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创新能力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赛迪顾问开发区咨询中心咨询师江华
赛迪顾问在最新发布的《2008-2009年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以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依托,目前已经在长江三角洲形成了浙江东阳、宁波、海宁磁性材料特色产业区域、杭州湾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集聚区、江苏沿江新材料产业带等新材料特色产业集中区,在珠江三角洲初步形成了建筑卫生陶瓷、改性塑料、新型电池、高性能涂料等产业集群;此外,山东、福建、江西、湖南、辽宁等省也开始出现新材料产业集群化态势。
但是,在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如各地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集群内部联系不紧密、集群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赛迪顾问认为,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要通过区域协同发展、集群内部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辐射效应、面向国际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更上一层楼。
促进全国新材料产业集群整体协同发展。以新材料产业基地为载体,在国家层面上对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新材料集群进行统筹规划,促其整体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今后对基地的认定和考核不仅要强调该区域的独特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和生产的规模性、经济性等基础条件,更应强调从全国的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中国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上的战略定位,结合中国未来新材料产业重要及关键领域,选择各区域最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进一步统一开放的大背景下,要尽量减少行政区限制对各集群发展的影响,增强跨行政区的行业内协作,发挥某一集群的特色产业对全国同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以加入全球价值链为直接目
标,从而提升中国新材料及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完善产业集群网络中各个要素的建设。推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公共科研机构建设,通过引入配套产业,上、下游产业形成新材料产业的完整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整合同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内部的技术、渠道、人才交流合作,通过集群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金融组织、中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突破企业的资金瓶颈、人才瓶颈、技术瓶颈、成果转化瓶颈,推动各个要素间的无障碍合作,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各新材料产业基地应把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金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与“三高”(高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上,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家工程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在自身研发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借助外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应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推动支持创新能力提升的机构与中介服务组织完备化、规范化与市场化,营造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配套环境。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新材料领域内出现国际化大企业将成为必然。
发挥特色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各地以新材料产业基地为载体或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经过几年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示范带动功能逐渐显现。现在许多地区都呈现出以集群区域为核心向外扩散的态势。例如,华东地区以上海为中心逐步建立辐射周边地区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扩散基地,并以长江三角洲的汽车材料和化工材料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广东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建立了多个特色材料产业基地(如佛山陶瓷、顺德涂料、江门深
圳绿色电池等),并逐步向粤西北地区扩散发展。京津冀鲁地区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京津科技创新核心区的优势和区域内各省市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在河北逐步建立基于京津技术优势扩散形成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未来还会在关注新材料基地自身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创新辐射模式,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技术、人才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城市化进程。
推动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材料产业必须跟上全球科技进步的步伐,面向全球市场提升竞争力。集群的发展必须以国际化为目标,围绕国际化加快建设,提高水平。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国在新材料领域同国外的竞争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未来一定要抓住机遇,以国际化为目标,高起点、高要求,带动集群内创新能力建设和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计,集群的国际化发展必将涌现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基地、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大企业和一批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