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8120b74abe23482fb5da4c0d.png)
第七章 循环系统讲授重点:1 、板鳃鱼类与真骨鱼类在心脏构造上的差异2 、真骨鱼类主要动、静脉在鱼体的分布一、循环系统的功能1 、运输:把呼吸器官进行气体交换获得的氧气,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运送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同时,将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酸、尿素、肌酸等,从全身各处运送到呼吸和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
2 、保护、防御:白血细胞能消灭进入机体的细菌等异物,患过某些传染病之后所产生的抗体也在血液中,可以防止重患之种疾病。
3 、调节内环境: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有效地执行其功能,必须在相对恒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实现。
一般要求内环境中的渗透压,氢离子浓度,盐类含量等都不宜变动太大。
循环系统在神经、呼吸和排泄各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内环境基本保持恒定,不至发生显著变化。
二、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鱼类的循环系统是闭锁式的单循环(肺鱼除外),即血管分支到最细 的毛细血管,末端也无开口,液体在管道中循一定的方向流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血液在循环中不离开血管系统,同时,血流从心脏发出,经腹侧主动脉入鳃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出鳃后汇集成背到动脉,再分支直至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再复集成静脉,从身体各处回到心脏,故鱼类是只有体循环,无肺循环的单循环。
血液:心脏 ? 鳃 ? 背大动脉 ? 分支成毛细血管 ? 静脉 ? 心脏。
三、循环系统的组成(概况)管道系统:血管系统、淋巴管道系统液体部分:血液、淋巴液第一节 鱼类的血液血液是有机体联系各部分,运送营养和废物及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体液。
鱼类的血量比一般脊椎动物为低,一般鱼类血液量仅为体重的 1.5-3% ,如鲤鱼( 700 克重时)的血量为体重的 2% ,大麻哈鱼总血量占体重 1.63% ,个别如角鲨可达到 5% ,而哺乳动物一般都在 6% 以上。
血液一般由液体的血浆及悬浮其中的有形成分血球组成。
一、血浆血浆略呈黄色,含有大量的水分,约占 76-90% ,其中溶有多种物质:1 、水份:约占 76-90%2 、蛋白质: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元三种,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元除去,残留的液体即为血清。
鱼类学:第七章 循环系统
![鱼类学:第七章 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febfd39d3b3567ec112d8ab3.png)
结构:典型的心脏由三部分组成: ① 静脉窦:位于心脏后背侧,近似三角形,壁甚薄,
接受身体前后各部分回心脏的静脉血
② 心耳: 位于静脉窦的腹下方,心耳腔较大,壁薄 ③ 心室: 位于心耳的腹前方,呈圆球状,壁厚。心
室博动力最强,为心脏主要的博动中心
15
动脉圆锥:位于软骨鱼类及低等硬骨鱼类心室前方,
第七章 循环系统
(The circulatory system)
第一节 血 液 第二节 血管系统 第三节 淋巴系统 第四节 造血器官
1
◆ 组成 管道系统:血管系统 + 淋巴管道系统 液体部分:血液 + 淋巴液
◆ 功能 1.运输(养料、激素、氧、CO2等) 2.保护、防御(抵抗疾病、修补损伤组织、保健)
②年龄:不同种类间特点不一致
镜鲤: 当年> 2、3龄,4龄后数量又显著上升 草鱼: 年龄↑ → 红血球数量↑
9
③性别:
种类
红血球 (百万 /ml)
鳊
丁鱥
白鲈
♀1.79; ♀2.24; ♀1.78; ♂2.19 ♂2.61 ♂2.18
④环境条件(如食物种类)
种类
草鱼
青鱼
红血球 天然草料 221.8± 39.5 (万/ml) 配合饲料 175.5± 34.8
鲇 5350
单位: 个/ml
12
⑶血栓细胞:数量多于白血球,平均6-8万个/ml 功能:凝血。
彼此粘连形成网状结构,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网络血细胞 形成血凝块,使伤口停止流血
13
第二节 血管系统(Blood-vascular system)
血管系统 由心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组成
07 循环系统
![07 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632ccd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9.png)
内皮 内膜 内皮下层
内弹性膜 (有的血管明显) 中膜 平滑肌或弹性组织
外膜 : 外弹性膜(有的血管存在) 疏松CT
第 七 章 循环系统
三、动脉
(一)大动脉的特点
➢ 为靠近心脏的动脉。因中膜含大量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又称 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
➢ 内皮细胞含丰富W-P小体;邻近内皮下层的第一层弹性膜即内 弹性膜。
毛细血管连接于动静脉之间,是管径最细、分布 最广的血管,相互吻合成网。
第 七 章 循环系统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cap:
LM:内皮 + 基膜
功能: 物质交换的场所
第 七章 循环系统
(二)毛细血管的分类
EM: 三种类型(根据内皮与基膜的结构不同) 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血窦
第 七章 循环系统
➢ 中膜厚,含40~70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 ➢ 外膜较薄;外弹性膜不明显。
第 七 章 循环系统
(二)中动脉的特点
1、内膜薄,有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主要由数十层环行平滑 肌,其间有少量的弹性纤维和 胶原纤维
3、外膜的 厚度与中膜相等, 其 交界处有明显的 外弹性膜
第 七 章 循环系统
(三)小动脉的特点
第 七章 循环系统
中动脉与中静脉的比较:
管腔 管壁 内弹性膜 外弹性膜 中膜
中、外膜比例
静脉瓣
中动脉 较小,圆形 厚,弹性大 明显 明显 较厚
中、外膜厚度相当
无
中静脉 大,不规则 薄,弹性小 不明显 无 较薄
中膜薄,外膜厚
有
内皮
•心内膜 内皮下层
心内膜下层:心传导系统分支
心肌膜: 最厚,由心肌f构成
【组胚】7.循环系统
![【组胚】7.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6155ab3ceefdc8d376ee327f.png)
内膜为血管壁的最内层; 内膜薄;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 膜组成。
a. 内皮(vascular endothelium) 单层扁平细胞(ec); LM:表面光滑; EM:游离面有稀疏的胞质突起, 丰富的微丝和吞饮小泡,相邻 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 等细胞连接。
W-p小体[Weibel-Palade body]: 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膜性杆状 细胞器,其功能是合成和储存 凝血因子F Ⅷ 。
第 七 章
循 环 系 统
Chapter 7 Circulatory System
小隐静脉
外侧隐静脉
臂皮下静脉
头静脉
心 血 管 系 统
动 脉 心脏 毛细血管
静脉
组织液 淋 巴 管 系 统
淋巴导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 淋巴管系统(lymphatic vascular system)。
中动脉
B. 大动脉(large artery,aorta)
中膜内富含弹性膜和弹性纤维,故又称为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 1.内膜(tunica intima) a.内皮下层较厚,有纵行平滑肌束; b.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楚。
中动脉
2.中膜(tunica media) a. 最厚; b.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构成,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 c. 弹性膜之间有环行平滑肌,少量胶原纤维和基质; d. 弹性膜的层数随年龄和血压的增加而增加。
中动脉模式图 内皮 内皮下层 内弹性膜 平滑肌 外弹性膜 内膜
中膜 外膜 中动脉
I. 动脉的结构特点
儿科护理学(第七章)
![儿科护理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4697971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9.png)
.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心脏1.小儿循环系统解( 2)心率剖生理特色(3)血压(1)先本性心脏病概括1)分类( 2)常有先本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七、循环系统疾病患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儿的护理1)发病体制2.先本性心脏病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重点(3)护理护理举措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色(一)心脏1.心脏的胚胎发育原始心脏于胚胎第 2 周开始形成,第8 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拥有四腔的心脏。
所以,胚胎发育2~ 8 周为心脏形成的重点期,先本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心率小儿的心率相对较快,主假如因为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只有增添心脏的搏动次数,才能知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重生儿期间,心率 120~ 140 次/分, 1 岁之内 110~ 130 次/分, 2~ 3 岁 100~ 120 次/分, 4~ 7 岁 80~100 次/分, 8~ 14 岁 70~ 90 次/分。
(三)血压1 岁之内的婴儿缩短压80mmHg( 10.67kPa),2 岁此后小儿缩短压可用年纪×80mmHg2+(年纪×0.27+10.67kPa)公式计算,小儿的舒张压=缩短压×32。
/1 岁以上小儿,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40mmHg(2.67~ 5.33kPa),婴儿期,上肢血压比下肢血压略高。
第二节先本性心脏病一、先本性心脏病概括先本性心脏病是胎儿期间心脏血管发育异样而致使的畸形,是小儿最常有的心脏病。
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 5‰~ 8‰左右,年纪越小,发病数越高。
致病要素可分为:①遗传要素,特别是染色体畸变,房、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干畸形等与第21 号染色体长臂某些区带的过分复制或缺损相关。
②环境要素,重要的原由有子宫内感染(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孕母缺少叶酸、与大剂量放射线接触、药物影响(抗癌药、甲苯磺丁脲等)、患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钙血症)或能造成子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
(形态学)鱼类学第七章
![(形态学)鱼类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38eef08fcc22bcd126ff0c01.png)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三节 动脉和静脉 鱼类的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鱼类的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 二、动脉 – 微血管网 – 又称毛细血血管中的血液与组 织间进行各种物质的交换。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三节 动脉和静脉 鱼类的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鱼类的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 二、静脉 引导身体各部微血管中的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称 为静脉。大多数的静脉和动脉相对平行分布。静 脉管壁不及动脉厚缺乏弹性,但管径较厚。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五节 造血器官 鱼类的血球可以在不同的器官内形成。 鱼类的血球可以在不同的器官内形成。 早期胚胎阶段-- --血管能形成血球 早期胚胎阶段--血管能形成血球 成体阶段--形成了造血中心,是一些淋巴髓质组织。 --形成了造血中心 成体阶段--形成了造血中心,是一些淋巴髓质组织。 各种鱼类,最重要的造血中心就是脾脏。 各种鱼类,最重要的造血中心就是脾脏。
第四节 淋巴和淋巴管 – 淋巴
淋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组织,充满于淋巴管内。淋 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供给细胞的营养及清除废物, 同时对幼鱼骨骼的发育有辅助作用。 淋巴的成份与血浆相似,但没有红血球、白血球, 也无血液蛋白质。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四节 淋巴和淋巴管 – 淋巴管
淋巴液所流经的管道为淋巴管。淋巴管并不组成 闭锁的循环,而是由小到大似树枝状排列,毛细淋 巴管相互交叉,大的淋巴管常与静脉平行,最后开 口于静脉管中。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二节 心脏
鱼类的动脉圆锥是主动脉在围绕动脉圆锥半月瓣处 所形成的膨大部分,能产生独立的心搏节律,里面 有纵行排列的瓣膜,称为半月瓣。动脉圆锥的前方 为动脉干,或称腹侧主动脉,是动脉血管的始端。 真骨鱼类在腹侧主动脉开始处膨大成球状结构,称 为动脉球。它不是心脏的一部分,没有节律的搏动。
循环系统生理
![循环系统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fe687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5.png)
一. 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提:心血管中充盈一定的血量
内因: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外因:大动脉的弹性
一.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总结)
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动脉管壁的顺应性
循环血量
一. 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流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重力与体位 呼吸运动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 影响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心脏的舒缩活动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心率对动脉 血压的影响
外周阻力对 动脉血压的 影响
动脉弹性对 动脉血压的 影响
*影响血压的因素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每分输出量↑
↑↑
↑
↑
心率↑
↑
↑↑
↓
外周阻力↑
↑
↑↑
↓
大动脉弹性↓
↑
↓
↑
外周小血管硬
↑
↑↑
↓
化
循环血量↑
↑↑
↑
↑
*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心脏的神 经支配及 中枢
血管的神经支 配及中枢
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回流压(组织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A端:=(30+15)-(10+25)=10 (mmHg)
V端:=(12+15)-(10+25)=-8 (mmHg)
组织液胶渗压15 血浆胶渗压25
第七章 循环系统生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
第七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七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6a8b51126c175f0e7cd1370f.png)
北京供水三分之二来自地下水。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北京平原地面沉降呈 快速增加趋势。到目前为止,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 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五个较大的沉降区,沉降中心累计沉 降量分别达到722毫米、565毫米、688毫米、661毫米、250毫米。最严重的地方, 地表还在以每年20至30毫米的速度下沉。
英国伦敦浓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浓雾不散, 连日无风,而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 期,成千上万的烟囱照样向空中排放大量黑 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各种污 染物凝集在雾滴上成了烟雾,致使在短短的 4天中死亡4000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 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 这是20世纪世界上 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四、磷循环 1、磷循环的途径 (1)沉积型循环 (2)贮存库:岩石圈和水圈 2、磷循环的现状 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它实质上是一个单向流 失过程。 3、磷循环的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Lalli & Parsons
, 1997 )
化石燃料的形成
三、氮循环
1、氮循环的途径 (1) 贮存库:大气。 (2)氮的固定: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大气固氮)、工业固 氮。 (3)氮的损失:反硝化、有机物的燃烧、淋溶、流失、挥 发 2、氮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 (2)地下水中的NO2-、 NO3-具有致癌作用 (3)臭氧层的破坏 (4)光化学烟雾
过度开采地下水长三角如何应对地面降?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 现象,但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过量开采 地下水。调查显示: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km2的 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 200毫米,面积近1万km2 。其中上海市区、江苏苏锡 常地区、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 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08、0.82米,形成 了三个大“漏斗”。苏锡常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 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发 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 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 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显示,由于过量开采 地下水形成“地面沉降”,造成长三角地区经济损失近 3150亿元。
医学基础组胚试题有答案
![医学基础组胚试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da431e10a6f524ccbf8533.png)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HE染色是指对组织切片利用和两种染料进行染色,若使组织细胞内物质染成红色,则称该物质染色特性为嗜性,染成蓝色则为嗜性。
2、扫描电镜术观察到的是,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到的是。
3、在光学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结构称为,在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结构称为;后者又包括电子显微镜观察法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二、单项选择题1、PAS反应显示组织或细胞内的A、核酸B、脂类C、多糖D、蛋白水解酶2、一般光镜的分辨率是A、2.0nmB、0.2 nmC、0.2umD、2.0um3、透射电镜最高分辨率是A、2.0nmB、0.2 nmC、0.2umD、0.04um三、名词解释1、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2、组织四、问答题简述透射电镜技术的特点。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苏木精,伊红,酸,碱2、物体表面的立体结构,细胞内较细微的结构3、显微,超微,透射,扫描。
二、单项选择题1C;2C;3B(二)多项选择题1、ACE;2、BCDE;3、BCD;4、ABCD;5、CE;三、名词解释1、H-E染色:①是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联合染色的方法,组织学、病理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②H代表苏木精(hematoxylin),为兰色碱性染料,能将酸性物质染为紫兰色。
③E代表伊红(eosin),为红色酸性染料,能将碱性物质染为红色。
2、组织:由来源相同、结构和机能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间质共同组成的结构,是构成机体各种器官的基本成分。
一般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四大基本组织。
四、问答题透射电镜技术的特点:①电子束代替可见光(电子束穿透力差)②磁透镜取代玻璃透镜(磁场为放大系统)③超薄切片 (50~80nm)④重金属盐染色(醋酸铀、柠檬酸铅/硝酸铅)⑤分辨率:0.1~0.2nm (L.M:0.2um)第二章上皮组织一、填空题1、上皮细胞的极性是指,内皮是指,间皮是指。
2、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化结构有、和。
二、单项选择题1、变移上皮分布于()。
第七章 循环水系统
![第七章 循环水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f86ae4b0daef5ef7ba0d3cb9.png)
第七章循环水系统第一节系统概述一、循环水系统的主要功能循环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向汽轮机的凝汽器提供冷却水,以带走凝汽器内的热量,将汽轮机的排汽(通过热交换)冷却并凝结成凝结水。
此外,系统还为除灰系统和开式冷却水系统提供水源。
由于电厂地理条件的不同,循环水系统所采用的循环水将有所不同,可能是江河、湖泊的淡水(如江边的电厂),也可能是海水。
系统的设置方式有闭式和开式两种。
闭式循环供水系统是通过设置如冷却塔、喷水池等冷却设施,使在凝汽器内吸热、温度提高的冷却水在其内冷却放热,温度降低后再由循环水泵送入凝汽器重复使用,运行过程中只补充小部分损失掉的循环水,这种设置方式多用于水源比较紧缺的环境,按照冷却设施的不同,闭式循环供水系统可分为冷却水池、喷水池和冷却塔三种类型。
开式循环水系统则是从江河、湖泊、海洋直接取水,在循环水泵提供的动力作用下,水进入凝汽器水侧,吸收乏汽的热量,温度升高后再返回到江河湖泊中。
为了保证凝汽器的进水温度,应使取水点设在水流的上游,而排水点设在水流的下游。
显然,这种系统要求电厂附近有充足的水源,其流量一般应超过电厂用水量的2~3倍。
由于华能玉环电厂位于海边,水源充足,循环水系统采用的是开式循环水系统。
循环水系统主要包括取水头、进水盾沟、进水工作井、循环水泵设备、循环水进水管道、凝汽器、循环水排水管(箱涵)、排水工作井、排水盾沟、虹吸井和派水头等部分。
以海水作为冷却水的开式循环水系统如图7-1-1所示。
图7-1-1 海水冷却系统1——凝汽器2——循环水泵3——压力水管4——岸边水泵房5——排水渠6——拦污栅7——进水口(位于深海域)8——排水口(位于浅海域)二、华能玉环电厂循环水系统介绍华能玉环电厂循环水系统采用海水作水源的一次升压直流供水系统,循环冷却水取自乐清湾海水,为凝汽器、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提供冷却水,按单元制设计。
电厂淡水采用海水淡化得到。
循环水供水采用单元制供水系统,每台机组设置1只取水口、1根自流引水管、2台循环水泵、1根压力供水管、1座排水口。
鱼类学07循环系统
![鱼类学07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9b86e5a9b6648d7c1c746a3.png)
3、静脉窦 心脏后背侧,与心房相通;自身能收缩,把血液压
入心房。
4、瓣膜 (1)分布:窦和房、房和室、室和动脉之间的交界处。 (2)作用:提高血压,防治血液倒流。
二、动脉 (一)鳃区动脉 由心脏向鳃发出的腹侧主动脉; 基本结构:入鳃动脉-入鳃丝动脉-入鳃小片动脉-微 血管网——出鳃小片动脉-出鳃丝动脉-出鳃动脉-背主 动脉。 (二)头部动脉 基本结构:伪鳃动脉-颈总动脉-头环-冠状动脉。
二、淋巴管 淋巴构成鱼体微循环的一部分,收集组织间液汇入
小淋巴管、中淋巴管和大淋巴管,最后经静脉回到心 脏。
分成四类:浅层、深层、头部和内脏淋巴管。 (一)浅层淋巴管:分布于皮下,鲤有4条,背、腹正中 隔2条,体侧水平隔2条。 (二)深层淋巴管:2条,脊淋巴管和椎下淋巴管。 (三)头部淋巴管:浅层淋巴管和深层淋巴管。 (四)内脏淋巴管:器官的浆膜下方
(三)躯干部和尾部动脉
背主动脉向后延伸,紧贴脊柱下方沿途发出许多血 管,分支到内脏器官、肌肉、鳍和皮肤。
多数鱼类没有皮肤动脉。
三、静脉 鱼体内,多数静脉与动脉平行分布。 静脉始于毛细血管。 相比而言,静脉管壁薄,弹性小,内径粗。
(一)头部静脉
前主静脉:脑颅底部两侧、鳃区上方的窦状血管; 下颈静脉:下颌、鳃的血管。 (二)躯干部和尾部静脉
第二节 血管系统
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血管:血液流通的管道; 心脏:血液循环的动力泵; 动脉:血液离心的血管; 静脉:血液归心的血管; 毛细血管:机体和器官内细胞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 功能血管。
一、心脏 (一)心脏的位置和外部形态 位于腹腔前下方、鳃弓后下方的围心腔内,有结缔 组织相隔离; 鱼类的心脏属原始的心脏,基本结构为: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七章 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9b148bf51e79b89680226e8.png)
二、静脉 (一) 概念: 凡引导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回心脏的心管称为静脉。 (二)分类 1. 古维尔氏管 在静脉窦的背上方连接的一对大导管,所有身体各 部的静脉血都要经过此导管再入心脏。 2. 头部静脉 (1)前主静脉:收集上下颌、吻部、鼻部、眼球 区域、脑及鳃盖区回心的血液。 (2)颈下静脉:收集由上下颌及舌弓来的血液。 颈下静脉有时为单一血管,如鲤,有时则成对, 如鲈鱼。
•
(二)血细胞 1、红细胞; 2、白细胞: (1)颗粒性白细胞(多形核白细胞)、 (2)无颗粒白细胞; 3、纺缍细胞
血球
第二节心脏 一、 功能:循环动力中枢。 二、组成: 1、静脉窦——位于心脏 后背侧,近似三角形,壁 甚薄,接受身体前后各部 分回心脏的静脉血。 2、心耳——位于静脉窦 的腹下方,心耳腔较大, 壁薄。 3、心室——位于心耳的 腹前方,呈圆球状,壁厚。 心宜博动力最强,为心脏 主要的博动中心。 4、瓣膜——心耳与静 脉窦之间有两个瓣膜,称 窦耳瓣;心室与心耳间也 有两个袋状瓣膜,称耳室 瓣;心室与动脉圆锥之间 有半月瓣,防止血液倒流。
第七章 循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球 2 、头环 3 、肾门静脉系 4 、古维尔氏导管 5 、肝门静脉系 6 、淋巴心 7 、赖迪氏器官 二、问答题 1 、白鲢的心脏由哪几部分构成?与板鳃类的心脏有何区 别?
2、比较软骨鱼类和真骨鱼类在心脏、鳃区动脉构造上的 差异。
第一节 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1、水份:约占76-90% 2、蛋白质: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元三种。 3、营养物质: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及氧气。 4、无机盐类:钠、钙、镁的氯化物,酸性碳酸盐、 磷酸盐等。 5、各种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 6、各种内分泌激素和酶类。
循环系统PPT课件
![循环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3f33f15a8102d277a22f1e.png)
心脏传导系统(1)
• 特殊的心肌纤维:聚集成结或束
窦房结:起搏点,发出节律性冲动
• 组成 房室结:产生房室延搁
房室束及分支(浦肯野氏纤维)
•
分布
窦房结:右房心外膜 其它:心内膜下层
功能:产生和传导冲动,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具有节律性。
浦肯野纤维
Pukinye fiber
血管
• 动脉(A):大A,中A,小A,微A • 静脉(V):大V,中V,小V,微V • 毛细血管(Cap.)
纵位: 缝隙连接
• 心房,心室肌结构是否一致? • 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心瓣膜结构?
心瓣膜
心内膜向腔内 凸起形成的 薄片.
表面为内皮. 中为CT.
***心室肌纤维的特点
粗而长
***心房肌纤维的特点
短而细, 心房特殊颗粒:
心房钠尿肽 (心房利钠尿多肽) 利尿,排钠,扩血管,降压.
5.毛细血管分为三类,即____,____和 ____.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 (左:铺片光镜图;右:模式图,↑内皮细胞核)
猴胰腺毛细血管网 (SEM)
毛细血管
• 定义:连接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是血液与细胞借
助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结构
管壁很薄,结构简单. 直径:6-8um.
–内皮 –基膜 –周细胞
淋巴管系统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导管
血液循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脏 心 室 壁 模 式 图
The wall of ventricle of heart
HE
心外膜
心
Epicardium
室
壁
的
结
心肌膜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七章 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e512e61aa8114431b90dd81a.png)
吞饮小泡
循环系统
管径 管壁 不定 薄
2、有孔毛细血管
细胞连接 有紧密连接 内皮 基膜 分布 通透性 孔多(有隔膜) 连续的基板 胃肠、肾、内分泌腺 更大
循环系统
有孔毛细血管模式图
循环系统
有孔毛细血管模式图
吞饮小泡
细胞连接
基膜 内皮细胞孔
循环系统
管径 管壁
3、血 30 -40 um
窦
较薄、不规则
心肌膜的心肌纤维
循环系统
心内膜与心肌膜(HE 高倍)
内皮 内皮下层
蒲肯野纤维 心内膜下层
心肌膜
循环系统
2、心脏的传导系统 是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一个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 室结、房室束及分支。由三种细胞构成: (1) 起搏细胞:简称P细胞,分布于窦房结,使心脏产生自 动节律性收缩。 (2)移行细胞:分布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起传导冲动的作 用。 (3) 蒲肯野纤维:又称束细胞,组成房室束,中央有1~2个 核,HE染色,胞质淡。将冲动传到心室各部。 3、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能合成心钠素等,心钠素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 血压的作用。
内皮下层:薄结缔组织。
心内膜下层:内含血管、神经、蒲肯野纤维。
循环系统
(2)心肌膜:由心肌纤维构成,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电镜下,有些心肌纤维含电子密度高的膜包颗粒,内含心钠 素,由于这种颗粒主要存在于心房肌,又称心房颗粒。为心 房肌纤维内电子密度高的膜包颗粒。颗粒内含肽类物质,称 心房钠尿肽。具有有利尿、排钠、降血压作用。
②内皮下层:为薄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具有缓冲和联系作用。 ③内弹性膜:由一层弹性蛋白组成的有孔膜,位于内膜最层。
循环系统
内皮
一般结构 内皮细胞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教师讲稿(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七章循环系统课程名称: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年级: 06级动物医学系(教研室):基础兽医学系任课教师:李子义吉林大学农学部教务处制第七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是一个封闭而连续的分支管道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毛细血管最细,管壁最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淋巴管系统(lymphatic vessel system)是一个单向回流的管道系统,起始于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形成比较大的淋巴管,最后汇集成淋巴导管通入大静脉。
淋巴管内输送的液体称淋巴,是回流的部分组织液。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持续流动,把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和氧运送到机体各部的组织和细胞,供其生理活动的需要。
与此同时,组织和细胞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随时由血液和淋巴输送到排泄器官(主要是肾和肺)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此外,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亦依靠血液和淋巴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起调节作用。
第一节心脏心脏(heart)是一个壁厚有腔的肌性器官,能够有节律地进行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环流不息。
一、心脏的组织结构心脏分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心室和心房壁均由三层膜组成。
内层为心内膜,中层为心肌膜,外层为心外膜,其中心肌膜最厚。
(一) 心内膜(endocardium)心房的心内膜较心室的厚。
心内膜又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三层。
1.内皮(endothelium)为衬覆于心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呈多角形。
内皮与连于心脏的血管内皮相连续。
2.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为内皮下面的一薄层结缔组织。
在室间隔处可见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3.心内膜下层(subendocardial layer)在内皮下层的深部,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血管、神经和蒲肯野氏纤维。
在心脏的房室口和动脉口处有由内膜突入心脏所形成的瓣膜,称心瓣膜(cardiac valve)。
瓣膜表面被覆一层内皮,内部是致密的结缔组织。
瓣膜基部与纤维环相连,其中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正常时没有血管,三尖瓣和二间瓣内可见有小血管,但血管并不伸到瓣膜的游离缘。
心瓣膜的功能是阻止心房或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
(二) 心肌膜(层)(myocar- dium)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心房肌层较薄,分内外两层,常有向各个方向排列的肌束。
心房肌纤维的体积较心室肌纤维为小。
心室肌较厚,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约可分为内纵、中环和外斜三层。
心肌纤维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填充有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在心房肌与心室肌交界处,有胶原纤维环,环绕于房室口的周围,将心房肌和心室肌完全分隔成两组不连续的部分,使心房肌的兴奋不能直接传到心室肌。
电镜下,心房肌纤维的结构与心室肌的大致相仿,但心房肌纤维有以下特点:肌丝较少;线粒体外形多样;T小管很少,甚至缺如;肌浆网主要在肌膜下形成肌膜下囊池,并和肌膜组合成偶合体(coupling);部分心房肌纤维的肌浆中含电子致密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specific atrial granule),内含心房尿钠多肽(atrium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简称心房肽,它具有降低血压及抑制醛固酮分泌等作用。
(三) 心外膜(epicardium)为心包膜的脏层,其外表覆以间皮,间皮深面为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细胞等。
二、心脏的传导系统心脏除有一般的心肌纤维外,还含有少量的特殊心肌纤维,这些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了心脏的传导系统(impulse conducting system)。
它具有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的功能,以协调心房和心室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收缩。
其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到室间隔两侧的左右分支和左右分支的终支。
窦房结(sinoatrial node)是心脏搏动的起搏点,位于前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的界沟内、心外膜深部。
窦房结由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和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其中的特殊心肌纤维具有复杂的分支并相互连接成网状,在结周围的一些区域内,它们直接与心房的一般心肌纤维相接连。
在窦房结的结缔组织中含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神经节细胞。
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位于房间隔的右心房侧、卵圆窝前下方的心内膜深层。
房室结的结构基本类似于窦房结,其中的特殊心肌纤维可与心房的心肌纤维和房室束的蒲肯野氏纤维相连接。
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 bundle)又称希氏束(His bundle),与房室结相延续。
房室束穿过心房和心室间的纤维环进入室间隔,分成左、右两束,进入左、右心室壁,于心内膜下层不断分支,形成网状丛,进入心肌层与心肌纤维相接。
有人认为,心房内分布着可将窦房结的冲动传向左、右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束,这些传导束为结间束(internodal tract)和房间束(interatrial tract)。
结间束为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传导束,分为前结间束、中间结间束和后结间束。
房间束是将窦房结的冲动传到左、右心房的传导束。
关于这几个束的形态和功能,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尚未得到普遍承认。
组成传导系统的细胞可分三型:(一) 结细胞(nodal cell)主要分布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但以窦房结中最多。
此种细胞是起搏冲动的发生部位,故又将其称为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简称P细胞)。
这种细胞较小,其分支聚成密网,包埋在一团较致密的结缔组织中。
胞质内细胞器较少,有少量散在肌丝和吞饮小泡,但含糖原较多。
(二) 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移行细胞的形态结构介于结细胞和心肌纤维之间。
细胞为细长形,比心肌纤维细而短,胞质内肌丝较多。
此种细胞也主要分布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内,但在房室结中较多。
(三) 蒲肯野氏纤维(Purkinje fiber)为房室束及其分支的主要组成成分,故又称束细胞(bundle cell)。
此型细胞比心肌纤维粗大,在马、羊、猪和水牛等则更为明显。
光镜下,因肌浆多、肌原纤维少且位于周边,故较心肌纤维着色浅淡;细胞中央有1~2个核,核仁一般较明显。
电镜下,肌浆内有分散的肌丝束,糖原颗粒和线粒体丰富。
相邻细胞之间由闰盘相连。
该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冲动。
三、心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营养心脏的血液由冠状动脉供应。
冠状动脉的分支由心外膜进入心肌膜,在心肌纤维间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汇成心静脉回流入右心房。
心肌中毛细血管的密度、通透性均比骨骼肌的大。
心脏的淋巴管可分为三组:(1)较大的淋巴管与血管一同分布于心脏表面的沟中;(2)心外膜结缔组织内的淋巴管;(3)心肌膜和心内膜的淋巴管。
心肌膜中淋巴管丰富。
毛细淋巴管起始于心肌纤维周围和心内膜附近,这些毛细淋巴管与心内膜下层和心外膜的淋巴管相通连。
心外膜的淋巴管再通入心脏表面较大的淋巴管。
心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对心脏具有兴奋作用,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心脏形成广泛的神经丛,它们在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围特别密集。
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在心脏各层形成游离的神经末梢。
第二节血管一、动脉动脉(artery)将血液从心脏引向毛细血管。
动脉管壁的结构—般分为三层:即内膜、中膜和外膜。
根据管径大小,可将动脉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由最大的动脉到最小的动脉,管径的大小和管壁的结构是逐渐变化的,其间没有截然的分界。
其中,中动脉管壁的结构比较典型,故先叙述,借以了解动脉的一般结构。
(一) 中动脉(medium-sized artery)除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大的动脉外,凡是解剖学上已命名的动脉,均属于中动脉,如股动脉、桡动脉、脾动脉和肾动脉等。
中动脉的特点是中膜含有丰富的平滑肌,故中动脉又称为肌性动脉(muscular artery)。
1.内膜(tunica intima)位于腔面,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所构成。
(1) 内皮(endothelium)衬覆于内表面,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可减少血流阻力。
(2) 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可缓冲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
此层中含有少量纵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
该层随血管变小而变薄。
(3) 内弹性膜(internal elastic membrane)是内膜的最外层,由弹性纤维所构成。
内弹性膜有许多孔,称窗孔。
在横断切片标本上,因血管管壁收缩,此膜常呈曲折波纹状。
一般常以此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2.中膜(tunica media)为中动脉最厚的一层,主要由环行排列的平滑肌构成。
平滑肌纤维之间夹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
动脉的内膜和中膜内不含成纤维细胞,管壁中的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和基质的能力。
中膜中平滑肌纤维的收缩与舒张,使管腔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血流量。
3.外膜(tunica adventitia)外膜的厚度与中膜相近,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小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小血管因提供外膜和中膜的营养成分,故被称为营养血管或自养血管(vasa vasorum)。
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较明显的外弹性膜(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
(二) 大动脉(1arge artery) 是由心脏发出的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和臂头动脉总干等。
因其管壁中富有弹性膜,弹性大,故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
大动脉管壁的层次与中动脉相同,其结构特点是:1.内膜内皮下层比中动脉的厚,并在近中膜处常见纵行的平滑肌束。
内弹性膜因与中膜的弹性膜相移行,故内膜与中膜的界限不清。
2.中膜主要由多层环行弹性膜构成,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其间有环行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
中膜含呈异染性的基质,其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外膜较薄,由富有胶原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弹性膜不明显。
(三) 小动脉(small artery)管径在1mm以下的动脉,称小动脉。
小动脉的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也属肌性动脉。
小动脉的结构特点是随着管径由大变小,其内弹性膜由清楚可见到不十分明显;中膜平滑肌的层次逐渐减少;外膜逐渐变薄,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小动脉平滑肌的收缩,可使管径变小,血流阻力增大,故小动脉又称外周阻力血管,它对血流量和血压的调节起着主要作用。
(四)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和颈动脉窦1.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颈动脉体(carotid body)是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内的扁平小体,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团索组成,细胞团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