人与外部世界的为我关系。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适应外部世界。
人不仅要适应、而且更重要的是改变外部世界。
所以,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为我关系,是实践关系,是改变与被改变的关系。
只是在这种关系中才能理解世界的改变和人自身的改变,因为世界的变化和人的变化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实践证实了世界的客观性,也证实了主体的能动性。
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谈论世界的客观性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
实践是主体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它使自在自然转变成为我自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确证了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实践使人们确信物质是客观的实在。
”与此相联系,主题的能动性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人在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新事物,其中蕴含着人的本质,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把人的能动性仅仅归结为理性是片面的,理性的能动性归根到底是实践中实现的。
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不能证明世界的客观性;同样,离开人的实践活动,也不能证明主体的创造性。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哲学基本问题获得科学的解答。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科学的解答,在马克思主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能否统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
”恩格斯也同样主张,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主观能否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对哲学上的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实际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把它们当作理论问题,而且应首先把它们当作实践问题。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对实践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把握,即把我们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看作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这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但它并不是对唯物主义观点的排斥和否定,而是对唯物主义观点的发展;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它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是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
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对立的所谓的“超越哲学”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