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苗人工孵化技术详解

合集下载

泥鳅苗种的人工孵化及培育技术

泥鳅苗种的人工孵化及培育技术

的 基 部 套 上 胶 管 或 塑料 管 ,使 针 头
露 出1 c m~1 . 5 c m,为 不 损伤 亲 鳅 和 注 射 方 便 ,注 射 时 可 用 纱 布 包 住 泥
鳅 ,注 射 器 ( 2 mL )与 鱼体 呈4 5 。角 注 射 , 由后 面 向前 插 入 ,插针 深 度
1 c m~1 . 5 c m,注射部 位 以背部肌 肉或 背部鳍 前下 方两侧 为好 ,亲 鳅注射 激 素 后 ,部分 鳅 卵即 向成 熟阶 段过渡 ,
当水温 2 2 ℃时 ,亲鳅 1 4 小时 后便可 发
情 产 卵 ,水 温2 5 ℃ ~2 8 ℃时 ,1 0 / J  ̄ 时
二 、苗种培 育
开 食 后 的 鳅 苗 可 转 入 育 苗 池 中培 育 ,最 好 是 土 池 。 育 苗 池 在
使 用前 1 0 K 用生 石 灰0 . 3 k g / m 彻底 消毒 ,消毒 后 池底 铺 1 0 c m ~1 2 c m 腐 熟 人 畜 粪 肥 作 基 肥 ,注 新 水 2 0 c m ~3 0 c m ,等 水 色变 绿 ,透 明
剂 量为每 尾雌鳅注 射8 0 0~ 1 0 0 0国 际单 位 ,或 按每 克 体 重 注 射 3 0~4 0
小 时 ~2 8 L [ x 时 即可 孵出鳅 苗 。具 体操作 方法是 :把 粘满 卵粒的 鱼巢捆 在 竹竿 上 ,使其 沉入 水底 ,每平 方米放 卵密 度2 万粒 ~3 万 粒 。池 顶应
进行 强化 培 育 ,放 养 密度 6 尾/ m ~1 0 尾/ m ,培 育 期 以 动 物 碎 肉 、 碎 内 脏 、鱼粉等 到动 物性 饲料 为主 ,辅以 少量 的麦麸 、豆 渣 、米糠 、饼类 等植 物 性饲料 。

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一、材料与方法1.繁殖设备主要利用盘山县鑫安源生态园养殖池塘中的网箱和孵化车间定制的孵化缸进行产卵和繁殖。

网箱选用长×宽×高为1米×1米×0.5米聚乙烯材料的网衣,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孵化缸的规格是0.4立方米/个,为防止鱼卵外溢,筛绢网网目要求120目。

另外需准备一台柴油发电机,以备停电时急用。

2.亲鱼的来源和选择3月底我们从周围养殖户中收购种鳅:雌鱼一般体长14~17厘米,体重大于27克,最好是在30~50克之间,即使不催产也能正常产卵;雄鱼略小些,体长10~14厘米,体重大于14克,最好是在20~40克之间,同时要求亲鱼体质健壮,性腺发育良好。

选种时一定要挑选出搀杂在里面的真鳅,挑选好的亲鱼放入已培养好水质的池中进行培育。

培育期间放养密度是20~30尾/平方米,雌雄分开暂养以免追逐产卵不能人工控制,定期投喂优质的31%~32%蛋白质含量的颗粒饵料以促进性腺发育。

其投喂量约占体重的5%~8%,随天气变化灵活掌握。

一般是上午7~8点、下午4~5点各投喂一次。

每隔几天全池泼洒生石灰、漂白粉,以培养水质和杀灭细菌。

3.人工催产5月中旬,当水温接近20℃以上时,从培育池中选择性腺发育好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

催产剂主要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A2)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将它们按一定比例配制后,再用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后进行肌肉注射。

注射时使用6号针头,注射部位是背鳍下方的背部肌肉发达处,针头方向倾向鱼头并与身体呈30~45度角,注入深度1.5~2.0厘米,雌鱼注射剂量0.2毫升/尾,雄鱼减半。

注射后的亲鱼放入网箱中。

临近效应时间时,注意观察池水和网箱内亲鱼的活动情况,产卵基本结束后,用水在网箱外部冲洗,使卵集中后用勺取出,集中放入容器内进行除杂,滤出卵壳和杂物,沉淀后放入经过清洗备用的孵化缸中冲水孵化。

4.孵化放卵前一天清洗孵化缸,并用高锰酸钾消毒。

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

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

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作者:李丽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6期目前,我国泥鳅养殖所需的苗种许多是人工捕捞的野生苗,由于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

2016年笔者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1 泥鳅人工繁殖1.1 亲鱼培育和挑选催产前30~40d,挑选3龄亲鱼,要求体质健壮,黏液较多,无外伤,无畸形,并将雌雄鱼分池强化培育,饲料为豆粕、动物内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5%~8%。

成熟雄鱼要有明显的婚姻色,体色鲜艳,体重一般20g以上。

成熟雌鱼要腹部饱满、柔软,生殖孔乳突大而突出,孔圆呈现红晕,体重一般30g以上。

1.2 人工催产在水温2 5℃左右,从暂养池中挑选亲鱼(雌雄比例为1∶1.3~1.5)进行催产。

注射药物为宁波生物制药三厂生产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者混合注射。

注射剂量为:LRH-A22~4μg/kg+DOM1~2mg/kg+HCG400~800IU/kg。

采用背部肌肉注射,雄鱼注射剂量减半,一次注射。

1.3 受精过程将打针后的亲鱼放入产卵网箱内暂养待产。

产卵箱使用100目筛绢布缝制而成,规格为长2.5m×宽1.0m×高1.0m。

产卵箱放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泥池为长5m×宽8m×深1.3m。

每网箱投放100组鱼,以水泵循环流水刺激亲鱼产卵和增氧。

利用暖气循环水调试水温为24~26℃。

药物效应时间10~14h,催产后18h,将亲鱼转移到暂养池,收集受精卵,放入孵化桶。

1.4 受精卵孵化过程受精卵经清水冲洗后,放入孵化桶,每桶放5万卵左右。

孵化桶直径15cm、高40cm,置于装满清水的平面孵化槽中(孵化槽为长方体,长2.5m×宽0.45m×高0.3m),使用过滤器反冲式微流水孵化。

泥鳅的人工催产与孵化

泥鳅的人工催产与孵化

泥鳅的人工催产与孵化
催产选择成熟度较好的雌雄泥鳅后,就可进行人工催产。

催产药物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鱼剂量为每克体重20-4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注射方法为背鳍基部肌肉一次注射。

雌雄比例一般为1:2或1:3。

注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7-8时,注射后的鱼放入挂有鱼巢(用水草制成)的孵化池或网箱中,在水温为25℃度左右时,注射后12小时可发情,这时可进行人工采卵受精,首先将雄鱼的精液挤出,再将卵子挤入器皿中,并用羽毛轻轻搅拌,用水冲洗后将受精卵轻洒在鱼巢上,不要轻易搬动鱼巢。

孵化将附有卵粒的鱼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适宜。

如果是静水池塘,需要充气,以保证孵化时所需的充足的溶氧。

充气量大小与卵质密度有关,如鱼巢放置密度较稀,卵质好,则充气量小;反之,充气量要大。

在水温25℃左右时,约30小时可以孵化出膜。

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达80%左右。

仔鱼出膜后三天,需立即清洗鱼巢,将仔鱼移入水质良好的池中暂养,仔鱼暂养时要投喂熟蛋黄,每10万尾鱼苗投喂一个蛋黄,上下午各投一次,蛋黄要用手捏碎经120目筛绢过滤后再投喂,第二天投喂前要清除残渣,并加入新水再投喂,仔鱼高密度暂养的时间一般为5天,以后可转入池塘中饲养。

- 1 -。

泥鳅的人工繁养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养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养技术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当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优良经济鱼类。

现将其人工繁殖及养成技术介绍如下:人工繁殖1、亲鳅来源与选择。

亲鳅可从沟塘捕捞或到集贸市场上选购。

选择的标准是:2龄以上、体形端正、色泽正常、无伤病。

雌鳅选择体长15厘米,体重30克以上,且腹部膨大、柔软,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略小于雌鳅,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雌雄配比1:3。

2、催产与孵化。

催产在水泥池中进行,面积5平方米,池深0.8米,注入水深0.3米,水为经曝晒的机井水,水温控制在23℃―25℃。

产卵池中设置卵巢,用沸水煮过的棕皮或水草做成,将产卵巢用竹竿固定在产卵池的中央。

催产药物用绒毛膜激素(HCG),每尾雌鳅用1000国际单位,雄鳅剂量减半。

药液注射量为0.1―0.2毫升。

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四号针头进行背肌注射。

针头入针深度0.2―0.3厘米,针头斜向前方与体轴成45°夹角。

注射药物后约10―15小时便会发情产卵。

孵化采用静水孵化法,但孵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温差不超过1℃―2℃。

孵化池为水泥池,面积5平方米,孵化池深0.8―1米,注入水深0.3―0.4米,水为经曝晒后的机井水,水温保持23℃―25℃。

孵化过卵密度为每平方米4000粒左右。

孵化时孵化池上方要遮蔽阳光,以防鱼轩发生畸形。

如遇阴雨天,要用1%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止寄生水霉病。

苗种培育受精卵在水温23℃―25℃时,经1―2天孵出鳅苗。

鳅苗孵出后,在孵化池中进行培育,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3000尾。

孵出3天后鳅苗开始吃食,此时可投喂蛋黄,每10万尾鳅苗每天用1个蛋黄,每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

2―3天以后,改投鲜活水蚤、小轮虫。

经过10天左右,鳅苗长到1厘米时转到苗种池培育,或直接从孵化池中培育到鳅苗长到3厘米时再转入育种池。

育种池为水泥池,面积10平方米,水深0.8米,注入水深0.3米。

泥鳅人工繁育孵化技术方法

泥鳅人工繁育孵化技术方法

泥鳅人工繁育孵化技术方法泥鳅以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和美味的食用价值,成为了人们广泛喜爱的淡水鱼类之一。

为了满足人们对泥鳅的需求,人工繁育孵化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泥鳅人工繁育孵化技术方法。

一、基础设施搭建:泥鳅的人工繁育需要准备好合适的场所和设施。

首先,需搭建水产养殖池,池子的大小和数量根据需求灵活确定。

其次,需要安装必要的水泵、过滤器和增氧设备,以保持水体的清洁和充氧度。

此外,还需配置合适的光照设备,以模拟日夜交替的自然环境。

二、泥鳅种苗选取:泥鳅的种苗选取对繁育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可从市场或养殖场购买已经成活且健康的泥鳅,作为种苗开始繁育。

种苗的选择应重点关注其外观、精神状态和生长情况。

三、泥鳅人工孵化方法:1. 温水孵化法:此方法适用于泥鳅初始阶段的孵化。

首先,将合适数量的孵化箱准备好,箱内填充适量的淡水和细石子。

然后,将已经授精的泥鳅鱼卵轻轻放入孵化箱中。

孵化箱内的温度需控制在25-28摄氏度之间。

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下,鱼卵会逐渐孵化成为孵化仔鱼。

2. 潜伏卵孵化法:此方法适用于泥鳅中期的孵化。

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泥鳅鱼卵放入清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泥鳅仔鱼会自行孵化出来。

然后,可以将孵化好的仔鱼转移到合适的养殖池中进行进一步培育和成长。

四、泥鳅人工育苗技术:1. 合理饲养管理:泥鳅孵化后需要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适宜的水温、饲料和养殖密度。

水温宜控制在20-25摄氏度,饲料应根据鱼体大小选择合适粒径的饲料,饲养密度要根据池子面积和水质情况,保证孵化鱼的生长和发育。

2. 疾病防治:在泥鳅人工繁殖过程中,应注意定期检查鱼苗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常见的疾病。

常见的泥鳅疾病包括寄生虫、细菌感染等,可采用合适的药物和消毒措施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泥鳅人工繁育孵化技术方法分为基础设施。

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用 一次 肌 肉注 劓‘ 。
() 1苗种放养前 的水质培育
水花放养前2 天,池 O
水加至1 厘米 ,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 0 5 克化成浆均匀泼 洒。清塘1天后,加水至2厘米即可施基肥。用量为羊 0 0 粪5 0 米z 0 克/ ,人 、畜粪5 0 米 0 克/ ;若施化肥 ,每立方
米 水体 施氮 肥 3 、磷肥 l , 以便 培 养浮 游 生物 。鳅 苗 克 克
米。进水口高出水面2 厘米 ,排水 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 O 面相平处 ( 排水 口要用8 目以上密 网布包裹 ,以防止泥 0
鳅逃 跑 ) 。
个体 比雌鳅个体细小,胸鳍较长 ,末端尖而弯绕 。
繁殖 时水温 一般在2 ~2 ℃,最好在2 .  ̄ 0 7 4 4C。
2 注射 的 器具 、催产 激素和 剂量 . 催产注射 的针头用4 5 . 毫米 的短针头 ,注射器为5
3 泥鳅 产 卵、收集及孵化 .
注射后的泥鳅放入网箱中使其 自然产卵。产卵种鳅 的放 置密度平均 为2 5 千克/ 。产卵的 网箱有两 . ~5 米 种:一种是正方形网箱 ,2 ×2 ×1 ;另一种是长 米 米 米
方形 网箱,4 ×2 ×1 。网箱 中放置的鱼巢是旧网 米 米 米
阶段 ,除施基肥外,应该投喂蛋黄和豆浆,还应根据水
太高。池水透 明度控制在 1 ̄2 厘米 ,水色 以黄绿色为 5 0
ll ] 堑 蜀丑蘑 旦塑 垂 .
好。
质 。此外 ,苗池经常泼洒E 复合菌1克/ ,改善和调 M 0 米。
节水质 ,抑制有害病菌 的滋生。 利用丰年虫培育泥鳅苗种的饲料成本并不高。根据 我{ 3 ' l 年来的7 次生产试验 ,共生产2 0 J 批 5万尾夏花,平
本相同。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繁殖特性: 泥鳅为雌雄异体,性成熟年龄为1~2冬龄,1年可产卵2-3次,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怀卵量7000粒,12厘米怀卵量1万粒以上,20厘米可达2万粒以上。每年4~9月为产卵期,5~7月为产卵盛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4、繁殖特性: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26℃最好;20℃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产粘性卵。 泥鳅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径为0.8~1毫米(卵粒直径0.5毫米),吸水膨胀后1.3~1.5毫米。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鳅苗长3毫米。水温在25℃时11个小时就可出苗。
3、食性特点
主要饵料有陆生蚯蚓、蚕蛹、螺蚌肉、畜禽下脚料、面包虫、蝇蛆、鱼粉、豆饼、麸皮、米糠、花生饼和酒糟等,能较好的利用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 泥鳅昼伏夜出,白天也吃食,一般上午7-10时和下午16-18时吃食较多。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
1
2
放养鳅苗应注意的事项
饲养管理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人工饲料等,也可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地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进行鳅种培育。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01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对,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

浅谈泥鳅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浅谈泥鳅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布设 1 ~2 个增 氧气 石 , 目的是 以增加 水体 的溶氧 来 增大亲鳅相互追逐 的亲和力 ,这样更便于亲鳅产卵 。 二、提高受精 卵的孵 化率 1 . 受精 卵粒 的管理
整个 育苗期可延长 7 个月之久 ,最迟 可推到当年 的霜
降前后 。2 0 1 4 年我 们开 展泥鳅 人工 繁殖 的小 范 围实
工挑 选待 育 的亲鳅 。如 采用 人工 控温 即可 开 展 泥 鳅 的 繁殖 工 作 。
均匀分布在外 网筛绢底 部,有利 于提 高孵化 率。注 射 过 的亲鳅要放 入 内网大 网 目的箱 体 内让其 自然产 卵。 泥鳅 受精 卵黏性 不强,遇水后 可以 自行 由内网落入外
网的密 网 内。为加大对 亲鳅 的流水刺激及增加 水体 的
验 最早 是 4月 1 日催产 ,最迟 是 1 0 月2 3日( 霜 降) 催 产 ,但催产 率均很高 。 选择 亲鱼时 ,雌性泥 鳅一般要在 3 龄左右 ,个体
长2 0 厘米左右 ,体重一般在 3 0 ~1 0 0 克 ,这样亲鳅发 育较成 熟而且相对怀 卵量也较 多。亲鱼 的性腺 发育程 度要 明显 ,腹 部膨 大且柔 软、轻 压腹部 略有弹 性,青 鳅腹 部饱满 一般略呈 粉红色 。雄鳅 个体略 小于雌鳅 , 轻压腹部有 乳 白色精液流 出。 2 . 催 产水质及 水温 催产用 水要求水质清新符合育苗用水标准 。池水 水位一 般不要 过 高,在 4 0 厘米 左右 。如进 行人 工控
均采用一次注射 ,雄鱼减半 ,这对泥鳅也有较好 的催
止 水质腐 败,同时还要防止卵粒及 出膜的稚苗相互粘
连造成局 部缺氧 而死苗 。
3 . 适 时 出苗
鳅苗 出膜后 3 天 ,稚 苗的卵黄全部 消失,身体透 明 ,鳔 管明显 ,鳅 苗从 内源 性营养转 向外源性 营养 , 此时要 适时 出苗 。当苗体 呈现黑色 ,群体极 易扎堆 , 尤其是在增氧状态下 ,幼体扎堆极 易缺氧死苗 。人工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苗种繁育1.亲鱼选择。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

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2.催产孵化。

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

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

雄鳅则减半。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腹部中线,进针深度为1毫米。

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2:1或3:1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

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

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

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地中自然孵化。

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米2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

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米为好。

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

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

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地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效、五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

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

经育苗地喂养l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稻田或水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池塘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池塘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调节水质的作用。 四、 鱼病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
2 0 )尾/ X ( 平方米, 有微流水条件可适当增加。此时须 注意水中的溶氧, 若氧气不足, 常在一夜之间全部死
亡。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 同等规格的鳅苗, 以 确保苗种均衡生长, 避免出现大吃小的现象, 提高成 活率。 育苗前期应以肥水与投喂相结合。刚下池的鳅 苗应及时喂适口的水蚤及轮虫, 则对鳅苗生长、 成活 率都极为有利, 在投喂水生动物性饵料的同时并辅 以蛋黄、 豆浆等植物性饲料。 同时每周应对培育池泼 撒发酵粪肥6 0 一 00 1 克/ 平方米两次或溶化的化肥1 一 2 克/ 平方米。 经过2 0天左右培育, 鳅苗体长可达1 厘米, 此时可投喂剁碎的鱼、 虾、 螺蚌等动物饵料及植物精
C 时, 2 4  ̄ 2 8 小时即可孵出鳅苗。具体操作方法是: 把 粘满卵粒的鱼巢捆在竹竿上, 使其沉入水底, 每平方 米放卵密度2 一 3 万粒。池顶应加盖遮阳棚, 避免强阳
强化培育, 放养密度6 一 0尾/ 1 平方米, 培育期以动物 碎肉、 碎内脏、 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为主, 辅以少量的
麦鼓、 豆渣、 米糠、 饼类等植物性饲料。 2 . 人工催产: 亲鳅选定后即进行催产, 一般催产 季节在4 月底至5 月初, 水温2 oC 2 以上时进行, 催产药
1 . 赤鳍病: 此病对泥鳅危害大, 发病率高, 由 杆菌 引起。 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过程中池水恶化, 捕捞和 运输中鱼体受伤。 症状为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 呈灰白色, 肛门部位发红 , 继而这些部位出现血斑, 并逐渐变为深红色, 肠管糜烂, 进而并发水霉病。防
治方法: 避免鱼体受伤; 病鱼用1 0 pm 的四环素药液
浸浴一昼夜。
2 . 水霉病: 发病鱼体患病部位呈现棉絮状物, 病 鳅游动很慢, 不久即死亡。防治方法: 避免池水过度 污染, 发现此病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 可起到

小泥鳅苗人工孵化养殖培育技术详解

小泥鳅苗人工孵化养殖培育技术详解

小泥鳅苗人工孵化养殖培育技术详解泥鳅苗,又名泥鳅卵,是泥鳅的幼体。

一般从泥鳅受精卵刚孵化出来的最小的苗0.3毫米,到0.5毫米,再到夏花苗、寸苗,直至5-8公分长,也都可以称作泥鳅苗。

泥鳅苗绝对不是泥鳅卵。

下面我们就关于泥鳅苗的培育问题,给大家来详细聊一聊小泥鳅苗人工孵化养殖培育技术。

一、泥鳅苗的前期培育孵化后约3天。

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螵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饲料。

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

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

这时如泥鳅苗在孵化缸内,水流应减缓。

投喂量为第一天每10万尾苗投喂蛋黄一个,第二天投喂蛋黄1.5个,第三天投喂2个,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若是鱼粉,则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

没有鱼粉的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

连喂2~3天,待鱼体颜色由黑色转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二、泥鳅夏花培育1、培育前的准备: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或鱼函也可以。

一般在放养前10~15天清整鱼池、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适量施用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2、专用培育池的建造:专用培育池面积不宜太大,应选在水源方便的泥鳅养殖基地附近。

最好用水泥池,每只池50平方米左右,池壁高70厘米左右,光滑不漏水。

如是泥池,池底和池壁要打紧。

如是新建水泥池,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先经脱碱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也可以用孵化池,孵化槽、产卵池及家鱼苗种池作为泥鳅苗培育池。

水泥池的底部要铺一层10~30厘米的腐殖土,其制作方法可用等量猪粪与淤泥拌匀后堆放发酵而成。

3、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9~10公斤进行消毒。

方法是在池中挖几个浅坑,将石灰兑水化开,趁热全池泼洒。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成为了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一、人工繁殖技术泥鳅的人工繁殖主要包括选种、人工授精和孵化三个环节。

1. 选种:选择优良的母鱼和公鱼是泥鳅人工繁殖的首要任务。

母鱼应具有体型健壮、体色鲜艳、腹部鼓起等特征,而公鱼则应具有活力强、精液质量好等特点。

2. 人工授精:在选好的母鱼和公鱼进行配对后,需要进行人工授精。

首先将公鱼放入媒体盆中,用手轻轻按压公鱼腹部,使其排出精液。

然后将母鱼放入媒体盆中,将公鱼的精液均匀地倒入母鱼的体腔中,用手轻轻按压母鱼腹部,使其受精。

3. 孵化:受精后的泥鳅卵需要放置在适宜的孵化箱中进行孵化。

孵化箱中的水温应保持在25-28摄氏度,水质清洁,通气良好。

一般情况下,泥鳅卵的孵化期为3-5天,当孵化时,可以看到卵壳被啃食,泥鳅苗逐渐钻出卵壳。

二、苗种培育技术泥鳅苗种培育主要包括孵化后的饲养和管理两个环节。

1. 孵化后的饲养:泥鳅苗出壳后,需要将其转移到适宜的水域中进行饲养。

水域应保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同时应适时添加合适的饲料。

泥鳅苗在饲养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光照和氧气供给,避免过度密度和过度投喂。

2. 管理:泥鳅苗在饲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

首先是适时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体污染。

其次是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清除废料和杂草,保持水域的整洁。

另外,还应注意防治疫病,定期进行疫病的防治和预防接种,确保泥鳅苗的健康和生长。

总结: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是泥鳅养殖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种、人工授精和孵化技术,以及饲养和管理的科学方法,可以保证泥鳅的繁殖和生长,提高泥鳅的养殖效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广大养殖户对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泥鳅养殖的发展做出贡献。

泥鳅孵化技术示范方案

泥鳅孵化技术示范方案

泥鳅孵化技术示范方案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泥鳅孵化技术的示范方案,包括技术原理、孵化设备和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泥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孵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增加渔业产值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原理泥鳅孵化技术主要基于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泥鳅的种质特性对其孵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泥鳅孵化技术的主要原理:1.选择优质泥鳅种质:在泥鳅孵化过程中,选择具有良好产卵和繁殖能力的优质泥鳅种质是至关重要的。

2.创建适宜的孵化环境:泥鳅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水温、光照和水质条件。

通常,温度维持在20-25摄氏度,光照强度为150-200勒克斯,水质要求接近生长期泥鳅要求。

3.选择适宜的孵化容器:常用的孵化容器有孵化箱和孵化槽等。

孵化箱适用于小规模孵化,而孵化槽适用于大规模孵化。

4.提供适宜的营养:泥鳅在孵化过程中需要适量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

通过合理的投喂和管理,保证泥鳅获得充足的营养。

孵化设备泥鳅孵化设备是实施孵化技术的重要工具。

根据不同规模的孵化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孵化设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孵化设备:1.孵化箱:孵化箱是一种用于小规模孵化的设备,通常由水箱、过滤系统和温控设备组成。

水箱用于存放泥鳅卵,过滤系统用于维持水质清洁,温控设备用于控制水温。

2.孵化槽:孵化槽是一种用于大规模孵化的设备,通常由大型水槽、水泵、过滤器和温控设备组成。

水泵和过滤器用于维持水质清洁,温控设备用于控制水温。

3.孵化网箱:孵化网箱是一种用于户外孵化的设备,通常由塑料网箱和浮标组成。

孵化网箱可以放置在湖泊或池塘中,利用自然环境孵化泥鳅卵。

操作流程泥鳅孵化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优质泥鳅种质:根据饲养需求,选择具有优良产卵和繁殖能力的泥鳅种质。

2.创建适宜的孵化环境:调整水温、光照和水质等环境因素,以满足泥鳅的孵化需求。

3.准备孵化设备:根据饲养规模选择适合的孵化设备,如孵化箱、孵化槽或孵化网箱等。

详细讲解无公害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详细讲解无公害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无公害泥鳅养殖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规模化养殖
随着无公害泥鳅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规模化养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 势。通过规模化养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和食 品安全。
技术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公害泥鳅的产量和品质,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例如 ,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泥鳅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通过环保型饲料 和养殖技术的开发,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泥鳅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对补血、滋阴、壮阳有 良好效果。
药用价值
中医学认为泥鳅具有补中益气、祛湿止泻、驱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脾 胃虚弱、贫血、消化不良等病症。
泥鳅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泥鳅作为一种美味佳肴和滋补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
产业发展
详细讲解无公害泥鳅 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2023-11-10
目 录
• 泥鳅养殖概述 • 无公害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 无公害泥鳅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 无公害泥鳅养殖日常管理规范 • 无公害泥鳅养殖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无公害泥鳅养殖经济效益与前景展望
01
泥鳅养殖概述
泥鳅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营养价值
定期检查
定期对泥鳅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制剂和生态防治措施,预防和治疗 泥鳅疾病。
04
无公害泥鳅养殖日常管 理规范
饲料投喂管理
选用符合泥鳅生长需求的饲料,避免使用发霉、变质、 受污染的饲料。
定期更换饲料,确保泥鳅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总结词:合理投喂,营养均衡
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体重,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 免过量投喂导致的浪费和污染。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泥鳅市场俏销,价格较高,成为农民养殖增收的好门路。

为帮助养殖户解决好苗种紧缺问题,现将泥鳅苗种繁育、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 亲鱼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可在临近产卵期不久采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

亲鱼来源可从天然水域捕捞、市场收购和养鳅池中选留,一般从养殖池采集为最好。

采集泥鳅时,从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采集。

此外,黏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集。

催产时,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黏液较多、体长15~20cm 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泥鳅,雌鳅腹部圆大,雄鳅“追星”(骨质突起)明显。

雌雄区别: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圆,呈扇形,第2~3根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一致;雄鳅胸鳍宽而长,第1根鳍条末端尖而上翘,第2根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胸鳍在生殖季节手触有追星,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

2. 人工催产泥鳅人工催产一般在水温22℃以上进行,催产季节4月下旬至6月。

催产药物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鲤鱼脑垂体,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0.5~1个,或LRH-A5~8μ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最好在背鳍肌肉,雌鳅注射药液0.2mL、雄鳅0.1mL,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住亲鳅露出注射部位注射。

亲鳅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1∶2~3放入水缸或产卵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中用4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内,池、缸、箱中放养水草(蒿草、水浮莲等)并用棕片或杨柳根须做成鱼巢。

在25~28℃水温条件下,注射后的亲鳅一般经8~10小时便开始发情,表现为亲鳅在水中激烈翻腾,继而雄鳅卷住雌鳅身体产卵、排精,卵产于鱼巢上,产卵过程约20~30分钟,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或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鳅吞食卵粒。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备受
消费者青睐。

因此,泥鳅人工养殖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下是泥鳅人工养殖技术的详细介绍。

泥鳅的选种和繁殖
泥鳅的选种非常重要,优质的选种泥鳅育成的成品率和经济效益较高。

选种泥鳅要选身体长而瘦,鳞片完好无破损的泥鳅。

泥鳅繁殖主要有三种方法:自然孵化、人工孵化和半人工孵化。

其中,人工孵化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方式。

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孵
化率高,适合规模化养殖。

泥鳅养殖池的建设与管理
养殖池的选址非常重要,要避免村庄下水道和农药残留问题。

池塘建
造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桶式和水泥池式,也可以利用围垦水利,并以大
量活物垫刷,增加有机物质、维持池塘合适的菌群。

要求有合适的入口、出口,易于流通水质。

泥鳅的养殖水温以20-28℃为宜,适饵喂水分搭配不当可能在繁殖季
节引起泥鳅肠胃炎症,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喂食或者不足喂食,在水体
中添加适量的抑菌剂、饵剂以及营养剂,以及及时更换水的湿度,保
证泥鳅的成活率。

泥鳅的疾病防治
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容易患上细菌感染、真菌病和病毒病等疾病。

对泥
鳅进行常规检查,发现异常症状及时采用合适的驱虫剂和抗生素进行
防治,还要进行常规的清洗消毒工作。

结语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需要科学性的方案以及一定的经验,要通过长期的
实践,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并且不断改进,在养殖期间要进行认真的管护,防治有害生物、采用科学的龄组管理方式以及严格实施岛池制度、加强饲养管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砚山县本地泥鳅人工繁育技术

砚山县本地泥鳅人工繁育技术

砚山县本地泥鳅人工繁育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

砚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是泥鳅养殖的理想地区。

本文将介绍砚山县本地泥鳅人工繁育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育主要包括选种、繁殖床的建造、孵化、苗种培养、养殖池塘管理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选种。

泥鳅的选种是选择体型健壮的个体,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和耐逆性。

选种时,要注意选择体型均匀的个体,避免选择过大或过小的个体,以免影响后续的繁殖结果。

其次是繁殖床的建造。

繁殖床是指供泥鳅繁殖使用的特定场所,通常是用水泥砌成的长方形池塘。

要选择适宜的场地,保证底部平整,没有积水和渗漏现象。

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和清洁,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要根据养殖规模确定床的大小和数量,保证充足的产卵空间。

然后是孵化。

泥鳅的孵化需要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水质条件。

通常将选好的泥鳅放入繁殖床,保持水温在25-30摄氏度,水质清澈,PH值在6-8之间。

孵化期一般为7-10天,需要定期观察和检测水质和孵化过程,确保孵化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是苗种培养。

泥鳅苗种培养需要提供适宜的饲料和养殖环境。

通常使用蚕豆粉、鱼粉等高蛋白饲料,结合细菌饲料和绿色饲料,充分满足泥鳅生长所需的营养。

要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水质条件,避免过度密度和竞争,防止疾病和死亡的发生。

最后是养殖池塘管理。

泥鳅的养殖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温、水质、氧气和饵料供应。

水温一般保持在18-25摄氏度,水质清澈,PH值在6-8之间,定期添加氧气,保持氧气充足。

要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残饵,保持水体清洁。

定期观察和检测池塘的水质和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通过以上的技术措施,砚山县本地泥鳅的人工繁育可以实现规模化和高产高效的养殖,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也可以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苗人工孵化技术详解泥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吻端具黏着器,此时泥鳅苗都粘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

孵出后8小时左右,苗长约4毫米,口裂出现,口角有1对芽基;腮丝露出在腮盖外,形成外鳃;胸鳍逐渐扩大,全身出现稀疏的黑色素。

这时泥鳅苗由刚孵出时呈透明的‘逗点’状到体色逐渐变黑。

孵出后约33小时,苗长4.5毫米,口下颚已能活动,口角出现2对须,卵黄囊缩小,外鳃继续生长,胸鳍能来回煽动,体表黑色素增加。

孵出后约60小时,苗长5.5毫米。

已能做简单的游动,具须3对,鳃盖扩大,已延伸到胸鳍基部,但鳃丝仍有部分外露,螵已出现,卵黄囊接近消失。

鱼苗已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

所以孵出后约3天便要开始喂食,如不喂食,第5天便开始死亡,10天后全部死亡。

孵出后84小时,苗长7毫米左右,外鳃已缩入鳃盖内,螵已渐圆,具须4对,卵黄囊全部消失,肠管内可见食物团充积,泥鳅苗能自由游动。

孵出后12天,苗长11毫米,鳃已发育完整,具须5对,螵成圆形,胸鳍缩小,尾鳍条增多,背鳍条和殿鳍条均已经发生。

孵出后21天,苗长达到15毫米以上,形态已与成品泥鳅相仿。

这时候+泥鳅苗的呼吸功能由鳃呼吸逐渐转化成兼营肠呼吸。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

通过孵出偶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的形态已长得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

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

泥鳅苗在水质良好、饵料充足、饲养精细的条件下,大约经过1个月的培育一般能长成体长3厘米的夏花鱼种。

这时泥鳅已具有钻泥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大大的加强,便可转入成鱼饲养阶段。

体长3厘米的夏花泥鳅种虽然已初步长成,但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候进行长途运输或直接进行成鳅养殖,成活率伤不能保证。

但原池中密度已经过高,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应将泥鳅进行筛选分养。

再经过约1个月饲养,使泥鳅重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后再进行长途运输和移入成品泥鳅池养殖,这一生产过程称为鳅种培育阶段。

一般泥鳅苗当年能成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1-3克的大规格鳅种。

5厘米以上的鳅种经1年养殖,便可养成每尾重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

一、泥鳅苗的前期培育孵化后约3天。

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螵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饲料。

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

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

这时如泥鳅苗在孵化缸内,水流应减缓。

投喂量为第一天每10万尾苗投喂蛋黄一个,第二天投喂蛋黄1.5个,第三天投喂2个,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若是鱼粉,养殖什么好则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

没有鱼粉的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

连喂2~3天,待鱼体颜色由黑色转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二、泥鳅夏花培育1培育前的准备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或鱼函也可以。

一般在放养前10~15天清整鱼池、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适量施用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1专用培育池的建造:专用培育池面积不宜太大,应选在水源方便的泥鳅养殖基地附近。

最好用水泥池,每只池50平方米左右,池壁高70厘米左右,光滑不漏水。

如是泥池,池底和池壁要打紧。

如是新建水泥池,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先经脱碱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也可以用孵化池,孵化槽、产卵池及家鱼苗种池作为泥鳅苗培育池。

水泥池的底部要铺一层10~30厘米的腐殖土,其制作方法可用等量猪粪与淤泥拌匀后堆放发酵而成。

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9~10公斤进行消毒。

方法是在池中挖几个浅坑,将石灰兑水化开,趁热全池泼洒。

第二天用耙将塘泥与石灰耙匀后放水20厘米左右。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用以培育水质,养殖什么最赚钱培养活饵料。

经7~10天后待生石灰药力消失,放几尾试水鱼,1天后无异常,即可放苗。

2泥鳅苗放〈1〉鱼苗优劣的判别:在泥鳅装运、长途运输之前应挑选体质好的鱼苗,方能保证运输及饲养中的成活率。

鱼苗优劣可参考以下方面来判别.1.了解该批鱼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

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的批次,鱼苗体质好。

2.好的苗体色鲜嫩,体形均匀、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精神。

3.在白瓷碗中装盛少量苗。

用口适度吹动水面,其中顶风、逆水游动者强,随水波被吹到盆边者弱,如强的为多数则为优质苗。

4.将苗放在白瓷碗中。

将水沥去后,苗在白瓷碗中剧烈挣扎、头尾弯曲厉害的为优质苗。

挣扎力度弱或仅以头尾约扭动者为劣质苗。

〈2〉鳅苗运输:泥鳅苗长途运输时必须用鱼苗袋装盛并充氧,否则极容易死亡。

在密封式充氧运输中,水中容氧充足的情况下,一般掌握适当密度不会缺氧,但为降低运输成本,又要达到一定的密度。

鱼苗在运输中,不断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氨等代谢产物。

在密封运输中,由于二氧化碳不能向外散发,时间一长,往往积累较高浓度,甚至引起鱼苗麻痹死亡。

据测试,当鱼苗发生死亡时,塑料袋中水的容氧量仍较高,最底也含有2毫克/升,而二氧化碳升至150毫克/升,所以塑料袋中鱼苗死亡有时不是因为缺氧,而是因高二氧化碳和氨等的协同作用引起的,这时应替换新水方能预防。

装运前1天将泥鳅苗放在网箱中,停止喂食,网箱应放置在清洁的大水面中,让鱼苗排除污物。

以减少途中水质污染。

袋中空气要排尽后在充氧。

如是空运不宜将氧气充的太足,以免因飞机升空气压变化而胀破塑料袋。

天气太热时可在鱼箱和塑料充氧袋之间加冰块。

如果路途长,运输时间久,转运途中需开袋重新充氧,如水质污染严重,应重新换新水。

〈3〉泥鳅苗放养1放养密度:放养孵出2~4天的水花鳅苗,每平方米水体可放1500~4000尾,静水池宜偏稀,具半流水的池可偏密:放养体长约1厘米的小苗〈10日龄〉,每平方米水体放养1000~2000尾2饱苗放养:先将泥鳅苗暂养在网箱中半天,并投喂蛋黄,每10万尾投喂蛋黄一个。

具体做法参照前述关于鳅苗前期培育中的操作方法,然后在进行放养。

3“缓苗”处理: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俩的苗,放养时应注意袋内外温度差不可大于3度,否则会因温度剧烈变化而死亡。

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与放苗的水体,回过头来再开第一个袋,使袋内外水体的温度接近后〈约漂20分钟〉,并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己从袋中游出。

4“肥水”下塘:为使鳅苗下塘后能立即柴到适口的饵料,预先应培育好水质。

如池中大型浮游生物较多,由于泥鳅小而吃不进,不仅不能作为泥鳅苗的的活饵料,还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气。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泥鳅苗下池前先放“食水鱼”。

以控制水中大型浮游生物的量,同时用以测定池水的肥瘦。

如发现“食水鱼”在太阳出来后仍然浮头,说明池水过肥,应减少施肥量:如果“食水鱼”全天不浮头或很少浮头,说明水质偏瘦。

可适当施肥:如果“食水鱼”每天清晨浮头,太阳出来后即下沉,说明水体肥瘦适中,可放养泥鳅苗。

用“食水鱼”还可以测定池塘消毒剂药力是否消失。

如果“食水鱼”活动正常,表示药力消失,可以放苗。

但在泥鳅苗放养前应将“食水鱼”全部捕起,以免影响泥鳅苗后期生长。

5统一规格,计数下池:同一池内应放养同一批次、相同规格的泥鳅苗,以免饲养中个体差异过大,影响成活率和小规格苗的生长。

3饲养管理〈1〉泥鳅苗期发育特点:泥鳅生长发育有其本身的特点。

在孵出之后的半个月内尚不能进行肠呼吸,该阶段如同家鱼发塘期间,必须保证池塘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否则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因泛池而全部死亡。

半个月之后,泥鳅苗的肠呼吸功能逐渐增强,一般成长发育至1.5~2厘米体长时,才兼营肠呼吸,但肠呼吸功能还未达到生理健全程度,所以这时投饵不能太多,饵料蛋白质含量不宜太高,否则因消化不全会产生有害气体,防碍肠呼吸。

〈2〉饲喂:泥鳅水花人池时的首要工作是培育水质,同时又要加喂适口饵料。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施肥和投饵相结合的方法。

1施肥培育发:根据泥鳅喜欢肥水的特点。

泥鳅苗在天然环境中最好的开口饵料是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等。

采用施肥法。

施用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堆肥、|绿肥等有机肥和无机肥培育水质,以繁殖泥鳅苗喜食的饵料生物。

一般在水温25度时施入有机肥7~`8天后轮虫生长达到高峰。

水质清瘦可施化肥快速肥水。

在水温较底时,每100立方米水体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00~250克,而在水温较高时则该为尿素250~300克。

一般隔天施肥1次,连施2~3次。

以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追肥。

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追施鸡粪等有机肥料,效果会更好。

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色过浓则应及时加注新水。

除施肥之外,尚应投喂麦浮、豆饼粉、蚕蛹粉、鱼粉等。

投喂量为泥鳅苗总体重的5%~10%。

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并根据水质、气温、天气、摄食及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增减。

2豆浆培育法:豆浆不仅能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而且可直接为泥鳅苗摄食。

鳅苗下池后每天泼洒2次,用量为每天每10万尾鳅苗用0.75千克黄豆磨制的浆。

泼浆是一项细致的技术工作,应尽量做到均匀。

如在豆浆中适量增补熟蛋黄、鳗料粉、脱脂奶粉等,对泥鳅的快速生长有促进的作用。

为提高出浆率,黄豆应在24~30度的温水中泡6~7小时,磨浆时水与豆要一起加,一次成浆。

不要磨成浓浆后再加水,这样容易发生沉淀。

一般每千克黄豆磨成20升左右的浆。

磨成浆后要及时投喂。

每养成1万尾泥鳅种需黄豆5~7千克。

3注意调节水温:由于水位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度以下。

可采用搭建阴蓬、遮阳网、加注温度较底的水来加以调节。

4清除敌害:泥鳅苗培育时期天敌很多,如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蜈蚣、水蛇、水老鼠等,特别是蜻蜓幼虫危害最大。

由于泥鳅繁殖季节与蜻蜓相同,在泥鳅苗池内不断可见到蜻蜓非来点水〈产卵〉,其孵出幼虫后即大量取食泥鳅苗。

防止方法主要靠在水面搭网,即可以阻隔蜻蜓在水面产卵,又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

这在泥鳅夏花培育中是最关键的一步!同时在注水时应用密眼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池中。

发现蛙卵要及时捞除,通过以上培育,一般30天左右泥鳅苗都能长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5分养:当泥鳅苗大部分已长成3~4厘米的夏花鱼种后,要及时进行分养,以避免密度过大和生长差异影响生长。

分塘起捕时发觉泥鳅种体质较差时,应立即放回原池强化培育2~3天后再起捕。

分养操作具体方法是先用夏花鱼网将泥鳅钟捕起集中到网箱中,再用泥鳅筛进行筛选。

泥鳅筛长和宽均为40厘米,高15厘米。

底部用硬木做棚条,四周用杉木板围成。

棚条长40厘米,宽1厘米,高2.5厘米。

在分塘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避免伤苗。

三》泥鳅种的培育孵出的泥鳅苗经过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的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在成鳅池中饲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