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校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风雨,诚朴勇毅2013—2014学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班级:植保134
姓名:***
学号:**********
八十年风雨,诚朴勇毅——西农校史事件调查报告
一.调查情况简介 (3)
二.调查内容 (4)
(1)、学校创办过程 (4)
(2)、院系拆分合并发展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学校整体面貌变迁及楼馆兴建. (9)
(4)、学校主要创办人及知名人士 (10)
(5)、学校近年发展情况 (12)
三.调查过程与方法 (14)
四.分析总结 (14)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十年风雨,诚朴勇毅2013—2014学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人:杨虞
时间:2014年8月8日至2014年8月21日
地点: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正文:
一.调查情况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扎根中华农耕文明发祥之地,砥砺耕耘,火传薪继,即将于2014年9月迎来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华诞。
8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秉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植根华夏农业文明厚土,艰苦创业,奋力前行,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国内以农为特色、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培养出16万英才俊彦,产出大批创新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合校15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独特优势,积极投入科教体制改革洪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站在建校8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校将以“追溯历史、联络校友、凝聚力量、促进发展”为主题,开展庆祝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的系列活动。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使命。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80年沧桑巨变,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认识,我毅然加入到了实践的行列中。
本次调查地点就选择在陕西杨凌这一农业示范区,走访南北校区,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
二.调查内容
(1)、学校创办过程
合并前
西北农业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
)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
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
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
1938 年7 月, 奉教育部令, 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
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
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
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
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
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
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并后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西北农学院
(2)、院系拆分合并发展情况
西北林学院
其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
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
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
成立西北林学院。
由林业部
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
部为主。
1999年9月并入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
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 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
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
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
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
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
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
1982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
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1999年9月并入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
(3)、学校整体面貌变迁及楼馆兴建
我校保留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教学楼与图书馆,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兴建了主教学楼和各个院系大楼,如今正在进行修建着的食品大楼和南校区的“大红楼”也即将竣工,为我校八十年校庆献上贺礼。
同时还修建了小球馆,并完善了体育馆里的运动健身器材,为师生的健身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8号教学楼
北校区图书馆
南校区
(4)、学校主要创办人及知名人士
创办人
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近代知名的书法家。
于右任长髯飘飘,是其一大特
征。
早年系中国同盟会成员,民国成立之后长年在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担任监察院院长长达34年,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北市。
于右任一生清廉,即使长期历任政府高官,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财物,随身的小箱空空如也。
于右任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校长,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
历届英才
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二、十三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周尧(1912-2008)
昆虫分类学家、教授,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
山仑
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岐
字兴周,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
于天仁(1920—2004)
山东省郓城县人,著名土壤学家。
中国土壤电化学研究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洪璋(1918—1994)
小麦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5)、学校近年发展情况
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以及成人教育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设18个学院(系),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医、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
拥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5个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36人,硕士生导师646人。
现有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本科生20000多人,研究生近6000人。
建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实行2+X培养模式,
弹性学制。
形成了“学-硕连读”、“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重视个性化培养,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实行导师制,配备了班主任和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学业和人生规划。
建立了完备的资助体系, 设有20多项奖、助学金,每年投入3400多万元用于学生奖励和困难资助。
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30%以上,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
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学生互换培养和留学协议,并获得部分国际留学基金组织的支持。
学校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格。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拥有国家、省部级研究基地30个。
先后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6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20多项,取得了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国内首例由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诱导出心脏跳动样细胞团等重大科研成果。
土壤学、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植物病理学等学科居国内先进水平,为学生了解国际前沿、参与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乔石、朱槠基、
李瑞环、李岚清、吴官正、陈至立、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建设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阔步迈进。
三.调查过程与方法
在调查中采用了网络搜索和资料查询的方式,整理成文。
四.分析总结
我校史全国重点院校,历经八十年沧桑,紧跟时代脚步,创造了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培养了数不尽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农业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精英。
在建校80周年的这一伟大日子里,身为西农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了解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为学校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